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惟觉法师:心悟转法华


   日期:2024/10/27 8:15: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六祖坛经》机缘品第七 心悟转法华
 
 
  机缘品,机就是根机,根机有利、有钝,有上上根、上根、中根、下根。过去熏修得很好,这一生就是上根利器;过去熏修得不好,可能就是钝根。从这个角度来看,根机是自己入理熏修来的,过去没有熏修,就要靠现在熏修。所谓佛性人人本具,什么时候开悟就要靠因缘,因缘和合、因缘相遇了,自然一下就开悟了。
 
  古人开悟的因缘非常多,有听到板声开悟的,有人听到钟声开悟,有的在工作时开悟,有的在听经闻法时开悟,有在参禅时开悟,有在看经时开悟,这些都是缘。一个是机、一个是缘,一切都要自己努力,修行不是等待,要靠自己熏修、自己努力。
 
  这一篇是讲法达法师开悟的因缘,法达法师最初修行只知道诵《法华经》,执着诵念为功德。现在有些人也是一样的,执着诵经、念佛、持咒为功德,执着念佛多少遍、诵经多少遍、持咒多少遍,这些当然有功德,但这是一种方便;因为我们有烦恼、妄想,所以要藉诵经、持咒、念佛来转化,这是对治法门,离开悟还有一段距离。什么时候开悟?就要靠自己熏修,熏修到时节因缘成熟,任何时间、行住坐卧,都能开悟。
 
  僧就是僧众、僧伽,出家众称之为僧、或者是僧尼,以表示和在家众不同,一个是僧,一个是俗。这一段是讲法达法师开悟的因缘,大众可以设想自己就是法达,就更能领悟这一品开示的道理,或许自己就在这一品开悟了。
 
 
僧法达,洪洲人,七岁出家,常诵《法华经》。
 
 有一位出家众,名叫法达,洪州人。洪州是隋朝所设置的行政区域,之后很快又被废掉了。因为在过去的朝代,省、县府等地方行政区,是随着朝代改变,名称也跟着变换。到了唐朝,李渊又把隋朝很多官制,重新再复原、设置。南唐时,又建南都于洪州。到了宋朝初年又改为洪州,但是不久被称为隆兴府,也就是现在的江西省南昌县,南昌县在旧时属于州治,这些都有历史可以考证。
 
 
来礼祖师,头不至地。
 
  法达法师是洪州人,也就是现在江西省南昌县人。七岁出家,以诵《法华经》为修行的定课。有很多人也是以诵经为定课,如诵《法华经》、《金刚经》或《弥陀经》为修行的定课。法达法师到曹溪来礼拜六祖大师,但是在顶礼时,头不着地;一方面礼拜,一方面看看六祖大师的反应,所以头没有着地。顶礼是以五体投地的方式表示内心的恭敬,六祖大师看到法达来礼拜,不但没有五体投地,而且好象在试探六祖,这些动作缺乏恭敬心,便知道法达心中必定有烦恼、有执着。
 
 
祖诃曰:「礼不投地,何如不礼。汝心中必有一物,蕴习何事耶?」 
六祖大师针对法达礼拜却不恭敬的态度诃斥,诃斥就是告诫:「你既然来参礼、求法,就必须要虚心、要有恭敬心才是。我看你顶礼的时候,头不着地;不但没有恭敬心,而且还怀着慢心,不如不礼的好。你心当中一定有所执着。平时,你都是修什么行门?做些什么事呢?」
 
 
曰:「念《法华经》已及三千部。」
 
  法达就回答六祖说:「我平时用功就是念《法华经》,到现在已经念满三千部。」为什么法达法师有慢心呢?因为他认为念三千部《法华经》是件大功德,因此被执着功德的心念所障蔽。无论是在家或出家,不可以执着自己诵了多少部经、念了多少遍佛号,或做了多少功德。执着自己有很大的功德,或是自认自己功夫很好,心当中就会产生贡高我慢,看不起他人。我慢没有折伏,就有我相、人相,没有恭敬心,就会产生罪过。
 
 
--------------------------------------------------------------------------------
 
921005(二)
 
祖曰:「汝若念至万部,得其经意,不以为胜,则与吾偕行。汝今负此事业,都不知过。听吾偈曰:『礼本折慢幢,头奚不至地。有我罪即生,亡功福无比。』」
 
  六祖大师接着就对法达法师说:如果你诵了一万部经,能明了经文的义理,又能不起骄慢心,便是和我平行。但,这并不是最高的境界,诵经、修行的目的是为了契悟实相,契悟这念心,进而依教观心;所谓口而诵、心而惟、身而行,身口意三业相应,才是真正的礼诵法华。如今,你执着诵了三千部经的功德,已经违背了诵经、修行的目的。既执着诵经功德,又贡高我慢,不知悔过。礼佛、礼祖师,是为了折伏自己的慢心,没有恭敬心怎么可能折伏我慢?我慢好比幢一样高高在上,所以要用恭敬心礼拜来折服我慢之幢。礼拜,可分为恭敬心的礼拜、平等心的礼拜、我慢心的礼拜。真诚的礼拜是要五体投地,我们的头触地,两手、两膝着地,称之为五体投地,这是最敬礼。对人们而言,头部是身体最珍贵的部位;礼佛时将头触地,双手翻掌,代表承接佛足,表示用最恭敬、最虔诚的礼敬来降伏自己的慢心。
 
  礼拜,没有能礼之心、所礼之境,能所俱空,心不可得,功德也不可得,契入空性,这才是真功德。诵经,要明白这部经的道理,还要回归自性,所以古人说:「诵经有一卷无字经,念佛有一个自性佛。」我们心中这卷经是没有文字的,虽然没有文字,里面却什么都有。念佛有一个自性佛,我们口念释迦牟尼佛、阿弥陀佛等圣号的目的,是用这句佛号来启发每个人的自性佛。
 
