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居士文章

 陈星桥居士:道元禅研思录


   日期:2023/2/14 20:05: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道元禅研思录

陈星桥 

   道元(1200-1253),日本曹洞宗的鼻祖。他13岁出家,24岁入宋,参礼江天童山如净禅师,随学三年,成为洞山第十四代法嗣,并得到芙蓉道楷所传的信衣、嗣书以及《宝镜三昧》、《五位显诀》等而回国。著有《正法眼藏》、《大清规》、《普劝坐禅仪》、《永平广录》、《学道用心集》等,对日本佛教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近代日本学者研究道元已成为一个热门话题。了解道元祥有助于我们对日本佛教的了解,有助于我们对禅的认识。因此择译日本田里亦无先生关于道元禅研究的著述,以飨读者。 

  一、禅与公案 
  在禅修兴起之初,禅的修行是比较单纯的,只是通过“坐禅”以保持心的清静,得到某种程度的觉悟。可是自禅宗创立后,随着时间的推移,参禅的人越来越多,修行的方法也得到深入的研究,其中之一是研究出了“公案”一法。 
  禅的目的是“开悟”,禅修者不问僧俗都是一心一意为着“开悟”而修行,其方法除了前述的“坐禅”、“公案”外,还增加了一个“读书”。 
  坐禅和公案对于一般人来说比较陌生,因此通常须依靠关于禅的合适的书来接近禅。可是仅依靠读书来认识禅,按中国的谚语说就是“画饼不能充饥”;而与此相反的以“不立文字”为宗旨的禅,摆脱大多数的禅书,难免有“消化不良”的倾向。 
  著名的禅学权威铃木大拙的学禅经过如何呢?他在《禅思想研究·第二》中作了如下介绍:“我在五十年前就开始学习坐禅。当接触到‘只手之声’、‘无字’这类公案时感到很费解,完全不明白是怎么回事,于是逐步将一般佛经和禅书读了不少,然而更是如入五里雾中,似乎什么也没有把握住。不过渐渐地从中也窥见了一些消息。(中略)到现在试作了一些关于禅的著述,倒不一定是为了教导别人,而是想通过著述,多少能不断解决一些个人的疑问(后略)。” 
  此外,《禅思想史体系》的作者伊藤英三在其序中说:“我之关于禅的研究,是初并非以史为研究目的,只是想知道所谓禅是怎么回事。我对禅发生兴趣不久,曾深入寺门请教,但并没有被告知什么是禅,冷不丁传授了一些公案。只好姑且依靠公案来继续参禅。但我想,即使要参禅,禅究竟是什么还是必须首先知道的。以后遂转到依靠禅书进行研究上来。 
  ”作为禅书,当时已有《禅门法语集》、《禅宗圣典》,尽管以后又出版了不少《国译禅宗丛书》等类禅书,但还是以明治以前出版的古本比较容易入手,因此多以它们为读本。开始时是怎么读也不明白,那些禅书似乎每册的说法都不一样,而且象对禅作系统解说的《禅源诸诠集都序》和语录,其内容差异更大,因此对于禅,要想从语录中导出如书中所写的那种定义性的解释是不可能的(后略)。“ 
  道元在《辨道话》中精辟地指出:”不应跟着专习文字的法师走,这就是说,要断除迷惑,应该依靠良师的教导,通过坐禅办道,证得诸佛的自受用三昧。“ 
  总而言之,就是要”只管打坐“。 
  下面我想谈谈禅师(1622-1692)的事例。 
  禅师幼年时即按照母亲的意愿学习当时盛行的儒家(四书》,他对《大学》中”大学之道在明明德“的”明德“的意思不大明白,请教了许多儒学先生。可是谁也回答不出来。其中有一人说,也许禅僧们知道。于是他去请教禅僧,他们告诉他,只要坐禅就能明白。这样开始了坐禅修行。 
  有一次他入山在岩石上打坐,不吃东西,一坐就是七天。以后又结了一个庵室,常常不睡,励行念佛三昧;他在五条桥下乞食四年,其间常与患癞病的乞丐同食,既不干净,又无营养可言,身体弱得吐血痰,即使这样仍然整天坐禅不断。就是在肛门破了,出血疼痛,坐起来非常吃力的情况下,仍不倒半日。这样经数年的累积,一度得了大病。他后来对别人说:”即便这样,我也没有停止对‘明德’的追求,长期记挂着‘明德’,真不容易啊。“ 
  由于病情日益恶化,他感到已没有痊愈的希望,因而产生了如下念头:”没有什么需要办理的留恋的了,只是平生的愿望是为了明明德,遗憾的是没能实现母亲的意愿。而现在要死了,只好考虑死的问题。“这竟成了他由”迷“转”悟“的契机。他进一步说:”正在那时,我忽然悟到一切法不生,完备和谐,这是以往所未经过的,以至我认为从前是白费劲了。“ 
  ”从那以后,气色也变好了,始终想着要死的我竟有了食欲,叫侍者做粥,侍者也感到不可思议,高高兴兴地做上粥来,我一下吃了两三碗。从此身体渐渐好起来。“ 
  从以上可以看出,所谓禅,大体来说并不是什么固定性的东西。设想某禅师给修行者提供一个公案,使之起疑,令行者以它为契机作彻底的论理性的思考,这不会有什么结果,因为论理性的思考不能解决本质的问题。例如提出”听一只手的声音“等公案。很明显,两只手相击才能出声音,只一只手是出不了声音的。 
  要解决这个问题就必须超越论理的形式,必须舍。具体地说就是不要去听什么”只手之声“,更直截了当地说,不要追求开悟。 

