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惟觉法师:明心见性 见性成佛──九十三年度结夏开示


   日期:2024/9/25 10:23: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明心见性 见性成佛
──九十三年度结夏开示
 
  想成就修行的目的就是要精进用功,但是精进用功的方法要正确,不能走远路,更不能走错路。在佛法中,没有在心性上用功,就是走远路;虽然天天口在说「道」,其实「道」已经离自己很远了。为什么?因为根本不明白道在哪里。
 
  「明心」,是明白当下这念觉性、灵知灵觉,觉性就是指自己的菩提心,菩提心就是觉悟的这念心。修行,先要明白心在哪里?人人本具的灵明妙觉,就是自己的本心。这念心人人本具、个个都有,也就是我们知善知恶的这念心,所以「知」很重要。修行不能像木头一样,什么都不知道;坐在这里什么都不想、都不了解,这就错误了。「坐」只是一种方法,行、住、坐、卧,以打坐最能与清净心相应,所以静坐是最殊胜的助缘。明白了「道」,行、住、坐、卧都是道。行进时这念心必须要存在,才知道路面的高低、宽窄,或是否有危险。「知」时刻都存在,这就是道。走路时,除了「知」要存在,还要注意有没有虫子、蚂蚁,不要伤到它们,这也是道,是慈心大道。所以,「知」存在就是道;「知」,指的就是我们本具的这念心。
 
  「明心」,先要知道心究竟在哪里,如果不了解这念心在哪里,就是迷糊。以前,印度有一位异见王,达磨祖师的弟子波罗提尊者去度化异见王时,异见王问:「我们在家众可不可以修道呢?我想知道『道』在哪里?」这时波罗提尊者回答道:「『道』非关在家、出家,『道』是平等、平等。」异见王再问:「既然是平等、平等,我的道在哪里?」尊者再答:「道不离心,出家众有心,在家众也有心;出家众有灵知灵觉,在家众也有灵知灵觉,灵知灵觉就是自己的觉性,人人都有觉性,所以说是平等、平等。」王又问:「『道』究竟在哪里?我还是不了解。」波罗提尊者答:「『道』,在眼曰见,在耳曰闻,在鼻辨香,在口谈论,在手执捉,在足运奔,遍现俱该沙界,收摄在一微尘。」这么一说,异见王就明白心在哪里了。心就是自己的觉性,离开了觉性,找不出一个道。
 
  我们天天讲求道,就得知道「求道」是代表努力的方向;道如果用求的,道就不存在了。经云:「有求皆苦,无求乃乐。」如果不了解什么是「道」,如何「求道」?犹如在太阳底下,只见到太阳的影子,并没有见到太阳;天天都在运用这念心,却不知道心在哪里,道理是一样的,所以明白这念心很重要。佛经云:「修行不发菩提心,犹如耕田不下种。」一般人只知道恭敬、供养三宝,修大福报;但是,除了这些福德因缘,更要进一步「明心」,明白这念心就能增长智慧。福德圆满、心性圆满,就是如来佛,所谓「福慧两足尊」。
 
  所以,修行先要「明心」,明白这念心,「心即是道,心即是佛」。什么是心?心就是觉性。心者,空也;这念灵知灵觉是空性,但这个空不是「顽空」,觉性的空能生出妙有。如何知道这念心是空?这念心有形相吗?能拿得出来吗?受了戒的出家众,这念心有出家的形相吗?在家居士的觉性有在家的形相吗?都没有形相。男众,心没有男众相;女众,心也没有女众的形相,为什么?因为这念心是空性。所以「明心见性」是见空性,心、性本来就是一体的;虽然这念心、这念觉性是空性,但是又能生妙有,是真空妙有。悟,就是悟这个道理。何谓真空妙有?打坐时,心里一念不生,这不就是真空吗?不说话的时候,心里一个字也没有;要说就能洋洋洒洒的说出一大篇,这洋洋洒洒的一大篇就是妙有。大众能够看经、背经,能够写字、计画,乃至于写文章、设计工程,做各种事,这不就是妙有吗?「妙有非有」,「妙有」也不要执着;要用的时候就有,不用的时候这念心又成了真空,所以「妙有」和「真空」是同时俱存。
 
 
 
--------------------------------------------------------------------------------
 
(二)940904
 
 
 
  释迦牟尼佛夜睹明星,大彻大悟后说:「奇哉!奇哉!一切众生皆具如来智慧德相,只因妄想、执着而不证得。」也就是说每一个人都有如来的智慧、如来的德性,都有如如不动的这念清净心,因为这些都是本来具足。
 
  觉性是人人本具的,觉性就是「知」。每一个人都有「知」,眼能见到外面青、黄、赤、白、黑,耳朵能听到歌声、风声、汽车声、人声、马声……种种声音,口能知道酸、甜、苦、辣,这就是「知」,假使没有这个知觉,如何见、如何听、如何知道酸、甜、苦、辣?《楞严经》云:「知见无见,斯即涅槃。」无见才是涅槃心。何谓无见?无见是无能见、无所见,这念心是绝对的、超然的,只有当下这念觉性,没有第二念,只知道酸、甜、苦、辣这一念,没有相续的第二念。如果有第二念就是妄想、就是分别,就属于众生。所谓「一念不觉生三细,境界为缘长六粗」,老子也讲:「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这念心没有觉悟,没有坚住正念,起了一念又立刻起第二念,接着第三念……六根、六尘、六识、十八界通通现前,就是我们这个世界、就是众生境界。「知见无见」,是只有这念灵知灵觉,没有能知、没有所知,心不攀缘就是。有能知、有所知,心就在缘虑当中,这是凡夫的妄想心。修行,无论是说话、看经、做一切事,最后都要销归自性。自性就是空性、就是觉性,这当中是一无所有,一无所有就是「知见无见」,一无所有就是真空、就是涅槃,一无所有却能出生万法。
 
