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万行法师:降伏其心 一 闭关的规矩


   日期:2023/9/12 23:13: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闭关的规矩

按过去丛林里的规矩,每次打完禅七解七后,凡是参加禅七的,都应该讲一堂开示。那么闭关出来的人,也应该给大家讲讲开示。不管你用功达到哪个程度、效果好坏、功夫深浅,都是自己修行的感悟。因为在讲开示的时候,都是讲自己通过修学以后,对佛法的认识,并不一定需要引经据典。

实际上讲开示,要比讲经困难得多,因讲经它有一个主题思想,有个路线,有个框架,还有个纲领;而讲开示呢?它不仅是讲自己内在的“心经”,而且讲出来以后,还要有一套很清晰的思路。也就是说讲出来的“理”很清晰、很明了。“讲开示”往往是讲自己内在的“心经”,而“讲经”,实际上是讲外边的,某个祖师、某个佛、菩萨的经。讲开示都是由自性流露出来的、自己修行证悟以后的内在的心经,而不是外边他人的经。

讲开示可以说明自己内在修道的历程以及证悟的层次;而讲外在他人的经,往往是照本宣科,佛语怎么说,我就怎么讲。在丛林里面有这么句话:“老参怕讲开示,新参喜欢讲开示”,因为“新参”在没有亲履本地风光的时候,什么都敢讲,什么也愿意讲。而真正亲履本地风光又走出来的“老参”,一是不愿讲、二是不敢讲。因为听的人如果没有达到那个层次,你讲出来他也听不懂。另一方面他没达到那个层次,你讲出来以后,反而容易误导他。实实在在的悟境,本身它已经超越了语言和文字。过去的老参,在讲到真实功夫的时候,通常会用一句话一带而过。比如:“言语道断”、“心领神会”、“不可思议”……等,指的都是那一个层次的境界。因为用语言表述出来,你就会随着对方的语言转过去。如果他不用语言表述出来,你会朝四面八方,乃至十方去参、去静虑。所以佛一生中在讲法的时候,常常是一边讲,一边再把自己所讲的话否认掉。古人通常讲“一落言诠,离道远矣”。只有不落言诠的时候,道方为究竟。有好多初学佛的人,说释迦佛“故弄玄虚”。讲到真正境界时,都要说:“不可说”、“不可思、不可议”。实际上佛也是在感叹文字的匮乏。文字它是有相般若,可是大家往往都想用有相般若来完全阐述清楚实相般若。

何为实相般若?也即无相般若。用有限的般若,怎么能把无限的般若阐述得清楚呢?古时候的祖师大德、乃至佛菩萨,在讲到关键的时候,突然来个急刹车。而我们现在没有完全达到实相般若的境界,还是处在途中、在朝这个方向走过来。既然是走,还是处在有为的阶段,既然是有为的阶段,就完全可以通过语言描述出来。只有达到实相无相的层次时,才能够说“言语道断”、“不可说”、“不可议”。

今天应超师从洞里出来,他闭了八十天的关,必然会有一番感受和认识。我们请他讲讲这八十天的思想心得,我们也从中能够受益。内在的根本智重要,外边的后得智也是很重要。我曾经讲过,为什么古时候的祖师大德,通过三分之一的时间获得了“根本智”以后,还要拿出三分之二的时间,出去学习“后得智”呢?如果你拥有了内在的根本智,而没有后天的后得智,那么先天的根本智是很难以发挥得淋漓尽致的。像过去有很多古师大德用十年的时间,就已经证得了“根本智”,还要花二十年、三十年的时间出去云游、参学,目的就是为了获得“后得智”。

功夫用得好、方法正确、心态平和的话,三年绝对会有大的成就。佛门里边通常讲“世间”学问和“出世间”学问,你获得了出世间的学问,你世间的学问不通达,仍然没有办法把你出世间的学问推销出去。但是你一旦有了出世间的学问,就如同你做人有了脊梁骨一样,永远不会随风四面摇摆。佛门里有句话叫“耳根子太软”,这一类型的人,他就是没有内在的这根脊梁骨。听说这个师父修得好,跑到这儿来追随他;听说那个师父修得高,又跑到那儿去围绕着他转。转来转去,围来围去,最后把他所遇到的几个师父全都否认掉。就是因为他内在没有脊梁骨,所以他总报怨别人不究竟。只有自己内在树立了这根脊梁骨以后,才不会随人家跑。随人家跑,就是没有正知正见。这根脊梁骨就是正知正见。就像你们今天跑到万行面前,也是一样的道理。明天再来个“活佛”、来个“法王”,一转身,又跑到那边去了。后天又来了一个“更大的法王”,又跑过去了。都是这样!参学不是不对,但是你自己内在一定要有正确的知见,才能够参学。你内在没有知见,就很容易让自己误入歧途。

