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居士文章

 徐文明教授:从唯心净土、身中净土到人间净土


   日期:2024/2/19 12:32: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从唯心净土、身中净土到人间净土

  徐文明

  净土思想有其历史渊源和发展过程,概括来讲,是从人天净土到阿罗汉净土、菩萨净土,最后是诸佛净土。随着佛国净土观念的普及与深入,也产生了对净土说的反思和深化,从外在的、他方的、未来的净土转向内在的、此方的、现世的净土,从而使净土理论不断发展,也为人间净土思想的产生创造了条件。

  净土观念的产生,本是为了强调世间与出世间的距离,从而说明解脱成佛的必要性,而随着净土说的不断发展,特别是西方净土的日益普及,便有将之固定化、实体化的倾向,如此则容易对之产生执著,或执一方而排斥他方,或执一门而排斥他门,或以往生为究竟,不知成佛为根本;或心乐他处,不知成就此土。为纠正此偏失,东西贤圣相继现身说法,尤其是维摩大士和惠能大师,示唯心净土和身中净土的妙义,使净土理论得以提升和发展。

  《维摩经?佛国品》开门见山,指出佛土不过是菩萨度化众生的方便手段:

  佛言:“宝积,众生之类是菩萨佛土。所以者何?菩萨随所化众生而取佛土,随所调伏众生而取佛土,随诸众生应以何国入佛智慧而取佛土,随诸众生应以何国起菩萨根而取佛土。所以者何?菩萨取于净国,皆为饶益诸众生故。譬如有人,欲于空地,造立宫室,随意无碍,若于虚空,终不能成。菩萨如是为成就众生故,愿取佛国。愿取佛国者,非于空也。

  这段经文十分清楚,菩萨为了化度众生、饶益众生而取佛土,佛土的类别也根于众生的类别,众生喜欢什么、适合什么,菩萨便取什么样的佛土,因而佛土是菩萨度脱众生的资粮,依据众生的不同需要而方便安立,有多少种类的众生便有多少种类的佛土,并无固定的方所和数目。

  经中还指出,“菩萨欲得净土,当净其心,随其心净,则佛土净。”这句话点出了唯心净土的关键,一是欲生净土,须先净其心,净心是修行成佛的前提,二是诸佛国土,染净随心,人心染净,决定了佛土的染净,是以成佛要靠自己,自力才能往生,自力才能成佛。境由心转,佛土亦然,心有分别,此土便是秽恶充满,“若人心净,便见此土功德庄严。”是以修净土不如修净心,修净心便是修净土,净土只在自心,不在于外。

  在佛教初期,为了说明解脱成佛的必要性,有意强化世间与净土、众生与佛的距离,故强调世间的秽恶不净,将我们所在的娑婆世界描绘成一个最为下劣的地方,把现实社会视为五浊恶世,以使众生生出离想。有人于此产生执著,不重现世人生,只为身后事打算,甚至对于释迦牟尼佛也产生了怀疑,以为佛土不净。是经佛国品对这些怀疑进行了批评。

  尔时舍利弗,承佛威神作是念:“若菩萨心净则佛土净者,我世尊本为菩萨时,意岂不净!而是佛土不净若此?”佛知其念,卽告之言:“于意云何?日月岂不净耶,而盲者不见?”对曰:“不也世尊。是盲者过,非日月咎。”“舍利弗,众生罪故,不见如来国土严净,非如来咎。舍利弗,我此净土,而汝不见。”尔时螺髻梵王语舍利弗:“勿作是念,谓此佛土以为不净。所以者何?我见释迦牟尼佛土清净,譬如自在天宫。”舍利弗言:“我见此土,丘陵坑坎,荆棘沙砾,土石诸山,秽恶充满。”螺髻梵言:“仁者心有高下,不依佛慧,故见此土为不净耳。舍利弗,菩萨于一切众生悉皆平等,深心清净,依佛智慧,则能见此佛土清净。”于是佛以足指按地,卽时三千大千世界若干百千珍宝严饰,譬如宝庄严佛无量功德宝庄严土,一切大众叹未曾有,而皆自见坐宝莲华。佛告舍利弗:“汝且观是佛土严净。”舍利弗言:“唯然,世尊,本所不见,本所不闻。今佛国土,严净悉现。”佛语舍利弗:“我佛国土,常净若此。为欲度斯下劣人,故示是众恶不净土耳。譬如诸天共宝器食,随其福德,饭色有异。如是舍利弗,若人心净,便见此土功德庄严。”