  二、道元禅的真谛 
  ”我虽然去了大宋国,但没参访多少禅寺,只是偶尔入了先师天童山如净禅师的门,当下体认得眼是横的,鼻是直的,从那以来没被人瞒过。我在师父那里知道自己具备辨别真伪的眼睛和鼻子,所以除了自身这个土产的人以外,一尊佛像,一卷经文也没带回国。“
  以上是道元在宇治的兴圣寺升堂时对大众说的话。当时道元37岁,公元1236年,是日本宗教史上值得纪念的日子。
  由以上可知,道元留学后带回日本的不是以往留学僧所带经典和佛像,而是由自己真实的修行体认得的本具的佛道。而且它不是什么新奇而难理解的东西,展示的只是人人本具的”眼横鼻直“这样一种现实的宗教。
  此外,它丝毫没有诸如能驱散恶魔、平愈疾病、回避灾害、福佑眷属等的秘法或咒术之类的佛法,无疑是对旧佛教的大胆的挑战。
  在此之前,道元26岁,公元1225元,由于在师父如净门下”身心脱落“,道元解脱了出家求法以来一切宗教上的疑惑,完成了”一生参学的大事“,即所谓完成对自己的研究,体认得”眼横鼻直“。
  ”过去,世尊在灵山会上拈花示众,此时众皆默然,唯有迦叶尊者破颜微笑。于是世尊说我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法门不立文字,教外别传,付嘱摩诃迦叶。“从这一公案也可以看见道元禅是如何做工夫的。道元以纯朴的眼光看待释迦佛的拈花,也许还为花的美丽所吸引,闻到了花香。通过花使自己和释迦融为一体。迦叶、道元、释迦都与花融为一体,这就是禅的境界。
  如果最简明地表现道元禅,那就是:诸佛之大道,究竟之处,即为透脱、现成。”这是道元的话,在他当然知道这是什么意思。但对于其他人,因为过于简单,不易领会其深刻的含意,因此首先要将这句话解释一下。
  诸佛之大道=佛道;究竟=最终的归着;
  透脱=忘掉自己,解脱而为“无”,即所谓身心脱落;
  现成=“现前”、“当下”。
  总而言之,禅的究竟之处是“无心”,是把握现前之念。
  关于透脱,道元有一段重要的话,即:
  “所谓研究佛道,即为研究自己;所谓研究自己,即为忘掉自己;?所谓忘掉自己,即会证悟万法;所谓证悟万法,即会自他之身心究竟解脱。”(《现成公案》)
  我以为,前段话是道元禅的骨骼,后段文则是道元禅的血脉。
  “不染污的修证”是道元喜用的词语。所谓染污就是污染、损坏的意思。追求觉悟是一种执着的欲望,而坐禅多强调无念无想。当然人很难始终在无念无想的状态下坐禅,也无此必要。只是不要总想着悟而坐禅,因为这种心镜是依靠自力追求觉悟。应当相信,要使自己身心解脱,须依于万法而证悟。这正是道元所谓:
  “增进于自己,却迷于修证万法;
  增进于万法,则使己修证而得开悟。”
  使自己日有增益,是学者从事研究的情形,与此相反的“逆行修证”,被认为是懒惰的“愚人”。但依道元看来,这“愚人”的情形倒是悟者的情形。
   智                愚