  有些人在念佛诵经中却成了法执,执着念佛多少声有多少功德,诵经多少卷有多少功德,执着这些就和法达一样。「有我罪即生,亡功福无比」,认为自己诵了三千部经的功德无量,这就是我执。众生有我执,二乘有法执。有我执就有能所,从我执、我所产生种种罪过,「我」的钱财、「我」的名誉、「我」有多少功德、「我」有多少财富……,天天在我执中计量分别,乃至于造作罪业;所以说「有我罪即生」。「亡功福无比」,不要执着功德,执着功德,功德就成了福报,福报享完了就没有了。不执着功德,能所俱空,这个功德就不可思议了。
 
  六波罗蜜当中,依序为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最后是般若智慧;般若就是了达空性的道理。布施以后,了知一切皆为因缘和合而有,缘灭则无,本性皆空,所以没有布施者、没有接受布施的人,也没有所布施的物品;持戒,没有能持之心,没有所持之戒,能所俱空,持而无持;忍辱,没有能忍之心、没有所忍之境。所以六度的每一度都有般若,都是能所俱空。我们做了善事,做了功德,要能所俱空,进一步连空亦不执着,能够依此修行,方能契悟本具的清净心。
 
 
--------------------------------------------------------------------------------
 
921012(三)
 
师又曰:「汝名什么?」曰:「法达。」师曰:「汝名法达,何曾达法?」
 
  六祖大师又问:「你叫什么名字?」法师回答:「法达。」于是,六祖大师便借着「法达」这个名字为因缘,说法破除他的执着。六祖大师说:你的名字叫法达,但是却未曾通达佛法的义理,对无为法、不生不灭法、无上菩提的心法未曾领悟,完全是在有相的功德中执着。
 
 
复说偈曰:「汝今名法达,勤诵未休歇,空诵但循声,明心号菩萨。汝今有缘故,吾今为汝说,但信佛无言,莲华从口发。」
 
  六祖大师又说了一个偈子,进一步解释让法达了解:你的名字叫法达,天天勤诵《法华经》。但是你只是诵经,并没有通达无生法,没有契悟不生不灭心,只是循声流转,这个心跟着声音流转,成了生灭心、成为众生境界,没有了达《法华经》的经义;为能契悟能诵的这念心,执着诵念《法华经》的功德,就成了生灭法、有为法。始终执着数目,记取名相,执着自己诵了三千、四千、五千部经,却没有把诵念回归心地,就是空诵。
 
  「明心号菩萨」,诵经是一种方便,能诵之心,清清楚楚,没有昏沉、妄想,像镜子一样,不沾一点灰尘;像平静的湖水一样,不起波浪,这就是明心。心当中不起邪见、不起杂念,处处作主,这念心就是菩萨,而不是诵了许多部《法华经》就是菩萨。「菩萨清凉月,游于毕竟空,众生心水净,菩提影现中」,菩萨既没有形相,也没有声音,就如《金刚经》所说:「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执着声音,就落到声尘、落到尘劳境界去了。「明心号菩萨」,明白能诵的这念心要时时作主,清楚明白,通达此理,明心见性就是菩萨。所以觉悟就是菩萨,心迷惑了就是众生;我们这念觉性、这念菩提心,念念分明,处处作主,就是菩萨。
 
  「汝今有缘故」,你今天既然来到这里,就是与我有缘,现在藉这个机会再为你进一步的开示,要专心注意谛听。「吾今为汝说」,我现在开宗明义,为你显扬佛法真义。「但信佛无言」,禅宗祖师说「言语道断」,「佛」不是用言说可以表现出来,因为言语是生灭法,所以,佛在那里?佛就是无言无说、就是诸位听法这念心,说出来就落言诠、就是生灭,一定要相信这个道理。祖师大德常说:不可说、不可说,佛也讲不可说、不可说;这念心不可思、不可议,一经言说就是思虑、就是生灭。佛就是「觉」,就是大众听法这念心,不想过去、现在、未来,清楚明白,如如不动,当下即是,动念乖真。有言,这个心就有生灭,就属于有为法了。所以,要相信真正的佛法是无言无说,就是我们这念心。真正深信这个道理,「莲花从口发」,你的身心都像白莲花一样清净,讲出来的话都像莲花这么清香,大众都会信受听从。
 
 
--------------------------------------------------------------------------------
 
921019(四)
 
达闻偈悔谢曰:「而今而后,当谦恭一切。弟子诵《法华经》,未解经义,心常有疑,和尚智慧广大,愿略说经中义理。」
 
  法达听到六祖大师的开示、训诲,觉得实在很惭愧、很忏悔,自己因为执着诵经功德,虽诵了三千部《法华经》,却让执着障蔽了心眼,实实在在是错了。从今以后,无论是在任何地方,对任何人都要以谦卑心、恭敬心对待,朝这个方向去努力、去实行。
 
  法达又讲,弟子诵《法华经》,从来只是知道诵念,不知道经上的意义究竟是什么?对经上所讲的道理还有疑问,请六祖大师慈悲开示《法华经》中的义理。
 
师曰:「法达,法即甚达,汝心不达;经本无疑,汝心自疑。汝念此经,以何为宗?」达曰:「学人根性暗钝,从来但依文诵念,岂知宗趣?」
 
   六祖大师就藉法达这个名字为缘起来开示。「法达,法即甚达」,法尔如是,本来是通达无碍的,是你自己心当中产生执着、我慢,所以没有办法通达事和理。「经本无疑」,本来一切都是现成的,是你自己心当中起了怀疑。
 