  这段经文表明此土本来就是净土,只是众人心有分别,罪业未消,故不见佛土庄严清净,不是佛土秽恶,而是众生心中不净,只如盲者,不见日月,非日月过。这表明净土不在他方,此土本来恒常清净,若人心净,当下便见。这种娑婆世界本来就是净土的思想其实就是人间净土思想的先导,说明净土就在现实社会,净土就在人间。

  娑婆世界不仅本来就是净土,而且同样具备其他佛土所未具备的优势。在香积佛品中,是经一方面指出娑婆世界的众生刚强难化,同时还强调此土具足他方未具的十事善法:

  维摩诘言:“此土菩萨于诸众生大悲坚固,诚如所言。然其一世饶益众生,多于彼国百千劫行。所以者何?此娑婆世界有十事善法,诸余净土之所无有。何等为十?以布施摄贫穷,以净戒摄毁禁,以忍辱摄瞋恚,以精进摄懈怠,以禅定摄乱意,以智慧摄愚痴,说除难法度八难者,以大乘法度乐小乘者,以诸善根济无德者,常以四摄成就众生,是为十。”

  当香积佛国的菩萨叹息此土释迦牟尼佛隐其大道、以“贫所乐法”化度众生、此土菩萨不顾劳苦、“以无量大悲生是佛土”之时,维摩诘也为娑婆世界作了辩护,指出在此土化众功德殊胜,远过诸方,因为此土具足十事善法,是增进定力、培植福德的佳处。

  此经还对在此土修行、生于净土的法门进行了说明:

  彼菩萨曰:“菩萨成就几法,于此世界,行无疮疣,生于净土?”维摩诘言:“菩萨成就八法,于此世界,行无疮疣,生于净土。何等为八?饶益众生而不望报;代一切众生受诸苦恼,所作功德,尽以施之;等心众生,谦下无碍;于诸菩萨,视之如佛;所未闻经,闻之不疑;不与声闻而相违背;不嫉彼供,不高己利;而于其中调伏其心,常省己过,不讼彼短;恒以一心,求诸功德,是为八法。”

  这八种修行方法体现了奉献牺牲、谦下忍辱、克己敬他、精进不懈的精神,可以看出,这些方法大多与在家菩萨的修行有关,其中还表现了大乘佛教初期对小乘佛教的妥协和让步,如要求不和声闻相违背等,也希望小乘佛教能够容纳和尊重自己,“于诸菩萨,视之如佛”,对新出的大乘经典不要怀疑,不要以为大乘非佛说,讼大乘之短。成就此八法,不仅现世生时无诸疮痛,而且还能往生净土,所谓生于净土,未必是别处受生,而是指得居此方净土。

  《维摩经》中的主要人物维摩诘是印度东方毗耶离国在家居士的代表,也是大乘佛教的代表。在第二次结集中,毗耶离的东方僧团的改革主张遭到全面否定,西方僧团的保守思想占了上风。而在此经中,维摩诘这样的一位在家居士竟然成为仅次于佛的神通广大的大菩萨,不仅诸大声闻皆不能及,就连诸大菩萨也退避三舍,而维摩诘的在欲行禅、出入声色场所的做法也是原始佛教断然不能容许的(对于居士同样不会如此宽纵)。这表明在后来的东方佛教中,居士团体一度占有压倒性的地位,成为初期大乘佛教的主流。

  作为东方大乘佛教的代表,维摩诘的声势和地位表明毗舍离成为当时印度佛教的中心,东风压倒了西风。反映在净土信仰上,东方道俗当然不会满足于西方净土的独盛,于是又强调东方妙喜世界和无动如来的殊胜。从学理上讲,妙喜世界、阿閦佛国可能是人间的毗舍离的象征,联通二界的维摩诘便是自彼而生于此的,而且在两个世界都是举足轻重的角色。

