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净元法师:慧日集 第一辑


   日期:2024/7/13 12:10: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净元法师著:慧日集(第一辑)

总 序

一位禅者,非以悟道自许。

无我精神的开展,取决于波罗蜜行。

两年半年,尝试著把对佛法的教学理念,及学友们经常提出的修行问题,裁成文言名相,并刊诸“止观学讯”与现在发行的“法性宝林通讯”。

近日汇整,已有一百余篇,乃交编辑付,留作俗尘幻影,兼期供养十方,随缘入门。

经上说:罪障如霜露,慧日可消除。但愿一切皆如是。

法性宝林沙门净元于根本道场佛灭后

中华民国八十一年十二月二十日清晨

第1篇

修行人不是为了获得解脱而修,也不是为了成就功德而修,是舍其身命,为了拔度众生的苦痛而修。他必须忍受孤独,忍受嘲讽,忍受一切的风霜雪雨,饥寒交迫。作众生师,朝夕无间的谆谆教诲;作众生友,从生活中相互体验,相互提携;作众生亲,时常给予关怀和呵护。有时要站在高峰顶上振臂疾呼,不管那狙击手的枪口暗中窥视;有时处于深谷,不在乎清水或者浊流,总是默默的包容。因此,修行人的一生犹如惊涛骇浪,而归去以后,却留下无限的省思。在起初,心中的恼乱绚烂恰似春花,到末了,竟然平淡得像个没事人。这样的修行人你当得起,还须印证什么?

第 2篇

会修行的人找问题,不会修行的人等问题。找问题才能发现疑点,一路跟踪,然后打破砂锅问到底,这是观中起止,由止达观的工夫。等问题则多生妄想,正念不起,此即凡夫心不死,出离心不发,即成六道轮回的业因。

第 3篇

一个修行人不能弃舍五欲,除灭五盖,却说他也在修行,就好像嘴巴说要炼金,却不把金矿放进炉火里而去冶炼一样。

第 4篇

世间的一切都是刹那刹那永不止息的迁流,亦即没有一件事物绝对的不变易。因此,修行人于过往的知解,若经常一味地肯定,而不加思索,毫无疑情,那将是十分危险的妄念。

换句话说:用俗智慧来顺应六根,则永不得正觉解脱。要能正见缘起,才能掌握真确的行门。

第 5篇

清净心离言绝相,不可施设,不可言有或无。若有一语说清净心者,即为戏论。

清净心可证,唯信成就者能知。如镜因垢染故,不能显相,若拭去此垢, 使镜渐明一分,则应物之功增一分,明十分,增十分,无物不应。清净心亦复如是本来具足,因无明盖覆,令众生不觉,而随顺生死。今修行人修习止观,依定发慧,若知已逐渐断此无明,即是逐渐证此清净心。究竟断者,究竟证得。

清净心为何?觉性是也。十方诸佛、菩萨、二乘所同证也。

第 6篇

有平常心的人,没有顺逆境。因为平常心是出世间的心,而顺逆是世间尘境,一菩提、一烦恼。

没平常心的人,不能转顺逆境。因为杂染依心,复由此心生种种顺逆。此心顺时,念念顺念;此心逆时,念念逆念。是顺是逆,用意分别即有处处的烦恼,这就是无明。

修行的过程为转念。当顺时,生逆想,逆时生顺想,久之,即知顺中有逆,逆中有顺。然后知一一缘中,都有顺逆,更知一一顺逆都由妄念所生,妄念灭时,顺逆立灭。于是了知因缘幻化,便能从假入空,这就是智慧。

二乘有智慧,所以离生死,证涅槃。菩萨有智慧,所以上求下化,不起生死流转的念头,不作涅槃安乐的欲想。两者平常心的心体不异,而慈悲的性味却大大不同。至于凡夫呢?愿力不发,将如何修行?更不用说持平常心了?

第 7篇

要引导一个人去修行,应先了解那个人需要什么?能做什么?其次谛审我有什么?能给他什么?最后研判给予的时间、最殊胜方便的机缘,以及给予的次第和份量。

能够这样,你就是一位“善度者”了。

第 8篇

人生无常幻化如是

也不求仙,也不求悟

更何况─

世间一切功名利禄

但将此心寄予清风

得又如何,失又如何

无须问─

明朝醒来身在何处

八一、十一、二十五 凌晨感身心危脆、犹梦幻聚沫、无有真实、提笔疾书、不假思索、写就寰宇皆空无净无染

第 9篇

一个人如终日心著外境,计较这个,计较那个。即使读破千经万论,也是愚痴!

一个人如终日心著外境,忙完这事,又忙那事,即使坐破十百蒲团,也是生死!

一个人如终日心著外境,贪爱此物,争逐彼物。即使勤修六度万行,依旧凡夫!

一个人如终日心著外境,必定─法不染心,枉作轮回中人!

第 10篇

不知生死的真相,即不能解开“生从何来死往何去”的谜团。

即知生死的真相,即没有“生从何来,死往何去”的问题。

因此,在“不知生死”以前,最好不要注意生死,只管如何修行。“既知生死”以后,自然只管度众,而不去理会生死。

这是为什么呢?因为只有被生死束缚的人,才能感觉生死;如果已经解脱,还有“生从何来,死往何去”这件事吗?

第11篇

一个人出家或在家,不是看他的服饰和居住的地方,而是看他能否信解佛法,坚持戒行,以慈悲和智慧来摄众。

第12篇

真理必须由真实的生活中去实践,不可臆测,也不可凭空捏造。真实的生活不是随波逐流,与俗浮沉;更不是固执我见,趋顺情爱。是处凡能超凡,在尘不染尘,如泥中莲,似蚌中珠。从外相看,只不过于二六时中穿衣吃饭;在心体上,却能竖穷三际,横亘寰宇。

用这样真实的生活去结众生缘,缘缘相系,于历劫共修,共创清净的世界,这才是诸佛所同证的法,无量众生的皈依处。

第13篇

修行人须知

(1)不可炫耀悟境。

(2)不可依经解义,恃为己悟。

(3)不可妄心推寻真理,捕风捉影。

(4)若有所见,不论佛魔,一律斩除。

(5)久修不悟,终不懈怠。

第14篇

问问题一定要得答案的,是门外汉;问问题而不得答案,却自以为得的,也是门外汉。问题在问题本身是不是问题。是问题的,答案无关言语;不是问题的,言语无关答案。

第15篇

念佛、拜佛、诵经、研经、坐禅、参禅等行法,是在纸上画门,先从知解上教你门是何物。若由念佛乃至参禅,而使身心顿觉清净,智慧泉涌,即为已见真正的门。再要进入此门,则非六波罗蜜不能成办。入门之后,观照种种摩尼宝珠,确为有情众生本来具足的东西,于是复出此门,用十波罗蜜摄化接引,使彼等亦能同获宝珠。这就是菩萨的次第行,次第道。

第16篇

自己做不到的,不要强迫别人去做;

自己做得到的,应体谅别人不一定愿意做。

自己做不好的,不要求别人做得尽善尽美;

自己做得好的,就应有胸襟包容别人的错误。

第17篇

对现前的事物分别是非、人我、而加以取舍,即是分别心。

由有分别心,复生种种爱憎,因爱生欲,因憎生恚,助长邪见,转生一切的烦恼。

所以分别心是障碍修行的妄见,杀害法身慧命的剧毒。

结论是:分别心与智慧互为消长。

第18篇

是心作魔时,惟见彼人恼我、害我,使我含冤莫辩,有理也说不清。因此才华隐覆,贫贱落魄。

是心作佛时,顿见彼人以非常机缘助我,使我对境修行,不著于理而能悟。因此真心显发,自在解脱。

第19篇

想想看!自己执著些什么?