  六祖大师进一步再问:「汝念此经以何为宗?」宗是宗旨,趣是趣向。法达法师回答,我的根性很愚钝,从过去到现在,只知道诵《法华经》就有功德,而不知道经上的意义,所以根本不知道宗趣。
 
 
师曰:「吾不识文字,汝试取经诵一遍,吾当为汝解说。」法达即高声念经,至譬喻品,师曰:「止。此经元来以因缘出世为宗,纵说多种譬喻,亦无越于此。」
 
  六祖大师讲:「我不识文字,但是经上的意义我一定知道,你诵一遍经文给我听,我再来为你解释宗趣。」法达就高声念经,念到「譬喻品」时,六祖大师就说:「好,念到这里就可以了。这部经是以因缘出世为宗,里面讲的很多譬喻,都未曾离开这个宗趣。」
 
「何者因缘?经云:『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缘出现于世。』一大事者,佛之知见也。」
 
   《法华经》里面讲,诸佛出世只为一大事因缘,是什么因缘?什么大事?生死大事!为每个人的生死大事,开、示、悟、入佛知见,这是最重要的;开佛知见、示佛知见、悟佛知见、入佛知见,这就是大事。这是我们要了解、要知道的生死大事。
 
  六祖大师听法达念到这一品时,已经完全明了《法华经》的宗趣;过去佛、现在佛、未来佛到这个世界成正觉,都是为了一件大事──为了传扬佛的知见。什么是佛的知见呢?这念心不起心、不动念,不但无念,还要清楚明白,不是像木头、石头一样,不知不觉;而是要自净其意、知而无知,这就是佛的知见。契悟了佛的知见,就能够成就佛道,趣入菩提。
 
 
--------------------------------------------------------------------------------
 
921026(五)
 
世人外迷着相,内迷着空。若能于相离相,于空离空,即是内外不迷。
 
  世间上的人看到外面的色、声、香、味、触,认为是实在的,所以就着相,着了相就想占有,巧取豪夺,这都是迷于外面种种假有之相。「内迷着空」,有些人用功修行,远离外面的境界,不被外境迷惑,但是听闻佛性是空性,又拼命去想一个空,甚至执着空即是佛;佛性本来就是真空,知见无知就是真空,但是真空当中不妨碍妙有;若执着空,认为空性就是佛,又去想一个空,空上加空,这就是着空,因此,不能契悟本具的真空。
 
  禅宗祖师说:「有佛处不得住,无佛处急走过」,有也不执着,无也不执着,不着空有两边,就是「于相离相,于空离空。」世上的人,不是执有就是执空,执着外面的有,就迷失自心当中的妙有;执着一切空,就迷失我们的本性本空。我们自心当中,具足一切功德、一切智慧神通妙用,不需向外求。心性本空,再执着一个空,就是重床叠架,迷失自己的本心,所以要离空、离有。
 
若悟此法,一念心开,是为开佛知见。
 
  能作到外不执相,内不执空,就见到本心、见到自己本具的佛性、本具的觉性,这就是「开佛知见」。所谓开,就是开启;譬如我们把门窗打开,就能清清楚楚看见里面的一切。悟到每个人都有佛性,就看到自心当中的宝物。「示佛知见」,门窗打开以后、悟了以后,知道自心有很多宝藏、智慧功德。「悟佛知见」,是自己得到这个宝贝了,得到本具的佛性,一切功德、智慧宝藏都是现成。「入佛知见」就是自己得到受用,能运用这念心,静则一念不生,动则万善圆彰。
 
佛,犹觉也。
 
  佛就是觉悟的意思,这里所说的佛不是有形相的,不是三十二相、八十种好,不是丈六金身;而是指每个人都有的佛性,佛性就是觉性。《四十二章经》里面讲:「观天地,念非常;观世界,念非常;观灵觉,即菩提。」佛性是每个人的灵知灵觉,灵知灵觉在那里?在眼曰见,在耳曰闻,在鼻辨香……,就在我们的六根门头,这就是我们的觉性,每个人本具,如果向外执求,就如日中找影,骑牛找牛,是绝对找不到的。
 
分为四门,开觉知见、示觉知见、悟觉知见、入觉知见。若闻开示,便能悟入,即觉知见,本来真性而得出现。
 
   觉有四个层次,开、示、悟、入,开佛知见、示佛知见、悟佛知见、入佛知见。佛非从外求,自心当中不着空、有,没有任何妄想,心中自然了了分明,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归一,归一以后,觉性现前,本具的真如实性就显现,一切都是现成,见到自己本具的觉性了,这就是开佛知见。
 
 
--------------------------------------------------------------------------------
 
921102(六)
 
汝慎勿错解经义,见他道开示悟入,自是佛之知见,我辈无分。若做此解,乃是谤经毁佛也。
 
  六祖大师进一步跟法达讲,你要注意,不要错解经中的意义。假如你认为这是佛知佛见,我是凡夫众生,怎么能有佛知佛见?凡夫怎能跟佛相比!这么想,就是不敢直下承担,毁谤经典,否定自己的佛性。
 
彼既是佛,已具知见,何用更开?
 
