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居士文章

 王雷泉教授:涌泉犹注,寔赖伊人:道安之“动”与慧远之“静”


   日期:2024/9/6 14:04: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涌泉犹注,寔赖伊人:道安之“动”与慧远之“静”

——一个佛学研究者的手记(3)

王雷泉

上个世纪80年代始,中国佛教在一片废墟中艰难地走上复兴之路。在佛教的主体性和宗教品格尚未确立之际,佛教或借助气功和人体特异功能,或依傍政治威权,以打开自己的生存和发展空间。这一状况,与佛教最初传入中国的汉末魏晋时代非常相似。《高僧传》的十科组织,继译经、义解之后,神异排列第三;而以儒家为本位的正史,为僧人入传的选拔标准,也主要视其与政治的关系及神通而定。故在80年代佛教内外的报刊文章里,经常宣扬道安法师的一句名言:“不依国主,则法事难立。”但令人深思的事实却是:道安最得意的弟子慧远,却隐居庐山30年不出山,他也有句名言:“沙门不敬王者。”

太虚大师在《中国佛学》中,指出道安-慧远一系,乃为中国佛教的主动流。佛教传入中国数百年后,也只有到了道安的师父佛图澄时,政府才正式允许汉人出家。可以说,中国佛教的主流思想和组织建制,是循着佛图澄、道安、慧远师徒的事业而发展光大的。对此,慧皎在《高僧传·义解篇论》给予高度评价:“中有释道安者,资学于圣师竺佛图澄。安又授业于弟子慧远。惟此三叶,世不乏贤。并戒节严明,智宝炳盛。使夫慧日余晖重光千载之下,香土遗芬再馥阎浮之地。”佛图澄藉助神通摄服残暴的统治者,为中国佛教教团取得了政治合法性基础;道安在战乱中,周旋于护持佛法的国主间,创制了僧尼规范,并推荐鸠摩罗什来中土译经;慧远身处佛法精神衰替的南方,以“影不出山,迹不入俗”的高行,维护了佛教的神圣精神。

继早期译经、求法、义解高僧,如朱士行、竺潜、支遁、于法开等的努力,到东晋道安、慧远时代,涓涓细流终于积蓄了奔腾下山的势能,要在人间掀起波澜。《高僧传·义解篇论》对安、远二公的行事风格有如此论述:“涌泉犹注,寔赖伊人。远公既限以虎溪,安师乃更同辇舆,夫高尚之道如有惑焉!然而语默动静,所适唯时。四翁赴汉,用之则行也;三闾辞楚,舍之则藏也。经云:‘若欲建立正法,则听亲近国王,及持仗者。’安虽一时同辇,乃为百姓致谏,故能终感应真,开云显报。”

道安因北方战乱,率400余僧徒南下襄阳。《高僧传·道安传》记载道安在南逃襄阳,行至新野时对徒众的一番话语:“今遭凶年,不依国主,则法事难立;又教化之体,宜令广布。”道安这番话,说明“不依国主,则法事难立”,是佛教处于动荡时期的生存策略;而依国主的目的,则是借助国王大臣的政治力量作为佛法弘传的外缘,“教化之体,宜令广布”。因此,在动乱的局面中,道安以自己的道德学问得到南北统治者的尊敬。道安曾得晋孝武帝下诏褒扬,“俸给一同王公”。当378年,前秦皇帝苻坚以十万之师攻取襄阳,亦称最大的战利品是获得一个半人才。一人者,弥天释道安;半人者,四海习凿齿,因腿有残疾,苻坚戏称为半人。苻坚请道安在长安主持译场,出外游览,则与道安同车出巡。

