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居士文章

 许士群居士:修行的态度与道情


   日期:2024/12/5 21:07: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修行的态度与道情
 
许士群 讲  
邱秀华 整理
 
    最近有一段时间,我忽然间有一个体悟。以前对修行观察的范围,大都仅停留在自己身心以及人跟人之间的观察。三、四个月来,由于我本身的一场小病,我开始对人跟宇宙,自然生态,四周围的环境,作了一番较细密的观察。我发现本来就存在的东西,以前没有特别去注意,被忽略了。比如说,中国人将一年分为二十四个节令,时间跟气候有其自然而规律的变化。试看,几乎每年到了三月一定是樱花开的时候,五、六月雨季会来临,八月中秋天气转凉,到了十二月份就是梅花盛放……。从这些再深入去了解,原来宇宙的运转,有它一定的互动法则。那么,再反观人本身,尤其是我们这个身体,真的也是有它的律则。因此,人若能将自己制约在一个比较有随顺规则的生活里面,当会比较不容易生病或衰败。
 
    我从这一点体悟到,所谓真正的戒律,该怎么来运用。所以就发展出来一个想法,我不妨给自己一个作息的时间表,尝试去观察自己。在四月三~六日去竹东作三天的禅训。每天早上五点起床,晚上十点半就寝。我发觉那三天身体状况非常好,头也不痛。可是回来以后的第三天、第四天,因为很忙,晚上又十二点睡觉,头又开始痛了。如此经过几次的观察统计之后,发现人若是过一个符合自己生理状态的生活方式,甚至连思考都在制约之下,人真的会变得比较安定,比较愉悦。慢慢地,开始注意观照,人不祇应在烦恼上面作处理,可能要进一步从没有起的烦恼做身心上的自我调适。以前对戒律的认识,仅只于对贪瞋痴的调处,我想修行可能要进一步推展到自己没有觉察到的贪瞋痴状况。这可能得从身心的制约上来下功夫,让自己的身心比较持续地处在稳定状态。同样的,我个人认为如果身心处在比较稳定的状态,贪瞋比较不会生起,不必等到贪瞋起来了再来处理,甚至可以没有贪瞋生起的机缘。因此,使我对戒律有更深一层的认识,人真的可以做到,从原来有的贪瞋来处理,进一步做到贪瞋都不起。我相信有这样的一个目标可以达到。
 
    那么,重新再回来整理过去的一些理念,重新把修行定义在幸福、宁静、祥和的生活状态,活在那种状态就是修行生活了。如果我们不要把目标定得太高远,而能够老老实实回来活在戒、定、慧持续的状态里,那就是修行上所追求的一种涅槃状态。所以我认为涅槃是一种状态,而不是一种目标。活在那种状态里就是所谓的涅槃。那么,人要怎样达到那种状态呢?以自己本身为出发点来讲,就是一种态度,在人与人之间的互动,就是一种道情。在态度方面,人不但跟自己本身相处,亦跟外在环境的人、事、时、地、物互动,如何面对就是一种态度。至于人与团体之间,特别强调的是彼此间有双向的互动,我认为那就是一种道情,其中更牵涉到所谓自觉觉他的方式。
 
    谈到修行,我把戒、定、慧解释为真、善、美,修行就是活在真、善、美的世界里。
 
    我把「慧」解释为「真」,了解事件整个的过程,它的变化情况,跟它真实的一面,我认为那是一种智慧的现象,就是求真的态度,也就是活在真里面。「真」具备四个重点:
 
 
 