  开佛知见,「开」也是方便说,这念心本自具足一切智慧功德,时时刻刻都是现成的,起心即错,动念乖真,一切现成,何须再开?所以古人开悟后提到:「迷来经累劫,悟则剎那间」;儒家也说:「百姓日用而不自知。」眼睛天天在看,却不知道是谁在看;耳朵经常在听,也不明白是谁在听;口在讲话,不知道是谁在讲话;这是因为执着外面的色声香味触法,心随着境界攀缘、迁流,自己作不了主,迷失了这念心。
 
汝今当信佛知见者,只汝自心,更无别佛。盖为一切众生自蔽光明,贪爱尘境,外缘内扰,甘受驱驰。
 
  你要相信,佛知见就是自心是佛、自心是法、自心是僧,外面无别佛、无别法、无别僧。众生因为不了解这念心,自己不敢直下承担,自己遮蔽了自己的佛性,遮蔽了自己的真性,起了贪瞋痴的念头,落入尘境,所以称为众生。这念心要时时安住正念,正念就是佛,正念就是解脱,正念就是净土,那里还有什么外面的境界?内外是一如的。
 
  众生这个心一方面攀缘财、色、名、食、睡等外境,内心又为受、想、行、识种种境界所困扰,念念生灭、颠倒,始终没有停歇,始终是在欲界、色界、无色界三界的迁流中,时时受境界所驱驰。
 
便劳他世尊,从三昧起,种种苦口,劝令寝息,莫向外求,与佛无二。
 
  因为众生内外相对中迷惑、颠倒,迷心迷境,所以要烦劳世尊从三昧中出来,苦口婆心的跟大众解说,劝大众止息妄想。「寝」,就像睡觉一样,身体不动;意喻令心念安住不动,妄想止息。向外求,求不到的;佛不是祈求得来的,因为佛性本具、觉性本具。一般人只知道向外祈求,却迷失了自己,佛就告诉我们:「狂心顿歇,歇即菩提。」这个心要归于寂灭境界,归于不动境界;不要打妄想,不起心、不动念,莫向外求,有求皆苦,无求乃乐;有求就有得,有得就会有失,本具心性是无得无失。真正做到了不起心、不动念,就与佛无二,和十方诸佛同一个鼻孔出气。这个佛心、这个觉性就是如此简单、如此微妙。
 
故云:开佛知见。
 
  明白这个道理,就是已经开佛知见,见到自性佛了,也就是禅宗祖师所说,找到路头了,见到菩提路了,这是第一步,还要继续保养圣胎,继续走下去。
 
 
--------------------------------------------------------------------------------
 
921109(七)
 
吾亦劝一切人,于自心中,常开佛之知见。世人心邪,愚迷造罪,口善心恶,贪瞋嫉妒,谄佞我慢,侵人害物,自开众生知见。
 
   我们明白这个道理,时时刻刻不要迷惑、不打妄想,坚住正念,说法这念心就是,听法这念心就是。如果不能悟入佛之知见,那就是入了众生知见。世间上有些人用心不真,不真就是邪。为什么会心邪呢?因为愚痴、迷惑,不了解本心即是佛,不停地在向外寻找;因为没有开佛知见,所以就造作种种恶业、罪过。「口善心恶」,讲的是一套,心里想的是一套,做又是一套;嘴里讲的是要修善,心中却时时妄想纷飞,起贪瞋痴,口是心非、口善心恶,身口意三业没有归一、不一致,这就是众生境界。
 
  一般众生,心中充满了贪心、瞋心、排斥、嫉妒、猜疑、谄佞、我慢,种种邪知邪见侵入自心,以致作出戕害众生、侵人害物之事。心中充满了邪见,所作所为都是以个人利益、名利为前题;这就是侵人害物,自开众生知见,就会堕落。
 
 
若能正心,常生智慧,观照自心,止恶行善,是自开佛之知见。
 
  不能时时保持正念、无念,最低限度也要知道正心;善念是正心,诵经持咒也是正心,都是端正自己的心念。时时刻刻要生善念,就如四正勤所讲:「已生善念令增长,未生善念令速生;已生恶念令灭除,未生恶念令不生。」若能正心,就能常生智慧观照。观是注意,照是照破烦恼、照彻自心;经常检讨、反省、改正自心当中的过失,就是智慧观照。譬如师父在开示,大众在听讲,忽然心打了妄想,不论是想好的、想坏的,心都不宁静;或是自己失去了觉照、觉观,在打瞌睡,有时候心清楚,有时候心不清楚,心里想,今天很辛苦,干脆藉这个机会小睡一下,没有关系,这就是没有观照,失去了智慧,就随着妄想、瞌睡,迷迷糊糊。忽然发现,师父在开示,自己怎么可以打妄想、打瞌睡!立刻就发了惭愧心,把心收回来,又安住正念,保持清楚、明白;有了任何过失,自己能够知道,这就是观照、就是智慧返照。明白了这个道理,修行就找到一条心路历程。
 
  不知道心路历程,就会产生法执,执着昨天诵多少经?今天持多少咒?拜了多少佛?做了多少善事?始终没有在心上用功。并不是说这些不对,而是在修行上要更进一步;《金刚经》讲:「法尚应舍,何况非法」,不要执着法,法是药,何况是非法?贪、瞋、痴、慢、疑、邪见,属于非法,不是正法就是非法。所以,「常生智慧,观照自心,止恶行善」,心要停止起坏的念头,口要停止讲坏话,身不造作恶行。不但停止恶言、恶行、恶念,还要积极行善,把善法落实到身、口、行为当中,修了善法,要不执着善法,又归于自心;这就是开佛知见,这就是佛的见解、觉悟的见解、菩提道路的见解。
 
 
 
--------------------------------------------------------------------------------
 
921116(八)
 
汝须念念开佛知见,勿开众生知见。开佛知见,即是出世。开众生知见,即是世间。汝若但劳劳执念,以为功课者,何异牦牛爱尾?
 
   不知道在心上用功、返照自心,始终执着诵经、持咒、念佛的次数、功德,念念都是执着,把这个当作功课,就没有办法明心见性,这和「牦牛爱尾」有什么不同呢?
 
