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惟觉法师:真实「自在」的人生


   日期:2024/10/5 7:51: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真实「自在」的人生
  ──老和尚开示于八十五年三月十三日东吴大学
 
 
 
  佛法是宇宙人生的真理,举凡我们的所做所为,能够符合真理的都可以称为佛法,广义来讲甚至还包含世间法、出世间法、有为法、无为法,皆是佛法。佛法的领域是无穷无尽的,所谓「佛法无边」就是这个道理。虽然是「佛法无边」,但亦不妨碍以经典为方便来谈佛法,让更多人了解佛法,进一步能体悟佛法无边的要义。
 
  什么是「自在」呢?佛法讲「自在」,儒家也讲「自在」,甚至现在社会上有许多人也在讲「自在」,如此众说纷纭,到底什么才是真正的「自在」?《心经》云:「观自在菩萨」,为什么它不写「自在菩萨」呢?因为菩萨是因「观」而得「自在」,所谓「观」就是觉照,就是反省,所以真正的「自在」得下一番工夫才能达到。
 
  但是目前有许多邪知邪见的人,也讲「自在」,有所谓的「自在禅」,要吃就吃、要喝就喝、要玩就玩。其实这不是「自在」而是「放纵」,放纵自己的意识、放纵自己的行为,因此造了种种恶业,产生种种的邪见,如此不但得不到「自在」,甚至于违法了还要坐牢,更何况违背了因果,将来更要堕入三途恶道。倘若我们在学校里面,认为功课压力很重,没办法疏解,干脆自在一下、放纵放纵自己,如此不但学业不能成就,严重还会影响大众、甚至学校、家庭、社会。
 
  依照不同的观点,人们对「自在」有不同的解释,大致可分为列几种:
 
一、邪知邪见的「自在」
 
  例如时下有人认为修行不要拘束,要吃就吃,要喝就喝,要玩就玩,不持戒、不用打坐,甚而曲解《六祖坛经》的经文:「心平何劳持戒」,所以放纵自己不持戒。并没有反省自己的心、自己的行为,平不平、直不直?倘若心真的平了,言行自然符合戒法,所以祖师大德云何劳持戒,倘若心不平、行为不直,当然必需假持戒来规范我们的身语意。
 
  有人说不要拘束叫做自在,就佛法来看,行、住、坐、卧要具足四威仪,所谓行如风,坐如钟,卧如弓,站如松,真正的自在应是,养成好习惯行住坐卧能作主,自然具足威仪,摆脱因为懈怠、散乱种种习气影响,才是真正的自在。例如打坐时虽强调身体要放松、自在,但还要注意几个原则,第一个:就是身体虽然放松自在,但不得放逸。第二个条件:这念心也要自在、宁静,而不是坐在这个地方,妄想纷飞,患得患失。
 
  也有人提出佛法的「自在」就是要吃就吃,不用吃素的邪见,曾有位学者发表一篇文章,他认为吃素没有好处,吃素不是佛教的观念,况且牛、马、羊也吃素,最后不但没得到好报,而且被人宰杀,其实这是不正确的知见。我们吃素,是因为一切众生都有佛性,都有生命,我们基于慈悲心不忍心吃众生肉。儒家也是这么讲:「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以三世因果的角度来看,所有一切众生都是我们过去生的亲眷,所以不吃众生肉,这完全是慈悲、平等、博爱的精神,以及对因缘果报的认知。而牛吃素是「业报」,如果不吃草连命都没有了,所以了解了这些道理以后,就知道这位学者所提出的是邪知邪见的「自在」。事实上,无论大乘经典或者小乘经典都强调要吃素,由于一般人吃肉习惯了,没有办法立刻吃全素,所以一开始可以先吃「三净肉」,然后再进一步吃「五净肉」,最后完全吃素。「三净肉」就是指三个条件,第一、不自己杀:就是自己不要杀生。第二、不叫人杀。第三、不见杀:不要亲眼见杀。具足这三个条件的肉就是「三净肉」。如果进一步,加上两个条件就称之为「五净肉」。哪两个条件呢?一、要「自死」,也就是动物自己死掉的,譬如老死、病死、灾难死。二、山里面野兽吃剩下的动物的肉。这样子五个条件加起来就是「五净肉」。
 