1.如实知见
 
    看到什么就是什么。举例来说,右手打左手会出现「痛」的感觉,如果不会讲国语的人用台语发音,说『tiag』,另外一个不会讲台语的人,用国语发音说『tung』。这两个人可能曾往『tung』跟『tiag』之间抬杠,争论不休。除非他们都能理解两者皆指「疼痛」其意义完全相同,要不然,不同的发音,不同的思考方式,一定会认为不一样。那么,如实知见所谓真理的东西,就是因为经常我们给它不同的标签,给它不同的定义,其实所讲的是同一回事,可是在不同的标签之下,却经常引起抬杠。所谓如实知见是我们摒弃那些标签,在真实的感受下功夫,如实体会。再来就是观察事物的成、住、异、灭,如果观察成、住、异、灭有哪一个步骤漏掉,其观察就可能模糊,而无法看出整个的变化过程。那么,以这样的方式思考,就会跳跃不完整;用感受,则可能走含糊中断的体验。所以,我们尽量训练自己如实知见,把它订在同一事物之上作成、住、异、灭完整的观察。特别是应该把范围限制在六根对六尘的相应之上,不要做其它无谓的想象。凡超出六根对六尘的范围之外,在佛陀的时代把它解释为「无记」,譬如说:到底在云层之上有没有神存在?那不是你看得到,也不是听得到或嗅得到的。因此把范围设限在六根对六尘,眼、耳、鼻、舌、身、意对色、声、香、味、触、法。「法」就是经过我们如实知见之后,真正观察到的或是思考上能掌握得到的那个状况,是已知的认知范围内的思考,在思想上是确定的。有了这些基本态度之后,就不容易跑到虚无缥缈的范围去做不实际的想象或妄念了。
 
 
 
2.如理思惟
 
   佛法上所讲苦、集、灭、道的思考法则。通常我们要解决的事情,必须是有了问题,否则无须费心费时去解决。所谓「苦」是产生纠缠不清的问题,如:权责不清楚,或人我之间的对立纷争,或引起思考上矛盾,产生烦恼的事情。我们处理的态度一定要用这个「苦、集、灭、道」的法则。就是问题产生了,看清问题产生的原因、它的背景、它的根源到底是什么?将因素找出来具足了,之后是解决的状态,解决之后达到的协调。解决的过程和它的法则。
 
 
 
3.面对现况
 
    在佛教里经常用「当下」这两个字,什么叫做当下?让人觉得很难捉摸。很多人当下误解为:我现在只管坐在这儿,其它事情都与我无关。其实「当下」的定义,除了训练自己打坐时,专注在呼吸的那个当下以外,真正所谓的「当下」是说你现在生活的这个环境,跟你的相互关系,或是生活上的人我关系怎么样?比如说,现在是民主时代,必须关怀现行法律如何?政治问题如何?或是说人际关系如何?而不是跳脱目前的因缘条件,却掉进另一个与现在毫不相干的情境中做一种纠缠不清的思考。真正的活在当下,从内在来讲,特别是指面对「此时此刻碰到的困难到底是什么?」有人以为退一步海阔天空,硬要套进一些观念,告诉自己:不要去想它就没事了。事实上是做不到的,现在正是想不开呀!如果真正要面对的现况是想不开,那么,不妨从这里来下手,会比较实际。这也就是「真」。
 
 
 
4.自觉的俱足
 
    这点非常重要,自觉的具足强调「证而后信」,比如说打在手上(主讲人伸右手打左臂发出「啪、啪」的声响),我相信会有痛的感觉或麻的感觉,经过我自己亲自见证到了之后,我相信这样的一个情况,这就是证而后信。比照「周哈利窗」的原理,在自己已知的、自己认知的、体悟的范围内,有了实际的体验之后,相信那个体验的实况是存在的。如果没有经过这些,则应持保留的态度。既然有了信,就不要产生疑。疑就是说:又是信,又是不信,又是不确定那是什么。
 
    每一个人都有充分的自由意志,也都应该有他充分的自由思考,就他所证的范围去做确认或不确认,或保留。因此,人不可以强迫对方接受他没有经过的所谓「印证」的事情。譬如说,我认为这件事情我按照这样做一定会成就某种程度,可是对方没有经验的时候,我们不能由于他起了疑问就排斥他,因为他还没有亲证。反过来讲,别人把他很好的经验告诉我们的时候,我们也不一定要一下子就接受,以为我照他的方式来做,一定会如何如何。我们可以采取比较保留的
 
态度。从这里发展出来也就是说,从已知的范围下手。
 
    再来就是要打破权威。有些大人物或历史名人或专家,他们讲过许多有名的话,可是那些话目前不一定会在我们身上应验,或许只能做一些参考。千万不要执着权威,先入为主,否则容易陷入恐慌,或溶入陷阱。
 
