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居士文章

 冯学成居士:云门说宝镜 之七 宗趣与规矩


   日期:2022/3/4 20:53: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云门说宝镜 之七 宗趣与规矩

1、顿悟是从渐修来

说禅道禅,大家都说达摩祖师的禅法直指心性,是名顿教。但是我们仔细研究达摩祖师的《二入四行论》,包括二祖三祖,特别是四祖道信,他们的很多开示都是顿渐不二的。其禅法有次第,有规矩,有顿有渐。成就大事,圆满菩提,应该是这样的。以前也有人问我祖师禅和如来禅的关系,我回答说:“祖师禅是如来禅的组成部分,是如来禅的最高阶段,就像金字塔的塔尖。整个金字塔都是如来禅,而塔尖是祖师禅。离开了如来禅没有祖师禅。”但是大家要知道,如来禅的任何一个环节都可以激发出祖师禅。如果一个有志于学修的人,遇到了好的善知识,他就可以在善知识的引导下,在任何一个环节,在修行的次第之中提持向上,直趋祖师禅。

直趋祖师禅,也就是进入顿门特殊的修行方法,这就是“参”。但是参的过程之中,有的参一年两年,有的参三年五年,甚至十年八年。这个实际上是一个修为的积累过程,而这个积累仍然是渐修的过程。我们进佛学院,从初级班、本科班直到研究生班,都是一个渐修的过程。

在整个修行的过程中,如果我们是有心人,有心追求开悟,那么就应该时时处处把我们的心向上提起来,与祖师禅相应。用虚云老和尚的话来说,就是要有勇猛心长远心。如果在修行的过程中,三天打鱼两天晒网,马马虎虎的,没有连贯性,意念都飘忽不定,没有一往无前的精神,那么你想明心见性是不可能的。因为明心见性是百炼成钢后结出的果,如果不是全身心地投入,连“参”的状态都未进入,哪儿会有“悟”这个果呢?所以必须勇猛精进,长持不懈,念念如是,直至完全进入了“参”的状态。

真正进入参的状态,这就是虚云老和尚所说的“功夫落堂”。在“功夫落堂”的基础上,时节因缘一到,也许是善知识的提持,也许是听见鸡鸣狗叫、吵架、打架等等,都可以引发自己的悟境。如果我们仔细阅读《五灯会元》,可以看到很多祖师的大悟公案是千差万别的,有的因声而开悟,有的是通过鼻嗅而开悟的,有很多是被棒喝之后开悟。每个人开悟的方式,开悟的因缘不尽相同,但是明心见性是完全一致的。因为佛性只有一个,“这个”没有什么区别,千说万说都归“这个”。

“今有顿渐”,很多人强调顿门,忽视渐修。忽视渐修而讲顿门是不行的。任何祖师明心见性都有一个渐修的过程。比如马祖禅师,他最早在四川什邡“罗汉寺”出家,后来在唐和尚、金和尚那里学禅,再后来又到南岳亲近禅宗六祖的得法大弟子南岳怀让禅师,每天精进地坐禅,别的什么都听不进去。有一次怀让禅师问马祖:“你坐禅是为了什么?”马祖说:“为了成佛呀!”说完又闭眼打坐。于是怀让禅师拿了一块砖,在马祖师打坐的旁边磨了起来。开始的时候马祖不理会他,但怀让禅师很有耐心,你不理我,我就天天在你面前磨砖。终于有一天马祖师耐不住了,眼睛睁开问他磨砖做什么?怀让禅师说:“把它磨成镜子。”马祖说:“砖怎么能磨成镜子呢?”怀让答:“磨砖既不能成镜,坐禅又怎么成得了佛呢?”马祖一听,当下就感觉不一样了,马上请师父开示。从这里可以看到,马祖大悟之前,有一个相当长的渐修过程。

大家都很了解临济祖师,他是临济宗的开山祖师,但当年他在黄檗门下,三年时间精进如一。他不但是一个大学问家,而且每天坚持打坐,狠下功夫,进入了忘我的境界,甚至不知道到方丈那里去问法。那时的睦州道明禅师已是僧众的首座,他看出临济是块好料,便鼓动他找黄檗祖师问法。结果一问就三顿棒,第一次问一顿棒,第二次问一顿棒,第三次一问还是一顿棒。

