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演培法师:部派时代的菩萨观


   日期:2024/7/8 8:04: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部派时代的菩萨观
演培法师
  一  绪  说
  佛是由菩萨修菩提行而成的,这在佛弟子间,可谓无有异议。不过,学派对佛陀既有不同的看法,对菩萨的观点自亦不会一致。因此,现在再来谈谈部派时代的菩萨观。菩萨,一般都知道,是菩提萨唾的简称,义为觉有情。从自利方面说,显示自己是个觉了真理的有情,从利他方面说,显示不断在为觉悟其他有情而工作。前者以上求为目的,而以智慧为活动的中心,后者以下化为主旨,而以悲愿为活动的先驱。通常说的“悲智双运,名为菩萨”,正是此意。所以严格说来,做个名符其实的菩萨,不是简单的一同事,也不是人人所能做得到的。
  菩萨的基本条件是发菩提心,发菩提心的目的是为完成佛道,所以有说菩萨是佛陀候补者的名称。事实确也如此,一个发了菩提心的菩萨,只要木于悲愿,百折不挠的向菩萨大道前进,终归是要圆成无上正等正觉的。不过,在未到达佛果之前,在过程中,由于不绝努力的修行,共地位渐次向上,这也是经中明白告诉我人的。因为佛是究竟圆满的,不特世间一般贤圣不可北,就是出世二乘圣者亦所不及,要经相当长时间的用功修行,才能庄严成就佛果,决不是短暂修行所能做得到的。足以想要发心做菩萨,就得准备长期奋辟,且要不惜牺牲的苦干实干,如果想要速成,那是不可能的。菩萨的伟大殊胜,也就在此,这是我们首先要予以交代的。
  菩萨,到菩萨为本的大小综合时代,特别足到大乘佛教高度发扬时代,共所了解的菩萨与部派时代的菩萨,在程度上有著很大的不同。换句话说,部派时代,不论那派系所说的菩萨,都不是像后代大乘所说的文殊、普贤、观音、势至、地藏等大菩萨,因为这些大菩萨,在大乘佛法中说,是同时行化世间的,不特如此,大乘说的菩萨,都是头戴宝冠,项缇璎珞,具有端严殊妙之相的。部派时代所说的菩萨,各派系一致承认,足指佛陀未成佛前,在三大阿僧只劫中,修学菩萨行,现种种身份,教化各类众生的行者。像这样的菩萨,以凡夫身而起烦恼,自亦足极平常的,不可说绝对没有。如本生谈说,佛陀在前生,行菩萨道时,不论现怎样的身份,都是属于几夫之形。
  从释迦佛陀说,佛的最初发心,是在古释迦时,当时他木是个做陶器者,被人称为陶师,因值古释迦行化世间,感于佛陀的崇高伟大,而以生命奉献古释迦佛,发菩提心,行菩萨行,从那时起,直至成佛,共所经过的时间,是段相当悠长的时间。以北传佛教说,是三只百劫;以南传佛教说,是四只千劫。尽管有此传说不同,而菩萨道的时问很长,则是南北传所一致的。于此长时期中,木诸经论所说,约可分为四大阶段:一定三只修福慧的时代;二是百劫种相好的时代;三是王宫降生以至出家的时代;四是断结成道前的时代。前二是就过去生十分的,后二是就现在生巾分的。加以求学说:初期是预科生,二期是正班生,三四两期则是快要毕业考试的时代。
  二  修学中的菩萨
  菩萨的发心是伟大的,所走的道路是遥远的,但在这漫长的菩萨道上行进时,究足以怎样的身份而出现的?换句话说,这期间的菩萨,究竟是属凡夫?抑或巳成圣者?这在学派问,无疑有著不同的看法,并且有著激烈的诤论。不过,初发菩提心的是凡夫菩萨,仍为各派所共认,因为世间没有一步登天的事,无论什么都是渐次渐次上进的,何况伟大的菩萨道?所以初发心的菩萨,除了他的发心殊胜,在行为活动的表现上,很难看出与常人有什么不同。因此,菩萨原足凡夫,学派阎的观点,本属一致,所成问题的,是凡夫位的长短,有认为是很长的,直至成正觉前都是凡夫,有认为到某阶段,即舍凡夫而成圣者。