  明心见性,见性是见到空性,这个空性是绝对的空。佛法里有一句对联:「万法皆空明佛性,一尘不染证禅心。」明白这个道理就是开悟,然而开悟只是找到路头,悟了以后还要去走这条路,这是自己的事,不走就到不了实相之家。怎么走呢?时时刻刻不离当念、坚住正念、随顺觉性,禅宗称之为「保养圣胎」、称之为「静中养成」,但是还得在动中磨炼。
 
  修行的过程中,开悟是一件大事,悟后起修又是一件大事。能不能修成功,就看自己的恒心、愿心,以及自己的功夫。所谓「十字街头叉路多」,修行修到一个阶段就有种种境界出现,看到什么、听到什么,这些都不是真实;如果执着所看到、听到的境界,执着幻觉,以为是菩萨来说法,这就落入五阴境界,就着魔了。禅宗祖师说:「宁可千年不悟,不可一日错路。」所以修行要依止大善知识,大善知识才知道心路的历程,否则在十字街头就迷失了本性。
 
  世间的修行人多如牛毛,真正成道的人却非常稀有,为什么这么多人修道却不能成道?因为理路弄不清楚。道理不清楚,即便是很精进用功,在半路上就走了错路、走了远路,看到小路就迷失了大路,所以古人说:「歧路亡羊」,羊就是指自己的本心;看到外面这么多道路,哪一条路才是正确的路?没有智慧就无法分辨。所以,悟了以后,还要起修。悟后起修,就要依止清净的道场、依止大善知识,才不会走错路。
 
 
 
--------------------------------------------------------------------------------
 
(三)940911
 
 
 
  「明心见性」,「见性」就是见佛。但是佛没有形相,如何见?《金刚经》云:「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如来就是人人本具的心性,心性就是如来。所以,契悟到自己本具的觉性,契悟到当下这念空性就是见如来,就是见道。大众要彻底了解「如来」的意义,所谓「如来者,如如不动;如来者,无所从来、无所从去。」如来,就是如如不动、不去不来、不生不灭,就是指这念心性。有去就有来,有生就有死,不管生到何处,是转世到人间、是生到净土,只要有生就一定有死,只不过净土世界的寿命较长远而已,但寿命尽时还是要死。唯有明心见性,才是不死之道。
 
  所以,修行、学佛、求佛、成佛,要知道究竟之处。释迦牟尼佛经过三大阿僧祇劫,「三祇修福慧,百劫修相好」,修成的「三十二相、八十种好」现在在哪里呢?现在看得到吗?因为是修成的,有成就有坏,不论是谁都一样。所以,修行要依不生不灭修,否则就会走远路、走错路。这念心「一念不生」,就是不灭,不要另外求一个不生不灭。大众这念心没有生灭,所成的道就不是生灭果报。《六祖坛经》云:「前念不生,后念不灭」,所谓「前念不生」,这念心不想过去、现在、未来,什么都不想,一想就是攀缘,一想就失定。可是,还得「后念不灭」才对,如果前念不想,后念却灭掉了,那就成了枯木死灰。所以,前念不生,后面这念「无住心」要清清楚楚、了了分明,只有「知」存在。「知」,就是当下这念一无所住的觉性,要悟到这个道理。「明心」就是明白这念绝对、超然的菩提心,明心才能增长般若之智。
 
  「六波罗蜜」中的每一波罗蜜,都要配合「般若波罗蜜」。为什么呢?譬如布施波罗蜜,如果行布施却没有般若波罗蜜,布施修福将来生到天上,天福享尽就没有了。以般若行布施就不同,知道布施要「三轮体空」、要修观行。「三轮」,指布施的自己、被布施的对象、所布施的财物;布施以后,知道一切法都是因缘和合,当体即空,就是「三轮体空」,这就是「般若」。三轮体空的目的在——「空而无空」:修了三轮体空,空不作空想,这念心安住在觉性上,如此修行,这一生就能契悟无上道。持戒也是如此——「持而无持」:持戒这念心、所持的戒条、这些境界,能所俱空,空亦不作空想,坚住觉性。「忍辱」,没有能忍之心和所忍之境,当体即空,空也不执着,坚住觉性,最后连忍辱之相也没有,达到「寂灭忍」。一般人认为,今天念几千声佛号、持多少咒、诵多少经、做了多少善事,这就是精进。其实,真正的精进没有精进之相,念佛没有能念之心、所念之佛;做善事也没有能做之心、所做的善事,能所俱空,空而无空、不作空想,空也不执着。为什么呢?因为这念觉性是本空、本来就空,再执着空,就是头上安头。一念不生,才是大精进、真精进。所以修行最重要的是安住这念菩提心,目的是要「明心见性」。「禅定」也是一样,打坐要坚住在觉性上,这才是最高的禅,否则只有定。例如「四禅八定」是定、「百千三昧」也是定,但《金刚经》所讲的「无住生心」是真正最究竟的禅。《六祖坛经》所说:「菩提自性,本来清净;但用此心,直了成佛。」这就是佛心,这念佛心是最究竟的禅、是实相,禅定的目的就是在「明心」。所以,六波罗蜜的每一度都要有「般若」,这才是真正的般若智慧,真正的菩萨行。
 
