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万行法师:降伏其心 二 身心双修方为究竟


   日期:2023/9/24 23:24: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身心双修方为究竟

《楞严经》上面讲:“漏尽不通(即YIN欲不断),修禅定者,如蒸沙石,欲其成饭,经百千劫,只名热沙。”蒸沙怎么可以成饭呢?你的原料就不是成饭的原料!

※ 好多人都是两眼黯淡无光、没有神,一看就是精、气、神不足。力量到哪里去了?从六根漏掉了。都说“打通任、督二脉”,你凭什么来打通任、督二脉呢?用什么来打通呢?说开悟是“悟”到的,那些理论确实可以用心理去悟,那些功夫不是通过生理、心理修出来的吗?功夫难道是悟的吗?思想境界是“悟”出来的,功夫是修出来的。

※ 打坐为什么要用一个蒲团呢?而且后面还要垫高一点,因为平的座,腰背容易驼下去,如果后面高、前面低的坐姿,腰杆自然能够挺起来。而且后面坐高了,重量就会落在两个膝盖上,尾巴骨就容易悬空,中心就跑到前面来了。

这是几千年来老祖宗总结出来的经验!有些规矩可以改,有些功法上的东西丝毫都不能改,改一点全盘都是错误的!
记得佛经上有这样一个故事:两位尊者,一个看到另一个洗短裤时,上面有遗精,他就说:一个得道的阿罗汉,不应该有这种现象,另一个说这是生理上的问题,和开悟没有关系。

然后他们两个去问佛陀,佛陀笑而不答。停了几分钟后,佛说:“证得”不仅仅是心理上的,而且也有生理上的。既然是身心都证道了,就不应该有这些凡夫的现象出现。只有凡人,才有这些现象,圣人是没有这些现象的。

有些人认为学佛跟生理没有关系,一谈到生理,他认为是亵渎自己的信仰。如果一个修行人不懂生理与修道的关系,你想开悟成佛绝对不可能!没这么一说的。过去每一位成就的人,都是一位生理学家,甚至是一位医学家。他即便是不通医术,也绝对通医理。

一个修行人连基本的保健常识都不懂、连基本的生理构造都不懂,怎么修道呢?过去的医学家,全部是通过修证以后,拿自己的身心来验证的。现在许多医学家都是通过书本来学的。

世界上第一本讲生理学的书,就是佛教里的《禅观正脉》;第一个讲生理学的人,就是悉达多,就是我们的佛祖!好多人还没听说过《禅观正脉》这本书,修“白骨观”的人,都是拿这本书作为依据的。

不通自己的生理,对方的功法你就不知道是能修还是不能修,还是能修到哪个程度。你如果懂得正常的生理,对方的功法一说出来,你就知道可练还是不可练、能够练到何种程度。

社会上流传那么多气功,你说都是谁创造的?都是那些气功大师创造的。为什么有的练了走火入魔、有的练了身体健康、有的练了没有反应?

你创立的功法符合人的生理构造,你越练身体越健康、身心越愉悦;如果违背了生理的构造,你一练就走火入魔!
我们生理的气血是前面往下降、背后往上升的,如果你创立的功法,也是使气血前面降,后面升,身心就不会出现极端、精神就不会错乱。反之,则容易出现问题。违背了生理气血的流向,你练得越多,精神错乱的越快、越严重!

可是往往违背了生理气血流向的功法,你一开始练,就感觉特别明显(也就是阻力特别大),你以为这个功法好、感应强!但是你练一段时间,精神就错乱了。你如果练的功法是顺着生理气血走向的,开始你感觉感应不强(没有阻力),但是练久了以后,感应就强了。

如果你练的功是让前面的气血往上升,后面的往下降,你一炼,感应就特别强,你会认为这个功法好,实际上是害人的,练久了以后,自己精神错乱了都不知道!

佛祖为什么发现了“吉祥卧”的好处呢?右侧卧,腿和膝盖都蜷起来,右手压在耳朵下面(师父示范:大拇指放在耳朵后边,手掌置耳前),你生理的气血整个都从背后往上延伸。即使你是在睡觉当中,生理还是处在一种功态里面!
虽然生理与修道没有绝对的关系,但是在最初起步、下手的时候,绝对是有直接关系的!你生理都降伏不了,怎么降伏自己的心态呢?要力气的时候,它没有力气;想要叫它安静的时候,它静不下来,为什么会这样呢?降伏不了自己的身心!

