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惟觉法师:九十六年度僧众精进禅七导师开示


   日期:2024/9/21 18:19: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九十六年度僧众精进禅七导师开示
 
 
(一)9609016
 
 
  现在讲修行的三个过程──悟道、修道、成道。如果没有开悟,不知道心在哪里、道在哪里,修行就如挑千斤重担一般,没有正确的方向,终究不能成就道业。
 
  未开悟之前,所修的一切法都是「加行」。未悟道前,认为自己根机迟钝、业障深重,信心不足,甚至对于修行产生怀疑,不知该修禅、修净,还是修密、修律?经常在犹豫当中,这样就不算是修道。所谓「加行」,就是加功用行。例如,只知道修善断恶、只知道度众生等道理,认为修行好、修行可以了生死,认为学佛很好、佛法是人生最高的真理,可是并不清楚好在哪里、道在哪里,还是隔了一层。即使不明白道在哪里,也还是要修行,先加功用行,诵经、持咒、打坐、参禅、拜忏、礼佛……修种种法门、修菩萨行,累积福慧资粮。以这样的精进心用功,就是修加行,但是并非真正的修道,这属于第一个阶段。
 
  第二个阶段,就是悟道,就是开悟了。悟什么呢?悟到心即是佛、心即是道,没有一点点怀疑。到达这个境界,就算是悟道了。佛法揭示的就是这个道理,无论是修禅、修密、念佛、持咒,都离不开我们这一念心。心即是佛,心即是道,不要到外面去祈求、寻找。有许多知识份子或研究佛法的学者认为「我就是佛、我悟道了,不需要再修,也不需要证了……」这是错误的观念。悟了道,还要去修道,还要去保任,保任成功了,这一生才有希望了生死、得解脱。所以悟道是很重要的,禅宗称为「向上一着」,又称为「看好脚跟」、「照顾话头」,这些都是在这念心上来用功。何谓「话头」?未起心动念那个地方就是话头;没有生灭,就是话头。悟到没有生灭的这念心,「一念不生,万法无咎」,这就是我们的本心,本心就是佛,本心就是道。这念心没有形相,所谓「法尔如是」,本来如是,本自具足。在密宗就称为「本尊」;禅宗称为「觉性」;教下称为「佛性」。《六祖坛经》里讲:「真如自性是真佛,邪见三毒是魔王。」如何降魔?魔在哪里?魔不是三头六臂的可怕形象,而是指我们心当中的烦恼。所以佛经记载,我们心当中有十大魔军,就是告诉我们要降伏自己的十种烦恼。从这里来体悟,修行才不会走错路、走远路。无论是禅、净、律、密,都绝对不会离开此道,只是讲法不一样而已。
 
  对于根机好的人,只需开门见山讲顿悟法门,不用拐弯抹角;对根机浅的人,就要开种种方便。举例来讲,一个人对佛法不了解、识字也不多,但是很想要修行,教他打坐,他学不会,跟他讲「明心见性」也听不懂,就必须开方便了。什么方便?只要跟他讲「修善」的道理,修善可以增福,念佛、忏悔有无量的功德。他听到这些,为了要求功德、福报,希望阖家平安、多子多孙,对于修行就会产生兴趣,这就是开方便。
 
  念佛,目的在哪里呢?就是要念到一心不乱。一心不乱就是禅,一心不乱就是定。同样地,我们打禅七、打佛七,用七天的时间把心中的烦恼、妄想通通化掉、息灭,达到一心不乱,这就是禅,就是净,这是针对修行的人而言。若是对普通人讲,他不容易听进去,因为他还有很多事情要操心,退而求其次跟他讲:「念佛一句,福增无量;礼佛一拜,罪灭河沙」,他听到念佛有这么大的好处,就会学着念佛;听到拜佛有那么大的功德,就会跟着拜佛。等到将来因缘成熟了,他就能够更上一层楼,除了知道「事」,还会进一步追求「理」了。所以佛法是应机施教的,不同根机的人自然有不同的领会。
 
 
 
--------------------------------------------------------------------------------
 
(二)960923
 
 
  如果我们过去所修的都是方便法门,都只是在「事」上努力,有「事」而无「理」,不明白究竟的道理,心中的烦恼没有化除,就会愈修愈烦恼,乃至增长无明。为什么愈修愈烦恼?「我天天念佛,念了那么久,怎么没有看到佛?天天拜佛,怎么不见佛来保佑?修行学佛这么久,为什么还是和过去差不多?虽然福慧双修,却没有得到什么、没有看到什么?」这就是起无明了,就是只知道「事」,而不知道「理」。「理」是什么?就是契悟佛性。我们念佛要念而无念,能所俱空,归于无念,归于自性,自性才是真佛。明白这个道理,身口意三业愈来愈清净,业障消除,到最后心空境寂,就能超凡入圣,哪里会起无明、起烦恼?这个福报才是无量的福报,才是真正的无量寿、无量光。这就是「理」。
 
