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万行法师:心中月 上 如是参禅


   日期:2023/10/7 19:36: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如是参禅 

禅宗主张顿悟是指接引中根机的人,而上根机的人则明白:不待顿悟,如来智慧功德本来就是具足的,本来就是圆满的,本来就在佛地,如果不承认这一点,纵然修三大阿僧祗劫也不会见到佛的影子。有修有证有次第,都是对接引下根机的人而言。能够找到房门的开关,刹那间门就打开了,万年的黑暗刹那间就消失了,哪里还有慢慢消失一说呢?所谓: “到家都是亲人,途中总有亲疏。”密宗、禅宗、净土等宗,若站在究竟意义上讲,是没有区别的,都是靠心在修行,但还没到家,站在门外就有千差万别了。

如果自认为可以修成佛,那么注定你成不了佛,你与佛无缘。为什么呢?因为众生本是佛,还成什么佛呢?真是头上安头。成佛与不成佛皆是戏论,乃方便语。佛就是众生,众生本是佛,佛与众生一体不二,有凡有圣皆是妄自分别矣。分明一片闲田地,过来过去问主公——真是多事。

还有“性命”的问题,也是说得最多的。“性命”二字古今都有人争来争去。其实,如果丢掉性,那么命又将在哪里安身呢?如果没有命,性又将在哪里发挥作用呢?道家批判佛家:“只修性来不修命,万劫阴灵难超圣。”佛家批判道家:“只修命来不修性,此是修行第一病。”性命二者是一不是二,犹如一枚硬币的两面,翻来覆去只是一个东西。

有多少种类型的众生,就有多少种类型的法门。但是,不管哪个法门,你首先应该拥有一些基本的态度。

最快乐的人生是:活在当下。

超越命运的人,往往是不执着后果的人,后果考虑得越多,越没有办法超越命运。

对待人生,我们应该以一个参与者的面目出现,而不是以一个旁观者而存在。你想成长,成熟吗?那就做一个参与者吧!生活犹如百味调,酸甜苦辣都得来点儿。

人生本来就没有路,你敢冲过去,也就成了一条路。

人生没有信仰,犹如没有航向。

十全十美的人、事、物、理,永远不存在,还是学会接受现实吧,一帆风顺是不存在的,心想事成更是绝无可能,还是接受人生之路是弯弯曲曲的吧,弯弯曲曲就是人生之路。

修行与做人是一样的道理——理清路则明。首先理要清,但是,理清不等于就不需要走路了,理清以后正是走路的开始。倘若没有实修,单凭理论永远不可能悟透自性。形而下的可以理悟,形而上的非实修不能悟透。

修行是怎么样?不看心,不坐禅,专心做事心坦然;倘若有事就有事,我心还是安安然,要是把事推两边,是非烦恼永不断;接受它,它消失,推却它,它更大,不取不舍方到家。

而我们的生活又是如何?面子放不下,好胜心放不下,发财心放不下,理想之心放不下……总是处在取舍之间,当然就烦恼多多了。

修行还不仅仅如此,所谓“三世一切诸如来,最胜菩提诸行愿。”惟有孜孜不倦地任劳任怨才谈得上是行菩萨道。欲证得圆满的菩提圣果,唯一的办法便是行愿。三世诸佛如来成就的路线都是这样:第一是见地,第二是修证,第三是行愿。通过行愿,果位才能圆满,悟到的东西,证得的境界,通过行愿后才扎实牢固。

能够把三藏十二部经讲得天花乱坠的人,倘若没有明心见性,仍然是在六道轮回之中,更谈不上是善知识。所谓的“善知识”乃过来人也。走进去,再走出来,方谓善知识;仅仅走进去,还没有走出来,则不名为善知识,只能说是一个有修行的人而已。

何谓参话头?首先应明白何谓话头,然后才知道如何参话头。一念不生谓话头,若生一念叫做话尾(这是上根器人参的话头)。若上上根器之人参话头则又不然,一念相续,永不间断,看住念头,不紧不松,不冷不热,不取不舍,无形无相,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地看住它,最后与它融为一体,方为参上上话头。

看话头和参话头有何区别?看话头偏向于定,参话头则偏向于慧。看话头无疑情(也即看住它,把散乱心收摄回来),参话头则带有疑情在用功(“参”有往里面深研之意),也即在用心参究一个问题。

看话头也即看住它,但没有用心思维,通常是先看话头,抓住话头以后,再参话头。抓不住话头,头脑乱糟糟的,又如何参话头呢?