(一)别人的财富比我多,地位比我高,学问比我好,令我羡慕;别人的财富比我少,地位比我低,学问比我差,令我轻视。如今我在修行,这 些都与我无干!

(二)逢人便说:我什么都放得下!只要全家大小平安幸福,不愁吃穿,儿女用功读书,其他没什么需求,所以我是最知足的人。

(三)再没有任何事情会让我生气,除非别人真的做错了。

(四)我不喜欢跟他争执,但他实在太过份了。

(五)我已经认错,他还不肯原谅我,真可恶!我是不执著的,除非..只要..因为..

第20篇

执著是什么?(1).见一事物的起始,推想其终尾。(2).从甲地到乙地,预算几日可到达。(3).吃、看、听一样东西,立刻感觉好不好吃,好不好看,好不好听。(4).不知别人做这件事或说这句话的观点何在,却盲目地评论这件事应该怎么做,不应该怎么做;这句话应该怎么说,不应该怎么说。(5).自己判定美丑、善恶、是非的,坚信别人也持相同的看法。如别人的看法跟自己不同,就是别人不对。为什么呢?因为─迷人不识因缘,所以执著因缘。

悟者见有因缘,故知因缘性空。 

第21篇

工作的时候,能保持愉快,轻松自在的工作,不起贪嗔、不生杂念,就是“放下”。

第22篇

研究教理,得第一义;参透公案,廓然无圣。这是从观念上体验禅味,为理论的解悟。入廛垂手,日用不烦;随缘应化,三界往返。这是从行为上开展禅意,为实践的证悟。理论与实践完全相融及显发,才是禅的真实本质。

第23篇

修行有障碍,应作因缘殊胜想。

修行无障碍,应作魔业炽盛想。

信心怯弱的人,最怕有障碍;自我表现欲重的人,不喜无障碍。

不论有无障碍,都能影响修行成败,不可不慎!

第24篇

修行应于日常生活中,专精制心,想到就做,不拘行住坐卧,交接往来,或动或静、或独或众,尽量守住此心,不起好恶分别,念头单一,不为境转。

心若澄明,立见自身烦恼多少,烦恼里头,因缘始终何事何物。于是行止运观,静慧发生,无明分分除断,法身分分增长。纵使遍历三界,六道出没,究竟真金显露,不惧污泥。

一生依此,乃至千万长劫犹不改易,仍不得悟者,愿代一切众生自堕拔舌。

第25篇

对生死问题不起疑情,便永远不得解脱门。虽起疑情,如无参破澈底的心,也不名叫“修行”。虽有参破的心,若于其中横生许多枝节,譬如:不明因缘果报,即妄想往生极乐;不愿精研涅槃正因,只一味贪求世间福报;自己尚且糊涂,烦恼炽盛,却妄称菩萨,到处度人。如是种种颠倒黑白的现象,无非理事二障盖覆了真心本性,便成为凡夫见识,绝不与佛心相应。

第26篇

说话时,心诚意正,句句从肺腑流出,不花言巧语,不拍马逢迎,亦不以恶言粗语相向。这就是“正语”。

生活的诀窍在一“淡”字。处事的诀窍在一“随”字。

逢顺境的态度为“超”。转逆境的态度为“安”。

第27篇

一花一世界

生生死死,古今多少行人?

一叶一如来

上上下下,看谁翻出掌心?

第28篇

无见是解脱。能够无见,便离知识,永不执著。

无爱是解脱。能够无爱,便断烦恼,永不系缚。

自觉是解脱。无见无爱,倏超三界,当下自觉。

第29篇

修行首要,为破我执,先破粗相,次破细相。破粗相以持戒为本,破细相惟依禅定。我执既破,妄心即灭。妄心既灭,净心即生。净心既生,三观即得。三观既得,三智即证。三智既证,三德即成。三德成即佛成。

第30篇

读经时,想著能获大功德,能感通人天鬼神,欢喜欣慕,却从来不解经义,不识经为何等事物。这就是愚痴病。

读经时,想著要以知解来提高自己的身份地位,能夸耀他人,与人争胜,或得到许多的福报供养。这就是大邪见。

读经时,感念佛菩萨慈悲,留此稀世珍宝,使我等凡夫得解经义,依义奉持。如今既能自觉,更当发愿觉他,尽成佛道,此愿方休。这就是修行。

第31篇

精进是信力和愿力的结合。相信佛所说法,此法能令一切众生皆得解脱,因此乐欲修行,毫不犹豫,即是精进。信得佛法真实大用,但以慈悯悲心,志欲众生同证菩提,因此发愿普度,永无怨悔,即是精进。

精进是生善断恶的动能,尚未生起的善法,因心精进而生起;已生起的善法,因心精进而身精进,所以持续不退。已生起的恶法,因身精进而逐渐断除;未生起的恶法,因心精进而不得生起。

精进是成佛的根本,一切道品的总枢纽。布施无精进,转瞬又即悭贪;持戒无精进,轻重的毁犯在所难免,忍辱无精进,息灭的嗔火终会复燃;修习禅定无精进,必是迟迟不得定,纵或偶得,立刻失之。修学智慧无精进,非唯不得般若,就连已成就的布施、持戒、忍辱、禅定诸般功德,都能一时溃散。

精进是生命力。它使人成长、追求,怀抱希望。在人生里,精进走入幸福的家庭,成功的事业,圆融的人际关系,以及合适且从容不迫的生活方式。在修行中,精进维系了行者的佛号不辍,看经的兴趣增浓,坐禅的工夫提升,心调柔软、正直、清净、知见愈来愈明,贪、嗔、痴愈来愈薄。

精进是一只看不见的佛手,护著你、携著你,迈向究竟的安乐处。

第32篇

佛经里说什么不重要,世尊是谁也不重要,你能知道自己是什么才最重要。

佛经是一堆文字,而世尊你没见过,只有你自己还活著,还能为真理作证!

只有你自己能不被虚伪的外表和混烂的语言所蒙蔽。因为你有真心!你有佛性!你定成佛!所以请不要再自卑!不要再企求!请挺起胸膛!肯定自己!看清自己!

不能再迷信了!任谁都帮不了你!救你自己吧!诸位众生!

第33篇

当弟子的人,只管照顾自己的修行,不要去看别人的是非,也不要评论谁修得好,谁修得不好。毕竟大家都还是凡夫,今日觉得很好,也许明日就退转了。今日看起来不起眼,再过一段时间忽然开悟了。这就是不重久修,不轻初学的道理。

各位都是来道场修行的,不是来看热闹,也不是参加某种比赛的。该丢掉的脏东西还是要丢啊!否则,还能明白些什么?

第34篇

净土、秽土都由众生业力所感。

众生心全体皆净时,此土即为净土;全体皆染时,此土即为秽土。

众生心有净有染时,虽由彼此同业感得同土,唯净心者居净地,染心者居秽地。故言凡圣同居而不同地。

又虽因染心感得居于秽地,若能信愿坚固修习净业,亦可逐渐转秽地成净地。纵或宿世恶因,致今世不得转,亦能居秽地而心不秽,犹如居于净地中。故言心净则土净。

第35篇

有人言吃饭吃茶是禅,有人言吃饭吃茶是吃饭吃茶。且下一转语:他说他的禅、你说你的吃饭吃茶。

第36篇

“世间名利与正觉解脱背道而驰”。

名利犹似聚沫,俗者不如实知,视同珍宝,终日逐竞,遂令此世充满贪欲、嗔恚、邪伪、忧苦。

既得名利,又恐一旦灭失,戒慎防护,更增无边惑恼。

既得名利,与他相较不及,殚精竭思,亟欲胜而后快。于是朝暮奔忙,形如走兽。

身处名利中心,必为名利所役,行住坐卧,除一名利,即无余事。纵或发意修行,毕竟法不染心,遑论解脱?

云何不染心?一世间一出世间耳!

