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认识人生系列开示之九


   日期:2023/11/21 20:45: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认识人生系列开示之九

一、染净心生恒修心•往生净土理事观

1、省观自心防魔障•定课恒修趣道心

  “三界唯心,万法唯识”,我们在三界、六道当中轮回,同我们的心有关系。心造了哪一道轮回的业因,就会推动我们在六道当中哪一道去轮回。“念自性弥陀,生唯心净土”,也是谈到我们的心。就是三界当中的杂染的世界是唯心,净土,也是唯心,“生唯心净土”。娑婆世界,唯心所生;极乐世界,也是唯心所生。“心杂染故有情杂染,心清净故有情清净”。染土由心生,净土也是由心生。我们的身语意业清净了,对净土的道理也就容易理解。如果我们身语意三业不清净,对净土的道理就很难理解。

  大家念经的时候,静坐的时候,内心比较寂静、清净,经论里边的法义就会显现在我们的心中,看了就会非常明了。如果我们平时散乱心,懈怠、放逸,我们在念诵的时候,这种作用就产生不了。它就不能有这种境界出现。禅定功夫深一点的人,他会进入到另外的一种世界当中去,定的世界当中去,进入到圣者的世界当中去。

  那么我们修行,如何来判断究竟我们是修对了,还是修错了,有没有偏?这是不能不引起注意的问题。打比喻讲,修行时间长了,我们同人家相处,不容易去理解别人,别人也不容易理解我们的心态,不容易理解我们的心情,不容易理解我们。自己不容易理解别人,别人也不容易理解我们。那么别人可能是凡夫心、世间心、普通心。但是我们有修行用功的人,心跟这些心不一样,我们是什么心呢?我们是普通心、世间心、凡夫心?还是菩提心?这就是很关键的问题!

  如果我们是菩提心的话,清净的、善良的、圆满的、慈悲的,众生必定愿意、乐意接触我们,同我们相处,心生欢喜,心生轻安、快乐。但是,我们既不是世间心,也不是菩提心,那是什么心呢?就两头都不是,那么以后就要注意了。

  如果不小心的话,我们就会走火入魔,常常听到这样一种词语。魔什么意思?就是障碍,内心当中出现了障碍,心理上走火,就走偏了,走到极端,走火。当然也不是说有修行的人,或者说所有修行人都会走火入魔,当然也不是这样的意思。修不好的人,修偏的人,有可能会发生这样子的问题。所以修行需要定课,数量、次第决定。只有数量、次第决定,才能够培养我们的恒常心,才能够培养我们的平常心。就犹如我们日常生活一样,不能离开衣食住行,佛法也一样,慢慢培养,佛法就在日常生活当中。我们需要多少,一天用功多少,应很清楚,他就会以一颗非常平常的心、平静的心来对待佛法。而不是说以一种不平等的心、以一种着急的心来面对佛法。这样子佛法怎么能够入心呢?怎么有可能学好?佛菩萨、善知识、祖师大德们,他们的心都是平等、正直的,凡夫的心有高下,不平等、有曲直。这样就是要让我们有高下的心变成平等的心,让我们有曲直的心变成一个正直的心,让我们有分别的心变成一种无分别的心,让我们染污的心变成清净的心。这些转变的过程,需要经论的依据,需要经验的指导。

2、生何净土自心作•理观一体生佛心

  阿弥陀佛,法界藏身,充满整个法界。那不等于说他的血肉之躯有这么高大,而是指阿弥陀佛的这种功德,佛菩萨的功德充满法界,这种信息充满法界。只要你念佛、念法、念僧,他就能够与佛相应。阿弥陀佛他本身在因地的时候就有这样子的愿力,念彼名号就能够往生彼土。所有的佛菩萨都是有愿力,有大愿力。但是我们普通人看到佛,仅仅看到丈六金身,丈六的比丘,只能看到化身,报身我们看不到。

