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居士文章

 杨佛兴居士:评“平常心是道”


   日期:2024/7/20 8:18: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评“平常心是道”
杨佛兴

《上海佛教》1991年第6期P9《平常心是道》一文,开头一句“禅宗始于"六祖慧能”这句错话竟然连过二关,可见作者和编者之粗心。然而,这句错话影响不大。因为,稍具佛学知识的人就知这句话是错的。

该文危害性最大的是:作者误会、误用禅宗祖师的话而泛言“平常心是道”。冯达庵大阿闍黎修因之时,先通禅宗,进而通达密宗。他对禅宗宗旨和“禅关”境界,有下列精要的开示:“禅宗以直显自心佛性为正旨;但求佛性涌现,不须依旁教义。行者如能凡心顿开、灵光忽耀,即通初关;打成一片,回脱根尘,即过重关;性相交融,运用自在,即透后关。至此时节,烦恼即菩提,生死即涅,实证法身境界。

“禅宗本旨与般若波罗蜜相应。尽离内外识,乃真一无所得。于无所得中,理致不昧,灵活自如,是名般若波罗蜜。见性工夫至此,则转身入世,随问而答,随境而作,无不妙符实际,巧叶机宜。……”

 行者通过痛下苦功,认真修持,到了确能实证上述境界之时,方堪与谈“平常心是道”!否则,泛谈“平常心是道”,属于倒果为因,对己对人都有害无益!

作者在该文中说:“初期禅宗沿守慧能之说,大都倡导明心见性、顿悟成佛;而到了马祖这里,则心不须明、性何须见、佛勿须成,只守住一个‘平常心’,便触类都是大道、即事皆为真实……”

请问作者:你有什么根据说“到了马祖这里,则心不须明、性何须见、佛

勿须成……”呢?!

《金刚经》云:“若有人能泯一切法,皆入如如妙旨,于是中无实无虚,能泯之念亦不可得,则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故如来说一切法皆是佛法。”

行者修证到泯识显智、明体达用,实证上述境界时,可说“触类都是大道,即事皆为真实……”,即“一切法皆是佛法”。否则,属于“着相求菩提”。无有是处,不得混乱!

至于该文说:“僧问长沙景岑禅师‘如何是平常心(是道)?’答:‘要眠即眠,要坐则坐。’”这里应和以上所说的法理联系起来理解,才能说“要眠即眠,要坐则坐”--即“平常心是道”!否则,误解、误用,流弊甚大!难道可说某些凡夫和动物“要眠即眠,要坐则坐”即“平常心是道”吗?

冯达庵大阿闍黎修证随笔云:

“以肉身化度人间有情是‘成所作智’之能事,见诸威仪则如下:

“(1)卧 以大印身定中而睡  

    “(2)坐 竖起脊梁跏趺而坐(或全跏,或半跏)

    “(3)行 挺身直行,泯行动心

    “(4)住 止住不前,无止住心

“其他运用全依圆觉之道,非凡情所能测度。……”

行住坐卧,一般人看来都是平常的事。修证成就之后,对这些平常的事的看法就很不一样。所以,没有修证的人不能以凡情测度圣智,以免“搞错”、“搞乱”!为数不少。建议这些人深思“对于佛法妙旨,依文解义,三世佛冤!”的教诲才好!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