  所以,「有事无理,增长无明」,只知在事上用功而不明白道理的人,由于缺乏「理」,只要稍遇挫折,就愈修愈烦恼。「有理无事,增长邪见」,有的人看了很多佛经,听了很多道理,自认为修行学佛,就是修心,心即是佛!心好就好了,不需要持戒,也不需要打坐、参禅、念佛……因而增长邪见。哪个心是佛?他其实并不明白,懵懵懂懂,似是而非,这就是「有理无事」。「有理无事,增长邪见;有事无理,增长无明」,事和理是并行不悖的,我们打坐,属于「事」,打坐的目的在沉淀当下这念心,这是「理」。修习每一种法门都要事理圆融,要了解事理无碍、事理不二。事和理不要偏废,偏废了就落入两边。
 
  明白这些道理,修行学佛就会觉得很宁静、很法喜,就能有所进步。有什么进步?你知道这个道理了,天天都在用心,行住坐卧不离当下这念清净心,知道惭愧、忏悔,最后归于不生不灭心,这个就是无上道。无上道不是在东方、不是在西方,也不在兜率天、不在净土,「心净佛土净」,净土就在我们当下这念净心中。
 
 
 
--------------------------------------------------------------------------------
 
(三)960930
 
 
  成凡、成圣都不离这一念心。所谓「迷即众生,觉即菩提」,身口意迷惑、造作恶业就是众生境界。心迷,起贪瞋痴;口迷,两舌、恶口、妄言、绮语;身迷,造杀、盗、YIN──这就是众生。身口意三业不迷惑,就能成为圣者。
 
  什么是圣,什么是凡?《金刚经》讲:「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通达无为法,就成为「入理圣者」,「理」是指不生不灭之理、菩提之理、涅槃之理、心性之理,在这个地方安住自己的本心,就入「理」了,就与圣人很接近。不但佛法如此讲,儒家也讲:「克念则圣,罔念则狂。」克念,就是能够制伏自己的妄念,止息妄念,就能通达圣人之路。「罔念则狂」,不能制伏自己的妄想、烦恼、邪见、无明,心无法安住,就会发狂。曾有媒体报导,一位十三岁进入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就读的天才儿童,大学毕业后顺利拿到了硕士、博士学位,可是后来竟然精神异常,三十一岁即结束了宝贵的生命。这就是因为心没办法安住所致。
 
  大家要了解,我们的心有体、相、用三大。即使有再大的学问,也是心的作用。除了知道心之用,还要「用不作用想」,用了以后归于无用。无用,就是现在打坐要达到的境界,不生不灭,心念清楚、明白,一念不生,心静如止水,心明如净镜,这个就是心之体。迷失了「体」,人生就很空虚、很烦恼,做再大的官,拥有再高的学问、再多的钱,心无法安住,忧虑失神,晚上睡不着,还有什么用呢?纵然把高楼大厦布置得金碧辉煌,住在美丽的宫殿里面,若是寝食难安,连一方榻榻米都不是你的!有了烦恼、忧郁,虽然吃的是山珍海味,送进口里却觉得没有味道,什么都不想吃。为什么?因为心不安定。可见,心是非常重要的!不受外境干扰的清净心、本自具足的佛性就是无上心,是我们最珍贵的灵山、宝山,具足无量的智慧、功德。
 
 
 
--------------------------------------------------------------------------------
 
(四)961007
 
 
  世间上所有一切名利财富,任谁都无法长久保存,虽然拥有名利财色,终究是镜花水月,如同作梦一般。钱财堆积如山,忽然生了病,一口气不来,什么都没有了;即使当总统,也还是有退位的一天,假使生了病,这个大位也坐不安稳。所谓「一口气在千般用,一旦无常万事休。」一口气在,这个是我的、那个也是我的,儿女、妻妾、黄金美钞都是自己的,可是一旦生了大病,无常一到,你放不下也得放下。既然知道如此,还等待什么?知道无常是每一个人都免不了的,趁这一口气还在,要赶快用功!
 