我们大家都很虔诚,但是一个个都无明太重,所做的一切都是与道相违背。都想成佛,简直是妄谈哪!我们连最基本的福慧都不具备,哪里就能够开悟、成佛、了生死呢?看看我们在座的、一个个长得都是尖嘴猴腮、面黄肌瘦,哪有一个相貌饱满的?哪有一个像是大福大贵的人?

过去那些开悟的祖师,哪一个不是法相庄严、五官端正呢?五官端正的人,身心就容易健康,心态也全面,思想就不会走极端。五官偏激(长得古里古怪)的人,思想就偏激,容易走极端!

怎么能够达到身心平衡发展呢?一个得道的人,身心的阴阳都是处在一种饱和、平衡的状态、饱满的状态。绝对不会这一面多、那一面少,阴阳五行都达到了一种协调统一的状态。

而我们现在呢?六根天天在打架!古时候的禅师把它叫做“六龙争舞”。也就是说六条龙在争斗、舞蹈。怎么个争斗法呢?耳朵想听好听的话,眼睛又想看好看的东西,鼻子想闻好闻的气味,嘴巴想吃好吃的东西,我们的心理也有需要。
这样一来,六根门头各个大门都在不停地争着满足自己的嗜好,各取所需、各自争夺,所以六条龙每天昼夜六时都在争舞!搞得我们身心憔悴,身心的力量全部被它们消耗掉了,哪里还有多余的力量来修道呢?

为什么佛教用莲花来比喻修道者呢?大家只知道一半——莲花出污泥而不染。这种理解仅仅是一半,我们看到莲花开的时候,里面同时就有一个莲台,莲台里面有莲子,这叫做“因果同时、花果同时”。

还有一重意思是让我们观想莲花是怎么开的。如果没有足够的水分、营养、从莲花杆输送给莲花苞的话,莲花苞怎么开放呢?要想莲花开,必须要莲杆从莲藕里面把大量的能量输送给莲花苞,莲花苞才能够胀开!

如果莲杆的中间破了个口子,里面的浆液都从下面漏掉了,不往上供应了,或者供应不足了,莲花苞怎么能开放呢?莲花苞肯定是长得瘪瘪的,有可能还会干枯掉。

为什么有的念佛人,人家修到一定程度,牙齿本来已经掉了,而又长出新牙来了呢?因为牙齿是我们人体的骨髓长出来的,当人体精力充沛,输送到上面来了,就有理由重新长牙齿、长头发!

往往不懂修行的人,甚至包括我们出家人,都认为修行是迷信、不科学。科学仅有一百多年的历史,而宗教已有几千年的历史了,一百多年的历史,怎么能够证明几千年的历史呢?所以科学永远证明不了宗教里的东西,宗教是超科学的。科学是通过仪器来测验,宗教是通过身心来验证、来修证的。

修到“功德圆满”,你就成就了。说得直白一点,你的福慧圆满了,你就开悟成佛了!这就叫做功德圆满了。你想开悟成佛,你的福慧不具足、不圆满,怎么会开悟呢?“心想事成”,正是因为你的福报、智慧圆满了,才能够心想事成、有想必能得!

世俗上能干大事业、有一番成就的人,哪一个是一副歪歪瘪瘪的长相?不都是五官端正、相貌堂堂?!古人讲:一官长好,十年好运。如果你五官都长好,有五十年好运!一官长好,就有十年的大运。

为什么佛有三十二相好呢?没有一相是缺漏的,全都是圆满的!都知道是无量劫慢慢修来的。他正是因为方方面面都具足了,这一世才能够做佛祖!我们虽然不想当“佛祖”,只想了生死,“了生死”,福慧也要具足。如果我们想成佛,就必须具备成佛的福慧;如果不想成佛,只想了生死,那么也要具备了生死的福慧!

