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居士文章

 蔡惠明居士:杨度的“新佛教论”


   日期:2023/6/29 18:02: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杨度的“新佛教论”

蔡惠明

杨度(一八七四——一九三一),字哲子,一号虎禅师,湖南湘潭人。他是中国近、现代史上引入注目的人物,自一九五七年周恩来公开宣布他是中国共产党党员以後,何汉文、杜迈之编撰了“杨度传”,国内外的一些史学家着文探索研究,但都感到资料不足,渴望有一部杨度专集问世,以供深入研究。如日本京都大学副教授狭间直树先生说:“我提出的要求可能会是一份难以完成的订货单。不过,对於杨度的祖国的学者们来讲,这件工作也许是可以完成的,所以我还是不揣冒昧地提出了我的这个愿望。”一九八五年,湖南省社会科学院刘晴波等四人编辑的“杨度集”正式出版,并参加当年十二月在香港举行的“中国书展”,受到香港和海外学者的热烈欢迎。对於这位传奇人物褒贬不一,有人称他为“政治怪人”,因为他依附过袁世凯,为筹安会六君子之首,而受到谴责;晚年则转变立塲,毁家纡难,献身革命,得到了肯定和赞扬。实际上,杨度是一位具有爱国救国抱负并富有才华的知识份子。他诗文并茂,书法隽永,在政治、经济、文化、教育、佛学等领域留下了很多着作。在中国近代史上,佛学的发展与社会改革思想有着密切的联系。我曾於一五六期本刊发表“谭嗣同的佛学思想”就是介绍这位“戊戌政变”的风云人物,试图通过提倡佛学来改造国民的精神世界,进而推动社会的改革。而杨度在他鼓吹帚制失败後,也曾潜心佛学研究,提出有系统、有新意的“新佛教论”。虽然他後来秘密参加中共,从“以佛救世”的道路走向革命,但他的改造社会的志愿和思想,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佛教的影响,道是值得重视的。

杨度终年五十六岁,他的一生是短促的,但致力於佛学研究的时间前後约十年。他自视很高,曾号“虎禅师”,认为自己已证彻悟境界,以说法者的口气写了十多篇有关佛学的论文,收入“杨度集”的总计四万余字,在社会上引起了一定的反响。如在“新佛教论答梅光羲君”一文中,他写道:“余因半生经历,多在政治,叹今世之社会,不自由、不平等,一切罪恶,无非我见,反躬自问,亦无事而非我见。今欲救人,必先救己,其法惟有无我主义。”为寻求“无我主义”,他逼考古今中外哲学、科学等各家学说,然而感到“无一足称无我主义”,於是想到了“印度佛法,久传中土,欲求无我主义,盍於佛法中求之”,这可说是他学佛的因缘。他接着说:“始以寻求无我主义而习佛法,终以创造无我法门而入佛道。”杨度认为,他的“新佛教论”是以“无我主义”为核心的,根据“论理的(即逻辑的)科学法门”建立起来的,主张排除一切神秘之说,和修改一些违反生理的戒现。他最为推崇禅宗六砠慧能的“坛经”,但同时主张吸收其他佛教宗派中有用的理论。他宣称“新佛教论”是综合了禅宗、三论宗、法相宗等理论基础上建立的,它的新佛学内容归纳为:“此新佛教,实统四不法门、无我论、无我法门等义。”

什么是“四不法门?”杨度写道:“余於学佛修行中,经过迷途者四,初迷後悟,次第舍弃。今於事後追思,各得消极之用,以告学者,亦可觉迷,故命曰四不法门。”他接着作了具体的阐述,“四不法门”就是指“不离身以求心”、“不着身以求心”、“不积极以求心用”、“不消极以求心体”。

杨度认为:“舍体求性,无性可求,离身觅心,无心可觅。”“乃知灵魂说为外这,而非佛法。离身求心,无有是处。”因此他主张“不离身以求心”。他曾拚命探求神通,一心修学密宗,但他又发现“神通”与“心觉”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往往神通者心觉很低,而心觉高者不一定有大神通。求佛乃求心觉,学佛不必神通,所以他“不积极以求心用”。他在持戒、坐禅中,领悟到“一切身心,不宜强制”,“修身之要不在於身”,认定“郎心是佛”、“不着身以求心”。杨度在“息心止念”中得出结论是:“人不能无念,无念亦不为佛。”他认为,六祖所传的禅宗虽教人以“无念为宗”,但又明确指出:“无念并非止念”,“且常戒人切莫断念。”所以他“不消极以求心体”。

杨度虽提出“四不法门”,但他指出,他所否定的是片面执着者,是相对的;如果学佛的人真正悟入佛教的根本宗旨,则“亦明其本义:净宗非离身以求心,律宗非着身以求心,密宗非积极以求心用,禅宗非消极以求心体。若能守此‘四不’以习四宗,亦可扫除枝叶,免入歧途。则此四者,亦戍非法门之法门。”药无贵贱,重在对症;法无高下,要在契机。佛法原是适应众生的佛法,不能执一非余,厚此薄彼,杨度提出“四不法门”的新见解,从而证得对立的统一,是辩证的,有其立论依据的。

