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演培法师:部派时代的假实观


   日期:2024/7/9 0:05: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部派时代的假实观
演培法师
  一  绪  说
  佛法所说的诸法,要不出于世间法与出世间法,而这世出世间的诸法,在部派时代的各学派中,没有不论说到,可是由于各家的观点不同,不免产生有无假实的论诤。无为法的假实,在讲部派时代的无为观中,会要详细说到。现在所要说的,是有为法的假实。生灭变化的有为法虽多,但不外乎迁流的时问及活动于时间的诸法。关于时间的有无假实,在部派时代的时间观中,已详细的论说。从时间观中,虽可看出有二世无与三世有的思想出入,但现在实有则为各派思想所一致承认的,亦即是说,在部派时代,还没有三世如幻的假有时间观的出现。
  正因各派主张现在实有,所以在现在实有的思想上,又产生了很多问题,因现在有中所有的一切法,归纳起来,不外五蕴、十二处、十八界的三科法门,这是佛教术语中,最一般而又最多用的,亦是很多经论中,所常说到的法门,稍为学过几天佛法的,无不知有这三科法门。常识的知道三科名义,并不是太难的事,但进一步的了解三科法门,每非一般学佛者所能。可是在事实上,如不能善为分别这些,不能算是已真正的了解三科之义。但做一个求真的学者,对这一切的一切,应该求得正确的认识。如以为这是口头上所常说到的,把它看得很平常而予以忽视,不去寻求它的真实意义,那就未免大错特错!本题名为部派时代的假实观,就是重在说明三科的假实。
  蕴处界的三科,扩大点说,是佛对宇宙万有诸法的分类说明,缩小点说,是佛对现实有情生命的分析说明。当佛说三科法门时,只是就当前的具体事实加以论说,并没有分别什么是假是实,于中分别何者是假何者是实,而且发生热烈的诤论,无疑是部派时代的学者间事。这虽是很难解说的论题,但却是非常重要的论题,所以值得我们对它们加以论说。直捷了当的说三科皆有,虽较近于根本圣典的原说,但从蕴处界的名称内含,加以论理的考察,自然发现其中假实问题的所在,从而于中分别假实,当也不致有违佛意。现在所成为问题的,就是部派时代学者,怎样分别三科假实?讲到这个,在学者间,约有几种看法,现在就我所知,略为分述如下。
  说一切有部及犊子部,是主三科都是实有;经部师则主蕴处假有,唯界真实;大众部中的说假部,也认十二处为非实,至于五蕴是否假有,在文献上,似还没有得到明显的文证,不过从异部宗轮论说他主张“谓苦非蕴”的意义看,也可推知他是承认五蕴非实有的;出入于有部与经部之间,而以理长为宗的世亲论师,既不同情有部的蕴是实有,亦不赞同经部的处是非实,而主五蕴是假,处界真实;另有一派刹那论者,却认唯处是实有的,蕴与界都不可说有实体。大家同本佛说的三科法门,而有这么众多意见的出入,亦可想见研究佛法足怎样的困难。彼此所见不同,解说自然有别,矗管意见纷歧,只要善为分析,亦不难寻出一个契于理顺于情的结论来。
  首先我们须要知道的,三科假实的思想发展,就是佛法从有到空的思想发展,如果真能通达一切法空,三科假实是就不成问题。在未论说各派假实思想以前,先来说一说诸宗共认的思想。比如一个军团,是由一个一个的士兵及统烦士兵的军官结合起来的队伍,有严格的纪律,有坚强的阵容,有雄厚的实力,不是不堪一击而瓦解的。虽则如此,但在常识上,使人一听军团这个名字,立刻就会想到这是假有的,因为除了个别的士兵和军官,所谓军团根本是不可得的。又如树林,是由一棵一棵的树木所形成的,远看一片青葱,好似一个丛林,实际亦是假有,因为除了一棵一棵的树木,所谓丛林究竟何在?其他如瓶、盆、衣服等,凡由很多条件结合成的,都是假名无实。
  这思想是从佛说的道理中推论出来:如五蕴四大和合的生命体,佛每告诉我们其中是无我的,常人以为它是我,不过是常人的妄想执著,实际我是了不可得的,设使勉强的说为我,那也不过是假名我。从内在的生命无我,推论出外在的军林等亦是假有。和合是假非实,这是部派时代每个学派所共同承认的,彼此间从没有诤论。
  佛在经中以三科统摄一切法,从有情的生命体到外在的无情,从生灭的有为法到不生灭的无为法,无不摄于其中。所以蕴处界的三科,看起来似很简单,实在包括一切法。由于佛对一切法,没有明显的指出什么是假有什么是实有,所以到了后代学者,一探到诸法的假实,自然就显出思想的纷歧。前虽略为点出,下再详为分别。
  二  有部系的假实说
