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演培法师:印度佛教的分期观


   日期:2024/7/5 20:01: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印度佛教的分期观
  一  一般学者的分期
  自从敌主释迦牟尼创立佛教以後,佛教就在不断的发展和不断的变迁中,而且这在各区域各时代都是如此的。现在就从印度方面,对这略加考察,不过印度佛教的分期,在学者间,是有各种不同说法的,这裏我且提出三种不同的说法来谈一谈。
  佛教在印度的流行,从印度佛教史去看,约有一千六百年这么久的时间,依於一般学者的分期,是把它分为三期来叙述的:一、原始佛教的时期;二、部派佛教的时期;一二、大乘佛教的时期。这一分期法,很多学者都是这样说的,因此,不得不略分别如下:
  一、原始佛教的时期,大约指从佛陀创立佛教起,直至佛灭百年左右。部派佛教分裂的时期,据北传一向所传,是佛灭百十六年,亦即阿育王在位的时代。在这以前,都可称为原始佛教时期。不过有人更将这个时期,分为根本佛教与原始佛教两个阶段:谓以佛为主体,或以佛为中心,再加上亲从佛陀出家的直接弟子间所有的佛教,可以称为根本佛教。如从时间方面来说,即从佛成道後,直至第一次结集的完成,是为根本佛教时期。其後,到部派分裂为止,是为原始佛教,虽说这已可以视为根本佛教的变迁,但这时期的佛教,不论在理论上、在制度上以及在任何方面,大体还能保持佛世时的原始状态,所以称之为原始佛教。
  二、部派佛教的时期,这是指分化了的佛教说的。谓到佛灭百年左右,佛教在社会上流行,由於时代的变迁,有的已不能适应。我们知道,凡是不能适应时代的,就将为时代所扬弃。佛教原是觉者宗教,就其思想理论来说,本是最能适应时代思潮的,可是由於一般守旧学者的不善运用,反而渐渐的与社会脱节。有心传持佛教者,感於佛教的危机,乃摆脱传统的束缚,而作新的时代适应,於是佛教思想开始分化,而有不同学派互相对立。思想一旦分化,要再保持二兀,自是做不到的,因而接二连三的形成各个思想集团,於是思想纷陈,异说蠭起,学派林立。其时,从根本二部的分裂,至大乘佛教的兴起,皆为部派佛教的开展期,所以称为部派佛教。
  三、大乘佛教的时期,这一时期很长,即佛灭四五百年起,至佛教在印度灭亡止,都包括在这时期内。原来,佛教的思想,到部派时代,虽已发展到极为圆熟和精密,但因太过重於义理之学的解释和组织,反而失去原始佛教所有的活泼精神,以致与佛教所应度化的广大人群,发生脱节的现象,不能保持密切的接触。诸位知道,一个宗教,如不能接近群众,势必为群众所遗忘,而失去它存在的价值。在此情况之下,有些大心之士,欲从形式化了的部派佛教中跳出来,采取不离自由的立场,拟复活原始佛教固有的精神,以期适应新的时代思潮而起的,是即大乘佛教运动。这一运动发生以役,佛教乃以新的姿态流行社会,且以积极利他为唯二刚提,所以称为大乘佛教。
  三  太虚大师的分期
  上面的分期说,是一般的学者,对印度佛教分期的大体说法,当然有它的意义,但近代我国佛教领袖太虚大师,对印度佛教的流行,也有一分期的说明,且同样的分为三个时期。表面看来,虽似没有多大出入,但其实质,是不完全尽同的。一般的分期,声闻佛教,含有两个时期,大乘佛教,只有一个时期;大师的分期,刚刚与这相反,而且某一时期,足以某一思想,作为时代主流来说明的。因而每一时期的佛法,都可能有另一时期佛法的潜行,很难严格的予以划分,不得已,只好以思想的主流,作为分期的张木。一、小行大隐的时期;二、大主小从的时期;三、密主显从的时期。为使诸位了解,特作简要说明。
