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居士文章

 温金玉教授:自力与他力之融合


   日期:2023/7/24 14:26: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自力与他力之融合

温金玉


中国佛教各宗都有各自的判教理论。所谓判教,即教相判释。教相,指如来一代时教之相状;判释,是判断经论的旨趣,解释经论的义理,以裁定世尊一代所说教义的大小浅深。意在方便学人,俾得于一代时教之纲领条目,浅深次第,洞然心目,进修有据。各宗开宗立派,自成一家,其根据就是各自的判教理论。自力与他力,就是净土宗的判教学说。

自力与他力,最早主要体现在昙鸾的着作中。昙鸾认为,在末法时期,众生断惑证果,求“阿毗跋致”(不退转法),有的靠自力,有的靠他力(佛力)。靠自力的为难行道,靠他力的为易行道,这就是二道二力说。难行道和易行道的说法最初出现在龙树所着的《十住毗婆沙论》卷五《易行品》一章内,“佛法有无量门,如世间道,有难有易,陆道步行则苦,水道乘船则乐。菩萨道亦如是,或有勤行精进,或有以信方便易行,疾至阿惟越致者。”龙树菩萨从修行的方法与成就方面,将一代时教,八万四千法门,概分为两类:一者难行道,靠自力勤修戒定慧,于无量劫受劳忍苦,次第破见思惑、尘沙惑、无明惑,竖出三界,历劫修证,是为难行道。二者易行道,仰赖佛力,一心执持名号,得佛愿佛力加持,此身得至阿惟越致地,疾速圆成菩提,是为易行道。昙鸾把龙树的说法吸收到自己的净土学说内,在《往生论注》卷上指出:“求阿毗跋致有二种道:一者难行道,二者易行道。难行道者,谓于五浊之世,于无佛时,求阿毗跋致为难。此难乃有多途,粗言五三,以示义意:一者外道相善乱菩萨法;二者声闻自利,障大慈悲;三者无赖恶人,破他胜德;四者颠倒善果,能坏梵行;五者唯是自力,无他力持。如斯等事,触目皆是。譬如陆路,步行则苦。易行道者,谓但以信佛因缘,愿生净土,乘佛愿力,便得往生彼清净土。佛力住持,即入大乘正定之聚,正定即是阿毗跋致。譬如水路,乘船则乐。”昙鸾大师的二道二力说,继承龙树菩萨之二道说,而又别有创新。龙树之论着重在自力与他力的标界,其他力的仰赖,非唯阿弥陀佛一佛,并未突显往生净土的必要性。而昙鸾所说的阿毗跋致是指往生净土之益,而不是指现世此土得益;他所说的易行道,亦专指称念阿弥陀佛,而非十方诸佛,宣传的只是阿弥陀佛西方净土。昙鸾这一“他力本愿”的修行理念与对易行道的自觉倡导,树起日后中国净土法门简易修行的不二旗帜。

继昙鸾二道二力说之后,净土系道绰又提出了圣道门与净土门。于娑婆世界凭自力,断惑证理,入圣得果之法,名为圣道门;以称念佛名,乘佛本愿,往生净土,入圣得果的教门,则为净土门。其后的善导大师进一步光大“他力本愿”的思想,以凡夫往生报土为立教本旨。他认为,三辈九品皆是五浊凡夫,乘佛之大悲愿力乃得往生。若唯依自力精勤修学,以期断惑证真,则虽二乘圣者及地前菩萨,亦不得生报土见报佛。然若在净土门中,依托阿弥陀佛之本愿他力,虽一毫烦恼未断之凡夫,亦能与地上菩萨,同入真实无漏的报土而见报佛。这是净土一系圆满的他力往生说。

在中国佛教里,自力与他力是引起较多关注的一对范畴。佛教史上将依靠自力修行,以获得觉悟者,称为自力教;将依靠佛、菩萨之力而得开悟者,称为他力教。据《念佛镜》载,如来所说八万四千法门中,唯净土一门为他力之法门,其余修道法门悉为自力之法门。在中国佛教发展历程中,至中唐后,主要是净土与禅宗流行。所以,所谓自力与他力法门之相对,亦更多地体现在禅宗和净土宗的关系上。