  《维摩经》以实相为本,从实相上讲,世间出世间不二,众生与佛不二,秽土净土不二。因而,是经所示,为众生成佛的可能,相当于解脱成佛的可能性阶段,这与显示解脱成佛的必要性的净土法门是大不相同的。必要性阶段要强调二者的距离,要说二;可能性阶段要说明二者的无距离,要说不二。从这一意义上讲,《维摩经》对净土的反思和批评是必然的。

  虽然对净土有所批评,但并不完全否定净土法门。佛道品谓“虽知诸佛国,及与众生空,而常修净土,教化于群生”,意思是说虽然知道所谓佛国净土及众生本性为空,但为了教化众生,还常修净土法门,以度脱乐此小法的众生。

  《维摩经》关于净土的思想在后世影响很大,六祖惠能对之进行了全面的继承,并有所创新,提出“身中净土,自性弥陀”之说,从而使净土理论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

  六祖对净土的开示主要见于《坛经》释功德净土第二:

  (韦琚)又问:“弟子常见僧俗,念阿弥陀佛,愿生西方,请和尚说,得生彼否?愿为破疑。”师言:“使君善听,惠能与说。世尊在舍卫城中说西方引化,经文分明,去此不远。若论相说里数,有十万八千,即身中十恶八邪,便是说远。说远为其下根,说近为其上智。人有两种,法无两般。迷悟有殊,见有迟疾。迷人念佛,求生于彼,悟人自净其心。所以佛言:随其心净即佛土净。使君东方人,但心净即无罪。虽西方人,心不净亦有愆。东方人造罪,念佛求生西方。西方人造罪,念佛求生何国?凡愚不了自性,不识身中净土,愿东愿西。悟人在处一般。所以佛言:随所住处恒安乐。使君心地但无不善,西方去此不遥。若怀不善之心,念佛往生难到。今劝善知识,先除十恶,即行十万。后除八邪,乃过八千。念念见性,常行平直,到如弹指,便睹弥陀。使君但行十善,何须更愿往生;不断十恶之心,何佛即来迎请?若悟无生顿法,见西方只在刹那;不悟念佛求生,路遥如何得达?惠能与诸人移西方刹那间,目前便见。各愿见否?”

  众皆顶礼云:“若此处见,何须更愿往生。愿和尚慈悲,便现西方,普令得见。”师言:“大众,世人自色身是城,眼耳鼻舌是门。外有五门,内有意门。心是地,性是王,王居心地上,性在王在,性去王无。性在身心存,性去身心坏。佛向性中作,莫向身外求。自性迷即众生,自性觉即是佛。慈悲即是观音,喜舍名为势至,能净即释迦,平直即弥陀,人我是须弥,邪心是海水,烦恼是波浪,毒害是恶龙,虚妄是鬼神,尘劳是鱼鳖,贪嗔是地狱,愚痴是畜生。善知识,常行十善,天堂便至。除人我,须弥倒。无邪心,海水竭。烦恼无,波浪灭。毒害除,鱼龙绝。自心地上觉性如来放大光明,外照六门清净,能破六欲诸天。自性内照,三毒即除,地狱等罪一时消灭。内外明彻,不异西方。不作此修,如何到彼?”大众闻说,了然见性,悉皆礼拜。俱叹善哉,唯言:“普愿法界众生,闻者一时悟解。”

  师言:“善知识,若欲修行,在家亦得,不由在寺。在家能行,如东方人心善;在寺不修,如西方人心恶。但心清净,即是自性西方。”

