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济群法师:我的判教观


   日期:2024/6/10 23:33: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我的判教观  

济 群

   内容提要:本文以皈依、发心、业果、戒律为各宗共同的修学基础,以解脱为三乘佛法的核心目标,以菩提心为大乘佛教的不共教法,以净土法门为方便之道,为学佛修行的后保险。
   这一定位,主要是基于对佛教健康发展的思考。从教界现状来看,普遍存在基础薄弱、修学无序的问题。有鉴于此,我觉得,佛教的未来发展应重视以下几个问题。首先,着重共同的基础建设;其次,强调解脱的核心地位;第三,突出大乘的不共思想;第四,规范净宗的方便之道。倘大众于此达成共识,励力而为,必能扭转当前教界的诸多问题,令正法久住于世。

   我所谈的,并不是传统的判教问题,而是对佛法修学所做的整体思考。事实上,这一想法已酝酿多年,虽未成文,但对我近年弘法重点的调整有极大影响。
   在今天这个时代,商品空前繁荣。这种繁荣在给我们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导致普遍的盲目消费。同样的盲从,还出现在佛教这个业已国际化的“信仰市场”上。随着全球化的进程,尤其是网络世界的普及,一时间,我们有了过去难以想象的学佛便利。足不出户,即可聆听海内外高僧大德的开示;点击鼠标,即可遍览各宗各派乃至三大语系的典籍。于是乎,许多学人都有条件涉猎种种教法,接触各个法门。
   在如此众多的声音中,我们该何去何从?又以什么作为抉择标准?没有相应的信仰素质,是无法作出正确判断的。结果自然是跟着感觉走,或来者不拒,或偏执一端;或上下求索,或固步自封。无论那种方式,仍是和凡夫心而非正法相应,这就导致信仰的盲目和混乱。
   更何况,各宗在传播过程中,为了弘扬的方便,都会立足自宗并强调其殊胜性。当这种方便被无限的扩展后,便会导致自宗的优越感,偏激者还会引发不同程度的排他性。比如部分南传学者不承认大乘是佛说,以解脱为唯一目标;不少汉传行人则轻视声闻教法,以此为不究竟的,不屑修学;至于藏传信徒,多奉金刚乘为至尊,并发展为无限的优越感。这就使得不同语系的佛教各自为政,甚至出现形同水火的极端局面。尤其在这样一个信息化的时代,当我们有机会迅速接触三大语系的佛教时,这种冲突显得尤为突出。
   即使选择一个宗派后,也难以短时间内把握其要领、次第和操作方法。我们面对的传统宗派,或有庞大的理论体系,如天台、华严、唯识等,不少人穷毕生精力苦读参研,仍感学海无涯,不着边际。另一方面,有些宗派在传承过程中简之又简,如净宗几乎只提倡一句佛号,禅宗几乎仅强调一句话头。简单固然不是问题,但这种简单若无相应理论认知为背景,便易流于肤浅和庸俗。对学人来说,入门似乎不难,可最初的新鲜过去之后,修行仍是难有着落。就像目标太小的靶心,没有相当功力,是难以准确击中的。
   我觉得,以上问题的共同点都在于,从某个局部而非佛法修学的整体来认识。只见局部,故不知之前缺失了什么,之后又走向哪里。这就有必要探讨佛法共同的建立基础,抉择普遍的深浅次第,及一代教法的权实成分。在此基础上,才能对各个宗派及法门给予准确定位,使学人能依此对照,明白自己是在修学过程的哪个环节。
   佛教虽宗派众多,但都是建立于解脱道或菩萨道的基础上。换言之,一切法门都是导向解脱或成就菩提的修行。回归到这个原点来看,我觉得,整个佛法修学大体可归为四个层次:一是各宗共同的修学基础,为基础之道;二是三乘教法的核心目标,为核心之道;三是圆满生命品质的不共教法,为圆满之道;四是在个人努力的前提下积极参保,为方便之道。