 
 
--------------------------------------------------------------------------------
 
(四)940918
 
 
 
  「明心见性」是佛法当中最究竟、最真实的无上道,明心见性就是佛,不要另外去找佛;另外去找的佛,都是「生灭佛」,是外面的境界,执着外面的境界就迷失自己的佛性。《金刚经》云:「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见到外面所有的相状都是虚妄不实,如梦、如幻、如泡、如影,能见、能闻的这念心坚住在觉性上、坚住在正念上,这就是道,且是无上道。无上道就是佛,就是每个人的无上菩提心。所谓「无上」,除了这念心以外,其他任何东西、任何学问、知识都没有办法超过这念心,因为心是无上的。如果能超过这念心,就不是无上道,它是有限量的。
 
  「明心见性」,心性就是佛、就是道;儒家也了解这个道理,但佛法是专修,且层次分明、段落分明。儒家典籍《中庸》云:「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很多人不了解「天命」,认为「天命是上天给自己的生命」,其实并非这个意思。「天」是指本具的,并不是谁创造出来的;这念心也是本具的。「天命之谓性」,每一个生命体都有觉性,法尔如是,这就是天命。
 
  佛法讲「天」和儒家讲「天」有些不同,佛法是应机施教,针对不同的根机来解释;对小学生、中学生、大学生、博士、或是菩萨讲解「天」,解说方式都不一样。对根机浅的人讲太深,他听不懂,自己又浪费时间,而且他愈听愈迷糊。讲得太浅,听者觉得无聊,所以要应机施教:对小学生讲,看到虚空,这是天空;今天、明天、后天这也是「天」;小学生听得懂,找到了答案非常高兴。再高一个层次,就要讲「天」是天文的天,是先天、后天的天,如果他继续再问「什么是先天、后天?」就再进一步解释,因为他能提出这个疑问,表示他的智慧已经到达这里,给他解答是恰到好处;如果没问就不需再解释,因为领悟不到这个程度,再解释反而让他摸不着头绪。
 
  如果他再问何谓先天、后天?一般人说:「先天不足,后天失调」又是什么意思?「先天」是指过去,「后天」属于现在。「先天不足」,就是生下来就有缺陷,或是体能、或是智能不足。「先天不足」是一个大障碍,再加上「后天又失调」就更糟糕。生下来智能不足,因为前世没有修好,现在努力还可以来得及。但对修行人这么解释「天」,他可能觉得不满足,就要更进一步讲,「天」有欲界天、色界天、无色界天。我们现在这个世界,有男女之欲、饮食之欲,属于欲界。佛经记载,「欲界天」依序向上有四王天、忉利天、夜摩天、兜率天、化乐天、他化自在天,称之为「六欲天」,修十善的人才能生到欲界天。色界天与无色界天则需要修「六行观」:「下厌苦粗障,上欣净妙离」,所以生到天界也是有这么多层次。
 
  如果是对修菩萨行的人解释「天」,就要告诉他三界都属于生灭,最高、最究竟的是第一义谛天。佛经中讲三谛,是指:俗谛、真谛、中道第一义谛。第一义谛就是中道实相、就是明心见性;明心见性就是见到自心当中最高的一层天——心性,等于《大学》所说的:「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还是指这念心。《六祖坛经》云:「不思善、不思恶,正与么时,那个是明上座本来面目。」「本来面目」就是第一义天,是没有形相,所以,「明心见性」是最高的一层,是如来佛的境界。
 
 
 
--------------------------------------------------------------------------------
 
(五)940925
 
 
 
  出家修行,要有成佛的愿心,所谓「取法乎上,适得其中」。这里所讲的成佛,是指成法身佛。如果发愿成「三十二相、八十种好」的佛也可以,但是很不容易。因为要修六波罗蜜,修三大阿僧祇劫,每一波罗蜜都要修圆满,最后一百劫专门修相好,才能修成「三十二相、八十种好」的佛。很多人听了,觉得「要这么长的时间!」就心生退悔。而且,这是修成的佛,有成就有坏。佛经记载得很清楚,释迦牟尼佛就是经过三大阿僧祇劫修六波罗蜜而成就。释迦牟尼佛很慈悲,恐怕大众落入生灭的境界,所以特别开出「顿悟自心,直了成佛」的法门,称之为「教外别传」、「以心传心」,也就是传佛的心灯,还是指这念心。
 
  灵山会上,大梵天王用金色波罗花供养释迦牟尼佛,佛拈起这朵花来晓示大众,给大众看,当时百万人天不知所以。在释迦牟尼佛说法的时候,动辄百万以上的人天来听法;我们现在还不到一千人,就需要这么大的空间,还要使用麦克风,一百万人天要用多大的空间?那时又没有麦克风,这一百万人却都听得见,佛经中有很多微细的地方,一般人可曾透彻地想过?这些都是佛的神通妙用。因为释迦牟尼佛是经过三大阿僧祇劫修来的,所以具足种种神通妙用。佛虽然有种种神通妙用,但是佛不执着神通妙用。在《四十二章经》里,佛说:「吾视王侯之位,如过隙尘。视金玉之宝,如瓦砾。视纨素之服,如敝帛。视大千界,如一诃子。视阿耨池水,如涂足油。视方便门,如化宝聚。视无上乘,如梦金帛。」如来佛不执着这一切种种,如来佛观三界的种种如梦一样。所以,要彻底了解「凡所有相皆是虚妄」,目的就是要「明心见性」。只有这念心才是真实,这念心是「无得无失」。「顿悟自心」就是「明心见性」,人人都有心性,心性是本具的,本来就具足,法尔如是,不需要去求;有求就是虚妄、不实在的。这个法门要上上根机才会相信。
 
