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惟觉法师:中道思想之介说


   日期:2024/10/6 11:53: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中道思想之介说
中道灵台有妙性
实相无相绝尘埃
惟觉老和尚12月27日开示于台湾师范大学
 
 
  所谓生命的源泉,可从三方面探讨,一是生活、一是生存、一是生命。 「生活」,属于物质方面,如果没有物质生活,衣、食、住、行成了问题,人就无法生存下去;但是物质生活有限,到达了顶点便会退化,所以称之为小的源泉。
 
  第二,是「生存」,人活在这个世界上,要有尊严的生存,一代一代延续下去,这也是一个源泉。这个源泉超过了第一个生活的源泉,可称之为中的源泉。
 
  小的源泉遇到了天旱,就会断掉;中的源泉遇到大灾难,也会断掉。而第三个「生命」的源泉则是无穷尽的,无论是天灾、人祸、海啸、地震,都不致断掉,如果把这个源泉找到了,那么,我们的生活、生命始终是光明的,乃至无穷尽的。这个源泉是什么呢?这就是我们今天所要探讨的--中道思想。
 
  中道思想,一个是思想,一个是实相。思想是指我们的意识形态,每个人都有思想,例如学术思想、哲学思想、科学思想,乃至于政治思想,各种的思想。然而这些思想,并不十分完美、不十分圆融,比方说,无论科技发展到什么程度,都是有利、有弊的,如果没有中道思想的清净心、慈悲心、平等心、大爱心,相信科技将会毁灭人类。所以我们了解,中道思想是最圆满、最完整、最高的思想。
 
  其次,我们有了思想还不够,更要付诸于行为,把中道思想落实在生活上,落实在社会上每一个角落,如此化为实际的行动,就称为中道实相,所谓实相,即是实实在在的心境、实实在在的相貌。今天特别把这两个大法宝送给诸位,以此迎接未来的二十一世纪,使每个人都能够契入中道思想,为自己找到一条更光明的大路。这二个法宝,中道思想和中道实相,相信是每一个人最需要的。
 
  为什么要探讨中道思想?由于我们这个世界,是属于相对的世界,无论人、事,都是在相对当中生存。什么叫做相对?例如,现在电灯开着,便是光光明明的,把电灯一关,则是一团黑暗,明与暗即是相对的;又如,大家都知道宗教是劝人修善,而善的反面就是恶的;其它如美与丑是相对的,内与外是相对的,动与静也是相对的,乃至于凡与圣也是相对的;不论过去、现在或未来,始终是一个相对的世界。相对的世界就是不完美的世界,由于在相对当中,每个人有自己的主观意识,对事情的看法都不一样,所以很难达成共识,因而彼此之间产生是非、争执,乃至于仇恨。
 
  苏东坡有一首咏庐山诗,正说明了我们这个世界是相对的:「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祇缘身在此山中。」庐山十分的高大,从远处或近处看起来就不一样;从侧面看、或正面看亦是不相同,而这一座山到底是那一个方位的看法才正确呢?这就是因为在相对的世界当中,而且有一个主观的自我存在,所以对庐山的看法,每个人的结论都不同,我们这个世界正是如此。
 
  我们处在如此错综复杂的相对世界当中,如何因应相对且复杂的环境?如何能捏拿得很稳?如果捏拿得很稳,可以进、也可以退;可以前、也可以后;可以左、也可以右;动也动得、静也静得,那么,一切错综复杂的现象,都在我们的掌控之中。要达到这个境界,就必须要了解中道思想,和中道实相。中道思想是指我们的知见要正确,中道实相则是指将所有日常生活的行为落实在此正确的知见上,否则就会走远路、走错路。因此,二者确实是我们人生不可或缺的大法宝。
 
  所谓中道,一般社会大众认为中道就是待人接物要厚道;不偏左、不偏右;吃饭不能吃多、也不能吃少;做事情不能太积极、也不能敷衍失职,因为太积极,可能钢刀易折;太消极了,事情不能成功。这是我们中国固有的厚道的中道思想,也是正确的,是属于世俗的中道。孔子也曾说,中道是不容易的:「智者过之,愚者不及也。」此处所谓「智者」,不是指真正大智慧者,而是世智辩聪、钻牛角尖、钻漏洞、自以为是的人。在社会上,无论任何团体中都不乏这种人,因为自以为聪明反而弄巧成拙,所以说「智者过之」。而太愚笨的人,由于没有思想,别人说什么就跟着做什么,无法判断是非、善恶,想跟他讲中道思想、中道实相的道理,也是不可能的,所以说「愚者不及」也,这就是世间上的中道。
 
