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万行法师:“心动不如行动”在宗教中如何运用?


   日期:2023/2/15 8:06: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上师开示

2010.2.22

问:“心动不如行动”在宗教中如何运用?

师: 有志之人立长志,无志之人常立志。自古事成者行之,未成者思之,所以才有今天的“心动不如行动”。心、佛、众生三无差别,何以故?人人内在皆是明师,皆是无上佛。

春节期间来了这么多菩萨为寺庙做贡献,贡献的大小不论,只论发心。万行常说,做不好是能力问题,不做是心态问题;没有做不好的事,只有发心不够。

古人说:“存佛心,说佛话,做佛事,当下乃活佛也。”我们倒好,时时凡夫之心,处处凡夫所为,口中常念成佛,岂不颠倒!古人又说:“修行如初,成佛有余;不改其志,何事不成?”本来我们人人内在皆是无上佛、自在佛,只因种种恶习不除,被其挡道,结果个个皆是凡夫。能管住身口意者,即是佛。

学佛之人的通病是总喜欢拿佛的标准去衡量别人,而不检测自己。在佛眼里,人人都是佛。在凡夫眼里,佛也是众生。求全责备者,无人可用。用人之长,避人之短,则处处皆人才。

信佛、学佛,信佛者无成佛之期,学佛者当下是佛。你是信还是学?学者行之,信者言之。言之为表,行之为心。心表不一,乃颠倒之人。

红尘未得,出世未证,岂不哀哉!自古成佛做主者,先王后主次丰之。凡圣一念间,有谁能转?皆是听之而未证!

新来的居士忙了十多天,今天把时间留给你们,希望你们来东华寺都能有所感悟,有所收获。来的时候不懂,是你们的事;走了之后还不懂,那就是万行的事了。

问: 我第一次打坐,觉得心跳、气喘,身体来回打晃。是不是我身体有什么毛病?

师: 这跟你的修法有关系,你要向你传法的师父请教。修行的路上必须有一套完整的修行方法,在四禅之前都要有人指导。

问: 我平时老想说话,老想笑,不说就会憋得慌,这是怎么回事?

师: 心没有沉下去。

问: 我身体不太好,腰痛,呼吸不太正常,通过打坐能不能调好?

师: 调不好,除非有明师教你。凭着自己的想象,不仅调不好,还可能越来越严重。你还是去看大夫为好。

问: 打坐时能马上空掉,感觉自己在空中,与虚空一体,看到好多众生非常可怜。这是一种什么现象,可以继续这样下去吗?

师: 如果用四禅八定来衡量,还是属于意识范畴,但能够这样也很难得了。下一步不应该住在这种境界上,应该像佛门里说的“人空,我空,法也空”,不应该有能观和所观的存在。这个阶段是对的,但应该继续下去。信心不退,行愿不退,即是三贤。

问: 您说要时时刻刻看住自己的起心动念,那没有念头的时候呢?

师: 有念看念,无念持觉。

问: 有时候也知道自己的起心动念,也能看到自己的起心动念,但就是不能转化它。那是什么原因呢?

师: 继续练下去,要借事练,借人练。

问: 我每次来到东华寺都非常高兴,快要走的时候就难过得不得了,我不知道这样的状态是不是需要去转化它?

师: 你只是头脑在用功,没有学会在心上用功。如果心启动的话,无论你在哪里,都能和你景仰的明师随时沟通。因为心是没有时空的,只有头脑才有时空的存在。一个学佛的人,尤其一个静坐的人,如果不能随时随地感受到与万物同一体,说明他的信心还未生起。一个虔诚心真正生起的行者,走在任何一个地方,都会感受到与明师、三世诸佛同一体。

问: 我也能感觉到时时和上师相应,能感觉到上师的加持。但是,对上师还是非常依恋,这种非常爱师父的现象是不是正常啊?

师: 长期下去就不正常了。

问: 为什么其他时候我并不会这样,只有想到师父的时候才会这样?

师: 说明你一直在这个阶段原地踏步,一次两次,岂能有第三次?

问: 我做事的时候就会跟金菩提上师融为一体,总能感觉到他的呼吸声,和他的每一个动作,不知道这是什么状态?

师: 也对,都是过程,但不应该在这个阶段停留太久。一个修行人身心出现任何境界都是对的,但是不应该长期处于同一种境界里面。如果每天都在进步,会有不同的沿途风光。如果始终是同一种风光,那意味着什么呢?

古人说:“喜怒哀乐不动者有乎!”有!祖师们做到了,他们的境界多高啊!在喜怒哀乐的时候,本来面目如如不动,不会被喜怒哀乐所左右,真的是不增不减,不来不去。想想我们自己在日常生活中,哪一天不是随境而喜怒哀乐?一个真正发了菩提心的人,遇到境界,他的菩提心会减退吗?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