二、愚人的自在
 
  第二种是愚人的「自在」,愚痴是指对于人生的真理不能明达,所以有种种错误的见解,愚痴的人所讲的「自在」,是因为不知道宇宙人生的真理,认为人生就是为了享受,只知道吃喝玩乐,沉醉于酒色财气之中,这种人没有智慧,终日惛惛慵慵,一生愚痴生死,人云亦云,随波逐流,如此就是愚痴的人所讲的「自在」。
 
三、唯利是图者的自在
 
  第三种是唯利是图者的「自在」,认为,我不妨碍你,你也不要妨碍我,所谓「个人自扫门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自己好就行了,认为人生就是要享受。以为人死了什么都没有了,所以现在要即时追求快乐,虽然不犯法却也不愿意做任何善事,尤其目前工商社会,处处讲求功利,抱持这样观点的人不在少数,「拔一毛而利天下」他不愿意,却可以为了自己的享受而「一掷千金」,这个就是唯利是图者的「自在」。
 
 
四、圣人的自在
 
  第四种「自在」,就是佛法里面所讲的「圣人的自在」。在佛法中声闻、缘觉、菩萨、佛这四种圣人都可以达到真正的「自在」。什么叫圣人的「自在」呢?第一、心得自在。第二、口得自在。第三、身得自在。如何才是心得自在呢?能看、能听的这念心要得自在,能作主,不随妄想,不落昏沉,时时刻刻清楚明白,人在哪里,心就在哪里,处处作主,不受自己的烦恼、无明、妄想与欲望左右,这样子我们的心就能够自在。可是一般人却很难做到;要睡睡不着,要坐坐不住,坐在这里感觉到无聊、空虚,腿又酸又麻,这念心不是打妄想;想过去、现在、未来,就是昏沉、瞌睡。如果看到好的境界心当中立刻起贪爱,看到坏的境界心里马上感到厌恶,这样子心就不能够得「自在」了。
 
  我们这念心能够达到「六根清净」便是真正的自在,六根就是指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意根,这「六根清净」了就能够真正得到「自在」。譬如眼睛看到好的境界,知道这是好的,不起贪爱;看到坏的境界,知道是坏的,不起烦恼。能知的这念心不染尘,不随境转,诚如佛经里面所讲的「善能分别诸法相,于第一义谛而不动」,也就是对于诸法之相貌,什么是「是」、「非」、「善」、「恶」都清清楚楚,这个就是「知」,而这念心不再做任何取舍,这样子六根不染六尘,这念心始终保持风平浪静,静像一潭止水;始终保持一尘不染,净像一面镜子一般,当下智慧心就现前了,日常行、住、坐、卧都能恰到好处,这样子才是真正的「自在」,真正的「清凉」。
 
  如果要再进一步达到圣者的「自在」,心当中要连善念也不执着,最后归于无念,不想现在、过去、未来,这样就是清净心、菩提心,也就是佛菩萨的境界,如此心当中就没有一点波浪。什么是「没有一点波浪」?就是以前苏东坡先生所说的「八风吹不动」,而八风又是那八风?指得就是「利、衰、毁、誉、称、讥、苦、乐」等八种境界;如果这念心能够不被这八种境界风所转,就称为「八风吹不动」。
 
  一般人都容易被境界风吹动,被这八种境界风牵引着我们产生贪、瞋、痴、慢、疑的心念,让我们不得自在。除非这念心能时时保持平静,心当中只起善念、不起恶念,并且经常反省检讨,这样才能够在面对境界的时候,转化烦恼,趋吉避凶。所以,我们要深刻了解人生的真理,也就是佛法的道理,才能真正地得到自在,否则就永远得不到自在,永远被外境之风所左右。
 
  除了这念心要自在,嘴巴也是如此,口要清净;在日常生活中,要经常赞叹别人,不可以毁谤他人、侮辱他人。在《佛说四十二章经》中有提到,众生的嘴巴经常犯有四种过失:「两舌、恶口、妄言、绮语」,如果我们的嘴巴,能够多说善言,不犯这四种过失,在平日说话不仅具有信用,人人都欢喜听闻,念佛、持咒也容易相应,于口就能得到真正的自在。
 