  在西藏高原有种牦牛,体型高壮,它尾巴的毛又长又好,牦牛经常把尾巴甩一甩、看一看,它不知道尾巴是它最后面、最小的东西,即使尾巴掉了还可以存活。然而,牦牛却因为执着这个尾巴,甚至猎人来了还不知道赶紧逃避,还在欣赏自己的尾巴,为了尾巴,连命都失去了。
 
  修行人若执着这些功德为实有,没有落实返照自心,就等于牦牛爱尾;由于执着功德,迷失本心,果报是生到天上享天福,福报享完还是会堕落。所以,念佛是方法,诵经、持咒也是方法;念佛要归于自性佛,念而无念,无念而念,运用法门用功修行,明悟心性,而又不执着于法门。
 
 
达曰:「若然者,但得解义,不劳诵经耶?」师曰:「经有何过,岂障汝念?只为迷悟在人,损益由己。口诵心行,即是转经;口诵心不行,即是被经转。」
 
  法达又讲:如果是这样,我们只要了解经当中的道理就好了,是否就不需要诵经了?六祖大师说:经有什么过失?难道会障碍你的念头吗?迷或悟都取决于自己,迷惑了是众生,就会堕落,受生死轮回,损害的是自己;悟了就是菩萨,就能得解脱,得到法益。损益都由自己这念心所造作,这就是「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口诵心行,即是转经」;既要诵经,也要实行。譬如现在诵〈普贤行愿品〉,口在诵,身体在礼拜;不是诵了、拜了就了了,口诵、礼拜以后,要在日常生活上真正落实普贤十大愿,当下就是普贤菩萨了。
 
  有些人执着诵经,产生法执;也有人诵经有了境界,又执着境界,这就是不了解经中的道理。了解经上的道理就知道除了口而诵、心而惟、身而行,还要知道经义,经上有空、假、中的道理,有俗谛、真谛、中道第一义谛,这些道理要明白。经是佛所说的,佛从自性智慧中说出来,为了破迷显正;佛所说的八万四千法门,都是用来除去众生心当中的执着和烦恼,诵经是修行的方便法门,藉由诵经定心、明心,化除烦恼、执着。《金刚经》讲得很清楚:「知我说法,如筏喻者,法尚应舍,何况非法。」过河就不需要船了,执着、烦恼化除了,连方便法门也要舍去,所以我们依照经上的道理去实践,这才是最重要。一方面诵经,一方面要实行;因为怕自己忘记了佛法的道理,所以要诵经来提醒,不但诵经,还要去实践,这就是转经。
 
  「口诵心不行,即是被经转」,说到做不到,对道业没有任何帮助;说到又做到,就是菩萨。口中诵,心中打妄想,执着诵经功德为实有,不知道经文的意义,就是被经转;经文的意义就是要悟这念心,悟了以后还要把这念心落实在日常生活上,使这念心时时刻刻都存在,无论顺境、逆境;白天、晚上,都能了了分明、处处作主。
 
 
 
--------------------------------------------------------------------------------
 
921123(九)
 
「听吾偈曰:『心迷法华转,心悟转法华,诵经久不明,与义作雠家;无念念即正,有念念成邪,有无俱不计,长御白牛车。』」
 
  六祖大师进一步说:我现在再诵一个偈,你要仔细听。「心迷法华转」,法达诵了三千部《法华经》,只知道诵,却不了解经中的实义,这念心被诵经的执着转走了,这是一种定,但没有慧,也没有办法契悟本心。「心悟转法华」,悟了心以后,《法华经》就是自己。怎么说呢?我们诵经这念心、能念的这念心始终不起妄想,始终是清楚、明白;诵经的当下,就像流水一样诵去。经诵完了,这个心和能诵的那念心没有差别,诵经以后的心与没有诵经的心一样,不增不减。诵经时清楚明白,不诵经也是清楚明白,诵与无诵都是一样,法华就是我们心当中的法华,不是心外的法华了。「诵经久不明」,不了解这个道理,始终执着一卷又一卷的功德,这念心就落入生灭。我们的心本来就是实相、法华就是实相,但是由于执着,有了相对,心便成了生灭,「与义作雠家」,就像仇家、冤家一样,始终在相对中,无法契悟实相。
 
  六祖大师怕法达还是不了解,再进一步说明:「无念念即正」;简单的解释,就是大众听法这念心,不起心、不动念,不想过去、现在、未来,就是无念,这个无念就是正。我们心中有杂念、有恶念、有善念;不但不起恶念,连善念都不起,这个心就是无念;无念不是打瞌睡,也不是无聊;这个心当下要清楚、明白,并且没有妄念,如同《金刚经》所说「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心要存在、觉性要存在。所以,「无念念即正,有念念成邪」,无论起什么念头都是偏到一边;起坏念头、起贪瞋痴,造杀盗YIN,这是堕入三涂恶道;起善念,做好事,那是属于人道、天道,人道、天道还是属于生死流转;这个法门是告诉大众成佛作祖的境界,顿悟自心、直了成佛的境界,是超越一切言说的境界;是如来的知见,如如不动、了了常知,使大众明了如来不可说、不可说的这念心,这才是真正的道理。有些人不了解这个道理,认为《六祖坛经》所说的无念,是指连善念都不起,就觉得奇怪!这是不了解善念、恶念都不可得;因为起恶念是堕落,起善念是人天的果报,始终脱离不了生死轮回。《六祖坛经》告诉我们了生死、顿悟自心、直了成佛,超越一切境界的道理,这不是渐修的法门,而是顿悟境界。
 