  一、小行大隐的时期,这是指初五百年流行的佛法说。在这时期中,印度佛教最盛行的,则莫过於小乘佛法。这裏所谓小乘;当然是包含原始佛教与部派佛教而言。史实告诉我们,印度初期佛法,尽管是在不断发展变迁中,但从没有跳出小乘佛法的范围,所以大师说为小乘盛行的时期。但在这期间,有没有大乘佛法流行於世?有的,不但佛灭後有大乘佛法,甚至佛世时的大弟子,如逐佛转*轮将的舍利弗,为教壮烈牺牲的目键连,感化粗扩边民的富楼那等,都十足的表现了大乘佛法的思想行为,所以在此期间有大乘佛法的流行,可谓毫无问题。不过由於小乘的盛极一时,大乘还未能公开流行,只定潜隐在小乘佛法从後,暗暗的在流行而已,所以称为小行大隐的时期。
  二、大主小从的时期,这是指次五百年流行的佛法说的。佛法经过前一时期的弘传,大乘渐渐乃从潜隐暗流中跃出,公开的向社会发扬,并且获得广大群众的信受,因而大乘得以成为这一时代佛法的主流。高树大乘法幢的,不管是传说中的马呜也好,抑或定史实上的龙树也好,但自大乘公开流行以後,始终即在高扬和发展中,则为历史的事实。流行的大乘佛法,虽有毕竟空与胜义有两大思想的激荡,但无碍於彼此的盛行和弘传,所以大师称为大乘盛行时期。虽则大乘是在这样光大高扬,但并不是没有小乘佛法的流行,不过在前盛极一时的小乘,到了这个时期,已渐退於次要和从属的地位,不复如前握有佛教的领导权,所以称为大主小从的时期。
  三、密主显从的时期,这是指後五百年流行的佛法说的。大乘空有两大思想的出现,虽各有其独特的立场,但在次五百年,是并行不悖的,未见有任何大的冲突,可是到了佛灭千年左右,传承空有两大体系的学者,不复再如过去的融洽无间,而发生互相破斥,互相对立的现象,加以大乘的高度隆盛,使佛法普徧到民间去,为期更能适应广大的人群,於是有些佛法弘传者,就将印度社会所有通俗的宗教信仰,都融摄到佛法中来,使佛法的面目为之一变,这就是密教发生的来源,如龙智菩萨就是弘扬密教的大师。中观、唯识是属显教大乘,虽不能说这时没有显敌大乘的流行,但望於密教大乘的盛行弘通,无疑是已居次要地位,且是依附密敌而行,所以大师称为密主显从的时期。
  大师所分的三期佛教,在时间上,虽都以五百年为一期,但却「是佛灭後印度佛教流传的全部情形」。唯吾人来说明这三期时,当然不能机械式的,认为某期唯有某类佛法的流行。事实,除了密教真正是後期的产物,所谓大小乘佛法,始终在印度流行的。如小乘佛法,直可说是与印度佛教共存亡,不特初二期中有声闻佛法,就是第三期中同样有声闻佛法,不用说,显敌大乘也是如此的。所以有不同的分期,只是就其主流划分而已。原来,思想这东西,时时在演变,任何一种思想,在无常法则支配下,决不能永远保持为时代的主流。佛法在世间,其思想流行,当亦不能逃出这个定律,所以大师特就佛法流行的主流,将印度佛教分为三大时期。
  三  印顺导师的分期
  最後,我要向读者介绍的,是当代印公导师的分期法。这一分期法,可说是本印度佛教几经五期的流变,或说是循佛教历史法则的进展,计分五期来说明的,与上两类分期说,是都不尽相同的。所谓五期:一、声闻为木之解脱同归;二、倾向菩萨之声闻分流;三、菩萨为木之大小综合;四、倾向如来之菩萨分流;五、如来为本之梵佛一体。印度佛教所经这五期的流变,导师说正好像人的一生经过,如入最初是诞生,然後循著童年、少壮、渐衰,直向老死的途径迈进,终於使这人在人世消逝。回顾印度佛教的创立,以至在印度的灭亡,正好确是如此。现在按照五期次第,略为分别说明如下:
  一、声闻为木之解脱同归,这相当於前面所说的根本佛教时期。即从佛陀立佛教起,直至佛入涅槃为止。这是佛陀住世说法的时期,亦即佛陀亲自领导的时期。虽则佛陀本身,处处表现悲智大乘的精神,但为适应时代思潮,以及社会人群根性,大圣所进行的教化,并未能直畅木怀的,敷扬积极利人济世的法门,只是宣示个己解脱为主。因而从佛出家的,听闻佛陀法吾的,一般声闻弟子,也就本於佛陀的开示去行,而以求得生命解脱为满足,并无意於取法佛陀,佛陀随顺声闻乘者,乃以解脱同归为本,即不但声闻圣者是以获得解脱为究竟,即如来本身亦以获得究竟解脱为主,如所说的:三乘同坐解脱床,三乘同得一解脱,即此思想的表现,是为第一期声闻为本的佛法。
