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居士文章

 陈星桥居士:佛教与旅游


   日期:2023/2/20 12:10: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佛教与旅游
陈星桥 

  近两千年来,佛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既深且广,对中国旅游资源和旅游事业的开发也作出了重大贡献。
  游方问道在佛教界有着悠久的传统。佛教有一部流传极广的大乘经典《华严经》,该经的《入法界品》介绍了善财童子从文殊菩萨处发心问道,继而百城烟水,前后参访请教了五十三位大善知识,终于证入“华严法界”的生动事迹。千百年来,中国佛教徒以善财童子为榜样,通过“西行求法”、游方问道、朝礼名山胜迹的活动,促进了民间旅游活动的成长和发展。
  中国僧侣的游方问题是受佛陀“游行教化”传教方式的启发而形成的。早在东汉中叶,中印佛教徒就开始了交往。汉明帝时期“白马驮经”佛教东来的历史记载,生动地反映了伴随佛教传播而兴起的旅游活动。自那以后,不断有古印度和西域的高僧大德来我国译经传教。如安世高、安玄、支娄迦谶、支矅、竺佛朔、佛图澄、鸠摩罗什、佛驮跋陀罗、菩提达摩、真谛、善无畏、金刚智、不空等等。他们博学多识,孤身远游,在传播佛法的同时,还带来了异国他邦丰富多采的文化艺术。他们虔诚的宗教信仰和崇高的献身精神,极大地鼓舞了中国僧人寻求佛法、朝礼圣迹的热情,形成了持续千年的“西行求法”运动。他们怀着一颗虔诚的心,或走陆路,或行水道,“轻万死以涉葱河(今新疆一带),重一言而之奈苑(泛指印度)”。其人数之多、路程之遥、行旅之艰、历时之久,在古代旅游史上都是罕见的。在成百上千的求法高僧中,以法显(?~约422)、玄奘(600~664)、义净(635 ~713)最为著名。他们每到一地,即寻访明师,学习佛法,并了解当地的山川形势、国俗民情,学成归国时带回大量经籍图像,并积极从事翻译工作。他们撰写的游记性专著《佛国记》、《大唐西域记》和《南海寄归内法传》等,是今日研究古代印度和南亚地区的历史、地理、文化和宗教的重要资料,被译成多种文字出版,成为世界文化宝库中的重要财富。
  隋唐以后,中日佛教界的交往日益增多。隋大业三年(607)日本圣德太子首次派遣使节团访问我国之后,即不断派遣青年学生和僧侣来我国留学,进行各种学问和佛学的研究。留学僧中比较著名的有道慈、道昭、空海、最澄、圆仁、圆珍、常晓、圆行、慧萼、成寻等。他们传承了中国各宗佛学,回国后都积极传播中国的佛教文化,分别创立了日本的三论宗、法相宗、天台宗、真言宗等。圆仁著有《入唐求法巡礼行记》。成寻著有《参天台五台山记》,成为研究我国唐、宋佛教和社会状况的重要史料。我国普陀山观音道场因慧萼的“不肯去观音”的因缘而开创,也是中日佛教交往中的一件盛事。
  我国高僧应邀赴日传教的也很多,比较著名的有道璿、鉴真、隐元等。尤其是鉴真和尚,为法忘躯,六番东渡,将中国的律宗传入日本,并带去大量的佛教经像及药物、艺术品等,对发展日本的医学、建筑、文学、书法等作出了巨大贡献。他为中日文化交流而经历的艰苦历程,已经成为鼓舞两国人民友好关系不断加深的精神动力。
  “一钵千家饭,孤僧万里游。”出家人云水一身,无牵无挂,以参访善知识、弘扬佛法、化导众生为务。因此,长期以来,僧人“行万里路”,参礼名师和圣迹,一直是受到重视和推许的。尤其自禅宗兴起以后,禅者寻师访道之风盛行,如赵州从谂禅师80 高龄而行脚参方,汾阳善昭禅师平生参81位善知识。由于参学问道的需要,在唐末还逐渐形成了四个朝拜中心:一是五台山--文殊菩萨圣地;二是泗州普光王寺--僧伽大圣圣地;三是终南山--三阶教圣地;四是凤翔法门寺--佛骨圣地。到了南宋,由于史弥远的奏请,规定禅院等级,因而设有“五山十刹”以为禅者游方参请之地。明代开始,又形成了参拜四大名山的传统,并一直延续至今。
  佛教徒的参方活动虽有其特定的意义,不能与旅游活动划等号,但是,如果对参方活动进行客观评价,却又不难看出它与旅游活动的密切联系。从这个意义来说,佛教徒的确是旅游活动的积极参与者;不仅如此,他们同时还是佛教旅游胜地的建设者。在印度佛寺按其性质、作用的不同而有多种名:供四方游僧停息学修之所,名为“招提”,乃“四方”之意;供奉舍利(灵骨)、尊像、塔婆者谓之制底,为信众朝礼参拜之地;有经藏及大德说法者谓之毗诃罗(精舍),为学僧游学听闻熏习之处;山林中静修之舍名曰兰若,俗谓之茅蓬;其兼园林之胜者谓之伽蓝(即僧伽之园、众园)。我国佛教名山古刹不仅兼具以上诸义,而且兼有经悠久历史之积淀而成的文化价值。如被誉为“清凉胜境”的山西五台山、“南海佛国”的浙江普陀山、秀甲天下的四川峨眉山和以奇峰劲松著称的安徽九华山,完全因四大菩萨的感应和佛教徒的长期开发、苦心经营而成为名扬天下的四大佛教名山。环顾我国各地,凡有佛教寺塔之地,无不翠枝如黛,碧草如茵,环境清幽,景色宜人。古联有云:“世间好语佛说尽,天下名山僧占多。”高僧大德所作的贡献及其艰苦创业的精神令人钦敬!