  如何顿悟呢?「无念念即正,有念念成邪」,菩提路上不作有想、亦不作无想!不论自己起什么念,念佛、诵经都属于有念,如果悟了就不妨碍起念;悟了,念佛也是无念,诵经也是无念。「有念念成邪」,什么叫做邪?念头落入一边就是邪,落入「有」是一边,落入「无」也是一边。邪到一边、偏到一边就不是菩提大道,就不是不可思、不可议的境界。「有无俱不计,长御白牛车」,计,就是卜度、思惟;六祖大师告诉大众,不要去分别有、无,有也不住、无也不住,这念心不住两边,当下就是实相,实相就是白牛车。白牛车是一个譬喻,白牛车是最高的境界,要达到心即是佛、心即是菩提、心即是如来,就要不住两边;打坐时,站得住、站得长,这就是长御白牛车,就是坐在白牛车上面了。要时时都坐在白牛车上,时时都坐在莲花台上,时时都坐在如来的宝座上。彻底明白了这个道理,就是开悟了,所以,不要把开悟看得很高、很深;就是这念心,这么直接的事,不敢直下承担,不是很糊涂吗?
 
  不要把如来的境界看得很高,如来就是指我们这个佛性。人人都有佛性,任何有生命的众生都有;无论男女老幼、在家出家、蜎飞蠕动都有这一念心。
 
 
--------------------------------------------------------------------------------
 
921130(十)
 
达闻偈,不觉悲泣,言下大悟,而告师曰:「法达从昔已来,实未曾转法华,乃被法华转。」
 
  法达听了六祖大师的教诲,当下开悟,痛哭流涕,发现原来自己过去所执持的修习法门都是错误的,一切都是现成,只是自己不知直下承担,一直以来,都在着有、着无的念头上下功夫。法达禀告六祖大师自己开悟的境界:「我从过去到现在,都为诵念《法华经》的执着所转,认为诵《法华经》有功德,执着诵经功德越多越好。不知道自己的心在那里?佛在那里?」
 
  诵经是一个前方便,当自己有妄想、昏沉、无明的时候;无法安住实相,打坐连一秒钟都坐不住的时候,诵经、念佛、礼忏,都是对治自己习气和烦恼的前方便。如果坐下来没有妄想、没有烦恼,就不需要诵经了,这念心就是大藏经。大众要在这个地方去契悟,诵经、念佛是一个方便法门,真正大彻大悟了,不论诵经、念佛、持咒、静坐、乃至行住坐卧,一切法都是佛法,所以体悟这念心很重要,悟了一切法皆是佛法,动静闲忙不离当念。
 
再启曰:「经云:『诸大声闻乃至菩萨,皆尽思共度量,不能测佛智。』今令凡夫,但悟自心,便名佛之知见。自非上根,未免疑谤。又经说三车,羊、鹿、牛车与白牛之车,如何区别?愿和尚再垂开示。」
 
  法达虽然是悟了,但并非大彻大悟,还存有疑问。于是再启禀六祖大师:佛经上记载,证到阿罗汉的声闻圣者,乃至缘觉、菩萨,尽自己的能力思惟、揣测、卜度,都没有办法了解如来智慧的深广,没有办法测量出佛的智慧有多么广大。佛经里面讲:初果不知二果事,二果不知三果事;初地菩萨不知二地菩萨的事。既然是连声闻、缘觉、菩萨尽自己的能力思惟、研究,都没有办法了解佛的智慧,如今又说凡夫悟了自心,即名佛之知见,这个道理实在令人很难相信,没有办法接受!我自己不是上根的人,所以未免怀疑、不相信这个道理,甚至于有人可能还会毁谤。佛经里面又讲羊车、鹿车、牛车与大白牛车,这如何区别?祈愿和尚垂慈说明。
 
师曰:「经意分明,汝自迷背。诸三乘人,不能测佛智者,患在度量也,饶伊尽思共推,转加悬远。」
 
  六祖大师回答:佛经上所讲的道理很明确、很清楚,是你自己迷失了本心,背觉合尘,所以才会不了解。第一个问题,三乘人不能测佛智;三乘人是指小乘的声闻乘、中乘的缘觉乘、大乘的菩萨乘,这三乘人尚不离思惟,闻慧、思慧、修慧,有思、有念就是生灭;佛是无思、无念,如如不动、了了常知,不可思、不可议的境界,所以,诸三乘人不能了达佛的智慧,原因就是出于心念落入思量、卜度。
 
  佛的心就是诸位听法的这念心,不想过去、现在、未来,当下即是,动念乖真,念头一动就不是了。所以,这念心的返照、思惟都是方便,经由渐修而契悟自性的法门。声闻、缘觉是以思惟来重虑缘真,所谓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法无我,这都是思惟,思惟身不净、心不净、法不净的道理;如来是不思惟,超越一切缘虑、可思可议的境界。如《心经》所讲,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身、香、味、触、法,无苦、集、灭、道,什么都超越了!这是顿悟法门。
 
  可思、可议,就落入阶级。佛是不思、不议,不落入阶级。透过思惟修由有为契入无为,是声闻、缘觉、菩萨的方便法门。譬如,菩萨修六度波罗蜜,就思惟六波罗蜜第一是布施,有财布施、法布施、无畏布施,布施以后要能所俱空。诸三乘人思惟这些道理,思惟就是有念,没有办法契入无思、无念,不可思、不可议的境界。「饶伊尽思共推,转加悬远」;无论三乘人怎么样去推敲这些道理,愈是思惟、推敲,离不思、不议的境界就越来越远。顿悟是无思无虑,直下承担,渐修是有思有虑,有思有虑怎么能测知无思无虑的境界?
 