  我们现在所要谈的不是俗谛的中道,而是真谛的中道,「真」是真实不虚,「谛」是真实的道理。既是真谛思想,必有所根据、有其渊源,我们可分成二方面来谈:一个是儒家的中道思想,一个是佛家的中道思想。
 
  儒家的中道思想,在《尚书》中,我们找到一个中道思想的根据,即「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其次,在《中庸》里面也讲中道:「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这就是说,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因为有喜、怒、哀、乐,所以心情始终无法安定下来,如果想把喜、怒、哀、乐转化成清净心、不动心、智慧心、慈悲心、无漏心,就必须于喜怒哀乐之未发时,一念不生。如果我们不起心、不动念,此时,不但恶念不起,连善念也不生,则当下这念心,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处处作主,这就是中道。若是确实悟到这个道理,就开悟了,也就是悟了「道」了,那就是生命的源泉,悟了这个道,我们的生命就无穷尽了。所以儒家说:「朝闻道夕死可也。」若早上听闻这个道理,到晚上死也瞑目了,因为契悟了中道,我们的生命是无穷尽的,已经超越了生死,所以说朝闻道夕死可也。这就是《中庸》里所讲的中道。
 
  第三,在《大学》里面也讲中道:「大学之道,在明明德。」所谓「明明德」,即明白我们每个人的性德,此性德,即是中道不二这念心的性德。乃至孙中山先生,大家都知道他是一位革命家,其实,他也是一位宗教家,对于中道思想很有研究,在国父遗教中便提及:余之革命,是继承尧、舜、禹、汤、文武、周公、孔子相继不绝之道统。中国的中道思想有如此多的根据、及法源,证明我们今天研究中道思想,确实是最大的福报。
 
  佛教里也有中道思想,释迦牟尼佛成道时说:「奇哉!奇哉!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只因妄想执着而不证得。」此「如来智慧德相」就是指中道实相,也就是大众听法这念心,也等于王阳明先生所说的良知良能,这是最早释迦牟尼佛所谈的。「释尊拈花,迦叶微笑」,所传的就是这个道,也就是当下这念心;佛法从释迦牟尼佛一脉相传,一直传到现在,所传的,还是这一念心。
 
  佛法最兴盛的是龙树菩萨的时代,龙树菩萨着有《中论》一书,其中有所谓「八不中道」,即是用八种道理来契悟中道:首先是「不去」、「不来」,我们凡夫的心一定是有去有来,有去有来就是生生灭灭,就无法契入不生不灭的中道这念心;其次是「不常亦不断」、「不一亦不异」、「不生亦不灭」等。总之,为了能契悟中道实相,所以龙树菩萨特别著作了《中论》。
 
  天台宗有一位慧文大师,慧文大师见佛教经典众多,不知道从何着手修行,就把常见的经典放在桌上,然后闭着眼睛至诚祷告之后,顺手一拿,拿到龙树菩萨所着的《中论》。结果,研究《中论》时,读到当中的几句话:「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亦名为假名,亦名中道义。」因而开悟了,悟了之后便开始弘传佛法,称为「天台宗」。
 
 
我们从过去到现在,
这个心不外乎喜、怒、哀、乐这些感受,
所以心就像河里的波浪一样,
始终得不到宁静,
因为始终是在攀缘。
  达摩祖师是西天二十八祖,也是中国禅宗的初祖,达摩祖师所传来的是佛陀的心法,正是我们今天所说的中道思想和中道实相,这两者合起来就是无上道。佛法所说的道,有声闻道、缘觉道、菩萨道、佛道,和顿悟自心,直了成佛的中道。例如,六祖大师不识字,但是一听闻佛法,就开悟了,这就是顿悟自心的道。
 
  在六祖坛经中记载,神秀大师作了一个偈:「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六祖大师一听到此偈,便知道还没开悟,但他自己不认识字,于是请一位张别驾替他把开悟的境界写出来,即:「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这个偈子是不是真正开悟了呢?这是悟到空性,但不是悟到中道;悟到空性,只是一部分的中道,因为,中道除了空以外,还有不空,所谓不空就是妙有。
 