从世间法讲,譬如你想当教授,你必须要达到教授的水平;你想当个高中生,高中生的水平你必须要达到。道理是一样的!可是我们现在什么都不具备,仅仅具备信仰,信仰能代表什么?什么也代表不了。

我可以告诉大家,信仰保证不了你了生死。我信仰发财好,有钱是万能的!可是我口袋里空空的,你们说有用吗?能把外面的东西买回来吗?只能等到口袋里有了钱,才能把外面的东西买回来。

为什么我讲:“信,必须深信;行,必须力行”呢?因为信和行必须同行并进,就如同左脚和右脚的关系。古时候祖师们讲“信、愿、行”,他并没有说只“信”就够了,或者只“行”、只发愿就够了。

我不知道大家成天打坐,都坐在那里想什么?要“正思维”啊,你在那里想佛理佛法,这就叫做正思维。不是不允许大家想,而是不要大家想那些歪门邪道、跟修道没有关系的事情。你打坐时正思维,就是处在定中。你一心一意地想这些,与你一心一意地念佛有什么区别呢?跟你一心一意地诵经又有什么区别呢?丝毫没有区别!

许多人认为,只有诵经才叫做修行。你诵经,是为了通过这个手段达到一心不乱,你如果坐在这个地方一心一意地想这个佛法、佛理,也是一心不乱。为什么都在这里胡思乱想、不去抓住一件事情专心致志地想进去呢?

你参一个话头是在做一件事情,你诵经也是在做一件事情,你观想也是在做一件事情,既然都是在做一件事情,此事情与彼事情有什么区别呢?

古时候有一些祖师讲:把念头转一转,从这个念头转到那个念头上才叫做修道,从这个行业转到那个行业上,才是修道。这些都是邪见,这些都是没开悟的祖师说的,一个开悟、得道的祖师,绝对不会这样说。

当下就是在修道,不管你是哪行哪业,你只要是一心一意做你当下这件事情、做你当下这个行业,本身就是在道中。你这一转念头,就是头上安头!

你本来在一心一意诵经,为什么还要转个念头——“我要一心一意来拜佛”?你本来一心一意在参话头,为什么还要转个念头——“我要一心一意观想”?前面已经是一心一意了,为什么还要转个念头,到另外一件事情上去达到一心一意呢?当下那一念,本身就是道了,怎么还需要转呢?“当下是道何来转?有转更是头安头”!

我今天走过流通处时,听到道福说道惠:“唉!你整天(在流通处)和人打交道、和人接触,了生死没希望、没有把握呀!”他认为他不和人接触、不和事接触,躲在净业洞下边那个小屋子里面,一个人修道能了生死!别说不能了生死,就是能了生死,也只能了一个分段生死,也就是小乘罗汉的果位。

何为“罗汉”呢?罗汉就是天塌下来也不关我的事!人死光了也不关我的事!我只管打我的坐、念我的佛。他的思想境界就像一棵长在花盆里的花木一样,永远长不成一棵大树。无论你怎么施肥、怎么精心管理,它也长不成大树。因为它受花盆的束缚、隔离和限制。也就是说受它自己思想境界的框框限制。

它什么时候把花盆打烂、跳出花盆、栽到大地里面去,几年的时间,它就可以长成参天大树。而菩萨的境界是一开始就栽到大地上,你随便地修一修、弄一弄,它就比你花盆里的长得大。

你别看它现在长得慢,但是它发展空间大,它早晚有一天会长成参天大树!而这个花盆里面的花木,一百年它还是个盆景,长不成大树。所以菩萨他不会躲起来独自一个人修,他每天和众生打成一片、和事情打成一片,他就是借助于这个事情来锻炼自己的心态。

罗汉呢?他不敢接触人,不敢借助人、事来锻炼自己。因为他一接触人、事,他就迷失方向了,就被境所转了,他只能够通过环境把自己的六根切断掉。但是一遇到合适的环境,他的六根就又复活了!

人哪,越不锻炼越笨!工作能力不就是慢慢锻炼出来的吗?口才也是锻炼出来的、胆量也是锻炼出来的。“功德圆满”,不是说你坐在这里功德福报就能够圆满的,是要靠出去行愿的!

大家都知道福报是修来的,怎么修来的?是靠打坐修来的吗?打坐叫做修“定”,充其量能修出点“慧”,修福报可不是通过盘腿修出来的!

我们连最基本的福慧资粮都不具备,可是我们的欲望却膨胀到了极点!都想了生死、成佛,想起来简直都可笑!《弥陀经》上明明讲往生极乐世界,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我们大多数人都会懂得一点相学、命学,你看那些福贵的人,哪有一个是尖嘴猴腮的?哪一个是嘴歪眼斜的?

我们这里的修行人,你说他是处在定中吧,他又不像;你看他的眼神是那么散乱、呆滞,说他是处在慧中吧,也不像。一个个傻乎乎的,给人的错觉就像是处在定中一样,你喊他,他也听不见!