  蕴处界的三科法门,是佛在经中所常说到的,但佛不特没有指出其中何者是假有,反而有时统说一切有,于是有部学者就坚定的执著蕴处界有实自体。从表面看,有部的这一说法,非常契合如来所说的三科法门,可是深一层的去分析考察,不难发现有部的实有说,有著问题存在。有部虽主一切法是有,但和合假有亦是他们所承认的,如军、林等的假有,他们亦从不反对,只是他的假有说,范围非常的狭小,其他学派看作是假有的,有部还是认为实有。因此,婆沙论论到有部说有,把一切有分为两类:一、实物有,指蕴处界等,显示这一一法的自性是真实有的;二施设有,指军、林、男、女等,显示这一一法的自性是绝对不可得。
  再进一步分析,一切有者说有,分为五有来说:一、名有,就是名称虽有,实质是没有的,如龟毛死角之类。二、实有,就是实体是有,不仅说说而已,如蕴处界等一切法的自性,各各安立于本位上,不能说其没有。三、假有,如军、林、瓶、衣物等,都是假有无实自性的。四、和合有,如补特伽罗,只是众缘和合而有,要想找个实有的补特伽罗,是绝对不可得的。五、相待有,如彼此、长短、高下、大小相待而有,不是绝待的,虽有亦非真。从名称上看,固有五种有,但归纳起来,实不外于前面所说的实物有与施设有。施设的假有,虽为有部学者所不否认,但其中心思想,还是在于成立一切法的实有,所以他们坚定主张蕴处界三科皆是实有。
  讲到诸法之多,当然数如恒沙,决不可能一个个的加以详细说明,因而对于万有诸法必须予以分类。佛在经中亦曾用分类法为众生说法,最原始的分类,是把诸法分成有为与无为,其次如上所说的三科,虽可说是对众生的分析说明,但亦可以视为分类方法之一。后代成为佛教定型的分类法,就是所谓色、心、心所、不相应、无为的五位。五位的分类法,虽为佛教各派学者所共遵行的,但在部派开始分裂时,也有把诸法分为色法、心法、非色非心法的三大类。佛教的分类法,依俱舍说是“摄义”,以普通哲学及论理学说,摄是一种归纳法,就是把白性与自性相同的归纳于一类中,不属于此自性的他性,则归于他性之中。所以俱舍说:“摄自性非余,以离他性故”。
  比如色法,不管是那一类的,只要是属色的自体性,都可摄入于色法的一类中。再如心法,不管是那一类的,只要是具有精神作用,或属于知觉方面的,诸如心心所法等,皆归纳于心法之中,心色二法,为成立万有诸法的基本要素,所以自释尊以来直至原始佛教,都是如此说的,亦是后代各派系的学者所共同承认的分法,更可说是原始佛教以来的通则。除这两种要素外,还有共他不能归于色法或心法,好似介于色心二法之间者,在森罗万象中,不能说没有这类法,佛法把它叫做不相应行法,诸如关系、地位、时空、概念等,既不能归于色法,亦不能归于心法,学者对此经过一番深思熟虑,特再建立第三类的非色非心法,且这渐为各学派所一致接受。
  世间万有诸法,于佛法立场看,没有一法是独立的,亦无一法是从一缘所生,这同样是各派学者所一致承认的。可是现在成为问题的,就是如上把有为法所分成的色法、心法、非色非心的三大类法,在假实方面去分析时,究竟是实有?抑或足假有?学派之间的思想,就不免有所纷歧,而发生激烈的诤论。
  有部之所以得名为有部,就是因他主张一切法足实有的,不用说,五蕴法在他看来,自然亦是有实自体的。有部学者认为:在五蕴组合的生命体上,找个实在的自我,固然是了不可得,但能组合的五蕴,不能不说它是实有,假定没有实有的五蕴,假相的自我从何而得?婆沙九说:“有性实有,如实见故”。
  关于这,我在异部宗轮论语体释中,曾经作过这样的说明:“假有的必依于真实的,依于真实,才能构成前后的相续相,同时的和合相。和合相及相续相,虽假有无实自性,但在和合与相续的现象中,探求到内在不可分析的点,即成为实有自性了。如分析和集的色法,到最微细不可再分割的极微物质点,即为实有的自性,是组成粗显色相的实质。又如分析心心所法的精神,到最后不可再分割的单元,即为实有的自性,是构成前后相续的精神实体。所以他们认为要有实在的根本的自性物,然后才有世间的一切假有的现象。他们运用析假见实的方法,分析到不可再分的质素    心、物、非心非物…  ,即是事物的实体,也就是自性,这自性为万有的本元。顺正理论十三说:“未知何法为假所依,非离假依可有假法”。所以诸法实有,为萨婆多部最根本的见解”。
  进一步的说明色蕴实有是这样的:色法,佛在经中说有两类,就是能造色与所造色:前者指地水火风的四大,后者指由四大所创造组织的一切色法。色法虽有无量无边的那么多,但归纳起来不出此二大类。如婆沙论中说:“谓所有色总有二种:一、四大种;二、所造色。除此更无第三色体”。这全根据经中佛说四大及所造色的思想而来。