1、禅净相对

据《菩萨地持经》卷一《发菩提心品》、《大毗婆沙论》卷四载,利根之人,可用自己之功力修行;钝根之人,则需藉他力修行。在大乘佛学中,修行的法门虽然很多,总别有二种:一是禅者的自力解脱,称为难行道;一是净土行者的他力解脱,称为易行道。净土宗人所奉行的念佛修持,实际是佛教各宗共同的法门,区别仅在于念佛的意义不尽相同。如早期禅宗虽有念佛法门,但不涉及净土的往生。如《传法宝记》中曾说:“及忍、如、大通之世,则法门大启,根机不择,齐速念佛名,令净心。密来自呈,当理与法。”此时的开法传禅,虽以“念佛名”、“令净心”为方便,但主要是摄取心志,令其专一,由口念佛名而导人入禅定。到慧能时,已不再采取念佛的方便法门,直指自性般若。如《坛经》说:“迷人念佛求于彼,悟人自净其心。所以佛言随其心净则佛土净。……东方人造罪,念佛求生西方;西方人造罪,念佛求生何国?”激烈反对念佛、坐禅,从自力佛教立场出发,抨击他力修持。而净土人则宣传“不必禅观,即可往生。”更认为“修余行业,迂阔难成,唯此观门,速证生死”。在修持的见地上,禅净自有不共之处。净土宣扬佛在西方,禅宗以为自性是佛;净土仗他力解脱,禅宗靠自心开悟;净土口诵弥陀,禅宗明心见性;净土严分世出世间界线,欣取乐邦,厌舍秽土;禅宗解脱不离世间,心净则土净。二者的分歧,亦引发日后相互的讥评。

2、禅净合流

禅净的分歧,自力他力之区别并非原则上的不共戴天。“净土”问题为佛教各宗所盛谈,亦为佛教思想的核心所在。净土人求西方净土,禅者主唯心净土,皆为成佛,宗旨一致。净土仗他力,但必得净土行者以信愿行,口诵佛号,自身努力修持才得。禅宗讲自力,尽管呵佛骂祖,毁经弃教,但悟道参禅亦要有善知识的接引,“参话头”也离不开机锋棒喝。禅宗对净土的理解,很大程度受《维摩诘经》的影响。此经《佛国品》中说:“若菩萨欲得净土,当净其心,随其心净,则佛国土净。”把西方净土直接归于当下的清净心。《坛经》说:“佛向性中作,莫向身外求。”也在表明弥陀存在于清净的自心之中。其实,唯心净土与西方净土之区别,只在以真俗立言。依真而说,唯心净土;从真不碍俗说,唯心也不反对西方净土。在这方面,净土宗人亦宣扬众生在念佛时,佛便在心中,心外无佛,佛的法身与众生之心相通。《观无量寿经》说:“诸佛如来是法界身,入一切众生心想中,是故汝等心想佛时,是心即是三十二相,八十随形好。是心作佛,是心是佛。”这是因为法界是众生的“心法”,心能“生世间、出世间一切诸法,故名心为法界;法界能生诸如来相好身,亦如色等能生眼识,是故佛身名法界身,是身不行他缘,是故入一切众生心中也。……是心作佛者,言心能作佛也;是心是佛者,心外无佛也。”净土持名秘要:“自念自听,自呼自应。”重在一个“自”字。净土正印,“是心作佛,是心是佛。”妙显“心”字。此亦即禅门“识自本心,见自本性。”《大集经》曰:“若人但念阿弥陀,是即无上深妙禅。”可见持名不但是禅,且是无上深妙之禅。盖万缘放下,即“无所住”;一念单提,正是“生其心”。但当老实念佛,自然暗合道妙。从事持达理持,即凡心成佛心。句句是金刚般若,念念显妙明本心。故说“念佛即是自心现。”又说“一声佛号一声心。”禅净不二,因果同时。元代中峰禅师亦指出,禅者,净土之禅;净土者,禅之净土。

