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居士文章

 其它:读太虚大师大乘三宗说之感想(单培根)


   日期:2024/10/24 12:12: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读太虚大师大乘三宗说之感想
单培根
闽南佛学

佛教有二千余年的历史,传播于许多的国土。流传既久,流通既广,不但产生了声闻菩萨小乘大乘之升,大乘中又分成许多不同的宗派。各宗派之间,互相争论,或者是自非他,或者尊自卑他。在印土大乘,中观瑜伽,空有二宗,争论激烈,多为是非之辨。在吾华则有判教,如天台四教,贤首五敦,分判权实高下,自居最极。禅宗密宗,亦无不自夸其特胜。后之人从而学之,无不入主出奴,崇其所尚。贤如藕益大师,博达卓识,不愿为天台子孙,而其所著书,仍严守四教之判,独尊台宗。何况等而下之。

唯太虚大师对于一切佛法的看法,特有高见,独具明眼。其于大乘各宗各派,融会贯通,以为平等平等。虽各有所胜,而无分高下。大师说:“天台,贤首、三论、唯识、禅、律、净、密,这大乘八宗。其境是平等的。其果都以成佛为究竟,也是平等的。不过在行上,诸宗各有差别的施设。这差别的施设,乃各宗就某一点上来说明一切法所起的观行。如唯识宗以一切法皆是识而说明一切法,三论宗以一切法皆是空而说明一切法……故各宗有各宗的方便殊胜施设。这样来判摄一切佛法,与古德的判教,完全不同了。比方天台判释迦如来一代时教,则有藏通别圆等差别,判自己所宗的为最圆教理。我则认为诸宗的根本原理及究竟的极果,都是;平等无有高下的,只是行上所施设的不同罢了。八宗既是平等,亦各有其殊胜,不能偏废。更不能说此优彼劣,彼高此下。”说:“有一言不得不正告者,此之八宗,皆实非权,皆圆非偏,皆妙非粗,皆究竟菩提故,皆同一佛乘故。刀观大师一生,于各宗派之间,衰者振之,毁者扶之,务令百花齐放,共臻其极。所谓“始从八,最初方便学,门门入道。终成一,圆融无碍行,头头是道。”大师以为大乘八宗,同归于一的。

大师何以有此融会贯通的思想?他自己有说明,说:“关于本人的融贯思想的由来,说起来亦大有因缘。最初,本人亲近的善知识,是禅宗的寄禅老和尚(即八指头陀)等,对于参禅的倾向较深,对台贤教义稍稍研究。后来自看藏经,于性相经论的得意处,每在离言的禅意,颇契维摩经所谓文字性空即解脱性。如天台的离言谛,法相的离言自性,法性的离戏论分别,都融彻到禅宗上的不立文字,如古人所谓不即文字不离文字而为道用。放观一切经典文字的佛法,不是摆设在地上的木石,而同渗透虚空中的光影。故于一切佛法,容易成为融会贯通的思想。”这种境界,固非钻故纸堆,滞于文字,取古人糟粕者,所能领会到的。

大师以为:“凡治彻头彻尾之学,有展手撑破虚空边,伸脚踏透宇宙底之大丈夫志量者,殆皆有三个疑问横亘心中,务求个完全解决。那三个疑问呢?一、名名色色的本来是什么?二、名名色色的现行是什么?三、名名色色的究极是什么?若有此三个疑问要求解决,便于一切宗教,哲学,皆有了研究的需要。若求个完全解决,则佛学便成了唯一的需要。”然而有如此大丈夫志量者,世间能有几人?大多不过拾人唾馀,野干冒充师子,肄其狂吠,欺世盗名而己。

大师既于此独有所悟,于是归纳一切佛法而创立三唯论。“第一,说明实在是真如的唯性论。第二,说明现有是意识的唯心论。第三,说明究极是妙觉的唯智论。”说:“此三唯论,便是佛学的大系了。”大师又依据我国传统佛教,人所共知,“心佛众生三无差别”,之说,以唯性论为心,唯心论为众生,唯智论为佛,说明三唯论是互相摄的。

三唯论既摄一切佛法,大乘八宗自无不分属其中,有表如下:

                 从教观入者 …… 嘉祥宗

真如的唯性论

                从证悟入者 …… 少室宗

        

                注重理论者 …… 慈恩宗

意识的唯心论

                注重行为者 …… 南山宗
 

 

                         实智证现者 …… 清凉宗

               智性者

                         权智施显者 …… 天台宗

妙觉的唯智论             正报加持者 …… 开元宗

               智相者   

                         依报引归者 …… 庐山宗

这是大师将我国佛法总为八宗,又摄归三宗之第一次形式。律宗取南山,道宣律师归唯识,及明藏识中种子为戒体,故属于唯识宗。此唯性论相当于哲学上之本体论。大师说:“哲学上唯一大事之本体论,虽各有种种的说明不同,……必以佛学之真如的唯性论为极则。”此真如宗唯性论,主要在于少室之禅宗。嘉祥之三论宗亦入属之。此犹是沿袭向来传统性宗之说。我国自唐而后,三论一宗,即己绝响。号称教下三宗、天台、贤首、法相,无三论之名。三论宗之真相湮没,不复为人所知。末元之后,法相亦论为贤首之附庸。性宗心目中之般若三论,法相唯识,早在唐时,已见仁见智,见其所见。宗密华严原人论具在,犹可考知。我国佛法,性宗一支独秀,其来已久矣。传统有性相二宗之分,台贤禅皆为性宗。又有分宗下教下之异,禅为宗下,教下为台贤相三家。大师盖综合此二说,而立此三唯之论。

