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居士文章

 洪启嵩居士:读经的心要与常见问题


   日期:2024/12/7 13:09: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读经的心要与常见问题 
洪启嵩 
  研读佛经最终的目的,是要让我们能依经修持成就,因此了解了佛经的整体风貌之后,接下来我们要进入读经的心要,让经典在生活中真实运用。
 
  一般我们会以为读经是阅读经中的文字,事实上,经文只是帮助我们证得无上智慧的工具,我们真正要体悟的,是文字背后的智慧。禅宗对此有着精辟的解说。
 
  禅宗说:「依经解义,三世佛怨,离经一字,如同魔说。」这句话是强调阅读佛经的时候,重点是透脱文字的表义,追求内在的真义,「依经解义,三世佛怨」是说,阅读佛经,如果只是拘泥于文字,就容易落于考古、训诂,与佛法要传达的生命智慧无涉了。而「离经一字,如同魔说」则是说,但如果就此误以为可以完全不需要透过对佛经文字的深刻体认,而任凭想象自由发挥,那就更容易误入歧途。
 
◎经典是指月之手
  禅师要我们「以指见月」,讲的也是类似的意思。在《楞伽经》中说:「如愚见指月,观指不观月。」就如同愚笨的人看见人指着月亮却专注在看人家的手指而不去看月亮。手指的目的是在指出月亮,手指并非月亮自身。佛经的文字就好象手指,真正的智慧则是月亮。如果只是执着在佛经里的文字,那就是错把手指以为是月亮了;但是如果没有用手指去指的话,或许就连看到月亮的机会也没有了。
 
◎阅读经典的三个阶段
  我们可以阅读佛经的过程,分为三个阶段:也就是「文字般若」、「观照般若」、「实相般若」这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的「文字般若」,就是对经文文字的正确了解,能贯穿文字的含意。这个阶段,就好比我们拥有一张正确的地图,可以帮助我们到达目的地。
 
  第二个阶段的「观照般若」,这是不仅止于文字了解,更进一步能统摄经文中的观念,并与生活相应,生活中就依照经典的精神来实践。这样日渐深化,最后我们的心念、言语、行动,都不离经中的智慧。这就好比我们依照地图,实际行动,日渐趋近目的地。
 
  第三个阶段是「实相般若」,经过不断的纯熟、实践,到最后经典中的境界现前,不必再经过意想分别,就是这样如实的境界。这就好象我们按着地图走到了目的地一样。
 
  阅读经典最终的目的是要悟入佛法的智慧,将佛法的知识内化成生命的智慧,如果只是将佛经当成读诵的凭仗,那么纵使读诵几千万遍的经文,佛经还是佛经,生活还是生活,互不相干。
 
  在《六祖坛经》里有一个故事:
 
  有一个僧人名叫法达,七岁就出家了,日常习诵法华经。有一天,法达来参访六祖,礼拜时却头不着地。六祖知道他心中骄慢,于是故意呵斥他:「礼拜头不着地,不如不要礼拜!你心中定有骄慢之事。你平常学习什么经论?」
 