参话头是抛弃头脑,抛弃文字、语言、形象,用心来参,用定来参,用觉照来参,用空灵来参,慧光一闪,答案出现,清楚明白。

当然,如果能提起觉照用功夫的话,何需参话头?平时在吃喝拉撒当中也就是在用功,与吃喝拉撒并行也是在修道,和财色名利打成一片,也即和道同一体。一念不生是定非禅,但不是正定,是邪定,更不用说能开智慧了。有观照心存在才是正定,才是正禅。

真正的观照不是在心里自问自答。凡是在语言文字上用功,在形象上用功,在心意识上用功,皆属外道。抛开心意识才谈得上用功,才能让觉照出现。
 
何谓定力?不取不舍,不随不乱,是名定力。

何谓定境?定中出现的现象,也即境界,故名定境。

参公案、看话头、念佛,靠的都是定力,不被境转也是定力使然。

现在这个时代的修行人要想入定,最好的办法就是在动中修定。在动中修出来的定,若面临事情时,还有点作用;若在静中修出来的定,一旦事情出现,这点定力早就被事情转进去了,也即进入了定境。定境能让人狂妄,让人散乱,让人发疯,让人傲慢,让人不信因果……

明心见性和出现神通及开智慧,靠的都是定力,而不是定境,倘若有了定力做基础,再深入定境,那又另当别论了。

你坐禅的时间比别人多,为什么功夫上不去呢?因为你的见地不清楚,理清路才明;因为你的心从来没有集中过,都是以散乱心在坐禅;因为你的信心不够,在用功的过程中,一直都在怀疑自己,怀疑老师,怀疑这个方法;因为你没有长远心,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因为你的私心太重,财色名利想得到,佛果更想得到;因为有点小聪明,懂得的多,反应快,处处都表现得比别人强,从来不愿输给别人;因为你没有慈悲心,从来没有发过大愿,缺少这股动力;因为你见到师父才想到“道”,不见师父,就想到功名利禄、房子、车子、儿女、夫妻、好衣服、好家具……

修行、做人、做事都必须用心去体验,当你全心地经验了以后,才有资格去论述,否则,你所讲的都是猜测、估计、想象,绝不是体悟。

信要全信,行必真行。信佛无需体验,学佛就是体验佛。信佛只需要信有佛、有地狱、有天堂、有轮回、有报应……就行了。学佛则不然,学佛包含了信佛,信佛不包含学佛。信佛永远成不了佛,学佛将来也做佛,学佛将来必定是佛,学佛当下就是佛,就是佛在做一切。

你愿意学佛吗?还是信佛吧,信佛容易,学佛难,学佛的心量,学佛的智慧,学佛的言行,学佛的悲心,学佛的精神……难、难、难!

世界上动荡,那是因为我们的心在动荡;世界上混乱,那是因为我们的心混乱。世界上所有的一切,都是我们内在的投影。因为我们内在有动荡,有混乱,有争斗,投射到社会上,社会上才有这些。如果你心平气和,集中心力,世界上的混乱和动荡就不会影响你,这时,你的功夫也许会进步得更快!

真理不仅是在悟道者的身上,未悟道者的身上也有真理。一旦你完全追随某个人时,也就意味着你不再追随真理。真理不该分种族,不该分宗教,真理是属于全人类的。

所以,要想证悟到终极的真理,或是得到真正的快乐,你必须超越你的宗教信仰。宗教也是有局限性的,只有超出局限,才能与浩瀚的真理合二为一,得到究竟的解脱。

真正开悟的人讲的都是自己内在的“心经”,因为他的心与真理是统一的,所以他不会死板地引经据典,他总是讲“我的心经”。

那么,这个“我”究竟是什么?其实,“我是谁”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先把自己的习气毛病、欲望、妄念这些添加物,彻底地剥光,然后“真我”才能自然地显现。要找到矿石宝藏并不难,但得先把浮土刨光。

什么叫做无我呢?没有了主观和客观意识就达到了无我的境界,本来面目也就出现了,正是主观与客观意识这些添加物掩盖了我们的本来面目。人往往都活在这样的状态中:回忆过去,渴望未来,错过现在。

圣人的风范,禅者的风范都是不回忆过去,不渴望未来,只活在当下。

活在当下,又不执着于当下,三际(过去、现在和未来,即时间和空间的概念)尽空之时,身心内外才会有一个质的飞跃,这些添加物一旦空寂,宇宙的巨大能量便和你合二为一。

三际都是头脑创化出来的,包括成功与失败、好与坏、对与错、爱与恨、贫与富……对于一个悟了道的人来讲,头脑在作用,就是本来面目在作用;六根在作用,就是本来面目的显现。

活在当下的人,才是富有的人,反之,都是在消耗心力,消耗体力,最后变成了一个空壳,依靠名师,依靠佛……。人的许多精力都是消耗在满足各种各样的欲望的行为中,这是最妨碍修行的,它们会把体内的能量消耗殆尽。参话头、提起觉照、观想……并不会消耗能量。

