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居士文章

 程恭让教授:《中论》“化迦旃延经”颂有关的一些问题


   日期:2023/7/19 10:22: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中论》“化迦旃延经”颂有关的一些问题

程恭让

龙树的名着《中论》第15品有如下一个颂文:“佛能灭有无,如化迦旃延。经中之所说,离有亦离无。”此颂在《中论》此品中是第7颂,因颂文中有“化迦旃延经”一句,所以为行文方便,我们暂称此颂为“化迦旃延经颂”。

《中论》是龙树系统阐述其中观哲学思想的著作,这部著作不仅吸取了《般若经》等大乘经典的智慧,也吸取了原始佛教经典的智慧,以“缘起性空”思想作为纲领的《中论》之中观学体系,实际上是这位二世纪佛教大哲对既往近九百年间佛教思想的一次综合创新、推陈出新。不过《中论》引用其他经典时,一般都不标明所引经典的名称,整部《中论》中明确标志出所引用经典的名称的,就只有这个“化迦旃延经颂”。这在一定程度上显示了龙树心目中《化迦旃延经》的重要性,它透露给我们这些后人:当龙树构思其博大精深的中观思想时,确实曾经受到该经的深刻的启发。

龙树是一个大乘学者,是一个致力于弘扬大乘思想的中观学者,那么为什么他却甚为看重来自“小乘”的这部经典,郑重地以它来证成自己的大乘中观佛学思想体系呢?

关于这个问题,中国三论宗着名祖师吉藏在他注解《中论》的《中观论疏》中,提出了一个解释:“‘佛能灭有无’下第二,引经,劝舍有、无。恐外人云论主自破有、无,何必可信?是故今明佛亲劝舍,宜应受之。问:此是小乘经耶、大乘经耶?答:此是小乘经。所以引小乘经者,明小乘经中尚破有、无,何况大乘!又若就着有、无,非但大乘不摄,亦非学小乘人,故引小乘经也。《大品经》引先尼得信,亦引小乘以况大。明小乘尚辨法空,况大乘耶。”(吉藏《中观论疏》,《大正藏》第 42 册,No. 1824,第111页)吉藏这段话包涵两层意思:

第一,《中论》第15品的思想主旨,是审察有、无,斥破有、无,此颂是论主引证佛说证明斥破有、无的合理性,说明不是论主龙树要人们舍弃有、无,而是佛陀要人们舍弃有、无,这样就大大增强了“破有、无”、“舍有、无”之思想的可信度;

第二,之所以引证一部小乘经典,意在说明:即使小乘经典都要斥破有、无,更何况大乘经典呢。吉藏据此引申说:不论是小乘学人,还是大乘学人,都要舍弃有、无。反过来说,如果执着有、无,那么不仅没有资格成为一个大乘学人,甚至也没有资格成为一个小乘学人!

吉藏这些解释,隐含中国大乘学者贬小扬大的一种习惯性倾向,这种倾向在今天看来未必可取。不过吉藏这些论说还是间接地证明:破斥、舍弃有、无,彰显空性,乃是自释迦牟尼以来佛教思想史上一个一脉相承的重要思想主题。吉藏这种论证也间接地肯定了《化迦旃延经》的思想史意义。

今考印度中期中观学者月称(Candrakirti,600-650)着有注解龙树《中论》的《清净句》(Prasannapada),其中关于龙树“化迦旃延经颂”,月称传本梵语原文是:

kqtyqyanqvavqde cqst]ti nqst]ti cobhayam/

prati2iddha/ bhagvatq bhqvqbhqvavibhqvinq//

我们可以据此新译为:

在《化迦旃延经》中,所谓“有”、“无”二者,

是由理解有、无的薄伽梵已经遮止的。

可以看出:鸠摩罗什所译青目传本《中论》此颂第一句“佛能灭有无”,在龙树原文中是下半颂之后半部分:bhagvatq bhqvqbhqvavibhqvinq,这个部分原文中是以具格形式出现的。其中,bhagvatq是“薄伽梵”,罗什译为“佛”;bhqvqbhqvavibhqvinq是一个复合词,是修饰、限制“薄伽梵”之特征的。月称解释这个复合词的涵义:如果去理解有、无,乃是此人之品德,那么此人就是“理解有、无者”。由于认识如所建置的有、无之并非颠倒的自体,因而才是一个“理解有、无者”,他被称为“薄伽梵”。因此整个颂文的涵义是:诸有的存在性(有性)以及不存在性(无性)二者,是被理解有、无的这个薄伽梵已经遮止的。

月称解释颂文时,也注意到为什么龙树会引用《化迦旃延经》的问题。月称提出的理由是:“这部经典,在所有的部类中都被诵读。”即是说《化迦旃延经》是所有部类都传承和诵读的一部经典。是所有的部类都诵读,还是只是自己的部类或者若干个部类诵读,是部派佛教阶段检验、衡量一部经典传承之普及性及学理之权威性的重要标准。《化迦旃延经》在所有的部类中都被诵读,这说明它拥有传承之普及性及学理之权威性。正因为它具有这样的特点,所以龙树才在《中论》第15品中引用它作为经典证据,证成斥破有、无之思想的合理性。月称是印度6-7世纪之间知识最为广博的佛教大学者,他这里提到的关于《化迦旃延经》的上述信息,应当是可靠的。