  法达回答:「弟子念诵《法华经》已达三千遍。」
 
  六祖告诉他:「即使你读到一万遍,如果能了知其要旨,也不会生起骄慢。你辜负了此经的功德却不自知己过,反而得意如此。」
 
  六祖问他名字,僧人回答:「法达」,六祖叹了口气说:「你名为法达,却何曾达法呢?」
 
  六祖对他说:如果只是循声读诵,就如同无用的空诵一般。
 
  六祖为法达开示法华经的心要之后,又针对他对诵经的执著作了精要的开示。
 
  六祖告诉法达:「如果劳劳执念,将读经作为功课,执着读经的功德,那么和牦牛执着喜爱自己的尾巴有何两样呢?」
 
  法达听了就问:「如果是这样,那么了解义理就好了,也不必辛苦的诵经了吗?」
 
  六祖回答:「经有什么过错,谁碍着你念呢?只是迷悟在人,损益由己。如果能口诵心行,就是转经;如果口诵心不行,即是被经转。」
 
  于是六祖就告诉他:
  「心迷法华转,心悟转法华。诵经久不明,与义作雠家。
   无念念即正,有念念成邪。有无俱不计,长御白牛车」
 
  法达听了言下大悟,自叹从昔已来,实在是未曾转法华,而是被法华所转了。
 
  读经时,如果不能了悟其中的义理而执着读经的功德,口诵心不行,如此不但不能「转经」活用,反而是被经所转了。
 
◎参与经典的盛会
  了解了上述的道理,就掌握了读经的根本心要,接着我们可以循序进入读经的三个阶段。
 
  首先,在第一个「文字般若」的阶段,我们要能正确了解经文字面上的意义,对经文中的专有名词,用语要能了解。这时可以准备简易的佛学辞典查阅,或是有专有名词注释的经文版本,都可以帮助我们掌握基本的文学意义。
 
  此外,如果所读的经字数不多,也可以将经文背熟,加深印象,便于思惟忆持,例如《心经》就是许多人都能琅琅上口的经典之一。但是背不起来的人也不必勉强,经常阅读、熟诵也能产生很大的影响。
 
  许多人一想到读经,都会想到恭恭敬敬的跪在佛堂前虔心诵经、作早晚课的情景。其实,「诵经」只是读经的一种方式,阅读经典就好象阅读智慧,励志的书籍,是认真专注却又活泼有趣的。
 
  我们甚至可以用「情境导引法」来导引我们进入经典中的盛会,更亲切感受到佛陀的说法。
 
  例如,当我们读到《金刚经》: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尔时,世尊食时,着衣持 ,入舍卫大城乞食,于其城中次第乞已,还至本处,饭食讫,收衣 ,洗足已,敷座而坐。
 
  时长老须菩提,在大众中,即从座起,偏袒右肩,右膝着地,合掌恭敬而白佛言:「希有世尊,如来善护念诸菩萨,善付嘱诸菩萨。世尊!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应云何住,云何降伏其心?」
 
  佛言:「善哉!善哉!须菩提,如汝所说,如来善护念诸菩萨,善付嘱诸菩萨,汝今谛听,当为汝说,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应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
 
  「唯然!世尊,愿乐欲闻!」
 
  我们可以想象自身是在场佛弟子的一者,如果觉得不敢当,那也可以想象自己是祇树给孤独园林中,帮助佛陀遮荫的树枝,或是众多树叶中的一小片树叶,看佛陀带着圣弟子从舍卫大城乞食完毕,回到祇树给孤独园大众安静的用完餐后,将乞食的 洗净,洗净双足,在寂静的树下盘腿而坐,准进行饭后修行的讨论与开示。
 
  这时我们看见大众里有一位长老站起来,他是佛弟子中以解悟空的义理著称的须菩提尊者。须菩提穿著偏袒右肩的僧衣,以右膝着地,合掌恭敬的请问如来:「稀有世尊!如来善护念诸菩萨,善付嘱诸菩萨,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应云何住?云何降伏其心?」
 
  我们听了须菩提的问题,也许会赞同的想:「对呀!一个发菩提心的人,应该如何安住,如何降伏烦恼的心呢?」,须菩提代替我们问法呢!于是我们就如同参与了经典中盛大法会,不管是扮演法会中听法大众的一者,或是场中的一片树叶,佛陀座下的一根小草,都是参与了这场盛会,宛如亲临现场的听受佛陀宣说无上妙法。
 
  扮演那一个角色,和我们修行的深浅没有关系,不是想象自己是佛菩萨的人修行就比较高,想象自己是小草的人,修行境界就比较低劣,两者是不相干的,如来佛性和众生的佛性,这种情境导引、角色扮演,可以帮助我们融入经中的情境,与经典中的生活合而为一,进而帮助我们无论在行为(事)、言语(语)、心念(意)这三者都融入经典,逐渐清净,开启如来的无上智慧,圆满清净光明的世间。
 
◎依佛经而行—一人生是修行之旅
  之前我们说的是读经的心要,其实,没有读经的时候,正是检测我们读经成果的时候。
 
  读经之后,还要进一步让佛经引导生活,把修持佛经当成人生的修行之旅,我们的人生就在佛经里修行!如此,我们生命的空间就太广阔了!例如;我们参加法会,是佛经的修行之旅;我们到的某个寺院,就像到他方国土去旅游,我们看到寺里的佛,就为人介绍这佛的因缘故事等等,由于此佛的加持,而得以在此演说此法。
 
