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居士文章

 蔡惠明居士:昙鸾大师的净土思想


   日期:2023/6/6 21:43: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昙鸾大师的净土思想》

蔡惠明

一、昙鸾大师的应化事迹和着作

昙鸾大师(476-542)是我国南北朝时北魏弘传净土教的一位高僧。他生于今山西大同的雁门(唐迦才《净土论》则谓并州汶水人),因家近五台山,自幼就听到有关文殊菩萨灵异的传说。十多岁时,就登山寻访,胆仰遗迹,深为感动,于是出家为僧,广学内外经典。对于龙树一系的《大智度论》、《中论》、《十二门论》、《百论》等及佛性义的研究颇有心得。以后,他读《大集经》,感到经中的词义深奥难解,就着手自作注释,写了过半,忽得气疾,暂时终辍。于是寻访名医治疗,到了汾州,气疾忽然不药自愈,又想继续撰作;但又感到生命短促,如果不能长寿,便难完成一切志愿。因闻江南道士陶弘景(456-536)精研神仙方术,学问渊博,声名远播,遂南下拜访,当时南方梁朝不许北人入境。他到梁都建康(今南京)之后,经过官府的勘问并引见梁武帝。武帝召他入重云殿和他谈论佛性的深义,他的见解深受武帝的赞许。

当时陶弘景住句容的茅山,得到梁武帝的尊敬,时人称他为“山中宰相”。昙鸾在建康先致书问侯并说明愿从学道术,陶弘景覆书表示欢迎。到茅山后受到陶的殷勤接待,授与《仙经》十卷。昙鸾就经辞返北魏,欲往名山如法修炼。

昙鸾回到洛阳,适逢北印度沙门菩提流支,遂向他叙述自已的愿望,并请问佛教中是否有胜过中土《仙经》长生不死之道。菩提流支示以《观无量寿佛经》并劝导说:“这是大仙方,依教奉行,便能解答生死”。昙鸾接受了菩提流支的教化,决心弃仙学佛,将带回的《仙经》烧毁。从此精修净业,自行化他,一时归信者日众。魏主尊他为“神鸾”,并敕住并州大寺(故址在今太原)。他晚年又移居汾州北山石壁玄中寺,又经常到介山(今介休县绵山)之阴集众念佛,后人称其处为鸾公岩。东魏兴和四年(542),昙鸾圆寂于平遥的山寺,时年六十七岁,魏主敕葬于汾西泰陵文谷,营造砖塔并立碑以彰功德。

关于昙鸾入寂的年代,在唐朝已有异说。如迦才着《净土论》卷下的《昙鸾传》载称:“魏末高齐之初犹在”,道宣编《续高僧传》卷二十《道绰传》及文谂、少康《往生西方净土瑞应删传》均称他为“齐时昙鸾法师”。另外,据近人罗振玉所藏拓本北齐.天保五年二月《敬造太子像铭》中的愿主题“比丘僧昙鸾”的名字推算,说明昙鸾入寂的年代似应在北齐天保五年(554)以后,但这也犹待进一步考证,不能作为定论。

昙鸾的着述,根据《续高僧传》卷六及《隋书经籍志》卷三十四、《新唐书.艺文志》卷五十九等所载,共有十种。其中《大集经疏》现已失佚。《论气治疗方》、《疗百病杂丸方》、《调气方》、《服气要诀》四种,似乎是同本异名的关于气功之类的医书。据《续高僧传.昙鸾传》载,“他能调心练气,对病识缘(探究病源),名满魏都”。他所着的《调气论》,隋着作郎王邵曾加以注释,可见昙鸾在医学上是有甚深造诣的。他的《大集经疏注》尚未完成,因而未见传抄行世。但天台宗创始人智顗在所着《法华文句》卷一中,引用了昙鸾所说的“细科烟飏,杂砺尘飞”的语句,可能出自他的《大集经疏注》或其他着作。至于《礼净土十二偈》似乎就是现存的《赞阿弥陀佛偈》,可能在传抄中个别字有讹误。又所着述《安乐集》也似即现存的《略论安乐净土义》至于《净土往生论注》、《赞阿弥陀佛偈》、《略论安乐净土义》现存三种,都可确认是昙鸾的着述。其中《往生论注》二卷,是印度世亲的《无量寿经优婆提舍愿生偈》的注解,上卷解释偈颂,下卷专释长行,其问随处陈述了昙鸾自已的见解。其中较为独特的创见,有二道二力,名号为体,往还二向等义。这些都体现出昙鸾的净土教思想。