   不要迷信传说、流言或高深理论。所谓「谣言止于智者」就是一种求真的态度。譬如学习游泳,即使熟读游泳指南,观赏游泳教学录像带,并强记游泳理论,却从未亲自下水,去熟悉水性,去体验拥抱水的感受,仍然不会游泳,不知道游泳真正的感觉是什么。我们不可以光信理论,不可以停留在传说里面,一定要自己去体会、认知。此外,我们要认知理想与现实的差距。例如,有人说:「修行的人不可以生气。」事实上,修行的人百分之九十九点九都还会生气。生气不要有罪恶感,生气是一种状态,不过生气的情绪要处理掉。我们认为那是不好的东西要拿掉,可是那不好的东西会存在,是因为我们的修行还不到家,而不是罪恶。须要改过,却不是因为罪恶。然而很多人常以圣贤的标准来要求别人,那是不如实的。事实上人性本身就有这些东西,如果人性本身没有这些弱点,就不必所谓的修行了。
 
    慢慢地破除这些疑,证而后信,具备了功力之后,才有能力破掉愚痴、无知。无知包括被骗得团团转,或自己想不通,又没有办法从「苦集灭道」的方法下手,以达到开迷启悟的状态。能破掉愚痴,对事理有了正确的认识之后,慢慢地自己就不会陷入主观的好恶而困于往昔的感受,贪瞋会愈来愈薄。真正的解除贪瞋,是在「正见」里面下功夫,这是证而后信的正见,绝非靠着权威的学说,也不是在理论之中下功夫得来的。有人疑惑「有了解脱知见,为何不能彻底解脱?」我认为应该是有正见──证而后信的见地——才能彻底解脱。
 
    「善」我把它认为那是一种所谓的「戒律」,也就是身心的制约。在它的分别方面,大概分成「性戒」和「遮戒」。
 
    性戒是根本的戒律,如杀、盗、YIN、妄、酒等五戒。它会影响到正念,会影响我们的良知,会引起贪瞋,甚至会让我们陷入一种愚痴状态,脑筋会昏沈。这是任何人都要守的根本的戒,就像地球的运转有它一定的法则,如果稍有偏离,就可能脱离轨道,甚至撞上太阳而趋于毁灭。人若触犯了五个根本的性戒,会影响正念,扰乱本性,严重的还可能会精神错乱。
 
    遮戒是因人、事、时、地制宜的,它是针对人、针对当时的须求而订的戒。譬如我们这个团体不须要贴一个「禁止吸烟」的标志,因为我们这里的人都没有抽烟。如果这个团体有人抽烟,而我们觉得不好,但是他抽烟的习惯一时还改不过来,为了帮助提醒他,就要贴个「禁止吸烟」的标志。像这样的戒律,为了团体,为了健康,它并不是绝对性的,而是相对性的。又例如上厕所要关门,这是遮戒。事实上,上厕所如果没有关门并不会影响自己的心性,而是会影响人与人之间的互动。遮戒也包括训练精进、意志力的持续,为了达到这个目的要约制自己持续,碰到困难要克服,要吃点儿苦,给予精神上的制约。
 
    谈到身心的制约,基本上的这些观念有了之后,开始走上修行的路,可能人要慢慢地将修行提升到某种程度,就须要所谓的「实践」。除了还要继续保持正见的态度之外,就是对自己要设定一些规约,比如说身心的制约。当然,最彻底的好方法是经常都活在正念里。那样的戒律是最高的方式,可是不容易做到。
 
   那么,相对应目前的条件做一些自我约制。如要求在早晚做一些静思的功课,或一有空时,就给自己一分钟做观照。观察自己有什么念头,并顺手记下来,此时脑筋是非常清晰的。除了静、坐观照之外,慢慢地可能要学习跟别人的互动。别人的一句话给我的感觉是什么?相对的,我给别人的一句话,他的感觉是什么?要时常做这样的分析观察。透过这些来了解到底我们内在是什么东西,还有我们给对方的感受,从对方的反应里面,知道我们的习性到底是什么?内在贪瞋是什么?如此,慢慢地做自我约束。
 
    在身体方面,我认为应该早晚做一个制约。如几点钟起床、静坐、运动,几点锺一定要休息,何时一定要喝水……。在心方面,尽量让自己一天之内有几次回来观照,作四念处的观照,作内省,透过不断地训练,再酌情增减自己对自己的戒律,到最后是可以无戒为戒。公务员、上班族可以因应自己的时间,自己拟定一套生活上的规约。自己也可以制定一个表,从人、事、时、地、物来分类,做一些互动的戒律。试试看,看哪一样的方式比较适合自己。自己对自己的互动就是面对五蕴(五蕴就是一个小团体)相对于一个团体,就要有团体互动的戒律,要考虑到每一个人的因素、时间,至少要大部分的人都能接受。大家都认为这样的一个团体生活方式,是大家比较适合的,经过讨论而决定,于是就有共守的戒律。
 