  地水火风的四大,为佛教学者所知,但这是实有还是假有,在学派中同样的被讨论到。依有部说:现实眼所见的地水火风是假四大,其中还有真四大在,是以坚湿暖动为自体的。如何辨别真假二种四大?这从认识方面可以辨别出来。称为假四大的,是属眼所见的境界,称为真四大的,是属身所触的境界。俱舍颂说:“地谓显形色,随世想立名”。就是眼所见的大地,不论是黄黑等的显色,抑或是长短等的形色,严格说来,不得称为真正的地大,只是随顺世间众生的想像,施设安立假名为地。地是如此,余水火风亦然。而其地大,以坚为体,唯是身所觉触到的,眼是没有办法可以看得到。地大如此,水火风大亦然。能造所造的一切色法,是佛所说固然不错,但佛并未分析它是假是实,可是后代学者根据佛说加以研究的结果,一切有系的学者,不但承认能造的四大是实有的,就是四大所造的一切色法亦是实有的,如生命体上所有的眼耳鼻舌身五根及五根所对的色声香味触的五尘,无不各有实体。
  不特色蕴是实有的,就是非色的四蕴,在有部系及其兄弟行的犊子系,亦坚定的认为是实有的。于非色的四蕴中,主要的是讲心王与心所,而王、所在有部以为是别体的,即心王有心王的自体,心所有心所的自体,各各差别独立。为什么这样讲?他们的理由是:诸法既然都是实有的,王所当亦各有自体。顺正理论说:“同依一根,同缘一境而得生故。所说一切和合无异,是故一切心心所法,随其所应俱时而起”。意思是说:眼识依于眼根,与眼识相应而起活动的心所亦依于眼根,是为同依一根;眼识缘于色尘境界,与眼识相应而起活动的心所亦缘于色尘境界。虽王、所缘总、别相亦还有其差别,但同缘一境是没二致的。如心王缘青色,心所亦缘青色,心王缘长,心所亦必缘长。如是有其独立自体的心所法,必与心王同时相应而起,即任何心所活动的生起,都是随它所应该与何识相应,即与何识相应而起。因此,上、所别体论者,虽主各别有其自体,但因王、所可以同时相应而起,所以又名王、所俱起论。
  还有一类非色非心法,亦即所谓心不相应行法,小乘有部及其兄弟行的犊子部,同样的把它看成是有实在自体的。不相应行,大乘唯识学说有二十四种,小乘务学派说有十四种。俱舍论所列十四不相应行的名目是:一、得;二、非得;三、众同分;四、无想果;五、无想定;六、灭尽定;七、命根;八、生相;九、住相;十、异相;十一、灭相;十二、名身;十三、句身;十四、文身。可是由于造论者的意乐不同,各论所列不相应行的名目,不特有著相当不同,且亦可能多一两个,这不是什么重要的论题,不必去分别它的谁是谁非。
  有部说不相应行法的实有:如得与非得,成就与不成就,一概是有实在自体的。因举“补特伽罗成就善法及不善法;有学成就八支,无学成就十支;如来应正等觉成就十力等的种种圣教,以证明成就等的足实非假”。至于异生性,是约我们凡夫不获一切三乘圣法而得名的,当然有实自体,不是假名安立。同分,有部同样认为是实有物,“假定同分不是别有实物的话,而于众生由种种别类更互不同,此也是众生,彼也是众生,像这样的同智及同言说,那就无法成立了”。无想果,能遮未来心心所法的暂时不起;无想定,能遮合心心所法的灭而不生;灭尽定,顺正理说:“灭尽定体为假为实?应言此定体实非假,能遮碍心令不生故”。所以这三者,在有部立场,认为都是有实自体的。命根,为生命生存的主要动力,有它,生命就继续生存,无它,生命就宣告崩溃,其有实体自不待言。顺正理说:“此中生者谓有别法”、“住谓别法”、“异谓别法”、“灭谓别法”:明显的指出有部承认四相的实有自体。最后说到名句文身的三种不相应行,有部学者同样的说它有实自体。俱舍论说:“昆婆沙师说有别物为名等身,心不相应行蕴所摄,实而非假,所以者何?非一切法皆是寻思所能了故”。顺正理论对这更清楚的说:“由教及理知别有物。教谓经言:语力、文力,若交即语,别说何为?……又说:如来获得希有名句文身。又说:彼彼胜解文句甚为希有。由此等教,证知别有能诠诸义名句文身,犹如语声,实而非假。理谓理见:有时得声而不得字,有时得宇而不得声,故知体别”。总说一句,万有一切诸法,不论是色是心乃至非色非心,在有部的思想体系中,没有一法不是有实自体的,所以一一说为实有。
  如上分析,有部主张蕴是实有,可说是很坚定而不含糊的。蕴是假有论者,虽从蕴是积聚义的立场,否定蕴的实有,可是实有者的有部,却不接受那样的论说。他们以为:蕴的状态形成,固由众多极微的积聚,但一一极微的本身,也是具有蕴之相状的,加一一极做的本身,根本没有蕴的相状,就是众多极微的积聚,亦不得成其为蕴。婆沙七十四说:“一一极徽有蕴相故,亦可各别立为色蕴,若一极做无色蕴相,众多聚集亦应非蕴”。极做是实有法,为部派学者所一致承认的,一一极微既具蕴相,我们说蕴是实有物,试问又有什么不可?性空学探源对这有著透辟的分析说:“蕴是聚义,是聚之义,是以一一实法为体性的积聚,从法体上说,还是实有。他的观点注重在聚中的一一法,忽视了总聚的本身。有部师的意思,蕴之聚义,并不是说聚,而是说一一法;如说人类如何如何,并不足离开一个个的人说明另有类性,即是从人类的共同性,这一个个人如何如何”。由于有部从这一观点来看聚义,所以不论别派学者怎样的显示蕴是假有,但有部学系的学者,仍然站稳自己的立场,坚认五蕴法足实有的。