第37篇

没有慈悲行,就没有成佛的机会;

没有般若智,就难作正确的慈悲行;

没有深禅定,就不显出尘的般若智;

没有人世间,就没有修行的生活,而慈悲行,般若智,深禅 定就不用提了。

第38篇

常把生活挂在嘴边来谈修行,易成浅薄流俗;

当把禅慧挂在嘴边来谈修行,易成空花水月。

这分寸的拿捏不靠言语、推想,而是仰仗修行人的愿心、精进心,及永不疲厌四无量心。

第39篇

对世间人而言,是永无休止的牺牲奉献;对修行人而言,恰是永无休止的自我训练。

奉献,因为自己有东西甘心给予;训练,因为自己冥顽拙劣不堪器用。

虽然甘心给予,但于得不到适当的回应时,可能会影响给予的心情和方式,而训练就不一样了,如果你每日醒来,发现今天的烦恼比昨天少,心地比昨天光明,定力更佳,智力更强,你会肯定一切的精进砥砺都值得,一切为了摄众的悲行,竟如崖畔之珠般地辉光晶莹,而你的心,即无时无刻不在汲饮由波罗蜜流出的甘露。

第40篇

时间在哪里?

空间在哪里?

心,在哪里?

法身世界在哪里?(凡夫一念尚不见,圣者无边不可言。时空相续延展,因缘变化无常。试问:法身何物?)

知心者,即知法身。知无常者,即是知心。知因缘即知无常,知知即知因缘。

知,可知否?

参!

第41篇

修行成功三要:聋、盲、哑。

聋,一切音声不入。哑,一切音声不出。盲,一切色相不染。此则远离世间幻妄境界,连远离之心亦复远离。

从初发意乃至究竟菩萨,于垂形六道时,应当如是安心。如是安心已,虽终日度众,却无众生可度,况众生名可生?无住无念,真实沙门。

第42篇

修行人把身心交给道场,世俗人把身心交给贪爱。

在自己的一生中,必和许多人结缘,因此有父母、兄弟、亲族、朋友,以及同业同事等等。当你不修行时,他们的身心和你的身心,常能相应契合,而这样的相应契合是从“我执”产生,以“我”的感受去认识,去送往迎来,造成了“我”的好恶、喜怒、是非分别。一切所取所舍,无非我见,时时刻刻地架构坚固的“我相”。这就是贪爱。

当你一念起修时,那个“一念”便成为最初的道场。随由烦恼渐薄,身心转净,道场也由微细愈加扩张,卒至虚空不容。这时,周遭的人其身心即逐渐与己不再相契,譬如父母之“名”虽仍存在,而自心中已无父母的“相”。是知今世得此业果,无非过去所造种种业因,又假藉种种幻化的因缘,形成了彼此相生的现象。乍看犹紧缚而难脱难解,谛审时,终究没有半点实质。于是一言一行,不离道场;取舍随缘,去来自在。

换句话说,修行人的举止施为,处处让所有的人,或亲或疏,都能体察确认─这是一位修行人!而世俗人则一味显露他的名利心,以及贪婪、嗔恨的模样,事事物物,除了自己还是自己。

一菩提,一生死,岂可足踏两船,既想入世的幸福,又要出世的安乐。结果如何,自不待言!

第43篇

你了解自己吗?

大多数人对这句话持肯定的答案:“是的!我完全了解自己!”

你了解自己的什么?

“我的思想、感受、嗜好、能力、对事物的看法,分析事物的方式等等,都可以完全掌握。总之一句话,我太了解自己了!”

那么请问:“你知道自己的贪念从何而生?为什么控制不了嗔心?你知道何时会生病?何时死亡?一天中起多少念头?下个念头是什么?甚至自己的身上有多少毛孔?有几根头发?一天

排多少汗?吃多少东西?一天中眼睛看过什么?耳朵听见什么?鼻子闻到什么?请说说看!这些完全属于你自己的事物,你到底明白哪一样?”

现在想想!你了解自己吗?

第44篇

初学

学坐不学禅,学禅装门面。

久修

学禅不学坐,学坐死模样。

未悟

学禅学坐,都不搭调。

已悟

学禅学坐,都沾不上。

第45篇

一位真正的禅者不应和光同尘,亦不处处圆融,事事和谐,永远大好人。

一位真正的禅者应体认时代,看穿当下的机缘,然后手握金刚王宝剑,“唰”地一声,斩断众生烦恼根。

一位真正的禅者定知因缘幻化,不为时代的包袱所迫,因此不必自命龙象,彷若现今佛门之振衰起敝,舍我其谁?而于接人时,亦不以量计价,是确确实实的悲智双运,方便而不随便,随

顺而非同流。虽怀抱大愿,又能无视万斗恒沙,是为披沙拣金,历劫冶炼。

一位真正的禅者誓生娑婆,领其眷属,待彼弥勒,岂有生西之念耶?

第46篇

“无明实性即佛性,幻化空身即法身”,永嘉老儿闪了舌头,地狱天堂凑在一起穷快活。自古以来,诸位菩萨都是闲著没事干,抓些佛性当菜,捏把无明调味,偏有那愚痴众生,专吃咸淡味,不吃菜味,误将调味料的滋味当菜味了。这好比骑车去远地看花,先是整理车子,再拼命赶路,及至目的地时,人已累了,车也坏了,躺在花下睡觉,天南地北一概不知,那里还闻得出花香?因此,永嘉老儿触动灵机,耍一招教众生“睁眼见喜”“垂手即春”的功夫,正所谓“莫向明镜寻真人”,又恰是“真人离去明镜空”。彼亦此也,此亦彼也。

第47篇

一个人一生最伟大的成就,是认识自己,善用自己,完成自己。

第48篇

“修行在求解脱,若刻意而为,反受其缚。”

初心的修行人,必须依著一定的方法来锻炼,这个方法不论在心内心外,有形无形,都名叫“对境”。譬如念佛拜佛,就是给他一尊佛,教他念,教他拜,再如坐禅一事虽无形相可言,但教系心丹田,也是对境修的意思。

唯此处设立一“法”,非指此“法”为解脱法,能使人正觉解脱,而是以此“法”为解脱的因缘,修行人浸濡于法缘中,自然得解脱。所以,若一味执“法”,专注地剖析“法”的功能、内涵,或许会忽略了“法”的因缘无性,无性即空的特质,于是自以为得某法,“只此一法,别无他法可修”,这就变成解脱的障碍了。

第49篇

有教师即有道场,有道场即有大众,有大众即有悟道者,有悟道者,人间净土即为实现。

因此,教师人才的养成为道场首要。

第50篇

迷信或正信不值得担忧

该弄清楚的是

自己在过怎样的日子

生活环境恶劣与否离题太远

谁省得

这总是茶余饭后的喋喋不休

三世因果,千百万亿无始劫,只要一个念头、一句话,就可以全部打发。而一切众生却依旧站稳自我─

告诉你,迷与正如何分辨

如何摆脱生活

请回头看看吧!

第51篇

终日著意寻般若,不可得;

一身俗尘尽抛却,通消息。

第52篇

发大慈悲,怜悯一切。心生舍想,名真布施。

除灭贪嗔,永不疑悔。恒行善法,名真持戒。

分别念断,无有八风。平等贤直,名真忍辱。

二时匪懈,止观俱行。身心安隐,名真精进。

对境湛寂,自然任运。离相不相,名真禅定。

因果显昭,万法洞明。泯我非我,名真智慧。

福智圆足,随缘普益。愿弥虚空,名波罗密。

第53篇

以真诚心,发大誓愿。

今世不悟,必种来世善根,得世世做一修行人,直到成佛。

第54篇

慈悲是菩萨的生活方式、思想核心,更是成佛的根本。

修行人若无慈悲,就像缺少了眼角膜的眼睛,虽有形相,却无作用,亦像是行尸,虽似人趣,却了无生意。

因此,应于二六时中,将“慈悲”二字提挂心头,慎勿或忘!