自清末杨仁山于东瀛取归唐人夫籍。时值西学东来,文化交流,思想开放,上层知识分子中多有研究唯识学者。大师受其影响,亦致力于法相唯识之研究,深入有得于奘基之学。于是依据基师唯识章之说:“摄法归无为之主,故言一切法皆如也。摄法归有为之主,故言诸法皆唯识。摄法归简择之主,故言一切皆般若。”六师说:“昔尝以此三宗判摄中国大乘八家之学,除净律分属各宗外,其嘉祥、慈恩、禅宗、天台、贤首、密宗之六家,为表如下:

 

 

 

 

 

             简择主之般若宗 ……(得此清净) ……  嘉祥  

             有为主之唯识宗 …………………………… 慈恩

  摄一切法归                   全体真如……(全性清净)……禅宗天台

             无为主之真如宗 离垢真如……(离垢真如)……贤首  

                            等流真如……(生境清净)……密宗

三唯论之唯性唯智,于此合并为真如宗。般若宗独列入嘉祥之三论。原来在唐之时,有空宗、性宗、相宗三宗之分。华严宗尝有性相二宗十异,空性二宗十异之辨,可见性相空三宗有分。自三论宗绝响,后世乃误以为空宗即性宗。中国佛法,为台贤禅性宗所垄断,几及千载。欧阳竟无等堀起,奘基之学大明于世,唯识宗复兴。后来中观之学,亦有人研究,西藏之中观学亦内传,空宗之真相,重复为我国人所知。印度之龙树提婆中观宗,无着世亲之瑜伽宗,与我国大为发展之真心宗,三宗鼎立。学者间之互相是非,争论激烈。大师则力主持平,为受抑者辩护。其抱负之宏大,古今高僧,无有可匹。即非绝后,亦是空前之一人。大师后又有较详一表,其表如下

空慧宗………三论………二空观慧………得此清净

            唯识

 唯识宗      戒律     诸法唯识——染净所依    

 

     禅那    全体真如………离垢清净

天台   

           

真如宗             贤首——离垢真如………离垢清净

 

真言     等流真如………生境清净

净土

 

大师依唯识宗所说之三性为准据,作佛法之总抉择。大师说:“依此三性以抉择佛法藏,其略说依他起之浅相而未遣遍计执者,则人乘天乘之罪福因果教也,亦世出世五乘之共佛法也。其依据遍计之法我执,以破除遍计之人我执而弃舍依他起者,则声闻乘之苦、集、灭,道教也,亦出世三乘之共佛法也。至于不共之大乘佛法,则皆圆说三性而无不周尽者也。但其施设言教所依托、所宗尚之点,则不无偏胜于三性之一者,析之即成三类:一者、偏依托遍计执自性而施设言教者,唯破为立。以遣荡一切遍计执尽,即得证圆成实而了依他起故。此以十二门、中、百论为其代表。所宗尚则在一切法智都无碍,即生境清净此宗所云无得正观,亦即摩诃般若。而其教以能起行趣证为最胜用。二者、偏依托依他起自性而施设言教者,有破有立。以若能将一切依他起法如实明了者,则遍计执自遣而圆成实自证故。此以成唯识论等为其代表。所宗尚则在一切法皆唯识变。而其教以能建理发行为最胜用。三者、偏依托圆成实自性而施设言教者,唯立无破。以开示果地证得之圆成实令起信,策发因地信及之圆成实使求证,则遍计执自然远离而依他起自然了达故。此以华严、法华等经,起信、宝性等论为其代表。所宗尚则在一切法皆即真如。而其教以能起信求证为最胜用。”

大师又有佛法大系表如次:

小乘——出世解脱

(出世阶梯)

佛法           (化他方便)  人天善法——人天乘

 

加行入根本——法性空慧宗

菩萨因果  根本起后得——法相唯识宗

 

大乘                                   禅宗—宗下教下 

如来果因—理量同时—法界圆觉宗 律宗—诠教制教

天台—权教实教

贤首—本教末教

净土—难行易行

真言—显教密教

律宗后来都用天台等性宗说疏解,故此列入法界圆觉宗为确当。此法性空慧宗、法相唯识宗、法界圆觉宗三名,为大师最后所改定。大师说:“以这三宗来看一切大乘佛法,没有解不通,亦没有不圆融。”

