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如本法师:见性成佛 第十八天


   日期:2024/12/13 1:16: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第十八天

诸位观众、诸位菩萨大家好:

我们在修道过程中,每一个人都不敢否认人人有业障。不过,听到业障我们不要怕,因为多生累劫以来你我免不了有造业,当然业有善有恶,这里所指的是恶业而言。既然我们多生累劫有造下业因,当然要受业报的事实,这叫做平等、平等,除非你没做,没做就没有业报,有做就要勇敢承担你行为的责任,这样才是一个有承担的人,才堪称为佛弟子。

自古以来,许多高僧大德、修道之人当业障浮现时他能承担,因此他自在解脱。所以我们不要逃避业障,不用杞人忧天未来的事情,老是烦恼业障不知何时会现前,你不必烦恼这些,如果这样,你每天烦恼罣碍会障碍你该做的工作,这是不对的。所以,既然有业障会现前,当然要有勇气将它忏悔掉,以后不要再犯就好了。所以说忏悔,忏悔这两字什么意思呢?「忏」就是将过去多生累劫以来,乃至今世所做的业因忏除。「悔」就是以后不再犯就是悔,这才是忏悔的本意。如果一方面忏除过去的罪业,现在又继续造此业因,这样是不行的,这样再怎么忏悔都无法清净。所以忏除以前的罪业,后面要加一句不要再造业因,如此忏悔才有实质的意义。慧海禅师教我们如何来忏悔,忏悔若不得手或者法门不对,你如何忏都忏不清净。我们来看慧海禅师怎么说:

「一切业障海,皆从妄想生;

 若欲忏悔者,端坐念实相;

 重罪如霜露,慧日能消除。」

好庄严!教我们如何入手的方法。他告诉你,一切业障有如大海那么多叫做「业障海」,算不尽、看不完的业障。你知道业障从哪里来吗?「皆从妄想生」。我们起妄念,造妄业,受妄果,一切业障不能离开心,心能造一切业,业由心所生,所以万法唯心就是这个道理。你所造作之一点一滴善恶之业,全都是来自于你的妄想之心。他告诉你,如果要忏悔的话,你只要「端坐念实相」重点在此。你坐好,自己观察自己的起心动念,而起心动念是来自你的自性,也就是实相,也就是你的如来藏性。那么,如来藏性、佛性是实相无相,无相就是无念、无住、无境、无尘,这是我们的本来面目,只要你端坐念你的本来面目,观察你的本来面目,见你的自性「重罪如霜露,慧日能消除。」

所以已经参见自性之人,他在消业障是不费吹灰之力,轻轻松松就能净化。「重罪如霜露,慧日能消除。」见性之人,慧力非常强有雄厚的智慧力,能顿断他的三毒无明烦恼。所以在修行的过程,见性的法门对佛弟子而言是立于非常关键的问题。

见性的人修道轻轻松松、快快活活,我常说就像吃冰棒一样,凉凉的。你若没有见性要消业障也好,念佛也好,论智慧之妙用也好,会较薄弱使不上力。所以见性一切都好说呀!包含忏悔业障,开悟圣僧也告诉你,「若欲忏悔者,端坐念实相;重罪如霜露,慧日能消除。」三两句话就教你了。

仁者仁者、诸位贤达、社会上的名流仕绅、学佛的同仁啊!你们听到了吗?如果想要忏悔者「端坐念实相」重点在此,你坐好坐端正,观照你的自性,自性是实相无相无不相。看不到、摸不到、抓不到,心里无相、无尘、无境、无念,但是他存在。那是不可说、不可说的大光明如来藏性,被你见到以后「重罪如霜露,慧日能消除。」你再大的罪都有办法消除,再深的罪都能连根拔起,所以见性的人慧力很强。

