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居士文章

 赖永海教授:佛学院教育与大学教育之共性与个性


   日期:2024/3/10 12:50: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佛学院教育与大学教育之共性与个性
       
赖永海

  二者有共性,有共同点,都是在做培养人、培养青年人的工作,要把人培养成有人格、有道德、有知识、有能力的人;不同的地方是,佛学院教育,还要注重僧格的培养,菩提心的培养。
  实际上,就僧格培养而言,与人格培养多有相通之处,此诚如太虚大师所言“仰止唯佛陀,完成在人格;人圆佛即成,是名真现实。”而如果就知识与能力培养而言,佛学院教育与大学教育的相通之处则更多。
  知识的积累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人类的思维发展也有其规律性,因此,作为比较成熟的大学教育,不论在课程设置,还是在教学方法上,都有一定的科学性合理性,都有许多可供借鉴的地方。例如,现在的佛学院,就生源说,大陆与台湾可能有些差别,台湾佛学院的学生,可能多数有大学本科学历,而大陆的佛学院,则绝大部分是中学生,其中相当部分是初中生。因此,佛学院应该根据学生的文化水平和知识结构,按文化层次的高低和思维发展的规律,进行合理课程设置。对那些仅是初中文化程度的学生,高中阶段的课程是不能不补的。可以先设预科班,花几年时间把高中阶段的课程补上;对于那些高中毕业生,亦不宜一入学就开设许多佛教原典课,研读佛典是要有一定的文化基础和理论训练的,其中包括古汉语、逻辑学、中外历史乃至中外哲学史,想跳过这些必要的知识准备和理论训练,直接去研读《华严经》、《成唯识论》,其结果只能是欲速不达,甚至适得其反。再如现在不少佛学院班开设了研究生班,这些研究生中虽然也有一些比较突出的,但也有一些学生,还不太会写学术论文,因为他们没有经过必要的写作训练。在这一点上,高校的研究生教育也有一些值得佛学院研究生教育借鉴的地方。
  总之,作为体现人类知识积累和思维发展一般规律的佛学院教育,与高中、大学教育,是有许多共性的,是有许多共通的东西。这是事情的一个方面。另一方面,出世学与世间学之间也不是互为楚汉、相互悬隔的,而往往是相通互融,可以相互发明的。历史上的乃至现、当代许多高僧大德,往往不仅精通三藏,而且饱读世间学。虽然由于时代和历史条件的限制,他们不一定按部就班地从初中读到大学,但他们通过自学或其它途径和方式所读的世间学,远远超出大学课程的范围,在他们的知识结构中,世间学常常成为出世间学的基础,读过《弘明集》、《广弘明集》的人都可以看到,当时的许多高僧大德,他们对世间学的精通及运用的熟练程度,往往令人叹为观止。
  再有一个问题就是方法问题,或者说教学方法问题。现在的大学教育,虽然也强调知识的积累,但更注重能力的培养,这里面有一个方法问题,而正是在这一点上,现在佛学院教育与大学教育存在着某些差别的。
  有些佛学院的有些课程的教学,常常表现为这样一个模式,即上课记笔记,下课抄笔记,考试背笔记。至于笔记中东西,学生究竟理解了多少,就很难说了。这种模式的教学效果充其量是让学生记住了一些知识性的东西,如果加上食而不化,就容易导致“守指忘月”的偏弊。实际上,知识性的东西,甚至包括佛典上的经句,单纯的死记硬背,非但无所补益,有时甚至会是缘木求鱼,这是历史上许多高僧大德所明确反对的,中国佛教史上自竺道生开始就十分提倡“得意忘象”、“入理言息”,许多禅宗大德更明确主张“因指得月”,应该说,这是对待佛教经典(包括研习佛教经典)较正确的方法,而要做到这一点,大学教育中那种开放式教学、启发式教学、讨论式教学的方法是值得借鉴的。
  这里碰到一个问题,如果佛学院也采用近似于大学教育的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法,会否影响作为佛学院特色与个性的僧格的提升和“菩提心”的培养呢?回答应该是否定的。
  所谓“僧格”,应该不纯粹是个信仰问题。信仰越虔诚,不一定代表僧格越高。当然,如果没有信仰,已经不是佛教徒了,也无从谈“僧格”。现在的问题是,佛学院所面对的是那些已经信仰了佛教的年轻人,佛学院教育的任务是如何让这些年轻人的信仰逐渐由模糊变成清晰,由盲目变成自觉。要做到这一点,首先必须懂得佛教,把握佛教的基本精神。
  佛教区别于其它宗教的一个重要地方,是佛教不纯靠信仰,而强调“智慧”,注重“慧解脱”。什么是佛教智慧呢?佛教最大的智慧就是明白宇宙人生的实相,明了世上没有创世主,没有造物主,大至宇宙、人生,小至芥子、微尘,都是一个缘起缘灭的过程。释迦牟尼因明白了缘起的道理而觉悟成佛,佛陀是最高僧格的代表,学佛的最高目标就是要成为象释迦牟尼那样大明白人。当然“仰止唯佛陀”,成佛只是最高的目标,不是每一个学佛的人都能了脱生死,洞察人生。但是佛学院教育的一个重要任务与目标,就是要把学生培养成明白人,明白事理、道理,明白佛教的义理、真理,以释迦牟尼为楷模,时时、处处、事事都能站得高一些,看得远一些,比常人、凡人、俗人更加超脱一些,更处污泥而不染,既在红尘浪里,更在孤峰顶上,这就是禅宗所说的“当下即是”,“当下超越”,也是现代佛教所需要的“僧格”和“菩提心”。而要做到这一点,最重要的是要理解和把握佛教的基本精神。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相关文章:赖永海教授)(五明学佛网相关文章:赖永海教授)  

 赖永海教授:心灵净化与佛教的社会责任 

 赖永海教授:近现代“人生佛教”与儒家的“人本”哲学 

 赖永海教授:净慈道济与后期禅宗 

 赖永海教授:顿悟渐修与鱼兔筌蹄 

 赖永海教授:佛教与中国文化 

 赖永海教授:宋代看话禅及其思想特质 

 赖永海教授:禅净异同论 

 赖永海教授:书画家与佛教 

 赖永海教授:马祖道一与后期禅宗 

 赖永海教授:禅宗何以能成为中国佛教的代表 

 赖永海教授:禅宗前后期思想比较研究 

 赖永海教授:从祖师禅到看话禅——宋元禅学管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