 
--------------------------------------------------------------------------------
 
921207(十一)
 
佛本为凡夫说,不为佛说,此理若不肯信者,从他退席。殊不知坐却白牛车,更于门外觅三车。况经文明向汝道:唯一佛乘,无有余乘。
 
  佛所说的一切道理,不是为佛而说,也不是为圣者而说,而是为不觉的凡夫所说。如果无法百分之百相信佛所说的一切法,听到佛讲这个道理时,就会退席。因为,不相信自己有本具的佛性;不相信佛的知见本来就在每个人清净自性当中;不相信自己时时刻刻都坐在大白牛车上,大白牛车就是大众本有的心性、觉性、佛性。
 
  「更于门外找三车」,「门」是指心门;三车就是指三乘,三车是一种譬喻,离开这念心去找三车,找不到的!何况《法华经》讲得很清楚,只有一佛乘,无有余乘。佛所说的只有一佛乘,不可思、不可议的实相就是一佛乘,没有其他的一乘、二乘、三乘!假使有,也都是方便说;佛说声闻乘、缘觉乘、菩萨乘,种种因缘、譬喻,都是方便说,是应众生根机而说。为什么佛要说方便法呢?因为时节因缘未到,即使讲不可思、不可议,大众也听不懂。根机是人道的,佛就讲五戒;根机在天上,佛就讲十善;对小乘根机,佛就说四圣谛,讲证初果、二果、三果、四果阿罗汉果,讲证涅槃,讲六神通,大家听了很高兴、很有兴趣,佛就再进一步讲,还有比声闻乘更高、神通更广大的缘觉果、菩萨果,佛遇此类根机,就说十二因缘、修六波罗蜜,修菩萨道,将来圆成佛智……,这些都是方便,都要归于不可思、不可议的境界,都要归于实相、中道实相、究竟了义,就是一佛乘。
 
若二若三,乃至无数方便,种种因缘,譬喻言词,是法皆为一佛乘故。
 
  前面所说的声闻乘、缘觉乘、菩萨乘,乃至种种方便,最后都要归于一佛乘。就如政府办学校一样,有小学、中学、高中、商职、五专、大学、硕士、博士,前面都是方便,最后,希望每一个人都有博士的知识和学位。现在拿不到博士,可以拿硕士、学士,以后还是有机会取得博士学位,空间还很大,随时随地都可以进博士班。由于每一个人的因缘不同,家庭环境、背景不同,或是读到高职、二专、五专,可以维持自己的生活,以后想上进,还是可以再进修,再取得硕士学位、博士学位。佛法的道理也是如此,先开种种方便,一切都是应机施教,最后希望每一个人都归于不可思、不可议的实相境界,一佛乘的境界。
 
 
 
--------------------------------------------------------------------------------
 
921214(十二)
 
汝何不省?三车是假,为昔时故;一乘是实,为今时故。只教汝去假归实,归实之后,实亦无名。
 
  昔,就是过去。六祖大师对法达讲:你怎么没有省悟到三乘只是权巧的方便说呢?这些方便是为了达到究竟而说的。因为依着前面这些方便,循序渐进,才能契悟一真法界、契悟一乘、契悟实相。
 
   这个道理以求学来讲,小学、中学、高中都是方便,必须要有前面这些方便,才能接受、理解专科、大学、硕士……种种更深奥的知识。所以说三乘是方便,一乘是实,一乘才是实实在在的。如来希望大众能提升,所以就开演实相的道理;《法华经》里面所讲的就是实相,目的是教大众去假归真,去掉假有、去掉方便,一法不立,归于实相。众生有我执,声闻、缘觉、菩萨有法执,将我执、法执都去掉,全归于一真法界;归真之后,真亦无名;如果执着自己已经得到真谛,就又违背真谛的意义了,因为有真就有假,实相当中一法不立,魔也不立、众生也不立、佛也不立。因为这念心当中,所有一切名相都是虚妄;佛所说的八万四千法门,所有一切名相,目的就是为了开权显实,最后都归于无言无说、无名无相,目的是在这里。
 
应知所有珍财,尽属于汝,由汝受用。更不作父想,亦不作子想,亦无用想;是名持《法华经》。
 
  你要知道,放下前面这些假有,这些方便的施设、权巧,过去、现在、未来,十方世界,都在这实相当中,这里所有一切自性珍宝都是现成的,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全都是自己的,由自己受用。「更不作父想,亦不作子想」,不作世尊是慈父想,也不作我们是佛子想,这都是方便。到达这个境界时,什么都是不可思、不可议,无言无说。所以,「亦无用想」,我们这念心有体大、相大、用大,修六波罗蜜、修一切善法、修建道场都是用,用也不作用想,一切都要放下。「是名持《法华经》」,你悟了这个道理,当下这念心如如不动,就是真正在诵持《法华经》了。《法华经》就在自心当中,就是实相,实相就是《法华经》。
 
从劫至劫,手不释卷,从昼至夜,无不念时也。
 
  悟到这个道理,就如同从早到晚、时时刻刻都是真正在持诵《法华经》,没有不持诵的时候。这时,有念也得、无念也得,念了以后又归于无念、无念又归于实相,时时刻刻都是念念分明,时时刻刻实相都存在。西洋哲学家笛卡儿讲:「我思故我在。」他认为人在思惟、思想的时候,自己是存在的,这是世间人所说的道理。难道说不思想的时候,自己就不存在了吗?悟了实相,思也存在,不思也存在,念也是自己,不念也是自己。
 
 
 
 
--------------------------------------------------------------------------------
 
921221(十三)
 