一、佛法的基础之道

   所谓基础之道,在传统佛法的结构中,大致属于人天乘的范畴,主要修学内容为皈依三宝、正确发心、深信业果和严持律仪。
   首先是皈依三宝。皈依,是选择佛、法、僧三宝为究竟依怙。这是人生最为重大的选择,比起我们对家庭、事业的选择,这种选择的影响更为深远,意义更为重大,因为这是关系到未来生命的走向和归属。皈依时的宣誓,象征学佛的开始,更象征我们对这种选择所作的确认。这是一条以佛陀为榜样,以佛法为依归,以僧宝为导师的人生道路;也是一条以皈依三宝为起点,以自身成就三宝品质为终点的修行道路。
   皈依是信仰的基础。因为皈依,我们才能遵循佛陀指引的解脱和菩提之道修行,才能从以自我为中心的生命状态中脱离,开展以三宝为中心的人生。所以藏传佛教在修任何一个法门之前,首先要修习皈依。缺失这一基础,所有修学都像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即使短期见效,也注定不会长久。
   其次是正确发心。发心,是皈依后对学佛目标的确立。我们必须清楚,学佛究竟是为了什么?是为现世福报,还是解脱轮回,或是成就菩提?在明确目标的前提下,所作努力才能行之有效,才能与目标直接挂钩。
   发心也包含修行过程中的用心问题。凡夫有种种心念,不同心念,将发展出不同的人生结果。当我们确定人生目标后,头等大事,就是发展与之相应的心行。如果选择贪嗔痴的相续,结果必然是发展轮回,成就轮回。如果我们希望超越轮回,就应选择与解脱或无上菩提相应的心理,那就是出离心和菩提心,这也是一切修行的必备前提。没有出离心,解脱只是自欺欺人;没有菩提心,成佛只是一句空话。
   第三是深信业果。缘起因果的理论,代表佛法对世界的认知方式。学佛是要解决人生存在的问题,这就必须了解有情生命的发展规律。佛教所讲的六道轮回,正是代表生命开展的六种形态。这些生命形态的建立,根源其实都在于心念。由不同心念的发展,形成不同的心态、性格、人格,乃至不同的生命形态。社会上各行各业的从业者,往往有着与职业相关的气质和习惯,并体现在日常言行中,所谓“三句不离本行”。之所以这样,正是他们长期经营某个职业的结果。在经营过程中,不仅成就了外在事业,同时也由心念串习造就了相应的人格特征。
   所以说,心念的形成和发展,直接决定了未来的生命形态。我们时时都在起心动念,念起念落间,就在建立不同的生命程序,建立不同的轮回因果。了解缘起因果的原理,就能帮助我们抉择生命方向。我们选择解脱,就要从解脱之因努力,这是迈向解脱必不可少的重要认知。
   深信业果,也是止恶行善的前提。因为相信有善有恶,相信善有乐报,恶有苦报,我们自然会因趋乐避苦而作出正确选择,这是解脱的基础和保障。之所以是基础,因为所有修行皆从止恶行善开始。之所以是保障,因为止恶行善方能感得人身,而人身才是堪为修行的法器,是出离六道的唯一机会。
   第四是严持律仪。戒律,主要作用是防非止恶。对于那些身陷不良串习的凡夫来说,即使有心对治,也会异常辛苦,这就必须防患于未然,在内心建立一套防范机制,以止息不良因果的延续。这种防范机制,需要通过受持戒律来完成。经由受戒仪式中的宣誓,在内心形成戒体。具备这种力量,就能有效制止不善心念的生起。
   戒律,也是走向解脱的心路规则。就像保障安全的交通规则那样,只要我们依戒行事,就能安全行进在人天道上,行进在解脱路上。而不至因操作失当发生意外,堕落恶道。故佛经云:戒是无上菩提本,长养一切诸善根。
   以上,是基础之道的四项主要内容。不论修学什么法门,皆应以此为本,倘若缺失这些基础,任何法门的修学都会成为空中楼阁。