  万法                           万法

  ↑                    ↓

者   万法←●→万法      者      万法→●←万法

  ↓                    ↑

  万法                           万法


  如图所示,一是自己的位置,箭头表示万法的流向。一透脱,其空处即万法汇集,即“愚人”“令于万法证悟”的情形。
  诸法实相与透脱
  “唯佛与佛,乃能究竟诸法实相。”
  (《正法眼藏·诸法实相》)
  “诸法实相”是彰显佛教真谛的名相之一,是贯彻大乘佛教的根本思想,也被称为“法印”。不过各宗派对它的解释是不尽相同的。所谓“诸法实相”,就是诸事象之实相,相当于佛教用语“佛法”。如何把握“诸法实相”即“佛法”就成为修行者的终身大事。
  研究道元,了解他的世界观是一件有意思的事情。不过对于我们来说,最重要的是如何过好有限的人生,世界观是其次的。按道元的“诸法实相”观来说,我们只要彻悟“诸佛之大道,究竟之处即为透脱,现成”就行了。道元说:“佛祖之现成,即为究竟之实相。”这个佛祖人人可成,只有成为“唯佛与佛”,才能把握“诸法实相”。
  在道元的著作中引用最多的经典是《法华经》他非常恭敬《法华经》,一生不渝。他说:“应经常地礼拜供养《法华经》,以花、香、灯、饮食、衣等恭敬供养。
  ”释迦牟尼佛对普贤菩萨说‘若有人受持,读诵、思惟、修习、书写《法华经》,当知此人即为亲见释迦牟尼佛,即为亲闻佛说此经。’
  “《法华经》所说的是诸佛如来最重要的法门。在释尊所说诸经之中,《法华经》是大王,是大师,其它一切经典、说教都是《法华经》的臣民、眷属。”
  由以上可见,道元对《法华经》作了很高的评价,不过在其根本立场上并不依赖于某一经典。对他来说,佛教不是宗派性的东西,释迦的教法既不是法华宗也不是禅宗,只能把它称作“佛道”。因为他信仰的是“佛道”而不是“宗派”。
  “诸法实相”基于对诸法的认识,“现成公案”基于诸法之现成,因而对于认识来说,要求对象即诸法与自己成为一体,而要求现成即行动与对象成为一如。而作为其前提的“透脱”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是必不可少的。
  关于“透脱”的一个有趣故事曾在1987年9月13?日的《朝日新闻》上作为日本矿业公司的广告刊登出来。
  在印度欧罗多碟里耸立着一个罕见的铁柱,高8米,重6.5吨,大约制造于公元三世纪。这个铁柱几乎没有生锈,因而虽历经千余年而巍然屹立。许多科学家研究的结果表明,这个铁柱竟是用纯度非常高的铁制作的。它之具有巨大生命力的秘密,大概纯度是把握全部问题的关键。
  即使是看起来很光亮的金属,其实也含有大量的杂物,那些引人注目的纯金饰品也不例外。具有百分之百纯度的金属在地球上是不存在的。
  在金属高纯度化领域,目前我们倾注了大量的精力,以去除潜藏在这些金属内部的各种杂质,展示金属自体本具的性质。在研究中,每达到一个纯度,就使我们对各种金属产生一些新的认识。例如,提练出纯度为99.9999%的铜,?就很容易使我们想起那金光闪闪的金子而兴奋不已。令人吃惊和兴奋的是,它能传导热和电力,超越原来的铜的概念而发挥其功用,这才真正是铜的面目吧。如果我们能将这个百分率再加提高,那么目前无法预测的未知世界将更为广阔。
  原来金属具有被隐藏的功能,也许这给冷质无口的金属注入了新的生命。在金属的高纯度化领域,不管怎么说,这方面是值得注意的。
  依靠纯粹度的提高,即使只提高一个百分点,也将显露出不能预知的世界。这不仅限于物质的世界,即使在我们人的世界,我们只要变得纯粹些,即依于透脱,就能产生强大的生命力,这就是被称为隐藏的本能的东西。
  道元就是这样教导我们的。“只管打坐”是提高我们纯度的专一的修行。由于“只管打坐”,而超越身心即身心脱落(透脱),达于现成。无论是释迦、达磨还是道元等历代祖师都是由此开悟的。
  关于坐禅的时间问题,重要的是每天坐5-10分钟,坚持不断,不离初心。久而久之,自然就会由心粗气浮而达心平气和,从此坐禅身躯端正,呼吸渐渐匀和,坐禅持续的时间也会逐步变长,进而深入透脱。

