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居士文章

 蔡惠明居士:甚深难见的缘起学说


   日期:2023/6/28 14:01: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甚深难见的缘起学说

蔡惠明

一、缘起论是佛教学说的总法则

释迦牟尼佛创教及他弟子相继传承时期的印度佛教,称为原始佛教,约为公元前六至公元前五世纪。佛陀的说教最初是口传的,当时没有记录,为了便於记忆,采取偈颂的形式,後来编集为由经、律、论组成的“三藏”。偈颂形式,简短有韵,既便於口传,又易记牢,在当时是最适当的。在各派的律中保存有佛弟子诵经的资料。近代学者认为真正属於佛陀的教说和最早的经典是「经集」、「如是语经」和「无问自说经」,其中也包括戒律的一些条文。来维在「佛经原始诵读法」中举「义足经」、「波罗延经」、「法句经」等为例,说明这些较早的佛经全是偈颂形式,有些是无问自说,有些是相互问答。经前都有序说,将说法的时间、地点、当机家等六种证信序,随同偈颂一道传下来。此後就以偈颂为中心,经过解释而继续有所发展,这种解释称为「阿毗达磨」,意译「对法」。对法有这样三种形式:

一、优婆提舍(议论),单纯地对佛说进行解释,由简而详,逐步深入。释尊自己也做过这类的解释,例如「长阿含经」中的「大缘方便经」,就是他对缘起理论的解释。

二、摩呾理迦(本母),是提示全文要点的解释,谓之「本母」,意指由简单的要点可以发生许多道理来,如母生子。这一类除佛说外,还有佛弟子所说。

三、抉择。就是在各种不同说法中抉择出其中的一种来,主要是对名相采用的方式,因为许多名相意义相似,为了确定它们的含义,须要分设若干门类,加以区别。

一般按数字顺序排列,从一法到十法,所以称「十上法」或「增一法」。十以上的也有,例如「十二因缘」、「三十七道品」等,不过较少。阿含中的「增一阿含经」就是按法数顺序相编纂,所以阿毗达磨也称「数法」。

佛灭度後不久,以大弟子迦叶为首,在王舍城外的七叶窟,进行第一次结集,方式是会诵,即指定一人背诵佛说,经大家审定後,公认是佛所说就把它固定下来,以俊的几次结集也沿用这一方式。当时由多闻第一的阿难诵经、持戒第一的优婆离诵律,阿毗达磨则是後来形成并发展的。一般认为,第一次结集,确定了“阿含经”的基本内容,但在阿育王前尚未编辑,直到部派佛教时期,它才继续系统地经过整理。因为在阿含中提到佛说法是九分教的形式,就是:

一,经——散文,简短的;

二、应颂——重颂,重复散文;

三、记别——对道理反复解释;

四、偈颂——单独的颂;

五、自说颂——无问自说;

六、如是语——过去的事情;

七、本生——佛说自己过去的因缘;

八、未曾有;

九、方广——说方正广大的道理。

据上座部着名学者觉音的解释,现存九分教是经的一部份,巴利文置於小部,而汉文放在杂藏中,所以很有可能首先结集的经典是九分教形式,後来方才重新编辑「阿含经」。编辑的标准,除按经文长短,确定长、中、杂,按数目排列法,编入增一外,还按分类编集,如「长阿含」多半是对外的,  「中阿含」则重深入学习,「杂阿含」以阐明止观(禅定)道理为重点;「烩一阿含」是为了广泛宣传。从汉译的四部阿含来看,出自不同部派,如「雉阿含经」出自化地部。「增一阿含经」属说一切有部,并以大众部本修补。「中阿含经」也为有部所传。「长阿含经」编辑最晚,依法藏部本。从东汉到北宋,历代都有「阿含经」中的异译本,且深受中国文化的影响,译师们常取中国习惯用语加以意译,致使意义有所不同。如汉译「长阿含经」中的「阿摩昼经」和「梵动经」有关於针炙的记载,但与巴利文「民部经典」中这两部经查对,却没有这样的内容,可见添加枝蔓在所难免。