二、佛法的核心之道

   佛法的核心是什么?那就是解脱。所谓解脱,就是解脱惑业,解脱痛苦,解脱生死,解脱轮回,由此,而能了无挂碍,得大自在。
   关于解脱的修行,首先,应认清解脱的意义。在盛行大乘佛教的中国,多数人对解脱的认识不足,只是简单将之归于声闻行果,为不究竟,似乎大可跳开这一步骤,直接上求佛道。事实上,解脱才是三乘佛法的核心所在。声闻行者固然是以解脱为目标,菩萨行者同样离不开解脱。不同只是在于,后者是以慈悲和智慧的圆满为终极目标。慧的修行,正是为了成就解脱。否则,自顾尚且不暇,何以觉他?何以利他?
   其次,应了知解脱的内涵。我们所要解脱的是什么?从现象来说,是轮回;从心行来说,是惑业,此为轮回之本。那么,能解脱的又是什么?就是空性慧。由证得空性,而能铲除执著,断惑证真,成就解脱自在的人生。空性慧的生起,须以出离心为前提,以持戒、修定为助缘,这也就是佛法所说的戒定慧三无漏学,由戒生定,由定发慧。
   第三,应选择相关的法门。各宗派都给我们提供了一套解脱的知见,如阿含的无常见、无我见,唯识的诸法唯识见,中观的缘起性空见等。此外,还有依此正见建立的禅修方法。对修学而言,知见是代表对人生及世界真相的认识,而禅修是代表方法和实践手段。各宗在知见和止观修行上虽有不同,但所要获得的解脱能力是相同的,所谓“三乘同坐解脱船”。
   第四,应明确解脱的手段,其中包括基础和核心两部分。基础部分是各宗所共的,如皈依、发心、戒律,是修学一切法门的共同基础。皈依,是将生命中心从自我转向三宝。发心,为出离心和菩提心,即我要出离轮回和我要利益众生的愿望。戒律,亦名别解脱,即能持一戒,便能从对应的串习中解脱出来,于此事和解脱相应。但这只是相应,并非真正解脱。因为持戒是通过对身口意的规范,为我们营造解脱的心灵环境。真正的解脱力量是慧,而非戒本身。
   基础扎实了,才能进入修学的核心部分,也就是从正见到止观的实践。道宣律祖在《四分律行事钞》中,将出家人的行为分为三种,分别是凡罪行、凡福行和圣道行。所谓凡罪行,即凡夫的不善行,如贪图名闻利养,追求世俗成就。所谓凡福行,即凡夫的福报行,包括持戒、修定、建寺、讲经等,所有这些培福积德之行,倘无正确发心为前提,也仅是凡福行而已,于修道并不相干。所谓圣道行,则是从确立正见到通过止观将正见落实于心行的实践,这是导向圣道、成就解脱的修行,也是佛法的根本之道,是所有宗派修行的核心所在。
   认识解脱在三乘佛法中的核心地位,就能彼此协调各语系及宗派佛教之间的关系。声闻行者不必否定大乘,因为菩萨也在追求解脱,只是获得解脱的知见及禅修方法不同罢了。大乘行者也不必轻视声闻,因为声闻所成就的解脱,正是菩萨所要具备的核心能力及利他资本。

三、佛法的圆满之道

   佛法的圆满之道,为成佛。或者说,是成就佛陀那样的慈悲和智慧品质,依菩萨道的修行而成就。之所以称为圆满之道,因为它是解脱道的延伸和圆满。
   所谓延伸,包括发心和实践两个方面。从发心层面来说,出离心本无大小乘之别,因为学佛都是从发心出离轮回开始。但发心所缘是不同的,若仅限于个人出离,就是小乘的发心。当所缘扩大为一切众生,发愿带领大众共同出离,才是大乘的菩提心。从修学实践来看,若是为个人解脱而修行,无论所修什么法门,都是声闻的修行。若发心以成就无上菩提和帮助一切众生走向解脱为目标,即使修五戒十善,同样是菩萨道的修行,同样能成为佛果资粮。
   作为菩萨,能够给予众生的最大帮助,就是带领他们走向解脱。除此而外,其他物质帮助都不是佛教特有的,其作用也是短暂的。当菩萨成就解脱,并将这份解脱经验延伸到众生时,他的慈悲也在随之成长,随之圆满。从这个意义上说,菩萨道正是解脱道的延伸和圆满,是将个人所获得的解脱经验从自身延伸到大众。在延伸过程中,成就圆满的生命品质,也就是成佛。
   所以,声闻圣者和佛菩萨成就的品质有共和不共之别。从共的方面来说,正是解脱;从不共方面来说,佛菩萨不仅成就解脱,更圆满无限慈悲。佛法的核心之道,强调以解脱为本。作为大乘佛法来说,则应特别强调大乘特有的不共之处,也就是菩提心。
   失去菩提心的统领,菩萨道和解脱道就没有本质区别了,菩萨行和世间善行也会混淆。不是说做一些慈善就是菩萨行,所有的善行,唯有建立在菩提心的前提下,本着利他、无住、无限、无所得的心去做,才会升华为菩提资粮。所以,大乘佛法的殊胜之处就在于菩提心,在于帮助众生走向解脱。
   菩萨道的修行,是围绕智慧和慈悲两大项目开展。不修智慧,无以成就解脱,忽略这一根本,便会导致佛教的肤浅化和世俗化。不修菩提心,无以成就大慈大悲,忽略这一修行,大乘佛教就会失去自身不共之处。唯有在菩提心的统摄下,悲智兼修,自利利他,才能圆成无上佛果。

