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法界法师:从修行的角度讲老子的《道经》第三十二章 知止不殆


   日期:2023/6/27 10:00: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第三十二章    知止不殆

道常无名朴。虽小,天下莫能臣。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宾。

天地相合,以降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

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将知止,知止可以不殆。

譬(pì)道之在天下,犹川谷之于江海。

 

这章把前面几章的东西整合后,又要我们对道的理解更加通达无碍。老子讲《道德经》和《金刚经》基本上一样,《金刚经》十八分之后又扩大来讲前十八分,所以这两部经的讲法的方式是一个型的,前面讲,后面又阐述讲,用各种比喻让你更加明了,遇到什么困难更加明白。

【道常无名朴】宇宙大道是永恒不变的,是无形无相的,它没有名字,但是它非常小。朴叫微或小或道,它是最原始的。比如树的最原始状态就叫朴,把这个树割开没有做成器皿的时候就不叫朴了,变成一个装毛笔的筒或者说是盒子,就不叫朴了。朴就是他最原始的状态,道的最原始状态也叫朴。朴大到无边,小到无内。小同时又说它大到无边,它非常大又是非常小的。圣人讲话蕴涵着寓意,这就告诉我们外相上的大是宇宙,内相上的小是我们的中脉。

【虽小,天下莫能臣。】外相上的宇宙大道是恒古不变的,是无形无相的无名无份的,它没有名字又没有形象,我们只是知道它朴——原始状态。天下没有谁能把它看成臣的,没有不臣服于道的,因为道非常玄妙,非常幽深,看不到尾看不到头,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尾。

道大到无边,我们称为宇宙;小到极点的时候,我们称为中脉。因为中脉在我们人体内,的确是非常小,用肉眼看不见,科学仪器也测不出来,但是左中右三脉、任督二脉、奇经八脉,的的确确又存在于我们身体之内。虽然它小的像中脉那个样子,但我们的六根六识所有烦恼也都臣服于圣人脚下,都喜欢这个圣人。

【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宾。】从《易经》和人道法来说,候王都属于丞相以下的,但没超过皇帝这一级的时候就称为千岁或候王。

从自性上讲候王是我们的后天思维,后天思维臣服于大灵九五之尊追随着自然大道,与道与大灵融为一体的时候,那么外界的万事万物也将自动归顺。

【天地相合,以降甘露】天为乾,乾在九五之尊为离,离卦;地为坤,坤在海轮,为坎。抽坎填离变成乾坤二卦,也就是说阴阳二气要和合,我们自身体内的阴阳二气要达到平衡要相融相合。相融相合的时候,我们的自在菩萨(自性观音)自然就给我们降甘露,把我们的怒火和烦恼统统转为菩提。

【民莫之令而自均】民是指那些烦恼。我们并没有指挥那些烦恼如何如何,这些烦恼民众你是指挥不来的,比如说,此时我不要胡思乱想,那烦恼能听咱们的吗?它该来还是来吧。你控制不了它,控制不了它的时候怎么办哪?这个烦恼就像水流一样,我也不急不慌先顺着它看一下,两岸猿声啼不住,看到底怎么回事,然后在顺从的时候我自立为王,这个时候你的阴阳二气调和成甘露水的时候,自性观音把甘露水就降下来。降下来的甘露水就滋润了万物,烦恼也就自然变成了菩提。

这个话很好说,但在生活当中修行当中确实很难掌握,所以大家平时多看经典,比如《易经》、《佛经》、《道德经》、《圣经》、还有出来的很多西方哲学家写的那些书,只要是有道理符合般若法你都拿去看,不要怕别人骂你,更不要怕别人指责你看外道书了,没那一说。外道是心外求法。心内求法,所有的书都要去浏览把精华吸取过来,变成你自性的智慧,这就叫甘露。

【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宇宙万物本来没有名字,但是我们为了区分和利用就给它们创立了假名字。这些名字都是为了我们人类服务的,拥有了假名字也就有了观念。人类社会的发展需要这些名字,我们需要这些名字来更好的认识宇宙。

但对于修行人来讲,名字是我们利用的工具,明白名字的含义,我们就可以去实修实证。

有人提问:不见本性都是外道?

师答:对的,不见本性都是外道。我们看书学习不叫外道,你看经典学习这都不叫外道,我们首先要学习智慧,深入经藏智慧如海,要不这个话就是假的了,经藏并不一定非得包括释迦佛说的,是所有的经藏。

【夫亦将知止,知止可以不殆】任何事物都有一个度,超过这个度就会转变为另一个事物,所以做事要知道那种界限和那种限量,把握一定度,超过限度的时候就要失败。我们做任何一个事情,不管世间法还是出世间法都要有一个适中的态度,不能过分,不能超越这个界限。当超越了界限的时候,所有的东西都将会将走向失败。

【譬道之在天下,犹川谷之于江海】譬是明白,从字面上讲,明白道在天下,就像平原与山谷的河流汇于江海,道无处不在,在每一个事物上都能体现出来,然而万事万物又归于道上。

从自性上讲,当我们的心与宇宙融为一体的时候,我们自身的条条江河(自身的精气神)流向大海,流到我们的性海,就是我们的海底轮。

大家一定要顺应自然法则规律,符合道义符合法义符合佛义的时候,我们身上的所有精气神统统的流到我们的性海之中,性光就打开了,所以大道不可思议。

大道无形无相,无处不在,释迦佛说心无处不在,道与心其实就是一个意思,道心,大到无外,小到无内。中脉是我们的心,小到极点了,不能再分割了,但要不断修正它的时候,中脉就会不断的扩大不断的增强,最后和虚空融合。和虚空融合就是和道融合和心融合,所以叫转识成智,转凡成圣。

没学过密宗的、没学过密法的人听起来觉得不可理解,怎么和净土不一样呀,其实没有什么对与错,只要去实践就知道了。要知道梨子是什么味道就要亲自尝一尝,实践了才有发言的权力。

提问:他不提倡先多看经典,先修后悟,这种办法对不对?

师答:也对,要根据每一个人的心性。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半信半疑;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对于下士就是要一点点的念经,一点点的开智慧。释迦佛身边有个徒弟很愚笨,记忆力非常糟糕,释迦佛就叫他天天扫地,扫地的时候念:扫地、扫地、扫除心地。十年之后突然有一天开悟了,就是这个道理。

传法的人要根据你的智慧来传法,所以叫当机法,不当机不叫法。你不断的修正的时候,突然有一天就会顿悟,在没顿悟之前叫渐悟,就像我们盖地基一样,顿悟就像塔的尖一样,你在不断的垒到最后把塔顶的避雷针装完了,咣当就开悟了(顿悟了),很多人修行都是这样一个过程的。

能听完法突然开悟的人是极少数,非常非常少的,正常人都是渐悟到顿悟。渐悟就是多看经文,多看书,在看书的情况下不断的去参悟,但不能执著。你执著某一句话上就和佛法背离了和道背离了。所以大家一定要明白《道德经》和佛法的道理是相通的,很多禅宗的大德把《道德经》、《庄子》很多先辈们的东西整合在一起的时候开悟就非常快,写下了很多的书籍,大家有机缘去看一下。如果把《道德经》看明白了,《佛经》我敢说你是很轻而易举的就懂了,因为一法通百法通。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