  首先我们还足来看大众部的菩萨观:以大众系的学者说,菩萨从初发心修行,直至初阿僧只劫满,都是几夫菩萨,当然没有问题,但一进入第二阿僧只劫,即升格而为圣者,再也不是凡夫了。在初阿僧只劫中用功修行,目的在为自利,“入第二僧只即名圣者”,是即显示自利的修行已经完成,如果是个专为个己解脱者,到此可说已经没有事做。但菩萨是为度众生,而不是纯为解决本身问题的,所以进入第二阿僧只劫以后,还要继续的做一切利他活动。不过严格说来,所谓利他,实际还是自利,因为菩萨最终的目的是成佛,而度生即是为达到成佛的主要条件,所谓从利他中完成自利,就是此意。因此他们主张,进入第二阿僧只劫,即非凡夫菩萨。
  入于第二阿僧只劫的菩萨,大众学者固然认为他是圣者,南方论事传说,亦说案达罗学派,主张佛于过去生中,在遇迦叶佛的时侯,已经到达正性离生的阶段,亦即舍凡夫性而成为圣者,北传同样有这说法,如说“值迦叶佛时,得决定道”,就是指此。所谓得决定道,就是已见真理,可见这思想,不是大众系所独有的。本来,菩萨在不绝努力中修行的结果,其地位的逐渐向上推进,应该是没有问题的,而且到了某一阶段,成为断惑的圣者,当然也是可能的。所以大众系等所说,在理论上,有它相当的根据,在事实上,有其必然的趋势,如再以后代大乘佛法来看,更可看出大众系思想的进步,无怪这一系的思想,在佛法中,逐渐成为大乘佛法思想的先驱。
  有部系的学者,无论怎样,不同意这看法。据他们的意见,菩萨是个特殊发心者,这是没有问题的,在菩萨的修行过程中,其境界不断的向上进展,这也没有什么可疑的。然而他们修行工夫,不论到了怎样程度,但在未成正觉以前,都还是个凡夫,不能视为超人。因在菩萨的身心中,有时仍不免生起烦恼的,假定不是这样,那后来的降魔成道,岂不变为毫无意义?这不仅有部是这样坚定的主张,相传雪山部也含有这样相同的思想。不过亦有说雪山部承认菩萨非异生的,究竟谁是谁非,现在很难断定。然有部系始终将菩萨视为凡夫,这从有部的论典中,可以明白看出的。菩萨是凡是圣,在学派思想中,展开了第一回合的序幕战。
  思想战的序幕一经揭开,接著自然还有更多论战。如欲、恚、害的三想,在菩萨的身心中,是否还会生起?不用说,这由菩萨资格的不同,对之乃有不同的看法。异部宗轮论叙述大众部的意见说:“一切菩萨不起欲想、恚想、害想”。因真正得到圣道的菩萨,以慈悲的眼光,看生死轮回中的众生,觉得他们可怜可愍,时刻存著济拔众生的心,解脱他们的痛苦,给与他们的快乐,怎好还会对众生生起这些不良的心理?再说,众生为烦恼支配,自己作不得主,做出种种错事,已经痛苦不堪,具有悲心的菩萨,怎忍对之再生嗔恚加以迫害?合其苦上加苦?如果真的还对众生起嗔害心,那里还够资格称做菩萨?所以大众学者认为,得决定道的圣者菩萨,绝对不对众生起此三想。
  说一切有系,因为认定菩萨,始终是个凡夫,所以极自然的主张,菩萨有时不免仍起欲望,起恚害心,不但三只百劫中的菩萨如此,就是最后身的菩萨,亦还不免要起这样的念头,所以他引契经证明说:“我未证得三菩提时,虽起欲寻、恚寻、害寻而不放逸”。或有这样责难说:菩萨既还生起这样的三想,那与凡夫又有什么差别?当知佛说“而不放逸”的这话,是即显示菩萨与凡夫的不同。凡夫生起这些恶想,就随顺这些恶想发展下去,做出种种非理非法的事情;菩萨不然,当这些恶念生起时,立刻就以所修的道力,子从严密的控制,决不使之继续态放,是为菩萨最大特色。因这三恶想,是极难调的,菩萨能控制它们,自然是很难得的。