看看我们这里的修行人,一个比一个傻,就像是没睡好觉、刚刚醒来一样,好像还在云里雾里一样!所以来了几个居士笑话我们这里的修行人:“一个个都处在大定当中”!你喊他好几遍,他“啊——?”一声,你那里急得要死,他没反应。一锤子打在肚子上,也打不出个屁来!

本来都是三十几岁的人,走起路来颠儿、颠儿的像八十岁要死的人一样。不知道身心的这股力量到哪里去了?还不如那些妇女们,她们要体力有体力、要魄力有魄力、要胆量有胆量,要什么有什么(师父是在骂身边的弟子)。

一个修行人就是一个“百宝藏”,什么都有,要什么有什么!别看我们是一个出家人,社会上的人会干的,我们一样要会干。社会上人不会的,我们也要会。他会的,我们不但会,还要比他精,才能够当“师父”。否则的话,你就称不上“师父”!你可以不做,但你必须具备做的能力。

实际上许多东西是属于基本常识,是不需要人教的,本来通过看一看、观察一下,放在内心里一琢磨就知道怎样做、就做对了。可是偏偏有些人,你怎么教都教不会!

※ 何为“止”?止是把身心投入到一件事情上,不知道外境,这叫做止。修止是为了生定。譬如说当一个人止在定中的时候,外面环境的变化(如一些声、色的变化),他都感受不到。散乱的人,通过修“止”才能对治。

修“观”的人呢?是身心随着境界进去,境界到哪里,他的身心也到哪里,境界结束了,他的身心也从境界里面出来了。也就是说“止”不随境,“观”是随境。一个是跳进去,一个是不跳进去。“观”是为了开发自己的智慧,如果你不跳进去,站到岸上,身心不进去感受,慧就不会出现。

你们现在是需要“止”呢?还是需要“观”呢?实际上“止”与“观”根本不能分开。譬如说“观”,你跳进去与境界打成一片,但你没有“止”的功夫,就又跑掉了、走神了、分心了,又和境界衔接不上了;你说“止”,你没有慧的力量(即没有“观”的力量),你也止不进去。

并不是像有些法师说的,止和观是没有连带关系的。根本不能分开,一分开,“止”也修不起来,“观”也修不起来。我举一个简单的例子来说明这个道理:“打坐腿麻是什么原因?你们大家去分析。”如果你的散乱心很强。我说完了以后,你又走神了,又去考虑明天要干什么活了。思想就没有集中在我说的这个问题上,你怎么能够得到答案呢?怎么能够明白打坐腿痛、腿麻是什么原因呢?

只有在不“走神”的情况下,把你的思想集中在我提的这个问题上,你才能够很快有了答案。你不仅止在这个问题上,你还要分析,“分析”就是观。所以说止与观是分不开的。光“止”无“观”(没有去分析),就不会有答案。

我们这里有好几个人,没事的时候还看不出他的“没反应”,一有事,跟他说个事情的时候,他两眼就呆滞了、不动了、没反应了,脑袋空白了!你说他是“止”在这个问题上了,他又不是。为什么会这样呢?他这是走神了,还不是走神,他这是禅宗里面讲的意识流断掉了。意识像流水一样不断,可它突然不流了,中间断流了。他“止”也止不起来,当然也就“观”不起来了!

聪慧的人啊,意识流永远不会停止的。那么你们会说:意识流不停止怎么入定呢?难道说入定的人意识流就断停了?

这理讲的“意识”,一个是指第六意识,一个是指真意,即真心,这个地方大家要搞清楚。实际上第六意识也是真意的一个影子。由第六意识逐渐渗透,才能够达到真意。就像土地上面有一层皮,逐渐、逐渐往下挖,才能够找到地下的宝藏。我们经常听说“由定入慧”,就是这个意思。

如果你的思想很散乱,不能定在这个问题上一直追究下去的话,你的问题就解答不出来;要想把这个问题弄清楚,你的身心都集中在这个问题上、都住在这个问题上,很快这个问题就剖析出来,得到答案了。你集中不到这个问题上,走神了,哪里会有答案出现呢?所以说,“慧”也就不会出来。

“学佛”?都是唱高调!打坐干什么呢?人坐在洞里面,魂早就跑掉了!你这样修100年、修100世,也没有用,最后都成了孤魂野鬼了!

