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居士文章

 张秉全居士:心具十界,一念三千浅释


   日期:2022/12/10 7:19: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心具十界,一念三千浅释

 “心具十界,一念三千”是台宗基本教义之一。《摩诃止观》卷五中说:“夫一心具十法界,一法界又具十法界,百法界,一界具三十世间,百法界即具三千世间。此三千在一念心”同书又设问云:问:“一念具十法界,为作念具?为任运具?答:诸性自尔,非所作成。”这段话译成白话就是:我们现前一念心性,具十法界。每一界又互具十法界,便成百法界,界界各具十如是,则成千如是。此千如是中又各具五阴、世间、众生三种世间,则成三千如是。所以说:“心具十界,一念三千。”设使有人问:这一念具足十法界,是作意才具足呢?还是天然而然具足?答:本来心中自具,并非作意才有的。

此一念心具三千的理论,是智者大师解释《法华经》中提出来的,此前,无人道及。“义蕴佛经,名出智者。”一念心具三千之理,佛经中原有此义,非智者大师自创其说。如《华严经》中说:“心如工画师,画种种五阴,一切世间中,无法不造作,心如佛亦尔,佛如众生然,心佛与众生,是三无差别。”又云:“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都是说明一念具十法界,皆唯心造。十界之外,更无一法可得。

何谓十法界?即佛法界,菩萨法界,缘觉法界,声闻法界,(此为四圣法界)天法界,人法界,修罗法界,畜生法界,饿鬼法界,地狱法界,(此为六凡法界)。

如上所说界界各具十如是,,此十如是内容是什么?十如是出于《法华经方便品》:“唯佛与佛,乃能究尽诸法实相。所谓诸法,如是相,如是性,如是体,如是力,如是作,如是因,如是缘,如是果,如是报,如是本末究竟等。”简释如下:一、如是相。相指相状、相貌,相在外边,一望可知。即十界依正大小妍丑等诸相。二、如是性。性表内在,不可改移。如畜生以愚痴为性,修罗以嫉妒为性。三、如是体。主质名体,众相的体质,各有不同。四、如是力。功能名力,众相各有其功能力用。五、如是作。构造为作,众相各有造作。六、如是因。习因为因,众相生起,各有本因。七、如是缘。众相生起,皆仗众缘助成。八、如是果。习果为果,众相善恶大小,皆是随因成果。九、如是报。酬果为报,果分好丑不同,称为报。十、如是本末究竟等。初相为本,后报为末。众相各有事理归趣为究竟。

上述解释,比较抽象,以人法界为例而说明之。一、如是相。人之形相为相,妍丑不同。二、如是性。人之性分,就是人,不可改作他物。三、如是体。人以骨肉之质为体。四、如是力。人有善恶力用。换言之,人既能作善,也能作恶为力。五、如是作。人能起造善恶之事为作。六、如是因。造善是习善因,造恶是习恶因,故名因。七、如是缘。习善必须有善缘相助,习恶必须有恶缘相助。八、如是果。习善之因,则结善果。习恶之因,则结恶果,故名果。九、如是报。善有善报,恶有恶报。虽俱是人,报分胜劣,故名报。十、如是本末究竟等。人相为造因之本,受报为招果之末。究竟为归趣,即纲常五戒为人道所归之理也。其他九界,可类推而知。

此十如是,皆是如实中道实相,故名十如是。所谓一色

一香,无非中道是也。

大抵一期报身,皆有三报。三报即三世间。一、正报五

阴世间。十法界四圣六凡,正报之五阴色身,胜劣悬殊。三恶道为有漏恶五阴,唯受苦报。三善道为有漏善五阴,受报苦乐相间。四圣之正报五阴,随其证果,胜妙有等差。二、依报国土世间,为正报五阴所依止。十法界依报国土也是胜劣悬殊。地狱众生唯住狱城,是铜是铁是石是火。畜生依水陆空,阿修罗居住海底、海边、或空中。人唯地居,天住天宫。罗汉住方便有馀土,菩萨若破无明,则居实报。唯佛居常寂光净土。所以《仁王经》云:“三贤十圣住果报,唯佛一人居净土。”三、假名众生世间。揽五阴而成身,故称众生,约一期报身而有十界差别。揽三途五阴为受苦众生,揽人天善五阴为受乐众生,揽无漏五阴为二乘众生,揽慈悲心五阴为大士众生,揽微尘相好五阴为无上众生,即佛也。但此仅是假名分别,离五阴实法,了不可得,故称假名众生世间也。

此三千诸法,理具事造,同居一念。未起念时,仅名理

具。才起心念,即名事造。介尔心起,(介尔,极短促之一念)必落于一界,即有十法界生起业因。当人若起十恶五逆之心,即是地狱业因。若起贪欲悭贪之心,即饿鬼业因。若起爱见痴想之心,即畜生业因。若起争胜嗔斗之心,即修罗业因。若起纲常五戒之心,即人道业因。若起十善五戒之心,即天道业因。若起厌苦入灭之心,即声闻业因。若起因缘性空之心,即缘觉业因。若起六度化人之心,即菩萨业因。若起平等法界圆融无碍之心,即是佛不思议功德业因。

此一念心,不起则已,一起即法界全体而起,非是少份,

故幽溪大师说:“法界圆融体,作我一念心,故我念佛心,全体是法界。”

智者大师的《十乘观法》,教人但观现前一念,当体即

空即假即中之心,即是不思议妙境。此乃台宗圆顿观法,苟能从此一门深入,直阶圣地无疑。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相关文章:张秉全居士)(五明学佛网相关文章:张秉全居士)  

 张秉全居士:欲得佛法实益,须向恭敬中求 

 张秉全居士:理具和事造 

 张秉全居士:生与无生,两冥之道 

 张秉全居士:二谛圆融,说法正印 

 张秉全居士:二谛圆融,说法正印 

 张秉全居士:略论一句弥陀,能除八十亿劫生死重罪 

 张秉全居士:一句弥陀,即凡夫心,成秘密藏。 

 张秉全居士:一真无性,染净从缘。如金铸器,贵贱天渊。 

 张秉全居士:尽信书,不如无书 

 张秉全居士:真念佛人,用不得禅门知识开示 

 张秉全居士:持名念佛,有事持理持 

 张秉全居士:依一实境界起修,速得疾入菩萨种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