净土宗以信愿念佛求生净土一行,总摄了佛教千经万论,诸乘诸宗所要解决的中心问题。其法涉理甚深,而又至为简易。一句“南无阿弥陀佛”即是村夫农妇,无不能持。不仅出家僧尼在静中持,即在家信徒于营生办事之隙,亦可修持,而往生净土一事,即见道证果之人,亦不能出其范围。正所谓“普摄三根,广被群机”被称为“易行道”。不仅净土中人弘扬,即诸宗大德,也以往生净土为归宿。禅宗则标榜教外别传,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见性成佛。其实质是将大乘道的修行,总摄于一直下调心与真如相应的“祖师禅”,以“丈夫自有冲天志,不向如来行处行”的气魄,力图当念解脱,顿悟成佛。其法门虽接上根利器,但修学不假闻思读诵,不拘事相仪轨,即不识字的村野农夫,亦可契入。禅净二宗,禅宗主自力解脱,入门扫荡一切,逢佛杀佛,逢祖杀祖,佛之一字,无安立之地,并以疑为门径,有“不疑不悟”之说。净土宗则依他力救度,以深信为前提。禅净二门路子似乎相异,难兼难融。两家人中,互相是非。但若深入二宗内里,则可见在理论和修持上,两家不但可以融通,而且禅宗人修习净土,还有必要。百丈即说“修行以念佛为稳当。”净土人所修念佛禅的高层次,也须观佛法身、观实相,明见自心佛性,乃至见道证果,才能得上品往生。在修持方法上,禅宗的参究话头,与净土的持佛名号,在实质上有一致之处,实相念佛更是如此。因此禅净二宗完全可以兼修,可以融通。正因为禅净有此相同、相通、相补之处,所以从五代以来,禅净合流,天下翕从。开拓这一新局面的永明延寿(904-975)着《万善同归集》,力倡禅净合一、禅净双修。他对自力与他力的关系问题阐释说,诸佛法门,“皆有自力、他力、自相、共相。”佛教讲“缘起”之说,无一独立,“若自力充备,即不假缘;若自力未堪,须凭他势。”不可用自力排斥他力。这一思想影响很大,至明末李卓吾仍在其《净土诀》中说:“奉劝诸禅者,无高视禅客,而轻自净土也。”

3、自力与他力之融合

永明延寿大师在高扬禅净双修的标帜时,曾提出所谓修行的“四料简”:“有禅无净土,十人九蹉路。阴境若现前,瞥尔随他去。无禅有净土,万修万人去。但得见弥陀,何愁不开悟。有禅有净土,犹如戴角虎。现世为人师,来生为佛祖。无禅无净土,铁床并铜柱。万劫与千生,没个人依怙。”印光法师对此极为推崇,赞曰:“夫永明料简,乃大藏之纲宗,修持之龟鉴。字字皆如天造地设,无一字不恰当,无一字能更移。”可谓“迷津宝筏,险道导师”。永明大师之“四料简”,形像地诠释了禅净的内在联系,为修行者建构出一个净禅修行利弊得失的参照系。其实,自力与他力并非是一个鱼与熊掌不可兼得的两难悖论。在普天推崇明心见性的自力、鄙视愚夫愚妇所信的他力时、我们应呼唤“净土”的回归。因为对修行来说,有一个简单易学而又收效迅速的“初阶”是有必要的,有一个使信仰者怀有敬畏心和神圣感的终极所在也是必须的。我们不能在一个即将到来的知识经济时代,以浅薄的世智辩聪来盲目地推崇“自觉”而排斥“他力”,把度世济人的广大法门蜕变为一种少数根器锐利、悟性颇高的人的心灵体验的“专利”。宗教一旦不再有让人敬畏、崇敬、向往的光辉,不再自觉承担拯救人心的责任,它也就失去了存在的价值。现代佛教的一大趋势,是注重修行与世俗生活的结合,努力探索当代人在紧张繁忙的生活中容易参修而又能顿获受益的新路。盖净土法门,不废世法,而证佛法。不离佛法,而行世法。因持名之法,随时随地可修,不须入山潜修,闭关宴坐。故行事不废修行。若不得闲,下至行十念法,或临终十念一念,皆可往生。念佛修持,不需繁冗的仪式,也不论在任何场所,无论静、闹、闲、忙,都可以精勤念佛。现世可消除无明烦恼,临终可以往生极乐。唐代文人白居易《念佛偈》说:“行也阿弥陀,坐也阿弥陀,纵绕忙似箭,不废阿弥陀。旦夕清净心,但念阿弥陀,普功法界众,同念阿弥陀。”

