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居士文章

 吕澄居士:谈真如


   日期:2024/6/15 11:38: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谈真如

今日所谈,为真如名义。先说真如名,是从印土译来,现已习用,但在翻译上,前后颇有变化。原文‘(多+页)他多’,解析之︰‘(多+页)他’为真实;‘多’,为性。与‘舜若多’之为空性,是一样结构,故正译应为‘真实性’。由字源说,‘(多+页)他’从‘如是’((多+页)他引)引申而成,故亦可翻成如是性,藏人即如此译之。汉译最初《般若》译为‘本无’,是依道家思想以无为本故。次在姚秦、六朝刘宋,罗什、求那跋陀罗则译为‘如’(《摩诃般若》、《杂阿含经》),北魏则为‘如如真如’,至梁陈·真谛则混用‘如如真如’,迄唐以后,始确定为‘真如’。在混用时期,以‘真如’与‘真谛’通用,故有‘真如俗如’,‘如不异如’之用。然始终于‘性’字未曾译出,如如之‘如’似有‘性’意在,亦未能显。以最后之‘真如’看,其意亦‘真’亦‘如’而已。终以未能译出‘性’字,故于义解多有未当也。

次明真如义。是可依于言教变迁之实三段说解之。

(一)小乘说‘如’,《杂含》十二,讲缘起法,谓无明缘行,行缘识,如是乃至生缘老死之十二有支之缘起法,因此说到‘如’字,乃谓‘此等诸法法住、法定、法如、法尔、法不离如、法不异如,审谛、真实、不颠倒,若佛出世若不出世,此法常住,法住法界’。此等异名皆释‘如’字。而此段文依译意,实是形容缘起法,勘对巴利文本《相应部》(巴利文五部中之《相应部》即《杂含经》),‘法如’为‘法如性’。是法非一切法,乃指缘起而言,即此缘起法为如性,谓其常然之相也。有佛无佛,都无改变,此即如性,亦即离缘起便无真如故。如是缘起相,即法之实相也,由此法非指一般法,缘起而外亦指谛、食、蕴、处、界等归类之法,此等法实相,皆称真如。是种解释,乃佛法中之首段小乘对佛说至极之解也。

(二)大乘中,《大般若经》第二分〈缘起品〉,亦以缘起与法如(依小乘而释异)连谈,如《经》云,菩萨摩诃萨欲知诸法因缘、次第缘、缘缘、增上缘,当学般若波罗密,菩萨摩诃萨欲知一切诸法如、法性、实际,当学般若波罗密。此已广于《杂含》,《杂含》止言缘起,此乃及于四缘也。又此法如,《智论》三十二释云,如有二种,(1)各各相,(2)实相。一切法如皆相,以自相言,如地以坚为相(此小乘毗昙自共相之结论),是亦法之真如,但为下如。上如则为实相。若地坚相不实,自性空,即地坚空相,是即法实相上如。

(三)《瑜伽》、《深密》、《楞伽》所谈‘如’义,稍有差别。盖此三书以‘真如’判入‘五法’(五事即相、名、分别、正智、真如)中,而又以自性相摄。相摄方式有种种,义遂不同。初《瑜伽》,次《深密》。《深密》思想近于《阿毗达磨经》,《瑜伽》〈抉择分〉引之,乃无着思想所自出。总归诸说有二︰(1)依他法,遍计执无相即法真如相(与第二段衔接);(2)圆成法,依他起断为真如,此断即转依。如是二义,极有出入,最后乃可求诸《楞伽》,以依他法如相为真实,以圆成法心解脱为真如,于是真如非仅法之相而另指法而言矣。然《楞伽》有处仍以真如作相解(〈如来藏〉章),故知真如实有二义,有处以相说,有处以法说(广义法有时言相,有时言相依)。以法说者,即圆成法,即心解脱,是即真如法也。

再概括言之,小乘以缘起(法)等实相,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等为如相。至《般若》亦以缘起为实相,而言不生不灭,不来不去,不断不常。《瑜伽》言遍计执无,亦是此生故彼生之义(真如相),更进一层,乃目离执缘起为真如法,是故于佛法名相应知其实也。昔者洞山价辞云岩,问曰︰‘老和尚百年后,有人欲见真容,如何回答?’云岩即云︰‘者个是。’洞山不省。又说︰‘汝担当家业须仔细。’仍未会。后涉水睹影,即便省悟而作偈云︰‘切忌从他觅,迢迢与我疏,吾今独自往,处处得逢渠。’云岩死,遗像悬挂,有人参问。答以︰‘者个是。’再问意旨如何。洞山忽然云︰‘我几乎误解老和尚意思。是盖真如以共相言,则处处逢渠,为三段之初段。一法一如者个即是。’所以《般若》说诸法一相无相,《深密》谈遍一切一味相,此之一义,乃平等真如(《深密》、《华严》平等义,贤首未解也),即各如其分,无以异也。所以洞山初解处处得逢渠时,乃平等真如(相)。到遗容悬挂,始悟一法一如(法)之旨也。

复次小乘一段,以法相为真如,功夫在破人我执,故将法说成蕴界处等类,必人我净尽,其法始显,亦只形容彼法永久如是之相耳。此法非是所作乃法住法界。依大乘而言,于第二段即以小乘之法蕴处界等为法我执,去此法我执而为法无我,此法无我亦永久如是之相。于第三段无我所显,乃为真如,有此始有事在,佛法建立,即在于此。盖即菩萨摩诃萨修行功德之所依也。此无我所显亦永久如是之相,为真如,为法界,皆依境言之也。

一九四三年六月四日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