  菩萨在修学的过程中,生于无数的有情类,以种种不同的身份,作种种不同的孜化,有时自亦不免于恶趣中受生。然于此成为问题的,就是菩萨于种种恶趣现身,是由业力的牵引子抑由愿力的驱使?不用说,这在学派中,有不同的说明,而观点的纷歧,还是从凡圣不同而来。
  有部学者,以菩萨为几夫,凡夫菩萨,生于恶趣,特别足生于畜生,可说是平常的,而且是基于业力堕入恶趣的,既不是由于自己修持的进步到达那里,更不是由于什么愿力的驱使。尽管如此,但与普通恶趣有情,显然有著很大差别:第一,菩萨所生恶趣,不是最极痛苦的无间地狱;第二,菩萨纵在恶趣,亦不放弃菩提行的修学,始终不忘自己的本愿和初心。随业堕入恶趣的凡夫,在恶趣中,浑浑沌沌的,迷迷惑惑的,只有受苦的份兄,根本不知什么叫做向上,怎能与菩萨相提并论?然则菩萨到什么阶段,才不随业而堕入恶趣?依有部意见说,到百劫修相好的忍位,菩萨才有把握,不再生于恶趣,这与所说小乘行者“忍不堕恶趣”的意思,是差不多的。婆沙对这更进一步说:未修妙相业的菩萨,因为未得五种胜事,不得名为真实菩萨;要得五种胜事的菩萨,才够资格叫做真实菩萨。如说:“修妙相业时,舍五劣事得五胜事:一、舍诸恶趣恒生善趣;二、舍下劣家恒生贵家;三、舍非男身恒得男身;四、舍不具根恒具诸根;五、舍有忘失念恒得自性生念。由此得名真实菩萨;未修妙相业时,与此相违,是故不名真实菩萨”。
  大众系的看法,与有部系不同,菩萨在未入决定位,说他由业力而堕入恶趣,这是对的,得决定道后的圣者菩萨,亦说是由业力的结果,那就不免不成话说。因体见诸法真理的菩萨,决不会起烦恼造业,由业力牵引而入恶趣。但这不是说圣者菩萨不入恶趣,不过为了济度众生,由愿力的驱使,不得不到恶趣里去。异部宗轮论说:“菩萨为欲饶益有情,愿生恶趣随意能往”,就是此意。菩萨入恶趣中,不是去受苦的,而是去度生的,只要见到有缘众生可度,随时可入恶趣予以救度,一旦化缘已毕,随时可以离开,不像由业力而堕入的有情,一定要待业报尽了才能离苦。总之,圣者菩萨出入恶趣,是有其自由意志的,决不受任何业力的束缚。
  在北傅佛教,只知这是大众系的思想,但南传佛教,据论事告诉我们,案达罗学派,亦有这思想,而且将这范围扩大,不仅局于往来恶趣—如说:“菩萨因于自由意志的行使,生于恶趣;菩萨因于自由意志的行使,而来托胎;菩萨因于自由意志的行使,而行苦行;菩萨因于自由意志的行使,更作修行,从于异师”。依于论事这一思想的披露,可知圣者菩萨的一切行事,都是木于自由意志以决定的,没有一样是随业力所牵的。近代佛教学者,依于这一启一不,有认为后代大乘佛法中的大菩萨,如观昔菩萨、地藏大士等,现种种身救诸众生,是即从这思想发展起来的。尽管有部学者不同意这说法,但这思想逐渐为大多数学者所接受,这是我们所不可忽视的。
  接著而来的还有一个问题,就是菩萨发心,虽以成佛为期,但到什么阶段,始能自觉自己,一定可以成佛?大众系怎样说的,由于材料的缺乏,我们不能为之论定,不过从其第二阿僧只劫,已为圣者这点来看,由于体悟真理,已得佛的“氛,对于自己成佛,当然不再怀疑,不妨就说这个时候,已得自觉决定成佛。然而有部,据婆沙说:“是故菩萨乃至初无数劫满时,虽具修种种难行苦行,而未能决定自知作佛;第二无数劫满时,虽能决定自知作佛,而犹未敢发无畏言我当作佛;第三无数劫满修妙相业时,亦决定知我当作佛,亦发无畏狮子吼言我当作佛”。这样说来,修菩萨道成佛,不是简单的事,一个敢公开向大众宣称可以成佛的菩萨,一定是已有了相当程度的。