  只有用功修行,才能脱离无常。只要有一个念头,就落一个形相──我是某某人,我将要如何如何……一大堆计画,一般人就是活在梦里。只要有这么一个念头,「相」就出现了,你的意识就与外在种种人事物感应。念头没有了,阎王、小鬼都找不到自己!所以,无念、无住、无为,才能脱离阎王、脱离生死。只要念头一动,你的形相就出现了,念念相续,必然随业流转。「一心不生,万法无咎」,与清净心、无住心相应,念念分明,处处作主,才能消除业障,了脱生死。
 
  禅七,就是要达到无念、无住、无为、菩提、涅槃,悟就是悟这个道理。虽然悟到了这个道理,如果没有在这里用功,清净心、寂灭心、菩提心、无为心是不会现前的;妄念一起,又变成了执着、烦恼,念念相续,没有办法割舍、放下,最后还是要受役于阎王,脱离不了生死轮回。所以,修行要在这一念心上来用功!打禅七、佛七,目的都是一样的。禅七,要坐到一支好香;佛七,要达到一心不乱,最后都是要「万法归宗」,这个就是「理」。不坚持这个理,没有信心,不可能有成就。想成佛、想成道,一定要在这里安住,要通过这一关;否则,想要成道、成菩萨、得解脱,根本不可能!
 
  若是悟到无为法,这一生修行就很轻松,一切现成,不用到处去求取。如果成天往东西南北去寻找,到头来还是一无所得。听到哪个法门好,就去学这个法门,结果一事无成。什么原因?因为产生了法执。我们虽然修习自己相应的法门,也不能执一非他,假使执着自己所学而毁谤其他,就有罪过。「佛说一切法,为治一切心;若无一切心,何用一切法?」明白这个道理,法法平等。念佛,是要对治妄想、无明;持咒,也是对治妄想、无明;诵经,也是对治妄想、无明;打坐,是在澄清当下这一念心。万法归宗,没有一点差别。对于这个道理要有信心,没有信心,不能成就。不但要有信心,还要持之以恒,这就是「降魔」,把真正的魔找到了才能降魔,若魔都找不到,又如何降魔?
 
  所以「理」很重要,没有理,都是在黑暗、在摸索当中。契悟这个道理,就有了智慧的眼睛;否则只有肉眼,而没有智慧的眼睛认清路头。佛有五眼,有佛眼、慧眼、法眼、天眼、肉眼,都是这念心的功用,不是另外有个眼睛。众生的心是粗中之粗,菩萨的心是粗中带细,如来的心是细中之细,虽然都是这念心,但这念心微细了,契入无为法,达到无我、寂静的境界,自然就会产生智慧。
 
 
 
--------------------------------------------------------------------------------
 
(五)961014
 
 
  我们的这念心「在圣不增,在凡不减」,你成了道,成了罗汉、成了菩萨、成了佛,这念心和其他众生、如来的心相比,并没有增加一丝一毫。我们在此用功,修行打坐,这念心和如来的心相比,并没有减少一丝一毫,是平等的。既然平等,为什么不能得到同样的受用呢?诸佛菩萨得大自在、大解脱、大寂灭,为什么自己还在生死苦海当中?因为我们的心当中有烦恼、无明,牵肠挂肚,这里放不下,那里也放不下,虽然菩提、涅槃本具,却不能现前!就好象天上的太阳被乌云遮住了。修行,不是修一个佛、修一个道出来,而是要拨云见日,佛性是本具的,把心当中的烦恼、无明、执着除掉,我们的本心就现前、佛性就现前。这就是「理」,千真万确,过去佛、现在佛、未来佛都是这样子修!这是禅、是净,也是律,也是密,一切都在这念心当中。
 
  悟道,先要明白道在哪里?「不起凡夫染污心,即是无上菩提道」,不要另外去求,这就是悟。悟了,修行就很简单。「凡有心者,皆当作佛」,每个人都有心,心是什么?「在眼曰见,在耳曰闻,在鼻辨香,在口谈论,在手执捉,在足运奔。遍现俱该沙界,收摄在一微尘」,这就是心的作用。这念心大家都有,可是众生始终在见闻觉知上打转,不知道净化六根,不知道远离六尘。如何远离呢?「无住」就是远离。不是离开这个世间,跑到深山里去修行,因为深山还是六尘境界。那怎么远离?「无住生心」就是远离;以般若智慧照见一切法如梦幻泡影,这就是远离。
 