  如果我们到美国的亲戚家,就好象是到他洲去行法,如果他不了解佛法名词,把佛法的意境用他听得懂、能接受的方式说给他听,不必以佛学用语来讲,这就是「示现外道相,而行菩萨道」,这是《华严经》的境界,称做「遍行外道」。
 
  如果在上班的地方,公司就像是讲法堂,只是这里的讲法和极乐世界不太一样,《阿弥陀经》里说,连共命鸟的声音,都是念佛、念法、念僧;所有的声音,都是持咒的声音。在公司里,我们要如何实现呢?有时我们会彼此问候:「近来好吗?」「身心安泰否?」如果对方刚好生病着,正好提醒了我们健康的重要,那么他真是个菩萨。或者我们也可以用自己欢喜的本尊设定电脑的萤幕桌布,或是萤幕保护程式,就这样将生活转入佛法之中。如此,在许多事情上,都种下了佛法的种子。
 
  如此我们的人生就是一部经典的盛会,经典就是人生。
 
  我们的行、住、坐、卧、饮食、沐浴,都是一部活生生的经典。佛经中的修行不必另外定义,而是在生活中发起菩提心,将其清净化,而不是想象别立于生活之外的修行生活。在山上闭关、寺院清修,当然是一种修行生活,如果有时间、因缘具足的时候,到山上闭关当然是很好的修行生活;但如果现在没有时间、因缘不具足,却硬要去山上闭关,那就成了违缘,对修行反而造成障碍。
 
  实际上,在人间修行,生活的每一部分都是功德事业,都是跟佛经相契的,「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如来」,我们的眼、耳、鼻、舌、身、意所接触到的,都是可以入定的经验,佛经中的每一法句都是发我们深省的,所看到的一切都是佛的法身,我们生活在其中多么幸福!
 
  当我们尚未进入到这样的境界时,可以先以一部经作为人生的修行之旅。比如说我今年或是今生都准备生活在《弥陀经》当中,在里面作一个净土行人,相信净土、进入净土、修行成就净土,到最后成为阿弥陀佛,入灭时到极乐世界去成佛。这世若没做完,下一世还要继续做,生生世世还要做继续努力去完成,直到成就阿弥陀佛为止。
 
  如果想结合各经心要者,可以这三年为《弥陀经》的行人,次三年做《金刚经》的行人,然后再汇合。此时我们将会发现:各部经典中的果地是共通的,只是修行的时节因缘差异罢了。
 
  如此说来,我们这一生,不必舍弃原来的路,就已走向成佛之道了。佛法不是改变我们这一生的因缘,去另外造一条路,这是很困难的!我们不必如此,只要将过去的因缘累积起来,转向成佛的大道上去。以前我们的观念可能是:「我要走向某一条路,才能到佛的净土。」,现在则应该是「我所走的这条路就是走向佛,因为我们已经把生活清净化、把生活佛经化了。」
 
  我们就是生活在佛经之中,佛经就是我们的生活,我们的一生就是一部经,就记录在一部经之中,只是依各人因缘差别而有所不同。
 
◎圆满净土现前
  我们依着佛经修持,修持《金刚经》时,就投入《金刚经》的生活,在这段时间里就展现《金刚经》的生活,在未成就以前,依止《金刚经》的教法,学习 佛的生活。修持《华严经》时,依持其中的教法,像善财童子或主夜神、天界、大地的生的修证生活,要归向毗卢遮那佛的境界,修其他经典时也是如此。
 
  到达圆满佛的果地,在《金刚经》里就是释迦牟尼佛,在《华严经》里就是毗卢遮那佛,在《法华经》里就是久远实成的释迦牟尼佛,在《大悲心陀罗尼经》里就是观世音菩萨,在《观普贤行法经》里就是普贤菩萨,在《阿弥陀经》里就是阿弥陀佛。
 