达蒙启发,踊跃欢喜,以偈赞曰:「经诵三千部,曹溪一句亡;未明出世旨,宁歇累生狂。羊鹿牛权设,初中后善扬;谁知火宅内,元是法中王。」
 
  法达蒙受六祖大师的启示,发明心地,真正是了解了这念心性,心中有无量的喜悦,就说了一个偈子,赞叹六祖大师所说的法和自己开悟的境界:「经诵三千部,曹溪一句亡;未明出世旨,宁歇累生狂。羊鹿牛权设,初中后善扬;谁知火宅内,元是法中王。」因为法达诵三千部经,都属于有念、有想、有为、有执;有我执、有法执,在曹溪听了六祖大师讲:「无念念即正,有念念成邪,有无俱不计,长御白牛车」,就除去了心中的执着。曹溪是指六祖大师「顿悟自心、直了成佛」的法门;六祖大师讲无念是正,有念是邪;怕世人执着无念,又补充一句,有无俱不计,有也不住、无也不住,这个时候就真正是坐在白牛车上,私毫不假,否则又在骑牛找牛。
 
   「未明出世旨」,人的一生都在迷惑当中,不了解什么是世间的道理、什么是出世间的道理,始终想要出世,究竟怎么样才是出世?一般人认为生到兜率天是出世,生到十方净土是出世,所以求生兜率天,求生十方净土,把世间和出世间判作两件事。假使真正明白了曹溪的法门,就知道「正见名出世,邪见名世间」,世间和出世间都在当下这念心当中;时时刻刻保持正念,坚住正念,就是在净土当中,就是坐在白牛车上;凡夫的心悟了就是佛,心净了就是佛,不需要另外去求出世。「宁歇累生狂」,狂就是自己的妄想,有念则狂、无念则圣。假使你了解这些道理,干脆就直截了当、大休大歇,一念不生。儒家也说:「克念则圣,枉念则狂」,心中有种种妄想,那就是颠倒,无念就是圣心、就是圣胎。从这个角度来看,儒家所说的无念和这里所讲的实相,实在是有异曲同工之妙。
 
  「羊鹿牛权设」;羊车、鹿车、牛车,这都是方便的施设;羊车是指声闻,鹿车指缘觉,牛车是喻菩萨,羊鹿牛代表三乘,这都是权设方便、善巧方便。「初中后善扬」,初善、中善、后善这些都是在推广佛法、阐扬佛法。「谁知火宅内,元是法中王」,原来烦恼即是菩提,无明就是涅槃。火宅是指欲界、色界、无色界,三界就是火宅,有些人把火宅看成外面的境界,其实火宅就在我们自心当中;心中有男女的欲爱、饮食的嗜好等种种欲望,这是欲界;自心有种种执着,看到好东西就贪爱、想占有,把它当作真实的,这就是色界;认为欲界、色界不好,希望归空,这就是无色界;三界都在我们这念心当中,三界都是火宅。但是只要念头一转,就是法王、就是法中之王。这念心执着一切法为实有,那就是火宅;现在得法自在,法从心生,能处处作主,就是法中王。所以这念心作得了主,就是水能载舟;这念心作不了主,就是水能覆舟;翻过来是手掌,翻过去就是手背;没有悟,心是烦恼,悟了就是菩提,不要另外去找菩提,只要当下不起烦恼,现在就是法中王,就是这么简单!在烦恼无明当中,原来就是法王所住的地方。这个偈子大众要把它背熟,用来提醒自己。
 
 
师曰:「汝今后方可名念经僧也。」达从此领玄旨,亦不辍诵经。
 
  六祖大师讲:从今以后,你才真正是诵经僧。法达是真正了解这个道理了,但是也不间断诵经。
 
  法达既然领了玄旨,为什么对诵经的定课亦不间断呢?因为诵经时这念心与不诵经时这念心都是清楚明白。但要时时刻刻保持这念心没有妄想、昏沉,并不容易,所以有烦恼、昏沉时,用《法华经》来提示一下,提起正念。能够以正念诵经,诵经时,此心清楚明白、遍满虚空、周遍法界,不可思、不可议,这部经就是实相。所以,一即一切,一切即一,一就是一佛乘、一就是实相、一就是这念心。没有悟到这个道理,内是内、外是外,过去是过去、现在是现在、未来是未来,美是美、丑是丑,生是生、死是死;悟了这个道理,当下一心专注,万法归宗,内外一如,一切法都是佛法。到了这个境界,「溪声尽是广长舌,山色无非清净身」,内外达到一个境界,但还是要修,因为我们每一个人的习气很重,要坚住正念,时时刻刻都要保养圣胎,这就是修道位;修到最圆满的境界、断除一切惑业,即是成道、成佛。所以,法达领悟了这个道理,亦不辍诵经,这就不被《法华经》所转了。心和经是一体,心境一如了;心就是经,经就是心,所以诵也得,不诵也得,诵或不诵始终都能坚住正念,这才真正是诵经僧,否则诵《法华经》,却执着诵经的次数、功德,心为诵经的境所转,就成了生灭。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相关文章:惟觉法师)(五明学佛网相关文章:惟觉法师)  

 惟觉法师:惟觉老和尚佛法禅法问答 

 惟觉法师:八大人觉经 结劝流通 

 惟觉法师:八大人觉经 第八觉知 普济众生觉 

 惟觉法师:八大人觉经 第七觉悟 五欲过患觉 

 惟觉法师:八大人觉经 第六觉知 布施平等觉 

 惟觉法师:八大人觉经 第五觉悟 多闻智慧觉 

 惟觉法师:八大人觉经 第四觉知 常行精进觉 

 惟觉法师:八大人觉经 第三觉知 心无厌足觉 

 惟觉法师:八大人觉经 第二觉知 多欲为苦觉 

 惟觉法师:八大人觉经 第一觉悟 无常无我觉 

 惟觉法师:八大人觉经 释人名 

 惟觉法师:八大人觉经 释经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