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居士文章

 荆三隆教授:佛教的处世观


   日期:2022/5/13 18:25: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佛教的处世观》

荆三隆教授雁塔论坛佛学系列讲座第七讲

西电国学网讯2010年11月28日下午,西安电子科技大学人文学院教授、传统文化研究所所长、宗教学专业硕士点主持人、著名佛教学者荆三隆教授应西安佛教文化研究中心的邀请,在雁塔论坛开讲佛学系列讲座之第七讲——《佛教的处世观》。西安部分高校的硕博士研究生及佛教文化爱好者近百人在这个阳光明媚的午后共同聆听了荆三隆教授的精彩讲说。

处世是每个人都必须面对的事,是需要一生用心来总结的事。佛教的处世观内容丰富,方式独特,表现出一种超拢(这个词如何解释?)峻洁的特质,既有现实性,又有超越性;既包含了世俗的内涵,又具有信仰主义的宗教情结,是一座底蕴深厚的,充满智慧的思想宝库。荆三隆教授主要由六个部分来探讨佛教的处世观。

第一,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处世观。儒学中讲“君子三友”,是谓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是说:有益的朋友有三种,有害的朋友有三种。结交正直的朋友,诚信的朋友,知识广博的朋友,是有益的。结交谄媚逢迎的人,结交表面奉承而背后诽谤人的人,结交善于花言巧语的人,是有害的。从而告诫人们交友的重要性并引导人们如何交友。道家要求处事诚信。《庄子·盗跖》中说:“尾生与女子期于梁(桥)下女子不在,水至不去,抱梁柱而死。”尾生为守信而死的故事流传千古。而当代名言 “一个中心:以健康为中心。两个基本点:遇事潇洒一点,对事糊涂一点。三个坚持:吃一堑长一智,经一事长一能,交一友结一缘。”也指导着人们的处世态度。

第二,佛教的处事原则。荆教授从三方面进行了阐述。首先,舍己为人的菩萨道。所谓菩萨道是大乘行者由发心修行到成佛中间的漫长路程。而舍己为人的菩萨道即是将广发善心,广做善事长久坚持方能修得善果。教导众生要笑脸相对,感恩世间万物,持忍辱负重心,以德报怨行。其次,身教重于言教。人们历来强调身体力行,只有亲自努力去做才能得出真切的体会,只有亲自去示范、实践,才能让从学者从实际领悟、掌握。佛陀一生经历世间百态,就是用自己的亲身经历来教示后人,开化众生的。再者,要求严于律己,灭除十种业缘。十业缘指:一者自行杀生。二者劝他令杀。三者赞叹杀法。四者见杀隨喜。五者於恶憎所,欲令丧灭。六者见怨灭已,心生欢喜。七者坏他胎藏。八者教人毀坏。九者建立天寺,屠杀众生。十者教人战斗互相残害。

第三,中国佛教处世观。荆教授以玄奘法师历经万险西游学法,博学天下但爱国之心矢志不渝,学满归国和六祖惠能大师把握时机得传真法,隐忍十五年,以揭示风幡这一佛门公案为机由方皈依佛门普法天下为例,为我们揭示了中国佛教处事观中爱国爱教的理念,指导佛教人士如何处理好政教关系,并告诉人们要契机契理把握机遇。

第四,佛教与现实社会。在“人间佛教”这个概念提出后,佛教更加受到世人的关注,而佛教与现实社会的如何结合更是人们关切的话题。荆三隆教授特提出了三方面,即众生平等的处世理念、喜舍善施的交往准则和与世俗社会的广泛交往来引导我们看待佛教与现实社会的关系并参与其中。

第五,佛教独具的处世方式。设立佛教道场,进行佛教法会,举行佛化婚礼,欢度佛教节日,宣讲素食文化。佛教处世观不是零散的,是之于各个层面的。

第六,佛教信仰世界的交往关系。佛教的信仰世界不是单一的,是多元的,多层面的。比如佛、菩萨、弟子、罗汉、众神,这些都有待我们去深入研究,讨论。

两个小时的讲座不知不觉就结束了,听众们都有一种意犹未尽的感觉。荆三隆教授在讲座之后耐心回答了部分听众的问题,并帮助部分听众开解心结,博得了听众们的阵阵掌声。而荆教授妙趣横生的授课方式更是让大家心情欢愉。

(魏玮报道)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相关文章:荆三隆教授)(五明学佛网相关文章:荆三隆教授)  

 荆三隆教授:谈佛教自然观 

 荆三隆教授:慧能伦理思想的当代审视 

 荆三隆教授:继承玄奘精神 促进中印友谊 

 荆三隆教授:从《楞伽经》谈禅宗修身观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作 

 荆三隆教授:谈佛教公众形象的思想内涵 

 荆三隆教授:《楞严经》色阴十禅境探究 

 荆三隆教授:佛教修心思想与现代文明的互动 

 荆三隆教授:《圆觉经》因明三支论法举隅 

 荆三隆教授:谈《圆觉经》的比喻及其喻理特征 

 荆三隆教授:弘扬律学传统 教化参悟人生 

 荆三隆教授:大乘佛教的精神实质 

 荆三隆教授:佛教慈悲理念溯源——兼谈当代中国佛教的慈善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