最消耗能量的就是欲望。宗教里面的修炼人士为何要禁欲?拿火箭发射来比喻,人体就像一座火箭发射架,中脉则是火箭发射的通道,神识也好,灵魂也好,是上升的火箭弹头。火箭为何会升上太空?因为火箭底部本身带有燃烧的能量,通过一种方法把火箭底部储存的能量点燃,并且让它燃烧到一定的程度,即能把火箭发射到太空。倘若火箭底部没有能量燃烧,没有能量爆炸,或是力度不够,箭头则无法上升。拿人体来说,体内的精气神就是燃烧的能量,修炼的人如果纵欲过度,根本无法开顶。

体内的精气神充足到一定程度,而且正在往上升的时候,身体会发烫(往下降则会性欲冲动),头顶会涨得似要裂开,有钟声、鼓声、琴声,有电光、雷鸣,能透视、远视……头顶打开后成为一个通道,睁眼闭眼都是晴空万里,浑然忘我,与万物同一体;但在没开顶之前,彻夜彻夜都是梦,白天也是梦,尽是光影涟涟。当心这时候别人说你是精神病,若执着不放,真的会变成精神病。

其实,欲望永远满足不了,满足了一个欲望,马上又会产生一个新的欲望,如此循环,人就为欲望活着,被欲望驱使着。希望别人赏识或认可,只能助长自己的欲望,而失去真我。现代人给欲望换了个好听的名词,叫做“理想”。细分析,理想和欲望有什么区别呢?它们并没有本质的区别。那么,想断除欲望应该如何做呢?最好的办法,就是拥有一种看待事物的最好方式。

悟道的人是如何看待事物的呢?他时时刻刻保持内在的觉知,对事物清楚明了,而又不加以分别——比较、衡量、算计……事物就是事物,它没有属性,一旦你给它下了定义,就有了好坏、善恶、是非……但我们普通人都正好相反。
人之所以复杂,是因为对事物过多的分别造成的。

也许,我们要学会时时刻刻觉知事物,而又不分别事物,这样去生活试试看。

对事物觉知,而又不分别事物,就是一种单纯心,只有这种单纯心才能入道。财色名利占据了我们的心,怎么可能活得不累呢?我们的心又怎么可能保持单纯呢?

当然,我们终究是凡夫,悟道以后可以不迎不拒不相随,但是在未悟道之前,仍须思维观,也即正念。如果不是通过思维观,定力则无法生起,也就不可能见到佛性。

对于悟道的人来讲,烦恼即是菩提,六根飞舞也即化身的显现。可是对于未悟的人,烦恼就是烦恼,六根就是六贼。现在学佛的人,总是拿着祖师悟道后的思想往自己身上套,而不是把人家未悟之前的话往自己身上套。

一个未开悟的人,千万不可学开悟的人的思想行为,否则对自身学佛一点益处都没有。看祖师的语录,要把前后分开来看,未悟前是怎样修的,开悟后又是怎么做,怎么讲的,要分清楚。

对于没有悟道的人来说,念是很重要的。一念不生是定非禅,更非究竟之禅。禅是有念才能修。一念不生的结果是什么?可想而知是无心,无心又怎能观照呢?既无观照,又如何明心呢?“莫道无心便是道,无心犹隔数重关。” 所以,我们一定要认清,并非无念、无心就是修行。

何谓妄心?六根对六尘产生识别就是妄心。要消灭妄心,就要关闭六根;六根一旦关闭,妄心息灭,则产生定力;有定力,虽分别,也无分别;无分别,则有觉知;有觉知,则不被境转。

觉知是不是心意识呢?是心意识。佛门里不是讲“离开心意识来参”吗?无住为离,不觉是住。觉与离皆是妄,既是妄,又何谓道呢?道者,真妄同在,妄息真也无。“真”无能,“妄”有用。讲经说法度众生,真妄并存,并用。

见闻觉知不是妙明真心,但也不离妙明真心,离是断灭,不离是妄,只有顺着见闻觉知,方能证到妙明真心。若言觉知是真心,四大散尽真何在?若言觉知不是真,离开觉知真何来?