  其次,再说十二处的实有。十二处,就是内六根,外六境。经中常说:“一切法者,谓十二处”。原来有情的认识活动,是根源于六处的,由此六处为依,产生能识的六识,去了别外界的六境,因而就关涉到一切。佛于经中虽处处显示,离十二处无别有法,但佛只是就事论事,并未分别什么假实。可是到了部派佛教的学者,特别重视十二处法,而且对这展开种种论争。论争的中心,仍不外于诸处是假是实。从学派去看:有部、犊子、刹那论者、俱舍论主,都是属于主张处是实有的一派,而经部,说假部,立于相反的立场,说处是假有的。
  现在先从有部说处实有说起:有部所以极力主张十二处是实,是从教理雨方面来加以证明的。如他引经证成十二处是实说:“世尊告日:梵志当知,言一切者,谓十二处,此胜义有,余皆虚伪”。顺正理论本于这个圣教而作这样说道:“世尊不应依不实法说胜义有……故十二处皆是实有,非于假法可说胜义”。
  教证固然如此,理证尤为有力,就是他们认为十二处是有共各自作用,既有作用怎么可以说假?性空学采源说:“有部说:根境和合生识,虽没有作者士夫,但在和合关系中,不能说没有根境的自体作用:如眼识生起见色,虽另须光线等缘,但见色不能不说是眼根的作用;见他是青,而知道不是黄赤白,这也不能不说是境的作用,所以虽是和合,仍是一一法的自体作用”。这种理论,有部认为是最有力的。
  因此,众贤论师在顺正理论(卷第七)中强调的说:“谓有为法虽皆缘生,而不失于自定相用,故世尊说法从缘生,亦说地等有别相用,如地界等虽从缘生,而有如前坚等自相,亦有持等决定作业。如是眼色及眼识等虽从缘生,而必应有种种差别决定相用,由此差别决定相用,眼唯名眼,非色非识,色唯名色,非识非眼,识唯名识,非眼非色”。问题就发生在这诸法的相用上:有部认为诸法要有各别相用,方可成立诸法的因果差别,假定总别的作用完全没有,不特差别因果无法建立,而且显然有违世俗胜义的谛理!还有色蕴既是实有的,由四大四做组织成的五色根及五尘境,当然亦是实有的。所以有部学者,不论怎样,总要想出方法,维持他的十二处实有说。
  最后,一论十八界的实有。十八界,就是六根界、六境界、六识界。他的假实,在学派中,如一般所知的有部、犊子、经部,乃至出入有部与经部之间的世亲论师,一致承认它是实有的,只有很少为人注意的刹那论者,似乎主张它的非实,所以,这在部派之间,没有多大诤论。如俱舍及正理论中,先说根境色法的实有,接著就说十一色中,除了无表色,其余的五根五境,在十二处中,即立为五根处与五境处的十处,如说眼处、色处等,在十八界中,即立为五根界与五境界的十界,如说眼界、色界等。所以有部本此,认为十八界是实有的。在解释界义的时候,顺正理论又有这样的解说:“由此别应释种族义:如雄黄等,展转相望,体类不同,故名种族;如是眼等,展转相望,体类不同,故名种族。若尔!意界望于六识,无别体类应非别界!此难不然!所依能依体类别故”。正由于体类差别,主张界是实有的有部,不得不坚定的说界是真实的。还有,在建立十八界时,正理论中有这样的话说:“如五识界,别有限等五界为依,第六意识无别所依,如离所缘识无起义,离依亦尔,识不得生,为成此依,故说意界。如是所依、能依、境界,应知各六,界成十八”。问题是这样来的:小乘明诸识的生起,不立第七末那识,为意识生起的所依,而是以无间灭意为意界,作为第六意识生起的所依。这末一来,六识即意,无有别体,岂不是界唯有十七或十二?为解答这难题,特就六识身转谢过去立为意界。如是根境识三各六,立为实有的十八界。
  三  经部系的假实说
  在前叙说中,曾经说过,经部学者,对三科的看法,只承认界是真实,至于五蕴与十二处,都是假有。现在就对他的这一看法,作一简略的叙述,好让我们对于三科的假实,有更深一层的认识。
