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居士文章

 冯学成居士:棒喝截流 五、曲折多方(上)——五宗七家的武器库


   日期:2022/2/27 8:47: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五、曲折多方(上)——五宗七家的武器库

    鸟道玄路,月影芦花的曹洞禅风

    禅林内常以“曹洞农夫、临济将军”喻两家禅风,灼然确有见地。曹洞禅风,稳健缜密,与临济之雄猛刚强有明显之差别。这种“精耕细作”的曹洞禅风,也并非ABCD,习久而熟,如“鸟道玄络,月影芦花”之喻,深明其恍忽精奥,非有心深契者,难以明之。曹洞之武库,储于《宝镜主昧》之中,当专章详说,这里就洞山、曹山二祖师之提倡、略作介绍。

    禅宗不立文字,直指人心之说,自六祖以来,经马祖、石头、百丈、药山数代相传、渐成窠臼,其中棒喝、机锋、转语、已成禅门时尚,所以鱼目混珠者有之,疯颠狂肆者有之。洞山禅师深明此弊,所以细加回互,以资勘验。洞山接人不似德山临济,多于缜密稳实处下手。如僧问:

    “师寻常教人学行鸟道,未审如何是鸟道?”师(洞山)曰:“不逢一人。”曰:

    如何行?”师曰:“直须足下无私去。”曰:“只如鸟道,莫便是本来面目?”师曰:“闍黎因甚颠倒?”曰:“什么是学人颠倒处?”师日:“若不颠倒,因什么都认妇为郎?”曰:“如何是本来面目?”师日:“不行鸟道。”

    (《五灯会元·卷十三》)

    鲁迅说:“世上本来并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禅宗常说:“佛语心为宗,无门为法门。”若依常人路径,即非教外别传。鸟道非人畜之路,虚空中无路无径,有翅者自可翱翔。佛性也无门无径,悟入者即海阔天空。如果陷在语言文字之中。落在佛言祖语之内,即成束缚。尼采说过:我的头脑,不足他人跑马的场所。洞山教人行鸟道,是指明无路之路。若不明白这个道理,把鸟道当作教条,又成了死路,所以洞山又回转一句:“不行鸟道。”

    鸟道即玄路,洞山一生多加提喝、如圆寂时的“辞世偈”云:

    学者恒沙无一悟,过在寻他无头路。欲得忘形泯踪迹,努力殷勤空里步。

    这个“空里步”也是“鸟道玄路。”

    曹洞宗人韵《宝镜三昧》时有“大功一色”之偈,深明鸟道玄路之功用:

    白牛雪里无踪迹,功成超然体浩融。月影芦花天未晓,灵苗任运剪春风。

    能行鸟道,即能与天地万物为一体.消除了人我、法我的种种差别界线,如同“白牛雪里觅无踪”一样。人生字宙打成一片,自然“体浩融”了。这首诗偈境界明白、意趣极高,是曹洞禅代表之作。

    对洞山良价禅师的介绍已多,再看曹山本寂禅师(840一901)。曹山虽继承洞山,亦自有其风格。当时有“德山棒”。“临济喝”之说,还有“曹山锥”之语。曹山之禅,利入钢锥,可见其禅风之锐。请看下面公案:

    问:“灵衣不挂时如何?”师(曹山)曰:“曹山孝满。”日:“孝满时如何?”师曰;“曹山好颠,酒!”

    这则公案,是对禅境达到了高度自在后喜悦欢快的表述。为了达到目的,人们的行为活动,总要受到种种限制,以利于对目的追求。当达到了目的;同时也就超越了因目的而设立的那些限制。禅的修行也是如此,修行的过程如同守孝一般,不敢有半点疏忽和苟且。也如激流行舟一样,那可是有关生命的事。当你闯过了激流而达到了彼岸,那种轻松和自在真是不言而喻。“好颠、酒(来)”,正是这种畅快的由衷表现。再看:

    问:“十二时中,如何保任?”师曰:“如过蛊毒之夕,水也沾不得一滴。”

    前面介绍过“牧牛”、“守孝”,这里,曹山更加严肃地指出了在修行过程中,主观精神不可放逸的重要性。“如过蛊毒之乡,水也沾不得一滴。”沾上了一点,那就别修行了。曹山之毒,曹山之锥,最令人头痛难解的是下一则公案。

    曰:“国内按剑者谁?”曰:“曹山。”曰:“拟杀何人?”师曰:“一切总杀。”曰:“忽逢本身父母又作么生?”师曰:“拣什么?”曰:“争奈自己何?”师曰:“谁奈我何?”曰:“何不自杀!”师曰:“无下手处。”

    (《五灯会元·卷十三》)