  在古代,上至帝王将相,下至平民百姓,大都喜欢瞻礼佛寺,文人墨客尤喜与名德高僧结方外交。寺院也因历代文士显宦的流连过访,题咏诗文,留下了无数不朽的艺术杰作。在今天,国内外游人无不以游历名山古寺为快:在万木掩映之中饱览布局井然、古色古香的梵宫宝殿和端庄慈祥、栩栩如生的佛菩萨塑像,领略“佛国净土”清净庄严,超尘脱俗的意境,佛教寺庙已成为人们了解中国传统文化、陶冶情操的重要场所。
  我国现代旅游业起步较晚。只是在近十年中,由于全国实行改革、开放,才使旅游事业逐步发展起来。在佛教方面,由于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贯彻落实,许多名山大寺修复开放,宗教活动正常开展,吸引了成千上万的中外游人和香客。广大佛教徒在旅游接待工作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作出了很大的贡献。例如上海玉佛寺每年接待来自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外宾,其中1986年为37万人次,1987年1~9月份就有近40万人次,是上海接待外宾人次最多的单位。又如江苏、湖北、福建、浙江等地寺庙都兴办了素食馆、茶社等自养事业,大大方便了往来游客,促进了当地旅游事业的发展和经济的繁荣。这说明佛教徒在发展现代旅游事业方面也是大有可为的。又,寺庙的开放,正常宗教活动的开展,有利于促进中外文化的交流。许多外国友人到寺观教堂参观,见到教徒的宗教信仰受到尊重和保护,感到十分高兴;大批的华侨、台港同胞回到大陆寻根问祖,见到千年古刹保存完好,感到欣慰,其中许多教徒积极为寺庙的修复做功德,为祖国的现代化建设出力;各地的信教群众在生产劳动之余,朝山礼佛,精神上得到满足,生产积极性更高。可见切实落实宗教信仰自由政策,保持名山大寺的宗教特色,对于旅游事业的发展、民族团结、海外联谊、国际友好往来,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值得注意的是,有些地方的佛教名山胜地,有关部门片面强调旅游的营利性、娱乐性,全然不顾佛教名山大寺的宗教特点和文化特色,大建宾馆、招待所,大量开设荤菜馆等,有的还在寺内摆展览、搞游艺、设音乐茶座,严重破坏了佛教名山寺院宁静的宗教气氛,真可谓大煞风景。有的地方搞佛教名山的规划设计,不征求当地佛教协会的意见,以致新建宾馆、招待所、荤菜馆大大多于寺庙。有的地方在佛寺中设供不属佛教的偶像,如老狼神、胡仙堂等,使游客啼笑皆非,影响很不好。还有些地方存在与僧争利的现象,不按政策规定交还应属寺庙的文物、山林、房产以及财权等;有的还随意安排俗人到寺庙工作,影响正常宗教活动的开展,使寺不像寺,大有喧宾夺主之势。
  寺庙建设与旅游事业是相辅相成的。上面所列的一些事例虽然只是一些个别现象,但影响很不好。它损害了党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权威性和严肃性,损害了广大教徒的宗教感情和合法权益,也妨碍了我国旅游事业的正常发展。
  佛教名山大寺是佛教徒朝拜的圣地,也是国内广大游人乐于登临造访的名胜。佛教名山,顾名思义,是因为有了佛教才成为名山的;因为是佛教名山,才有成千上万的人慕名游访。因此,正确认识佛教名山与旅游事业的关系,并加以妥善规划和安排,就能使佛教名山与旅游事业相得益彰;如果像本文列举的那些损害佛教名山大寺宗教气氛、不顾宗教特点大搞违章建筑等现象不及时纠正,就会使佛教工作与旅游事业两败俱伤。这种简单明瞭的道理,人们是容易理解的。希望有关部门重视这方面的问题,使佛教工作与旅游事业能够协调发展。
  (原载《法音》1988年第6期)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相关文章:陈星桥居士)(五明学佛网相关文章:陈星桥居士)  

 陈星桥居士:石家庄佛教胜地记游 

 陈星桥居士:哈尔滨普照寺巡礼 

 陈星桥居士:福建雪峰崇圣寺巡礼 

 陈星桥居士:灵岩山巡礼 

 陈星桥居士:普照寺简介(碑文) 

 陈星桥居士:普照寺缘起(碑文) 

 陈星桥居士:增强文物保护意识 弘扬佛教文化——“文物天地 

 陈星桥居士:法难形成的原因影响及其启示 

 陈星桥居士:慈悲与爱的比较研究 

 陈星桥居士:培植柔和之心 

 陈星桥居士:百尺竿头更进步 万刊丛中现峥嵘 

 陈星桥居士:先为他人着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