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居士文章

 蔡惠明居士:关于“四十二章经’的考证


   日期:2023/6/18 21:53: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关于“四十二章经’的考证

蔡惠明

“四十二章经”是中国最早译出的一部佛经。东汉明帚遣蔡惜等十八人到大月氏国求佛法:水平千年(西元六十七年)请得迦叶摩腾、竺法兰两尊者用白马经来到洛阳。第二年,明帚敕建白马寺,让摩腾、竺法兰在寺讲经,并请他们从事梵本佛经的汉译,“四十二章经”就是枉此时译出,标志柠中国汉译佛经的开始。

“四十二章经”,一卷,内容乃撮取小乘群经而成。传本有多种,支字颇有出入,且经后人窜改,增加大乘新义,而以现行本为尤甚。梁启超在“近着”第一辑中卷评称:“隋费长房‘历代三实记’本经(‘四十二章经’)条下云:‘旧录’云,本是外国经抄,元出大部,撮要引俗,似此‘孝经’十八章。此言经之性质甚明了。盖并非根据梵文原本此照翻译,实撮取群经精要,摹仿此土‘孝经’、‘老子’,别撮成篇,质言之,则乃撰本而非译本也。”费长房所引的“旧录”,无从查考。但他认为经言系“外国经抄”,并非中上编撰,恰是可信的。今存的巴利佛经,也不乏类似“孝经”的文体,如Suttanipata集合佛说多章而戎,其中有些章节又很短,往往见于“阿含经”或其他大部经典中。“佑录”卷七“法句经序”中说:“佛说原有十二部经,四部‘阿含’,是后丘部沙门,各自钞采经中四句六句之偈,此次其文,条别为品。于十二部经靡不斟酌,无所适名,故曰‘法句’。”晋道安“道行经序”也载:“佛泥洹后,外国高士钞几十章为‘道行品’。”“佑录”也有“孝明皇帝四十二章”的记载,可能是“四十二章经”的旧名,因那时从大部中撮要抄为一部“四十二部”,末称为经。但不能由于它类似“孝经”,而断为“中国所撰”。实际上,东漠末牟子作“理惑篇”,东晋时郗景兴撰“奉法要”都曾引用过“四十二章经”,可见此经早为佛教徒昕传诵。但束晋与东漠相差三百年,古人傅抄,极为困难,因此道安编“综理众经目录”时竟缺此经。这事见“佑录”卷二载:“‘四十二章经’一卷,  ‘旧录”云:  ‘孝明皇帚四十二章’,安法师所撰录阙此经。”这里所指“旧录”是指晋成帚时,沙门支憨度所作的佛经目录。当时“方等”风行,经出更多,“四十二章”为常日所不备,道安可能没有看到,因此未编列经录,但不能因此得到结论:“四十二章经”并非摩腾、竺法兰所译。

梁启超认为“四十二章经”是伪书,理由是译文不似汉译文体,现存“四十二章经”经文流畅,文字优美,只有三国两晋时译的佛经才符合当代文风。经考证,“四十二章经”原有雨种译本,其一是摩腾、竺法兰的汉译本,另一种则是吴支谦的译本。据“大周经录”卷八载:

“‘四十二章经’一卷(初译六纸)。”后汉明帝代永平十年,迦叶摩腾共竺法兰于白马寺译,出‘长房录’。

‘四十二章经’一卷(第二出)。吴支谦译,与摩腾译者少异。

‘四十二章经’(第三出),见“长房录”。上三经同本别译。”

但查“长房录”,仅有第一、第二出,没有第三出。至于支谦所译,“长厉录”记载说:“‘四十二章经’一卷,第二出与摩腾译者小异,文义允正,辞句可观·。”汉译文句、朴质无藻;而刘宋以后,随着时代文风的变异,译文就优美流畅。古人写经,往往不注意译者,而将早巳失夫的第一出误为支谦所译,流传至今,因袭末改。这就是梁启超误认“伪书”的原因。再从郡超“奉法要”引的“四十二章经”和高丽·藏经的“四十二章经”一段对照:“奉法要”引经云:

“佛问诸弟子,何谓‘无常’?一八曰:‘一日不可保,是为无常。乙佛言:‘非佛弟子。’一人曰:‘食顷不可保,是为无常。’佛言:“非佛弟子。’一人曰:‘出息不报,便就后世,是为无常。’佛言:“真佛弟子。’”

高丽藏经本则载:

“佛问诸沙门:“人命在几问?’对曰:‘在数日间。’佛言:‘子未能为道。’复问一沙门:‘人命在几间?乙对曰:气在饭食闾。’“去,子未能为道。’复问一沙门:‘人命在几间?乙对曰:‘在呼吸间。’佛言:‘善哉!子可谓为道者矣。”可见漠晋译本虽文字有所不同,但经义则是一致的。据此而认为伪书,显然是因噎废食,颠倒是非了。