四、佛法的方便之道

   佛法的方便之道,主要指净土法门。此处所说的方便,是从加强保障的意义而言。因为三界险恶,处处陷阱,即使对于修行人来说,流转其中也难有把握。是以仰仗佛力的慈悲接引,往生极乐,得不退转。
   从修行来说,佛法主要是强调自力,由依法修行而得解脱,所谓“自依止,法依止,莫异依止”,这也是佛法有别于其他宗教的核心精神所在。但是,并非所有众生都能依自力走向解脱。
   修学净土法门者大体有两类,一是没有能力独立走上解脱道或菩萨道,也就是龙树菩萨在《十住毘婆沙论》所说的,根机不够的怯懦众生。他们觉得自己业障深重,靠自力解脱极其艰辛,不如仰仗佛菩萨愿力来得安全保险,是以选择净土法门,期待他力拯救。一是在解脱道和菩萨道的前进途中走得信心不足了,感到解脱遥遥无期,希望渺茫,从而转向净土法门。这在传统佛教,包括藏传佛教,都有类似现象。修什么宗派,修着修着就归向净土了。修天台也归于净土,修华严也归于净土,修禅宗也归于净土。所以有句话叫做“教学天台,行归净土”。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组合?教学天台应当行归止观,为什么行归净土?原因往往就在于,学天台之后修得没有把握,对于自解脱缺乏信心,所以才行归净土。此外,禅净双修之类也属于同样现象。有些禅者对能否解脱没有十分把握,固选择禅净双修以增加保险系数,所谓“有禅有净土,犹如带角虎”。
   这就使得净宗变成一个特别的法门。特别在哪里?比如说,净土法门有没有知见?可以说它没有知见,也可以说知见极多。因为它是一个以信为首的法门,特别强调信的重要性,并未提供多少从理上入手的途径,只要深信弥陀,再辅以相应愿行,就能蒙佛接引,速生西方。
   但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净宗在知见部分又极其丰富。天台学人将天台见地赋予其中,华严学人将华严见地赋予其中,禅宗学人将禅宗见地赋予其中。本来,净土法门应该是简明直接的,最后却包罗万象,深不可测。从基本的持名念佛,到观像念佛、观想念佛、实相念佛,再到“自性弥陀,唯心净土”,“即心念佛,即心是佛”。这种现象是其他各宗鲜见的。
   但我们不要觉得,称净土法门为方便之道是带有贬义的,或者说,就会略逊一筹。事实上,净土法门提供的保险对学人极为重要。一方面,可以为那些没有信心走解脱道和菩萨道的学人提供方便;另一方面,可以为那些已经走上解脱道和菩萨道却信心不足者提供保障。这是弥陀由大愿力成就的净土,也正是佛陀为众生指示的安全通道。
   此外,也不能否定有些大德修净土法门是属于菩萨示现,未必就是修不上去,而是为了慈悲后学所作的示范,让那些艰难跋涉中的学人看到:我也是这么修的,你们就追随其后吧。

   以上分判,从内容本身来说并无新意。我所做的,只是对佛教基本理路的重新认识。如果从这个角度来看,我想,各宗乃至大小乘之间就没有不可调和的分歧了。缺失基础,根本便无从而立。否定根本,圆满又从何谈起?三者是层层递进,不可或缺的。至于各个宗派,只是并列于其中某个层面的不同路线,看似各异,却都是由不同途径而抵达同一个终点,都将为共同的理想走到一起。
   由此,也使我对教界的发展方向有了新的思考:其一,重视共同的基础建设;其二,强调解脱的核心地位;其三,突出大乘的不共思想;其四,规范净宗的方便之道。倘能抓住这几个要领,我想,就能有效扭转目前教界的无序状态,令佛教健康发展,长久住世。

2008秋于苏州西园戒幢律寺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