  无始以来,这念心没有差异。「明心见性」成了佛,这念心不增加一丝一毫;虽然大众没有成佛,这念心也不减少一丝一毫。大众与如来佛的心性之用,好比光明遍照大地的太阳,如来佛的光明照满大地,大众也能光照大地,可是现在为何大众的光明无法照满大地?因为被云遮了,并不是失去光明,每个人的自性光明并没有减少一丝一毫。什么是云?云就是我们的妄想、恶业。现在明白了,不再打妄想、造恶业,而是营造功德。可是,「营造功德」还是把自性的光明给遮住了。因为「功德」虽然是善法,是善的果报,是净土、天堂,乃至于在人间享大福报,可是善的果报仍然是遮住自性光明的白云。「恶业」,是恶的果报,是地狱、畜生、饿鬼、愚痴众生的果报,是遮住自性光明的乌云。白云、黑云都是云,都会遮蔽日光。如果不知道修心,黑云会遮住这念心,白云也会遮住这念心性的光明。古德说:「一片白云横谷底,几多归鸟尽迷巢。」白云是功德,黑云是业障、罪过,学佛的人容易执着善法而遮蔽了自己的本心,这就是「一片白云横谷底」。但是,这不是说不要修善法、功德,而是做了功德不作功德想,修一切善法却不执着一切善法;不执着一切善法却又修一切善法,能所俱空,这就是「般若波罗蜜」。《金刚经》云:「若菩萨通达无我法者,以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修一切善法,即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所以要修善不执着善,才是真正的菩萨行。
 
 
 
--------------------------------------------------------------------------------
 
(六)941002
 
 
 
  明心见性,见性才是见佛,这个佛是本具的、是无始无终,无始无终就是无量寿,生命就是无穷尽的。佛法称本具的心性为「法身佛」,「法身佛」是无始无终,「报身佛」是有始无终,「化身佛」是有始有终。现在以佛教著名的「辩珠公案」来说明这个道理。
 
  《景德传灯录‧第二卷》:「第二十七祖般若多罗尊者,东印度人也。既得法已,行化至南印度。彼王名香至,崇奉佛乘,尊重供养,度越伦等,又施无价宝珠。」般若多罗尊者是禅宗第二十七祖,尊者得法以后到处行化,度化众生,有一回行化到南印度。当时南印度有一个国家的国王,称为香至王。「崇奉佛乘,尊重供养」,这位国王是三宝弟子,看到般若多罗尊者行化到国内,特别尊重、供养尊者。「度越伦等,又施无价宝珠」,不但请尊者到皇宫应供,度化宫里的大臣,还供养尊者无价的珠宝。
 
  「时王有三子,其季开士也。尊者欲试其所得,乃以所施珠,问三王子曰:『此珠圆明,有能及此否?』第一子目净多罗、第二子功德多罗,皆曰:『此珠七宝中,尊固无逾也,非尊者道力,孰能受之?』」当时,香至王有三个儿子,最小的王子不是普通人,是觉悟的修道之士。尊者想测验这三位王子的根机,就以香至王所供养的宝珠为话题,请三位王子说出他们的见解。尊者问:「此珠圆明,有能及此否?」大王子目净多罗与二王子功德多罗的答复是:「这颗宝珠非常珍贵,在七宝当中,没有一件能超越这颗宝珠的名贵与珍贵,只有尊者您有这种功德、道行堪受这样的供养,是当之无愧;没有尊者您这种德行的人,是堪受不起这颗宝珠的。」
 
  「第三子菩提多罗曰:『此是世宝,未足为上;于诸宝中,法宝为上。』」第三位王子菩提多罗的回答就不一样,菩提多罗回答:「这颗宝珠虽然珍贵,但是它只是世间上的宝贝,毕竟不是最珍贵的;所有的珍宝当中只有法宝是至高无上的。」菩提多罗为何这样说呢?因为世间上的宝有生有灭,是有限度的,法宝告诉我们脱离苦海、增长福慧,能使我们「明心见性,见性成佛」,没有福德的人很难听闻到法宝,有福德的人才能真正了解佛法。所以「法宝为上」,法宝是最珍、最贵、最无上的。
 
  「此是世光,未足为上;于诸光中,智光为上。」这颗宝珠不但透明而且会发光,能够让整个室内充满光芒,真正是稀有难得。但是菩提多罗接着就破人们对珠光的执着,说:「这颗宝珠的光,只是世间珠宝所发出来的光,未足为上;真正的光明是智慧,智慧之光才是至高无上的光。」如果这颗宝珠在智慧迟钝的人手上,他根本就不知道这是宝珠;要有智慧才能辨识这是宝珠,有了智慧的光明才不会走远路、走错路,所以智慧之光才是至高无上的。
 
 
 
--------------------------------------------------------------------------------
 
(七)941009
 
 
 