释尊成道後初转*轮,在鹿野苑与五比丘说法,据「阿含经」记载,他不是一开始就讲四谛,而是先讲一番中道。这是符合事实的。因为随侍他的五比丘看到他抛弃苦行而感到失望才离去。佛陀批评苦行与乐行两个极端的错误,提出自己不苦不乐的中道学说。并阐述了八正道。把五比丘说服了,然後宣讲四谛。

四谛是佛教理论的核心,佛经所说的道理非常多,其实都是围绕四圣谛展开讨论的。它的重点放在人生现象上,人生的全部不外乎两方面:一是染(苦、集);二是净(灭、道)。四谛的组织又以苦谛为根本,「集」是苦集,「灭」是灭苦,「道」是灭苦的方法。释尊讲四谛,反复地讲了三次,称为「三转*轮」。初转是肯定四谛,揭示人生是苦,老死是苦等;二转是指出四谛在人生实践中的意义,阐明苦应知,集应断,灭应证,道应修;三转是证明他自己已做到四谛所要达到的要求:苦已明,集已断,灭已证,道已修。四谛所依据的根本原则是缘起论。佛教所有的教义都是从缘起论这个源泉中流出来的。

所谓「缘起」,就是指一切事物或一切现象的生起,都是由相待(相对)的互存关系和条件决定的;离开关系和条件,就不能生起任何一个事物和现象。“中阿含经”第四十七载:「此有则彼有,此无则彼无;此生则彼生,此灭则彼灭。」说明一切法依因缘生起,同样依因缘还灭。因、缘一般地解释,就是关系和条件。在佛陀时代的各教派中缘起论是佛教所特有的。佛经中说绿起可以概括为十一个意义,就是:一、无作者义,二、有因生义,三、离有情义,四、依他起义,五、无动作义,六、性无常义,七、刹那灭义,八、因果相续无间断义,九、种种因果品类别义,十、因果更立相符顺义,十一:因果决定无杂乱义。如果把这十一义归纳一下,大致可有四个重点:一、无造物主;二、无我;三、无常;四、因果相续。无造物主就是否定有创造宇宙万物的主宰,认为任何一个因都是因生的,任何一个缘都是缘起的,因父有因,缘又有缘,从时间方面推,无始无终;从空间方面看,无边无际。佛教不承认有人格化的造物主,反对婆罗门教的「梵天创世说」,也否认宇宙本原人格化的存在。无我是指世界一切事物皆无独立的实在自体。无常是说一切事物都受到时空条件的制约而变动不居,循着生、住、异、灭四迁流相变动无常。因果相续就是说因缘所生的一切事物或现象(佛经中称为诸法)固然是生灭无常的,但又是相续不断的,如流水一般,前前逝去,後後生起,因因果果,没有间断,这是指时间而言。从空间来说,因果关系虽然错综复杂,但因果法则井井有条,一丝不乱。一类的因,产生一类的果,所谓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因与果相符,果与因相顺。这四个重点又可归纳为两个论点——无常和无我。无常就是生灭相续,它包括了「因果相续」的意义。无我就是没有主宰,既没有一身的主宰,也没有宇宙万物的主宰,无造物主的定义也就包含在其中了。这就是佛教对宇宙万物总的解释。佛陀是现观缘起而证正觉的,他依缘起而说法,弟子们也就依缘起(及四谛)修行而而得到解脱,所以缘起是佛教学说的总法则。

二、各种不同的缘起学说

缘起论是原始佛教针对古印度当时各宗教哲学主张宇宙是从「大梵天造」、「大自在天造」,或从「自性生」、「宿因生」、「偶然因生」、「生类因说」等理论而提出,用以解释世界、社会、人生和各种精神现象的根源。最早的缘起论就是「业感缘起」,即十二因缘说,主要用以解释人生痛苦原因,但後来各派对缘起的认识和解释各有不同。中观派和三论宗主张「性空缘起」,认为只有一切事物的本性体空,才能生起一切事物。「中论」称:「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瑜伽行派和法相宗主张「阿赖耶缘起」,以“三界唯心」、「唯识无境」来说明世界本原。「大乘起信论」提出「真如缘起」,「胜鬘经」偈说「如来藏绿起」,两者均以佛心、法净心为世界的根源。华严宗把各家关於缘起的学说,用判教形式,概括为下列四种:

一、业感缘起。由烦恼恶业招苦果,因果相续,辗转六道,生死输廻,这是小乘的绿起观。

二、阿赖耶缘起。由阿赖耶的种子起现行,现行又熏种子,以现行诸法为缘,生烦恼恶业而招感苦果。三世因果辗转相续,这是大乘始教的缘起观。

三、如来藏缘起,又名真如缘起。真如或如来藏为染净的缘所驱,生种种事物,它的染分现六道生死轮廻;它的净分现四种圣人,这是大乘终教的缘起观。

四、法界缘起。法界通常指真如、实相等,即真如法界的本体为一法界。父为一切法缘一切法成一大缘起,以一法成一切法,一切法生一法,一与多、心与境等圆融无碍,这是圆教的缘起观。

美国罗无虚居士在「杂阿含经研习」第三讲「缘起法」中指出:

「「杂阿含经」第二九九经所示的「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此无故彼无,此灭故彼灭。」为佛教最基本的理论与实践根据。「此生故彼生」,开发显示为集谛的十二支缘起,依之精确地说明有情生命的生起(生),变异(老、痛)与死亡(死)的前因後果,以及死生、生死不绝流转的原理。「此灭故彼灭」则阐明:如洞察四谛正见,修习道谛则无明可破,生死流转可息灭,此是佛陀出世的本怀。

原始经教敷演缘起法是依有情现实生命而展开的,所以十二支中的五蕴、六入处等都是一切有情(是主要对象)可以常识去理解,日常经验可以如实感觉及体会到的。所以业感绿起与俊来发展所施设的「阿辍耶缘起」、「法界缘起」等根本上有所不同。业感缘起依世俗谛而施设,因此学习与修持佛法可依世俗谛如实而观而行,不易犯错误、入歧途或多所诤辩。至於阿赖耶缘起,非不精细,奈多异见;法界缘起非不广大,奈非一辈人经验可及,势必成为哲理、玄论。原始佛教重实践,所以多用十二支缘起说明有情世间的开展与还灭。十二支缘起古德每月三世两重因果来说明:一、无明,二、行,此两为过去世能引的因;三、识,四、名色,五、六入,六、触,七,受为现在世所引的果;八、爱,九、取,十、有为现在能生的因,十一  、生,十二、老死为未来所生的果。这是依世间一般可了知的真实相——世俗谛所说的。我们如能对此深信不疑,方能算是一个有正信的佛教徒,才有希望逐步增上至四不坏净,这是世间正见,亦名法住智。可惜目前信家都忽视十二支缘起的重要性,以为这只是对二乘说的,而自以为属利根,高谈明心见性,意欲直接求湼盘智。但释尊在「杂阿含经」第三四七经明确告知须深:「先得法住智,後得湼盘智?……法次法向,不得逾越!」欲速则不达,更不可能「飞跃」。

缘起法亦译为因缘法,此指事物间的生灭变化,都有它必然的因果关系,因此这是一个理法。它基本上对人生(生命、生死),宇宙(佛经中称世间)有一个重大的启示:一切都是动的(Dynamic),不是静止的。一切生命在生、老、病、死的过程中;一切世间在成、住、坏、空的过程中(Process),因此「杂阿含经」所演示的「此故彼」的缘起法与尖端科学的量子力学、相对论,以及宇宙物理学在理论上可以会通。」

罗老居士的见地和论断是正确的。我们不能将业感缘起看作是小乘的缘起观,而应以它为基础,先探索人生问题,然而再深入研究宇宙本原。学佛也要有顺序次第,不应好高务远,现观缘起还须实事求是地从十二支缘起(即业感缘起)入手。