  三、修证一如
  有一次,一位大学心理学教授问我:“道元禅是强调自力呢还是强调他力??”我想起了道元禅师《现成公案》中的话:
  增进于自己,却迷于修证万法;
  增进于万法,则由修证而开悟。
  以及
  研究佛道即为研究自己;
  研究自己即为忘掉自己;
  忘掉自己从而能证万法。
  于是答道:“强调他力”。可是,一般来说禅是作为圣道门而与净土门相对的。所谓圣道门,是依靠自力而求得开悟的实践。与此相对的净土门,虽也依靠自力修行,但对于凡夫来说是不能开悟的,还须依靠对阿弥陀佛本原的信仰,往生极乐世界,才能得以开悟。这种教法和实践即为净土门。
  密宗、天台宗、华严宗和禅宗都属于圣道门,即相信的是自力。不过从道元说的“能证万法”来看,道元禅多半是主张他力的。
  与“他”相比,“自”显得很渺小。“他”是万法的别名。所谓万法的“法”指“物和事”、“时间与空间”,因此所谓万法就意味着“万事、万物”、“全时间全空间”,即显示“他”是除“自”之外所有的事物,因而作为与“自”相对的“他”无论是质上或量上都是无比的大。
  从这个角度来看,提出“禅是自力还是他力”的问题是没什么意义的。再说,道元总是避讳说“禅”而说“佛道”,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之说“道元禅”是与道元祖师的本意相反的。
  又,道元关于自力、他力《现成公案》中有如下叙述:
  “这个道,非大、非小、非自、非他、非过去、也非现在才有,所以应这样去悟。”
  由以上分析来看,道元是不分自力和他力的。在他来看,“自力即他力”。
  关于道元禅之宗旨的根本一句是什么?根本一词又是什么?学习道元禅的人对这个问题必须立刻回答。关于前者,我想读者能马上回答:
  “诸佛之大道,究竟之处,即为透脱、现成。”
  关于后者乃是“修证”一词,它与前者意思是完全相同的,即修……透脱;证……现成。
  “修”就是修行,“证”就是证悟。禅的修行究竟之处即是透脱,禅的证悟究竟之处必为现成。这是必须特别予以注意的,当然更须注意的是思想表达的转变。从常识来看因是“为了证而修行”,但道元在《辨道话》中说“修、证即是一等”。所谓“一等”即是“相同”的意思,换句话说,即是“修证一如”。
  道元禅之核心所谓“究竟之处”可归结为“修”;归结为“透脱”;归结为“忘掉自己”。以上三词到底认取哪一个好呢?就看哪一个词最契合您的身心,?当它与您的整个身心相应时,您就成为和道元祖师一样的大彻大悟的人。
  坐禅就是要加快这个过程,并且使身心确实悟入“现成”。
  道元以修行为证之全体,以证为修行之全体,即
  说到“证”,“修”也成为“证”,证和修是一如的。道元在《辨道话》中说“如认为修证不是一体,那是外道之见。在佛法中,修证是一如的。……不要认为或期待修行之外有证。”
  我特别喜欢“坐佛”这个词,所以用彩色纸写着贴在门上天天看,一看到它,我心中就浮现出“坐佛”的形象。我最喜欢的是阿弥陀佛坐的姿态。它昭示我们究竟的佛道:
  坐……意味着修;
  佛……意味着证。