「重罪如霜露」譬如早晨,因昨晚有雾气、有霜,结果树叶上遗留有一些露水,不耐日光的照射而蒸发,露珠不见了,为何如此?「重罪如霜露,慧日能消除。」因为我们的罪也是如幻如化空性的,在你的智慧普照之下,重罪之业同一时间就消除、净化了,叫做「重罪如霜露」。所以我们多生累劫如果做了杀、盗、YIN、妄乃至犯科累累,罪恶贯满的事,也不用烦恼,你好好参此见性法门「端坐念实相」。那么你的重罪也会如同霜露,慧日可以将它消除、净化。喔::这样听起来很安慰,也对修道觉得有信心,不错,何况业障也是如幻如化。

佛经讲一句话,幸亏业是无形无相的,如果有形、有相、有色摸得到看得到的话,你自己会吓到。所以佛陀说:我们多生累劫以来,身、口、意所造的杀盗YIN妄,不分重罪、轻罪叠起来比须弥山还高,幸亏业看不见,若看得见自己会被吓死。但是造了那么多业当中,再怎么说,一切罪都没有离开妄想心,离开心一切都不用说了,没办法再造业了,因为业由心所生。要忏悔罪业,从心下手就对了,心若能净化所有的罪业,当下你的自性清净。所以如本法师的偶像六祖惠能大师,他就这么说:

六祖惠能大师云:﹁罪从心起将心忏,心若灭时罪亦亡,

         心亡罪灭两俱空,是则名为真忏悔。」

诸位看清楚了吗?他说所有一切罪,都是由你的心所生起。杀生不能离开心,偷盗不能离开心,强暴犯邪YIN不能离开心,心不动哪里会起YIN心?心不动怎么会说谎?心不动怎么会偷别人的东西?一切万法由心所生。既然一切万法由心所生,你所做的罪业,要从心忏除。譬如这块布脏了你要洗这块布,你洗别的布就洗错了。罪由心所生就要由心来忏悔,将它制止、切断、净化这样就对了。

「心若灭时罪亦亡」你心里的烦恼、所做的罪业如果灭除的时候,就看不到你的罪了,罪亦亡,心若亡罪亦灭,两项达到空无一物时「是则名为真忏悔」。所以,当初我看到【六祖坛经】这四句话,说出了一位修道人应如何达到理性的忏悔,达到彻底净化我们的心地,这四句偈最为中用。这也是为什么流传一千八百多年来,受到我们佛教徒喜爱的原因。他说出了罪由心起将心忏的道理。所以这四句话若能日夜读诵,日夜念之,你自然会调整自己的角度然后契入,要如何修行、如何忏悔自己就会了。

有的人忏悔方式,只是在事相上忏悔,在佛陀面前求哀忏悔,哭一哭、喊一喊、念一念,这种忏悔都是皮毛而已,真正的忏悔要从心地去下功夫,也就是理性之忏不是事忏,这属于理忏。所以六祖惠能大师这四句偈颂,是教我们如何理忏,教我们如何将心里所有的罪吐出来、驱除、净化的方式。我们再来念一次:

「罪从心起将心忏,心若灭时罪亦亡,

 心亡罪灭两俱空,是则名为真忏悔。」

罪是可以消的,罪是可以灭的,如果罪不能消灭、不能净化的话,自古以来所有十方三世诸佛,是怎么成佛的呢?佛过去也是和我们众生一样,苦苦恼恼、烦烦恼恼啊!也一样会杀盗YIN妄做坏事,但是他经过学佛修道以后好好忏悔,知道一切业障皆由心所生起,于是就非常精进、勇猛用功修行,最后「端坐念实相,重罪如霜露,慧日能消除。」他就是如此成就佛道的呀!所以过去诸佛也是凡夫,他之所以可以修到成佛,就是他知道罪是由心所生,罪是可以消、可以灭的。若不能消、不能灭,佛如何成呢?同样的理由,你我大家还没开悟证果以前是凡夫众生,有前例可遵循,有佛陀的前例让我们看,我们的罪业也一样可以消、可以灭的。不用烦恼,你我大家成佛是有希望的,因为罪业本空。