现在我们请应超师讲一讲他的体验。

(应超师讲了他进关前、中、出关后的心理活动,对师父慈悲的感恩,对护关居士的感激,等等。)

就闭关来讲,会有以下几个反应过程:

在进关7天以后,有一段时间会觉得时间过得很慢,且有一点点焦虑;再就是一口气到70天的时候,会渴望出来;如果你没有出来,咬牙挺过去了,这三年的关期就会圆满。

实际上在70天左右这个阶段的感受,不是我一个人有,过去好多闭过关的人,差不多都是七、八十天的时间,就走出来了。因为在这个时间段,身心的力量浮动比较大。如果在这个阶段把这股力量给降伏了,它就不会再起来。如果没有降伏,你下一次再闭关,到了七、八十天这个阶段,还是会有一股强大的力量,迫使你想出来,不愿意再闭下去。因为身心都有一种记忆功能。你这次闭到这么一个阶段走出来,下次再闭,还是会在这个阶段走出来。就像我们学坐禅的人,如果你第一次学坐禅的时候,一口气坐了一个小时,以后几乎每次都能坐一个小时;如果你第一次坐了半个小时,以后几乎每次坐到半个小时的时候,都想把腿拿掉,下座活动。如果你一咬牙,挺过去了,再给它重新设定一个时间,把这股力量给扳出来,以后它又会形成新的记忆,习惯了你新设定的时间。

当三个月闭关时间成功了以后,在到了半年时间的时候,身心还会出现一点焦虑。但这时的焦虑不会持续太久,最多也就是5分钟的时间。然而在关中的5分钟,如果处在焦虑状态,那身心的感受真是无法形容。当动了“想走出来”这个念头以后,一分钟都不能再坚持了。

过去有很多闭关的人,当他准备闭关时,就在内心非常明确、肯定地告诉自己要闭几年。这几年不成功、不圆满,就不出来。当一个人真的动了心以后,他的身心里边就有了这个力量存在,或者说是把这个记忆给输入进去了。如果你给自己订的:不到三年不出来,那么这个记忆它一定会到三年的时间,到了三年,他自己就会动念头走出来。就像我们明天早晨要赶6点的班车,你在晚上睡觉前告诉自己,明天早晨5点40一定要起床,那么第二天早晨你一定会按时醒来。为什么能这样呢?因为身心有一种记忆力,你把程序输入进去,它就会产生记忆。这也就是为什么古人说修行的人一定要发愿。

要给自己制定一个期限。这种方法对大多数人来讲,非常有效果。佛门里讲“三界唯心,万法唯识”,当一个修行人一起心动念,就会和三界内外的力量沟通。只要你是真的起心动念,就一定能够走出自己的空间,和外边大的空间的力量融为一体。前几堂课我曾经讲到:当一个修炼的人进入了第七层墙的时候,他的念力就非常强。他如果认为自己做事情能做成,他真的就能做成,他如果认为自己做不成,结果他真的就做不成。因为进入第七层墙的时候,你起什么心,就招感什么果。起心动念它本身就是个因,有了这样的因,就一定会结这样的果。一个常人,为什么这方面的力量不太强呢?因为他的心太散乱,他的起心动念,不是由第一层墙的力量起的,而是通过头脑来的,很少渗透到第二层墙。

今天下午来了一位广州的老居士,他修道的心是比较高强的。他说八月十八想来闭关,问我有什么条件?我说:你闭关前写一份责任书,说明在关房里出现任何意外(比如死亡了,疯掉了……),都和东华寺没有关系。其余的你就不用再管了。至于吃、住、用以及护关等,我们全部给你安排。另外,你要来到这个地方先住一段时间,让大家对你有个了解,你是不是在逃犯? 以后闭关中心建起来的话,来要求闭关的人,必须要写《责任书》;是比丘,要看他的戒牒;是沙弥,要看他所在寺庙的证明。如果身份不明确,绝对不能接纳。不管你是谁的关系介绍的。不能因为你有关系,而坏了我们道场的规矩。不出问题便罢,出了问题谁都担当不起。居士来 ,我们也要通过一些途径,查明他政治是否清白。