  四、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也许是愚者千虑必有一得吧,我始终相信道元所悟的就是他所说:“诸佛之大道,究竟之处即为透脱、现成。”在这里我想介绍一下佛祖之一的惠能(638~713)。
  惠能是岭南新州的百姓,三岁亡父。以后在贫困中长大,并靠劈柴卖薪赡养母亲。
  有一天上街卖薪,偶然听说在黄梅的冯墓山出了一个了不起的禅师五祖弘忍,于是告别母亲,前往参礼:
  “我是岭南出生的新州百姓,只想请师父教我成佛之法。”
  弘忍没把惠能放在眼里,说:“岭南人无佛性,怎么成佛!”
  惠能平静地说:“人出生有南北,可是佛性无南北。”
  弘忍对这一回答很赏识,但看到其他弟子在跟前,于是让一个弟子领惠能去碓房。惠能在这里一边劈柴,一边捣米,一干就是八个月。
  有一天,五祖将所有弟子齐集一堂,说:“大家修行多有进步,因此请将各自所悟写一偈子给我,如哪一篇能深得我心,我想将祖师传来的袈裟授给他。”
  当时首席弟子是神秀,他无论在人格上还是能力上都出类拔萃,因此其他弟子都认为,神秀上座一作出偈子,就会被弘忍认可,而成为当然的继承人。可是神秀心不托底,等到更深人静时,独自掌灯在南廊下的墙头写了如下偈子:
  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染尘埃。
  五祖弘忍叫门人在偈前烧香,说:“你们大家都要诵此偈子,也有功德。”弟子们一边念诵,一边赞叹,但五祖自身对这个偈颂并不满意,并在深夜将神秀叫来丈室,令他进一步修行。
  两天后,一个寺童诵着神秀的偈子路过碓房,并将事情经过告诉了毫不知情的惠能,没想到惠能对他说:“我也能作一偈,可是我不会写字,请代为书写。”于是在神秀的偈子旁写了如下偈子: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大众见了这个偈子纷纷赞叹,当听说是那个舂米的惠能所作时,引起了全山的疑惑和喝彩。五祖弘忍听到议论时便来到南廊下,故意刻薄地说:“这是谁作的偈?真是愚痴之作。”甚至脱下靴子尽力将那个偈子抹掉了。弘忍一看到那个偈颂就意识到是那个在八个月前说“佛性无南北”的其貌不扬的男子所作,但他担心惠能多少会招致诸弟子的嫉妒。其实谁也没有弘忍更清楚:惠能的境界明显超出神秀之上。
  当天午夜,弘忍悄悄地叫来惠能,为他说《金刚经》。当听到“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时,惠能于言下大悟:“原来所有的存在(万法)与自性是一体的不可分离的。”于是弘忍将达摩大师以来代代相传的衣钵授予他,嘱托他进一步光大佛法。
  滞留黄梅是危险的,五祖要他马上离去,并依依不舍地送到长江边。就这样,惠能成了禅宗第六祖。
  现在我们再来品析一下上述两个偈子。
  神秀的偈语比起禅来,在精神修养方面不够“纯粹”,总令人感到心情沉重。而惠能的偈与前者比起来,菩提树也没有,明镜也没有,尘埃也没有,什么都没有,心情就轻松得多。它没改变万法的意思,使人看见的依旧是绿水青山,这正是《金刚经》的:“应无所住”的境界。
  这个《金刚经》的“应无所住”与道元的“忘掉自己”相应,“而生其心”则与“能证悟万法”相应。
  从以上可见,佛祖的认识准则(悟)是一致的,行动准则是由认识准则派生的,是一如的,须由各人亲自去证实。开始是议论比行动来得重要,当确立了认识准则,则行动比议论更重要。例如,百丈禅师“一日不作,一日不食”;《碧岩集》第四五则“赵州布衫”:“僧问赵州‘万法归一’那么,一归何处?州云:‘我在青州做了一领布衫,重七斤’。”又如道元在《现成公案》中举的公案:“麻谷山宝彻禅师煽扇子,引起僧问:”风性常住,无处不周,为什么和尚又煽扇子呢。“师云:”你只知道风性常住,但不知这无处不周的道理?“僧问:”如何是这无处不周的道理?“师只煽扇子。僧礼拜。
  以上正是以行动表现了禅的大事。