世间人往往有一个遗憾,我说这遗憾的心声给大家听。有很多人感慨一生当中,做了很多罪业,我说这是正常的。过去没有学佛没有修道没有听经闻法,当然无知造业,什么叫做无知造业?他造了业但不知那是不应该,甚至当做是应该的。不论他明知故犯也好,无知造业也好,总是做了。你放心,哪怕造多少罪业,业总是会消会灭的,因为罪业本来是空幻不实,如霜露、如泡影、如梦幻、如电光一样,所以【金刚经】说:

「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

 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一切有为法包含你的重罪轻罪。令人感到很安慰啊!因为我们的业障、烦恼可消可灭可净化,所以我们以后有成佛的可能性。所以我们世间人不要常常说:「唉!我不敢想喔,终其一生造了那么多业,杀盗YIN妄、喝酒吃肉、找粉味的,做一些有的没的,荒腔走板的罪业一大堆,我不奢望成佛,成佛我不敢想。」千万不要如此说,这样说是不对的。再大的罪业都可以消除可以净化,因为十方三世一切诸佛过去也造了许多恶业,但是禁不住他认真的修行,禁不住他诚心的忏悔,禁不住他精进的听经闻法啊!久了以后渐渐罪消业亡,因此清净光明的本性就显露了,最后佛道圆满。所以过去的诸佛是如此,我们以后要成佛,听佛陀的话就没错了。

所以你的自性如果起一个恶念,要赶快忏悔掉。你的自性若生一个善念,自然会得到如恒河沙一样多的功德。所以我们佛教说要常发心,就是这个道理。发什么心?发断恶行善之心、发帮忙人的心、发菩提心、发成佛之心、发讲经说法度化众生的心,把心发出来,关怀社会的心发出来,把国家认同的心发出来,发心啊!发好的心,歹心不要发。不要发那种如何来偷、如何来劫、如何强暴、如何白天观察地形地物,夜晚如何来搬::喔!这种心不可发啊!拜托一下。以后的下场北京语叫做「吃不完兜着走啊!」以后你吃不完,你会遭受果报并且遗憾不已啊!所以发心有两种,发善心和发恶心,我们不可发恶心,不可发恶心比善心多,那样就提早收摊了。世间人发的心有时候会让你料想不到,发什么心?如何来扳倒他、如何来扯后腿、如何来把他「 臭」这种叫做「夭寿骨」。所以一念善的心若起,天堂等着你。一念恶的心若生,地狱在等你了。善、恶、天堂、地狱就在一念心,只是迷、悟有别。但是关键处、自由意识还是操纵在自己手中,看你怎么做而已。所以一切人为的因素要克服,至于我们多生累劫之业何时会现前?我们不必去烦恼。

总而言之,业障是可以消的,再怎么大的罪业,也同样净化得掉。所以六祖惠能大师才教我们,要知道如何修道,佛法是依何为根本?你要弄清楚,佛法是以心为根本,绝对没错,忏悔要由心下手,念佛也要从心下手,成佛也要从心下手。所以六祖惠能大师修道由心把握住,修道是以心为根本一切都好说。六祖惠能大师教我们如何忏悔,再念一遍:

六祖惠能大师云:「罪从心起将心忏,心若灭时罪亦亡,

         心亡罪灭两俱空,是则名为真忏悔。」

所以再次强调,我们每一个人在学佛的过程中,要记得一句话,过去无知造业,已经是过去了不要去在意。念念过去的罪业耿耿于怀甚至不能忘怀,这是障碍向前走最根本的绊脚石,对你而言是不公平的,是可怜的、是堕落的。所以一些人常常在吐大气︵叹息︶,坐在那边沉思,坐在那边很苦恼,因而悲观带来不积极连斗志都没有了,因为都沉浸在:「我很多罪、我很多罪。」于是意志力、生命的活力,都因此丢到太平洋去了。可怜!所以过来人六祖惠能大师教你,再大的罪业也如同霜露,只要你虔诚愿意的话,将它忏悔业障就消除,他才说「端坐念实相,重罪如霜露,慧日能消除。」这真理一讲出来以后,我相信要怎样忏悔,如何修道、如何让你自性解脱?你老人家心中冷暖自知啰。