第55篇

常能无事于心,无心于事。

行住坐卧,历缘对境,并非无事。必也守一不移,于六尘境界不动不摇,不加拣择,即是无事。

识心迁流,念念不停,岂能无心?若果随缘化物,应机而行,万象森然有别,一一洞照无差。

任运之间,究竟无心。

无事、无心,尚余何等?参!

第56篇

修行是把所解知的佛法拿到生活中来实践,然后才能体证经典的义理。

因此,修行即是修行,无所谓大乘或小乘,这些只有历史学者才分得清的名词,永远与修行人不相干。

修行是─只管修行。

第57篇

日上三竿光皎洁,心眼未开还愚痴。

迷看石头结草庵,瞎参磨砖照马祖。

滴水震波覆天地,系掌扬声贯寰宇。

山穷岐路堙蔓草,时人不欲走江湖。

◎江西青原行思与湖南南岳怀让,俱出六祖慧能门下,其后青原传法石头希迁,南岳传法马祖道一,习禅者奔驰于江西、湖南之间,时人称“走江湖”。现今邪法日盛,禅风凋零,种种禅院、禅林之流,胡拼乱凑,空有禅名、禅理,却无半点禅味,我等愚痴人,已不知往何处参学矣!

第58篇

修行人应志为人天师范,因此,其语默动静,均宜审慎拣点,纯正贞良,真实不虚,切切不可为了图名利,而显异惑众,语涉浮夸。

第59篇

生命在呼吸之间,初学坐禅,对於呼吸一事应有深切的体验。

(1).呼吸从何而来?往何处去?

(2).吸入的感受如何?呼出又如何?

(3).呼吸是何物?依何而住?如何变化?

于平常日用觉知无碍,必得禅定,必悟无常。

第60篇

二乘行者的禅是根本禅,是思议禅,是安乐和智慧;菩萨行者的禅是化道禅,不思议禅,是四无量心的显发。

证根本禅,得一切智,断见思,出三界,获自在解脱;证化道禅,得道种智,一切种智,断尘沙、无明,出变易,获圆满功德法身。

第61篇

如果以为经典上的文字就是真理,是十分幼稚的认知。

如果以为丰富的人生经验就是真理,是非常危险的邪见。

如果以为经典加上了经验就是真理,是极其盲目的推论。

如果以为弃拾一切的经典和经验就是真理,是虚妄不实的梦境。

如果以为真理是什么或不是什么,这个人永远躺在真理的门外酣睡。

第62篇

我们不一定要继承什么

也不一定要开创什么

而是要深刻体认

在自己所面对的时代里

究竟要做什么

第63篇

当一切修行的魅力消失,梦幻破灭,当修行人开始烦躁不安,感觉生活又重新无聊乏味时,你对读经、坐禅无奈,对布施、持戒不以为然。

你应该明白,这就是真正的修行起点。

第64篇

修行最初的关头最难,但只要带有三分傻气,勇猛向前,一定可以冲破它!而冲破以后,一切就容易多了。

第65篇

一灯能破千年暗。

在一间阒黑千年的房子里,点一盏灯,立刻光明照,把恐怖阴森、沉寂无奈的气氛扫荡一空。

人生也是这样。当一个原本贪吝的人突然欢喜布施;一个胡作非为的人,突然发心修行,必将受到天人及佛菩萨的同声赞扬。

如因修行而获证般若智慧,这盏灯,即是照断生死轮回,永破无明黑暗的觉性之光。

第66篇

对尚未用过的法或未证的理存疑,是应该而必要的。

如听闻修某法能使人悟道,就信受无疑,那是盲目的行为;听闻某理是绝对究竟,就奉若指标,那是真正的愚痴。

一个修行人只有在彻底了解自己是什么?要做什么?能做什么?才能正确的引导自己去修行。而那些法和理即是药方和药味,因病设药,必然药到病除。

但是,于未用的法、未证的理,由疑生惑,深恐误入歧途,以致寸步难行时,将比盲目和愚痴更为可怜可悲!

第67篇

二六时中,照顾念头,无有闪失,即是修行。

一念未动是念头,一念已动成念尾。念念不停,叫做生灭心。生灭的现象由因缘造成,因缘假合,所以心无一定的形状、大小、位置、色相、作用,心即非心,是名为心。若有一语过此“心”,即成住著,不得心的真意。

因此,于修行的过程中,应不自见心,只能觉知有念。譬如起一念贪,立刻见著了贪念;一念嗔,也立见嗔念。大凡对境生念,就好比镜子的映照万物,没有不显露无遗的。唯禅定功深的行人,见念愈多,愈仔细,定浅或不修行的俗人,见念粗少,甚或茫然不觉,乃至随名逐相,迷情妄起,造下了无边恶业,转堕三涂,不得出离。

如今一念起修,常于行住坐卧时时观照,先从这一念已动的“念尾”看去,看这个“念”毕竟是何物?看它如何生?如何灭?看一念,是一念,直看得念念不舍。见此每一念中,更有无穷无尽的念,又了知念念无非妄心所生,妄心幻化,念者胡为?当下顿断,印达“念头”,立返“心源”。

个中消息,谁来承担?参!

第68篇

一个修行人必须彻底面对自己的恶习,以谨持戒行的态度加以除灭。如其不然,即无法超越自己。

第69篇

有因缘修行之时,常不知把握,或怀疑、或懈怠、或生厌。

一旦因缘灭失,又心生懊悔,怨叹福薄,以为从此无望,甘脆不再修行了。

众生啊!众生!

第70篇

成佛是修行人的目的,修行人的目的不是成佛。

第71篇

一个人在大众中精进,在独处时懈怠,就不算真精进。

一个人从表面看精进,而内心却为俗尘干扰,思惟五欲,犹如火烧,就不能算真精进。

第72篇

修行人要带三分傻气、三分信心、三分耐力,还有一分自己明白,别人不知的潜能。

第73篇

我执重者,正法不入。

听别人说话,看一件事物,分析道理,研拟行事方针,随时随地,即有一种声音比理智还迅速的,从内心深处迸出-我!我!我......相续不断,虚空不尽。

而修学佛法便从断“我”开始,除“我执”,离“我相”,灭“我见”,一切的一切,冷静思考,这是为众生呢?还是为我?这是我的观念呢?还是佛法正知见?我是谁?我在做什么?想什么?这是真正的“我”吗?

第74篇

子夜歌

(夜半偶得,顺口拈来,初无修辞,但求意明耳)

修学欲成就,应信师之言。依止师之前,应观师作为。若发意菩萨,时刻悯众生,不行灵异法,亦不求名利。自律尚谨严,摄化唯方便,循循而善诱,终令晓因缘。

依止师修学,应心生佛想。此门未得入,不复求别法。勿胡揣师意,勿执其缺失。亦勿举他

师,与己师作比。孰胜或孰劣,皆由魔心促。转生诸疑虑,道业难坚固。

厕身于道场,众口论纷纭,知识及经验,缠绕自我中。对境起邪见,作如是思惟:师亦凡夫身,胜我有几何?彼言若得理,即当遵从之。若非我知解,阳奉而阴违。如是修行人,能入佛见

者,众生可度尽,虚空应有边,日冷月可热,水往高处流。

又有修行人,不识悉檀义,将师前后言,诘问起矛盾。佛法方便法,法法菩提道,昔所作因缘,已成烟云影,年少多少事,到老也惘然。欲求无上觉,何为频回顾?

又有修行人,师命唯诺诺,十分取一、二,余皆束高阁。自谓依教法,实则行魔事,自欺又欺人,此即痴凡夫。

修行艰苦事,古称大丈夫,何须用勉强,且修亦且休!三大阿僧祇,慢慢熬去也!

