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居士文章

 其它:《俱舍论》略史及纲要(曲世宇)


   日期:2024/11/26 16:52: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俱舍论》略史及纲要

曲世宇


  《俱舍论》全称《阿毗达磨俱舍论》,是印度世亲菩萨所著。世亲菩萨最初是从一切有部出家,学习《大毗婆沙》等小乘部派佛学,因此常以小乘驳难大乘。后来吸收了一些经部的知见,对小乘就略觉不甚满意,从其所著小乘佛学代表作《俱舍论》中即可略窥端倪。适逢世亲菩萨的哥哥无著菩萨示以《十地经》和《无尽意菩萨所说经》,遂回小向大,转弘大乘。

  世亲菩萨一生著作颇丰,其中小乘论五百部、大乘论五百部,人称千部论主。本论是其代表作之一,它是佛法知识的宝库,是学习佛法的必读之书。关于五蕴、十二处、十八界、三界六道、生死流转及还灭等方面的知识,《俱舍论》中所说最为详细,《发智》、《六足》、《大毗婆沙》等内容亦无不摄尽,因此被誉为“聪明论”、“慧毒门”(如身少破,著少毒药,片刻毒满全身。此论亦尔)。此论传至西藏后,诸大德也十分重视,尤其格鲁派将之列为必学的五部大论之一。在藏传佛教正规学制中,《俱舍论》是专攻四年的课程,毕业后方可考取显教格西学位,以难度大而著称。

  

一、《俱舍论》略史及传承
  在释迦世尊涅槃后的一百年间,僧团对佛法的认识深浅虽略有不同,但并无太大的出入。后期部派的出现,始自摩诃提婆(义为大天),作五事颂,标新立异,有朋其说,有言其非,从此辗转分出十八部。

  在佛灭后四百年初,古印度贵霜王朝之第三世王迦腻色迦异常信仰佛教,经常请僧人入宫,供养问道。但僧人们的回答却各有不同,他非常奇怪,因而请教当时著名的胁尊者。尊者说,各部所说虽不尽同,但依之而修,皆可成就。国王便问:既然如此,哪一部的立论最殊胜呢?尊者说是一切有部。于是召集一切有部学修俱胜的阿罗汉四百九十九位和大乘菩萨世友共五百人,共同结集一切有部之三藏法典。由世友主持商定、马鸣记录,结集经律论三藏,各有十万颂。其论藏即著名的《大毗婆沙》,只许在迦湿弥罗本国学习,不许外传。

  当时世亲尊者曾经学习过有部思想,后来又学到了一些经部观点后,深感有部思想不是很完善。为了验证此事,就重新化名到迦湿弥罗去深入学习《大毗婆沙》。在四年的学习当中,常常以经部的观点破斥有部的学说。当时有一位罗汉叫悟入,就是众贤的老师,被问的难以回答,感到非常奇怪,当知道是世亲后,为免遭不测,劝其回国。

  经过此番学习,世亲菩萨对有部思想已了然于胸,对有部和经部二部观点之异同,也彻底通达。于是回国后即开讲《大毗婆沙》,将每日所讲之内容概括为一颂,历经两年始讲毕,共集六百颂,这就是著名的《俱舍论颂》。颂传到迦湿弥罗后,婆沙学人认为这是世亲根据《大毗婆沙》写的提要,是《大毗婆沙》的高度概括,很便于学人学习,因此非常高兴。但是悟入看出了问题,知道他并不是专门阐扬有部思想的,而且还有批评的内涵在内。虽然表面上是推崇《婆沙》,实际上是赞许经部的观点。凡是文字上带有传说传许等字眼,即表明按有部的传承是如此说,以表示世亲本人并不如此认为。但就颂文来看,并不是很明显,可令作一解释即知。于是奉献了一百两黄金,请世亲解释此颂。世亲遂释本颂,共八千颂,就是《俱舍论》,藏传佛教称其为《俱舍论颂·自释》。果如悟入所说,以经部观点而破有部之不足。

  由于《俱舍论》对《大毗婆沙》作了批评,引起了《婆沙》学者们的辩护,其中最为有力的是悟入的弟子———众贤论师,写了一部两万五千颂的破论———《俱舍雹论》。据说当此论写好后,欲找世亲面决是非,世亲菩萨得知这一消息后,公开说:“阿阇黎众贤,是通达《大毗婆沙》的大德,不易使他转变,也没有让他辩论失败的必要。”后来将《俱舍雹论》改名为《顺正理论》。

  《俱舍论》最初传入汉地,是在陈文帝天嘉四年,由真谛三藏将梵文本译成汉文。其后唐贞观年间,玄奘法师去印度学法,曾在迦湿弥罗僧伽等论师前就学《俱舍》,归国后在大慈恩寺又重新翻译。其弟子有普光、法宝等各作疏释加以弘扬,稍后又有圆晖法师著《俱舍论颂疏》,因言简义精、要而不烦,故深受学人喜爱。唐以后,由于各种原因,《俱舍论》曾一度失传。民国初期,由杨仁山从日本携回大正藏本,使得此论在汉地再次弘扬。近代,有演培法师《俱舍论讲记》、浙江智敏法师的录音等。