三、缘起甚深,难见

「杂阿含经」第二九三经载:世尊告异比丘:

「此甚深处,所谓缘起,倍复甚深虽见,所谓一切取离、爱尽、无欲、寂灭、涅槃。如此二法,谓有为、无为。有为者,若生、若住、若异、若灭,无为者,不生、不住、不异、不灭:是名比丘诸行苦、寂灭、涅槃:因集故苦集,因灭故苦灭,断诸迳路,灭於相续,相续灭,是名苦边。比丘!彼何所灭?谓有余苦。彼若灭、止、清凉、息、没,所谓一切取灭、爱尽、无欲、寂灭、涅槃。」

「瑜伽师地论·摄事分」注疏对「甚深」含义解释说:

「复次,缘起本性最极甚深,而有一能开示令浅,当知此由二因缘故:一、由大师(指释尊)善开示故;二、即由此补特伽罗成就微细审悉聪敏博达智故。若说、若听,是诸句义,应知如前摄异门分当知此中诸缘起法,暑由四相最极甚深。何等为四?一、由微细因果难了知故;二、由无我难了知故;三、由离系有情而有系缚难了知故;四、由有系有情而离系缚难了知故三石何微细因果难可了知?谓依观察圣谛道理,始从老死,乃至识缘名色,所有有支有缘体性兰五何名为有缘体性?谓於是中有因缘生,未永断故有生生,生既生已,唯当希待後时老死。当知此中生之因缘,亦名为生;因缘所起,亦名为生。有前生故而有役生,有俊世故而有老死;此中前生是後生因,亦老死缘,後生唯是老死之缘。如是一切,总摄为一,晷说名为生缘老死,当知是名初老死支有缘体性。如说生支,如是有支,取支安立,当知亦尔。取差别者,谓无差别,欲贪名取;取之差别,安立有四。(爱、受、触、六入)……又此名色,於现法中,由续生识为缘牵引,及能执持令不散坏。又即此识续生已後,依名色住,或於同时或无间生依彼而转,故於现法,此亦用彼名色为缘。应知先业所引名色与识,辗转相依,辗转为缘,如是当知识与名色以为後边。所有支取随老死相,如前所说,随其所处有缘体性,如是名为微细因果难可了知。难了知故,当知缘起名为甚深,最极甚深。」论中还对「无我难可了知」等作了解释,限於篇幅,未能作详尽摘录,请读者自行参阅。

佛陀以大智大悲依缘起法「此生故彼生」显示无常生灭的世间流转因果律;又依缘起法「此灭故彼灭」显示不生不灭的还灭因果律,普合众生得依闻、思、修不离世俗谛而得能悟入此远离二边的中道第一义。我们按正道修行就是修习四谛中的道谛——八正道。

综上所述,可见印度佛教的基本精神,是奠定在缘起论基础上的。从缘起论推衍,跟着就有「无我」、「无常」的说法。但是就人的常情而言,由於自然生活的要求,总是希望能够保持常恒,常的要求与变化不居的事物因而有了矛盾,矛盾不得解决,便会招致痛苦,於是佛教根本教义「无常故苦」就由此而生。这种苦恼,就是不自在,即失去了「我」的意义。因为所谓「我」就是自己能够主宰,既然不自在,也就是「无我」的了。对人说来是如此,扩大对事物说来也是如此。事物在变,也不能说它有一定的实体,这就是「法无我」。坚持人、法两无我的理论,就构成佛学的基本精神,这是印度佛教所以区别於其他学派的根本所在。