  这一部分也是大梵寺说法的重要内容。六祖住曹溪不久,韶州刺史韦琚请其到城中大梵寺说法,并对当时流行的西方净土法门提出疑问,请六祖开示。六祖首先否定了西方路远、净土难到的说法,以为经中说得分明,西方距此不遥。又指出所谓遥远的西方净土是为下根迷人而说的方便法门,上智利根,自净其心,不用念佛。净土本无远近,迷则路遥,悟则目前。净土亦非东西,心迷则愿东愿西,心悟所在即是。这里六祖有意混淆了世间的东西方和出世间的东西方,指出东方人有罪,念佛求生西方,那么人西方人造了罪,念佛求生何处呢?其实地理上的西方印度人会造罪,西方净土的众生是不会造罪的。六祖这么做,也是借用维摩诘的做法,以此打破对西方印度的迷信,树立中国佛教的权威,强调中国并非边方,印度亦非中心,只要心中清净,哪里都能悟道。

  六祖彻底否定了“带业往生”之说,以为“若怀不善之心,念佛往生难到”,“不断十恶之心,何佛即来迎请?”心若不善,只是口念佛号毫无意义,根本不可能往生净土。心存恶念,佛是不可能前来迎请的。这一说法意义十分重大,对于澄清现在流行的一些错误观念至关重要,西方净土的门票也不能卖得太贱,净土之门,不可能为所有人打开,特别是那些罪大恶极之人。

  六祖继承了禅宗注重内在的传统,并将之发挥到极致。他完全剥除了佛教的宗教性外衣,将作为此岸象征的彼岸性的东西还给此岸,指出所谓天堂地狱都不过是心性善恶的象征性的说法,并非实有,诸佛菩萨、天堂净土都是人的善性觉性的代表,须弥海水、地狱恶鬼都不过是人的贪欲烦恼的外现,是以染净不在于外,而在于自身,若修净土,当修身中净土,自性西方。

  经过六祖的改造,念佛求生净土转为自我净化,清净身心。如此则他方净土成为此方净土,外在的净土变成内在的净土,死后往生的净土转为现世生时的净土,他力接引的净土改成自力修行的净土,口念的净土换成心行的净土。

  六祖关于净土的思想十分重要,应是今天建设人间净土的指导思想。建设人间净土,应当从自我做起,首先要清净自己的身心,修好身中净土,然后再从团体和社会的角度着眼,将本单位、本社区.本地区、本民族、本国的事做好,再到整个世界,做到一身清净、一家清净、一方清净、一国清净,再到天下清净。

  建设人间净土,要立足本土,立足现实。一室尚不能净,何以扫天下之尘?自身尚不能了,何以普度众生?这边事尚不能晓,何以到得那边?不能知生,何以了死?因此要首先致力于做好自己的事,当下的事,先做好人,再想成佛。念佛者不仅要口诵佛号,更须意存佛心,身行佛事,如此三业清净,方能得见净土。

  建设人间净土,关键在于行动的落实。眼下最为重要的,当是致力于环境保护和生态保护,同时维护和平,反对战争,使这个世界的众生有一个清洁卫生、和平安定的生活环境,使污染和暴力远离生命,使人与其他生命和平共处,维护所有生命的生存权。

  建设人间净土,是人类共同的事业,并不限于佛教徒。在这方面,佛教徒应当加强与社会各方的合作,使大家都认识到这一事业的意义,共同致力于这一运动,使人类外在的环境与内在的身心道德都得到净化、保护与建设,真正将佛土的庄严清净呈现出来。

  作者简介:徐文明,1965年生,哲学博士,北京师范大学哲学与社会学学院教授,邮编:100875。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相关文章:徐文明教授)(五明学佛网相关文章:徐文明教授)  

 徐文明教授:《永嘉证道歌》与二十八祖的缘起 

 徐文明教授:王安石与佛禅 

 徐文明教授:玄高从学佛陀跋陀罗的一桩公案 

 徐文明教授:志远与〈法华传记〉的著作时代 

 徐文明教授:天台宗玉泉一派的传承 

 徐文明教授:单靠科学能够战胜迷信吗 

 徐文明教授:龙树的时代略考 

 徐文明教授:慈恩宗衰亡的原因探析 

 徐文明教授:禅宗第八代北宗弘正大师 

 徐文明教授:富那夜奢与付法传承 

 徐文明教授:曹山本寂禅师的禅法思想 

 徐文明教授:一枝三葩,三车一乘--评吴言生博士《禅学三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