二、 昙鸾大师的净土思想

昙鸾大师的净土思想,完全表达于他所作的《往生论注》。他在论注的卷头就引述龙树菩萨《十二毗婆沙论》的二道二力。说明菩萨欲求阿鞞跋致(即不退转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有难行、易行二道。在五浊之世、无佛之时求阿鞞跋致是难行道;但以信阿弥陀佛四十八大愿因缘愿生极乐净土,由佛力住持入于大乘正定之聚名易行道。也就是说,在无佛之世,“唯是自力,无他力持”难得阿鞞跋致,譬如陆路步行则艰苦,事倍功半,名为难行道;然而乘着弥陀如来的本愿力往生极乐净土,即依他力而得阿鞞跋致,譬如水路乘船就很轻松,事半功倍,名为易行道。昙鸾强调依佛本愿力的思想根源在于《无量寿经》。他在《往生论注》卷下说明阿弥陀佛本愿力的殊胜和修五念门的自利利他,可以速得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它的要点在以弥陀如来为增上缘。以阿弥陀佛四十八愿中的第十一大愿:“我作佛时,所有众生,生我国者,皆得神通自在,于一念顷,周遍巡历供养诸佛者,不取正觉”。第十八大愿:“我作佛时,十方众生,闻我名号,至心信乐,所有善根,心心回向,愿生我国,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唯除五逆,诽谤正法”。第二十二大愿:“我作佛时,国无妇女。若有女人,闻我名字,得清净信,发菩提心,厌患女身,愿生我国。临命终时,即化男子,来我刹土,十方世界诸众生类,生我国者,皆于七宝池莲华中生。若不尔者,不取正觉”。这三大本愿为中心的他力本愿,发挥了弥陀净土教义的蕴奥。后来中国净土宗实际创始人唐代善导大师所发挥的弥陀本愿论,主张以持名念佛,一心不乱为内因,阿弥陀佛与诸圣众临终接引为外缘,内外相应,自他结合,即得往生极乐国土,就是祖述昙鸾大师此说的。

昙鸾大师的净土学说传自菩提流支,已经成为一般的通说。菩提流支约五、六世纪时北印度人,意译为道希。他是大乘瑜伽行派系的学者,据《金刚仙论》记述,曾直接得到世亲菩萨的直系,即他是世亲的四传弟子,不但深通显教,而且熟悉当时流行的秘密陀罗尼法门。北魏.永平元年(508),带大量梵本,经过西域来到中国洛阳。住永宁寺,进行佛典的翻译工作。昙鸾当初因访长生不老之术,向菩提流支请教。流支授予他《观无量寿佛经》,并晓以长生不如解脱的道理,因为不超凡入圣,就要在生死轮回中流轮,天福享完还不是堕入生死海中,引导昙鸾归信净土。同时流支又译出《无量寿经论》(通称《往生论》),介绍世亲的五种念佛法门,昙鸾为《往生论》作注,也大大发挥了净土宗的教义,为中国净土宗的建立奠定了理论基础。

《赞阿弥陀佛偈》有七言偈一百九十五行,是昙鸾依《无量寿经》赞叹阿弥陀佛及其净土的功德,所以又称《无量寿经奉赞》或《大经奉赞》(见迦才《净土论》卷下)。

《略论安乐净土义》是昙鸾用问答的体裁,把有关弥陀安乐净土的三界摄否、庄严多生、往生辈品、边地胎生、五智疑惑、渡与不渡、十念相续等问题,作总别九番的问答,并一一加以解说。迦才《净土论》卷下说:“昙鸾法师撰集《无量寿经奉赞》七言偈九百十五行并《问答》一卷流行于世”。由此可见,《略论》就是《问答》,曾附于本偈流传的。但新罗元晓着的《无量寿经宗要》却指出其中“渡河着衣脱衣”的譬喻为姚秦.鸠摩罗什所说,其他也还有异论,尚待进一步考证。

昙鸾的净土思想除认为传自菩提流支外,还有人认为是经过慧宠、道场二师传给昙鸾的(见道绰《安乐集》卷下)。又有传说谓慧宠原从江西庐山慧远受净土法门,后来又得菩提流支的印可,成为两人的弟子。经查对,道场是慧宠的弟子,又是庐山东林寺的第三代住持(见圣聪《净土三国佛祖集》)。这两人都是东林寺慧远的后继人,不知怎么又被认为是菩提流支的弟子。在昙鸾本人的着作中并未提到他们的传承和事迹,所以他们之间的关系是可想而知的,古时对师承纪录不全,因此无法查对核实。

至于昙鸾以后至道绰之间的传承关系,宋志磐撰《佛祖统记》五十四卷中,内容记述天台宗的传法世系,但也详细叙及一般佛教史实。卷二十七记载往生高僧有二十二人,这些人和昙鸾没有直接关系。道焯着《安乐集》卷下所举的中国净土教系六位大德的名字,其中有大海和法上。但并未肯定他们与昙鸾的传承。只有日本圣聪在《净土三国佛祖传集》卷上说大海是玄中寺昙鸾的嗣法弟子,法上则是大海的嗣法弟子。这似乎是以后的传说。真正祖述昙鸾的教学并对净土宗发展作出贡献,成为唐善导建立中国净土宗的先驱者,应推为道绰大师。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