  五、禅的修习
  我说到道元禅时,总要引用:诸佛之大道,究竟之处,即为透脱、现成”(《正法眼藏全机》),并认为这就是道元禅。道元禅师尽其一生所究竟的是这个,我研究道元50年来所认识的也是这个。
  “透脱”如按道元的另外一种说法就是“忘掉自己”,在临济禅中则多称之为“无”。我想不妨将禅之本质单称为“透脱”,即“究竟之处即为透脱”,而省略“现成”,就象临济派只强调“无”一样。
  其理由是:只要“透脱(无)”臻于彻底,无需特别着意于“现成”而自然圆满“现成”。这就是说,“透脱”与“现成”是一体无二的。
  通常一说到禅,我就会联想到“坐禅”,因为它将坐禅与“透脱(无)”直接联系起来。道元在所著《正法限藏·辨道话》中说:“宗门正传曰,此单传直指之佛法,最为重要的特点是以参见知识为首,甚至不用去烧香、礼拜、念佛、修忏、看经而只管打坐,就到达到身心脱落。若人即使一时间三业与佛相应,端坐入于三味时,测令佛性充满法界,尽虚空无非一觉。”
  我最初接触道元的这篇文章时,认为是一篇说大话的文章,那时我才刚刚学禅,整天都想着开悟,希望过一种没有迷惑的人生,于是一边到禅寺请教大和尚(参见知识),。一边寻找各种关于禅的书。但不管是禅师的提撕,还是公案、语录,对于愚钝的我都很难领悟。何况我对道元的这篇文章还完全不理解,甚至对道元所说的真实性产生了怀疑。不过我在心中还总是希望那是真实的。在这以后的几十年间,尽管我对这篇文章缺乏信心,但每天特别是坐禅时都要低声吟诵,到如今已是深信无疑了。
  这倒不单是自我暗示的结果,而是由于自己坐禅的体验从当初的笨拙,不自然,逐渐向诸佛的无染污的修证靠近的缘故。
  关于禅的修习,道元在《正法眼藏·坐禅仪》中详细叙述了控制身、口、意的方法。即使是初发心,只要向前辈请教,用10分钟左右就能懂得要领,并大致掌握坐禅的姿势。身、口还好控制,问题是如何在意上与佛相应,《坐禅仪》中表述为“思量不思量的”。具体来说,在坐禅中把握三业的要领是:
  一、身:伸直脊梁,下巴内收,含胸拔背,手脚按一定的姿势安置,注意放松。
  二、口:轻轻地闭上。
  三、意:放下一切,只管打坐。
  对于身口意共同的要求就是“自然”。我们在自然中出生,在自然中消亡,在我们的行动与自然融为一体时就安乐。坐禅之所被称为安乐法门,就是因为在坐禅所蕴育的氛围中,能感到自己和大自然融为一体。
  悟的内容是透脱和现成。一般说来,悟是认识问题,但若仅仅停留在认识阶段,其悟就是不完全的,还必须通过行动的阶段达到实证。禅就是追求行动。

  六、一体一如
  为了让初发心的人理解道元禅,我在旧著中曾举“某贼父子”为例,说明何谓“一体一如”。故事说父亲飞去是中国头号盗窃专家,他教育儿子飞来要与自己:“一体一如”,结果达到了其目的。当然飞来的一举一动被要求与父亲毫无出入是不可能。道元在《坐禅箴》中说的“水清彻地,鱼行其内;空阔透天,鸟翔其中”的境界,才真正是“一体一如”的境界。
  进入了这个境界,飞来即使掌握了不次于父亲的专门技术,也不想再次为盗了。那是困为他真正体会到“一体一如之悟”。他“忘掉自己”的补偿就是把握了“一体一如之悟”。他豁出命而得到的东西,不是任何物质性的金银财宝所可比拟的,那是禅修者一生都在追求的东西。具体来说,如果问我豁出命选择“觉悟”还是“宝物”,我会毫不犹豫地选择前者,因为觉悟而死,还可以接受,若遗下宝物未用而死,是令人受不了的。
  我之举这个“某贼父子”的故事或许会受到一部分读者的非难,因为那是非道德的事体,是与佛教的“戒”相反的。我是一个比较懒散的人,不擅于说戒的意义。我的心得是以《无门关》第23则“不思善恶”为“本来面目”,因而不象这些读者那样对飞来的故事特别厌恶。不过为免招误解,我也得谈谈戒定慧的问题。
  戒定慧称为三学,是佛教修行所必须修学实践的根本内容。防非止恶谓之戒,止息思虑分别谓之定,破惑证真谓之慧。
  白隐禅师在《坐禅和赞》中说:“大乘禅定大受赞叹,布施、持戒诸波罗密,念佛忏悔修行等,种种诸善行,尽摄于其中,”约而言之,戒慧等善行皆可统一于善定,即坐禅之中。
  由隐是临济宗头号宗师,而道元是日本曹洞宗的宗祖,尽管同被称为禅宗,其教也会有所不同,不过在坐禅的问题上意见却是完全一致的。道元在《正法眼藏·辩道话》中对于坐禅作了如下叙述:
  “宗门正传说,这个单传直指的佛法为最上中之最上法门。”
  “以参见知识为首,甚至不用烧香、礼拜、念佛、修忏、看经,只管打坐就能达到身心脱落。”
  “若人即使于一时之间,身口意三业契佛心印,端坐入于三昧,那么遍法界皆成佛印,尽虚空无非觉悟。”
  对于“戒”,道元是比较关心的。那是因为他从中国并没有带回什么现成的东西,而要开创丛林,教育徒众,为了维持、发展这样的新兴僧团,当然有必要制定管理这个集体的规则。
  一般来说,规则、戒律往往是从消极方面考虑的,多半以恶的和不良的行为作为其对象。而禅家则不象那样消极地看问题,因为如前所述的“定”是超越“戒”的。
  道元在《正法眼藏·诸恶莫作》中也祥细地谈及这一点。概括来说,道元通常考虑的是规制人们的行为,而不想使之成为束缚人的消极性的东西。他认为“戒定慧”是当然的统一体,是“一体一如”的。人通过坐禅,于自受用三昧中安坐,即于坐中,所有的戒一时“现成”(圆成),即认为“坐即戒的现成”。
  现在让我们再回味一下道元《坐禅箴》中的话:
  “水清彻地,鱼行其内;空阔透天,鸟翔其中。”
  在这个坐禅的境界中,一切肮脏的东西是完全不允许存在的。在这样的境界中,鱼鸟随其天性自由地生活。这正是“诸恶莫作”的世界,一个崭新的世界,是从肮脏、陈旧、躁动的旧道德世界而透脱、现成的世界。