  从部派思想史上去看,说五蕴是真实的,在各家各派中,只有主张一切实有的有部及其兄弟行的犊子系。不过客观的说,蕴是实有的这一论题,在理论上是难以成立的。因此,经部坚定的主张蕴非实有。关于这,世亲在俱舍论中,曾站在经部的立场,破斥蕴是实有说:“蕴应假有(宗);多实积集共所成故(因);如聚如我(喻)”。要知蕴的是假是实,先当了知蕴的意义为何。蕴是积聚义,这是每个佛教学者都这样解说的。然而凡是积聚的,决不是一样东西,而是由许多东西集合成的,当不可说他有实自体,不特假有论者是这样的看法,就是实有论者也如此承认的。五蕴既以积聚为义,怎可说它是真实的?如有情的生命体,是由多实积集共所成的,所以我们说它没有实在自体可得;蕴既如我那样的积聚所成,当然如我一样的是假非实。这可说是明白的事实,根本无庸多所诤论的。可是实有者的有部,却不接受这论说,因而展开思想上的诤辩。殊不知有部对于蕴义的解说,“忽视了总聚的本身”,所以假有论者,就针对著他的这点加以反击说:蕴是聚义,而一一微决不可说聚,如果说微名蕴,不特有违契经说的“蕴是聚义”的圣教,而且还有自语相违的过失。因为说蕴就不可说微,说做就不可说蕴,做是独立的,蕴是聚集的,怎可从矛盾中去统一?所以说:“既是总聚,就该是假,正因为不是离开个别的人有人类,可见人类一名是假”。经部师如此说蕴是假,可说旗帜非常明显,理论亦极坚强有力。因而“蕴是假有”的论题,我们可以获得明确的理解。而且经部的这一论说,我们还可这样假定的说:经部的蕴假思想,是从大众系的说假部推衍出来的。
  有部说十二处实有,最大理由在于处有作用;现在经部师说,诸法的各有作用,固然是无可否认,但像你说的作用实有,却不是我所能承认的。因为诸法作用的产生,必有待于其他的因缘,没有说是不藉他缘,而可自体发生作用的。如眼见色,这当然是一种作用,但必须各种条件具备,然后其用乃显,若说不待他缘,而眼自体能见,那应一切时一切处都有见用,事实既不如此,怎可说有实用?又如了别是识作用,若了别用就是其识,在理论上就有过患。顺正理论第二十五,叙述经部学者这一意见说:“汲上座言:契经中说,识是了者,此非胜义,是世俗说。若是了者是识,亦应说为非识,谓若能了说名为识,不能了时应成非识,不应非识可立识名”。
  不用说,有部学者是不肯接受这个论说,所以众贤论师接著用种种理由反驳,说经部师的这种主张:“此唯率意,妄设虚言,都无正理及正教故”。尽管有部坚固封著,硬要说处有实自性,但根识的无实作用,却是世间明显事实,所以俱舍举经部师作有力的痛击说:“如何共聚揸掣虚空子眼色等缘生于眼识,此等于见孰为能所?唯法因果,实无作用,为顺世情,假兴言说,眼名能见,识名能了,智者于中,不应封著一!能依能缘的认识作用,尚非实有,所依所缘的根境作用,自不可得。经部师的十二处非实,可说就建立在这作用不可得上的。因内六根与外六境的唯一任务,就是为心识的所依所缘,但能为所依所缘事,决非个别的极微所能胜任,而是要很多极做的和合才可,但和合了的东西,必然是无实自体。顺正理论第四叙述他的这一意见说:“此中上座作如足言:五识依缘俱非实有,极做一一不成所依所缘事故,众缘和合方成所依所缘事故”。众缘所成的依缘,所以是假非实,问题还是在于各别的极做。个别极做一一各住,如有依缘之用,和合也就有用,别住如果无用,和合自然亦无。“如盲一一各住,无见色用,众盲和集,见用亦无;如是极做一一各住,无依缘用,众各和集,此用亦无。故处是假,唯界是实”。是以不论怎样,经部总不承认处是实有的。
  处假,不特在理论上可以获得明证,就是在圣教上也可获得证明。如有经说:“佛告乡间诸圣弟子!汝等今者应如是学:诸有过去、未来、现在眼所识色,此中都无常性恒性,皆是虚伪妄失之法”。客观的境界,如果是实有,以圣智观察,不应“皆是虚伪妄失之法”,如在圣智观察下,成为“虚伪妄失之法”,即可证知它的无实性。所缘的境界如此,所依根的非实亦然。
  所缘境的非实,顺正理论卷第二六对经部师说,亦有这样的介绍:“谓上座言:五根所发识,唯缘世俗有,无分别故,犹如明镜照众色像”。如一面光明的镜子,有什么照什么,不会对它起分别的。当知五根所发的五识,缘于所缘的境界时,只是一种当下的直觉,并不能对之计度分别,因前五识只有自性分别,没有随念与计度的两种分别,所以所缘的境界,只是世俗的假有,不是自相真实有。所以说十二处是假有。
  所缘境的非实有,现在举两个事实说明如下:
  一、苦乐随心不同:我们所认识的对象,知道它的是假非实,可从我们情绪感受方面加以显示。当你认识一个境界时,觉得它的是苦是乐,并不是客观境界的本身如此,而足从自己内心感受不同而来。婆沙论中对这引用经部学者的譬喻说:如一个容貌美丽而又衣饰华贵的女子,出现在一个大众的集会中,很多兑到她的人,对她所得的感觉反应是不同的:如是她的子女或一向崇拜她的,就对她生起恭敬心;如欲念特别重的男性,就对她生起爱染心;如是她的冤家仇敌,就对她生起嗔恚心;如一般争艳斗丽的女性,就对她生起嫉妒心;如是修不净观的佛法行者,就对她生起厌离心;如在大乘菩萨看来,则对她生起悲憨心;……同是一个人,各人对之所生的观感不同,从而证明境界的非实有,假定是实有的,为什么有诸感受不同?