  菩萨于三大阿僧只劫中,修种种难行能行的大行,这是南北传佛子所共知的,但所谓三大阿僧只劫,足以怎样的标准来划分的,这又为我们所不可不知。依婆沙论,本有多种说法,兹且依所逢事的佛陀,分别三阿僧只劫量。如说:“然从彼(古释迦)佛发是愿后,乃至逢事宝髻如来,足名初劫阿僧企耶满;从此以后,乃至逢事然灯如来,是名第二劫阿僧企耶满;复从此后,乃至逢事胜观如来,是名第三劫阿僧企耶满”。于其期间,所亲近供养的佛有多少?这在南北传的佛教中,有不同的说法:南传仅谓逢事二十四佛,其数可说是很少的;北传则说逢事二十二万八千余佛,其数又是很多的。如婆沙说:“初劫阿僧企耶,逢事七万五千佛,最初名释迦牟尼,最后名宝髻;第二劫阿僧企耶,逢事七万六千佛,最初即宝髻,最后名燃灯;第三劫阿僧企耶,逢事七万七干佛,最初即燃灯,最后名胜观;于修相异熟业九十一劫中,逢事六佛,最初即胜观,最后名迦叶波”。不过这是约释迦菩萨在因中修行经过说的,其他的菩萨不一定也是如此。如当来下生的弥勒菩萨,其情形就不是这样。所以同是修学佛道的菩萨,由于修学的作风不同,为人为己的先后有别,因而在长期的菩萨道过程中,所逢事的佛陀,所化度的众生,所修学的行门,也就不能一概而论,这从后代大乘所说悲增上、智增上、愿增上等菩萨的不同,对此就可有更清楚的了解。学派中所说的菩萨,是以过去释迦菩萨为主的,所以特作如上分别。
  在长时期中,亲近这么多佛,究以修学何种法门为主?当然,听惯大乘佛法的都知道,菩萨所修的是六度万行,但部派佛法所说的不是这些。依南传说,释迦菩萨在因中所修的,是十波罗密,即:一、布施波罗密;二、戒波罗密;三、出离波罗密;四、智慧波罗密;五、精进波罗密;六、忍辱波罗密;七、真实波罗密;八,决定波罗密;九、慈悲波罗密;十、舍波罗密。于中缺少后代大乘所说六波罗密中的静虑波罗密,而次第又不尽同。依北传说,婆沙举出四种波罗密,即:一、施波罗密多;二、戒波罗密多;三、精进波罗密多;四、般若波罗密多。大乘中的忍辱、静虑二波罗密多,没有谈到,不过依其对戒的解释,似亦含有忍波罗密多的意思。
  依婆沙的四波罗密多来说,要修到怎样的程度,方可说是修学圆满?施是对于一切无条件的净舍,只要众生有所求,只要是自己所有,为了悲心所使,不特身外物无所恋著的奉献,乃至身命头目髓脑,都无少许恋著的奉献,是为施波罗密多圆满。戒是属身心的修养,不特绝对不侵犯有情,即使有情无故的来侵犯自己,甚至被割截身肉手足,到达体无完肤的如芥子许,亦不对来侵犯者,生起一念嗔心,足为戒波罗密多圆满。精进是勇往直前的不休息,不论在任何艰难困苦的情形下,都不为懈怠之所退败,如释迦菩萨在因地中,“经六昼夜,一足而立,不陶而视,以一伽陀赞叹于佛,而无一念懈倦之心”,是为精进波罗密多圆满。慧是对于诸法事理的解了,透辟的解了诸法,恶慧固不能娆浊,论难亦无有匹敌,“乃至坐金刚座入金刚喻定,将证无上正等菩提,齐此方名般若波罗密多圆满”。所以在此圆满修学,实在不足简单的事。