    我把「定力」解释为「美」,那是一种美的状态。真正的定力它是相续的。它不是一下子专注,一下子不专注。真正的禅定是活在非常平稳、非常轻安、非常清楚的、放松的状态。这种状态如有相续,对身心是非常美的状态。这个美与文学美术上的美是不太一样的。文艺上有时候会忽然展现一个非常强调的东西出来,而修行上讲的美是一种协调的状态,身心协调,感受上也是协调的,这就是「禅定的相续」。
 
    正念的境界是禅定的相续,在于求身心的统一与平稳。就好比当我们坐在这里,我们对身体的姿态以及四大地、水、风、火的感觉都很清楚,现在的感受是什么也很清楚。有没有起念头?稍一留意就知道了。这就是稳定的状态。比较难的是对「欲望」的观照。冲动、欲望想要……这些方面要多下功夫观照。如果能够训练到想要观照自己就能观照自己,变成一种习惯,甚至变成一种自然的能力。起心动念与举手投足之间,都能有缓慢、柔和、平顺的感觉,不致冲动、急燥,也不会动作粗糙而缺乏优美。这就是身心的平衡,如此就不容易受到外界的引诱而到处攀缘。在「欲」的观照上面下过功夫的人,他的心不会一天到晚想要去这里又想要去那里;他不会活在甲地却一直憧憬着乙地,事实上到了乙地又反过来说甲地不错。我想,不少人有过这样的经验:在家里面待不住,想到外面走走,走不了两分钟,心烦气燥又回来,在家里看电视,看不到两分钟又跑出去了。这样一直变换心所,就是不够稳定。
 
    「轻安」是指心情很好,恰如刚刚洗完热水澡那般舒畅的感觉。晚上七、八点,闲躺在庭院椅子上看月亮,清风徐来,轻松无事,轻安的感觉就像这样子。如果在打坐时,轻安的感觉就是没有身体负荷的感觉,纯然只有呼吸,没有烦燥,没有念头。
 
   「清晰」就是知道自己现在是什么?念头出现什么?五蕴展现什么?谁在跳舞?其它的识都是在观照。
 
    「放松」本身含有清楚的因素,松并不是散,而是彼此的关系非常确立,却不互相牵扯。比如说,手归手,脚归脚,彼此的关系很明朗。若手被脚压着就不是松,压力太大、太久,感觉变麻,就不是松了。松是身心妥协的状态。若身在这里而心跑掉了,那就没有松。妥协是经过协谈之后,达到融洽和谐的状态,如果放在人际关系上,松的感觉是权责清楚的,彼此互动无碍的。并非散漫无组织的状态。
 
    「道情」是人与人之间互动的规则,我把它列了几点:
 
(一)无害的
 
    修行在个人方面要有正见,在互动上要讲求的是无害。正见与无害,简言之,即智慧与慈悲。慈悲的原动力就是无害。所谓「悲智双运」则是以正见为前导,以无害为基础。无害是没有任何害意,虽然有时动机无害,但无知所造成的无心之过也会伤害。所以必须是建立在正见上的不害,而不是无知的不害。例如,正话是能够帮助对方增善的,但是如果为了对方好,责备、鞭策造成伤害,甚或酿成自杀,虽是一番好意,仍有罪过呀!因此,我所谓的无害必须是确知的正见之下的无害,清楚地知道行为的出发点、因果关系,以这样的态度来展现道情。
 
(二)准许对方具有思想
 
    对方想法跟我不一样的时候,可能是因为他的学识背景、他的认知、他的体验,跟我有层次、程度上的差异,所以他的想法跟我不一样,我应该容许这样的存在。不必强求对方的思想观念一定要跟我一样。我们要承认他在人格上的独立性,他还是有权利生存在这个世间。佛陀时代,曾经有两个集团的比丘吵架,佛陀在劝解无效之后,就离开了。有人问要不要继续供养这些比丘,佛陀告诉他们要继续供养。虽然他们意见不一样,会有吵嘴的时候,他们仍然是比丘,仍然需要接受供养。就是说我们应该尊重对方自由思考的权利。
 
