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居士文章

 蔡惠明居士:中国禅宗的特点


   日期:2023/6/20 21:54: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中国禅宗的特点

蔡惠明

禅宗在唐以後,曾是中国佛教的主流。它之所以能长期流行,持久不衰的主要原因,是由于它是最中国化的一个佛教宗派。

六祖以後的中国禅宗提倡「一念觉,即佛;一念迷,即众生。」阐明人们成佛达到超越的涅槃境界完全在自己内在本性的作用。例如坐禅原是佛教一切宗派奉行的修持方法,但到慧能时就起了很大的变化。他在八坛经v中说:「惟论见性,不论禅定解脱。」揭示解脱成佛只能靠发现自己的本性,发挥内在的本心的作用。禅师们都依教奉行,反映这一风格。长庆慧棱二十多年坐禅坐破七个蒲团,仍然没有能见性。有一天偶然卷起窗帘,才忽然大悟,便作颂道:

「也大差,也大差,卷起帘来见天下,有人间我解何宗?拈起拂子劈头打。」表明他长期枯坐,竟无所得,但偶然卷帘方见三千大干世界原来如此,从而识心见性,解去坐禅的束缚,靠自己豁然贯通,证悟觉道。他颂中「卷起帘来见天下」是悟道关键。因照六祖的开示,悟道成佛不要去故意作着,要在平常生活中自然见道,就像「云在青天水在瓶」那样,自自然然,平平常常。禅师无门曾作颂道:

「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禅宗这一境界正是一种顺乎自然的境界,自在无碍,便能,日日是好日,夜夜是良宵。」如果执着坐禅,但向外求,那就为自己作缠缚,设置障碍,怎能解脱?临济义玄说:「佛法无用功处,只是平常无事,屙屎送尿,着衣吃饭,困来即卧,愚人笑我,智乃知焉。一有僧问慧海:「和尚修道还用功否?」慧海答道:「饥来吃饭,困来即眠。」又问:「一切人总如是,同师用功否?」慧海说:「不同。」再问:「如何不同?」慧海答:「他吃饭时不肯吃饭,百般需索;睡时不肯睡,千般计较,所以不同。」平常人吃饭,挑肥拣瘦;睡眠时却胡思乱想,自是有所取舍、执着、不得解脱,真正通达禅理的人应「要眠即眠,要坐即坐」,下热即取凉、寒即取火。」要成佛达到涅槃境界,不是靠那些外在的修行,而是像慧棱那样在平常生活中忽然顿悟,即「心有灵犀一点通。一

有僧问马祖:「如何修道?」马祖说:「道不能修,如言修得,修成还坏。」可见修道不能在平常生活之外去刻意追求。又有僧间赵州从捻:「学人乍入丛林,乞师指示。」从诡道:「吃饭也未?」僧答:「吃粥了也。」从捻告他:「洗鉢去。」僧因此大悟。吃过饭当然是洗鉢,这是平平常常的,并非神机妙算,只在体机契悟。唯有如此,才能使禅与生活打成一片,做到坐也禅,卧也禅,静也襻,动也禅,吃饭拉屎,莫非妙道。禅定既非必要,也不必在其他宗教仪式中去钻此路不通的牛角尖了。

陆希声问仰山:「和尚还持戒否?」仰山答:「不持。」李翱问药山:「如何是戒定慧?」药山答:「这里无此闲家俱。」戒定慧是通途学佛的三无漏学,是正道修行必走门径,但禅师们却持否定态度,并不是说把戒定慧也否定了,而是要把一切外在的、形式的东西都封闭起来,促使内心的省悟。中国禅宗的特点之一,就是基於「平常心是道。」在平常心外再无道心,在平常生活外再无须有什么特殊生活。如有此觉悟,内在的平常心即可成为超越的道心。禅宗亦称佛性宗,就是以参究的方法,彻见心性的本源为主旨,如果不从内在的自心中明心见性,却去追求外界的形式与执着,那就缘木求鱼离道愈远了。《六祖坛经》的核心思想是:「心平何劳持戒,行道何用修禅,恩则亲养父母,义则上下相怜,让则尊卑和睦,忍则众恶无喧,若能钻木出火,淤泥定生红莲,苦味方为良药,逆耳必是忠言,改过必生智慧,护短心内非贤,日用常行饶益,成道非由施钱,菩提只向心觅,何劳向外求玄,听说依此修行,天堂只在眼前。」