  智者大师,天台宗的祖师、初祖,他根据往生净土的人,做了分别,分别成四种净土。

  第一种净土,叫做凡圣同居土。凡圣同居土什么意思?就是有凡夫,也有圣者,住在一起。人天道的凡夫与声闻道、缘觉道的圣者居住在一起。娑婆世界是同居的秽土,极乐世界是同居的净土,这些没有断见惑、思惑烦恼的人,居住的国土名为凡圣同居土。

  第二种净土,叫做方便有余土,是阿罗汉、是佛地前菩萨所居的净土,已经断了见惑、思惑的烦恼,所以名为方便,但是无明烦恼仍然存在,还没有断。

   第三种名为时报庄严土,已经断了一分无明的菩萨所往生的国度。别教初地以上、圆教初住以上菩萨所居住的国土。

  第四种,常寂光土,是一种理性的净土,无明已经断尽了,法身德、般若德、解脱德具足。

  智者大师为我们做了分类,我们念佛的人也常常听到说这四种净土,我们要往生到哪一种?其实就是表明我们现在究竟是一个什么条件,一个什么基础,它是根据人来划分的。每一土当中又有九品,《十六观经》讲:自心作佛,自心是佛。“自心作佛,自心是佛”什么意思?“自心作佛”是从事上面讲,“自心是佛”是从理上面讲。从事上面讲,你要去造作才能够成佛。从理上面讲,凡夫的心、圣者的心、众生的心、佛的心,都是同一种心,它的体性是一样,所以名为“自性弥陀,唯心净土”。从事上面的说法跟理上面的说法是不一样的。理上面的说法,它能够贯穿万法,就是什么法,它都可以从理上面来说明。事上面就有差别了,向罗万法、林林总总,这一法就是这一法,那一法就是那一法,不能混淆。

二、参悟茶道空出有•通达空有趣菩提

1、诸法实相空即有•茶道禅语悟心空

  空而不空,不空而空。空而不空,空即是有;不空而空,有即时空。这就是诸法的真实相,诸法的真实相就是“空即是有,有即是空”,空有不二。什么叫做空即是有?有即是空?我们只有体会空性的道理,证悟到空性的道理,才能够出有,从空出有。缘起本身所存在的诸法,它的体性仍然是空的,所以说有即是空。那这些才是诸法的实相,诸法的实相就是这样子。有跟空的关系,缘起跟空性的关系。我们只会认识到缘起法当中的某一点,我们没有办法了解到整个缘起的过程。更无法体会到缘起性空,无法理解“空即是有,有即是空”这样很深的一个境界。因为有烦恼,所以对诸法都有执着。执着于某一点,执着于某一个段落、某一个阶段,执着于事物的表面、外表,这些都是我们凡夫心的状态。

  唐末五代的时候,福建地带那个时候群雄逐鹿,就是国家也是很动荡。闽王王审知这个人,为了要让社会稳定,让江山能够坐得稳,忏悔自己杀了很多人,所以这个国王就开始信佛。信佛的时候,他曾经度多少人?两万人,两万人出家,并且礼拜当时的雪峰义存禅师,鼓山神宴禅师,还有武夷山的扣冰诸大德,作为国师,经常向这三位大德请教佛法。

