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居士文章

 温金玉教授:律宗第一名山——宝华山


   日期:2023/7/2 14:05: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律宗第一名山——宝华山

宝华山位于江苏省句容市西北,距南京市30余公里,原名华(花)山,因春天黄花漫山而得名。南朝梁时,宝志和尚登山结庵,弘法传教,遂称宝华山。宝华山为宁镇山脉之名峰,周围群山环抱,最高峰海拔437米,素有“林麓之美,峰峦之秀,洞壑之深,烟霞之胜”四大奇景。《山志》述其形胜说:“其形安而逸,其势尊而严。东凌铁瓮,西控金陵,南负句曲,北俯大江。”宝华山山色秀丽,清静绝尘。三十六座山峰,似瓣瓣莲花,山势崛起而中凹,群峰环绕其下,若花之含萼,如莲之有房。自明代三昧寂光、读体见月法师以此山为弘律传戒的基地后,经历代祖师辛苦经营,宝华山成为我国佛教“律宗第一山”。

宝华山因有隆昌寺而闻名遐迩。隆昌寺始建于南朝梁天监元年(502年),因宝志和尚结庵于此,故称志公庵。宝志(418—514年),句容人,俗姓朱。据《宝华山志》载:“民人朱氏妇,闻古木鹰巢中儿啼,梯树得之,举为子。面方莹澈如镜,手足皆鸟爪。七岁依钟山法俭出家,修习禅观,坐必逾旬。久之,行止无定。以翦尺扇镜挂杖头,着锦披发,跣行街巷,或索酒肴,或累日不食而无饥色。先言后验,灵迹种种。”在梁武帝时,人称志公,深受推崇。后于宝华山结庵,讲经弘法,渐渐声名远扬。宝志圆寂后,此山此寺趋于冷清。明隆庆年间,有一位普照和尚,为重振宝华山,效宝志和尚再度于此山结庵。其时,荆榛丛杂,狼虎成群,人莫敢近。其《传》记载:“虎犹群聚,高踞洞穴间。照断臂以祭之,虎乃散去。人谓诚心所感。”从此,信众渐至,游迹复通,沉寂多年的宝华山。又有了香火。万历年间,普照的徒弟明律又开拓寺地,寺院渐成规模。万历三十三年(1605年),妙峰禅师来此山,得明神宗、慈圣皇太后资助,造铜塔一座、无梁殿两座,神宗敕赐大藏经,并赐寺额“护国圣化隆昌寺”,从此该寺改名为隆昌寺。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清康熙帝南巡,赐寺额“慧居寺”,遂又改名慧居寺。乾隆皇帝曾6次登临宝华山。乾隆十六年(1751年)三月二十八日,乾隆帝临幸宝华山,为大雄宝殿、铜殿、戒坛分别赐“光明法界”、“宝网常新”、“精进正觉”匾额,并联句:“地控秣陵,金殿香浮华鬘动:山蟠句曲,石坛月朗戒珠圆。”

据现存隆昌寺山门内墙西侧碑文记载,1931年,国民政府考试院院长、国民党元老戴传贤来寺中居住,修缮寺宇,并立“孝敬碑”。他依“饮水者宜思其源,显业者宜培其本”的思想,建议仍沿用原来的寺名——隆昌寺,并亲撰《隆昌寺复名记》文,立碑于寺。如今从宝华山北麓杨柳泉村徒步上山,经山间小道,越欢喜岭,过白云亭,规模宏大的寺院便清晰可见。寺前有环翠楼,上书“律宗第一山”5个遒劲的大字,是清代顺治年间进士、御史笪重光的手笔。1988年,中国佛教协会赵朴初会长特地为隆昌寺题写了“律宗第一名山”。

隆昌寺原有殿宇号称九百九十九间半,四合方形宛若一座法坛。山门面北偏东,其上挂有赵朴初会长书写的“护国圣化隆昌寺”额。汉地佛寺,山门一般向南开,此寺山门原为西向,在三昧和尚时改作北向,其中缘由,依《宝华山志》载:“此山形势北向,以北为正,以南为背。”但本地传说是因皇帝临幸此寺乃由北而至,故改山门面北。民间曾有人作诗曰:“林竹翠柏抱寺庵,隆昌古刹玉中藏;燕窝宝地佛中奇,山门朝北迎圣上。”隆昌寺的山门还有一特别之处,一般寺院山门巍峨,先声夺人,这里的山门却既小且僻。据说,隆昌寺乃弘律道场,僧人平时不得随便出入,故有意将山门造得很小。亦说僧众平日功课较多,为使院内安静,故把山门造得偏僻,以免干扰。过去有诗云:“万山堆里看云松,曲庵幽溪复几重;为爱泉声过林去,不知烟寺耳闻钟。”还有游人编了顺口溜说:“围着庙宇转,不见有山门;听得念经声,不见僧人影。”