中国禅与印度禅的不同是,它虽继承释尊拈花微笑,以心印心的传统,但结合中国民族的特点,经过六祖的实践和总结,探索出一系列最简易、最直截的方法。中国禅不讲神通,提倡顿悟,六祖指出:「我心自有佛,自佛是真佛。」「直指人心,不向外求。一又说:「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觅菩提,犹如求兔角。」照禅宗看,如若刻意追求什么,那就必然为所追求目标束缚而不得解脱;反过来说,假使刻意否定什么,同样也将为所否定事物束缚而不得解脱,所以一切顺应自然,任运自在。例如大慧宗杲认为「父慈子孝」本来是天性的自然流露,不必刻意追求,也不必刻意否定,他说:「父子天性一而已,若子丧而父不烦恼,不思量;如父丧而子不烦恼,不思量,还得也无?若硬止遏,哭时又不敢哭,思量又不敢思量,是特欲逆天理,灭天性卜扬声止响,泼油止火耳。」阐明人虽在世俗中生活,但并不为世俗所累,而能超然自得。因此既可不离世间,又可超越世间,造就是中国禅宗所追求的精神。

《五灯会元》卷五载:「天然禅师于慧林寺遇天大寒,取木佛烧火,院主诃日:‘何得烧我木佛?’师以杖子拨灰日:;口烧取舍利二主曰:「木佛何有舍利?」师日:「既无舍利,更取两尊烧」乙」木佛是人雕刻,那会有舍利?烧木佛不过是烧木制品而已。禅师与院主针锋相对的答辩,正是对「我心自有佛,是佛是真佛」的体证。又临济义玄到熊耳塔头,塔主问:「先澧佛,先礼祖?」义玄说:「佛祖俱不礼。」一般人误会禅宗烧佛駡祖,失去敬意,造大罪过。岂知这正显示中国禅宗但信自佛的特点。既然自心是佛,那里另外有佛,执意追求外在的佛只能障碍自性的发挥。八景德传灯录》卷十一载:「灵训禅师初参归宗,问:‘如何是佛?’不日:「即汝便是。」」每个都具有佛性,自己就是佛,却问「如何是佛?」显然是向心外求佛。这颇似孟子所说:「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不仅如此,禅宗认为对自己成佛,也不能执着不放。黄檗曾说:「才思成佛,便被佛障。一

一个人念念不忘要成佛,那就不能自由自在地生活,而刻意有所追求,反而成为成佛的障碍。有僧问洞山良价:「如何是佛?」答日:「麻三斤。」或间马祖:「如何是西来意?」师便打,还说:「我若不打你,诸方笑我。这里良价的答非所问,目的是要破斥对佛的执着,而马祖见问便打,更是为打断对心外佛的追求。马祖曾以「磨砖不能成镜」为喻,开示道:「汝等诸人;各信自心是佛,此心即是佛心。」这正是中国禅宗的基本精神。正如《坛经》所说:「佛是自性作,莫向心外求,自性迷,佛即众生;自性悟,众生即佛。」

中国禅师为促使学者契悟参究,采用了多种方法。如「转语」,就是指随机应对的话,襻师们有时向对方提出某一种含有机锋的语句(无论是古人的或当时的),要他根据自己的体会作一筒短的转释,称为「下转语」。如僧问赵州:「如何是西来大意?」赵州答:「庭前柏树子。」对答要敏捷,不容思索,语句简洁,一般只许一句,所以与下注脚不同。又如「公案」,原指公府判断是非的案牍。禅宗认为是前辈祖师的言行范例,可以判断是非迷悟,所以借用。《灵峯宗论》卷三:「若缘木求鱼,守株待兔,三藏十二部是拭疮疣纸,千百公案亦陈腐葛藤。」又如「棒喝」,是禅宗师接待初学的一种手段。即对于提问的人,不用语言答复,或以棒打,或以口喝,以测验他根机的利钝。相传棒的施用,始于唐代的宣鉴与希运。喝的施用,始于临济义玄,因此有「德山棒」、「临济喝」之称;,後世称警醒迷误为「当头棒喝」,就本于此。综上可见禅宗在实践中亦创造了一整套具有中国民族特点的方法。

中国禅宗的特点是:「识心见性一、「见性成佛」。这一「心性问题一正是中国传统思想所重视的。而中国心性学说的目的,并非要人们出家去追求外在的彼岸世界,而是要人们通过心性的觉悟使此岸世界变为理想的世界。

摘自《十方》第10卷第2期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