(三)袒开胸襟
 
    虽然我们尽量做到在正见的范围之下能够无害,也充分地尊重对方的自由思想,可是事实上,我们因为因缘上的掌握并不是那么完美,有时候也会无意之间,做出不符合彼此要求的状况来,要想达到百分之百的标准也困难,或许言语上也有龃龉。所以,当对方跟我提出建议或回馈时,我们应该袒开胸襟来接纳。
 
(四)直心回馈
 
    对内尽量让自己忠于自己的缺失,检讨自己的缺点,反省自己的贪瞋。对自己的剖析,不管是不是公开给别人看,一定要忠实,毫不诿过,不要自己骗自己或找借口原谅自己。在还没有想到原谅不原谅的时候,就应该要坦诚。对外则尽量观察对方的优点。当然,如果这一个团体都达到彻底的解脱状态,就不必要这些了。实质上我们是一同走在修行的道路上,有些人走在道路上,若只有石头,难免容易受伤,所以要尽量找对方的优点。先找对方的优点,直接面对自己的缺点,这样才会有良好的互动。
 
(五)去除「慢心」
 
    所谓「慢心」是指主张突出因缘。一个人在团体里,尽量不要突显自己的重要性或明显度。须知在一个团体里,每一分子都有其存在的价值及功能性。他有他这个角色的必要性,这个角色他是肯定存在的。所以不要去突显自己这个角色,或突显那一个角色的绝对重要性,因缘法则是相对存在的法则呀!
 
(六)依法不依人
 
    「法」可以解释为游戏规则,这个规则订定之后,任何人都要服膺。不管订规则的人是谁,其目前身分如何,他一定要依法,依游戏规则。千万不要因为人的变动,因执事的改变而改变法的精神。法当然也可以改变,但那是大家共同讨论而改的,不是因人而异的,所以是依法不依人。这里的「法」也可以解释为真理,但真理比较抽象,所以简单解释为团体订出来的游戏规则。「见和
 
同解,利和同均,戒和同行」。见解一样时,大家比较容易达到共识,凡事透过讨论,这是道情上的见和同解。至于利和同均,并不是每个人分的利益都是等量的,而是说每个人都能接受。譬如,有五个馒头两个人分,一个人分两个半吗?如果有人说我只要一,个就够了,则另一人可以吃四个。就他来说,一个就够了,不会太多也不会太少,他也不愿意太多,也不愿意太少。另外一个人分了四个,他若觉得恰恰好,那么这就是利和同均了,而不是截然地每人分两个半,让一个人吃不够,另外一个多余形成浪费。这是经过讨论达到的协调。戒和同行是说游戏规则一样,大家的行动就一致了。当然,最后展现出来就是身、口、意的无碍彼此的身、口、意都不会造成自己或对方的罣碍。依法不依人,就是僧团的最后总精神。
 
(七)觉他
 
    道情里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觉他。一定要有觉他的热心,就算是「鸡婆」也无妨。要帮助他人自觉,如果我们看到团体里面,有一个人有了缺失,这个缺失已经造成他的昏沈,他的愚痴,他的贪了,那么我们不妨透过不同的方式,一而再,再而三,跟他提醒,跟他点明,当然最好配合爱语。
 
(八)慈悲
 
    慈悲是人与人之间的润滑剂,那是一种柔软的心,一种出自于可以牺牲自己,成就别人的态度。不管是什么事,任何行为只要有助于彼此贪瞋痴的消除,就是慈悲。若能怀抱这种态度,则身、口、意无不展现出慈悲来。
 
(九)团体的成就
 
    我们最后目的,是要达成团体的成就,而不是个人的成就。任何一个人加入这个团体,他的目的不在于藉这个团体来成就他自己,而是希望透过他的投入,让这个团体的成就更高。最好的方式是团体有成就,而个人的成就丝毫不突显。事实上,如果这个团体是和谐的、团结的,当团体有成就之后,每个人的成就都会被肯定,因为团体的成就是个人成就的俱足,最后的展现道情即是如此。(1993.4.24.讲于台南新雨道场)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