梁启超又称“四十二章”颇合大乘教理,它的伪作者一定深通老庄之学,旨在调和释、道思想。这种说法也不正确。因为“四十二章经”版本多达十数种,文字出入,多寡不等。但可归纳为三系:(一)丽本。(二)宋真宗注本。(三)宋守遂注本。丽本出于北宋初蜀版,采用唐以来公认的经典。而真宗注本与守遂注本则有所增删。如丽本在“牛行深泥章”之前,有“插悬珠章”。真宗注本合为一章,守遂本则仅存后三早。“四十二章经”是撮取群经而成的有很多章见于巴利文经和中国佛典,但较为简暑。如果将三本对照,可以证明:丽本常合乎原文,真宗本和守遂本则不悉依原本,妄加臆测。尤其守遂本,不但在文字上删改,还增加了新义,举例如下:

(一)守遂本卷首,多“四谛*轮”三早。

(二)增添了“内无昕得,外无所求,无念无作,非修非证”章。

(三)人有二十难,丽本只言五难,而守遂本加了“心行平等、见性学道”等十五难。

(四)丽本原为“吾何念?念道;吾何行?行道;吾何莒?言道。”被改为:“吾法念无念念,行无行行,言无言言,修无修修。”

(五)“牢狱章”末加“凡夫透得此门。”

(六)“牛行深泥章”前增“磨牛章”,还说:“心道若行,何用行道?”

(七)末章多了“视大干世界如一河于’等十一句。

这些枝蔓,把“四十二章经”原义改得面目全非。古本“四十二章经”说理平易,没有大乘的圆义和老庄的玄谈。而真宗本、守遂本恰添培了“见性学道”、“无修无证”等大乘义理。漠代佛经留存颇少,“四十二章经”又是第一部汉译佛经,确为研究中国佛教的重要资料。但经过窜改,失其本真,令人难辨真伪。这是引起梁启超怀疑的根本原因。—    “四十二章经”原出小乘经典,但取其昕言,与汉代流行道术比较,却有很多相通的地方。这就说明,人心相同,所信的理也常常相似。另一方面,汉代道术受到佛教传入的影响,吸收并融化了佛教教义。如“太平经”有“精思”、“精明”、“不精之人”、“精进”等说法,东汉学者襄楷在“上桓帚疏”中说:“浮屠不三宿桑下,不欲久,生恩爱,精之至也。”这裹,“浮屠不三宿桑下”,源出“四十二章经”,而“精进”则引自康僧会二八度集经”卷六:“精存道奥,进之无怠。”襄疏又说:“天神遗似好女,浮屠日:‘此革囊盛血’,遂不盼之,其守一如此,乃能成道。”天神以玉女试道的故事,两次见于“太平经”,但都是引自“四十二章经”。再就本经诸章内容来看,则可见于巴利文和汉译佛典,说明决非中国人所伪造。梁启超所指含老庄玄理,可能是一种误会。

最近在山西趟城发现的金刻大藏经中的“宝林传”中,其卷一载有“四十二章经”。引人嘱目的是:(一)行文常用韵语,如“仰天唾章”云:“佛言:恶人害贤者,犹如仰天唾,唾不及天公,还从己身坠。逆风扬恶尘,不能污上人。贤者不可毁,祸必降凶身。”这段在巴利文中,虽为偈,1nn,但漠译本中,并非韵语。(二)“实林传”载此经,除文字稍有出入外,与守遂本相同,毕凡增加的“无念无住”、“见性学道”等大乘义理,两本基本相同。“宝林传”是晚唐智炬所撰,专为禅宗僧人立传的僧传。“无念无住”、“见性学道”原为禅僧的口头语,可见这些修改,是有其思想根源的。用韵语行文,则是循宗门的习惯。又在杭州发现的宋绍兴二十九年石刻的“四十二章经”。经末有西蜀武翃的跋文,写道:“迦叶、竺法译于前,智圆训于中,骼偃序于后。”石刻经文与守遂本大体相同。孤山智圆的注疏已伙失。伹“释门正统”曾载智圆的序文说:“古者能仁氏之王天下也,象无象之象,言无言之言,以复群生之性。”这里“言无言之言”引自守遂本的“言无言言”,依此推论,石刻经也用了禅宗所传之本(宝林本)。智圆是宋大台宗僧人,但深受禅宗的影响。西蜀武翊的跋文还称:“‘四十二章经’与‘人易’、气老’、‘庄’相表裹,叮见新收的级本不仅加入了大乘教义,而且其言可与道家玄理相附会,看来宋人此梁启超早就作此评价了。但这些“四十二章经”的本子既然并非真本,那么据此推言“四十二章经”是魏晋伪作,也就失掉依据。

综上所述,可以得到这样的结论:现存的“四十二章经”应以吴支谦的译本为准。其他末真宗本、宋守遂本等虽添加大乘义理,调和释、道思思,但并非伪造。“四十二章经”乃抓取小乘群经而戍,它不同于其他佛经,只环绕单一的中心施教。又因为是原始佛教的教理诠释,它的思想性很强,对修学有实用意义。且经文不长,莒简义赅,便于持诵。因此是值得推广与研究的。

摘自《内明》第200期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