  二、倾向菩萨之声闻分流,这相当於前面说的部派佛教时期。所谓声闻分流,换句话说,就是声闻佛教分裂。世间任何一个学团,要想永远保持一统,无论如何是做不到的,佛法流布世间,自亦不能例外。所以到佛灭後,佛弟子失去领导中心,彼此间不期然的,有了思想的分歧。而思想分化的原因,虽说是有多种多样,但其最根本的原因,则是倾向菩萨的思想,於僧团中勃发起来。虽进步的声闻学者,已有大乘思想的勃起,但保守的声闻行人,仍固守著声闻的本位,不同意佛法向大乘菩萨道进展。印度之佛教说:「分化之方式不一,而实为急於己利(声闻)与重於为人(菩萨)两大思想之激荡」。其时,从佛灭以迄佛元四百年为止,是为第二期声闻分流的佛法
  三、菩萨为本之大小综合,这可说是大乘佛教开始公开流行时期。倾向菩萨的思想,自在僧团中勃起,不是任何保守势力,所能遏阻这一思想流的,所以不久,大乘思想,即成佛教核心思想,而且公开的推动,普徧的发扬起来,不用说,这时期的佛法,足以菩萨为木的。不过初期流行的大乘佛法,虽以菩萨思想为主流,但并未轻视小乘,亦从不否定小乘,不特如此,且是含容小乘的,可说是大小乘佛法综合的时代,与後期大乘极力排斥小乘,其精神是有显著差别的。在这期间,有位伟大圣者,为我人所不应忽视的,就是龙树菩萨。他可说足这一时代佛法的中心领导者,不但高树大乘旗帜是他,综合大小乘佛法的也是他。时在佛元四百年至七百年,是为第三期综合的佛法。
  四、倾向如来之菩萨分流,这可说是大乘佛教分裂并行的时期。人类思想,不论是圣是凡,总是不断向前演进的,足以大小综合的佛法思想,维持了一个相当时期,又从慢慢进步中开始分化,而有所谓倾向如来的思想产生。行菩萨道而成佛,木是大乘共通思想,在理是不应该有所分化的,但这裏有个问题,就是所谓成佛,其佛种,是本来具有的?还是从无漏闻熏中来?这出入是很大的,亦为大乘分流的基因。有些大乘者说:佛种从缘起,是於无漏闻熏中,慢慢熏习而成的;有些大乘者说:佛性是本有,即一切众生本具如来德性,因而人人皆可成佛。彼此思想有著这样的距离,於是分化为性空、唯识、真常三大流。时在佛灭七世纪至千年顷,是为第四期菩萨分流的佛法。
  五、如来为本之梵佛一体,这可说是佛教渐趋灭亡的时期。倾向如来木具的学者,由於融摄世俗的神秘咒术,其思想渐渐与梵我论合,而失去了佛教木来面目。如说:「真常的大乘佛教者,有意的在真常、唯心、一乘的基础上,使佛法更梵化,更神秘。他总摄大乘空有的成果,融合了世俗的迷信、俗习……」。为什么会如此?因在这个时候,正值婆罗门教复兴,梵我论思想再度高扬的时代,倾向如来思想的佛法者,有意的与之携手,所以佛陀渐与梵天同化,而佛教内部思想,乃起大大的变化,於是进入如来为本梵佛一体的时代。时诸学者,只知追求即心即身成佛之道,根木忘掉了大乘利他的精神。结果,坐待外道的侵入而灭亡,足为第五朔梵佛一体的佛法。
  印度佛教的兴起和灭亡,从印公所分的五期流变看,使人深感到保持佛法纯正的重要性。这话怎样讲?当知佛教在印度的兴起,不足偶然的,而是在反吠陀的时代思潮中,释尊站在反吠陀的学流一面,经过一番思想的革新,以替婆罗门教而兴起的。因此,佛教的思想与婆罗门教的思想,可说绝对是立於敌对方面的,佛对婆罗门教的思想,确也予以无情的批判。正因如此,所以佛教在当时印度思想界,真可说是「月胡秋空,繁星失照」。不幸到了佛灭千年左右,佛弟子一反大圣反吠陀的精神,不特不再痛斥婆罗门教思想的错误,而且尽量融摄婆罗门教的神秘思想。是以印公慨叹说:「佛教反吠陀而创始,佛教融吠陀而衰减」,这不能不说是佛教一大痛事!