所以啊,很多祖师,明心见性之前都有一个艰苦的、精进的、专心致志的渐修过程。这个渐修的过程,有的是在佛学经教上用功,有的是在禅定上用功。如果认为别人这样那样修行都不行,只有禅宗顿门才行,不能这样看。必须资粮积累到一定程度,有善知识的接引,自己有这样的发心,又有这样的提持才行。有人说我们不是这根器,就不修顿门,只修次第禅门,慢慢来行不行呢?也不行!如果自己不发菩提心,没有一颗坚定的、了生脱死的信念,那么你就不会下大功夫,开悟见道便会遥遥无期。所以我们应该是立足于渐修,着眼于开悟,要顿渐不二。修行上我们慢慢来,但是念头上一定要盯紧,要敢于有破参的勇气。这样的话就如虎添翼,两条腿走路,相互配合,没有偏失。

2、禅门宗趣与历史的盛衰

正是因为佛法六度波罗蜜中有顿有渐,佛法才“缘立宗趣”。那么,在禅宗里什么是宗趣?宗趣就是纲宗。沩仰宗有沩仰宗的纲宗,临济宗有临济宗的纲宗,云门宗有云门的纲宗,曹洞宗有曹洞宗的纲宗,法眼宗有法眼宗的纲宗。

曹洞宗的纲宗就是我们讲的《宝镜三昧》。云门宗的纲宗大家都知道,就是“云门三句”,即“截断众流,涵盖乾坤,随波逐浪。”云门宗的纲宗在五家的纲宗里,在教学的方式上,在接引人的方法上,是最醒目、最简捷、最方便的。后期临济宗的发展,实际上也离不开“云门三句”。因为到了宋朝以后,五宗基本合流,大家互相参,互相学,各宗各派不分彼此。所以到了后来,曹洞宗里边也有临济宗的方法,也有云门宗的方法。临济宗里边也有曹洞宗的方法,也有云门宗的方法。

宗趣就是一个宗派的教学大纲。唯识宗、天台宗、华严宗等也各有各的特色,才能形成相应的宗派。如果大家混为一谈,那就不是一个独立的宗派了。各家的特色就是各家的宗趣。曹洞宗的宗趣就是《宝镜三昧》,以及《宝镜三昧》中所包含的“偏正五位”、“三渗漏”等等,从中我们也可以看到曹洞宗中顿与渐的修法。《宝镜三昧》之后,同安禅师所撰《十玄谈》是讲顿门的,不但叙述了宗门之要旨,而且指示了学人履践之要路。同时,曹洞宗里边仍有丰厚的渐修功夫。大家都知道,南宋曹洞宗天童正觉禅师的默照禅。我们现在的参话头禅实际上是曹洞宗默照禅的延续。在天童正觉祖师的默照禅之前,大家应该知道石霜祖师提倡过枯木禅,要天天打坐。所以禅宗内有人给他起了个外号叫“枯木众”,实际上这也是一个渐修的过程。但不论是枯木禅还是默照禅,都还是在其次。曹洞宗其根本,还是提倡顿悟。

禅宗产生与发展离不开唐朝兴盛的佛教理论基础。如果没有南北朝到隋唐这几百年的佛教教理上的积累,修行上的积累,是不可能有六祖大师顿悟法门的辉煌。为什么达摩祖师到中国来,经二祖三祖四祖,他们的法门没有兴盛起来,一直到五祖时才开始兴盛?因为那个时候国家不统一,南北朝的时候南方和北方的佛教传统都不一样。北方重禅定,南方重义理;北方重地论,南方重般若。到了隋文帝统一中国以后,南北两派的中国佛教才逐渐汇流到一起。但汇流后互相之间的矛盾也很多。正因为佛教的理论太多了,各自的见地不能统一,才有玄奘大师西行求法。通过这样漫长的历史,再加上唐朝初期政治稳定,军事强大,经济繁荣,寺庙众多,高僧辈出,有了这些的积累,才有禅宗的辉煌。这个积累就是个渐进的过程,禅宗的辉煌成果就是顿。

大家都知道,从明清以来,中国佛教(包括禅宗)在逐渐地衰弱,这一百年来更是急剧地衰落。文化大革命前后折腾了二、三十年,造成佛教文化二、三十年的断代。现在的老和尚和各位年轻法师这一代人,中间差距是四、五十年啊!不仅汉传佛教,藏传佛教也是一样的。所以,虽然我们云门寺是禅宗的祖庭,但在提倡禅宗顿门的时候,仍然不敢废弃渐修的基础。非但不敢废弃渐修的基础,而且还要强化渐修的基础。