  七、只管打坐
  在禅法中,坐禅是最重要的修行。道元说“只管打坐”,就是说仅仅坐禅就包含了禅的全部。
  在《坐禅箴》中,道元对坐禅作了多方面的论述,其开头就有药山禅师的问答:
  有一天药山禅师正在坐禅,有僧来问:
  “您思量着什么呢?”药山答:
  “思量个不思量的。”僧问:
  “不思量的如何思量?”药山答:
  “非思量。”
  从上述分案可知,坐禅中有三种心境:(1)思量,(2)不思量,(3)非思量。
  所谓“思量”就是对眼前事物的合理性思考;“不思量”则是将某种思虑冲散的模模糊糊的思想状态,是一种思绪停顿的状态。所谓思量个不思量的,就是观照这种状态,也可以简单地说为“不思量”。
  现代人对于什么事都忌讳“模糊不清”,因此寻求具有论理性意义的思想状态--思量,因而我们现代人都是“理性人”。
  禅与此相反,表现为“不立文字”。禅不喜欢和呵斥“思量”这种“起伏的思虑”,而要求达到没有起伏躁动的精神状态,这就是“不思量”。之所以呵斥,是因为不能期待由“思量”产生什么精神升华。
  通过禅修,由“不思量”能得到“非同寻常的思想境界”称为“非思量”。所谓“非同寻常的思想境界”,是摆脱了个人狭隘心胸的思想境界,是“使于万法得证”的境界。换句话说,就是“佛之智慧”,是与万法融为一体的境界。
  前面反复提到的“透脱”即“不思量”,“现成”即“非思量”。否定“思量”称为“不思量”由超越被否定的“思量”而产生更好的思量,即为“非思量”,因而“非”不是否定词,而是具有深意的肯定词。
  否定常识,进而把握更好的立场(非),这就是禅。
  在《坐禅箴》中,我有一个长期不能理解的地方就是宏智禅师和道元禅师的诗,二诗论述的都是鱼和水、鸟与空。对于坐禅为何要例举鱼和水、鸟和空呢?其深意令人摸不着。特别是道元的诗有这样一段:
  “鱼游泳时象鱼游,鸟飞翔时如鸟飞。”
  这完全是超脱于我们常识的一种思考方法,正因为如此,才有必要学习这种认识方法。这是道元的核心,表现了他坐禅的特点。
  在《坐禅箴》中,除药山禅师的问答外,还例举了马祖与南岳的对话。
  马祖是南岳禅师的高足,他总是专心坐禅。南岳知是法器,往问“大德坐禅图什么?”马祖答:“图作佛。”南岳于是捡一砖在庵前石上磨,马祖见了就问:“磨作什么?”南岳答:“磨作镜。”马祖说:“磨砖岂能成镜?”南岳则以讽刺的口气反问:“磨砖既不能成镜,坐禅岂得成佛?”
  对于以上二人的问答,道元认为,若能坐下来就能直接成佛,即所谓“坐佛”。道元常常强调“只管打坐”,依据的就是这种认识。
  道元以透脱、现成为中心,始终强调“只管打坐”。因此只有依靠坐禅,才能彻底认识他难以理解的思想。