  梵佛一体,为什么会导致佛教的灭亡?道理很简单:婆罗门教是印度固有的宗教,吠陀思想是印度的固有思想,亦即印度文化的根本思想,佛弟子一旦融摄它的一切,必然就要走上梵即佛,佛即梵,梵佛一体的立场,使人感到佛教与婆罗门教没有多大差别,甚至认为是同一思想流的东西,於是在人们的心目中,自然就生起这样一个观念:佛教既然与固有宗教无别,我们仍信奉固有宗教好了,何必还要佛教?这末一来,佛教渐为人民所忘却,终於绝迹印度社会,真是佛教最大不幸!因此,如何从流变的佛法中,掘发出佛法的本质子如何从世俗的融摄中,涤除有违佛法的不正思想?该是今日佛法弘传者急於要做的工作!不然,不久的将来,佛法恐又将绝迹於人类社会!
  四  从分期中看部派
  上来虽简单的说有三类不同的分期说,但因都属印度全部佛法的史实,所以纵然略有出入,大体还是大同小异。如印公所说初二期的佛法,可以综合为「声闻之四谛、乘」,亦即大师所说初五百年的佛法,当亦含摄原始佛教与部派佛教。所不同者,就是有关大乘方面的分期:一般只是说为大乘佛教,即大师的分期,亦只看出显密大乘的差别,而印公在这方面,特就大乘流行的先後,细分三个时期,稍为不同诸说,如菩萨为木之大小综合的第三期,乃是唯就龙树前後所流行的大乘佛法说的,亦即特就初期流出的大乘思想而立的一期,如以三时敌说,印公名「为菩萨之波罗密乘」。明白指出这时期所弘扬的大乘,无疑是以圣龙树所阐扬的「胜义毕竟空、世俗如幻有」的思想为主的。龙树以後到无著世亲为止的大乘佛法,大多数的学者,都说只有中观、唯识,即所谓空、有二大思想流的对立,像西藏佛法者,即唯承认中观、唯识学,是大乘佛法的正义,不承认有其他大乘思想的流行。可是印公从经论集出及思想递代看,认为这时期,是有性空、唯识、真常三大系的思想并流的。所以在印度佛法演变中,特别立一倾向如来之菩萨分流的时期。至於第五期的佛法,则又同於大师所说後五百年的佛法,综合四五两期,印公说「为如来之陀罗尼乘」。据上分别比较说来,可以明白看出各家分期说的精神。依於这些分期,采究印度佛法,不难得其思想流变的概要,所以这是值得吾人留意和学习的。
  明白分期说以及诸说异同後,;进而要说明的,就是现在讲的学派思想,是专就其中部派佛教而说,亦即是五期佛法中属於倾向菩萨之声闻分流的思想。此时期的学派思想,向前看,是源根本佛教及原始佛教而来,向後看,则是启发佛教的思想先驱,真正可说是属承先启後的中心思想,所以在印度佛法思想流变中,也就具有特别重要的地位。吾人研究印度佛教,如能了解本期思想,亦即知道它前有所木,後有所启发。但学派思想异常复杂,而其理论亦极繁琐,要想详细的说明它,不但极为不易,且复很费时间,加以中国佛法者,一向以大乘自许,对於小乘素极轻视,所以了解学派思想的很少。然其思想既是承先启後的,我们就应切实学习,绝对不可对之忽视!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