对佛教寺院的师父们来说,佛教的基本理论,无论是中观的、唯识的都要学,都要修;无论是天台宗还是华严宗等,各宗各派要有相应的了解,对相应的经论要经常学习,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积累相应的、丰厚的佛教理论基础,才能培养我们的正知正见。在这样的基础上,再配合禅宗的独到法门,大家修学悟道,明心见性才会成功。

3、怎样才算一个够格的佛教徒

现在外边有的人,没有严格牢固的佛教理论基础,就想闭关,出关以后就说自己破参了,不得了了,简直可以把天下老和尚统统骂倒,尾巴都快翘上了天。前两年在什么地方闭关的那位,出关后印发了很多“开示”。有人把他的“开示”拿给(佛源)老和尚看。老和尚看了几眼给他批了几个字:“见鬼,放屁,莫名其妙!”然后扔到一边去了。你说那位用不用功呢?他闭了几年关当然还是很用功的。但是没有见地。基本的佛教理论知识他都不具备,什么叫八正道他都不明白,闭了几年关,有点感觉了,就要当祖师了,这不是犯傻吗?

四川还有一位,在前几年火得不得了啊,他自己封的“法王”都有好几十位,他自己自然更是“大法王”了!十多年前,他在成都写了本《心经》的注解,号称是天下无敌,所有讲《心经》的都没有他讲的好。但是有些老居士说他的注解有些好象说不通,请冯老师改一下吧!那个时候,他是比活佛还活佛,比大喇嘛还了得的人物,我把他注解改了,那怎么得了?那个时候他还做茶叶生意,说他的茶叶“碧玉春”也是“天下第一”,喝起来有鲜美的鸡汤味。有个朋友特意请我喝“碧玉春”,我倒了一碗一品,说:“这个茶我会做。”朋友吃惊地问:“你怎么会做啊?”我说:“采了绿茶,炒好以后,把蘑菇放在里边,放一晚上,拿出来一泡就是这个味。”他所谓的“天下第一”的茶,不过是把蘑菇里氨基酸的味采进去罢了。更可笑还有,密宗中有时轮金刚的修法,而他教别人修七轮金刚,吹嘘修成七轮金刚,其功力无边。还大吹自己书法超过王羲之,绘画超过张大千,简直就是天下无敌。

但现在呢,他是广东省通缉的对象,是一个彻头彻尾的大骗子。他骗人骗到什么程度?他可以让农村的老农把头发剃得光光的,头顶烧几个戒疤,胡子留长,把西藏喇嘛的僧袍披上。客人一来,这几个假喇嘛就五体投地礼拜他。他随口就说这些喇嘛都是西藏的大活佛啦,一百五十岁呀,他们都是我的徒弟啦。这是多么荒唐的事啊!

这些社会现象很可怕,很可怜,也很让人心痛。什么原因呢?就是很多学佛的人,佛教基础知识不够,见地不到位,才会上当受骗。所以我们在学《宝镜三昧》的时候,说到“今有顿渐,缘立宗趣”,一定要提醒自己。尽管我们这里是禅宗祖师的道场,提倡禅宗顿门的修法,但是我们一定不能忽视渐修,一定要奠定我们的正知正见,一定要牢牢坚持八正道的立场。只有这样,我们才算是一个够格的佛教徒。在这样的基础上,老老实实地修,老老实实地行,一有机缘就会走上祖师禅的路。所以说顿渐决不离开宗趣。

“宗趣分矣,即是规矩”。顿门有顿门的规矩,渐门有渐门的规矩,各宗各派有各宗各派的规矩。当然,规矩的基础离不开戒律,在丛林里离不开清规。不论哪家哪派的宗趣规矩,虽然各有自家的特点,但都建立在清规戒律的基础上。所以我们要明白这其中的厉害,要明白自己要守的规矩。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了。若是离了规矩乱了套,后来入了岔路自己也不知道。

“臣奉于君,子顺于父”,也是谈规矩。在丛林里有大和尚、有首座,有当家,有知客;佛学院里有教务长,有各学科的讲学法师,他们各司其职,各尽其能,但一定离不开全面的统筹和相应的规矩。所以说一个寺院,一个丛林要有正常的学修,就离不开这些规矩。离开了这些规矩,无论渐修也好,顿悟也好,都会失去我们的立足点,失去基础。

4、大彻大悟的另一种说法

“宗通趣极,真常流注。”正是有了顿渐,有了宗趣,有了规矩,就像有了公路,有了铁路一样,给我们指明了道路,指明了运行的轨道。这个道路就可以把我们运载到自己希望达到的目地的。