    这是一个极为尖锐的问题。佛教强调要看破红尘,出离世间,那么自己的家庭责任,社会责任又该怎么办呢?自古以来,佛教在这方面就不断受到激烈的批评。对此,禅宗认为,应该是即世间出离世间,不被世间法所拘系,更不为世间法所染污。出世间不等于不要人类社会,不要社会关系,而正是要在这个社会和社会关系中达到对人生的自觉。“无下手处”,实际上就是说:要使精神从现象世界中解脱出来,并不是要否定或破坏这个现象世界。若真的去否定,那必然是疯子。粗看起来,这似乎是一种狭缝中的境界,使人左右为难。但恰恰是这个为难之处,反而会激发人们更高的智慧。

    关于曹洞禅风,在《宝镜三昧》中还有较细的述说,这里光就此打住。

    禅融华严,一句通关的法眼禅风

    在五代南唐京城——金陵(南京)城内的清凉禅院,有一位被南唐皇帝李璟所尊崇、并谥封为“大法眼禅师”禅宗祖师——法眼文益禅师(885——958)。法眼宗在禅门五宗内灵为后起,从五代中到北宋初约风行百年。虽不如临济云门那样轰轰烈烈,也不如曹洞那样久长绵远,但也有其特有的风格,和独到救弊之处,为当时及后来禅宗所尊崇。

    唐末五代,禅宗风行已久,佛教经教无人过问,除少数大师能禅教并行外,大多僧人既不知禅、也不知教,只学了一些“盲棒瞎喝”的那类自己也不知其然的禅宗手法混世。所以到了这时,那些有眼光的禅师感到有必要“重振教纲”,以救时弊,在当时功绩最大的就是法眼宗。从法眼文益禅师开始、经天台德韶、永明延寿三代,使消沉已久的华严、天台、唯识、净土各宗,得到了某种程度的恢复。

    法眼禅师最初参学于雪峰弟子长庆慧棱禅师,当时就有相当的名声。他的那位“叔伯师兄”罗汉桂琛禅师(罗汉琛是雪峰的嫡系法孙)很器重他,但也知道他在“长庆门下”不会“成器”,于是想方设法接引他。有次法眼结伴出游,遇大雨后暂避罗汉禅院,桂琛问他:“上座何往?”法眼说:“逦行脚去。”桂琛又问:“行脚作么生?”法眼说:“不知。”桂琛说;“不知最亲切。”法眼当下就“有省。”当时桂琛禅师又与他讨论《肇论》,到“天地与我同根”时,佳琛问他:“山河大地与你自己是同是别?”法眼说:“不同。”桂琛竖起两个指头。法眼又说:“那就是同了。”桂琛笑了笑,又竖起两个指头就出去了。第二天天晴了,法眼及同伴告辞桂琛禅师时,桂琛问他:“你平常爱说三界唯心,万法唯识,你看院里那块石头,是在心内还是在心外呢?”法眼说:“当然是在心内。”桂琛禅师说:“师兄,你是怎样把这块石头放在心内的呢?”法眼回答不出,于是就留在罗汉禅院参学。一个月来,都与桂琛禅师辨玄说理。桂琛一再摇头,说“真正的佛法不是这个道理。”法眼有理说不清,最后只好问:“那师兄有何高见呢?我的理解只能如此了。”桂琛禅师一句话,法眼就大悟了。桂琛说的哪句话呢——“若改佛法,一切现成。”

    法眼文益开法接众以来,门庭若市,四方参学之众不绝。法眼接人,有自己的方法,首先他深通儒家学说,在他的“法语”中,更显示了他对华严宗的熟悉和圆融,是唐代圭峰宗密禅师后的又一大家,如:

    大凡祖佛之宗、具理具事,事依理立,理假事明。理事相资,还同自足。若有事而无理,则滞泥不通;若有理而无事,则汗漫无归。欲其不二,贵有圆融。且如曹洞家风,则有偏有正,有明有暗。临济有主有宾,有体有用。然建化之不类,且血脉而相通,无一不该,举动皆集。又如法界观,只谈理事,断自色空。海性无边,摄在一毫之上;须弥至大,归藏一芥之中……不著他求,尽由心造,佛及众生,俱平等故。

    (《宗门十规论》)

    在这里,法眼已把华严宗旨和曹洞、临济的禅风融和而用了。在具体的运用中也如实发挥,如其在“颂华严六相”中说:

    华严六相义,同中还有异。异若异于同,全非诸佛意。诸佛意总别,何曾有侗异。男子身中入定时,女子身中不留意。不留意,绝名字,万象明明无理事。

    法眼禅师这个“颂”,与后面我们将看到的圆悟克勤禅师与张商英论华严与禅时结合着看,当是别有一番兹味。法眼禅师作《宗门十规论》,又注石头禅师的“参同契”,对后世禅宗规范都有所影响。他的禅教圆融思想、在其弟子天台德韶禅师时,从日本迎回了大量在唐末失传的天台宗的典籍,为宋代天台宗的复兴奠定了基础。后来永明延寿禅师集合一批学者作长达百卷的《宗镜录》,如《禅林僧宝传》所说:

    延寿以一代时教流传此土,不见大全,而天台、贤首(华严)、慈思(唯识)性相三宗,又互相矛盾,乃为重阁,馆三宗知法比丘,更相涉难至波险处,以心宗要旨折衷之。因集方等秘经六十部,西天此土圣贤语三百家,以佐三宗之义为一百卷,号《宗镜录》,天下学者传颂焉。

    水明延寿不仅融合禅宗与天台、华严、唯识诸宗之说,还作《万善同归集》提倡“一心念佛”的净土宗,使净土和禅宗也搭上了关系。这对已经一统天下,又将统一人心的赵宋王朝无疑是欢迎的,对经教消沉已久的佛教也是有积极意义的。

    法眼宗毕竟是禅宗,其接人方法,也有其特殊的方法,而且是独到的方法。这就是其:一句关”。如:

    一日法眼上堂,僧问:“如何是曹源一滴水?”眼云:“是曹源一滴水。”僧惘然而退。师(天台德韶禅师)坐于侧,豁然开悟。

    (《五灯会元·卷十》)

    真是落花有意,流水无情,就在这个同语反复中,天台德韶禅师居然开悟了。其实在中国的语言艺术中,同语反复有其极大的好处和.用处,孔夫子著名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夫夫妇妇之道”,全是同语反复,却说出了社会和家庭伦理的真话。这个同语反复,往往有使人自觉或不自觉地进入“名实相合”这样一种境界,这在逻辑上未必说得清楚,但在生活中则常常可以遇到。法眼禅师对他这个一句通关的“一句禅”运用的效果是极大的,前面我们介绍过“丙丁童子来求火”的公案也是其中一例,再如:

    (慧超)谒师问云:“慧超咨启和尚,如何是佛?”师云:“汝是慧超”,超从此悟入。

    师问修山主:“毫厘有差,天地悬隔,只作么生会?”修云:“毫厘有差,天地悬隔。”师云:“恁么又争得。”修云:“和尚如何?”师云:“毫厘有差,天地悬隔。”修便礼拜。

    僧问:“如何是第二月?师云:“森罗万象。”曰;“如何是第一月?”师日:“万象森罗”。

    (均同上书)

    法眼禅师这种接人手法,后世也常运用,如宋代圆悟克勤禅师:

    成都府范县君……请示入道因缘,悟令看“不是心、不是佛、不是物、是个什么。”久无所契,范泣告悟曰:“和尚有何方便,令某易会。”悟曰:“却有个方便”,遂令只看“是个什么?”范后有省,曰:“元来恁么地近那。”

    (《五灯会元·卷十三》)

    当然,法眼禅师既为一方祖师,其接人的方法也是多方面的,因为“对机接机”不可以“一刀切”。如有人间:“十二时中如何行履?”法眼禅师的回答既简洁又中肯,他说:“步步踏着。”行履在禅宗内一般都指修行达到某种程度后,或禅宗开悟后继续修行的专用术语。“步步踏着”,没有真知灼见是决说不出这么一句话来的。在生活和工作中尚且不能踏虚一步,——失足成千古恨嘛,何况有着更为崇高的目的。但这脚步,应该踏在什么地方呢?我们的心,又应该时时刻刻放在什么地方呢?开个玩笑,只有在热恋中的情人,最能体会这个滋味。再看:

    僧问:“指即不问,如何是月?”师曰:“阿哪个是汝不问的指?”僧又曰:“月即不问,如何是指?”

    师曰:“月。”曰:“学人问指,和尚为什么对月?”师曰:“为汝问指。”

    (同上书)

    你若不知月亮在哪里,可以通过我手指的方向而见到月亮。所以这个公案是方法和目的的有关辩论。针对第一个问题,法眼禅师要他先懂得方法,没有方法,怎能达到目的呢?针对第二个问题,法眼禅师要他先明白自己的目的,没有目的,方法又有何意义呢?当然,方法和目的是一体的,就禅宗而言,若能明白“这个”,是可以“当下开悟”的。