  二、净秽随报有别:我们所认识的对象,知道它的是假非实,可从我们所认识的不同加以说明。如所饮用的水,假定是实在的,一切有情所见,应该是一样的,可是由于业报不同,各类有情所见有别:天见到的是琉璃宝,是庄严具;人见到的是一泓清水;鱼见到的是宫殿,是广阔的道路,于中自由自在的来去无阻;饿鬼见到的则是一滩脓血,任凭怎样的饥渴难忍,都不能得到受用。所以有颂说:“天见宝庄严,人见为清水,鱼见为窟宅,鬼见为脓血”。加是净秽差别,是由业报不同。若如有部所说,缘境是实有的,即不应有所不同。
  关于这个,顺正理论卷第五十三亦有介绍说:“譬喻部师作如是说:由分别力苦乐生故,知诸境界体不成实。以佛于彼摩建地迎契经中说:诸癞病老触苦火时以为乐故。又说一色于一有情,名可意境,非于余故。又如净秽不成实故,谓别生趣同分有情,于一事中取净秽异,既净秽相非定可得,故无成实净秽二境”。再就事实说,如一个月亮,丈人看来,正好饮酒赋诗,觉得有说不出的乐趣;可是在个异乡游子看来,则不免引起思乡之情。有首诗说:“窗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这是多么难以感受的滋味?由上种种分析,证知境非实有。所以经部系的学者,针对有部的执为实有,特别坚主十二处是假有非实。
  经部师虽主蕴处都是假的,但一论及十八界时,则又同其他各派一样的承认为实有,因十八界为因果法相的说明,不能说是不真实的。要知我人所认识的表相,虽说全是假的,但为假所依的,必然是真实的,所以经部有句名言:“假必依实”  (后代大乘唯识学家,为了成立它的实有思想,亦常用这句话)。十八界的所以是真实,不是从认识论上来说的,而是从现前因果法上来说的。如现存的生命体,就是十八界的总汇。此现前的生命果报体是果,推究此果的从何而来,就知足从过去的业因招感的,由过去因引生现实生命自体果,是现实的存在,谁也不能否定。再从现在实有的生命体往后推论,即发现现实生命活动所造作的一切,能作未来果报体的因,此因亦于现实生命体上明白可知,当然是实有的。所以经部肯定主张十八界实有,是在这因果性上说明的。唯识学采源说:“凡是有漏心所认识的一切,都是假的,不是法的实相;在我们所认识的假相背后,隐藏著真实的因果法相……:十八界。这个见解,初期的瑜伽派,像本地分亦还取同样的见地。他建立了离言自性,假说自性。在世间所认为真实的假说自性背后,还有它所依的真实的离言自性。他要建立有宗,他认为没有这离言的自性,实无法建立因果缘起,他要反对彻底无自性的大乘”。唯识学者虽反对彻底无自性的大乘,但他的境无识有的思想,实是从经部十八界实有的思想而来。亦可说经部思想,为境无识有的思想先河,不过在经部的思想体系中,还没有唯识学说得那样彻底而已。
  四  说假部的假实说
  说假部是从大众部分出来的一派,其思想大体与根本大众部差不多。关于这派的学说,在文献上,我们很少有所发现,只在异部宗轮论里,曾约略的说到:“其说假部本宗同义:谓苦非蕴,十二处非真实。诸行相待,展转和合,假名为苦,无士夫用”。其他还说到一点,因与这里所要说的假实无关,姑且不谈。
  说假部之所以得名为说假部,就是分别说明世出世间一切诸法的假有实有之义。他由蕴处界三科分别批判现在法的是假是实,但据上面所引的异部宗轮论看,似乎只说及五蕴与十二处的非真实,至于十八界的是假是实,根本没有提到。现在顺其次第,略为分别如下:
  说假部所说的“谓苦非蕴”,意即显示“五蕴和合的生命体,有种种痛苦的逼迫,但这逼迫的痛苦,是蕴体上的呢?还是另有苦性与之相合而产生的?依照向来所说,蕴体就是苦,如十二缘起说的无明缘行,乃至招集纯大苦蕴,似乎蕴体纯是苦的,,没有一点快乐可言。可是照大迦旃延看来,苦痛并不就是蕴体,蕴体是逼迫性的,蕴之所以为苦,是因与外蕴和合所产生的,这和合生的苦,也还是假立的,并没有他的实在陆,所以谓苦非蕴”。蕴体本身既然不是苦,有情生命体上所有的痛苦,究是怎样来的?他们说:是由诸行互相对待展转和合有的,和合相待而有的诸苦,既不是由现在的士夫作用而来,当然也就没有真实的苦性。
  可是慈恩大师于义林章说:“说假部说能造所造,若粗若细,在蕴门中,体皆是实,义积聚故,体非积集,在界处门,并皆是假依缘,并皆体积聚,故通有无漏”。还有贤首华严五教章说:“现通假实宗谓说假部等,彼说无去来世,现在世中,诸法在蕴可实,在界处假,随应诸法,假实不定”。依此来看,处界二门,由于分为依缘,所以皆是假法,蕴体确是实在的。现在我们说蕴是假,约它展转和合的诸行聚的这点上而言。
  说假部最有力的假有说,就是异部宗轮论中的“十二处非真实”。经部虽也说处是假,但他实从说假部的思想而来。说假部所以能建立“十一一处非真实”的理论,实乃本于佛说。这在阿含圣典的六处颂到处可见的。如杂含说:“眼等,眼等性空。生无所从来,去亦无所至。是眼不实生,生已尽灭”。又一经说:“眼生时无有来处,灭时无有去。如是眼不实而生,生已而尽灭”。杂含第九、二三二经又说:二五何名为世间空?佛告三弥离提:眼空,常恒不变易法空,我所空。所以者何?此性自尔……耳鼻舌身意亦复如是,是名世间空”。三三五经更说:“云何为第一义空经?诸比丘!眼生时无有来处,灭时无有去处。如是眼不实而生,生已尽灭,有业报而无作者,此阴灭已,异阴相续,除俗数法。耳鼻舌身意亦如是说”。还有不明指六根,而以诸行说的,也是显示六处法门的空无自性。如杂含第十一、二七三经说:“比丘!诸行如幻如炎,刹那时顷尽朽,不实来,不实去。是故比丘,于空诸行,当知当喜当念。空诸行,常恒住不变异法空、无我我所”。从所引的杂含各经来看,足以显示十二处的是假非实。所以说假部主十二处非真实,确实有他有力的圣教根据,不是想像如此的。
  同时,我们还应知道的:不管是原始的根本圣典,或者是后代的大乘圣典,都曾说到内空、外空、内外空的三空,而且在说到这三空的内容时:内空,总是指六根空,外空,总是指六境空,内外空,则综合根境说其空。由此可见十二处空,是佛法的根本义。说假部的部主,能公开的提出“十二处非真实”之说,不能不说在思想上迈进了一大步,亦不能不说他有著强有力的圣敌根据,是以这是值得每个佛教学者所重视的!