  有一天闽王在福州拜见扣冰禅师的时候,就请教怎样治理国家。王审知这个人他学问很好,也很会说话,于是请教扣冰禅师,说了很多很多话,也很诚恳。这位扣冰禅师,他坐在那里一句话也不说,一直在那边喝茶。但是这个国王,他又不喜欢喝茶,不爱喝茶。这位禅师,却很喜欢喝茶,喝了一杯。闽王茶杯满了也不喝,禅师就往自己的茶杯里面再倒,再喝一杯,然后往那个国王的茶杯里面也倒,水就往外流。国王就看不下去,他说“我不喝,你还在给我倒,到处流的都是水”。觉得不可理解,就问禅师:“为什么我不喝,杯满了,你还倒呢?”这个禅师也不说话。不说话,闽王也就没办法。,这个禅师再喝一杯,然后再给闽王倒。闽王就着急了,他干脆拿起来把它喝掉,免得那个水到处流。闽王喝下去以后,扣冰禅师就问他说:“你会不会喝茶?你喜欢不喜欢喝茶?”他说:“我不会喝茶,我也不喜欢喝茶,在这儿看着没有办法,你一直往里倒,到处流得水,所以就喝了。”禅师就告诉他:“你就先学喝茶吧。”闽王说:“哎,治国跟喝茶有什么关系?”禅师说:“你先喝茶,先学一学”禅师说:“你的心就像这个茶杯一样,装满了茶水。你没有把这个茶喝下去的话,让杯子空掉,其他的东西就装不进去。”这个闽王是很有智慧的,一听他就知道,所以他从茶道当中,从茶杯里头就能够悟出很多的道理。因为茶杯只有空了,你才能够去装甘露水;房子空了,才能够住人;我们心空了,才有办法来包容佛法,才有办法来弘扬佛法,来普度众生;我们内心空了,才有办法来虚心接受别人的意见,这个就叫做“从空出有”。

  我们学佛法,就是要像喝茶一样,如此简单。过去赵州禅师也是一样,很多人向他请教禅法,怎么坐禅,千里迢迢到那里去拜访,赵州禅师就说:“喝茶去。”但是你怎么来体会“喝茶”呢?我们从一般的心态,从世俗的心态,你这个“喝茶”,把茶喝干就可以了,你不容易体悟到它里头很深的意涵。空跟有的关系,茶道跟佛道的关系。“息心达本源,乃号为沙门”,就是我们要认识自己的心,反省我们自己的心,我们的心的根本在哪里,我们的心的源头在哪里,我们怎么样子让自己的心觉悟起来,我们怎么样能够让自己的心觉得有问题需要去忏悔,然后有这种能力去忏悔,有这种能力去反省,这是非常重要的事情。

  “生则决定生,去则实不去”,这是什么道理?也是谈到我们心的功夫,你有生有不生,有去有不去,都是在生灭法当中,还不是进入不生不灭的这样子一个境界。“欲待了期无了期”,什么意思?就是我们要放下的时候就需要即刻放下,我们现在修法的时候,修什么法呢就是要放下。放下什么?放下万缘;放下什么?内在的执着;放下什么呢?我们内心六尘的影子。这些全部要把它放掉。你说“我要把这些道理都想通了,都想明白,然后我慢慢再来放下”,我们学佛法学一辈子都学不明白,你不放下,怎么学得明白?不可能的事情!学到何时才能够学得明白?肯定是学不通的,它本身就是要我们把内心当中的尘埃、罪障、污垢清除掉,对佛法的义理慢慢才能够通达,而不是说白首穷经就能够穷得出来。

2、学佛作佛成佛道•空有不二破邪见

  法藏比丘在因地的时候发了四十八愿成就了西方极乐世界,极乐世界的成就离不开最初的发心,离不开发愿。所以“离心无佛,离佛无心”。离开了心也没有佛可言,离开了佛也没有心可言,心、佛、众生三无差别。我们现在一听,好像这些道理都非常高深。但是因为我们学佛嘛,学佛就是学作佛了,学怎么作佛,才叫学佛,而不是我们学作佛的样子。我们学佛的目的就是要成佛,要成就佛道,他才叫做学佛。我们学画,要成就一个画家;写诗以后要当一个诗人;写毛笔字以后当一个书法家;学唱歌以后当一个歌唱家。他是学什么,要像什么,要成就什么。学佛也是一样的,他就是要成佛,要发菩提心,他要成菩萨。怎么成呢?怎么学呢?它的原则就在这里——空跟有的关系。

