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居士文章

 陈星桥居士:生态平衡·环境保护·佛教


   日期:2023/2/18 12:08: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生态平衡·环境保护·佛教

  一

  因为工作关系,我常到一些名山古刹去。除寺院周围有少量古木、绿树成荫以外,一路上呈现眼前的多是大片裸露的山体,传说中的许多飞禽走兽不是迁徙便是死亡;一些江河的河床也常常大片裸露,枯水断流的时间延长,河水污染严重;大城市的天空总是灰蒙蒙的一片,居于其中的寺院,空气也好不了多少;大部分城市被现代的各种垃圾和白色污染所包围,它们象传染病一样也不断侵袭着名山胜地。如果说名山古刹受过去政治运动的破坏还只是一时的话,而今天面临的人类对生态平衡与环境的破坏却是长期的,甚至是致命的。连山中古刹都逃避不了由于生态失衡和环境破坏造成的影响,何况城镇居民!所以佛教界对此不得不予以更多的关注! 
  佛教认为,我们依止的器世间通常都要经历成、住、坏、空四个阶段,其中只有“住”阶段可能蕴育生命。大地万物互为缘起,相辅相成;各种有情类生命分别依业受生,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构成了相互依存的关系。用今天的话来说即形成了一定的生态平衡,如各类植物的生长、动物的繁衍,乃至人类的生存与发展,无不息息相关。说到动物,顾名思义,凡是具有生命活力、能自主运动的生物都可称为动物。动物的种类很多,人们常简单地划分为高级动物与低级动物,而人类则自视为万物之灵。这么划分不无道理,但其背后却蕴含着人类对其它动物的歧视,以致不少人忘记了人类本身也是动物,只是自然界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尤其是近两个世纪以来,随着科技的发展,人类认识和主宰世界的能力日益提高,对大自然的恶性攫取有增无已,使生态平衡受到严重破坏,成千上万的动植物惨遭灭顶之灾。据《英卡达·百科全书》记述:在1700年,动植物年灭绝种类仅为一种,而到了1970年,年灭绝动植物种类已达二百种,可是到了1990年,年灭绝动植物种类更高达一千多种。由此预计到二千年时,将达到五万多种。与此同时,人类盲目的发展与疏于治理,造成了空前的全方位的环境污染,如包括“白色污染”在内的垃圾污染,农药等化工产品污染,汽车尾气、煤烟等造成的空气污染,以及水源污染、噪声污染、电磁辐射污染等等。它们造成多种疾病的发生,直接威胁着人类的身心健康乃至生存。可见人类在满足自身日益增长的物欲的同时,给整个生态环境、自然环境带来了多么大的破坏,对动植物乃至人类自身造成了多么大的危害! 
  在这样的背景下,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开始由关注人类本身到关注人类生存的环境以及其它生命,并认识到人类并不天然地具有剥夺其它动物生命的权利,在人类之外,动物也有生存的意义。生物的多样性对人类十分重要,何况绝大多数动物对人类是有益无害的,是人类的朋友。而地球应成为人类与动物共同的家园。 
  在研究、保护动植物和生态平衡方面,西方发达国家非常重视,工作起步比较早。如制定有关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普遍成立有绿色和平组织,大力宣传、实施环境保护。我们常常从电视和有关报道中了解到,欧美多数现代化城市,河水清澈,四季绿树成荫,芳草如茵,鸟语花香,许多动物都与人十分亲近、融洽。这在全球生态失衡、环境污染日趋严重的今天殊为难得。反观我国,森林植被日益减少,致使水土流失,旱涝灾害连年;河水污染、空气污染、白色污染等日趋严重,对居民的身心健康带来极大损害;生产、开发上的短期行为,对国家的可持续发展构成威胁;对动物无端虐待与杀戮食用的现象比比皆是,以致珍稀动物的保护工作不尽人意,动物避人唯恐不及。此等现象,原因固然很多,但发生在一个具有五千年文明史,出生有孔子、老子等圣哲,佛教传播也有二千年历史的国度里,的确令人深省! 
  在我国传统文化中,儒家有“天人合一”的思想,道家有崇尚自然、回归自然的理念,佛家有缘起理论与戒杀护生的戒条。如果能从中汲取一些有益的东西,改善一下人类的心理环境,那么我们在发展科技、改善生活的同时,就会对生态及自然环境和人类生活的质量多一份关注,而不致于那么急功近利,造成对生态平衡的破坏及环境的严重污染。 