  「此是世明,未足为上;于诸明中,心明为上。此珠光明,不能自照,要假智光,光辨于此。既辨此已,即知是珠,既知是珠,即明其宝。」这宝珠剔透通明,大家都很喜欢,但它也只是世间的明亮,心地的清明才是最上。因为宝珠虽然光明,如果没有智慧、不认识它,就当它是普通的石头、普通的珠子,不知道它的宝贵。所以,有智慧才能辨别它不是普通的石头,而是宝珠。如同中国的「伯乐和千里马」公案,是先有千里马再有伯乐,或是先有伯乐才有千里马?其实如果没有伯乐,哪里找得到千里马?伯乐有识马的智慧,能辨识马的好坏,知道这匹马是良马、是驴马、是恶马,或是千里马;如果没有伯乐,就会把千里马当做普通马而糟蹋了。这个公案的伯乐就代表智慧,因此,智光才是最重要的,心明才是最光明的。儒家也讲「清明在躬」,所以要明心见性,心要清明,「心明」才是最高、最上,不是世间上的珠宝所能比拟。
 
  「珠不自珠者,要假智珠,而辨世珠。宝不自宝者,要假智宝,以明法宝。然则师有其道,其宝即现;众生有道,心宝亦然。」珠与宝本身并不能突显自己的珍贵,需要有智慧的人才能明辨它是珠宝;如果无人认识,它也只是一颗石头。所以说,珠不自珠、宝不自宝,珠与宝,它没有办法突显自己是珠、是宝,要假智珠、智宝来分辨,所以智慧才是真正的宝。明心见性的人,自性的宝光自然就会显现;大众如果能够心地清明,自己的心光自然会朗朗晃耀。
 
  「尊者叹其辩慧,乃复问曰:『于诸物中,何物无相?』曰:『于诸物中,不起无相。』又问:『于诸物中,何物最高?』曰:『于诸物中,人我最高。』又问:『于诸物中,何物最大?』曰:『于诸物中,法性最大。』」般若多罗尊者又问:「在所有东西当中,什么东西是没有相状的?」菩提多罗回答:「这念心一念不生就是无相」。「不起无相」就是不起心动念,这念心一起心动念就是有相、有为,所以不要在心外去找、去求;一念不生就是无相,大家要在这个地方来认识自己。般若多罗尊者又问:「所有东西当中,什么东西最高?」菩提多罗回答:「人的欲望和我慢最高。」中国有一句名言:「天高不算高,人心比天高。」一个是欲、一个是贡高我慢,这两者是最高的。般若多罗尊者又问:「于诸物中,何物最大?」什么东西最大呢?菩提多罗回答:「于诸物中,法性最大。」一般人可能认为喜马拉雅山最大,四大海最大,都不是的;法性才是最大,法性空寂、法界圆明,没有边际。每一个人都有法性,心当中都有一个法界,这个法界无有边际,法性就是这念心的空性,是没有边际,所以法性才是最大。
 
 
 
--------------------------------------------------------------------------------
 
(八)941016
 
 
 
  「尊者知是法嗣,以时尚未至,且默而混之。及香至王厌世,众皆号绝。」般若多罗尊者知道三王子是个法器,可以承担如来心法,虽然如此,但因为时节因缘未到,所以不能讲。菩提多罗也就「默而混之」,暂且混迹于世人当中。因此,任何事情都要看清时节因缘,才能免于是非、烦恼、危险。
 
  后来,香至王离开人世,「众皆号绝」,上上下下、里里外外的人都悲痛、号啕大哭。「唯第三子菩提多罗于柩前入定,经七日而出,乃求出家。既受具戒,尊者告曰:『如来以正法眼付大迦叶,如是展转乃至于我,我今嘱汝。』」只有三王子菩提多罗不但没有哭,还在父亲的棺木前打坐入定,经过七天才出定,出定以后,即向般若多罗尊者求出家。菩提多罗出家、受具足戒之后,般若多罗尊者就诉说了付法缘起:释迦牟尼佛将如来正法眼藏付予大迦叶尊者,「正法眼藏」就是如来的智慧德相、当下这念心;迦叶尊者再传给阿难尊者……一直传到我般若多罗;我现在将如来心法再嘱咐予你。
 
  「听吾偈曰:『心地生诸种,因事复生理,果满菩提圆,华开世界起。』尊者付法已,即于座上起立,舒左右手,各放光明,二十七道五色光耀。又踊身虚空,高七多罗树。化火自焚,空中舍利如雨,收以建塔。当宋孝武帝大明元年丁酉岁也。」般若多罗尊者讲了这四句偈后,也就是传法以后,就从座位上站起,将左右手舒展开来,两手放出二十七道五色光辉。随即又飞身于有七棵多罗树这么高的虚空中,在空中示现神通之后,用三昧真火把自己的色身烧掉,入到涅槃境界。当时,般若多罗尊者的舍利像众多雨滴般从空中落下。留下舍利的目的是给大众起塔供养,增长善根,证明佛法的真实。这是在宋孝武帝大明元年所作的记载。
 
  在佛法上,凡是证到阿罗汉果位的尊者都有这种功夫。阿难尊者也是如此,付法以后,就飞到恒河上空,显现神通,然后用三昧真火把色身烧掉,入灭尽定,这就是「入灭」。
 
  讲这篇的目的,主要是说明「辩珠公案」的意义,意义就是「明心见性,见性成佛」。如果希望将来得神通、证三昧,最重要的就是要先找到这一条路,明心见性就是这一条道路,然后在这条道路上用功、修行、保养圣胎,保养成功才能成就这些功德。
 