  陶渊明有一首诗:「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这也是远离,就是这么简单。一般人以为修道必须到深山里去结庐住茅蓬,我们现在不用到深山,而是「结庐在人境」,在车水马龙的市区、城镇当中来修行,如何修得成功?看经就专心于看经,打坐就专注于打坐,弘法就专心弘法,人在哪里心在哪里,即说即了,即做即了,所以外面的车水马龙与自己毫无关系,就像古人所说:「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不是逃避外境,只是保持无住心,就是用这样的方法。
 
 
 
--------------------------------------------------------------------------------
 
(六)961021
 
 
  做任何事情都要清楚明白,从这念心上来用功,提得起,放得下。在禅堂就是要万缘放下,一念不生;离开了禅堂,要面对社会,以大慈悲心弘扬佛法,普度众生,这就是提得起;做到了就是菩萨。提得起又能放得下,放得下又能提得起,就能得自在,这些都是我们心的作用。
 
  诸位要了解自己的心,要知道什么是体、相、用。相,功德之相,行善积德,就是「相」;有种种善就有种种相,种种善是因,将来得到种种的果报,这就是心的相。心的相有善相、有恶相。我们弘扬佛法、建设道场,都不离体、相、用三大。中台禅寺还未动土建设时,本来是个荒地,后来由于大众的发心,完成道场种种庄严的设施,这是不是心造作出来的?这是心之相。做而无做,能所俱空,一念不生,这是心之体。发心策划、参与建设,这是心之用。心当中不执着善恶诸相,这是无为法。心之体,就是一念不生,寂静无为;不执着善恶诸相,这是无为法。一念不生,寂静无为,那么自己还在不在?在呀!要动就动、要静就静,觉性始终不灭,觉性才是真正的自己!大家要在这个地方来反省、归纳。
 
  修行的三个过程:最初开始是修加行,再进一步就是悟道,悟了道就能明白「道」在哪里,不会迷惑颠到、人云亦云,也不会走错路、走远路。悟了道,在动静闲忙当中来磨炼自心、净化自心,提升自己,这就是第三个过程──「修道」。如何成就道业?不是得了什么神通、证到什么三昧,而是要检讨反省:烦恼、无明是否减少?知见正不正确?身口意三业是否清净?这些自己要很清楚。烦恼减少了就是进步,到最后无明通通漏尽,必然有所成就。只要大众在禅堂坐到了一支好香就会明白,放下了所有的烦恼妄想,身心宁静,自然感觉身心愉快。这一切都不是求来的,有求即有得,有得必有失,道是本具的。
 
 
 
--------------------------------------------------------------------------------
 
(七)961028
 
 
  唐代有一位刺史李翱,学佛多年,看了不少佛经,他听说药山惟俨禅师是开悟的大修行人,特地去拜访这位大善知识。李刺史到了药山,惟俨禅师的侍者出来接待,刺史就跟随侍者去礼拜禅师。侍者先请他留在外面等待,自己进去禀报禅师。接着,只听见惟俨禅师漫声应言:「李大人来了?喔!好。」李刺史听到禅师这种口气,觉得自己没有受到尊重,心中很不高兴,于是就在房外讲了一句话:「见面不如闻名!」意思是他以前听说禅师的道行是如何地高、如何地有学问,现在见到了,发现原来也不过如此!
 
  惟俨禅师听到李刺史的抱怨,就讲:「李大人何以贵耳贱目?」从前耳根听的时候,把禅师抬得很高,现在亲眼见到面,却将对方贬得这样低,怎么只重耳朵所闻,而轻贱眼睛所见呢?李刺史一听,有所契悟,的确是如此,这位禅师真的是很有智慧!于是上前礼拜请法,刺史问:「佛经都在讲道、讲佛,请问道在哪里?」禅师以手指天、再指地,问李刺史:「懂了吗?」李刺史回答:「我还是不明白道在哪里?」禅师看到桌前有一个装了水的净水瓶,就说:「云在青天水在瓶。」诸位想一想:云不是在青天吗?净水不是在瓶子里吗?这一切都是现成的!诸位听法这念心是不是现成的?
 