  二

  佛教无论从理论上还是实践上都对当今的生态及环境保护有着积极的重要的意义。佛教是从整体上来认识和把握世界的,认为世间万象互为缘起,“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此无故彼无,此灭故彼灭”,遵循一定的因果规律,是一种和合互生的关系;生命界按照各自的作业轮回于六道之中,在求生方面,在追求安宁幸福方面没有根本的不同,在佛性上更是平等的,因此佛教要求信徒善待一切生灵,戒杀、放生,人类之间更是要求相互关心、和平共处;人的身体由地水火风四大和合形成,大自然对人类有天覆地载和养育之德,因此对大自然应怀抱感恩之心,反对无度的占有、浪费,更何况恣意破坏了。上述理念在佛经锌梢运当缺冉允牵」芷淅硇杂肜硐牖某煞纸隙啵行┗谷狈刹僮餍裕孀欧鸾痰拇シ⒄梗灏俣嗄昀炊晕と死嗟暮推接胗炝己玫纳肪骋廊环⒒恿司薮蟮淖饔谩?
  例如,佛教制定有杀生戒,并视之为第一大戒,同时极力赞叹放生护生功德,甚至有佛陀舍生饲虎的故事;在僧团中制定有在动植物滋生的雨季结夏安居三月的制度,尤其是汉传佛教,有着优良的素食传统。这些在客观上都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另外,佛教徒有植树造林、养林护林的优良传统,因而佛教寺院通常都是林木葱郁,鸟语花香,环境清幽。这既是缘于“庄严国土,利乐有情”的理念,也是出于参禅修道的环境需要。古人道“世上好语佛说尽,天下名山僧占多”,即形象地表现出佛教对人类心灵的净化和对生态与自然环境的保护有着特殊的意义。 