“语默动静,所适唯时。”佛家讲时节因缘,儒家也称孔子为圣之时者。如《周易·彖传》所说:“时止则止,时行则行,动静不失其时,其道光明。”慧皎以四翁赴汉的典故,解释道安“不依国主,则法事难立”的主张,关键在于“用之则行”,即看是否有助于佛教的弘传、人民的安乐。四翁,即汉初隐士东园公唐秉、甪里先生周术、绮里季吴实和夏黄公崔广。他们长期隐居在商山,出山时都八十有余,眉皓发白,故被称为“商山四皓”。他们应刘邦之邀,辅佐太子刘盈,即后来的汉惠帝。待天下安定后,又再回商山隐居。

慧皎以“三闾辞楚”的典故,论证慧远“不敬王者”的价值。三闾大夫,是一种掌管三大姓(昭、屈、景)的宗族事务之官,屈原贬后任此职。“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的屈原,既然不见容于执政者,无法挽狂澜之既倒,则选择以生命来殉自己的理想。“宁赴湘流,葬於江鱼之腹中。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楚辞·渔父》)以慧远为首的庐山莲社,都是“谨律息心之士,绝尘清信之宾”,称得上是一个隐士俱乐部,成员多达一百二十三人。

隐士,仅仅只是与仕途脱离,而不是与尘世隔离。盖“语默动静,所适唯时。” 强调入世,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孔子,也有“道不行,乘桴浮于海”(《论语·公治长》)的想法。子曰:“笃信好学,守死善道。危邦不入,乱邦不居。天下有道则现,无道则隐。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邦无道,富且贵焉,耻也。”(《论语·微子篇》)

佛图澄之“神”,道安之“动”,慧远之“静”,表面看来相差极大,但精神实质则一,都是以真俗不二的智慧,为了佛教在中国的传播而采取的契时应机之举。慧皎论曰:“乘蹄以得兔,藉指以知月。知月则废指,得兔则忘蹄。经云:依义莫依语。此之谓也!而滞教者,谓至道极于篇章;存形者,谓法身定于丈六。故须穷达幽旨,妙得言外。四辩庄严,为人广说。示教利喜,其在法师乎!”

佛教说,人能弘道,非道弘人。真正的弘道者,绝非那种拘限于篇章和形相的“滞教”“存形”者,而是像道安、慧远那样审时度势而又忍辱负重者。面临战乱,道安在襄阳分张徒众,自己则毅然留在危险的北方。当慧远离师南行,请师父临别赠言时,道安曰:“如公者,岂复相忧!”(《高僧传·慧远传》)师徒间有如此相知相惜者,千秋之后,读之仍使人回肠荡气。恰如南北朝后期慧思对智顗所言:“昔日灵山同听法华,因缘所追,今复来矣!”

“涌泉犹注,寔赖伊人。”我们完全可以设想:以道安、慧远的中道智慧与高僧风范,假如道安到了南方,也会有“影不出山,迹不入俗”之静;而慧远留在北方,照样会像乃师那样有“不依国主,则法事难立”之动。竹密不妨流水过,山高岂碍白云飞?道安-慧远一系,当涌泉犹注,冲决关山阻碍之后,毕竟东流入海,开演出中国佛教的主动流。

(撰于2010年2月13日)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相关文章:王雷泉教授)(五明学佛网相关文章:王雷泉教授)  

 王雷泉教授:走进精神公园——访王雷泉副教授 

 王雷泉教授:中国佛教的过去现在与未来(王雷泉) 

 王雷泉教授:禅定要略——从一念三千说看生存困境之解决 

 王雷泉教授:超克自卑与我慢——六即成佛的实践意义(王雷泉 

 王雷泉教授:高高山顶立 深深海底行——南怀瑾先生文化史观 

 王雷泉教授:神圣化与世俗化(王雷泉) 

 王雷泉教授:禅的基本目标 

 王雷泉教授:心净则国土净——佛教哲学与环境生态 

 王雷泉教授:赵州吃茶记 

 王雷泉教授:加强教团建设提高自身素质——复旦大学哲学系王 

 王雷泉教授:《金刚经》是怎样一部经典 

 王雷泉教授:崇尚真实 呼唤真实——怀念正果法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