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口中无嗔吐妙香


   日期:2011/4/3 15:21: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无著文喜禅师是唐代著名禅师,他七岁出家,参访善知识,在朝拜五台山时得到文殊菩萨示现,为其指点迷津。文喜禅师前往五台山华严寺,在参礼至金刚窟时,遇到一个老翁牵牛而行,邀请他入寺。老翁在门口呼唤均提,有一个童子闻声出来迎接他们。入寺后,老翁问文喜禅师:“近自何方来?”文喜说:“南方。”老翁问:“南方佛法如何住持,”文喜说:“末法比丘,少奉戒律。”老翁问:“住有多少人?”文喜说:“或三百或五百。”文喜问老翁:“此间佛法如何住持?”老翁说:“龙蛇混杂,凡圣同居。”文喜问:“多少众?”老翁说:“前三三,后三三。”老翁与文喜禅师经过一番问对之后,便让童子送文喜禅师出寺,文喜问童子:“前三三,后三三,是多少,”童子大叫一声:“大德!”文喜随机应答,童子说:“是多少?”文喜问:“此是何处?”童子说:“金刚窟般若寺。”文喜恍然大悟,方知刚才的老翁即为文殊菩萨,现在想见也无法再见。文喜禅师即向童子顶礼,希望临别时送他一言。童子即说偈云: 

       面上无嗔供养具,口里无嗔吐妙香。

       心里无嗔是珍宝,无垢无染是真常。

    童子说完此偈语,童子与寺院都不见了。只见到五色云中,文殊菩萨乘金毛狮子往来,忽然有白云从东方来,遮住了文殊菩萨。文喜禅师便再也看不见文殊菩萨了。
  在文喜禅师与老翁、童子的对答中,童子的偈语给文喜禅师很大的启示。这首偈颂也成为后来禅门中流行的警句。偈语告诚人们要从内心与外在都祛除嗔恨之心,才能对任何人都保持平等之心。均提童子认为,当一个人在面容上没有嗔意,就会得到别人的亲近供养;当他口中没有嗔意时,说出的话语就像无上妙香,受到别人的欢迎;当人心中没有嗔恨之心就像珍宝一样可贵,当人心无垢染之时才是真常。
  这首偈颂最重要的一句是 “口中无嗔吐妙香”一句。这句话说出了一个人待人处世应当具备的基本态度。俗话说:“良语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一个人只有当他说出没有嗔心之意的话语,才能温和柔顺,别人爱听。如果满口是伤人或不利于团结的话,他的话就会伤及他人,令人避而远之。均提童子在偈颂中劝与人说话时一定要说和善、温暖人心的话语.这样才能受到别人的欢迎,与人结下善缘。特别是对那些悲观厌世的人,说不定你的一句妙香之语会使他们燃起生活的信心,他们的人生道路也会随之发生改变。
  嘴巴可以是吐放剧毒的蝎子,令人生畏远避,也可以像柔软香洁的花园,散发清香和喜悦,为人间邀来翩翩的彩蝶。留一张口,说赞美的言辞赞美天地,赞美所有的人。《法句经·言语品》说:“誉恶恶所誉,是二具为恶。好以口快斗,是后皆无安。”《吉祥经》也说:“言谈悦人心,是为最吉祥。”这都如均提童子所说—样,劝人多说喜悦人心的话语,与人结下善缘。
  “口中无嗔吐妙香”与佛教的口业息息相关。佛教“身口意”三业中,口业是其中的重要部分。佛教戒律常把口所造作的恶业分为恶口、两舌、妄语、绮语。所谓恶口就是对人说粗话、脏话伤害别人;两舌是指调拨是非,对张说李的不好,对李说张的不是;妄语是指对人说假话;绮语是指对人说华而不实的话语。说绮语的人常常是华而不实的人。孔子曾说“巧言令色,鲜矣仁”,那些喜欢花言巧语讨人欢心的人,常是那些没有仁爱之心的人。佛教认为,人世间的诸多悲剧都是由于人们造作过多的口业所致,比如家庭之间关系不和,邻里关系紧张,夫妻反目成仇,同事之间不团结等等是由于恶的口业导致人们互相猜疑,互相诽谤,恶语相向,结果结怨结仇,搞得关系紧张,甚至引发出一幕幕杀人害命的悲剧。
  由于口造作恶业对人带来的巨大伤害,佛教戒律才特别重视人们守护自己的口业,主张让人多做口中善业——不恶口、不两舌、不妄语、不绮语。不恶口就是不以粗话脏话伤害别人,相反的,还尽可能以和善温馨的话语来对待别人。就像四摄法中所讲的以爱语来对待别人。若想以爱语的方式来对待你周围的人,首先应当有一颗没有嗔恨的心,这就要求我们不仅对一般的人应当怀有慈悲之心,即使是与我们有仇怨的人,也能够宽容他们,不计较以前的恩恩怨怨,把这些与我们有怨的人也当成自己的亲人来加以感化。只有我们对人心中无嗔了,我们才能在口中对他们说出妙香之语。我们常说“言为心声”,就是口中所说出的话都是自己心之所想的外在表现。对一般人来说,要想去除嗔心就应当像弥勒菩萨诗偈所言:老拙穿衲袄,淡饭腹中饱。补破能遮寒,万事随缘了。有人骂老拙,老拙只说好;有人打老拙,老拙自睡倒。唾涕在面上,随他白干了,我也省力气,他也没烦恼;这样波罗蜜,便是妙中宝;若知这消息,何愁道不了。
  如果我们都能以弥勒菩萨的忍辱精神来对待外来的伤害,宽容那些伤害我们的人,那么你对待他们就不会有嗔恨之心了。与人说话就不会带有火药味,而能以温和慈爱的话语让人感受到你的关心。所以,在四种口善业中,唯有不恶口最为重要,如果你在生活中能够做到不恶口,能够以真诚的关爱之语来对待别人,你就不会去做两舌、妄语、绮语之类的事情了。如果你能够以不怀私怨的妙香之语言来对待别人,一直宽容他们的过错,日久天长,会使他们的良心发现,从而对自己的错误行为追悔莫及。在良知的驱使下,他们会主动向你忏悔道歉,请求你的宽容。因为受到你的感化,他们也会成为你的好友,也会成为对人口说妙香之语的人。因此,只要口中无嗔,他们的话浯就会被别人接受与尊重,人与人之间就会少很多纷争和悲剧,人们之间的相处也会因此变得和睦幸福。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