你自己主宰不了身心、做不了身心的主,你怎么能够往生西方呢?你不想散乱,它偏偏要散乱。那么你临终的时候,还是这个样子,你不想散乱,它还是散乱了,神识走掉了。走到哪儿去了?飘到虚空中去了,飘到地狱里面去了,飘到六道里面去了,所以就成了孤魂野鬼了。

相反,你如果能够做得了你思想的主,我一心不乱、坚定不移、要到哪里就到哪里,没有第二个念头出现,想到哪里,就能到哪里!

四禅当中,每一禅都有不同层次的“止”与“观”。初禅有初禅的止、观,二禅、三禅、四禅都有止、观。有的人已经是个苗子了,他虽然还没有初禅,也没有二禅,但是他的心态还是比较好的。

刚才讲到修到初禅的人,就已经远离贪、嗔、痴、慢、疑了,这里并不是说没有贪、嗔、痴、慢、疑,他只是比较微细。虽然他没有初禅,但他接近初禅。

贪、嗔、痴犹如毒药,不仅会毒害别人,而且首先毒害的是你自己。这就是通常所讲的气氛传染(也就是所谓的磁场传染)。你有贪、嗔、痴,气氛不好,能够传染别人,但首先是你自己受害、自己受用。

如果你和一个贪、嗔、痴比较轻的人在一起,就会感觉到他散发出的气氛特别好,很柔和、很清静。如果说今天这个人情绪很不好、嗔恨心很大,你一走近他身边,他所散发出来的气氛你就感受到了。你越放松、越安静,你这种敏感度就越强。

为什么有钱的人、有地位的人、修行好的人,能遇到好师父,我们就没有遇到好师父?为什么人家能找到一座好庙子,我们就没有找到一座好庙子?

仔细分析以后,最后归根结底还说他很幸运、福报大。没错!就是人家运气好、福报大,才能够找到一个好庙子去出家,才能够找到好师父,才能够找到明师,才能够找到好环境。你没福报,你要什么没什么!

你不承认命运不行。不承认,说明你没有智慧、没有通过观察。你观察了以后,你不得不承认福报是真实不虚的。福报从哪里来?大家都知道福报是从布施钱财中得来的。实际上修行最容易的,就是福报的获取。最容易修的就是布施。譬如说今天晚上你来听法了,你就有了一份福报;明天有人骂你了,你退让一步、没有还口,你又有了一份福报。别人都不去刷厕所,你去刷了,你又有了一份福报;好多人去打饭,你退到一边,让别人先打,你又有了一份福报;别人随地吐痰,你不随地吐痰,你又有了一份福报。所以佛祖把“六度万行”中的布施摆在第一位!
要想功德圆满,惟一下手的地方就是布施,布施也是最容易修的。除此之外,绝无第二条路可走!别人看见你把脸拉下来,你对他笑笑,把微笑布施给他;别人恨你,你不恨他,这又是布施,福报又有了!学佛修道的人,不相信这个道理,你永远修不上去!

学佛是从自身做起,不看别人。“布施”是最容易修的,也是最难修的。我们虽然懂得修布施的方法、道理,具体做起来却很难做到。

譬如说你骂我,我不还口,这就是布施。我把自己布施给你,让你骂我。但是往往很难做到,都是你骂我一句,我就要骂你两句,你瞪我一眼,我要瞪你十眼!你如果把布施修好了,后面的持戒、忍辱、智慧、精进、禅定,轻而易举就能做到!之所以我们的戒律很难做到,就是“布施”这一法没有修好。

修“布施”,修到最高的境界就是“无我”,无我就是与诸佛、与宇宙同一体。仅仅通过布施这个法门,就能够达到无相三昧,就能够成就自己的法、报、化三身!还求什么明师、求什么法?“布施”就是一个最完整的法门!

听开示以后,要有所感悟、要有自己的思想。如果说没有感受、没有思想,那就说明你没听懂。如果真的听懂了,就有心得体会。不能都傻呵呵的、谁也不懂,下一次叫大家讲,谁都讲不出来。

我和你一起走路,你不跟我抢,让我走在前面;走到门边,你赶快先去把门推开;两个人一起打饭,你把铲子给我,让我先打,这些都是布施,这需要什么智慧呢?不需要智慧呀!这都是常识,都应该懂。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