  虽有外国诸师,欲于前四之外,再加忍与静虑或忍与闻,而说六种波罗密多,但以有部正统说,菩萨在修学中,固亦修学是诸法门,然均可以摄于前四之中。一谓忍摄在戒中,静虑摄在般若。戒慧满时,即名彼满故”。忍如前说(摄于戎中),间摄在慧,所以实际只有四种波罗密多,这是有部学者所主张的。
  总之,菩萨在三大阿僧只劫的长时间中,不息的修学种种行门以求胜进,主要是为自利利他而活动,这不但部派佛教学者如是一致承认,就是后代大乘佛教学者亦是这样的看法。
  三  正觉前的菩萨
  一个人,修学的期间,不论怎样长,总有结束一日,亦即所谓毕业,这是世间明白的事实。当知菩萨修行,亦复如是,最后必然要成佛的。读书在毕业前,还要忙朱一番,就是举行考试,考试及格,方得卒业。菩萨在成佛前,同样要作最后努力,方得圆成无上正觉,这就是断惑证真,如果这关通不过,还得继续的修行。唯依一般说来,特别是依学派说,菩萨经过三只百劫的修行,所应修的诸波罗密,都巳圆满成就,所应度的众生根机,得度因缘已熟,时间一到,没有不成佛的。这点,可说是诸学派一致的看法。现在我们在这节中所要说的,是正觉前的菩萨是怎样的,亦即关于所谓最后身菩萨的说明。
  正觉前的菩萨,经论中称为最后身菩萨,是指已经生到兜率内院,到达一生补处位,然后下生人间,行将成佛之身,名为最后身。因为受此一次菩萨身相后,必然要在菩提树下成等正觉,再也不会受菩萨身了,所以出现到这人间以后,还未于菩提树下成佛前的这段时间,总称为最后身菩萨。这一阶段的菩萨,其所经历的时间,虽则说是很短的,但其程度,不论从那方面说,都不是修学中的菩萨所能及的。因为是这样的关系,所以部派佛教学者,对这特别作为一个独立问题来论说,而且各派对这观点,亦同样有很大出入。最后身菩萨,关系于成佛,当然不是一个小问题,我们对之应该有正确认识,所以现对各学派的不同看法,作个简单而扼要的说明。
  最后身菩萨,出现到这人间,生长在这人间:一切的一切,有异一般凡夫,这是不用说的。首先我们要指出的,就是菩萨下生人间,是以怎样形态而入母胎的?异部宗轮论举出大众系的意见说:“一切菩萨入母胎时作白象形”。本此而观,作白象形而入母胎,可说已成最后身菩萨入胎的必然形态,只要你是最后身菩萨,必然是这样来入胎的。白象入胎说,木为学派所共,然成问题者,是乘白象来?抑作白象来?虽说一宇之差,意义大有出入。大众系主张作白象来,而以普曜经说的“菩萨从兜率天下,化作白象,口有六牙”,为共有力的教证,至在理论上来说,因为他是无中有论者,所以不得不说作白象入胎,我们应理解大众学者作这样说的用意所在。
  有部系的学者,认为白象之说,只是象征性的,不能视为必然。婆沙论说:“菩萨已于九十一劫不堕恶趣,况最后身受此(白象)中有而入母胎?是故智者不应依彼(大德法善现)所说文颂,而言菩萨所受中有如白象形”。有部的意见,象是旁生的一类,菩萨早就不堕恶趣了,那里还会再以旁生类的白象而入胎?因果经中所以说:“菩萨初下生时,乘白象从右胁入”。乘白象与作白象,已有很大的不同,何况经中所说,是示“菩萨母梦见此事”,以为吉祥而已,怎可将这作为实质的白象来看?如最后身菩萨,还作白象类形,来人母胎,那所谓成佛,是就成问题。因此,有部只承认这是显示菩萨的性善慈悲,不承认这是代表菩萨的入胎形态。