  前面说过,十八界是假定实,在现存的论典中,还未发现说假部是怎样的一个主张。不过,在华严五教章及慈恩义林章中,既然皆说“在界处假”,就可知道:在说假部的立场,不但十二处是假有的,就是十八界亦非有实自体的。唯贤首家把他列为现通假实宗里,不难了知说假部的这一派,对现在法是最先下假实批判的学者,且在他的批判结果,认为现实的世界,从一方面看,固然是假的,从另方面看,还是有它的真实在,无怪贤首家把他说为属于现通假实宗。说假部的这个思想观点,如站在部派佛教的立场说,无疑是具有批判的态度,如以后代大乘佛教思想来看,不妨把它看成是即空而有的思想先驱,对后代大乘佛教影响,实在是很大的!
  五  刹那论者假实说
  最后再来一说刹那论者对于假实的主张。刹那论者,在部派中,究竟属于那一派系,我们现在还不知道。不过从正理论中把它叫做刹那论者,可以想见他是属于主张过未无体而唯现在有的一派。此派只承认十二处有实自体,至于五蕴与十八界,都非真实而假有的。
  刹那论者说蕴与界是假,正理论中既没有对它加以解释,亦无法从其他文献中发现明确的文证。所以他所说的蕴非实有,只好从经部的论说中,比例而知。至他说界是假非实,其详细的理由,我们同样无从理解。不过,界的定义,有时作种类释。如俱舍一说:“有说界声表种类义,谓十八法种类自性各别不同,名十八界”。因为界的种类,就是各蕴的积聚,所以或可就此说它是假。十八界与十二处,原本都是立于认识论根据之上的,加上经部既巳主张十二处是假,在思想上,可说已达到所认识的一切,都是假有的结论。所认识的一切,尚且是假非实,试问还有什么真实可得?所以说界是假。
  刹那论者尽管说蕴与界是假,但他却主张十二处是真实的,如顺正理论第五十一说:“刹那论者,唯说有现一刹那中十二处体”。这实在使人有点不大理解。以名相说:十二处就是十八界中的六根六境,十八界既假,十二处为什么是实?性空学采源说:“佛说十二处为一切有,处是依有情存在的内外关系上安立的,是说明有情最重要的法门”。有情是现实存在的,十二处不能不足真实。
  可是这个说法,不特不能获得处是假有的学者同意,且亦不能邀得三世实有者的默许。如正理论引经斥责说:“经言:“梵志当知!一切有者,唯十二处”,或唯三世如其所有而说有言,为彼经中说唯有十二处体非过未耶?……佛为梵志说此契经,非为显成唯有现在一刹那顷十二处法”。三世有者的意思,说有不足唯说现在实有,就是过去未来亦是实有的。所以顺正理论的论主责问刹那论者:你在什么地方见有明教遮有过去未来?难道你没有见到听到处处经中说过去未来亦是有的吗?所以汝刹那论者说十二处实有是不错的,说唯有现一刹那中十二处体,那就大大的有违佛陀的圣教,不是我们所能同意的。是以刹那论者说十二处实有,能否在理论上成立,值得我们注意!
  六  结  论
  佛说三科法门,虽未分别假实,可是到了部派佛教时代,一分学者,因专心于法相的分析,致从事于思想的游戏,分别这个是假那个是实,扰得佛法行者莫知适从!从世间一般常识说,佛法可说是实在论者,即在常识上不能不承认一切有,所以有部学者说一切有,无异是本佛陀所说。出发于一般常识,说诸法的实有,可以称为常识实在论。若从正观去观时,就将发现一切法的实有自性不可得,因为一切法自性是本空的,于空中而有一切诸行的显现。性空,是说诸行本性即空;诸行,是说因缘和合而生起的现象。五蕴、十二处、十八界,皆是诸行,从常识方面去看,固然可说是有,若以理智观察,就知诸行自性本空,从空性中现起的缘起诸行,当然无实自体可得,这是佛法的根本思想,亦是佛法的基本教义!