  《俱舍论》传入藏地,最早是在前弘期。嘎瓦华则、香益诸师学习《俱舍》后译成藏文,又由巴擦译师翻译了世亲弟子的注疏。藏地著名的《俱舍》解释很多,一世达赖的《俱舍论疏》、一世嘉木样的《大疏》等,都深受学者重视,至今传承未断,讲传不衰。


二、《俱舍论》纲要
  (一)论名略解

  “阿毗”此翻“对”,“达摩”此翻“法”,“俱舍”此翻“藏”,《阿毗达摩俱舍论》译成汉文就是《对法藏论》。对法是无漏慧的异名。“对”有两种含义:一是对向涅槃,是指以因对果而言,即此无漏慧能对向涅槃果法;二是对观四谛,是指以心对境而论,即此无漏慧能对观苦、集、灭、道四圣谛。“法”也有二种法,一是胜义法———涅槃,二是法相法———四圣谛。

  从《俱舍论》本身的思想来看,只有此“能对”的无漏净慧才是真正的对法,涅槃和四圣谛不能算是对法,因此法宝法师只承认有四种对法。如《俱舍论颂》中所说,一是自性对法,指的是无漏净慧;二是随行对法,指的是此无漏慧相应心、心所等二十八法;三是方便对法,指的是有漏的生得、闻、思、修四慧;四是资粮对法,指的是《发智》、《六足》等阐发“对法”义理的诸论。而不承认境界对法———四谛,和果对法———涅槃。以上所说“自性对法”和“随行对法”属于胜义对法,是真正意义上的对法;“方便对法”和“资粮对法”属于世俗对法,是胜义对法的基础。只有通过世俗对法的熏习,才能生起胜义对法。

  “藏”也有两种含义:一是包含的意思,《俱舍》中包含了《发智论》、《六足论》等中所阐发的对法义理。实际上,《俱舍》是对这些论的总结归纳和高度概括,可以说是包含了各种对法理论的宝库,所以称为“藏”。二是所依的意思,从另外一个角度说,《俱舍》所阐述的内容也不是另从他处而来,而是依靠《大毗婆沙》、《发智》、《六足》等论所说安立的,如世亲菩萨所说:“迦湿弥罗义理成,我多依此释对法。”

  但这些对法也并非是世亲等论师所创造的,都是佛在各经中散说的,由各大论师归纳结集,总结成论,以便供后人学习。众生无始以来轮回六道,其主要原因就是无明烦恼,而唯一能灭除烦恼的就是智慧。对法论中主要阐明智慧,因此对于对法论的学习,对学佛者具有极大意义。

  (二)本论组织结构

  《俱舍论》将有部极繁琐的思想巧妙地加以整理归纳后,摄为八品。这八品表明了世亲菩萨对有部学说重新组织而成的体系,那就是以四谛为中心。另第九品是破我品,以破除外道执着为主。

  《界品》和《根品》从总体上建立有漏、无漏法,属于总说四谛的性质。《界品》中主要讲述五蕴、十二处、十八界。无论是主体的生命世界还是客体的物质世界,都能将之摄尽无余。蕴是指同类事物的汇聚。五蕴中的色蕴是指一切物质的总称,在人则指肉体。受蕴是指人的感觉功能,分苦、乐、不苦不乐(舍)三种。想蕴是指人的认识功能,以能产生表象为体,分直觉型和思维型两种。行蕴是除以上所说以外的所有心理活动以及时间等概念。识蕴指人的了别功能,有五官识和第六意识。

  “处”是指能产生识的地方,如眼和色和合能产生眼识,十二处是指人的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和色声香味触法六尘。“界”是种类的意思,十八界就是十二处加上六识这十八种不同种类的法。其中五蕴是针对只把精神部分愚执为我的利根众生所讲,因此只重点分析属于精神的受、想、行、识四蕴。十二处是针对只把具有物质特性的身体愚执为我的中根众生所讲,因此重点分析属于物质的五根、五尘。十八界是针对将物质和精神都愚执为我的钝根众生所讲,所以广讲十八界。并从二十二个角度进行观察、分析,深入细致地阐发三科的义理。

  《根品》分三大部分,首先讲解二十二根。诸法作用最为增盛名根,共摄有二十二种。其次讲解五位七十五法,这是对宇宙中一切法的归纳、总结。其中属于色法(即物质)的有十一种,心法即六识,心所有法四十六种,不相应法十四种,无为法三种。而这七十五法并非个别的独立存在,而是存在于相互关联的关系之间,这就是因缘果报论。法不孤起,仗缘方生。所以最后讲六因、四缘、五果。

  《世间品》、《业品》、《随眠品》这三品讲述苦、集二谛,即有漏的生死流转因果。《世间品》讲苦谛的内容,《业品》和《随眠品》讲集谛的内容。世是苦果,业是苦因,烦恼是苦缘。