  凡人很怕空也很怕有。空,用现在的话来讲,一般人都把它理解成不存在,有,就把它理解成存在。而实际上,空不是说不存在,不是这样子的意思。有,也不是说存在,也不是这样子的意思。有,从缘起法来讲,空从空性来讲。我们不学佛法的人,或者佛法理解不正确的人,他很难超越存在不存在。因为不存在的话,就会非常的害怕,你说某某人已经不存在于世间了,就意味着已经死了,他就是很担心这种存在不存在的问题。存在,也会有另外一个问题。比如说我们人,存在许许多多的烦恼,存在心理种种的问题。个人如此,家庭如此,单位如此,社会如此。我们常常想要把这些问题,这些负面的东西去掉,让它不存在,但是又不可能。就是想要让它存在的东西它不能一直存在下去,不希望它存在的东西它会一直存在,并且会越来越多,增长广大。它好的东西,不会增长广大;不好的越来越多,这就是问题。

三、弘法利生依三学•次第学修长功德

1、无漏三学佛法纲•顺总佛教巧度众

  不学佛法的人,处处为自己,时时为自己;学佛法的人,发菩提心,处处为众人,时时为众人。为大家,就是善良,就是慈悲心;处处为自己,时时为自己,就是执着,就是轮回,就是我爱执。所以佛法它绝对是能够生活化,就是看我们如何用佛法的义理来指导我们的生活,来体验我们的人生。33`15``

  体悟人生,了知佛法,认识佛教,应该要有一个纲领,当然它的前提是信心,它的纲领:戒定慧三学。我们从三宝身上,从三宝的份上,来获得戒定慧的能力。《广论》里面对戒定慧谈到说:“故须一种顺总佛教,调相续法,此即定为三种宝学”,是故论说三种宝学——戒定慧。戒定慧是“顺总佛教”,是总的佛教。

  善知识十德当中为什么要把戒定慧说成是顺总的佛教,这就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什么原因?我们如果要去度化众生,如果要去引导学人,我们对于佛教的整个的面貌,对佛教整个的内涵,我们把握不住;或者说我们只是理解、掌握里面的某一个部分,人家要学佛法的人,根基是千差万别的,程度是各个不同的,兴趣、爱好也是不同的,我们如何来引导呢?你肯定引导不过来呀,我们只有掌握了戒定慧的总纲,才有办法对不同因缘的众生施加教育。因为戒定慧是总纲,是纲领,这个纲领我们得到了,我们掌握了,我们对别人的帮助、辅导才不会出现大的偏差的情况,才有办法对机说法、对症下药。

2、调服心马靠戒律•制心一处趣佛道

  戒是什么意思呢? “其中调伏者,谓尸罗学。别解脱云:‘心马常驰奔,恒励终难制,百利针顺衔,即此别解脱。’”《戒经》当中谈到,我们的内心,就犹如野马一样,心念常常在散乱,乱跑,脱缰的野马一样,它很难收,收不住。我们只有用心、用力、刻意来收我们的心,“恒励终难制”,就是我们要有非常大的策励的心,如果没有这样子一种坚定的信心,没有这样一种坚强的意志,没有大的一种愿力,我们的散乱心,我们的分别心是控制不住的,所以需要什么呢?“百利针顺衔”,我们要调伏这匹野马,我们怎么样子能够把它制伏住?要“百利针”才能够让它“顺衔”,才有办法来降伏了。这些就是让我们内心当中对戒律一种尊重,对戒律一种重要性的认识,对戒律如何来调心所产生的作用要有非常深刻的认识。也就是如果没有戒律,如果没有百利的针,那么要让野马制伏住,要让野马顺衔,不可能的。不会因为说这匹马是你家里养的,是你自己养的,它就会听话。不会的,它一样乱跑,那我们人也是一样的,不会因为说你说,“这个心马是我的,我可以自主!”,你自主不了!那么自主不了,它就要靠其他的力量,靠佛菩萨的力量。怎么样子让我们的心不乱跑?让我们的心能够收拢的住?收拢住才能够用我们这种恒常的心,一心专注来做一件事情。我们能够达到专注,能够一心,即使做世间的事业,即使做世间学问的研究也会有很大的成就。如果我们一心用功、办道,也会有很大的成就。就是世间、出世间所有一切的成就都跟我们的心散乱、不散乱有关系。