“无我主义”是杨度“新佛教论”的理论基础。他曾对社会不平等、不自由进行深刻的分沂,找出一切罪恶的根源在於“我见”,要破除“我见”,只有实践“无我”。他认为“无我”是佛教基本命题之一,但在佛教发展的过程中,由於各宗派对“无我l的理解和论证有深浅粗细的不同,“无我”说有很大的变化,但以各种缘起说为“无我”理论依据则基本相同。大乘佛教的“无我”说包括“法无我”和“人无我”两个方面。章太炎着有“人无我论”专文,以唯识二二性”的理论来破除我见,论证“人无我”。杨度的“无我论”虽然重心也在於阐发“人无我”,但他是综合“三论”、“法相』和禅宗的理论,从心理方面对待而生分别、我见来论证“本心无我,一切皆空”的。所以他自称这种“无我论”为“心理相对论』。他从:一切唯心、一切唯念、一切唯对、一切唯假、一切唯我、一切唯习等六个方面作具体的论证。他说:心、念、习为性;假、对、我为相,然而一切心、念、习无非都是假、对、我。因此,性、相是融通无碍的,也可以说:“凡心皆念、皆习、皆假、皆对、皆我。”其余五个也同此理。他认为,正是由於六者相通,因而形成心理相对,其对有三:就是“自心言之,则心念心习为对,”“自念言之,则能念所念为对,”“自习言之,则习我、不习我为对。”他说,通过这三组心理相对,就可证明:“全我固假,半我亦假,”“我能固假,我所亦假,”“我的固假,非我的亦假。”所以说:“心理相对,郎为无我。”

杨度的“心理相对论”郎“无我论”的理论根据是佛经中说的“一切唯心造”。他认为:“一切世界,全在一心,一心以外,别无世界。所谓世界,郎为心界。”因此“一切唯心”是根本的。念是由心而起的,人的一切心念,都戍对待。也就是说,除却对念,并无一念。由对念而起对名对相,因而世间事物都对对相生,对对相灭。心、念、对三者的关系是:“心之不能无念,念之不能无对,乃心理之必然,亦人类之同然。”这里“凡念相对”可说是他论证“无我”的一个关键。依此推理,他得到这样的结论:“凡念皆对,所以凡对皆假,因为对有能所之分,而此“乃自心所假设,”所以“虽似二而实一,虽似有而实无。』他接着又由“对”而推论“有我必假,”“因对念而有我”,“我为一切对待差别之总名总相。”他论证说:“既然『对为假对』,则r我亦假我。”“习与我有关,又与念相似而不同o·……:有我则有习,习为我因,我由习成。说明念、习两者,皆为对我,然两者也有不同,念为天然的全我,习为人为的半我。”这样由一切唯心至一切唯习,构成了逻辑推理的“无我论”。杨度为此作“真心偈”云:“一心自二,假我非真,对消假习,直悟真心。”

为了实践“无我论”,杨度提出他的“无我法门”作为具体实行的方法,这是“新佛教论”的方法论。“无我法门”又称“一心无二门”、“自由平等法门”或“佛法门”等。他以上文所述“六个一切唯”结合“四谛”来论述“无我法门”的具体内容方法。那首“真心偈”可说是他对苦集灭道四谛说的概括。在“虎禅师论佛杂文”中,杨度写道:“一心自二,郎为苦谛;假我非真,郎为集谛;对消假习,郎为灭谛;直悟真心,郎为道谛。”他又指出,在四谛中,“以灭为主,盖以灭郎不集。未灭为苦,已灭为道。”换句话说,“无我法门”的关键在於“但除假习,郎见真心,一见真性,斯为戍佛。”这裹所说“除假习”,也就是“灭我”,所以“无我法门”,郎为“灭我法门”。

怎样达到“灭我”的目的,杨度认为可采取“曰修曰悟”的方法。他解释说:修指渐修,悟为顿悟。修和悟是不可分割的两个环节,即使“最上乘之禅宗,仍须修悟并重。”他认为“虽有顿悟,仍须渐修。”渐修的方法是“取一我字或无我二字,为默念之符号,”然後像净土宗的念佛,密宗的持咒那样,时时心口默念,作为消极假习的手段。因为以“二号自唤,念念必求其对,”久而久之则“念念皆见其对,皆见其半,平生积习,自然动摇,导致我之范围渐狭渐小,非我之范围渐广渐大,一旦瓜熟蒂落,如桶脱底,乃将一切对习半习总根之我,忽然斩断,根本扫除,了无障碍,我与非我,同时失却。此心溪然开朗,皎如白日,照彻三千大干世界,得大自由,得大平等。”杨度指出,“无我论”只是明了“空”的道理,只有通过真实用功,才能证得“悟”的境界,所谓“一念同光,大地震动,此身逐入别一世界,而成菩萨。”但他认为,在顿悟戍菩萨後,仍须继续渐修,方能最终成佛。

杨度把他的四不法门、无我论、无我法门的一整套理论和修持方法称为“无我宗”,也就是他的“新佛教论”,以此谋求改进未来社会。一九二九年,他给胞妹杨庄的信中说:“兄之所谓成佛,即是成圣,即是做人。死後再不要提,只问生前做人之法。若能做成极端凡夫,郎是做成极端圣人。故不说过去、未来,只说现在;不说出世,只说入世,不说神通,只说人事。”一语道破,原来杨度经过十多年研究、修证,总结出来的“新佛教论”,实际上是一个贴上佛教标签的断灭见者,他仅可说是佛教的同路人,因为他不信过去、未来,不信出世,当然也不信净土宗的求生极乐,密宗的三密相应,禅宗的顿悟见心,三论宗的离言绝待了。由此可见,杨度的“新佛教论”注重今生,珍惜人身,提倡正信,反对迷信,有其积极的一面,但他断章取义,把出世与世间法割裂开来,不去探究生死问题,讳言超凡人圣,可以说他对佛教没有全面理解。他的“新佛教论”也就如昙花一现,不可能流传於世。他最後的选择应当说是正确的。

我们以杨度的“新佛教论”为借监,对照进行此较研究,有助於提高对佛教全面的认识,所谓“他山之石,可以攻错”,这也是很必要的。(摘自《内明》196期)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