 
 
--------------------------------------------------------------------------------
 
(九)941023
 
 
 
  佛法中有很多开悟的公案,再举一个公案让大家更进一步地了解。唐朝有一位药山禅师,禅师开悟以后,道风远播。有一次,刺史李翱向药山禅师问「道」,「刺史」就相当于现在的市长。李刺史对佛法有些研究,所以才会来问道;如果不明白「道」是什么,甚至于根本就不相信「道」,要从何问起?《老子》讲:「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有些人认为,没有饭吃,谈什么都没有用,因为一般人不知道「道」的可贵,所以不知道珍惜「道」。
 
  当时,李刺史对药山禅师的道行很向往,所以亲自参访药山禅师。李刺史来到道场,见到禅师的侍者就说:「我来参访药山禅师,请赶快通报。」侍者知道是刺史大人来见师父,感觉这是很大的殊荣,就赶快去禀报师父。这位李刺史跟在侍者身后往里走,但侍者并不知道。侍者见到药山禅师就说:「师父,外面有位李刺史要来求见师父。」药山禅师正在看经,听到也只是点点头:「喔!好!」李刺史跟在侍者后面,看到药山禅师的反应,心想:居然把我李刺史当做一般普通人看待,动都不动,只是点点头应一声,真是太我慢了。李刺史很气愤,就说:「见面不如闻名。」认为平时听到禅师大名鼎鼎、道风远播,以为看到的将是一位道气凛然的高僧,没想到却见到禅师坐在原位动也不动、老气横秋。
 
  李刺史说完「见面不如闻名」之后,禅师平和的回答:「刺史大人,你怎么贵耳贱目呢?」「闻」是耳朵闻,耳朵听到药山禅师是有道的高僧,所以觉得耳朵所听到的很珍贵;今天见到以后却说「见面不如闻名」,反倒看轻了自己的眼睛。李刺史听到药山禅师这两句话,好象有所契悟,立刻检讨反省:这句话实在是讲错了,是自己太我慢;说人家没有道理、没用礼节来对待自己,自己所说的话是更没有道理、更没有礼节。禅师对待像自己这种地位的人来访,也是平等一如、如如不动,其实真是一位有道的和尚。李刺史觉得很惭愧,就谦虚、恭敬地请教禅师:「道在哪里?什么才是道?」
 
  禅师以手指上指下,问:「懂了吗?」刺史说:「我还是不明白道在哪里?」禅师看到桌前有一个装了水的净水瓶,就回答:「云在青天水在瓶。」李刺史一听就开悟了,随即向禅师顶礼,于是作了一首偈形容禅师:「炼得身形似鹤形,千株松下两函经。我来问道无余说,云在青天水在瓶。」代表他已经悟了这个「道」了。
 
  这个道理很简单,相信诸位当中有的已经明白了。以前有一位法师开悟,方丈问这位法师:「听说你开悟了,你悟到什么?」这位法师回答:「师父,我悟到尼姑是女人做的,我就是悟到这个道理。」这还要悟吗?尼姑本来就是女众。这意思是说,我们的本心本来如是,不假丝毫造作。药山禅师所指的道理也是一样,「云在青天水在瓶」,云当然是在天空,水是装在瓶里,本来就如是。这就是指诸位听法的这念心不假丝毫造作,一切现成,本自具足,这就是「道」。所以说破了,一文不值;虽然一文不值,但迷失了这念心,就差了十万八千里。所以古人开悟后说:「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就是这念心,法尔如是,一切现成,不假丝毫造作;若是有个想「求道」的心,道就不现前了;想「见佛」,佛也早就不在了,因为一起心动念,就不是当下这念心了。「以佛求佛、以道求道、骑牛找牛」就是这个意思。所以「云在青天水在瓶」,就是指这念心本自具足,法尔如是。虽然是悟了,根机好的会再向上一层的问下一步;如果根机不好,自以为已经悟了,就不再继续用功,乃至于认为「师父讲的我都知道了」,觉得佛法太简单,就再也不想听了。佛法虽然是简单,如果没有下一番功夫,也领受不到当中的利益。
 
 
 
--------------------------------------------------------------------------------
 
(十)941030
 
 
 
  以前有一位禅师到处参学了几十年,还是没有悟道,于是心灰意冷,心里想:「道实在很难悟,几十年来到处参访,至今仍然是悟不到,不修道了!」道修不成,一切都不要了,决定回家休息算了!真正是「通身放下」。
 
  回家途中经过大庾岭,山岭上种的是梅树,禅师翻山越岭,走得很疲倦,就在梅树下休息,闻到梅花的香味,忽然就开悟了。为什么呢?因为已经「万缘放下」,心里没有任何事,没有任何挂碍,就悟到这个本来就有、不假造作的这念心。禅师悟后说了四句话:「终日寻春不见春,芒鞋踏破岭头云,归来偶把梅花嗅,春到枝头已十分!」在这里「春」是指「道」,禅师说我天天都在找道,却始终不见道。因为这是骑牛找牛,不可能找得到。为了访道,禅师一山又一山的参访,草鞋都走破了很多双,「芒鞋踏破岭头云」,是形容参学的辛勤,山顶、山谷,上山、下山,翻越了一座又一座山头,仍找不到道,感到既伤心又灰心。「归来偶把梅花嗅」,现在不修道了,道也不要了,回家去做个吃饭、穿衣的人;在归途上,偶然经过梅树下,闻到梅花的香味,悟到:原来「道」就是自己这念心,这念心一切现成,本来具足!所以说「春到枝头已十分」。
 