  世间上面的人也不容易让自己的心做到一心,来调伏自己的心。世间上面的人对工作很敬业、很勤奋,或者说做这个工作非常专注,一直很认真几年甚至几十年,都很认真地做,但是几年、几十年很认真、很努力从事一项工作,不等于说就是有禅定,不等于说烦恼就调伏了。换一个境界就不容易适应了,换一个工作的氛围就很难跟人家交往,他只能对某一个工作,某一个生活的圈子,工作的圈子,做非常单一的事情。会非常认真做多少年,这个也就是用比较强制性的办法,让我们的心不乱跑。也就是刚才谈到的犹如一匹野马一样乱跑,那我们强制你不要乱跑,把它绑在那里,让它跑不了。我们未学法前,因为你想在世间上面有成就,必须要去拼命、去努力,这样的话它能够让我们的散乱心、狂妄心、分别心暂时停止,但是实际上我们心性上面的那些问题是没有改变的。那这匹野马我们不让它跑的时候,怎么办?你还是要去调伏了,经常去引导,然后慢慢这匹马就变成良马,最后变成千里马,跑起来的时候就很了不得。跑到一千里以外去,它会知道要跑回来,心就不会乱。如果你是野马的话,野马在家里,会往外跑,跑去哪里都不知道,那就跑六道轮回。这是肯定的!所以这个佛陀的比喻都是非常有智慧。

  又如分辨教云:“此是未调所化衔。”“此是未调所化衔”是什么意思呢?是刚强难化众生所需要化度的衔,也就是戒律,宗门是“约束”,44`09``(?没有听清)未调伏的众生修道用它。阎浮提众生难调难伏,菩萨有菩萨戒,比丘有比丘戒,居士有五戒、八关斋戒,沙弥有沙弥十戒,都有戒律。成佛了,没有戒律,不用戒律,佛大圆满境,身语意三业绝对不会违犯,一点都不会违犯。他已经是一个最圆满的标准,最高的一个境界。我们凡夫众生,七众别调,别解脱戒,都是为了要针对“此是未调所化衔”,这是对没有调柔、调伏的这些要修道的人来讲,戒律就是很重要的,它的原由也就是在这里。戒律它能够让我们的行为有一个具体的约束和规范,这就是三学里面的初学。“如调马师,以上利衔调拢戾马,根如戾马随邪境转,若其逐趣非应行时,应制伏之。”“如调马师”,就犹如训练野马的老师,他懂得以上利的衔来调拢戾的野马。

  野马就犹如我们人类的六根一样,它非常容易“随邪境转”。境本身没有邪不邪,因为你心有邪的话,境就会邪。心有烦恼,心不正住,正念不分明,我们外在的六根所缘到的境界,就会变成邪境。如果我们内心,变成正知正念,正见具足,我们所缘到的外境,就会变成一个正确的境,就不是邪境了。也就是我们烦恼的心通过六根所缘到外在的境界,这些境界就变成一个不好的境界,邪的境界,有偏的境界。偏不偏还是在我们人的心。是不是偏离佛道,就是因为我们的心。

  心跟根有关系,六根、六境、六识,我们常常讲“眼不见,心不烦”,看到了,看了心烦。你没有听到,心不烦,你听到声音都心烦。比如我们打坐,坐得安安静静,忽然间手机响了,你的心就烦了,手机都不让它关起来!稍微有一点声音,稍微有一点异常的现象,我们看到的,听到的,我们知道了,你内心都受不了。稍微有一个人说你,某某,如何,你走过去听到了,你就会去了解:你刚才说我什么?是不是在表扬我,我哪里有什么优点,听到了就很高兴。如果你走过去听到了对方在讲你,你了解了,他说你怎么不好,那你就很难过。我们常常会去注意,现在背后有没有人在说我什么东西。