  李刺史一听就开悟了,于是作了一偈:「练得身形似鹤形,千株松下两函经;我来问道无余说,云在青天水在瓶。」悟什么呢?悟无所得,悟心本具。一般人都以为悟了就很不得了,其实每一个人都有佛性,有什么稀奇?师父在这里说法,大众听法的这念心就是本具的!「云在青天水在瓶」,一切都是现成的,不要到外面去寻找,法尔如是。
 
  悟了以后,更重要的是要知道怎么去修行、怎么保任。李刺史接着再请禅师指引如何修行。惟俨禅师知道李刺史贪恋女人,贪爱女色就没办法转识成智、没办法成道。「有一些些,还有一些些!」「有此则有彼,无此则无彼;此生则彼生,此灭则彼灭!」禅师就讲:「你要戒除闺中之物。」女孩子的房间称为闺房,禅师要他戒除贪爱女色的习气,心才能得解脱。
 
  一次惟俨禅师夜间登山经行,见云开月现,大啸一声。李刺史听闻此事,写了一首诗赠予禅师:「选得幽居惬野情,终年无送亦无迎,有时直上孤峰顶,月下披云啸一声。」这首形容惟俨禅师的诗,也表达了修行的心路历程。「选得幽居惬野情」,要深入专修──「幽居」,只有这一念心,保持心的平静、宁静,一念不生,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终年无送亦无迎」,从元月到十二月,看到不好的环境、不好的事情,不起烦恼就是「无送」;「无迎」,看到好的境界,不要迷失了自己。「无送无迎」,就如庄子所说的「至人用心若镜,不将不迎」。心要如明镜台,「汉来汉现,胡来胡现」、「像来则现,像去则无」,要做到这个功夫,彻底了解心地法门。
 
  「终年无送亦无迎」,就是心无所住,「一切无所住,诸佛常现前」,要在这里进步再进步,寂灭再寂灭,用功再用功,保任再保任!「有时直上孤峰顶」,只有这念心存在了,与菩提心、寂灭心相应了,一念不生,万法无咎。「孤峰」就是当下这一念心,没有第二念,是绝对的这一念,不是相对的心。「月下披云啸一声」,「月」指我们的心月,「云」是比喻烦恼、无明、妄想,烦恼来了,「啸一声」,照它一下,妄想就没有了,这是最后要做的功夫。悟了道还要修道,修道到最后,要保任成道。
 
  佛法是心地法门,希望每一位要觉悟:佛法是人生的真理,做一分得一分,做十分得十分。古德说:「修行亿万劫,悟在剎那间。」不要以为过去的努力都是白费的,若没有过去的修行,今生怎么能悟这个道理?没有过去的福报,想听这个道理都听不到。现在听到,豁然开朗了,有了信心,是由于过去的善根和福报。虽然以前没有悟到这些道理,只知「事」而缺乏「理」,现在进一步了解,这个「理」现前,就能悟道。过去只知道「事」,只是修善法而不知道能所俱空,不知道自性菩提,现在知道了,原来要修而无修、念而无念,要坚住正念、随顺觉性,觉性就是佛,觉性就是道,一剎那就完全明白了!了解以后,要有信心,要继续修行。
 
  现在打坐只管在因地上用功,不将不迎,安住这念心就好,心性本具,法尔如是。我们现在就是在因地上用功,继续保持这个因地心,忽然一念相应,菩提心、清净心、寂灭心现前,就能成正觉。所以「一念相应成正觉」,时节因缘和合,自然可以成正觉。这个机会要靠我们平时努力,化除烦恼、妄想,放下我执、法执,只有这一念心才是无上正等正觉!
 
  诸位要明白,这是「理」,明白了,这一条道路找到了,就可以放心地走,每走一步就能产生一步的光明。提得起,放得下──在禅堂里就是放下,解七之后就要提得起,悲智双运,以大慈悲心、大智慧心、大愿心面对种种外境,普度众生,这就是菩萨行。
 
  修行就是这三部曲:最初修方便法门,修加行;悟了道,知道在这念心上用功,继续修道;最后「一念相应成正觉」,道业必能成就。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相关文章:惟觉法师)(五明学佛网相关文章:惟觉法师)  

 惟觉法师:惟觉老和尚佛法禅法问答 

 惟觉法师:八大人觉经 结劝流通 

 惟觉法师:八大人觉经 第八觉知 普济众生觉 

 惟觉法师:八大人觉经 第七觉悟 五欲过患觉 

 惟觉法师:八大人觉经 第六觉知 布施平等觉 

 惟觉法师:八大人觉经 第五觉悟 多闻智慧觉 

 惟觉法师:八大人觉经 第四觉知 常行精进觉 

 惟觉法师:八大人觉经 第三觉知 心无厌足觉 

 惟觉法师:八大人觉经 第二觉知 多欲为苦觉 

 惟觉法师:八大人觉经 第一觉悟 无常无我觉 

 惟觉法师:八大人觉经 释人名 

 惟觉法师:八大人觉经 释经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