然三宗各有其不同的最胜用,法性空慧宗的最胜用在于能起行趣证,法相唯识宗的最胜用在于能建理发行,法界圆觉宗的最胜用在于能起信求证。三宗之长,简言之,一在于令人行,一在于令人解,一在于令人信。何以三宗各有最胜用之不同,其缘由仍在于所依据之三性。大师说:“然此三宗虽皆统一切法无遗,其以方便施设言之,则于所托三性各有扩大缩小之异。般若宗最扩大遍计执性而缩小馀二性,凡名想之所及皆摄入遍计执,唯以绝言无得为依他起、圆成实故。故此宗说三性,遍计固遍计,依他、因成亦属在遍计也。唯识宗最扩大依他起性而缩小馀二性,以佛果有为无漏及遍计执之所遍计者皆摄入依他起,唯以由能遍计而起之能执所执为遍计执,及唯以无为体力真如故。故此宗说三性,依他固依他,遍计、圆成亦属在依他也。真如宗最扩大圆成实性而缩小馀二性,以有为无漏及离执遍计皆摄入圆成实,复从而摄归于真如无为之主,唯以无明杂染法为依他、遍计故。故此宗说三性,圆成固圆成,遍计、依他亦属在圆成也。”这是最精当不易之论,极为重要。知此则知三宗学说之所以不同,三宗之所以各有其最胜用。

大师即根据此而发挥其精辟之论断。说:“然此三宗,虽各有当。若从策发观行而伏断妄执以言之,应以般若宗为最适,譬建都要塞而便于攘外安内故。若从建立学理而印持胜解以言之,应以唯识宗为最适,譬建都中部而便于交通照应故。若从决定信愿而直趣极果以言之,应以真如宗为最适,譬建都高处而便于瞻望趋向故。”大师又进一步于三宗作出实用上之评价。其言曰:“要之,于教以真如宗为最高,而教所成益每力最下。以苟非深智上根者,往往仅籍以仰信果德故。于教以般若宗为最下,而教所成益却为最高。以若能绝虑忘言者,必成妙观而发真智故。于敦以唯识宗为处中,而教所成益亦为处小,以如实了解唯识者,虽或进未行证,而必非仅能仰信故。”验诸事实,确乎如此,而大师道破其所以然。

然有其利者,必有其弊。三宗既各有其最胜用,亦应各有其偏弊,三宗之偏弊,大师未学言,兹试为论之,冀令人防患于未然。依据如何而为论?此仍可以三性为言。

凡夫之为凡夫,以其遍计执也,无时而非遍计执,无往而非遍讣执。遍计执刹那之断,即为入圣。故与凡夫而言圆成实,在凡夫亦成遍计执。必遍计执破而后乃为圆成实。由是之故,为凡夫而高树佛果功德,令其仰信,其效果亦仅止于仰信而已,不能令其如理思维,生如实之解。且彼既遍计执佛果功德,即令能破其馀之遍计所执,亦何能破此执佛果功德圆成实之遍计执?遍计执之破,非可执一破一。执一破一,世间常有,非是破遍计执。故高树佛果功德圆成实令人仰信者,每每反生增益遍计执之流弊,使遍计执更为牢不可破。若仰信而不求其解,急于求证,每致入魔发狂。以其不破遍计执而求圆成实,误以遍计执为圆成实,求有所得为证也。

一切法缘生,众生于此缘生法无不遍计执。聪睿之哲学家,亦无不追求本体论。唯识三十颂说:“非不见此彼”,谓不见圆成实,则不能如实知依他起。若不求出世间,不需要破我法之遍计执,故谈世间一切学,尽可在不破我法遍计执之缘生法中,求其尽善尽美,使人类同臻安乐。此在佛教即为人乘正法。若学大乘菩萨法,于其广立种种名,说种种相,令人多闻熏习,如理作意者,亦同于世间之学,则必滞于名相,取其糟粕。今之学法相唯识者,此种流弊,已显然多有可见。末法时代,正信已难,正解尤难。

众生之遍计执,闻有执有,闻空执空。般若中观之教,令人破遍计执,用空为言。众生闻之,即执此空,不能自破其遍计执,反而堕于恶取空,破坏因果,自害害人。如此者比比皆是,此之流弊,祸害尤大。

取其利,弃其弊。学天台贤首等教,仰信佛果功德,而不为其尊自卑他之判教所囿。亦不急急求证,虚心求解,广学法相唯识之说,详辨教相,分析是非,多闻熏习,如理作意,不滞于文字。更进探龙树中观系性空之说,成立正见,破我法二执。此唯观三宗平等,各有胜用,乃能如是而行。大师早岁参禅,兼学台贤,阅读藏经,有会於心。后复广研法相唯识之学,以唯识释起信论。更探藏传中观之说,用无自性融通中国佛学之圆中自性。若专事一宗之学,守一家之言,乌能如此。大师之三宗平等说,非徒托空言,—而乃是亲身体会,以之自利,即以之利他。大师在中国佛, 教史中,为承前启后之一代大导师。距今大师诞生一百周年之纪念,缅怀大师之教导,环顾当今之中国佛教,身为佛子者,其应如何奋发有为乎?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