如果你真正见性了,有修道、听经闻法的话,你会念念见自本性。比如我讲话我自己最清楚不过是自性的妙用,你在听法也是自性的妙用,走路也是自性的妙用,讲话应答也是自性的妙用,担柴运水也是自性的妙用,但是生活在自性的世界里面,你何曾同时见性呢?如果见性了向你恭喜。还未见性的,我这样说,你是否能意会得进去呢?如果念念见自本性,再大的重罪也如同霜露,慧日能消除。如果见自本性的人,没有失去本念,那么这个人日日修道、日日步向菩提,最后成就佛道的人也是自己啊。所以希望大家在修道过程中,要谨记「罪从心起将心忏,心若灭时罪亦亡,心亡罪灭两俱空,是则名为真忏悔。」

有人说:「师父,你常说见性见性,性如何见呢?性在哪里呢?我怎么看不到呢?」如果看得到,一切都好讲呀。就是看不到、摸不着、抓不到,这才是头痛之所在。也就是一般人无法善根成熟、无法来修道的原因,以为无「性」,认为人死后一切都没有了,因此主观、错误的想法就产生出来。我常说:不会因为你的否认,不会因为你不去肯定有一个佛性的存在,因此佛性就消失了。有肯定无肯定,有看到没看到,佛性总是存在的,你说没有性我能讲经说法吗?无性哪里有办法听经闻法?无性哪里可以在二六时中行住坐卧?都是性在主宰、驱使、运筹,你自己都无法见性,应该要感到很悲哀才对呀!所以要如何见性呢?我引用开悟祖师法语:

「性体本寂,智用独照,寂照无二。」

本性之体本来寂静,本来智慧的妙用能普照大千;自性在寂静当中,有普照的作用,在普照的当下又是寂静的,叫做「寂照不二」。

我们的「佛性」是长成什么样呢?在三藏十二部教典中,处处向我们声明,不能落入文字,不能落入语言,不是在清净、不清净,不是在增加、减少、大小、长短当中来认识他,要超越这些观念去意会我们清净的佛性。所以佛陀常常在形容:

「佛性者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无来无去,非大非小,

 此乃自性本体。」

这就把佛法讲完了,说到精髓里去了,说到核心里去了,说到重心点去了。「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非大非小,无来无去。」这意境不可落入大小形象。佛性,你不可以说他大,大是无外;小,小是无内的。你要如何说他大小呢?大小是自性的妙用,他的变化而已。你不能说佛性是清净、污垢,你的佛性还有清净相,这样并无解脱尚有法尘。佛性不能说他是污垢的,如果充满贪瞋痴永远不变的话,为何有很多人净化三毒成佛呢?不能说他垢啊!不能说他增,不能说他减,什么叫做增减?难道你成佛以后有增一点点或一块吗?成佛后佛性并没有增加,处在凡夫众生的生死轮回当中,也没有减少一点点,实在不增不减啊!但是凡夫的错觉以为有增减,所以佛陀才说不增不减。凡夫生活在不生不灭的自性当中,因为错觉还没有悟性,以为我们人有生有灭,可是菩提自性本身是不生不灭的。

所以我常说一句话,凡夫生活在不生不灭当中,经过他的作用以后变成有生灭,因为迷而变成有生灭。诸佛菩萨悟明以后,他在生灭当中,所看到的都变成不生不灭了。所以有悟无悟、有觉无觉有如天壤之别。

自性本体在作用也好寂静也好,他当下是不二的「依体起用,当用时体在用中,当体时用归体,体用非二。」很有道理。我们人活在世间,有开悟没开悟,有见性没见性,是凡是圣,统统不外于体和用,只是迷悟有差别,叫做依体起作用。譬如我的自性是清净不动的,但是宣扬微妙的佛法,必须从我的本体起作用,叫做依体起用。当我作用的时候,我的本体在作用的当中运筹,当我归体时没作用,我的作用就归体了。可见离体无用、离用无体,体和用不是两样东西,是「一体两面」而已。就如水和波,水起涟漪称为波,波是由水起涟漪而产生。依此来说,离开水并无波,离开波并无水,水和波是一体两面的。我们的佛性体用与这个道理相同。当作用的时候,体在作用中,当你没有作用时,作用归体,体用不二。我们修道若能悟明这个道理,要用功修道就轻轻松松、快快活活了。