  悟了空性之后,五祖大师传授六祖大师《金刚经》,六祖大师便大彻大悟,此时所悟的,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中道实相,不是「思想」,而是「实相」,即真正悟到当下这念心,也就是诸位听法这念心。这念心人人都有,然而,由于我们每个人的妄想、执着,使得这念清净心、智慧心、菩提心、真空妙有心、中道实相妙明真心不能现前。虽然如此,但我们每个人的这念心也都不曾减少一丝一毫。六祖大师大彻大悟时,说了另一偈:「何期自性本来清净,何期自性本无生灭,何期自性本无动摇,何期自性能生万法。」其中所谓「自性」,就是我们每个人都有的这念清净心,这念心当中具足无量的智慧、功德,乃至于神通妙用。
 
  大学里面所说的:「大学之道,在明明德。」,乃至六祖坛经中所谓的「自性」,都是指我们当下这念心,由此,我们了解「中道思想」和「中道实相」确实有其历史的渊源,和法脉的根据,也就证明我们每个人确确实实都具足这念心。那么,我们现在如何悟这个心?悟了之后,如何证这念心?证了之后,又如何去运用这念心?
 
  悟这个心,就是师父在这里说法,大众听法这个心,直接了当告诉诸位:这念心不想过去、不想现在、不想未来,当下即是。为什么不想过去?因为想过去,这个心就是在动、在攀缘。如果想到了过去的成功、美满,心中也是感到悲哀,因为一切已经过去,现在什么都没有了,如梦境一般;如果想到过去所受的痛苦,无论身体、事业上、家庭上的种种打击,又会伤心、掉泪,甚至可能活不下去了。所以,佛法告诉我们过去心不可得,无论是好、坏、成、败,无论是喜、怒、哀、乐,已经过去了就不要再想,再想也没有用。
 
  为什么不要想未来?未来的事情还没有到,想多了也只是幻化不实的梦境,徒生欢喜,所以未来心不可得。那么,为什么也不想现在?因为现在心也不可得,当你认为是现在,其实已经成为过去了,所以现在心也不可得。例如,我们每天早上起床,认为起床这个心是实在的,但是起床之后马上穿衣服,穿衣服这个心一现前,起床这个心就不在了;我们认为穿衣服这个心是自己,但接着要漱口、洗脸,漱口洗脸这个心一现前,穿衣服这个心又成为过去。依此类推,油盐柴米、上班、下班都只是这个心的生灭,所以现在心也不可得。过去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现在心也是生灭,即是三心了不可得,假使我们达到这个境界,当下这念心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就是金刚经中所谓:「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也就是我们这念常住不灭的真心了。
 
  悟了这念心,就是中道、就是实相,也就是中庸所说:「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我们从过去到现在,这个心不外乎喜、怒、哀、乐这些感受,所以心就像河里的波浪一样,始终得不到宁静,因为始终是在攀缘。我们了解之后,当下契入中道思想,甚而进入中道实相的境界,这念心就能风平浪静,像一潭止水一样,也就是所谓「不思议」的心。
 
  譬如,我们看到一件事情,不应该发生却偏偏发生了,就说它「真是不可思议!」所谓「思」,就是第六意识的作用,想过去、想现在、想未来、患得患失、是非人我……等,这就是「思」。「议」,则是用嘴巴讲出种种的道理,如评评理、讲讲是非、辨别正邪……等。然而,我们只要一想,就是动了一个念头;用嘴巴一说出文字语言,也是动了念头,这就已经不是中道、不是实相了。因为实相这念心,就像止水一样,没有一点波浪,就像镜子上没有一点灰尘,光光明明的。
 
  一般凡夫众生心当中都有波浪、有尘垢,什么是「波浪」?一个念头就是一个波浪,所以,我们从早上到晚上,心中不知起了多少波浪。什么是「尘垢」?我们心当中有很多杂念,贪心、瞋心、痴心、慢心、疑心、邪见;贪心当中又有很多种,贪财、贪色、贪吃、贪睡、贪名、贪利;瞋心也有种种,痴心也有种种,这些就是「尘垢」。所以,佛法中有八万四千法门,就是对治我们心当中的尘垢,去除了心当中的尘垢,我们的心就是一片光明。
 
  这一片光明的心就是实相,每一个人都有,但由于迷失了当下这念清净心、迷失了中道实相这念心,因而空虚、烦恼,觉得空间愈来愈小,乃至觉得活在世界上,最后终究逃不过死亡这一关,因而痛苦。佛法里面讲,人有生苦、老苦、病苦、死苦、爱别离苦,就是因为我们处在这个相对的世界中,所以有生一定有死、有成一定有坏、有去一定有来、有亲就有冤、有爱就有憎,这是社会上相对的现象。如果我们要超越这种相对的现象,就必须在相对当中,找一个绝对的心境,而「中道实相」就是一个绝对的心境,能够超越相对的两边。如果我们悟到这个绝对的心境,就超越时间、超越空间、超越一切相对的境界。超越之后,并不是离开这个世界,而是找到了心之体,若能悟到这念心之体,这就是我们生命的源泉了。
 
