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心对境的关系


   日期:2023/12/23 18:18: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心对境的关系

  我们常常听到说,修行就是要处理好“心对境的关系”。

  外境,产生感受,感受产生人的想法,想法产生行动,行动力强不强跟我们的心有关系,这就是五蕴。佛教里面最基本的法类——色、受、想、行、识。识就是心,色就是境,中间有感受,有想法,有行动。

  境,你有一个外境,他有一个外境,每一个人都有一个外境。住在一个寺庙里面,每个人的境界是不同的,内心的境界不同,外在的境界也是不同的。我们如果仅仅注意到自己的境界,没有考虑到别人的境界,就不容易契机。同时,只注意自己的境界,不注意别人的境界,也有可能造成影响别人用功,甚至起反作用。

  举一个例子,我们在佛堂有自己拜佛的位置,在斋堂、寮房、工作间、教室,都有自己的座位。本来你住这个房间,若无缘无故跑到别人的房间去,就是破坏别人的境界。别人在工作,你到那里去聊天,也是破坏别人的境界。你没有事到处游荡,别人看到后会观过,也是破坏别人心跟境的关系。给对方说话,本来你是讲给一个人听,而你站在那里,夸夸其谈、大声喧哗,很多人老远都能够听得到,人家的耳根的境界都被你破坏掉。走路声音若很响,也是会影响到人家的耳根,耳识的。这些都是修行要去注意的地方。

  在丛林里,过去常常讲,不可以随便串寮。常住规定的什么时间做什么事,在什么场合,都是要严格去遵守的。如果一个同学、两个同学,三个同学无事到处走动,庙就不成庙了,庙就成了一个公园了,这肯定是不行的。

  讲的话要有意义,需要讲才去讲。讲一大堆毫无作用的话,就是废话,自己散乱,人家听了以后更散乱。这也是破坏人家的修行用功,妨碍人家的道心,是没有必要的。若你自己要说话,想找一个听你说话的人,这其实就是影响别人的用功。这些都是境界,先要把外境处理好,才能够把我们自己内心的境界处理好。

  外在的境界,每个人的境界,有一个公共的空间,就是公共的境界,这些境界就是我们要去处理的,就叫做心对境,而不是说我们旁若无人,自己愿意怎么做就怎么做,这种心态就是错误的一种心相。修行、用功的人,内心应该是非常敏锐、细腻、清明。此时此刻,一天到晚要做什么,我们要很清楚。

  “学以聚之,问以辩之,宽以居之,仁以行之。”

  学问,什么叫学问 ?“学以聚之,问以辩之”。学问是在于积累的,而不是说谁聪明、谁不聪明,谁智慧、谁不智慧,就看你有没有去用功,有没有去累积。然后要虚心向别人学习,向别人请教、讨论、切磋,自己的学问才会长进。如果常常觉得自己最好,老喜欢去讲给别人听,那我们的学问又怎么能够进步呢?

  “宽以居之”,就是说,要宽宏大量,要有大愿力,要有大悲心。“仁以行之”,对别人、对众人要有仁爱之心,要有慈悲之心。这虽然都是我们过去传统儒家的一些说法,但是都是能够酝酿的。

  学佛法就是研究佛法,学习佛法,就是研究如何改善,提升自己的生命。如果对我们的生命没有认识,那么修行真是白修了。只有让散乱、躁动的心慢慢静下来,对外境才能够观察清楚。就犹如镜子一样,非常明亮,对外境的反应才能够分明。如果镜子模模糊糊,境界来了就不分明。内心浑浊,说明人没有念知力,念知力模糊。

  我们要“信自信他”。“信自”,但是不能“自信”。“自信”就是说自己相信自己,不容易相信别人。“信自”,就是说相信自己能够成佛,相信“彼既丈夫我亦尔”,别人能够做到,我自己也能够做到。内在要有这种动力,内在有这种对自我的要求的心理基础和认识。而不是说相信自己最行,别人都不如自己,这种自信就是会有问题。就是说,相信自己能够达到,而不是说相信你现在就有了。要去努力,你才能够达到。不去努力,你依然永远比不上别人。所以,这些概念都是要辨析清楚,而不是说我们满头雾水,学佛法学到最后,说出来的话全是模棱两可的,那怎么行呢?肯定不行。学佛法,就是培养人的觉悟,对自己生命的认识,研究自己的生命。自己生命研究清楚,同时,对别人的生命,对众生的生命,也就能够了解了。

  近两个月来,大家各方面还是有很大的变化、改善、进步,慢慢也是越来越有序。今后还是要进一步在这方面去努力,在每一个细节上,在每一件事情上,在我们寺院里的每一个空间的位置上,在每一个人的身上,在每一个人的起心动念上,都是要能够真正去体现佛法的。如果我们一直在躁动,心的能量就一直在损耗。用功也好、学习也好、做事也好,就没有心力。如果内心非常的寂静,就有力量,才能够持久。

  修行就是要培养这种任运无间的功夫。什么叫做“任运无间”呢?首先要稳定,如果不稳定就会忽东忽西、忽高忽下,这不是“任运无间”的;第二个是要持久,年年月月日日都如此用心;第三个要圆满。圆满是什么意思呢?比如我们做一件好事,大家表扬、夸奖,说某某人很了不起,那么你是不是能够做到每一天都做好事呢?这件事情每天都在做。同时,一天也不仅仅做一件好事,一天都在做好事,那就是很难的事情了。

  我们常常是以一个善法来对治一个恶法,实际上,一天到头是妄想纷飞,烦恼是非常多的,自己察觉不到,可能我们看到一个人发脾气,或者一个慢心很强的人,我们老觉得这个人脾气这么不好,或者说这个人慢心这么大,这个时候我们会处在另外一种烦恼当中。比如说现在人经常犯到的毛病——忧郁、焦虑、恐惧, 这些负面的心理是很多的。这些也都是人烦恼的行相。就是说,可能这个人是被嗔、慢烦恼情绪控制了,另外一个人是被另外一种烦恼、另外一个情绪控制了。我们如果没有很好的去学习佛法,运用佛法,人的情绪、烦恼是除不去的。人就非常容易相信自己的情绪,就是“自信”,自己相信自己的看法、想法是对的,所以他才会认为说自己的行动是对的。人不容易培养起来对别人的一种信心,要“信他”是很难培养的。三宝、同行善友、祖师大德、善知识的各方面的开示,我们不容易真正入心,不容易任运无间。并且我们常常会怀疑,对自己要去做的事情,自己的决定,往往信以为真,事过了以后,境界过后我们又后悔,这样子决定是错的,这样子的想法是错的,这些都是我的毛病,心对境发生的问题。我们一天到头在庙里边,就是要去训练这些基本功,从早到晚,学什么、做什么、说什么,到什么程度,内心要分分明明、清清楚楚,而不能有一种投机取巧的心理,也不能有偷懒的心理,偷懒就是浪费自己的时间,投机取巧最后不会进步,只有老老实实、本本分分、脚踏实地、按部就班,在庙里边用功修行,才能够一步一步很稳定地,很持续地在进步,功德慢慢就增长了。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