  八、寂灭为乐
  关于道元的著作,我认为它有两大特点:
  1、它是一本珍贵的关于生命的书;
  2、同时它又是一本难解难入的书。
  我研究道元已有50年,这个观点至今也没改变。在这漫长的时期里,我国不仅在政治经济方面,几乎在所有的领域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尽管如此,道元的著作作为“生命的书”依然不断给予我生存的勇气和智慧。而在第二点上,我至今仍痛感自己力量不足。但我一点也不气馁,今后仍将以有限的生命研究道元。
  前些时我因白内障动了手术,遵从医嘱每天注意静养,除了坐禅,什么也不干,持续保持着安静,禅悦的生活,天天处于“寂灭为乐”的境地。
  所谓“寂灭”就是远离迷惑的境界,是“寂静”、“涅槃”、“觉悟”的别名,是我长期以来追求的目标。如果在这种状态下死去,则成为保持永久觉悟的死。在有限的生命中,悟是一时性的,因此保持“寂灭为乐”的境界而死是最理想的了。这种死就是寂灭,是永恒的悟,绝对不退失的悟。可是人们本能地不希望“永远透脱”,比起觉悟而死来,无论多么迷惑也希望生存着。人不论是否意识到,总是追求理想地活着、理想地死去。我从年青时起就在追求这一目标,反反复复地追求,有幸的是接触到了道元的著作。对于生死,道元说:
  “超生脱死是佛家一大事因缘。”
  “诸佛之大道,究竟之处即为透脱、现成。”
  “生是一时性的,死也是一时性的,犹如冬和春,冬去春来,春移夏至。”
  “生也全机现,死也全机现。”
  禅主张“生死一如”,对生的情形和死的情形不加区别,即认为死生是绝对的统一的。这话听起来似乎有些抽象,那么具体来说说我自身最近有的例子吧。
  前些时我做了白内障手术。我凡事都听从医师等周围人的指示,并上了手术台,我自身不参入任何希望和意见。心中只有道元说的“使于万法得证”。手术的时间倒不长,可是很痛,是剧烈的痛,似乎全世界的痛都加到了我身上。麻醉药在手术前打过,但不大管用。我意识到手术结束了,它并不苦,不大感到苦,因为痛得太过剧烈,感觉苦的余地都没有。可以说除了痛以外,没有别的感觉,这是痛的绝对境界。
  生活于一定时空之中,只能相对地观察事物的人,或许很难理解前面例举的话。不过依靠道元常说的“只管打坐”,我们是可以认识“绝对境界”的。它不能用大脑来理解,只能依靠悟来神会。
  下面介绍一下禅僧彻悟而死的事例吧!
  岩头和尚(828-887):中国泉州人,为德山宣鉴的法嗣,是一个道力高超的人物。他退隐山林,结庵于洞庭湖畔,培育了许多的人才。唐光启末年,盗贼蜂起,有一天来到他的住处,以刃相加,岩头和尚神色自若,在受贼刃之际,大声叫“痛!痛!”据说其声传于数里。
  此时他是入了“痛三昧”,是无苦的,是在纯粹的境界中死去的。这是“死也全机现”的境界。这是禅者死的情形,在这种情形下,死和生是没有界限的。
  人之所以怕死,是因为会感到死的痛苦。若不感到痛苦,则“生死一如”,是不会恐怖死的。而要做到这一点,只有依靠“觉悟”。
  (原载《禅》1990年第4期、1991年第2、3、4期)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相关文章:陈星桥居士)(五明学佛网相关文章:陈星桥居士)  

 陈星桥居士:石家庄佛教胜地记游 

 陈星桥居士:哈尔滨普照寺巡礼 

 陈星桥居士:福建雪峰崇圣寺巡礼 

 陈星桥居士:灵岩山巡礼 

 陈星桥居士:普照寺简介(碑文) 

 陈星桥居士:普照寺缘起(碑文) 

 陈星桥居士:增强文物保护意识 弘扬佛教文化——“文物天地 

 陈星桥居士:法难形成的原因影响及其启示 

 陈星桥居士:慈悲与爱的比较研究 

 陈星桥居士:培植柔和之心 

 陈星桥居士:百尺竿头更进步 万刊丛中现峥嵘 

 陈星桥居士:先为他人着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