  三

  从1989年起,全球性环境问题已年年列入“世界末日”的指标。环境的污染不只是“脏、乱、差”的问题,而是关系到人类能否持续性发展乃至能否生存的问题。从我国来说,随着科技与生产的快速发展,环境的全面治理与保护已迫在眉睫。保护环境人人有责,作为佛教徒更应积极参与。我认为,政府和各界人士应当多听一听佛教界的呼声,因为佛教有着丰富的环保思想和资源,而且对环保有着更为迫切的需求,不仅应当也完全可以在环保方面发挥积极的作用。那么佛教界可从哪些方面以及如何参与环境保护事业呢?我以为应从以下二个方面入手: 
  (一)大力弘扬佛教中一切有益于环境保护的思想 
  人类是万物之灵,然而破坏生态平衡与环境的根本原因却在于人类,在于现代人类日益严重的错误认识和低层次的价值取向。如果我们不能立足于净化人心,改变人类错误的认识和价值取向,仅仅外在地挽救一些野生动物,局部治理一下环境,那只能治标而不能治本。因此我们很有必要汲取和弘扬佛教中有益于环境保护的思想。问题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今天,屡经巨变,人心不古,如果我们一味地将过去的思维模式或行为方式生搬硬套于今天,就很难为广大教外人士所理解,结果必然事倍而功半。所以我们应运用般若之智,根据众生根机和社会实际,对以下有益于环境保护的佛教思想作合理的阐释和大力的弘扬: 
  1。诸法从缘起的思想。佛教认为世间万象“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无不由一定的因缘和因果关系组成种种和合互生的关系,也可表述为中国阴阳五行理论所说的相生相克的关系。因此我们在开发资源、发展经济时,要考虑可能产生的负面影响,尤其是对生态平衡与环境的影响,要顾及他人乃至子孙后代,考虑发展的可持续性。要摒弃那种急功近利、损人肥私、盲目发展的思维模式。 
  2。心净佛土净的净土思想。佛经为我们介绍了东方净琉璃世界、西方极乐世界等佛国净土,其中有七宝所成之池,八功德水充满,绿树成行,鸟语花香,它们都是由诸佛累劫修行,愿力所成。并说众生只要行善积德,诵经念佛,愿生彼国,命终即可随愿往生。另外,佛经还常说,一切诸法唯心所现,只有众生心清净了,则佛土归于庄严清净。这一方面反映了人民对美好的自然与社会环境的追求,另一方面也说明,要实现环境的清净庄严,根本在于净化人心。这一思想信仰对于扼制人们对生态环境掠夺性的破坏,净化人心,美化环境,建设人间净土,客观上起了十分积极的作用。 
  3。非暴力的和平思想。自古以来人类社会就战争不断,不仅使许多人类长期和平建设的成果毁于一旦,无数生灵惨遭涂炭,而且造成生态环境的严重破坏。尤其是现代,核武器、生化武器和各种现代化的常规武器足以毁灭整个人类和整个地球,一旦世界大战爆发,则所谓的生态平衡与环境保护尽成空谈。最近以美国为首的北约十几个国家打着“制止科索沃人道主义灾难”的旗号,对南斯拉夫这么一个弱小的主权国家进行狂轰滥炸,仅在一个月内就使大量平民伤亡,数百万人失去生活来源,几十万人沦为难民,而且由于炼油厂、化工厂、武器库等被炸,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这种不顾全世界主持正义人士反对的霸权主义行径,是人道主义灾难的最大祸根,对世界的和平与生态环境构成了严重的威胁。所以当今人类的第一要务就是反对战争,维护和平。佛教是一个崇尚和平的宗教,一向反对各种形式的战争,在历史上也为人类的和平事业作出过巨大的贡献。所以我们应大力弘扬佛教关于和平的教义,使之逐渐成为人类的共识。 
  4。戒杀护生的慈悲思想。当今人类征服自然的能力大增,加上人口膨胀,使大量动物失去了栖息之所,尤其是人类为了商业利益和满足口腹之欲,对于动物几乎到了无所不杀、无所不吃、竭泽而渔的地步,虽心性乖戾、手段残忍而不自觉,从而造成生态的严重破坏。佛教认为,一切生命依业受生,过去生中可能都是六亲眷属。如今虽然身形、智愚、能力等果报各各不同,但在贪生恶死方面,在追求安宁幸福方面没有根本的不同,在佛性上更是平等的,因此为培养慈悲心怀、报众生恩乃至普度众生,佛教要求信徒善待一切生灵,戒杀、放生,认为这样做会有极大的功德。千百年来,广大佛教徒依此教义戒杀护生,为生态环境的保护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当今人类多么需要这样一种慈悲思想啊! 
  5。少欲知足、勤俭理财的思想。人的欲望是无限的,而地球的资源是有限的,这是明摆着的道理。然而当今的社会却极力激发人们的欲望,通过鼓励消费来促进经济的发展,这样下去势必造成资源的枯竭,环境的破坏,到头来人与人争,国与国争,后果不堪设想。为此应倡导人们学习一些佛教的幸福观、价值观。佛教教导人们少欲知足,勤俭理财,这可以提升人的道德,节省和有效利用资源,缓解人际关系,更何况知足者常乐!当然这并不是要让人绝欲,让人不要关注国计民生。如果说贫穷是环保的敌人,那么盲目发展更是环保的敌人,如何正确理解和运用好佛陀的教导对付这两大敌人,还有待当代高僧大德和社会贤达的共同努力。 