能透此消息,悟道决可期!

第75篇

悟道看大原则,修行看小细节。

来到了道场,大部份的人只看见师父,一小部份还察觉尚有旁人。大部份的人注意听经闻法,一小部份了知道场的设备有禅堂、有佛像、图书馆等。大部份的人喜欢整理道场的修行重地,试问;有谁明白真正的道场在哪里?

第76篇

凡夫闻声辨位,死咬声尘,不能了知声相如幻,执为真实。亦不了知菩萨安立假法,藉种种声相变化之意。因此常追思前尘往事,硬将昔时受化之法来与现法相提并论,以为前后矛盾,而滋生疑惑,致有“师亦妄言”之虑,结果反将自身现时之境界立即摒弃不顾,而沉浸于受骗之感受中。

这个度众之旅,确是难行。所谓“先以欲勾牵,后令入佛道”,所谓四悉檀教学法,又怎么解呢?归去来兮!

第77篇

法性宝林悟道纲宗

※以三法印判定佛法真义。

※以止观坐禅为修行依。

※以金刚经为自证依。

第78篇

修行的目标是断烦恼、得解脱。

千百万字的学术论文,讲哪一宗对,哪一宗不对,哪个道理究竟,哪个道理不究竟,哪个法门好,哪个法门不好,怎比得上一句“自心清净”?

无数亿的剃头染衣,道谁是七众之首,谁是福田,谁能登座说法,谁能续佛法慧命,怎敌得过一位“了生脱死”的觉者?

让那些顽执文字的知识人去诤论吧!让那些自以为够资格有特殊身份的人去吹嘘吧!而你,最要紧的是息灭贪嗔痴,心中安隐无烦恼,然后再把这些诀窍告诉你周遭的亲友,让他们也能离苦得乐。然后你就没事可做,没话可说了。

第79篇

菩萨行是修学佛法的重点

有人以为修行一定要求开悟,要了知一切法的真相,了知生从何来,死往何去的疑团。其实,这种观念是小乘心,不是大乘心,不是佛法的正知见。

试想:修行以断除我见为先,而开悟却是向自心探求,怎不会形成凡夫众生的心理负担呢?怎不会促使凡夫更加注意自己的感受呢?结果反受其缚,我执愈来愈深,每天想著─如何开悟?

如何开悟?烦闷、苦恼、矛盾不断地翻搅。怎么修行呢?

真正的修行是每天想著!我能为众生做什么?二六时中想众生的需要,不要想自己,久而久之我相渐离,我执渐解,我见分分除灭,心地分分柔?、光明、愉悦,生活环境分分转变成净土,

因缘分分单纯,果报分分增上,由恶转善,由愚痴转智慧。机缘成熟时,自然就悟道了。这样轻松自在的修行,不是很好吗?

赶快发出菩萨心吧!发一分,成就一分,半点也不假。

第80篇

把解知当证悟,是最大的邪见。

有些人读了几本经,就以为懂得佛法。

有以为穷究三藏,定能通达佛法。或者错将禅定中的清净安乐,解为得入涅槃的境界。凡此种种,皆非佛陀知见,只会愚弄贡高行人,却奈何不得“心空”的智者。

而真实的证悟,必须从弃舍三毒的程度如何开始说起。余事无关。会也无?

第81篇

己之所修,为一切众生迭相助成;众生一切,为己之业报全体显现。修行人若深谙此理,岂能不时刻誓愿,慈悯这无边的苦恼众生?

第82篇

一位禅者除了生活之外还有何事?

还有生活!

一位禅者除了参禅之外还参何物?

还是参禅!

一位禅者除了知道自己是禅者外还知自己是谁?

什么都是!

第83篇

若无佛力加被,无量劫来岂得修行机缘,相续不断,何况悟道?

若无自力精进,岂能蒙佛相应护持,开引契入无上智慧,自化化他,乃至传心授记?种种方便或究竟,皆佛施设,岂可不知怀德,依教奉行?

突有所感,斯为之记!

第84篇

修行人应时刻检省,慎勿放逸。

诸佛因地,都是凡夫,而能一念起修者,见己自身染污不净,见一世间幻化不实,卒能淬励奋发,超拔而出。

如今我等发心勤求佛道,更宜暗自思惟:此生为人,诚乃不易,但既已为人,即是无始劫来业障所致,便有种种顽劣恶习随生,犹如腐尸,臭味远扬,若言饰粉涂香能遮其味者,无有是处,若执火烧毁,化为灰烬,复掩于深坑,永不得见,其味自失。修行人亦如是弃舍三障五盖,烧之、掩之,即为断我见妙法。

第85篇

一、 未修止观前。

一个俗人,看不见妄念,不知有烦恼。凡事以自我为中心,以知识和经验论断一切的是非善恶。眼中没有圣者崇伟的法相,平常亦乏认错的念头。唯贪嗔痴慢四字,才够形容。

二、 修止观之后,尚未契悟之前。

惊觉自己是道地的凡夫,倏见妄念如瀑,倾泻而下;烦恼如蝇扰,挥之不去,知识经验是从前最坚实的依靠,如今成为修行的障碍。既想认错,又唯恐失恃。进退两难,四周皆是银山铁壁;生活紊乱无章,矛盾日益滋长。

原因是─用世间的理念和价值,去判别出世间的境界。于追求中怀抱无限的希望,造成了许多无奈愚昧的梦幻,结果陷入思惟死巷,毫无转寰的余地。

稍许的收获呢?贪、嗔渐薄,渐能不畏八风。常自安心,观照力增,对于周遭事物的反应更敏锐、更明确。

三、 次第的内证与显发。

妄念烦恼不干己事,生活形态由繁趋简。因缘洞澈,智用随心。超拔一切,悲愿深重。处众生中,如入无人。现在家相的,心己出家,名白衣大士;现出家相的,无暇自顾,称菩萨僧。

若修止观不得益,即三障五盖未除耳。

第86篇

修行若无愿力,如航海没有罗盘和地图,易失方向,而滋生疑惑。又如久历险阻,在未抵目的地前,身心疲累,即起懈怠。

因此,于修行之初,首应发愿,依愿而行,证悟决定可期。

凡夫发愿,须有次第分别,若不循阶转进,逐级增上,往往落于空泛不实,反成修行人的心理负担。何谓次第?但看自己的环境、能力,以及当下对佛法的知解程度,思惟再三,然后奋勇发出,即是一个第愿。

又这次第行时,应一面观察,此愿有无浮夸,或违背佛法情事,一面研拟实施细则,逐步兑现。途中,若因修行体悟,对于前发之愿己不满足,可依前重发。直到此愿与四弘誓愿相符,即名熏习佛种,名信成就发心。

第87篇

修行要讲求方法,切切不可盲修瞎练。

譬如坐禅之时,妄念奔驰,坐也坐不住。这时可起来经行,或去散散步,看看花草树木,青山白云,或喝杯茶,或做一些消遣娱乐。但求将此妄念先行舒解,再来入坐,反而容易得定。唯舒解应有一个限度,若过于放纵,或趋向恶行,破诸重戒,又增添新的妄念,恐将成为禅定的障碍。

因此,修行人于中须仔细推敲,详审自己的根性机缘如何,然后随顺修行,如引江入海,不使堵塞、泛滥,或任意流窜,即是善修行的人了。

第88篇

贪欲是个无底洞。

譬如美食当前,就说:难得吃一次,不要紧;美色当前,就心中想,凡夫焉能无欲?既非圣人,何必假惺惺!譬如财富当前,垂手可得,岂能空过?

放纵贪欲的人,虽名为修行,而心中实污浊不堪,置身大海,大海色变。如今在此六道轮转,若不戒贪,哪有清净的时候?

第89篇

修习止观而不持戒,就像手持黄金在沙漠中行走,又有何用呢?