古德称念佛法门“诚径中之径路,方便中之方便。”《观经》说:“是心是佛,是心作佛。”即指我心本具佛性,念佛修行,即能成佛。众生都有一颗真心,迷则成凡,悟则成佛。阿弥陀佛是已成之佛,智光遍照,福德圆满。净持者持诵佛号,即以我因地之心,熏受果地之觉。“因该果海,果彻因源。”使我消除秽暗,由始觉恢复本觉,进入佛道。从果起修,所修即果。性修不二,因果同时。直截根源,千了百当,不历阶梯,非因造作,至圆至顿,不可思议。故一句佛号,与佛心相应,念念相续,坚持不懈,圆证不退,即为无上佛道。持诵佛号,分事持与理持。事持即一心不乱;理持即不执着能念之心与所念之佛,消灭能所二取。此二取非有(真空),然圣号、庄严圣像、西方净土事相宛然,故非无(妙有),非有非无,亦有亦无,即中道圆融。了此中道,即见诸法实相。念佛之人,三业清净,一句佛号,自净其心。念佛为横超顿悟法门,首先靠真信切愿实行,而行主要是“净意”与“摄根”。如《楞严经?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说:“若众生心,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去佛不远,不假方便,自得心开。”若能如此念念,心存至诚,执持名号,则不假其它方便,安住如来实相正定,能使无量劫来尘劳业识,渐渐消融,本觉心地,豁然自开,真实圆融,充满法界,此即念佛三昧的顿悟境界。

今天,是一个充满了身、心冲击的时代,价值失范,信仰崩溃。世间人欲横流,业障重重;众生薄德少福,无所依怙。在此正法不兴、名师难遇的当下,我们应如何唤醒自身的心性自觉,关注终极托付,推进人生信仰?沐手焚香,虔诚祈祷,永明延寿大师的“四料简”依然是我们修行旅程上的指路明灯。当今末法众生,心智迷失,证悟不易。应时当机,正应高扬净宗度世利人、禅门开启心智之大用,仗弥陀本愿之不可思议力摄引,使众生获得启信。同时亦可激发修行者,欣求往生西方。修行之人宜坚持“有禅有净土”、自力与他力相融合之原则,注重般若的开显,以般若为导,以净土为归,在现生随缘修菩萨道,住无为之理体,作有为之佛事,普度众生而无度生相,上成佛道不着成佛相;虽炽然求往生,生而无生,无生而生,不落两边,从容中道。处理好佛法与世间法的关系,佛法不离世间法,发广大心,普愿法界众生,同生极乐世界,“要将秽土三千界,尽种西方九品莲”,把人间变为净土。

祈愿天下修道者禅净双修,依般若导引修持,以般若之光,照破暗障,毁除信自不信他、信他不信自之边地疑城,精进念佛,清明自心。坚信以自身信愿行之修行资粮,依托阿弥陀佛的大悲愿力,定能为自己的人生提供一个究竟圆满的安顿。

(一九九九年两岸禅学研讨会专题讨论大纲第41~50页)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相关文章:温金玉教授)(五明学佛网相关文章:温金玉教授)  

 温金玉教授:永明延寿禅戒思想研究(提纲) 

 温金玉教授:云门家风 

 温金玉教授:天衣义怀禅法略述 

 温金玉教授:中国佛教信仰结构解析——以汉传佛教为中心 

 温金玉教授:杨岐宗理 

 温金玉教授:道安与僧制建设 

 温金玉教授:莫将少林辜负——关于文化定位的思考 

 温金玉教授:弘一法师弘律因缘探究 

 温金玉教授:影落峨眉第一峰 —— 悼一代名尼隆莲法师 

 温金玉教授:佛教慈善事业的思考 

 温金玉教授:佛教戒杀护生与生态文明——以吕碧城为中心的考 

 温金玉教授:马祖道一丛林建设及其现代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