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居士文章

 王雷泉教授:《禅宗永嘉集》提要


   日期:2024/9/16 22:15: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禅宗永嘉集》提要 

王雷泉

    《禅宗永嘉集》,又称《永嘉禅集》、《永嘉禅宗集》、《玄觉永嘉集》、《永嘉集》,一卷。唐代永嘉玄觉撰,庆州刺史魏靖辑。通行本有:《大正藏》(第四十八册)等。

    玄觉(六六五—七一三),俗姓戴,字明道,温州永嘉(今浙江永嘉县)人。八岁出家,先学天台止观,悟圆顿妙旨,后受天台宗八祖左溪玄朗的激励,与东阳玄策禅师游方询道。往曹溪谒慧能印证,于问答间得慧能印可,遂改入禅门,留住一宿告别,世有称其为“一宿觉”者。著作尚有玄觉在曹溪证道当晚所作《证道歌》一卷,阐述禅宗顿法;其传法弟子所集《永嘉禅师法语》一卷。唐僖宗赐谥为无相大师,清雍正皇帝又敕封为洞明妙智禅师。生平事迹详见北宋赞宁《宋高僧传》卷八本传、道原《景德传灯录》卷五等。

    本书为台禅融合的早期作品,以天台止观双遮之旨解释禅宗之禅,提示禅观之用意及渐次修行之历程,中缀玄觉自己修悟的经验。全书分成十篇(明传灯以为魏靖所辑之《永嘉集》内容杂乱,迭有讹谬,与玄觉之本意相去甚远,故将原有之十项目更改次序与内容为:归敬三宝、发宏誓愿、亲近师友、衣食诫警、净修三业、三乘阶次、事理不二、简示偏圆、正修止观、观心十门),初三门为序分,次五门为正宗分,后二门为流通分。十篇大意为:

    慕道志仪第一。说立志修道者,须先生厌离三界之信仰,然后学习依止明师的仪则和初入法门修行的规矩。

    戒骄奢意第二。说骄奢之念,妨害修行,应去除贵身贱法之行,树为法忘躯之志,“宁有法死,不无法生”。

    净修三业第三。详述于行住坐卧四威仪中净修身口意三业,即十善业道,此为正修止观的基础。

    奢摩他颂第四。“奢摩他(samatha)”,即止,此指天台止观法门中的体真止法。对根性较好者,可以在即心无心、即知离知的寂寂惺惺中,悟入真空妙性。对于初修心者,须依次第悟入的方便辨别五种心念:故起、串习、接续、别生、即静。前四种是病,后一种是药,以药治病,病去药亡,五念便一时停息,即名一念相应,此时真空灵知之性自然现前。并于一念相应之时,要有六种料简以勘验是否真实:识病、识药、识对治、识过生、识是非、识正助。以此六种料简,不使禅心落于偏邪,未悟谓悟,未证谓证。

    毗婆舍那颂第五。“毗婆舍那(vipasyna)”,即观,此与天台宗的假观相类似。指从上门的真空性定上,进一层修于观慧,以照缘生,使在智境中了达无缚无著,从而证得境空、智空的二种智慧,成就般若无知而无所不知的真空妙用。

    优毕叉颂第六。“优毕叉(upeksa)”,即舍离偏执,“偏修于定,定久则沉;偏学于慧,慧多心动。故次第六,明优毕叉颂,等于定慧,令不沉动,使定慧均等,舍于二边。”此门述即照即寂,非照非寂的中道正观之法,以定慧均等,圆成无缘大慈为妙极,是永嘉禅法中的精髓所在。观心之法分为十门:

    (一)法尔门。指三谛一境、三智一心,而智境冥合的实相境界。

    (二)观体门。知一念即空、不空、非空非不空,为观心之体。

    (三)相应门。观察心与空、身与空、依报与空、心与空不空、身与空不空、依报与空不空、心与空不空、非空非不空、身与空不空、非空非不空、依报与空不空、非空非不空等九种相应不相应。

    (四)警上慢门。若与以上三个层次、九种境界不符合,则说明修道者全未相应于不同的实证境界。

    (五)诫疏怠门。重申修心必须入观,非观无以明心。

    (六)重出观体门。只知一念即空不空,非有非无;不知即念即空不空,非非有,非非无。

    (七)明是非门。以心不是有,心不是无,心不非有,心不非无的四句,来辗转破斥滞于“是”与“非”的执心。

    (八)简诠旨门。若合于宗、明于旨,则言观不存,不立文字,不著观行。

    (九)触途成观门。指方便立言与随机起观,不妨碍中道理性与真实妙观。

    (十)妙契玄源。理明旨会,则言语道断,心行处灭,入不思议的如来藏心之妙源。

    三乘渐次第七。述悟道者,以无作妙用,兴无缘大慈,随机起应,顺物忘怀,方便施设声闻、缘觉、菩萨三乘教理行果,济度上中下三种根性。

    事理不二第八。融通事理,使修学者不执理废事、迷名滞相。应知真谛不相背事理,事理的本体就是真谛;妙智不异于现前了知之心,即了知的本性元是妙智。

    劝友人书第九。因左溪玄朗来信招玄觉居深山修道,遂覆信指出:未悟道不宜居山,应先参明师,待悟入后方可居山深造,因为“若未悟道而先居山者,但见其山,必忘其道。而先识道者,但见其道,必忘其山。忘山则道性怡神,忘道则山形眩目。”所以修行者所重视的是道,并非居处的幽寂与否。“是以见道忘山者,人间亦寂也;见山忘道者,山中乃喧也。必能了阴无我,无我谁住人间?若知阴入如空,空聚何山谷?如其三毒未祛,六尘尚扰,身心自相矛盾,何关人山这喧寂耶!”

    发愿文第十。发愿世世童真出家,弘扬佛法,愿以三宝之力方便救济一切众生的苦厄,度脱一切烦恼,普使成就佛道。

    由于永嘉禅法顿渐并行的实修风格,其后影响台、禅二宗极为深远。明代中兴天台宗的月亭大师及再传弟子雁荡山的正智禅师,就深受永嘉的禅法影响,盛倡台禅一致的学说,从而扭转了台宗后世只重讲教不重实修的流弊;同时使禅者从文字、口头之禅的颓风中,走向了真参实学。

    有关本书的注释书有:宋僧行靖《永嘉集注》二卷、明僧传灯《永嘉禅宗集注》二卷(收于《卍字续藏》第一一一册)、高丽僧己和《永嘉集说谊》二卷等。

——陈士强、王雷泉等主编:《中国学术名著提要·宗教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7年。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相关文章:王雷泉教授)(五明学佛网相关文章:王雷泉教授)  

 王雷泉教授:走进精神公园——访王雷泉副教授 

 王雷泉教授:中国佛教的过去现在与未来(王雷泉) 

 王雷泉教授:禅定要略——从一念三千说看生存困境之解决 

 王雷泉教授:超克自卑与我慢——六即成佛的实践意义(王雷泉 

 王雷泉教授:高高山顶立 深深海底行——南怀瑾先生文化史观 

 王雷泉教授:神圣化与世俗化(王雷泉) 

 王雷泉教授:禅的基本目标 

 王雷泉教授:心净则国土净——佛教哲学与环境生态 

 王雷泉教授:赵州吃茶记 

 王雷泉教授:加强教团建设提高自身素质——复旦大学哲学系王 

 王雷泉教授:《金刚经》是怎样一部经典 

 王雷泉教授:崇尚真实 呼唤真实——怀念正果法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