  依经修持,就是要行者投入一部经中,不论大部经或小品经,只要掌握里的见地、修行、果位,全心投入:把生命《金刚经》化、《弥陀经》化、《无量寿经》化、《阿 佛经》化、《华严经》化、《法华经》化,这才是佛陀要教导我们的生活。佛在宣讲一部经之前,会先进入一种三昧境界,目的就是要把大家转入这部经的境界里面。现在,我们要自觉,要主与经典相应。
 
  阿弥陀佛累劫来已在极乐世界准备要度我们了,只是我们一直不肯把接收频道打开。诸佛净土就像在空中的各种频道,如果我们不肯把自身的频道打开,就永远接收不到电波:如果我们不肯把身、口、意调向诸佛的三业,就不能与他们的三密相应,这是修行中最奥妙的趣向,在其中没有我慢,只是投入佛经、依教奉行。
 
  目前我们的确是污染的众生,「依教奉行」就是要把我们整个生活依着诸佛所行过的轨迹前去。
 
  佛经就像我们的眼睛,指引着我们,把我们的生活佛经化,把我们的身、口、意清净化,佛的身口意就是我们的身口意。不只如此,也把我们所生活的世界及因缘,整个变成净业,整个净土化。佛陀所欣喜的事,不是听我们每天读诵佛经给他听,而是看到我们证得了与他同样的境界,就好象《法华经》中所说的:「诸佛以一大事因缘出现于世,开示悟入众生佛之知见。」
 
  其实每一部经都是要开示悟入众生佛之知见的,依佛经修持,就是要大家廿四小时对诸佛开放频道,对佛经开放频道,影响所及,不只是我们一个人与诸佛之间的关系,而是二十四小时,整个生活,都与诸佛产生相应。
 
  真正究竟的阅读佛经就是投入佛经、依教奉行,不但升华个人,所有与我们相关联的人事因缘网络,都会随之净化、圆满,乃至于我们圆满成佛时,清净光明的世界也现前圆满了!
 
◎读经常见的问题与解答
  许多朋友刚开始接触佛教时,看见众多的佛教经典,常有茫然无从入手之感,如果又遇到众多专有名词,更是滞碍难行,看着佛教的智慧宝山,却无法受用,非常可惜!有鉴于此,我们整理出一般人读经时常遇到的疑问,希望帮助大家在寻宝的过程中能去除路障,顺利取得智慧的珍宝。
 
一、刚开始学佛,一开始最好读那些经?
  选择读什么经,可以从自己欢喜、有兴趣的经典着手,如果都不了解,那么也可以从《心经》、《金刚经》、《六祖坛经》等常行经典读起,这些常见的经典都是一般人最常读诵奉行的。
 
  读者也可以参考全佛出版社所出版的「常行经典系列」,其中所选的经典都是最常被受持奉行的经典,而且经文都经过新式标点,排版精美,非常方便阅读。而「佛经修持法系列」,除了可以选择其中一部经修持之外,也可视为数十部常见经典的导览及修持精要,都是非常好的读经选择。
 
二、读经时,经文中有很多专有名词看不懂,是否要读白话文?
  阅读经典时,还是以阅读原文为宜。如果有不懂的佛教专有名词,可以查阅佛学辞典。如果对经义不了解,建议大家阅读配合古来高僧大德的讲经解说。由于经典的白话翻译牵涉到对经典的修证及理解程度,因此现代一般的经典白话翻译仅作为辅助的参考即可,而非作为阅读的主体。
 
三、读经时一定要读诵吗?一般人作课诵的意义何在?
  读经并不只限于课诵时读,而是随时可读,尤其是现代交通舒适便利,例如在捷运上就是很适合的读经时间。只要是清净、适当的地方,虔敬阅读,都是很好的。
 
  此外,受持经典的方法有很多种,并不限于读诵。经中有所谓的「十法行」,就是受持佛经的十种方法。在《胜天王般若波罗蜜经》卷七〈付嘱品〉中说:「受持此修多罗有十种法,何等为十﹖一者书写、二者供养、三者流传、四者谛听、五者自读、六者忆持、七者广说、八者口诵、九者思惟、十者修行。」
 