第90篇

禅的自在是─

不待持戒,却能无犯─三聚净戒在一心。

不求正直,本来无曲─此性澄明不思议。

禅的无碍是─

平常生活,历缘对境通通放下。

行住进止,心定一处丝毫不乱。

第91篇

现今的佛法教学,若不著重于实际行持,讲求现证,将如盲人摸象,雾里看花,错把世俗的学问,认做已得无上智慧的依凭。

这种见瓦砾,觉为黄金的现象,正弥漫整个知识界。结果如何呢?精研三藏的高僧等同大学教授,三毒俱存,烦恼不断,分别争胜之心特强,大违佛陀出世本怀。

佛法将灭与?何谓续佛法慧命与?

第92篇

坐禅有二事须证:一、离念。二、离相。

离念是离一切妄想杂念,使自心清净,等同虚空;离相是无幻化境界可对,我相不起。

菩萨行者于此二事自知自觉,能自作证,不假祖师道眼。由是发一切智,道种智,能以种种方便作用,随顺众生,令断烦恼,不受生死及不复颠倒梦想。名禅波罗蜜。

第93篇

修数息观而妄念丛生,无法得定,当却坐思惟:

一、诸佛法身,遍满法界,我今如法修持,应受彼之护念。信受精进,永不疑悔。

二、此妄念者,本无实体,寄于五蕴,游履六根,非关佛性,理他作啥?

三、我今求定,是以何求?若言此身得定,此身元是幻化,定何所依?若言是心得定,心非形相内外,定为何物?故知将心求定者,了不可得。无作无念,不定自定。

第94篇

但愿众生得离苦,不欲自己得安乐。

一位真正的菩萨行者,于二六时中,除睡眠、二便及饮食外,无不如是思惟;我应为众生做什么?我应用什么方式来亲近众生,摄导众生?

如是思惟己,奋勇挺进,宁舍身命,无怨无悔。虚空有尽,我愿无穷。

第95篇

终日追逐文字,穷究义理,论述挥洒自在圆熟,以为三藏十二部蕴于胸臆,随所应对,无不得体。这种人有机会修行吗?

愚痴众生,迷于文言章句,见其著作等身,千万不尽,尊同高僧大师,不知反观自心,不知速断烦恼,结果佛书越读越多,诤讼越多,捍挌决裂越大,离佛道越远。这是修行吗?

第96篇

吾人此心,犹如轮转,如幻如化。染净皆如是,无有过此者。

若能于此生灭变化中,切掌握每一念心,是善是恶,是净是染,随顺修行,当能逐渐远离烦恼,常觉光明身,喜乐安隐,非一般世俗所可知解者。

若无此相,即是修行尚未得力,或以我执妄断行门,致生散乱昏昧之病,概与佛法无关也。

第97篇

有三法皆名出家:

一、身心俱出家-辞亲远俗,息诸缘务,持戒清净,勤修道品,依六和敬,和合共住。小乘比丘、大乘菩萨僧者是。

二、心出家而身不出家-蓄有妻子,金银宝物,经营生活,送往迎来,虽处污地,常修梵行。维摩诘居士、胜鬘夫人者是。

三、身出家而心不出家-现出家相,剃发染衣,言行举止,无异俗人。私蓄产业,参预世事,为人作媒,结交权贵。如涅槃经中说:佛灭后五百岁,魔作比丘,坏乱佛法者是。

第98篇

惯性思惟是修行最大的障碍。

其一、时间有始有终或无始无终;空间有边或无边。(时间是何物?空间又是何物?)

其二、以为生从何来,死从何去的问题。(没人注意为什么会感觉有生有死?)

其三、有烦恼可断或无烦恼可断。(这都是俗人的说词,和修行毫无瓜葛。)

其四、想像一个成佛的境界是什么。(能想像得出来吗?)

达摩说:舍妄归真,凝住壁观,无自无他,凡圣等一。

参!

第99篇

皈依三宝是皈依十方三世一切佛,一切法,一切僧,不是皈依哪一尊佛,哪一部经,或哪一位师父。

皈依代表依止修学的意义,并非一种绝对的保障。如皈依后不依正法行持,即永不得法益,形同没皈依一样。因此,只要皈依一次就够了,不要到处去皈依。

第100篇

修行一事只有出家法,不应有在家法。

维摩诘所说经弟子品说:“我闻佛言,父母不听,不得出家。”维摩诘言:“然汝等便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是即出家。”是知菩萨行者一念发心,即有不思议,岂可用外表形相来分辨一位真正的修行人?三思!三思!

第101篇

能为众生福田及依止的僧宝,须具足四个要件:(一).持戒清净(二).多闻智慧(三).能满足一切众生善愿(四).能除灭一切众生苦厄。

如其不然,只能代众生引荐皈依三宝,不能自受其皈依,否则即是邪行魔法。

第102篇

常执著过去的事为真实,一味地强调过去的印象,反会看不清眼前景物,而陷入妄想的漩涡里。譬如小时候认为某人如何如何,现在经过了数十年来的思想毫无转变。这是经验障。(二).虽有转变,但我相坚固执持,凡事还是自己对,仍以“我”为中心去判断。这是知识障。(三).开悟者,确能洞照三际,了知无误。

明白了修行因缘的不可思议,能破我执,邪见,入佛法正见。因此,切勿绕著分析,推理、感觉、认定的理解上打转,否则,即与修行相违。

第103篇

专门研究如何教人如何说法,往往忽略了自己的修持。

专门研究自己应修何法,才能体悟真理,并勤加实证,无有懈怠,常于度众时,忽略了对方的感觉及当下的需要。

自证化他的生活方式,确为最难掌握的事,要在修行人多多思惟,才能成办。

第104篇

证悟、说法皆从自心出。

自心净时,平直安隐,六尘入而不染,非无一念,念无住相,故万法皆空。

随缘应物,因势利导,扬六尘而不见尘影,无念之念,念念悲愿,故万法具足。

第105篇

佛在何处?

佛在西方!西方是遥远的梦。

佛在心中!心中是每个人不可言传的秘密。

佛在生活!生活是心的显发,往生西方的实践。

第106篇

正法是什么?

正法就是宇宙人生的真理。

是古今中外的思想家所要探究的终极目标,是修行人苦行实践,亟欲印证的“那个事物”。

因此,关于“正法”的结论可用“无量无边”来形容,而所谓无量无边就是-无量无边的人都这样说:“只有我的见解才是真理,你的他的是邪见!”

因此,有无量无边的人于无始劫来争论那无量无边各各不同的正法,而生出了无量无边的烦恼。

因此!为了继续烦恼,请坚持“自己的正法”吧!

第107篇

※行住坐卧,语默动静,皆是内证的显发。

※庄严自身,是度众最好的资粮。

※自心即佛,自然流露,不忧不惧,不颠不倒。举手投足,平易 亲切,蕴涵神威,凶慑顽立。如 是佛法,何劳言语?

※不说一句能令悟者,就不说;说一句能令悟者,就说一句;微少句令悟,说微少句;广论推演,无所不用,能令稍稍解悟,亦将极尽其能而行之。再不行,默无语,待机缘可矣!

第108篇

云何曰空?诸法无我,无我所。

诸法从因缘和合而生,无有作者,无有受者。如幻如化,无有自性,假名为有,并无实法。

问:诸法既空,依何建立?答曰:依众生心故,诸法宛然建立。

问:诸法宛然,依何等事知诸法空?答曰:一者依佛自证,教化众生;二者未见有一法定性永存不坏者;三者观自心中念念生灭,无一刹那暂停,岂有自心所相应之法能刹那暂停?四者复观此一念心中,即是幻化不实,当知诸法非真,皆由众生自心,取相分别,藉名讽物而已。

第109篇

要解决人生问题,必须适应时代。

现在的修行人比起过去来讲,有幸有不幸。幸得供养无缺,高广华屋,锦衣美食,可以安心弘法利生。不幸者是面对众生纠葛的结使,层出不穷,反覆无常的心识变化,已经难能固守“正直舍方便,但说无上道”的理念。

众生,即使是你亲炙的弟子,也会向修行人提议:“师父!你应当如何....”而为人师者,见那妄境横阻,是答允呢?或不答允呢?一切都在因缘流转中看著办吧!可怜悯的众生,你的提议是你看不见的毒药啊!