 
王阳明悟到「格物」不是研究外面的万事万物,
而是要「格」除我们心当中的「物」欲,
即烦恼、名利、财色、是非、人我。
世界上,无论是贫穷或富贵的人,最后没有不死亡的,任何人都逃不过这一关。有很多人想不通这个道理,于是有钱的人,觉得生命很短暂,干脆趁有钱的时候,大吃大喝享受一番,死了也值得;有权的人,觉得不妨玩弄权术膨胀自己、满足一下,认为这是一种享受,死也瞑目。这是不对的,人死了以后还有未来的。在拚命享受财富、滥用权势的同时,也就造了恶业。造恶业必然会有果报,或是现报、或是生报、或是后报(注一),不管有没有宗教信仰,因果是一种定则,如果做恶多端,现在就逃不过因缘果报。没有钱、没有权的人也向往像暴发户一样享受,过花天酒地、吃喝玩乐的生活,只好去偷、去抢、乃至绑票勒索,犯了法心当中反而愈来愈黑暗,现世可能鎯铛入狱,死了之后将是地狱、畜生、饿鬼的果报,始终在黑暗当中。现在社会上,乃至全世界都有这种乱象,这就是因为不了解人的生命是无穷尽的,如果了解生命是无穷尽的,有过去、现在、还有未来,是盖天盖地的,就绝对不会做这种愚痴的事情。
 
  所以,明白中道实相的道理,了解生命是无穷尽的,这才是正知正见,有了正确的思想观念,就会觉得生命是最可贵的。没有钱,没什么关系,因为钱财是用得尽的,只是一种物质生活;我们这念清凉的心、不动的心、智慧心、慈悲心,才是无穷尽的财富。所以佛经里说,人贫不是贫,人贫能养道,是为贫道人;心贫无智慧,堕入饿鬼身。人不是因为没有财富而贫乏,有了财富的人还是很贫乏,因为心中始终无法满足,如中国的一句俗话:「天高不算高,人心比天高。」所以,在佛经里说修善是最富、知足是最富,乃至听经闻法、悟到真理是最富,即:「禅悦为食,法喜充满。」若是契悟了我们今天所谈的中道实相这个道理,马上就成为「暴发户」,虽然一毛钱也没有得到,却是真正的「暴发户」,因为一切都是你的了。
 
  古德说:「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不为无所不为。」世间上做学问是「加号」,契悟「中道实相」则是「减号」,因为要把心当中的垃圾逐渐减少,当贪心、瞋心、痴心、慢心洗刷得干干净净时,当下这个中道实相、这念清净心、无为心、光明的心马上就会现前,这也就是佛经里所说的:「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亦即「无为不为无所不为」,所以,悟到这个心就什么都有了,此时我们的生命是无穷尽的,我们心当中具足的智慧、功德也是无穷尽的,这不是富贵是什么呢?
 
  如果不知道这个道理,拚命在权势、名利上追求肯定和满足,事实上是很难达到富贵的境界,就算达到了,可能做了很多对不起别人、对不起自己的事情,因此,表面上看来是富贵,心中却经常烦恼、空虚、恐怖,甚至晚上睡不着,担心自己所做的事情让别人知道了。事实上,在佛经上记载,我们只要一动念,天上的人听来就像打雷这么大声,一切鬼神也都知道。我们的起心动念若希望别人都不知道,除非悟到中道的心境,即一念不生,也就是师父说法,诸位听法这个心,无论行住坐卧均保持正念、保持无念、保持中道实相,那么,什么人都找不到自己,不仅鬼神找不到自己,如来佛也找不到自己。
 