  我们的这个心,常常去关心一些无谓的问题,别人怎么说你,这是别人的认识,我们自己如何来认识我们自己?如何来认识自心?能不能认识清楚?就是我们自己尚且不能很好的认识自己,我们自己都很难正确地认识自己的心,我们自己都认识不清楚,我们自己对自己都说不清楚,那么别人对你的事情怎么能够说得清楚?怎么能够认识得清楚?别人的一个答案怎么能够作为一个唯一的标准的答案呢?肯定是不对的,最多只能做参考答案。参考答案可以有很多种,几百种上千种都是有可能的,每一个人有一种看法,每一个人有一个答案。这就是我们的心随邪境转的原因。

  所以需要“学习尸罗,调伏心马,以多励力制令趣向,所应作品。”通过戒律的功德,让我们的心马调伏,趋向我们自己所要做的事情,所要成就的事情,让我们的心趋向佛道。心趋向佛道之后才能成佛,我们的心脱离了佛所走的路,我们走的路跟佛走的路不是一条路,怎么能够成佛呢?我们要成佛就是要走佛所走的路嘛,佛怎么走我们跟着后面走,就越走越近。如果我们走另外一条路,别的路,就不是道次第,它跟道次第没有关系了,所有的佛他成佛都是一样的。“唯有一佛乘,无二亦无三”,绝对都是一样。所以为什么要决定次第、数量,不决定的话,怎么修?无法修,不决定的话,我们内心都没有,内心都是空的。这个“空”不是“真空妙有”的空,这个空才是世间上面认为不存在的空。就是内心不存在决定,没有做决定,没有这样的作意。自然而然,不会很认真去修行的,自然而然不会认真来对待自己生命的意义和价值。这些都是需要启发、培养,然后树立佛法的正知见。

3、修定在内不在外•内寂静住念正知

  “寂静者,如是于其妙行恶行,所有进止,由其依止念正知故,令心发起内寂静住,所有定学。”这个定学就是对我们自己所应该做的妙行,所应该停止的恶行。靠正念的力量,靠正知的力量,“由其依止念正知故,令心发起内寂静住”,因为我们内心正知、内心正念,正知正念,自然而然我们内心就不会随邪境转。不会随邪境转,我们内心都是一个正境,内心就会寂静。内心寂静,内心善良,内心正住,就是定的力量,就是定学。所以坐禅、打坐、修定,它不仅仅说是做样子,这个做样子怎么做?《广论》里面也有谈到,用一段来叙述,这是一个形相上面的一个叙述,你定不定还是你的心哪。我们的心不定的话,你坐在那里,一样还是会起烦恼,还是会起分别心,还是会散乱。

  所以我们不能在外在去追求寂静,外在是不容易追求到寂静的。住在寺院里头,晚上这么晚了还在说话,应该要止静了还在说话,忽然间有一个人说话,你就起烦恼;忽然间哪个人有一个声音,打个呼噜你就起烦恼;哪一个人起来了,走一下路你都会起烦恼,这就是这个不寂静,寺庙里面怎么还这么热闹!就是内心里面没有调伏没有寂静。你内心如果寂静的话,即便很多很多的人,你内心一样很清楚,都很寂静。寂静不寂静是对善境跟恶境来讲的,如果恶停止了,善现行;或者说我们的善法现行了,恶法停止了,你内心就寂静了。而不是说要让我们的心外面的什么也听不到了,什么声音也听不到了,事情也见不到了,把眼睛闭起来,耳朵塞起来,这个就是寂静,就是定了。