  在此应当知道:佛说一切法有,并非是说实有,而是自性空,相假有的,如执自性实有,就离佛意太远。唯有观诸法自性当体即空,缘起假相不无,才能圆见佛说一切法有的本义。否则,说假说实,都是思想的游戏!因为只要在心中存在一点实有观念,那就不论遇到什么问题,都将碰壁不得解决,而为假实思想所困!在思想上既为假实所困,对于万有诸法的现象,自不能给子圆满的说明,当然不断的要在思想上求解决,大概经过三四百年的长期思辨,直至诸法如幻假有之说起,万有是假是实的问题,才获得一合理而圆满的解决!
  以蕴的假实说,部派时代,虽有主假主实的不同,且假有说略占优势,但他们的诤论焦点,不在五蕴的自体,而在法相名目的粗聚法,从粗聚法体观蕴是聚义,达到实有不能成立的程度,似已进了一步,但从五蕴的自体看,不特实有者的有部,说五蕴法是实有的,就是假有者的经部,亦认五蕴法是实有的,并未达到五蕴性空的阶段,所以小乘假有者说蕴足假,是不彻底的。据根本圣典看,说蕴是假,不应停滞在聚义的蕴上,而应从蕴的一一自体,通达它的无自性空。五蕴的空无自性,阿含经有譬喻说:“观色如聚沬,观受如水泡,观想如阳焰,观行如芭蕉,观识如幻事”。学者唯有如此洞达五蕴自性空,从自性空中发挥五蕴的本义,才能真正吻合根本佛教的意趣。但五蕴性空的理论建立,在部派佛教,固没有完成,就是大乘“依实立假”的学派,也没有达成这一任务,真能发挥这性空极意的,唯有大乘性空系。性空者鼻祖龙树大士,在中观论观五阴品第四中,对这有详细的说明。当知宇宙问的万有诸法,没有一法不是从众缘生的,缘生的没有不是无实自性,五蕴法既是缘起和合的因果法,自然也就没有它的实性可得。如不从它的本性,观察他无自性空,妄执它有实自体,那因果关系就无由建立,所以中论观五阴品,以因果相离,有因无因,因果相似不相似的三门,破斥实有者所执的实有色法。色法如此,受想行识,亦复如是。心经说:“照见五蕴皆空”;“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这都是显示五蕴自性空的有力敔言。
  小乘学者始终不能越出“我空法有”的雷池一步,病根就在不知五蕴性空。殊不知执我所依的五蕴法有实自性,未必真的就能了知无我。直透五蕴自性空的圣龙树,反复论证这一问题说:在所执方面,如仍妄执法有自性,我执自亦未能荡尽,所以说:“乃至有蕴执,尔时有我执”。在体悟方面,如能真的了解我空,必能进而体悟法空,所以说:“若无有我者,何得有我所”?因此,不论是在理解佛法上讲,或者是在生死解脱上讲,我们论证蕴的假实,不应尽在法相名目的粗聚法上打转,而应深入法自体的内在采究,以体悟五蕴法的自性本空。
  以处的假实说,部派时代,虽同样的有主假主实的派别,但在通达一切法空的方面,我们了解处空,较之体悟蕴空,尤为重要。因为一般说的五蕴假有,只是在它的类聚上加以说明,但十二处的非实,却已直接的深入根境的法体作用上给子说明;从此再进一步的广为发挥,就可到达所知的一切法空。但是在部派时代的佛教学者,同样没有做到这个程度,要到大乘性空宗的崛起,圣龙树运用那如大火炬的般若烈火,焚毁学派思想的一切葛藤络索,才真正的达到所知的一切法空。虽然如此,但性空者,到底是以此为基,逐渐达到诸法性空的。中观论的观六情品,从观六根的自性不可得,到观六境的自性不可得,一直观到由根境而起的识、触、受、爱、取等,乃至能见的见者,能闻的闻者,能嗅的嗅者,能尝的尝者,能觉触的触者,能知法的知者,一切的一切,都没有实在的独立自性,就是这一假名思想的深化而广化。心经说的一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亦即十二处假有的最好说明。
  从根本佛教,通过部派佛教,到性空大乘佛教,一贯的显示了十二处的缘起假名,所以主张实有的有部及刹那论者,对佛所说的十二处无自性空,可谓根本没有体会。因此,我人今日应体佛陀的本怀,深入十二处的内在,体达它的性空无实,以无保留的态度,舍去实有的幻见!
  以界的假实说,部派时代,大都是主界是实有的,只有刹那论者及说假部的学者,认为界是假有。一般所以主张界是实有,因为他们认为在认识背后隐在著一个离言自性,而这就是十八界自体,所以从小乘学派到有所得的大乘,共同承认十八界有实自性的理由所在。其实,十八界就是根境识三的各占六界。六根、六境为所依、所缘的十二处时,可以说它足假名无实,为什么列为十八界时,反而成为真实?所依、所缘的根境既然不足实有,那如两手相拍而成声的根境所生之识,又有什么真实性可得?所以心经说:“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彻底的否定了界有固定的真实性,从自性妄见的重围中眺出来,建立如幻缘起的因果网,以契合佛说十八界的本义!
  部派时代的佛教学者,所以要作假实的辨别,目的还是在于建立因果的相续。在思想的不断发展下,到了发现法体实有无法说明万有的因果关系,乃渐渐的向假有实无的坦途迈进,终于到了圣龙树出,以般若烈火销融蕴处界的种种差别相,始放出三科假名无自性空的真理之光!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