隆昌寺的布局较为特殊,与通常寺院主体建筑建在中轴线上不同,这里的主体建筑一字排开。进入山

门,左侧是戒坛堂,右侧是大悲楼,南面由东向西是普贤无梁殿、铜殿、文殊无梁殿、藏经楼、大雄宝殿、方丈楼、乾隆行宫等,殿宇结构高大,组成一个四合院。戒坛堂高四丈,深三丈六尺。前设照壁,两翼有走廊,上有“佛制戒坛”额。戒坛原为木结构,后由见月大和尚改为石戒坛。出戒坛堂沿左侧拾级而上,便至铜殿。其形为楼阁式,结构精巧,雕刻细腻。铜殿左侧是文殊无梁殿,右侧是普贤无梁殿。无梁殿为单檐歇山瓦顶,重檐九脊,内部系砖垒成的拱券,外部摹仿木结构形制。门窗头上雕刻云纹、二龙戏珠等图案。无梁殿全部用青砖垒砌,不用寸木。

山门对面500米是龙山。由于正对山门,谓朝拱之山,葱郁峻峭,圆整秀美。龙山半腰建有律宗第二代祖师见月大和尚塔院。此塔3层,底层高4米多,塔前有碑,镌见月像,栩栩如生,该碑现移于寺内。

宝华山隆昌寺的中兴主要是由明末三昧寂光法师及其弟子读体见月完成。三昧(1580-1645年),曾奉诏在五台山建龙华大会,弘传戒法,后受都人之请,振兴宝华山隆昌寺,建律宗道场,鼎新殿宇,设坛传戒,受戒弟子满天下。因创千华社,由此而发展成为中国律宗的一个派别——“千华派”。三昧圆寂后,见月(1601-1679年)继主宝华山隆昌寺法席,革除流弊,弘扬正法,行事仪轨,皆本律制。定制每年春冬传戒,结夏安居,恢复羯磨、布萨制度,确立三坛传戒法式。他锐意开创弘戒基业,誓为天下丛林创立风范。宝华山由此成为海内丛林弘律传戒之典范,隆昌寺被誉为“天下第一戒坛”。见月一生开戒七十余期,门下弟子数以万计,法嗣亦有数十人。可以说,自宋元后几近断绝的律宗一脉至明末清初的复兴基业,由古心律祖草创、三昧和尚继起,至见月律师而集大成。雍正十二年,隆昌寺第七代祖师福聚率众僧赴京参加皇戒(即授御戒)以后,威望愈高。隆昌寺成为明、清以来影响最大的传戒道场。各地寺院的授戒仪规,均以宝华山隆昌寺的《传戒正范》为蓝本。甚至连宝华山的唱念,也成为江南佛教寺院的标准唱腔。晚近律学,唯宝华山一系,以开坛传戒为己任,使出家受戒之仪制得以保存、律法藉以弘传。在丛林中,凡有隆昌寺戒牒者,均会受到礼遇与尊重。

1983年隆昌寺被国务院批准为中国汉传佛教地区142所重点寺院之一。1987年、1988年中国佛教协会赵朴初会长两次赴宝华山考察,并成立宝华山修复委员会,亲任名誉会长,茗山长老出任主任。1996年,慈舟大和尚任宝华山隆昌寺住持,并于同年农历九月二十日升座,举行传戒大会,得戒弟子560余人。慈舟法师继席宝华山以来,力挽颓风,选贤用良,中兴常住,所谓“尽心扫叶焚香,勉力积石垒垣,恢复祖师戒坛基业”。1999年9月,隆昌寺内成立律宗佛学院,培养僧材,使千华一系后继有人。2002年10月18日,宝华山隆昌寺隆重举行建寺1500周年庆典,海内外诸山长老、大德居士及各界嘉宾数千人参加了盛会。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相关文章:温金玉教授)(五明学佛网相关文章:温金玉教授)  

 温金玉教授:永明延寿禅戒思想研究(提纲) 

 温金玉教授:云门家风 

 温金玉教授:天衣义怀禅法略述 

 温金玉教授:中国佛教信仰结构解析——以汉传佛教为中心 

 温金玉教授:杨岐宗理 

 温金玉教授:道安与僧制建设 

 温金玉教授:莫将少林辜负——关于文化定位的思考 

 温金玉教授:弘一法师弘律因缘探究 

 温金玉教授:影落峨眉第一峰 —— 悼一代名尼隆莲法师 

 温金玉教授:佛教慈善事业的思考 

 温金玉教授:佛教戒杀护生与生态文明——以吕碧城为中心的考 

 温金玉教授:马祖道一丛林建设及其现代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