  这念心是非常微妙的,在佛经里又称为「法界」,如果这念心清净了,没有是非、达到绝对的境界,我们所看到的世界就是净土,这就是佛经里所说的「心净佛土净」。所以,想生净土先要从我们这念心开始,即儒家所说「反求诸己而自得之」,时时刻刻回光反照、检讨反省,使我们的心清净,这个世界就清净了;我们心安国土就安了。现在我们的社会、甚至整个世界都不安,认为台湾不安的人,要想移民到美国、加拿大、纽西兰去想找一个安身之处,根本找不到的,因为全世界的人心都不安,到那里去找一个安身的地方?我们每个人的六根──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意根都不一样、心境也不一样,而且每个人心当中都有烦恼,有的烦恼很重、有的烦恼很轻,所以国土不安。如果我们心安下来,现在坐在这个地方就很安定,当下就是佛土,即「心平世界平」。所以,我们若想过太平的日子,就必须把这念心摆得四平八稳,如天平一般,如果做到了,我们这个世界确确实实就能变成人间净土。不要说是全体的人做到,只要有一半的人能够做到,我们台湾就是一个安定的人间净土,这确确实实要靠我们每一个人来努力。
 
  如何把这念心摆得四平八稳?就是要契悟中道实相这个心。如果契悟了中道实相,便是超越时间、超越空间,佛经里讲「山中无甲子,人间几千年。」「甲子」是指时间,这句话就是形容中道实相的境界,没有时间、空间的存在,一个钟头感觉一剎那就过去了。例如,我们在家里静坐或打禅七时,如果坐到一支好香,感觉一个钟头一剎那就过去了;如果坐得腿也痛、身体也不舒服,连十分钟也坐不住,这时便感觉真是度时如年。
 
  如果到达了中道实相的心境,我们对整个世界的看法也会改观,如儒家言:「万物静观皆自得,大块假我以文章。」也就是说,当我们这个心静下来时,就能够将万事万物看得非常非常透彻,因此,看到山河大地、一草一木,都有它的道理,都是一篇最好的文章。这时,我们这个心就是活的了,因为找到了源头,所以始终是无穷无尽的。中国理学家也有一首诗:「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何得清如许,只因源头活水来。」同样是讲这个中道的道理。
 
  儒家有位王阳明先生,被贬官到贵州龙场驿时,想到在官场上既然失意了,就应该修道才对。于是依照《大学》的道来修,即从格物致知着手进而达到圣人的境界。当时王阳明认为「格物」是研究万事万物的第一因,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说基因,如同研究科学一样,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于是王阳明就以住宅前面的竹子为对象,研究竹子为什么是空心的?为什么长成一节一节的?这就是现在科学所谓的大胆假设、小心求证,也等于禅宗所说的参话头法门一样。从这个角度来看,佛法确实是与科学、哲学、心理学有相通之点。
 
  王阳明研究了很久,始终研究不出结果,但最后还是开悟了,他悟到「格物」不是研究外面的万事万物,而是要「格」除我们心当中的「物」欲,即烦恼、名利、财色、是非、人我。王阳明一下悟到了这个道理,马上就找到一条修行的菩提大路,此后,便时时刻刻注意自己的心念。慢慢地又进步了,现在他什么都没有了,唯一的财产就是一只江西景德镇的瓷碗,这个碗是最可爱、最名贵的,他每天吃饭时欣赏着这个瓷碗,心里就感觉到莫大的喜悦,因此非常爱着。有一天吃饭发现了,心想:「我现在落到这步田地,为什么还贪爱这一个瓷碗?」于是检讨反省,给自己一个当头棒喝:「从现在开始起,绝不再贪爱这个碗。」可是心当中始终放不下,还是牵肠挂肚,王阳明就想了一个方法来对治:他把这个瓷碗敲一个缺口,使心当中不再贪爱,这一下,王阳明心当中就落实了,他的心境又进了一大步。慢慢地心宁静了,有一天忽然有朋友来看他,人还没来他就先知道了,这就是心的作用,因为心清净而有了灵感了。
 
  这念心是无远弗届的,如果心清净了,就会有神通、感应。举个例来说,诸位若有孩子到美国去念书,你天天挂念他身体的健康、饮食、或学业,想久了以后,就会有一般人所谓的「心有灵犀一点通」,忽然晚上梦到孩子生病了,打越洋电话一问,竟真的生病了。这就是因为我们心不受山河大地的遮障,每个人都有这一种智慧、妙用和感应,但是,现在为什么没有?因为心当中有波浪、有垃圾,产生了执着、障碍,所以我们这个心不宁静。
 
 
 