  大众这念心本来就是,虽然「本来就是」,但还是需要经过一番保养圣胎,时时刻刻这念心要存在,站得住、站得长,无论动境、静境、顺境、逆境都存在;白天存在、晚上也存在,一个月、两个月,乃至一年、两年都存在;更进一步,无病的时候存在、有病时也存在,这才是保养成功;没死的时候这念心存在、临死的时候也存在,这就没有生死了。
 
  道,贵在悟,悟后还要修;修就是保养圣胎,如何保养?《华严经》说:「不起凡夫染污心,必成寂静菩提果」。所以,「心即是佛,心即是道」,虽然「心即是佛,心即是道」,重要的是得保养这念心。一般人听了「心即是佛」,不但不去保养这念心,还说:「酒肉穿肠过,佛在心中坐,要吃就吃、要喝就喝、要玩就玩」,说这些严重错误的话,就造恶业了。
 
  佛教中有位傅大士说:「夜夜抱佛眠,朝朝还共起;起坐镇相随,语默同居止;欲识佛去处,祇这语声是。」不了解的人就想:「奇怪!佛怎么跟我们一起睡觉、起床?」他不知道「佛」就是指这念觉性,觉性迷糊,晚上就作恶梦;白天行善,晚上就作好梦;安住在实相上,是无梦。什么是实相?实相是指这念心清清楚楚、了了分明、实实在在的心境。我们心当中有很多境界,哪一个境界才是真正的自己?所以,悟了的人才明白真正是「夜夜抱佛眠,朝朝还共起」、「欲识佛去处,祇这语声是」,这念觉性、这念心始终是存在的,想知道佛在哪里?说话、听法的这念心就是。但是要保养这念心,时时刻刻心要存在,如果这念心随妄想而生灭,当然就不了解佛在哪里了。
 
  药山禅师说:「云在青天水在瓶。」李刺史一听就悟到这念心了。悟了以后心里想:悟了之后,还有什么事呢?于是就问禅师:「师父,悟了以后还有什么修行的事吗?」禅师答:「太守欲得保任此事,直须向高高山顶立,深深海底行。闺阁中物舍不得,便为渗漏。」悟以后事情更多,要对治妄想,最严重的妄想就是「闺中之物」。药山禅师说得很客气、很文雅,「闺」是指女孩子的卧房,意指男女之事,对男女欲爱之事要看破、放下。禅宗说:「有一些些,还有一些些。」生死是由男女欲爱、色爱所产生,欲爱、色爱是生死的根本,所谓「有此则有彼,无此则无彼;此生则彼生,此灭则彼灭。」除去男女欲爱、色爱,是最重要的。
 
  儒家说:「食、色,性也。」这是每一个人心当中所本具的。一般人认为既然是本具,就是理所当然;佛法上说「本具」,是指这些都是本具的无明、烦恼,所以要转识成智,才能了生脱死。李刺史听了以后明白:「悟了之后,还要用功保任,才能漏尽烦恼。」
 
 
 
--------------------------------------------------------------------------------
 
(十一)941106
 
 
 
  药山禅师有一夜登山经行,忽然看到云开月现,就长啸一声,声音响彻山下九十多里。第二天,李刺史将他听到响声的心得写下来给禅师:「选得幽居惬野情,终年无送亦无迎。有时直上孤峰顶,月下披云啸一声。」 「选得幽居惬野情」,一个是事、一个是理。事上,住山、在山上禅修、静坐是「幽居」,「惬野情」,看到山野的自然、万物的自在与真纯,自己这念心也要任心自在、保持真诚,不虚伪、不作假,这是就事上来说;理上,是指这念心要安住在中道实相,这念心要幽居、不攀缘,要站得住、站得长。
 
  平常我们藉外境的佛像、禅堂,让身能够安居,但最重要的是要知道这念心要安居在哪里?这念心总要有一个定点,安居在「俗谛」,这念心就放在俗谛,俗谛就是弘扬佛法、普度众生、建设道场;诵经、持咒、修「假观」,这也是安居的定点;或是修「空观」,安住在真空当中;「参话头」,安住在话头;修「数息观」,安住在数息;修「观行」,安住在观行。最重要的是,这念心安住在什么地方?在什么地方幽居?
 
  药山禅师「选得幽居」,是在中道实相、菩提心、觉性上来幽居、安住,什么人都看不见,连如来佛也看不见。「选得幽居惬野情,终年无送亦无迎」,终年,从元月到十二月,这念心都不住两边,不送不迎、不取不舍、不即不离、不拒不求,始终如此;一般人的心始终在两边,始终在喜、怒、哀、乐当中迎送、取舍,有迎有送、有取有舍,这念心就不平静。所以,事上虽然是迎宾送客,理上是不送亦不迎,也不欢喜、也不烦恼,就是这个道理。因为是不送、不迎,所以才不去、不来,如同苏东坡所说的:「八风吹不动,端坐紫金莲。」
 