月称在《清净句》中,不仅告诉我们《化迦旃延经》为各部所诵读的事实,还抄录了这部经典的一段原文,以佐证龙树引用之适当。我们把这段原文附译在下面:

迦旃延!大体而言,这个世间是执着或者存在性、或者不存在性的。因而,它就不解脱。指它不从出生、衰老、疾病、死亡、悲伤、愁叹、痛苦、不满、灾厄解脱,不从五种趋向的如同牢狱、家宅、枷锁的轮回解脱,不从母亲死亡之焦灼痛苦解脱,不从父亲死亡之焦灼痛苦解脱。

今按:龙树所引用及月称所证实的这部《化迦旃延经》,收录于汉译四部《阿含经》之《杂阿含经》中(《杂阿含经》卷十二,301;载于《大正藏》第2 册,No. 0099)。我们在南传大藏经中也找到这部经,它就是在南传大藏经《相应部类经典》卷二中所收录之第15部经。我们把宋天竺三藏求那跋陀罗译的古代汉译本及南传大藏经所录此经与月称这段引文比较,可以看到古代汉译本有“世间有二种依,若有、若无”一句,与月称所抄录这段经文中的“这个世间是执着或者存在性、或者不存在性的”一句意思相同,南传大藏经本也有类似意思的说法。不过月称所抄录的这段文字的其他部分,与另外两个传本的说法则不尽相同。可见《化迦旃延经》虽是当时各部类都传承诵读的经典,不过由于当时的传承是口耳相传,因此在共通的思想主题以外,出现细节说法上的差异,应当是很正常的。月称这段引文很短,我们无从据之与另外两种《化迦旃延经》传本进行彻底地比勘。

除了抄录《化迦旃延经》中的上面那段经文,来证成《中论》化迦旃延经颂“斥破有、无”的思想主题,月称在《清净句》同一部分,还引用了另外两段经文,来加强、充实他的证成。

其中的一段经文,可试译如下:

迦叶波!这所谓“有”,乃是一个端际;迦叶波!这所谓“无”,乃是另一个端际。是此二个端际之中间的,则是无有色相的,无有显示的,无有建置的,无有显现的,无有标志的,无有表示的。迦叶波!这个中间的,就被称为“中间的达到(中道)”,是所谓“如实的审察”。

从这段经文的口吻看,它是佛陀教诫其弟子迦叶波(kq1yapa)的,经文出处现在已不可考。这段经文的主旨是:“离于有、无二个极端的中间的,乃是中间的达到即中道,它是如实的观察”。这个主旨与《中论》这一品斥破有、无的思想是一致的,所以月称也把它引来作为支持龙树思想的一个经典证据。有趣的是,我们在前面引用过的古代汉译本《化迦旃延经》之结束部分,可以读到“世间集如实正知见,若世间无者不有;世间灭如实正知见,若世间有者无有,是名离于二边说于中道”一段,与上面月称所抄录教诫迦叶波的经文意思可以说完全一致,而在南传《化迦旃延经》中,也能够找到相对应的一段。可见在教诫迦叶波的经文中这个“离于有、无的中间的达到即中道”之思想观念,似乎已经成为很多经典一个共通的格言了。

月称引证解释“化迦旃延经颂”的第三段经文,出自《三摩地王经》。我们把月称引用的这段也附译在下面:

所谓“有”、“无”,二者也是端际,

所谓“净”、“不净”,此二者也是端际;

因此,在排除二种端际后,

一个智者也不居于中间。

所谓“有”、“无”,这是争论,

所谓“净”、“不净”,这是争论;

获得争论,痛苦就不止息,

不获得争论,痛苦则被抑制。

这段经文除说明“有”和“无”是两个端际、需要舍弃之外,还说明“净”与“不净”也是两个端际,同样需要舍弃。所以《三摩地王经》的这段话在月称看来也是支持龙树思想的一个非常合适的经典证据。

月称的《清净句》有一个非常重要的特征,就是这部著作曾经引证大量的佛教经典。透过月称的这些引证,我们大体上可以推断出六、七世纪印度大乘佛教经典流行之状况。有些经典在月称这部著作中只被引用一、两次,有些经典则被月称反复引用,通过分析他的引用频率,我们也可以大体推断所引经典对当时中观学派以及月称本人思想的影响情况。《三摩地王经》就是《清净句》中引用频率最高的经典之一,月称《中论》化迦旃延经颂解释部分对《三摩地王经》的引证,只是其中的一个例子。月称对于《三摩地王经》的频繁引用,证明这部经是印度中后期中观学者的重要思想资源,而这种情况与汉地中观学是非常不同的。汉地虽然也译出过这部经典(即是《月灯三昧经》),不过大家似乎对它都不十分在意,至少没有给予它以足够的重视吧。

(附记:文中有关月称《清净句》的资料,依据Dr. P. L. Vaidya校勘本,见《佛教梵语文献》第十册,Darbhanga, 1987)

(作者为首都师范大学宗教文化研究中心主任)

《法 音》  2011年第9期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