我们常说动静不二、寂照不二,是如何解释呢?诸位详细听好「寂而能照,照而能寂,离寂无照,离照无寂,寂照不二。」诸位清楚了吗?这是很重要的道理,是属于佛门较深的哲学。「寂而能照」是说自性不动,但能起无量的妙用,不动又能起作用,怎么说呢?有人说既然不动了又能起作用,这道理说不过去呀!你误会了,这才是功夫呀!这是解脱之后自性所起的作用,但是一位还没开悟见性的人,他就不能「寂而能照」,他没这能力,这是功夫的问题。在凡夫来说寂是寂、照是照,寂照差异!为何说「寂而能照、照而能寂」呢?「寂而能照」简单说,人的自性无尘、无念、无住、无境,自性解脱,在本体当中不动而寂静。但是不动而寂静,并非代表他如枯木、无知无觉无作用,那就误会了。寂而能照,就像这面镜子它不动,不动是不动,但它能照天照地。当一个人走过镜面时,这面镜子有照人的作用,但是它不会起一念:「我能照,我有普照的作用喔!」它不会讲话处于寂静,但寂静又能照,走过时不会拒绝。当人走离镜面时,镜面不会挽留他说:「拜托一下,停一下好吗?」它不会起这个念头,镜面也不会留痕迹,为何如此?代表解脱的意思,它寂而能照,照而能寂,这个镜子在普照的情形下,同时又是寂静这才是功夫啊!「离寂无照,离照无寂」同此道理,它寂静的时候难道能离开照吗?它普照的时候能离开寂静吗?全都不可以。因为寂静当下就是照,照之当下就是寂静,寂静和照同时存在不是两样东西,我们菩提自性犹如镜面的比喻。同此道理,当我看到坐了几千人,几万人的当下,我有普照的作用,但是我的心是寂静的,在寂静当中又能普照,自性的妙用和镜面亦复如是。

凡夫众生总是不能空,同时又执有,凡夫的病是凡夫不能空,所以烦恼、贪、瞋、痴一大堆,执着一切万有。所以生死才不能自在,难怪龙树菩萨在【中观论】说:

「受诸因缘故,轮转生死中,

 不受诸因缘,是名为涅槃。」

  凡夫众生就是无尽执着外面五欲六尘之境,在花花世界里拚了性命执着,执有不能空叫做凡夫。二乘人能空不能有,开悟的阿罗汉在空寂的涅槃中能自在,但落入现象界中叫他倒驾慈航度众生,比杀了他还累,只能随缘度众而已,所以说二乘人能空不能有道理在此。但菩萨就有不一样的风范,菩萨能空能有、动静一如,这才是功夫。菩萨在涅槃的空性能自在,在现象界度众生也能自在,叫做能空能有、动静一如。也就是在动态当中能静,在静态当中能起自性妙用,达到动静一如不二,所以层次不一样。如果层次相同就不用分凡夫、阿罗汉、菩萨和佛了,所以境界有高下。那么佛呢?他是空有不二的圆满者,菩萨道圆满以后就是佛,在还未成佛之前奉行不二法门,也就是奉行实相无相空有不二的过程,还有层次之分叫做菩萨。佛是由菩萨修不二法门圆满成佛的。