第110篇

常觉世界清凉,众生清凉,过现未来一切的一切,无时无刻清凉无比,即是自心清凉。

常觉彼等使我热恼,亦将以此热恼扰人,致使周遭环境受其毒害,身心世界均会热恼无比。

修行人!善自思量啊!

第111篇

心光遍照一切,无有阻隔。

世间的光,如火光、灯光、日光等,虽能照物令明,却有三失:一光的亮度有限。二照物的范围有限。三不能照一切世界及世间幽冥之处。智论说佛陀“如欲说般若波罗蜜时,现大神通,以大光明照世间幽冥之处”。究竟以何因缘,得光如是庄严?答曰:身口意清净故,常修慈闵故;常念诸佛功德,发菩提心故;以正智慧教化愚闇邪见众生,令入佛知见故。

何谓心光?般若波罗蜜是。

第112篇

要修行以前,先学会过简单的生活,使用直捷无曲的思考方式。

修行的时候,应逐渐减少攀缘,少说俗语。种种交接酬酢,能免则免;一切亲朋好友,该放就放。随时澄心,刻刻净虑,勿使心光散逸,必定妄念不起。直到了契合机缘,一声响雷震破身心,恁么时,哪用得上“本地风光”这句形容?

第113篇

悟道者的方便-人人是我亲,个个是好友,但看那来的,不问那去的,穿梭于众生堆里,祭出“因缘”的法宝,忙得时间从不剩余,还说:“没事!没事!喝茶吧!”

第114篇

修行人要有道场观念

今天,我来这道场修学,所以尽心护持,明天我不来,就不再护持了。这种人是凡夫中的俗人。

今天依皈这道场,也志愿常住道场,所以竭力维护道场的一切,绝不退缩。这是我执尚重的凡夫。

这道场本非我有,我亦无意永远依止,所以凡事随众,一动不如一静,既不欲担任执事,连道场种种活动也不屑参加。反正我只不过来参学而已,其他事不关己,千万莫理。这样子看似清高,彷若与世无争,说穿了亦是我慢自私兼具,非菩萨行者所应为。

我对道场百般忠诚,却感觉不得相对的回报,若果如此,还有什么意思?是道场利用我?是我愚痴病重,投错了道场?

修行人,请试问自己,道场是什么?我了解自己所依止的道场吗?在道场里头,究竟我是谁?

第115篇

看禅师如何教人!

或一剑穿心,或一击粉碎,

或如影随形,或拨云见月,

或先甜后苦,或先苦后甜,

或味同嚼蜡,或醍醐灌顶,

或重重封锁,或三进三出,

或滴泉,或江河,

或有、或无,或生、或死,或现、或遁,

或智、或愚,或凡、或圣,或动、或静,

或语、或默,或成、或毁,

你抓吧!

你是谁?

第116篇

办道场随时随地都有新的事件发生,无时无刻都要面对层出不穷的困境。因此,一位修行人除了不断地学习之外,即是以坦然平和的心情去承担。

一切言行无非自利利他,虚空有尽,我愿无穷,无怨无悔,无烦无忧,不卑不亢,不取不舍。

若一念妄生,道一句:我不知我在做什么?其意云何?即“我相”坚执不破,修行功德率皆不入于心,其办道场为何?其办道场何为?

第117篇

教授的师父是不是圣者,与一位修行人是否能有成就,并无一定的关连。

问题是─你到底要些什么?

你为什么坚持自己的主张?

你站在什么立场、观念、谈论接受或不接受师父的教法?

你是谁?你为什么知道自己是对或错?用什么方式下判断?

大事已明是觉者,若大事未明呢?当那些真实的修行人正精进修行时,你躲在小家庭里享受温情。试问:你到底知道些什么?

第118篇

用凡心求圣解,犹如龟毛兔角

真理非可思议,故云超凡;亦非不思议,廓然无圣。不凡不圣,不在世间,不出世间,随己一念心之相应于物,便是文字相,非是真理。

此中说一物皆非,又能由之出格,入无门,登堂奥!

净心反观,自得!

第119篇

以人为本,才是佛教真义。

在人的世界里,因为生活环境、时代背景及种族差异,造成思想观念的不同,认识事物的方法有别,所以开出了八万四千“信仰”。

对此“信仰”,世尊虽立说破斥,却从未禁止或鄙视。无非是以“人”的立场看待彼等,不分主、奴,不置上、下,亦不论内外。所以,一切宗教皆是佛法。

毕竟宗教是“人”信的,平等观照一切宗教,直接发掘“人”的内涵,斯乃修行人修行的关键。

第120篇

体现真心,为修行成果勘验不二法。

谈空论有,执“缘起中道”或执“真常不空”。试问:你是用什么心来说?说者又是谁?你开悟否,怎知自得者为真?如已开悟,你又在做些什么?

修行人,赶紧放下吧!放下真理!放下证悟!放下那些厚厚而发霉的藏经!断烦恼去吧!

第121篇

贡高与自卑

都是极坚固的我执。

修行人有此二事,

终生不得法益。

第122篇

众生需要什么?

在伪饰的外表里,有著如涌泉的贪、嗔、痴。因此,嘴上说的和心中想的常不相应,心虽作如是思惟,其行径却又反向驱驰。

自己可以犯错造恶,而一旦他人有了丁点不顺心意,彷若天崩地裂,不可饶恕。

众生即是众死,生死本同根。众生们!你知道自己需要什么?

第123篇

对宇宙人生的透澈,无法用单向的文字结构加以正确描绘。

因此,一位觉者的悲悯和世间的纠葛情结,是永远的平行线。

一切智者世尊!你在哪里?

第124篇

独坐禅堂阶前,见绿草满院,感觉大千世界的种种事物,都具有绝对生命的象征。

而生命究竟是何物?我是谁?谁是我?谁来下判断-此是生命抑非生命?

参禅诸君,盼能于斯深虑!

第125篇

真忍无忍。

别人打我、骂我、诬我,因我是修行人,所以要忍。第一、不可动怒,第二、最好原谅他。

别人护我、夸我、吹捧我、跟随我,也要忍。首先,忖己德行几分,是否堪当其称;其次,勿生骄矜喜悦。

如是行忍,虽忍力已足,而我相未破,不能出离,究竟解脱。若斯人不知称讥毁誉,不觉苦乐,心中淡然,常以净慧教化众生,何必曰忍?

无相对,无忍心,是谓真忍。

第126篇

非有虚空,非无虚空。

非有因缘,非无因缘。

非有生死,非无生死。

我是谁?你是谁?他是谁?

过去是谁?现在是谁?未来是谁?

我在哪里?你在哪里?他在哪里?

过去在哪里?现在在哪里?未来在哪里?

可怜的“我执”啊!

第127篇

“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时,不见一切名字,不见故不著”。

菩萨自证般若,不假外求,故无所得,无所得故,力用无尽。施一切众生,不减一分,故无所失,无所失故,方便随缘。故云:不见一切名字。

菩萨善知无常、虚幻、空,能离我、人、众生、寿者四相、离法相。故云:不著。

不见不著,即是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第128篇

禅,是卸一切力量于无形。

不著斧痕,没有动作,无需半点意念。

禅,是契证因缘幻化的生命形态。

如是生,如是灭,如是因缘果报,如是吃喝拉睡。

禅,是时间与空间永无交会的进行式。

无我、无我所;无大宇宙或小宇宙;无粉碎或融合。

禅即禅,心行处灭,立显。

禅非禅,言语道断,可证。

第129篇

禅的生命是清净心无限的开展。

非上、非下、非内、非外、非四方。

非不动如山、非行健不息。

随心随缘,不以名相分别。

禅∥自证。

非不可说,是不必说。

要去做,一步一印,没有花招,无所掩藏。

第130篇

安乐没有名字。

烦恼寻不著形相。

随时看看自己是什么心情?说什么话?做什么事?为什么如此感觉?如此说?如此做?