现在有些人在演讲集中经常提出所谓「我拥有无限生命」、「真我」、「常、乐、我、净」、「世间即涅槃」、「不住涅槃」等说法,显然与佛教的缘起思想大相径庭,不论他们引据什么经典,自圆其说地作争辩,总是捉襟见肘,难免露出马脚的。因为这些提法与三法印——诸法无我、诸行无常、涅槃寂静是相对立的。「阿含经」中提出的「四依」强调依法不依人,「法」就是依缘起法,而三法印则是从缘起法推衍而定的检验是否属於正见的准则,不允许随便窜改!名比丘诸行苦、寂灭、涅槃:因集故苦集,因灭故苦灭,断诸迳路,灭於相续,相续灭,是名苦边。比丘!彼何所灭?谓有余苦。彼若灭、止、清凉、息、没,所谓一切取灭、爱尽、无欲、寂灭、涅槃。」

「瑜伽师地论·摄事分」注疏对「甚深」含义解释说:

「复次,缘起本性最极甚深,而有一能开示令浅,当知此由二因缘故:一、由大师(指释尊)善开示故;二、即由此补特伽罗成就微细审悉聪敏博达智故。若说、若听,是诸句义,应知如前摄异门分当知此中诸缘起法,暑由四相最极甚深。何等为四?一、由微细因果难了知故;二、由无我难了知故;三、由离系有情而有系缚难了知故;四、由有系有情而离系缚难了知故三石何微细因果难可了知?谓依观察圣谛道理,始从老死,乃至识缘名色,所有有支有缘体性兰五何名为有缘体性?谓於是中有因缘生,未永断故有生生,生既生已,唯当希待後时老死。当知此中生之因缘,亦名为生;因缘所起,亦名为生。有前生故而有役生,有俊世故而有老死;此中前生是後生因,亦老死缘,後生唯是老死之缘。如是一切,总摄为一,晷说名为生缘老死,当知是名初老死支有缘体性。如说生支,如是有支,取支安立,当知亦尔。取差别者,谓无差别,欲贪名取;取之差别,安立有四。(爱、受、触、六入)……又此名色,於现法中,由续生识为缘牵引,及能执持令不散坏。又即此识续生已後,依名色住,或於同时或无间生依彼而转,故於现法,此亦用彼名色为缘。应知先业所引名色与识,辗转相依,辗转为缘,如是当知识与名色以为後边。所有支取随老死相,如前所说,随其所处有缘体性,如是名为微细因果难可了知。难了知故,当知缘起名为甚深,最极甚深。」论中还对「无我难可了知」等作了解释,限於篇幅,未能作详尽摘录,请读者自行参阅。

佛陀以大智大悲依缘起法「此生故彼生」显示无常生灭的世间流转因果律;又依缘起法「此灭故彼灭」显示不生不灭的还灭因果律,普合众生得依闻、思、修不离世俗谛而得能悟入此远离二边的中道第一义。我们按正道修行就是修习四谛中的道谛——八正道。

综上所述,可见印度佛教的基本精神,是奠定在缘起论基础上的。从缘起论推衍,跟着就有「无我」、「无常」的说法。但是就人的常情而言,由於自然生活的要求,总是希望能够保持常恒,常的要求与变化不居的事物因而有了矛盾,矛盾不得解决,便会招致痛苦,於是佛教根本教义「无常故苦」就由此而生。这种苦恼,就是不自在,即失去了「我」的意义。因为所谓「我」就是自己能够主宰,既然不自在,也就是「无我」的了。对人说来是如此,扩大对事物说来也是如此。事物在变,也不能说它有一定的实体,这就是「法无我」。坚持人、法两无我的理论,就构成佛学的基本精神,这是印度佛教所以区别於其他学派的根本所在。

现在有些人在演讲集中经常提出所谓「我拥有无限生命」、「真我」、「常、乐、我、净」、「世间即涅槃」、「不住涅槃」等说法,显然与佛教的缘起思想大相径庭,不论他们引据什么经典,自圆其说地作争辩,总是捉襟见肘,难免露出马脚的。因为这些提法与三法印——诸法无我、诸行无常、涅槃寂静是相对立的。「阿含经」中提出的「四依」强调依法不依人,「法」就是依缘起法,而三法印则是从缘起法推衍而定的检验是否属於正见的准则,不允许随便窜改!

摘自《内明》第233期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