  《世间品》中主要阐述有情轮转于五趣的情况以及有情的生存环境等。有情世间即所有胎生、卵生、湿生、化生等一切有情生命,在本品讲解十二因缘中对有情轮转的情况有详细的论述。器世间就是我们的生存环境,在本品中主要讲述由业所感之三界,即欲界、色界、无色界是也。其中地狱、饿鬼、畜生、人以及六欲天都属于欲界范畴,四禅天属于色界,四无色天属于无色界。但无论是有情世间还是器世间都脱离不了轮回的体性,因此俱为苦谛所摄。

  而有情之所以轮转于五趣,是由造业所得的果报,故接着讲《业品》。本品开章第一颂就说“世别由业生”,认为世间的种种差别都是由“业”造成的。“业生世界说”是佛法的世界观,是区别其他宗教的神创世说的标志。可以说业果思想是整个佛法大厦的奠基石、人上升和下堕的关键。但业并不是什么外在的某种神秘的力量,因此首先讲解业的体性。所谓“业”者,即是思想、语言和行为,如论中说的“思及思彼起”。可以说,有什么样的思想、语言和行为,就有什么样的人生和世界。由此可以看出,佛教业果思想人文化之所在。所谓“人间佛教思想”亦融摄在内,“随其心净则国土净”的思想也难离其义。在本品中广为分别十善、恶业道以及各种业,也无非是令人断恶、修善,由此而渐次解脱生死。

  而有情之所以造业,是由于无明烦恼的摧动、驱使,故本论的《随眠品》,着重讲说三界的各种烦恼行相。首先讲解根本烦恼,分为十种,即贪、嗔、痴、慢、疑、身见、边见、戒禁取见、见取见、邪见。此外尚有随行烦恼等。只有对这些烦恼的行相有了清楚的认识,对烦恼的生起条件有了充分的了解,在实际修行时方可渐次断除,否则,说断烦恼只是口头罢了。

  《贤圣品》、《智品》、《定品》这三品讲述灭、道二谛,即无漏的生死还灭因果。《贤圣品》讲灭谛的内容,《智品》和《定品》讲道谛的内容。贤圣是无漏果,智是无漏因,定是无漏缘。

  《贤圣品》中广明二乘证果次第。 五停心观、暖等资粮道、加行道属于贤位,从见道开始的四果、四向属于圣人。四果、四向的证得,要靠智慧和禅定,故接下来讲《智品》和《定品》。智分有漏智和无漏智,生得慧、闻慧、思慧、修慧是有漏智,缘欲界的法智和缘上二界的类智是无漏智。智的功能在于断烦恼。定分四禅、四无色定等,每一种定都有近分定和根本定。定的作用在于产生无漏智和引发神通等。最初的无漏智产生即见道时,必须依九种能产生无漏智的禅定中之一种方可。一些外道连什么是定、定有几种、依哪些定可以见道都分不清楚,根本入不了正定,却自称开悟见道,我们据《智品》、《定品》就比较容易辨别真假。

  《破我品》中阐述了佛教认识事物本质的根本立场。众所周知,佛教是无我论者,虽然在有部、经部、唯识、中观四种学派中无我的内涵有所差异,但承认无我是一致的,这也是佛教区别外道的一个重要标志(四法印中的诸法无我印)。

  在本论中,论主世亲菩萨对外道所执的常一、自在、恒常不变的大我、梵我等作了深刻的批判,认为外道所执的“真我”如果真存在的话,那一定是在五蕴之中或五蕴之外,定非在他处。但若在五蕴之中,“我”则有五个、“我”则无常、“我”则随五蕴而变化,由此产生的这些过失即使是外道自己也不会认可的。若“我”在五蕴之外,那和五蕴有什么关系呢?风马牛不相及啊。因此外道所执的常一、自在之“我”是根本不存在的,纯粹是无明虚构的产物。

  另外,造业、轮回、受报的世俗假我还是存在的,如果一并都加以否定,则会损坏缘起法则,堕入断见中。如本论中说:“若承认真我,则为见牙伤,若否定世我,则入断见流。”由此,世亲菩萨认为,我们要断除的是本来莫须有而由于无明妄执为有的“我”,并非五蕴的假名我,这在《世间品》中亦可略窥端倪。如在论说轮回主体的时候说:“无我唯诸蕴”。由于世亲菩萨在著本论的时候尚未完全接受大乘思想,因此也只是主要论述“人无我”,而未涉及到“法无我”。

  以上只是对《俱舍论》的概略之说。在素以大乘自居的中国,作为主要讲解佛法基本理论修持体系的《俱舍论》,由于被判为小乘教而被“打入冷宫”千余年,备受冷落,这是非常令人痛心的事情。能海上师曾说,认真学习修持四部阿含,则神通、光明不求自来。而四阿含幽邃、关键之所在尽摄于本论,大乘佛法之立本光大亦赖于此。故希望诸位同仁能共同重视、学习、研究和修持《俱舍论》,使之发扬光大。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