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居士文章

 蔡惠明居士:熊十力的哲学思想


   日期:2023/6/28 2:01: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熊十力的哲学思想

蔡惠明

熊十力(一八八四—一九六八)原名升桓,字子真,湖北黄冈人。曾参加武昌起义,辛亥革命后到南京杨仁山居士创办的支那内学院研究佛学,曾任北京大学教授。抗日战争期间讲学于四川复性学院。他融会儒释思想,发挥“周易”、宋明理学和佛教法相唯识之学,提出“新唯识论”,引起当时学术界的重视。巨赞法师不同意他的观点,多次撰文评述,发表于北京“法音”双月刊。熊十力的另一着作“佛家名相通释”,曾被誉为“简明佛学辞典”。该书分上、下二卷。上卷据“大乘五蕴论”,依法相思想体系,分条沂理,诠释五位百法。下卷据“成唯识论”,依唯识思想体系,“抉择旨归,搜寻义蕴”,讲说唯识诸名相。他舍弃了佛学上种多派系纠缠不清的叙述,从佛学上整体性与连贯性出发,深入浅出地阐述发挥佛学的体系,探究其间的有机关联,这无疑给读者指出了免入迷津的途径,因此受到初学者的欢迎。同时,这本书以一个名词为一条目的形式加以编排论述,既便于寻检,又可使佛学名相望而生畏的人顺藤摸瓜,搞清来龙去脉。因此熊十力的哲学思想影响较大。其他哲学着作还有“破“新唯识论””、“十力论学语要”、“体用论”、“明心篇”、“乾坤衍”、“原儒”等,大约三百余万言。熊十力其人其书,在英、美、法国编写大型百科全书中都有专条论列,海外华裔学术界更是将他奉为擘头,被誉为二十世纪中国哲学园的一株奇葩。

梁启超曾说过:“晚清所谓新学家者,殆无一不与佛学有联系。”如康有为、谭嗣同、章太炎、梁漱溟等,熊十力也不例外。他提出的“新唯识论”哲学思想体系,融佛家各宗和儒道诸家为一胪,以“体用不二”、“翕辟成变”、“反求自识”为纲宗,深邃独到,有其创新的一面。但佛学毕竟包含出间、出世两个方面,有其因明逻辑,缘起性空的基本观点,不能生套硬搬,作大杂会,这也是巨赞法师不同意他的部份哲学论证的原因所在。十年内乱时期,熊十力哲学思想并不例外地贴上“五四以来反动思想学说”的封签而被打入冶宫。一九八五年年底,在熊十力家乡湖北黄冈举行了“熊十力先生诞辰一百周年国际学术讨论会”,到会参加的有海内外学者一百多人,收到论文六十多篇,着作一部,大家从各个角度对熊十力和他的哲学思想作了深入的探讨,着名学者侯外庐、任继愈等都比较客观地评述了熊十力的学说成就。武汉大学郭齐勇编着的“熊十力及其哲学”,更是国内第一部研究熊十力的学术专着。作者拥有大量的第一手资料,对熊十力哲学的命题、范畴及其产生这种哲学思想渊源、文化气氛作了较为细致的探讨。另外,中华书局将继续出版由着名哲学家萧挺文、汤一介教授主编的“熊十力论着集”,形成熊十力哲学思想研究的一股方兴未艾的势头。

熊十力在“心书”中对佛教作了这样的评述:“古今言哲理者,最精莫如佛,而教外别传之旨,尤为卓绝。”他又笃信输回,认为“此处信不及,则佛之教义,全盘推翻”,他推崇章太炎“大乘佛教缘起考”中的“大乘胜义,在先立如来藏识,藏识之名,本由小乘无我、数论神我相较而成”的说法,他在“破新唯识论”中写道:

“世亲出入外小,晚乃向大,尝为金十七颂造长行,足知其影响于数论者甚深。数论立胜性以为变易之根,世亲立种为现变之因,颇与相类。但有不同者,则不以为恒常法,而又为赖耶所摄持。要其大端甚是,则无可掩。”可见熊十力的佛学基本论点,是深受章太炎的影响的。

“十力语要”说:““杂阿合”等四阿含为原始佛家思想。吾尝据“杂阿含”以求原始佛家思想,而谓是期思想只是人生论。”这就是熊十力“新唯识论”所谓世亲始尊识能变,以明宇宙缘起的注解。其实,熊十力所得的结论是主观的臆测。“长阿含经”中论述山海四洲、诸天诸趣等,皆为大乘所本,难道说不是宇宙论吗?俗话说:“尽己则尽物,知人则知天,”(这“天”宇就是指宇宙),难道能把宇宙人生一分为二吗?至于世亲之所以独详宇宙缘起的原因,是有其历史发展的原因的。熊十力如果能从二八足”、“婆娑”、“俱舍”、“正理”、“杂心”、“成实”等论中求证,当能悟到世亲立说的根源吧。

“十力语要”在答李德华提问中说:

“烦恼无始有终,不可说烦恼终。假其无终,则佛法不必修行,以烦恼无终故。唯其有终,所以贵用修行,以沂伏此烦恼而令其终断也。先生意为烦恼从何而来,佛家于此问题从不解答。此中意义深微,难以言显,烦恼本不实在,如何可追问来由?须知追问来由,便已是执着之心,即烦恼发现也。

这段答问看来顺理成章,其实却有片面性。说烦恼有终是对的,但认为佛家从不解答烦恼从何而来并不正确。烦恼无实,正应问明来处,然后可以下手修行,存而不论,怎能解决问题?至于所谓“追问来由,即是烦恼发现”,虽也有点道理,但近于禅宗的“打机锋”。唐复礼法师曾作偈云:

“真法性本净,妄念何由起?许妄从真生,此妄安可止。无初则无末,有终应有始。无始而有终,长怀懵斯理。愿为开秘密,祈之出生死。”

说明“始”与“终”是对待立的。无始不可以有终,圆环是没有始终的。有终则必有始,万事万物,没有一个无起尽的。所以无始有终之言,实与世间相连。因为始、终两个时间上的概念,是依因果或过去、现在、未来三时而立名的。因果三时,都是我们认识上的“影像相分”,或者叫做“分位假法”,都没有实体,也没有实在界限可得。所以终之与始,都不是绝对相因;既非绝对相因,怀疑无始而有终,或责问有终必有始,就未免拘于一曲,所以“四明”说“不可答也”。如果能进而研究所以假立分位的原因,则一切疑难,就焕然求释了。熊十力在名相中钻牛角尖,自然“此路不通l。

熊十力的“新唯识论”发表后,曾引起论战,如“破新唯识论”、“破破新唯识论”等,一时众说纷纭,引人瞩目。虽然熊十力并不是真正的佛学家,他的融通佛儒道的观点不免牵强附会,但他在半个多世纪的求索生涯中,刻苦砥磡,勤于着述的精神,还是值得推崇的。我们认为,对于一种思想形态的把握,应该从特定历史环境下去开掘,因为“每一个哲学在全部过程里是一种特殊的发展阶段,有它一定的地位。在这地位里,有它的真实意义和价值。”对熊十力哲学思想的研究也适用于这个原则。祭元培在“熊子真心书序”中说:“贯通百家,融会儒佛,其究也乃欲以老氏清心寡欲之旨,养其至大至刚之气。”这实际上是熊十力哲学的实质,佛学只不过是用来装肴外表而已。

摘自《内明》185期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