安乐,何物?

烦恼,何物?

第131篇

修行人出入道场,应心怀慈悯,言语柔软。动静常见己过,交接不分你我。

不恃才傲物,不倚老卖老。担任执事者,克尽本分,无有嫌辞;清净修学者,专志道业,莫惹闲事。

常觉世间如梦,当知六尘不实,但将虚名假位,空花境界,全抛一边。了此今生,忝为人趣,勿令重堕三涂。

谛审誓愿所行,施于大众,会须和融一味,即是波罗蜜。

第132篇

修行不是做给别人看,是自心世界相应展现。

修行不是一句话,是一件事。不是坐下来谈,是去“生活”

懂修行的人只管修行,不管是非、毁誉、成败,不管受用不受用,结果如何也不相干。

懂得修行,自然流露真性,举手投足,都与佛德契入。明眼的人一望即知,何须多言?

好好修行,莫打妄想!

第133篇

师道在于平等摄受。

当老师的人不能有亲信,对学生不能有差别待遇。

当老师只管看因缘的远近生灭如何,再给予学生适时切要的化导。这其中或许有被误解的情形,但那应该是别人的修行问题,不是老师的心境。

老师,菩萨道的实践者,无量劫来一切众生的灯塔!

第134篇

佛法是真理吗?

如果不是,就不必费神研究,依教奉行。

如果是,为什么听闻之后仍旧怀疑?为什么觉得窒碍难行?为什么不愿接受二千五百年来有无数的修行人悟道?为什么一直把佛法当做一种哲学理论?

为什么一个人从无始劫来根本毫无修行,完全以自我为核心,竟然能肯定自己的看法才是正确的?真的吗?

果然如此,佛法即将灭失,而世间唯一流传的真理是-每个人都认为自己的才是真理!

第135篇

弘扬佛法必须考虑现实的环境,讲求适应的方法,但切忌鼓动迷信,制造功利主义,一味随俗,致使本末倒置,神佛不分,欲得人心清净,反生烦恼,欲得解脱,却受其缚。

是真理!

第136篇

修学止观若能善调五根,不为五欲所迷、五盖所覆,当有如次利益:

一、堪忍众苦,所谓饥渴、寒热、打掷、骂辱、蚊虻螫之、恶兽啮之。常摄其心,诸受不生,自然苦乐毫不相干。

二、远离邪说异见、诸恶觉观,行住坐卧、言语、作作,一切契合正法,不假造作。

三、解义心生,安乐微妙,如大圆镜,无不洞鉴。

四、发大慈悲,意欲成就众生,得究竟菩提。

第137篇

执著于现象者,将失去觉证真实的慧眼灼见;执著于悟道者,将沉迷在自我幻境的漩涡终致难以超拔。

修行人当舒坦无畏胸襟,放下那可放下的、承担那必须承担的,远离现象与悟道,然后才能直接体取。

第138篇

“修行”,应有其神圣庄严的内涵,而不是成为口头禅。

修行的方法中,最重要不是悟道,而是修正自己的错误。如果找不出这个错误在哪里,即可表示你的修行已出了问题,同时你的态度已非修行人的心态。

一个真正的修行人,能随时感应无始劫来因愚痴所犯下的错误的确无量无边,他更能运用那冷静、无分别、绝对待的观照力,去发现错误并毅然地弃舍它。有时数日一次,有时一日数次。

想想看!自己是谁?怎能完美无缺地展现觉者的风采。

第139篇

修行的盲点绝非六识妄心能测,只可用“空”心对破。

修行,当日子逐渐地消逝,当你自己发现环境仍旧没变,当你永远在肯定别人矮你一截,当你连自己是什么都弄不清楚,情绪的变化亦且无法掌握时,你竟还志得意满地拍著胸脯说:“我永远是对的!”

如此这般,只有两个字足够描述你的一生--愚痴!

第140篇

想想人生不过南柯一梦,难道如何生活尚有对错?

积极、消极,恩仇和情怨,醒来之时剩得何物?

想想一切无非系于这身臭皮囊,若无珍惜云何依然不悟?

度众成佛,慈悲又无心,无量劫来说得了谁?

想想吧!什么叫了无牵挂?

第141篇

时空让你感受自我。

时空是一切烦恼的根源。

有时空即有因缘果报,

所以真修行人当粉碎时空。

第142篇

真正的修行人绝不隐藏自己,亦无自尊。不故意装得道貌岸然,一付若无其事的样子;也不必装疯卖傻,刻意塑造成白痴。

真正的修行人思想自由,态度亲切,有话直说,有疑则问。

第143篇

修行的契机决定于当下一念。

悟道却在一念未动之先。

一念已动,纵使解悟心生,亦不过是打妄想,绝对不与真如相应。

聪明如你,可知何谓聪明?

第144篇

来到了道场,只见道场的种种是非,为俗中俗,根本谈不上做人处事,况乃修行?

离开了道场,一心一意寻访学友说道场是非,为毁灭正法、污辱三宝,此人言行虚伪矫诈,内怀恶毒魔性。

闻说道场是非,不立即斥止,为痴中痴;若又加入谈论,即邪见相应。

修行人!善自思量!

第145篇

当阳光穿过叶缝

应知早晨必将明朗

当燕子穿梭檐角

春天已来报讯

当一位修行人的内心迸发无尽的悲愿,放下那一切该放下的,承担那一切该承担的,他展示了超越凡情的大气魄,不计身心安危,不畏八风狂吹,永不懈怠地学习绘出佛陀的法相。

凡有佛性的必将成佛!

问题是-你可知把自己塑成不透光的密林

或者荒芜的屋脊

该当如何?

第146篇

理体上的三宝是归依处,非事相三宝。

理体三宝须由事相三宝显现于世,始为众生所得归依。

唯事相三宝既由世间架构,难免凡俗尘味,兼且相应于众生习气。

修行人若见事相三宝如见理体三宝,心生恭敬仰信;一般俗人或贡高我慢人不见理体三宝,乃以世间价值及彼个人偏好谬解,轻渎事相三宝。

修行入不入心,于斯立判!

第147篇

因为有我执,所以叫凡夫。

因为有我执,所以自命不凡,自以为是。

我执,执著有一个“我”,却从来不去看看这个“我”究竟在哪里?在做什么?是什么东西?

当我思我想、我要、我怨恨、我喜欢、我有我的::一切的一切,我造业,我轮回。

我呀!就算佛祖在世,也得让我乐意接受,否则“依然故我”;就算我读遍千经万论,也得我细细思量,分别取舍一番,否则我还是“唯我独尊”。

我─多少修行人含冤埋骨于此!

第148篇

供养功德在心不在事。

以恭敬心供养三宝,小如一粒砂的财物,获福无量。

以邪伪不净心供养三宝,纵或财物大如须弥,也是无福可得。

第149篇

人生是苦吗?

身在苦中,从内至外、从上到下,为这“苦”所浸YIN,一言一行一思一想都是“苦”的显发。试问:此等人知得了“苦”否?

试问:瞎眼的人见得著眼前物否?

同理可证─

人生是乐吗?

有道:人在福中不知福。乐在何处?

人生,你认为它是什么,它就成为什么!

但问自心,莫问他人!

究竟主人翁是谁?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