  身要得自在前,必须要「身口意」三业清净;那么如何才能使身清净呢?不杀生、不偷盗、不邪YIN、不妄语、不饮酒,这几点确实做到,身业便能清净。这样我们在打坐的时候,就没有罣碍,也容易得到禅定;在得到了禅定后,身体也就没有了病痛;然后更进一步地在静中养成、动中磨练,则动静闲忙、一切时中都能作主,方为真正的自在,也就能如同禅宗祖师所说的:「挑柴运米都是神通妙用」,这样才是真正的自在。
 
  普通一般人,由于身、口、意三业不清净的关系,总是随着烦恼妄想,动诸身口意造作诸业,所以不容易得到自在。
 
  举例而言:一般人在上班时,由于忙于公事,并不会感到有什么空虚、烦恼。但是一到下班回家,心情就变了;不但觉得缺乏依靠而感到无聊,心当中不知道该做什么才好,翻翻报章杂志,看看新闻,或者干脆打电话闲聊,甚至到最后跑出去花天酒地,如此一来,就容易发生种种意外、事故。为什么?因为心中的无明使我们做不了主,转而与外界的业缘频率感通,所以一出门,业障就现前了。
 
  佛法告诉我们,修行首先要起善念来转化心中的恶念,乃至最后要连善念也不执着,而达于无念,我们这念心一旦回归到无念无想,净像一面镜子、一潭止水,没有发出任何频率,任谁也找不到你,如此就能够转化业障;在佛法而言,这就是超越了境界,契入了无生。所以,佛法实实在在是宇宙人生最高的真理。
 
  「自在」在表面上看来好象非常简单,但是如果想要达到自在的境界,就必须要下一番真功夫。
 
  我们这念心之所以无法得到自在,就是因为心当中始终充满了烦恼、妄想、瞌睡、无聊等业障,于是使得我们作不了主;然而,想要真正达到无念,就必须使我们这念心,在面对一切境界时,都能够不起心、不动念、不攀缘,不想过去、现在、未来,让当下这个灵知灵觉的心性,清楚明白、了了分明,如此就是「无念」。而无念还是有深有浅,倘若我们能够经常地熏习,经过三分钟、五分钟、一刻钟……,时时注意这念心,进而使这念心,时时刻刻觉性都能现前,清楚明白,了了常知。动中如此,静中如此;顺境如此,逆境如此;白天如此,晚上也如此;甚至一年、十年都是如此,这念心始终没有出、没有入,超越了时间、空间,更超越了生死。如此也就是净土宗所说的无量光、无量寿。
 
  要明白师父说法、诸位听法的这念心,大众只要达到这个了了分明的境界,就是无量光、无量寿,就是如来。所谓「如来」,也就是指我们这念心当中,没有妄想,没有昏沉,处处作主,如如不动,了了常知;如此就是真正的自在。
 
  这念心,没有了妄想、昏沉,达到处处作主,如如不动的绝对境界,生命就是无穷尽的,也就是我们的真生命。这些都要在日常生活中确实去用功、实践才能达到。要经常检讨反省这念心──有没有妄想、烦恼,有没有做亏心事。儒家中也讲:「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所以,我们要在因地中努力,无论行、住、坐、卧、做人、做事,都不违背这些善法与轨则,功夫到家眼、耳、鼻、舌、身、意,皆能作主,不攀缘颠倒,便能得到真正的六根清净;乃至于生死自在、神通自在,最后成就如来法、报、化三身的究竟自在。
 
  佛法所讲的「自在」,有深、浅之别;在儒家当中,孔子对自在的解释,所谓:「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从心所欲,不逾矩;这念心不管想什么事,都不会逾越规矩、礼法,也不会迷失自己,这就是一种自在。然而,佛法中的「自在」又更进一步──不但心要得自在,身、口也要得自在,如此,身口意三业清净,不随烦恼妄想;不随外境迁流,便是一种自在,我们的生命便是无量、无有穷尽,这便是我们的真生命。
 
  什么是无量呢?证到「空性」就是无量。声闻证到我空、菩萨证到法空,到最后,连空也不执着,而悟到「本性本空」。圣人便是体悟到空性,所以能从烦恼妄想中解脱,转凡成圣,成就道果。
 