都说“坐禅”“坐禅”,其实禅岂能是坐的呢?禅是参出来的,定才是坐出来的,严格说来,定到一定程度也无需坐了,而要借助事境来锻炼自己的定力;禅则更需要借助人事物理的境缘来参。参禅是有观有照,有觉有知。定是一念不生,无分别,无拣择。

往往坐禅的人容易犯一个毛病,就是怕吵闹的环境,不愿意接触人和事,究其原因,还是不懂何为参禅。实际上,在动中参禅要比在定中参禅容易悟道得多。在定中参禅只有一种味道,而在动中参禅则是千奇百怪,五花八门,悟道的契机(也即因缘)特别多。

参话头的道理也是这样。参话头首先要提起话头,提不起话头又如何参话头呢?有时候提起话头,又未必是参话头,犹如止观,能止未必能观,止是定,观是慧,提起话头而不参话头,只能得定而不能开悟。所谓的“放下”,是叫你放下世上的功名利禄,而不是放下求道求悟的道心,倘若道心都没有了,还能超三界吗?超三界的就是这颗心。

悟道后的心性并非不需要觉照,而是更需要用觉照时刻体会真如。找到佛性,应该时刻体验它,提起它。那么,找到佛性的人何时能放下佛性呢?达到看佛性随看随在的时候,才能小息一会儿;找到佛性后,几十年如一日从未走掉过,才敢放下。

生死未了,智慧未开,永远要时时刻刻提起觉知,保任佛性永不间断。按禅宗的境界,三关未彻底破,真如佛性永远不能放下,须一直提起觉知看着佛性,待三关通透方能放下觉知,不需再看着佛性。

禅是超越头脑后的产物,而不是头脑的作品,但是许多人总爱思考禅。参禅绝不是用头脑思考禅,而是要抛弃头脑,用祖师的话来讲是要“抛开心意识来参”。如果一个人仅仅是看了一些禅学书,根本没有资格来谈禅宗,谈谈禅学还勉强。

真如佛性能否传呢?“向上一路”真的不能传吗?这两者是一还是二?这两者是一不是二,的确不能传,所能传的只是些基本方法和理念,凡所传、凡所说,皆非第一义,第一义者需自己去亲见,亲明,亲受用。禅门里的公案和机锋是祖师对众生慈悲,才善巧设立的无门之门、无法之法。

参禅有这样三个阶段,可以比喻一下:见山是山,是凡夫;见山不是山,是处在参禅的过程中;见山是山,是从功态中走出来的彻悟圆满。古人常讲,前十年见山是山,中间十年见山不是山,后十年又是见山是山。在这里我们换一种讲法:前十年,只要用心什么都听得见;中间十年,尽管用心什么也听不见;后十年,即便不用心什么也都听得见。因为前十年用的是头脑,稍微注意一下便产生头脑效应,听见声音;中十年是处在功态中,提起觉照,头脑已不复存在,所以外界的声音干扰不了觉照(只有头脑才易受干扰);后十年已经圆满,身心内外、八万四千毛孔全部变成了觉照,变成了一个透明体,不存在用功,觉照便出现,不用功,觉照便消失。如果在定中没有觉照,智慧永远不会现前,或者说真如佛性永远不会现前(前十年、中十年必须提起觉照,否则便落入无记)。

在参禅过程中必须有念才能参究(在禅宗里叫做疑情,也即提起正念),而且这个念还要相续不断才能参究。

在参禅中,明师也很重要。明师既是种子,又是阳光和甘露。凡是被灌顶的人,已被明师种下了一粒菩提种子,一旦因缘成熟,种子遇到了阳光和甘露,就会发芽结果。为什么许多众生听闻佛法后,或见到明师一眼,就会发菩提心?那是因为在前世曾经听闻过佛法,被明师种下过种子。皈依和灌顶的意义是一样的,都是和明师的力量沟通,也即和历代祖师的力量,包括和佛菩萨的力量沟通。因为在世明师被上一代明师灌过顶,法脉的力量就是这样一代一代传续下来的。犹如每个众生的身上都有自己的父亲、爷爷的遗传基因一样。没有经过灌顶,就没有办法和法脉的力量沟通,因为你的阿赖耶识里没有这个记忆(基因),没有储存这个信息,就是给你方法修炼,也不会产生效果。灌顶后,在你的心灵深处会有历代祖师的信息和力量,师徒俩人犹如两杯水,在灌顶的一刹那融合在一起,成为一体,不分彼此,如此一来,虽是师徒二人,实则是一人。为什么父母与子女之间容易相感应呢?因为彼中有此,此中有彼,或者说,子女是父母亲的化身。经灌顶后的师徒也是如此。

常人的神识是随习气而停留,生前好YIN的人,其思想是停留在生殖器部位,那么死后,神识也会从生殖器出去,进入畜生道。生前贪吃的人,其神识多数停留在肚子上,临终时,神识则从肚脐眼出去,进入饿鬼道。灌顶时,是把神识唤醒并提升至头顶,神识是停留在头顶上(大根器的人在灌顶的一刹那,神识还会从头顶出去),那么临终时,神识也必然从头顶上出去,进入佛国。对于一个学佛的人来讲,皈依和灌顶是至关重要的。

修法,被法缚;弃法,被法转;不修不弃,当下警觉(觉照)即是道。也即,无明即魔,识得即道。

总之,参禅悟道靠见地,自了生死没出息。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