宗要通,什么是宗?我们讲禅宗,什么是禅宗?明心见性为宗,顿见自己本来面目为宗,明见真如佛性为宗。什么是通?我最近一段时间经常讲,通就是无碍。华严宗的纲宗即“理无碍,事无碍,理事无碍,事事无碍”。理无碍,我们在学习经论的时候,能不能在理上无碍;事无碍,我们在做事时,在实践当中能不能无碍;理事无碍,我们能不能把理和事对应起来,同时达到无碍;还有个事事无碍,用一句归宗的话说,无碍就是通,如果事事通畅也就没有什么障碍了。

打个比方,如果有一辆车坏在路上,或者山体滑坡或是公路坍塌,这道路不通了。有障碍道路自然不通。怎么才能通呢?我强调一下,心空即通。我们要发菩提心,凡事做到无我无私,把烦恼放下,把我执放下,把法执放下,只有这样才能够明心见性。如果一个人烦恼积聚,有种种见、种种想、种种执著,他能通吗?肯定不能通。既然不能通,要想明心见性绝对不行。我执、我慢还在自己的身上,经常疑神信鬼的,是是非非的事情放不下,就像洞山祖师在《三渗漏》里提到的“机不离位,堕在毒海”。什么是“机不离位”?“位”是指我们的心,不管是好的念头还是不好的念头,它不离位便会堵塞我们的心路。自己的心眼被填塞了,那你就是堕在毒海了啊!为什么呢?你的心路不通啊!所以真正的明心见性就是一个通字。通大道,通彻万法。

“宗通趣极”,“趣”是趋向的意思,“极”就是终极,到了最高、最后、最终。宗通和趣极,实际上是作为回互,说明一个事理。我们在功夫上或是在发心上,能不能达到宗通趣极的火候,能不能进入这样的状态?“宗通趣极”本身就是大彻大悟另外的一种说法,也正如《坛经》所讲,“说通即心通,如日处虚空。”

到了“宗通趣极”的境界,自然“真常流注”。真即真如,常即永恒。真如永恒不变,真实不虚。我们在经常谈空,这样空那样空,照见五蕴皆空,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但就这个空,你怎么对待?这个空就是真常。这个真常并不是我们观念里的空。其实,我们在说“空”的时候也只是一个念头。学佛的你说“有”,这个有的念头不好,我们有烦恼,满脑子有功名利禄,有酒色财气,不好,不要,把它空掉。但空掉之后装什么呢?装般若?装菩提?装佛法?这不还是有嘛!酒色财气是有,佛法还是有。空空如也、非空非有、非有非空,真空妙有、妙有真空等等,严格说起来都是在概念里边打转,都是在名相上打转。都是一个个的念头。“蚂蚁”是个念头,“大象”是个念头,“魔鬼”是个念头,“菩提”也是个念头,关键的是我们如何能“真常流注”,在自己的本分上来感觉它,在证悟的现量境上去感受它,表现它,而不仅仅停留在概念上、念头上。

禅宗祖师们说得好,“饥来弄饭困来眠”、“著衣吃饭,长养圣胎,任运过时,更有何事?”这些都是在我们的行、住、坐、卧之中显示真常的流注。所以未悟之前,见山是山,见水是水;当你悟的那一下,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悟了以后呢,见山还是山,见水还是水。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相关文章:冯学成居士)(五明学佛网相关文章:冯学成居士)  

 冯学成居士:心灵锁钥 后记 

 冯学成居士:心灵锁钥 第五章:中国圣贤心性观与佛教(二) 

 冯学成居士:心灵锁钥 第五章:中国圣贤心性观与佛教(一) 

 冯学成居士:心灵锁钥 第四章:顿悟成佛话念头(三)念头的 

 冯学成居士:心灵锁钥 第四章:顿悟成佛话念头(二)杀人刀 

 冯学成居士:心灵锁钥 第四章:顿悟成佛话念头(一)大机大 

 冯学成居士:心灵锁钥 第三章:是天上飘浮的云朵还是连通大 

 冯学成居士:心灵锁钥 第三章:是天上飘浮的云朵还是连通大 

 冯学成居士:心灵锁钥 第三章:是天上飘浮的云朵还是连通大 

 冯学成居士:心灵锁钥 第二章:心灵世界的内在机制与精神王 

 冯学成居士:心灵锁钥 第二章:心灵世界的内在机制与精神王 

 冯学成居士:心灵锁钥 第二章:心灵世界的内在机制与精神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