中道实相不是在我们当下这个心之外另有一个清净的心、不动的心,而正是诸位听法这个心,保持这念心的清净即是。
 
  王阳明修心的功夫慢慢有了进步,还希望百尺竿头再进步,达到圣者的境界。他察觉到身体疲倦时,妄想、瞌睡便都来了,马上造成修行用功的瓶颈,于是想了一个对治的方法,佛经里所讲无常的道理最能令人提起道心,他就做一个棺材放在身旁,时时提醒自己人生无常,如此一来,就会提高警觉,再也不敢打妄想、打瞌睡了。慢慢地朝这个方向用功一段时间后,他又开悟了,这次悟到四句话:「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心之用,知善知恶是良知,择善去恶曰格物。」这是悟到这念心有体、有用,是真正的开悟了。但是若要大彻大悟,还需更上一层楼。
 
  「无善无恶心之体」,所谓无善无恶就是不起善恶念,即中庸里所说「喜怒哀乐之未发」这念心,也就是我们每一个人的源泉──心之体;我们在日常生活上不可能不起心、不动念,不论是想好的、或是想坏的,都是心之用;「知善知恶是良知」即我们这个心现在是起善念、还是恶念,一定要知道;最后,「择善去恶曰格物」,即是把我们的心彻底检讨、反省,如果起恶念,马上将它转化掉;如果是善念,则保留它,择善固执,这才是「格物」真正的意义。如佛法里所谓「四正勤」:「已生善念令增长,未生善念令速生;已生恶念令灭除,未生恶念令不生。」时时刻刻能如此反照自心,发长远心持续用功,就能够再突破。到最后不但恶的念头不起,连善的念头起了以后也不执着,始终归还心之体,这就是悟。
 
  我们从小到老一直都在起心动念当中,即妄想不断。起心动念属于生灭,人之所以有生有死就是因为这一念心有生有灭,如果这个心达到没有生灭,我们的心马上定下来像一潭止水,不动不摇、不去不来、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此时就是和圣人、和如来佛一样的境界了。因此,所谓「如来」就是我们这一念心达到如如不动、了了常知的心境,如同一潭止水、一片明镜,也就是契悟中道实相的境界。
 
  凡夫没有妄想时瞌睡就来了,所以瞌睡是另一个要对治的毛病。现在一般人不了解,为了失眠症忧愁不已,甚至来请问失眠症怎么样治疗?其实睡眠不一定是好事,我们人一半的时间都在睡眠当中,这是由于过去养成了习惯,所以不能不睡,跟抽烟一样,过去没有这个习惯,绝对不会抽烟;已经沾上了习惯则一定要抽,不抽很难过。那么我们如何对治瞌睡呢?第一要契悟中道实相,第二要修中道实相,即在行住坐卧当中保持正念,只起善念不起恶念;打坐的时候,则不能有一点点昏沉。
 
  有的人不了解,以为不倒单就是晚上坐着睡觉,认为表示打坐很有功夫,这是错误的观念。我们打坐的时候,第一不能有妄想,第二不能昏沉,第三不能有无聊的习惯。一般人心中若没有妄想一定有昏沉,昏沉没有了可能就感觉无聊,而无聊也是一种必须对治的毛病。假使这三种毛病都没有了,这念心就如一潭止水,这个心就是中道实相。我们现在依这个方法用功,看看能保持这个境界多久,能够保持五分钟没有瞌睡、没有妄想、且不感觉无聊,就是正念现前、清明在躬。这样子就找到了一条修行的路,但这只是开始,还不是真正时时刻刻实相现前。
 
  佛经里所谓的「正念现前」、「与实相相应」,以儒家而言就是「清明在躬」,即这念心清清明明;这念心若能时时刻刻现前则是受用无穷,亦即生命的源泉。明白这个道理,便会觉得人生真正很有意义,因为每一个人都有这一念心,所以我们不仅要尊重每个人的生命,更要尊重每个人的人格。此即佛经里所说「人人都有佛性,人人皆当成佛」,只是我们觉悟与不觉悟之差而已,这是属于修证的功夫了。能保持五分钟正念现前,就证到五分钟的实相,就成了五分钟的佛;能够保持十分钟,就证到十分钟的中道实相,就成了十分钟的佛;能够保持一个钟头,就证到一个钟头的实相,就成了一个钟头的佛,即所谓「站得住、站得长」,进而白天、晚上、顺境、逆境,还有生病时、老时、乃至死时,假使我们继续用功,随时都能保持与实相相应,那么现在就是如来住世。
 
  有的人觉得我们现在日常生活这么繁忙,怎么可能像王阳明有这样的空闲可以修心?然而,所谓「致知在格物」,只要我们把心当中的物欲通通格除,就能达到致知,即物格而后知致,接着「知致而后意诚」,即心意诚了;意诚而后心正,即心也端正;心正而后身修,即我们的人格也健全了,如此,就可以齐家,进一步可以治国,再进一步可以平天下。此即儒家所谓内圣外王之道,在佛法中则称之为福慧双修。
 