  菩萨入胎的形态,学派不同的看法,已如上说;菩萨入胎的观念,学派是怎样说法,亦应了知。施设论说:“如经所说,菩萨能知入胎、住胎、出胎等事”。婆沙论亦说:“谓契经说,菩萨正知入母胎,正知住胎,正知出母胎”。这在各学派中,可说是共同承认的,即菩萨于此三阶段,都有其正知。所谓正知,是无倒想的意思。为什么要这样说?约与众生不同而分别的。婆沙论说:“谓诸有情多起倒想而入母胎,男人胎时,于母起爱,于父起恚,女入胎时,于父起爱,于母起恚,谓彼与已有顺违故。后有菩萨入母胎时心无颠倒,于父父想,于母母想……无倒想故,名为正知”。这明显的显示出菩萨与异生的受生不同,稍为了解佛法的,对这大都知道的。
  学派既都承认,菩萨入胎,具有正知,还有什么可诤论的?问题出在心无颠倒的菩萨入胎,是否仍有亲爱之情。据有部说,像一般众生所有的染爱,在后有菩萨固没有,但对父母的认识与亲爱之情,不能说没有,要有这个为动力,始得托胎受生,否则,入胎即不可能。婆沙论说:“菩萨不尔,将入母胎,于父父想,于母母想,我依彼故增长后蕴,当于瞻部洲中受尊胜报,依此证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与诸有情作饶益事。作是念巳,便于父母等生亲爱,由此结生”。“虽具亲爱而无异心”,是为菩萨入胎特色。但大众系,认为菩萨入胎,不是本身要如此的,因自己对生死大事,老早是就解决了的,现在所以受生,完全是为度生,不但没有一般的贪爱,就是亲爱之情亦没有。唯有如此,始能真正显示出菩萨与异生的受生差别。不但大众系是这样说,就是木上座部而后转为雪山部的学者,亦如此主张。如异部宗轮论说:“菩萨入胎不起贪爱”。这个不起贪爱,我在该论语体释中解释道:“不特YIN欲的贪爱,就是父母的亲爱,生命的自体爱,也都不起的”。所以这个思想,同于大众部而异于有部。
  人类有情受生,依诸经所说,在母胎中,要经羯刺蓝(凝滑位),额部昙(疱位),闭尸(血肉位),健南(坚肉位),钵罗奢怯(支节位)的五位,才能完成有情生命形态,才能于母胎中渐渐长大,才能到达一定时期而出胎。然最后身菩萨的受生,是否也须经过这些阶段?一论说到这个,就又发现部派不同的意见。
  学派对这不同意见,是从菩萨不同身份而来。以菩萨为异生的有部,谓诸异生受生,都要经这五个阶段,没有一个可例外的,最后身菩萨既定异生,如说不经五位,足没有道理的。唯菩萨有不同于异生的,据施设论第二说:“菩萨住母胎中,而能不染胎藏诸垢,无血肉垢,无杂秽垢,乃至余诸不净垢等,而悉不染”。这当然是难能可贵,而为异生做不到的。一看,就知这说法,已高调了菩萨资格。如依婆沙论说,菩萨还不能做到这点,所以说:“菩萨生身,犹有种种便利不净”。观此,菩萨的人间性,格外被显露出来,是以必然要经五位。大众系不从此说为然,谓菩萨早成圣者,不可以凡夫的眼光来看菩萨,菩萨是顿成诸根,而不须经过这些阶段的,于是成诤。
  新生命在母胎中,经过法定的时期,就要出胎,这是谁都知道的。普通有情,由于业力的因缘,从产道出,这是一般的常识。然而菩萨的降生,特别是最后身菩萨的降生,是否也是如此,不免成了问题。大众系学者,本其一贯的立场,从超人间的观点论说这个,谓“一切菩萨出母胎时,皆从右胁生”。意思是说,菩萨清净之身,不容从产道出的。这在原始圣典中,是可找到根据的,不是大众学者的创说。长含大本经说:“佛告比丘:诸佛常法,昆婆尸菩萨,当其生时,从右胁出,专念不乱”。不但昆婆尸菩萨如此,其他诸佛,在作最后身菩萨出生时,亦足如此。依经说,这也成为诸佛常法,所以大众学者,视此为诸最后身菩萨诞生的必然状态,不可有所改变的。