说到这里如本也要讲话了,希望我们修道之人要多发菩提心,因为菩提心是成佛的原动力。「菩提」是梵语,译成台湾话叫做「觉」的意思,所以发「觉」的心,就是发「成佛」的心,叫做发菩提心。你发菩提心的当下,当下你就是菩萨,十方三世诸佛没有一尊佛说他没有发菩提心的,也就是发成佛之心。所以发菩提心的当下就是菩萨,为何要做菩萨?因为十方诸佛,都是因菩萨道的圆满而成佛的,换一句话说,虽然做菩萨较辛苦一点,做菩萨较不容易,做菩萨要难忍能忍、难行能行,最后成就佛道。所以没有菩萨就没有佛,佛是由菩萨的圆满而成佛的。希望诸位,你我大家人人发菩提心来做菩萨,因为没有菩萨,佛就无法成就啊!所以菩萨道不简单啊!诸位,菩萨道不但自利还要利他,不但要自度还要度他,要两方面兼顾所以他的负担较重。阿罗汉不一样,只要将自己身口意三业清净,最后顿断见思惑出离三界,是名「梵行已立,所作皆办,不受后有,证成阿罗汉。」在成就阿罗汉果比较快,所以佛经里说,阿罗汉快者三世,慢者六十小劫就能成就。缘觉呢?快者四世,慢者一百小劫就成就缘觉的境界。所以阿罗汉他不去度众生没关系,只要将他的身心净化解脱就好,这样来得比较容易,他不用度众生啊!所以开悟证果出离三界比较快。

但是佛陀的本意不是这样,他说我们要修行也要关怀旁边的人,让他善根成熟可以来修行,就是独乐乐不如众乐乐,化小爱为大爱、化小我为大我。因为我们有生死,众生也有生死。我们有烦恼,众生也有烦恼。我们有痛苦,众生也有痛苦,彼此之间人人都有。所以人同此心心同此理,将心比心,我们的大慈悲心就流露出来了。你想要出离生死,难道众生就不想出离生死吗?你要开悟证果众生就不要吗?他也要呀!所以我们要将心比心,自然菩萨心肠就会生出来,菩萨就是观看众生沉沦生死而发出大慈悲心来度化众生的。何况我们为佛的弟子不可忘恩负义,佛陀不会讨人情,但是我们必须了解「我们都是欠佛债者」,因为你我多生累劫以来,谁敢保证没有亲近过诸佛?之所以能够听闻到佛法,其渊源也来自于佛陀的讲经说法。今天我们虽然处于末法时代,但是修行的方法也来自于释迦牟尼佛,所以要懂得饮水思源,吃水果要拜树头。

同样的道理,我们为佛弟子要有感恩的心,要如何感恩?佛陀不用你报答他,只要你好好修行,好好来讲经说法度化众生,佛陀就很高兴了。其实我们修道佛陀何必欢喜呢?佛陀讲了一句话,你成佛了,佛陀也没有多一丁点,你轮回六道中,佛陀也不减一丁点,他永远都不增不减。所以佛陀常常安住在「大悲三念住」里面,什么叫做「大悲三念住」呢?就是当有部分的众生在学佛,佛陀也不会欢喜,其安住在如如不动、不生不灭的涅槃里面。当部分的众生在造业、轮回生死或不修行,佛陀也不会烦恼、痛苦,其安住在不生不灭的菩提涅槃自性里面。有部分的人认真用功修道,有部分的人同时在造业沉沦生死,佛陀既不忧也不喜,既不快乐也不痛苦,他的心永远安住在冷暖自知、不生不灭涅槃自性里面,这叫做「大悲三念住」。换句话说,你沉沦也好,生死也好,证成涅槃也好,佛陀清清楚楚但是心不动。他只是在你沉沦生死时尽量拉你一把、提携你如此而已。他能做的动作只有这样而已,因为佛陀没有办法代替众生修行,也没办法代替众生吃饭,肚子饿要自己吃饭才会饱,修行要自己修,佛陀无法代替你吃饭,也无法代替你修行。所以佛陀会如此理性生活在这个世界里无尽度化众生,叫做「大悲三念住」。

所以希望我们国人好好提起大智慧、大愿力,冲破所有一切难关,好好用功修道,我相信佛陀不会耽误我们,你也不会耽误自己啊!最后成佛之人,最后的成功者,也非你莫属啊!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