  佛法中言「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譬如一杯水:水是一种色,举凡境界、形象,有其名称,这些都属于色。例如,水是由一个氧、二个氢原子所组合而成的,如果将这些原子分开,那么所谓的「水」也就不存在了。再进一步研究,水一遇高温就会变成气,此时的水也不再是「水」,而是「气」了。乃至于这个「气」也是虚妄的;一旦水遇热成气,升到空中遇冷又变成水或雪,若再次遇上高温,水或雪的形象又没有了。因为一切法皆是缘起,也就是佛法所说「遇缘而生」的道理,这个世界一切的现象,都是因缘和合而成,是假有、假名、假形、假相。我们这个身体,甚至于外在的一切物质现象,也都是因缘假合而成,随缘变异,缘尽还灭,所以体性是空性,「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便是如此。
 
  圣人不但能了解空性的真理,也能真正体证到空性,所谓「须弥纳芥子,芥子纳须弥」就是这个道理。小小的芥子如何纳入如此大的须弥山?证到了「色即是空」的境界,就能够如此。如神通第一的目犍连尊者,证到了空性,能行种种神通变化,于佛陀的诸大弟子中神通最为第一!要达到这样的境界,就必须根据佛法的道理去研究分析,事上与理上了悟,一切诸法皆为空性,落实修证,如此才能达到真正自在无碍的境界。
 
  儒家说:「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心向往之。」只要我们从日常生活中去落实,必定能达到真正自在的境界;所谓「万丈高楼平地起」,就是指人格必须完整,人格完整是为人处世,成贤成圣的基础。若要人格完整,就必须先受持三皈: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受了三皈再受五戒:不杀生、不偷盗、不邪YIN、不妄语、不喝酒,以上的五条戒律做到了,人格才算是真正的完整。
 
  佛法中的「五戒」,就好比是儒家中的「五常」──仁、义、礼、智、信;五常是中国社会的伦理道德,是一种长久不变的规则。而佛法中的「五戒」与儒家的「五常」,都是做人不变的根本,根本做到了,就能提升自己。
 
  佛法中言:「一乘任运,万德庄严」就是如来自在的境界,是一种绝对的境界。一般人都是活在相对的世界中,有明、暗、动、静;有善、恶、美、丑,若要提升自己,就要用我们这念心,借着外境的磨练,练习将相对转成绝对。经云:「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就是这个道理。假如想离开这个世界,另外再找个净土、找个佛,是不可能的,因为当前这念心觉悟了就是菩萨,菩萨达到最高的境界就是佛,如此则定力圆满、慈悲圆满、平等心圆满、善法圆满,所有一切究竟圆满,具足清净法身、圆满报身、千百亿化身,这就是「一乘任运,万德庄严」──如来自在的境界。
 
  所以,若想得到最为真实的自在──无论是罗汉、缘觉、菩萨的自在,乃至如来的自在境界──最初的用功起点,都不离开人道,也就是必须先建立完整的人格,超凡入圣以人为本,以心为本。因此,要想达到最高、最殊胜的自在,首先受持三皈、五戒,建立起完整的人格;此后,再进一步成就菩提智慧,就可以真正做到生死自在、神通自在,乃至最真实、最究竟的自在。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相关文章:惟觉法师)(五明学佛网相关文章:惟觉法师)  

 惟觉法师:惟觉老和尚佛法禅法问答 

 惟觉法师:八大人觉经 结劝流通 

 惟觉法师:八大人觉经 第八觉知 普济众生觉 

 惟觉法师:八大人觉经 第七觉悟 五欲过患觉 

 惟觉法师:八大人觉经 第六觉知 布施平等觉 

 惟觉法师:八大人觉经 第五觉悟 多闻智慧觉 

 惟觉法师:八大人觉经 第四觉知 常行精进觉 

 惟觉法师:八大人觉经 第三觉知 心无厌足觉 

 惟觉法师:八大人觉经 第二觉知 多欲为苦觉 

 惟觉法师:八大人觉经 第一觉悟 无常无我觉 

 惟觉法师:八大人觉经 释人名 

 惟觉法师:八大人觉经 释经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