  现在社会上有很多人学打坐没有找到正确的方向,甚至于走错路、走远路。坐到一支好香,或是看到一些境界,乃至于作了一个好梦,就误以为自己开悟了,这些是百分之百不对的。开悟是悟到平常心是道,也就是悟到中道实相这个道理。中道实相不是在我们当下这个心之外另有一个清净的心、不动的心,而正是诸位听法这个心,保持这念心的清净即是。时时把烦恼化掉,处处作主、念念分明,静则一念不生,动则万善圆彰,也就是说静下来的时候,什么念头都没有,也没有打瞌睡、无聊等毛病,这念心清楚明白;而动的时候,则修一切善,无善不修;断一切恶,无恶不断;如孝顺父母、恭敬师长、尊师重道、敬老尊贤……,点点滴滴一切的善事都做;大大小小一切的恶念都断除,这样子,就真正悟了道,静也静得、动也动得。
 
 
 
我们心当中有三个不定时的炸弹:贪心、瞋心、痴心,
时时都可能爆发,造成性命危险,
这三个炸弹必须用慈悲心来化掉。
  要契悟中道实相须修前方便,把前方便做到了,绝对可以实践中道实相的道理。中台山把佛法浓缩成为「四箴行」:「对上以敬,对下以慈,对人以和,对事以真」,将这四个真实的道理运用在日常生活上,就是契悟中道的前方便。首先,「对上以敬」即对于父母、师长、主管要有恭敬心。现在社会上普遍缺乏恭敬心,若有了恭敬心,人与人之间相处就没有种种的芥蒂,如佛法里讲:有一分恭敬心,就消除一分业障;消除一分业障,就增加一分福德和智慧;有十分恭敬心,就能消除十分业障,增加十分的福德、智慧。
 
  恭敬心在儒家而言也确实非常重视,儒家思想主要即是诚、敬,我们每个人多多少少都有疑心、慢心,而恭敬心正可把疑心、慢心去掉,乃至提升自己使心中没有妄想、没有颠倒,达到诚、敬的境界,即所谓「精诚所至,金石为开」。汉朝有一位李广将军,一次夜行时看到前面有一只「老虎」,李广马上拔箭猛力一射,一箭就射穿了「老虎」,上前一看,才发现原来是一个石头,跟本不是老虎。他觉得很奇怪自己怎么有这么大的力量,竟然能一箭穿石?于是重新回原位再射一次,却再怎么射也射不进去了。所以,做一切事都是要诚、敬、要专注,若是能够专注,任何事情都能够有所成就,若是疑心就会生暗鬼。佛经里讲:「制心一处,无事不办。」现在一般人都希望心想事成,但是所用是什么「心」呢?如果用妄想心、贪心、慢心,则绝对不可能心想事成;用恭敬心、诚心,则必定有感应。
 
  其次,「对下以慈」即对于子弟、学生、部属,乃至对于下等动物要有慈悲心,也就是佛经中所说:「无缘大慈,同体大悲。」现在一般人缺乏慈悲心,人与人之间彼此仇恨、斗争、排斥,所以世界上始终争战不休的。我们想达到世界和平,首先要将我们的瞋心化掉,用慈心来对治瞋心,如果养成了慈悲心,心当中就是一团和气、一片光明,那么敬人者人恒敬之,爱人者人恒爱之,社会上的争执也就能化解。进一步,不但是对人要慈悲,对于任何动物也要有慈悲心,例如:现在社会上有保护动物的法令,就是由仁民而爱物,慈悲心从人扩展到动物,从动物扩展到植物的表现,而佛经里早已谈到了这个问题。
 
  为什么要慈悲呢?事实上,对别人慈悲才是真正对自己慈悲。我们在山林里看到毒蛇猛兽都会害怕,就是因为心当中从过去到现在都缺乏慈悲心,动物也是如此,你看到我、我看到你都会感到恐怖,我怕你伤害我、你也怕我伤害你,于是干脆先下手为强,人与人之间的斗争就由此而起。又如社会上有很多所谓的飚车族、不良少年等,只要看他一眼,马上就会下不了台,可能揍你一拳,甚至大祸临头,这就是缺乏慈悲心。慈悲心是很重要的,对于身体的健康、身心的调养都有帮助,我们若起了慈悲心,便觉得很舒适、很平静,身体也因此而健康,即所谓心宽体胖;我们心当中有三个不定时的炸弹:贪心、瞋心、痴心,时时都可能爆发,造成性命危险,这三个炸弹也必须用慈悲心来化掉。
 