当然,我也不希望在东华寺出现以上所说的情况。因为建一个道场很不容易。广州这位老居士,他可以达到随时进入状态。他在家里已经关闭了四年了,我对他说:你虽然有这么高的境界,但你还是要到我们这里来,和这里的知客师、当家师认识认识,了解了解,和护关的人也熟悉一下,你不了解我们,我们也不了解你,是不能马上进关的。按过去丛林里的规矩,要来这个庙里闭关,最少要为常住做一年的事情。实际上这是在为自己培福报。因为你闭关三年,别人为你端吃端喝三年,而你只为常住做一年的事情,可以说是不多的。名义上是为常住做事,实质上是为自己培一年的福报。你们居士闭关,我们庙里要适当地收一点生活费,每天10元。如果你能闭到三个月,以后的生活费用全都免掉。对这个老居士讲了以后,他说:“我在这里闭关闭多久,生活费就交多久,我知道修行叫别人端吃端喝,是在舍自己的福报。”修行人一是修福报,一是修智慧。纵然你修行开悟了,你没有福报,做任何事都做不成。一个人能够成就大事,智慧重要,福报更重要。

这位老居士已经67岁了,他能够发这么大的愿力要闭关,我对他说:你这个心很难得,不管你能不能闭得成,我都会给你一个机会,让你来体验一下。我也希望我们东华寺闭关的人,能够有一个长期闭关的。本来我最初计划要建100个关房,通过这一年来所有闭关人的情况,我马上决定只建50个关房,不建那么多。好多人来闭关时 “雄心万丈”,你不让他闭,他一定要闭。我一看他,就知道他闭关不行,那么浮躁、那么激动、思想那么极端。可是我又不能不让他闭关,如果我不让他闭,他会说:“你这个道场就是给人家闭关的,而且你又有地方(关房),为什么不让我闭呢?你不相信我?还是跟我过意不去?”我为了要面子,就让他们闭。结果是一闭关,三天、五天跑出来,十天、八天跑出来。要出来时是“万丈雄心”,谁都挡不住,一定要出来。

好多人想闭关都是出于好奇,不知道闭关是一种什么感受,但是你只要能够发这种心,确实已经很不简单了。不管你能闭多久,你敢这样想,这样做,这种精神就很了不起,多数人连想都不敢想。好多居士来了,闭了三天都受不了跑掉了。因为闭关并不像他们想象的那么简单,你坐在山洞里,功夫用不上路,在这里打发时间,就像热锅上的蚂蚁一样,身心没有片刻的宁静。

实际上自己能不能闭关,到不到时间,自己非常清楚,根本不需要问别人,你一个人关在屋子里边着不着急(比如说一、两个月不出这房间,你会不会着急),你是否随时能够进入状态(功态)?是否能够和道相应?难道自己不清楚吗?难道说你在房间里用不上功,进到山洞里才能用得上功?实际上真正的闭关,是走出山洞,进入红尘。这叫做“闭大关”,由红尘进入山洞,这叫做“闭小关”。在红尘里,直接考验的就是我们的六根。而在山洞里面呢?前五根都考验不到,只能考验我们的意根,因为住在关房里,眼、耳、鼻、舌、身自然被切断,也就是说五根与五尘没办法对应了。

以后凡是来这儿闭关的,顿汉和觉西,你们两个要严格把关考核,一定要搞清他的身份。我就是管他的功夫,看他到不到闭关的时候、境界怎么样。你们要搞清楚他有没有政治问题。当然,我们也不希望有这样的人出现在这个道场里面。过去丛林里有这样一句话:“宁可佛法没人要,不拿佛法送人情。”因为佛法本来是大多数人很难认识到的。当他没有认识到的时候,你送给他,他反而当作垃圾。如果他是识货的人,你怎么难为他,他都能够接受,他都能够把你的货给买下来。佛门里常讲:“方便出下流,慈悲出祸患,”如果他是块材料,他不会因你给他脸色、跟他过意不去就退失道心。如果他是一个没有道心的人,你怎么鼓励他、成全他,最终他还会报怨你。当然我们也会尽力做到:只要大家发心闭关,都可以成全大家。闭不住那是你们的事情,如果说我们有条件而没有给你提供这个机会,那真的是说我们做得不到位。

有时我也经常想,现在我们花这么大的心力来建这个道场,一旦建起来,是否能够有人闭得住关?是否能够有一个人在这里成就?都很难讲。果真有一个人在这里成就了的话,那我们来创建这个闭关中心的这一帮人,所得到的福报和功德,生生世世受用不尽,哪怕是有一个人成就,我们第一批来东华寺创建闭关中心的人,生生世世的福报都用不尽。比如说我们自己没有修炼成功,可是在这个道场里有人成就了,那么不论他处在任何一个虚空层里面,都带有我们的一种力量,和他是一体的。比如说他超越了三界,那么我们也自然跟着他超越三界。佛门里讲:“供养十方诸佛,不如供养一个无心道人。”何谓无心道人?佛、菩萨就是无心道人,成就了的人就是无心道人!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