  如果这样的话,我们就把门关起来,也不出门,闭关。你看你闭关能不能寂静?你一个人在家里试试看,闭起来,寂静不寂静?你一样起烦恼,烦恼没调伏,你关在房间里面还是一样起烦恼。烦恼起来可能反而更为强烈,为什么更为强烈呢?因为你一个人关在房间里面家徒四壁,你这种内心的烦恼散发不出去,散发不出去的话,你看到的都是自己的烦恼,都是自己的烦恼的气息,你就会觉得“啊,自己的烦恼确实很重”。你来到人群当中,来到公共场合,自己烦恼的气息、因素发出去了,你自己不知道,还认为说没有烦恼,一关起来就知道说烦恼很多,这个人的心是很不可思议的。你没有很认真去研究,很认真去观察,是体会不出来的。所以需要在佛法方面来对照,在善行、恶行方面来对照,我们的心是不是能够安住在善法的所缘境,住得了住不了,这是非常难的事情。因为有时候住在善法,有时候住在恶法,它交替着来,交叉着来,但更多的情况下都是一种散乱。因为内心散乱,所以我们人的眼睛,我们人的耳朵,就会任遇所缘,看到什么就去看,听到什么就去听。然后就是喜欢说话、聊天、喜欢吃东西等等,都有可能。总是要找一个跟自己六根的习气比较相应的事情来做,总得要找一样。用世俗社会的话来讲,就是要找一种感觉了,要去找一种比较好的感觉。到寺庙里面来修道的话,不是来找感觉的,要开智慧,心要住在善所缘境,这才是对的。如果来找一种感觉,什么感觉呢?这个感觉你很难讲是什么感觉。感觉不一定是一种智慧,感觉都是在我们人的一种感官世界当中。它不是圣者的经验,不是圣者的世界。

  所以我们必定要分得很清楚,不能认为说我住在这个寺庙里头感觉蛮好,没什么问题,你恰恰有大的问题。这是真的,因为你适应了另外一个不同的环境,然后就麻痹大意,学佛就学不上去。

  “近寂静者,依心堪能奢摩他故,观择真义发起慧学。”因为你有寂静的力量,有止的力量,“止”,恶法止息了,停止了,我们内心止在善法上面,我们内心住在善所缘境上面,我们内心停止在妙行上面,这样子的话,来思惟、观察佛法的真义、佛法的道理,慢慢、慢慢智慧就开出来了。也就是如果内心不寂静的话,怎么有可能会发慧学?智慧发不了。我们一位法师也好,我们一位在家的同修也好,你要开智慧,必须要有戒定慧的功德,必须要有这样子的一种经验,根据这样一种教授而行,他不可能违越次第的,也不是说我们随便把书翻一下,解释一番,就是戒定慧了,这个只是我们的解释,只是我们的名词、术语、概念。这种境界、这种功夫必须要这样一步一步来。所以经论里面比喻都非常形象,它为什么要这么形象呢?就是我们的心很粗,体会不出来。我们一直染污,清净的体会不出来;我们一直动荡,寂静的体会不出来,所以它要打比喻。如果不打比喻的话,你说我这个心有什么问题呢?都清清楚楚。清清楚楚、分分明明——但是我们都是世间心。我们学佛法、修行、用功办道,成佛,发菩提心。发菩提心的前提是要舍世间心,才能够发菩提心。反过来说,世间心不能舍,菩提心就发不起来。世间心多了,菩提心就少;世间心少了,菩提心就多;世间心没有了,才有办法有菩提心。那么如果你修不好的话,菩提心发不起来,世间心也有问题,就是刚才我提到的,因为你想,“我学佛法,可以不管世间的事情”,你就作意了,我不管世间的事。世间的事情没有兴趣了,但是你佛法也没有学到手,佛法也没有兴趣,那就很惨。最后佛法也没有兴趣,世间法也没有兴趣,那就变成说自己什么都没有兴趣,那人就消极了,就会出问题。

  所以在我们学佛法的过程当中,要认清楚什么是世间心,什么是菩提心。没有世间心,不等于说我们不跟世间上面的人打交道,不跟他们来往,只是说我们心更超越,我们的心更清净、更广大,我们才能够成就更多的、更好的、更广大的佛法事业、世间的事业,它是这样子的意思了。是我们整个的心路历程转变的一个境界,一个过程,一个氛围。这就是修行,就是戒定慧的功德。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