  6。庄严国土、利乐有情的思想。中国一般老百姓多认为佛教讲四大皆空,僧人看破红尘,消极厌世。殊不知中国佛教为大乘佛教,宗旨为即世而出世,修四摄六度,行菩萨道,倡导“庄严国土,利乐有情”,普度众生,故是积极而非消极。不过为什么有那么多的人认定佛教是消极的呢?我想原因不外有两种,一是汉族人受儒家的影响重视伦理纲常,受墨家、法家等的影响,重实用、功利,对佛教缺乏必要的了解和认识,故有种种误解;二是宋代以后禅宗、净土二宗独盛,久而久之走入末流,教法不昌,修法简单、僵化,加上民俗的影响,许多寺院成了求神拜佛、荐亡超生的祭祀场所,故难免被人视为迷信。因此无论是为化导人心、美化环境,还是为弘扬教法,改善自身形象,佛教界都应提倡并努力实践“庄严国土、利乐有情”的大乘思想,为建设人间净土作贡献! 
  (二)佛教界如何参与生态和环境保护事业? 
  如上所述,佛教有着丰富的环保思想和资源,只要四众弟子大力弘扬,发挥优势,身体力行,完全可以为人类心灵的绿化,为社会环境的改良,为生态平衡与环境治理作出突出的贡献。不过当今的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问题涉及面广,难度很大。从佛教界来说,除了方便善巧地弘扬上述的佛教环保思想以外,还须因地制宜、积极地做好以下环保工作:   1、栽花种草,植树造林。林木花草有涵养水分、净化空气、美化环境之功用,对于寺院来说还可平添一份幽静与灵气。因此,佛教界应发扬以往的优良传统,除在寺院栽花种草、植树造林之外,还可发动信众并拿出一部分资金用于绿化荒山,开辟若干片“佛教林”以造福后人,回报社会。1998年10月在北京召开的中韩日佛教友好交流委员会会议上,中韩日三国佛教代表团研究决定:为实现庄严国土、利乐有情的伟大理念,三国佛教界拟于每年4月份在本国植树,借以推进环境保护事业,净化社会。可见植树造林绿化环境,已成为国内外佛教界的共识。 
  2、提倡文明进香。礼佛燃香,不在多少,旨在向佛祖表达一份皈敬之意,正所谓心到佛知。然而许多信众不明此理,以为燃香越多越好,生怕佛祖不知,成把成把地烧,弄得寺院烟熏火燎,既污染环境,又易造成火灾,不利于古建等文物的保护。因此各寺院应大力提倡文明进香,即每次燃一至三枝香即可。同时亦可提倡向佛祖献花,有条件的寺院可培植鲜花,提供信众作敬佛之用。 
  3、勤俭、惜福,合理用财。这既是佛教徒一贯的生活理念,也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这方面,大多数寺院和广大佛教徒是做得很好的。我以为佛教界应搞好这方面的宣传,必要时可让青年人到寺院中去体验节俭、艰苦的生活,注意节水、节电、节约粮食、不乱扔字纸等。近年来不少寺院香火旺盛,收入颇丰,应合理使用资金,最好是一份用于日常开支、维修寺院,一份用于弘法和文化教育,一份用于社会慈善公益事业,包括绿化和环保事业。建寺造像应符合当地的实际,着眼于修行和弘法的需要,而不要相互攀比,追求大而全,以致本末倒置。 
  4、戒杀放生,推广素食。佛教在戒杀、放生、素食方面有着一整套的理论和做法,应结合生态平衡与野生动物保护进行宣传,从有益于净化人心、祥和社会、强身健体等方面来研究与实践。近代欧美各国有越来越多的人热衷于动物保护和素食,为什么有着悠久佛教信仰基础的我国反倒不如人呢?这值得佛教界和社会有识之士的深思。 
  5、清除污染,美化环境。禅宗有一首著名的偈语:“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常常勤拂拭,莫使惹尘埃。”人心需要不断的闻法修行而得到净化,环境更需要人们不断的治理与维护而得到美化。佛教徒往往将心灵的净化与寺院环境的美化较好地结合起来,效果是有目共睹的。佛教界应将这种思想和经验予以推广,在环境日益恶化的今天,大力增进全社会的环保意识,摒弃那种“各人自扫门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的观念,做到以防犯污染为主,治理污染为辅。过去由于科技和生产的发展造成环境的破坏,今天则仍需充分利用一切科技手段治理环境,营造一个人与自然和谐、优美的环境。本着“庄严国土、利乐有情”的宏愿,广大佛教徒从自身做起,是能为治理污染、美化环境做出积极贡献的。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相关文章:陈星桥居士)(五明学佛网相关文章:陈星桥居士)  

 陈星桥居士:石家庄佛教胜地记游 

 陈星桥居士:哈尔滨普照寺巡礼 

 陈星桥居士:福建雪峰崇圣寺巡礼 

 陈星桥居士:灵岩山巡礼 

 陈星桥居士:普照寺简介(碑文) 

 陈星桥居士:普照寺缘起(碑文) 

 陈星桥居士:增强文物保护意识 弘扬佛教文化——“文物天地 

 陈星桥居士:法难形成的原因影响及其启示 

 陈星桥居士:慈悲与爱的比较研究 

 陈星桥居士:培植柔和之心 

 陈星桥居士:百尺竿头更进步 万刊丛中现峥嵘 

 陈星桥居士:先为他人着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