  「有时直上孤峰顶」,修行有时候观俗谛、有时候观真谛、有时候观中道第一义谛。「直上孤峰顶」是最高的境界,所谓「高高山顶立」就是「孤峰顶」、就是第一义谛。不但是「高高山顶立」,还要「深深海底行」,「海底行」就是将「道」运用在日常生活上,看看自己是否能「终年无送亦无迎」,这念心是否能做到「百花丛里过,片叶不沾身」?所谓「高高山顶立、深深海底行」,这念心没有高山、海底的形相,这念心是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寂照一如,这就是「高高山顶立」;除了静坐时安住这念心,还要在迎宾送客、弘扬佛法、建设道场、做人做事时,保持这念心始终存在,要调伏自己的妄想,这就是「深深海底行」,也就是「静中养成,动中磨炼」。
 
  「月下披云啸一声」,「月」是指心月,「月下披云」是心月被乌云遮住了。「啸一声」,「啸」是呵斥,返照这念心,照破乌云,「月下披云啸一声」就是功夫。
 
  日常运用这念心,要有这种功夫,「选得幽居惬野情」,安住在中道第一义谛上,安住以后,还要站得住、站得长,要「终年无送亦无迎」,始终这念心要存在、不住两边;起了烦恼、心被乌云遮住了,自己要有「月下披云啸一声」的功夫。
 
  这是古人从开悟到修行,最后用功成就的三个心路历程,与禅宗祖师所说的破三关:「破初关、破重关、破生死牢关」是一样的道理。要想用功成就,端视自己的慧根与福德因缘,所以要从福慧双修、定慧等持这方向去努力。
 
 
 
--------------------------------------------------------------------------------
 
(十二)941113
 
 
 
  一般人都想开悟,但因缘没有成熟也不容易契悟;不容易契悟就要渐修,先从事上修。神秀大师说:「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这是渐修,每一个人都应该朝这个方向去修。修了以后,还要回归「修无修修」,就是六祖大师所说:「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修了以后要归于般若,一切法归于空寂。「般若」就是空,要由文字般若起观照般若,最后契悟实相般若,所以每一个法门都要「销归自性」。若是住在「空」当中,还是不究竟,所以六祖大师最后不住空,也不住有,不执着空有两边,就是「中道第一义谛」,就是自性。六祖大师讲:「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何期自性本不生灭,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无动摇,何期自性能生万法。」这就是中道第一义谛。这些都是修行的过程,希望大众多体悟。
 
  修行就是「脚踏实地」,明心见性没有别的,就是「直下承担」。明白以后,就要步步为营,每一步这念心都要现前,就这么简单。虽然说起来简单,要做到却必须下一番功夫,还要有恒心、信心。有少数人认为自己学佛一段时间以后,反而不如以前,因为以前初学佛时很精进,现在觉得心当中烦恼、无明一大堆。这是因为学佛之后,知道要做功德、诵经、恭敬三宝,发心护法、护教,然而这些都只是加行。再继续精进用功一段时间,不断的检讨、反省,觉察到自己心当中的烦恼、妄想、无明很多,就以为自己退步了;其实这不算是退步,而是进步。因为修行就是要找出自心当中的贼,每个人的心当中有很多小偷、强盗,过去在精进当中并没有找到贼,现在发现心当中有很多贼人,这就是进步。
 
  贼人找到了,就要转识成智,把贼人变成好人,由好人变成贤人,由贤人变成圣人。由此可知,凡夫心当中本来就有很多烦恼,如果没有烦恼就不需要修行,因为都已经成为圣人了。所以,要时时刻刻检讨、反省,佛法称之为「观照」,儒家称之为「检讨反省」,这是最重要的。「观照」,「观」是返观,「照」是照破烦恼,照到自己不生不灭的这念心。「照」就是慧,所谓「不怕念起,只怕觉迟」。所以先要「明心见性」,明白什么是心、什么是性,自己见到心性才算是修道的开始,这是心路历程。
 
  现在明白人人都有菩提自性,既然有,就是找到了宝山,找到宝山就要挖宝、取宝,取了宝还要得到受用,这是最重要的。一个是见道、开悟,一个是修道,一个是成道,没有见道以前就要修加行,加功用行。只要有信心、恒心、愿心,自己这一生就不会虚度光阴,不会浪费一生、糟蹋自己的生命。明白了这念心,人生就会很有意义、很有价值,就不会虚度这一生。
 
  希望每一位把「辩珠公案」多看几遍,每次所看的感受都会不一样。「悟」也有深浅,就像之前讲的「天」字一样。以前听到和现在听到的感受是不一样的,以前心很粗、很浮躁,所以听的道理只是表皮;现在重新再听,心比较细、比较定,听这些道理的体会就又更上一层楼。所以佛法的道理需要天天不断地熏修,这念心才会由粗到细、由细再细。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相关文章:惟觉法师)(五明学佛网相关文章:惟觉法师)  

 惟觉法师:惟觉老和尚佛法禅法问答 

 惟觉法师:八大人觉经 结劝流通 

 惟觉法师:八大人觉经 第八觉知 普济众生觉 

 惟觉法师:八大人觉经 第七觉悟 五欲过患觉 

 惟觉法师:八大人觉经 第六觉知 布施平等觉 

 惟觉法师:八大人觉经 第五觉悟 多闻智慧觉 

 惟觉法师:八大人觉经 第四觉知 常行精进觉 

 惟觉法师:八大人觉经 第三觉知 心无厌足觉 

 惟觉法师:八大人觉经 第二觉知 多欲为苦觉 

 惟觉法师:八大人觉经 第一觉悟 无常无我觉 

 惟觉法师:八大人觉经 释人名 

 惟觉法师:八大人觉经 释经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