  有部出发于人木的观点,认为菩萨既受生于人间,当如普通人诞生的状态一样,所谓示现于人,便同人法,那里会有从右胁生的道理?事实,在这人间,从没有见过,亦没有听过,有不从产道出的。如被认为有部所传的施设论,对于菩萨出生,曾有种种说明,但就没有说到从右胁生的这事。证知有部是不承认这一说法的。还有传于钖兰而自认为是上座部的学者,同样不以右胁而生为一事实,只可说是喻显菩萨的清净而已。且从古经典中去看,关于人间释尊的诞生,根本找不到所谓从右胁生的明文,充其量只是说到菩萨的降生,没有一般人们那样的不净。至于佛初生时,有种种的瑞相,并唱“天上天下唯我独尊”,则是各学派一致承认,并未见到有何诤论。
  大众系的菩萨观,既崇高而伟大,以之望于阿罗汉,又是怎样的?据大众学者说:已得决定道而入圣者位的菩萨,从智慧方面说,是与罗汉相等的,因罗汉也是悟入圣道而见真理的,但菩萨所以名为菩萨,在其悲心与愿力,亦即以此超胜于二乘。有部学者,只承认菩萨悲愿胜于二乘,而不承认菩萨智慧与声闻相等,因为菩萨是异生,还没有悟证真理,何能及于二乘?但声闻只求自己问题解决,根本没有度生的悲愿,而菩萨具有度生的无尽悲愿,这当然不是声闻行者所能及的了。后代大乘佛法,对这亦有异议:如唯识说,初地菩萨,智慧超过二乘;而中观说,六地前的菩萨,只可说是功德,胜于声闻、缘觉,智慧亦胜二乘,要到远行地后。可见这在大小乘中都有异说。
  菩萨于因中修行,时间不是短暂的,南传说为四只千劫,北传说为三只百劫,在这悠长的时间中,为欲说明菩萨修行的进度,将菩萨道分为若干阶段,可说是必然要来的理论,所以在大众系的思想发展中,逐渐乃有十地等的阶位建立。“今存梵本大事,属大众系说出世部,明戒律,有“菩萨十地”之文,与般若经之十地近”  (见印度之佛教大乘佛教导源章)。依此可以知道,后代大乘佛法,所说菩萨位次,亦是从大众系的思想演化而来。这在有部系,未见有此建立,因为他以菩萨为异生,当然没有位次可言。不过,菩萨到了某种程度,给子一个适当位次,我们认为毋宁是妥当的,所以大众系的这一思想,可说是佛法中的进步思想,是值得吾人予以重视的!
  最后再说一个问题,作为菩萨观总结的,就是菩萨的断惑如何。从有部所说“应言菩萨犹是异生,诸结未断”的论题来看,可以想像他是主张诸惑顿断的,即要到菩提树下,以三十四心断一切烦恼时,才得一切种智,而见究竟真理,成为无上佛陀,在未到三十四心顿断烦恼时,不知真理消息,不得成为圣者。所谓三十四心,是指八忍、八智与九无问道、九解脱道。到达这时,既不是凡夫,也不是菩萨,已成佛了。大众学者,因认为菩萨于第二阿僧只劫已成圣者,且又建立十地阶位的差别,其断惑的过程,当然就有次第,而不得说为于一时断。因此可知:大众系与有部系的菩萨观,在这些上,都是有其不同的看法,我们应该予以善为分别。
  四  结  论
  菩萨发菩提心,实践菩提大道,终成菩提妙果,这是必然的步骤,在理没有什么可诤论的,因对菩萨程度浅深观点的不同,以致发生种种不同的议论,这从上面诸多分别可以了然。总说一句:大众系的菩萨观,如其佛陀观一样,是崇高伟大的,是超人间性的;有部系的菩萨观,从共佛陀观而来,是平淡朴实的,足现实人问的。学派对这有不同的看法,这是历史上的明白事实,我们只要了解好了,则不必于中妄加分别。同时我们不妨衡量一下自己:假定自己的思想倾向于大众系的,就不妨接受大众系说;假定自己的思想倾向于有部系的,就不妨接受有部系说;如果要加抉择,那应重视人间释尊,不忘释尊的人间性。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