  又,《辩中边论》卷下〈辩无上乘品〉中也说,修行十法行者,所获福聚其量无边。这十种法行分别是:1.书写:书写、流通经律论;2.供养:恭敬供养经典;3,施他:指为他人说法,或施与经典;4.谛听:谓专心谛听他人诵读、说法;5.披读:指披阅读诵经典;6.受持:对经典的内容忆持不忘,领受奉行;7.开演:指为他人开演经典文义,使其生起信解;8.讽诵:指讽诵、宣扬经文,令人乐闻;9.思惟:指住于闲寂处,思惟筹量经典文义;10.修习:指常行佛所说教法而不退失。
 
  读经的最终目的是与经义相应,在生命中产生自觉,因此,不管是用哪一种方式受持,只要是心思诚敬,都能具足无量的功德。
 
四、为什么每一部佛经都说读诵本经的功德最大?
  读经是一种因缘,某些人会与特定的经典相应,也有特定的因缘。这就好象在小巷子里骑机车比较快,上高速公路就要开车比较适合,而要去美国就要搭飞机才到得了,这是因缘性的问题。
 
  在菩萨的四弘誓愿中说:「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可见无量经典、法门的出现,是相应于众生有无尽的烦恼,每一部经面对无量无边因缘的众生及种种烦恼,而其最终目的,都是要帮助我们成就无上菩提,因此,在经中会称扬本经的功德,是为了鼓励听闻者对本经产生信心,进而一心专注依止此经而成就。无论是受持哪一部经而成佛,功德都是同等广大圆满。
 
五、读经时是否一定要整品读完?
  如果可以完整的读完一品当然是很好,但可能也要看每部经典的章节大小,及个人的时间而定。例如《心经》、《阿弥陀经》等较短的经比较可能整品读完,但是像《华严经》这样的大经,对忙碌的现代人而言,每次要读完一品是比较困难的。由于每部经的份量大小不一,我们可以视自己的时间,读到恰当的地方告一段落即可。
 
六、经文要背起来吗?
  如果是比较短的经,不妨背起来。唐代的玄奘大师到印度求法时,一路上遇见无数危险,他都诚心默诵《心经》而化险为夷。只是,印度人和中国人的文化不太一样,古代印度人常一背就是数十万字、百万字,中国人并没有这种专长。读经最重要的目的是能在生活中运用,如果某部经我们读纯熟了,自然背起来,在日常生活中思惟,这也是很好的。
 
七、如果不懂意义,光是读诵有用吗?
  刚开始读经时,可能比较无法了解经文的意义,但是读久了之后,智慧自然会慢慢开启。而且我们现在会读某一部经,也是与此经有缘,或许将来此经的修行法门会成为我们修行的主体。
 
  即使是不了解经文意义的老婆婆,只是依于虔诚的仰信课诵经典,由于心的专注自然产生定力。经典是在解决生命问题的,当我们的心具足定力时,对经中的智慧也容易体悟,如此自然与定力、智慧相冥合。而这份虔诚的心念,也会受到经中诸佛菩萨,及发愿护持本经的护法们加持护佑,同样具足无量功德,不可轻忽。
 
八、专读一部经比较好还是多部经比较好?
  这两者是可以并行不悖的。我们可以以一部经为主轴,以此经来指导我们的生活、修行,直到圆满成佛。此外,我们也可以广读其他经典,这会帮助我们增进对佛法的体悟和理解,可以作为自身专修法门的辅助因缘。
 
  这就好象我们在山林中旅行,路线有很多条,虽然我们走的时候只会选择一条主要路线,但是我们可以先参考完整的地图和其他路线,掌握的资讯越完整,了解自身所在方位,就不容易迷路,甚至能让我们的旅程更丰富,甚至帮助我们更快到达目的地。
 
  因此,除了主要依止的经典之外,广读其他经典,能帮助我们更清楚掌握佛法的全貌,了解自身所在位置,不但心中更为笃定踏实,也能避免「见树不见林」的问题。
 
  厘清了以上的问题,让我们在读经的根本观念上先确立,接着就可以进入佛教的经典大海,总览佛法智慧大观!
 
(摘自小百科39《佛教的重要经典》洪启嵩老师指导)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