  第三是「对人以和」,对任何人都要和气、和合,所谓「家和万事兴」,和气才能致祥,相信每个人都能了解。世界上人人都希望达到世界和平,因此禁止核武,但是表面上禁止,私下还制作,因为你怕我、我怕你,互相都要留一手,这样子是不是真正能达到世界和平呢?不容易的。如果每个人把贪心、瞋心、痴心化掉,养成了和气、和合,相信人与人之间能和合、家庭里就能和气、社会也会和气,乃至整个世界也就会和平。
 
  第四「对事以真」,即做事情不可敷衍、居功、诿过、失职,否则做什么事都不能成就;若能认真、脚踏实地去做,将来一定有成就。假使我们契入了中道思想,则这个心如同一潭活水,能够观察入微,以研究学术的人来说,就能成就自己的思想理论,成一家之言。所以「真」是非常重要的。
 
  今天我们除了研究中道思想外,还研究中道实相,因为我们的思想不正、不净、不圆融、不自在,如果有了中道思想,则做任何事情都能看得清清楚楚,并且有很大的空间;达到中道实相的境界,则人生的道路上必是愈走愈光明,功德、事业愈来愈有成就。小处而言,这一生必定是光明的,而且有福德、有智慧;进一步,将来必能超凡入圣。想证到中道实相,则要依「中台四箴行」去做,最后,再提供「四觉观」,起四觉观则能达到四箴行的最高境界。
 
  所谓「四觉观」,是我们心当中的四个方便:第一是觉观、第二觉察、第三觉照、第四是觉悟。「观」是注意;「觉察」是察觉我们心当中很多很多的妄想、昏沉、毛病,相当于警察捉小偷一样;将小偷捉到了之后,使坏人变成好人,就是「照」破。以「对事以真」而言,起四觉观就能知道现在是不是尽心、是不是「真」?例如,师父在这里讲中道实相的道理,我们听着听着忽然打瞌睡了,假使没有「观」,就不知道自己在打瞌睡,而继续瞌睡,甚至朦胧间还作了梦,忽然一下醒了,不知道自己在作梦,还以为是个定境,这就是没有「观」。如果有了观、有了注意力,一瞌睡马上自己就知道了,同时心里知道这是不对的:「我今天是在这里听专题讲演,怎么还打瞌睡?」第一个知道打瞌睡的心就是「观」;知道打瞌睡不对,而想办法来对治,就是「觉察」;对治之后,没有瞌睡了,这是「觉照」;虽是照破了,但还有能照之心和所照之境,所以要归还原点,保持正念,再继续听开示,这是「觉悟」。
 
  古人说:「捉山中之贼易,捉心中之贼难。」我们心当中有很多贼人,时时刻刻都在偷我们的功德,因此特别提出四观觉,藉此方便来修中台四箴行,最后必能达到中道实相最圆满的境界。若达到中道实相的境界,则我们每一个人的生命都是无穷尽的,活在这个世界上就很有意义。今天藉这个机会,把这二个法宝──中道思想、中道实相送给大众、供养大众做为二十一世纪的礼物,使每个人受用无穷,能够在生活上落实,人生必定愈走愈光明、希望无穷尽!
 
 
注解──
现报,是现世作的善恶业在今生就受果报;
生报,是此生所作的善恶业到来生果报;
后报,是过去无量生中所的善恶业在今生受果报,或在未来世中才受果报。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相关文章:惟觉法师)(五明学佛网相关文章:惟觉法师)  

 惟觉法师:惟觉老和尚佛法禅法问答 

 惟觉法师:八大人觉经 结劝流通 

 惟觉法师:八大人觉经 第八觉知 普济众生觉 

 惟觉法师:八大人觉经 第七觉悟 五欲过患觉 

 惟觉法师:八大人觉经 第六觉知 布施平等觉 

 惟觉法师:八大人觉经 第五觉悟 多闻智慧觉 

 惟觉法师:八大人觉经 第四觉知 常行精进觉 

 惟觉法师:八大人觉经 第三觉知 心无厌足觉 

 惟觉法师:八大人觉经 第二觉知 多欲为苦觉 

 惟觉法师:八大人觉经 第一觉悟 无常无我觉 

 惟觉法师:八大人觉经 释人名 

 惟觉法师:八大人觉经 释经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