    下面来看《人天眼目》中的“法服门庭”。

    法眼宗者,箭锋相拄,句意合机。始则行,行如也;终则激发,渐服人心。削除情解,调机顺物,斥滞磨昏。种种机缘,不尽详举。观其大概,法眼家风,对病施药,相身裁缝;随其器量,扫除情解。要见法眼么?人情尽处准留迹,家破徒教四壁空。

    我手佛手,黄龙三关的黄龙禅风

    临济宗在临济义玄禅师后,虽历代均有佼佼者,但其法门的宏大,是在入宋以后的时期。临济义玄禅师下历传兴化、南院、风穴、首山省念四代,到首山省念时,其弟子龙象成群如汾阳善昭、叶县归省、神鼎洪少林寺湮、谷隐蕴聪等十余人,宋太宗时的宰相王随也是他的学生。到了汾阳善昭时代,汾阳门下出石霜楚圆、琅邪慧觉,大愚首芝等十余人,叶县门下出浮山法远、宝应法昭等。特别是到了石霜楚圆(986一139)时,其门下更出了黄龙慧南和杨歧方会两位杰出大师。与当时鼎盛一时的云门宗一起,使禅宗在北宋中期进入了烂熟”的时期。

    在江西南昌有一个黄龙禅院,慧南禅师在那儿传法宏道,子如龙似虎。人才辈出,并在临济宗内自成体系,所以后就称其为临济——黄龙禅派,被列为五宗七家之一。

    黄龙慧南禅师(1102一1069)得法不易,还颇受周折。最初他是云门宗泐潭澄禅师的得法弟子,已经“分座接物,名振诸方”,是当时禅林中的“明星”人物了。一次游山时偶然遇到临济宗的云峰悦禅师、云峰悦说泐潭澄禅师并没有得到云门宗的真话,是“以死语传人”,黄龙慧南虽然不服,但心中还是起了疑意,便向云峰悦请教:当今禅林中,哪一位老师是过硬的呢?云峰悦就向他推荐了石霜楚圆慈明禅师。

    后来黄龙慧南到楚圆那里参问,楚圆禅师多方“勘验”他,他却屡屡:汗下不能加答”。以后楚圆禅师对他就不客气了,每次参问时,楚圆对他都是“诟骂不已。”后来黄龙慧南忍不过了,对楚圆说:“佛法是讲兹悲度人的,您老成天骂人,难道是慈悲法吗?”楚圆说:“你太令人失望了,我给你说无上的佛法,你却当作骂人来理解吗?”黄龙慧南于是“言下大悟。”

    老子说过:“反者直之动,弱者道之用。”佛教认为,无魔不成佛。石霜楚圆禅师是一位反用其道的高手,他用极不近情理的方法来对待学生,让其在“反”的方面领会到禅的意趣,真是别开生面。我们也可以想想,真理是正面的呢?还是反面的、侧面的呢?肯定都不是,真理只能是全面的。“向对立面转移”是克服片面性的主要方法,所以是“反者道之动。”如楚圆的老师汾阳善昭,有一次对庙里僧众说:“昨晚梦见亡父母来要酒肉钱,今天我要为之祭奠一下,顺随风俗,请大家不要见怪。”当天晚上,汾阳善昭把父母祭奠完毕,却独自公开在那儿大吃酒肉。僧人们都看不下去,说:“原来你是一个酒肉和尚,哪有资格给我们当师父。”于是大多都散伙了,只留下楚圆和几个有胆识的学生。所以,楚圆禅师这一套“反用”的手法是有其师承的。

    黄龙禅师得法后,法席极盛,著名弟子就有数十人之多。他之所以自成一派,也有其自成一套的方法,其中最著名的就是“黄龙三关”。

    师室中常问僧曰:“人人尽有生缘,上座生缘在何处?”正当问答交锋,却复伸手曰:“我手何似佛手?”又问:“诸方参请,宗师所得?”却复垂足曰:“我脚何似驴脚?”三十余年,凡此三问,学者莫有契其旨。脱有酬者,师未尝可否,丛林目立为黄龙三关。

    (《五灯会元·卷十七》)

    黄龙慧南的方法就是一方面与禅友学生正常讨论,在讨论过程中,忽然冒出一些不着边际的问话,使人茫然不知所措,也就是叫人“回不过神”,在这里,要过关必须马上过关,“马后炮”、“事后诸葛亮”是不行的。所以在长达三十年的时间里,居然众多的禅僧对此莫测高深,成了人们谈虎色变的“黄龙三关”。对这三关,后来黄龙慧南自己也作了相应的,但同样莫测高深的注脚,他是用偈颂的方式来作说明的,题名叫“自颂”。

    其一曰

    生缘有语人皆识,水母何曾离得虾?

    但见日头东畔上,谁人更吃赵州茶?

    其二曰

    我手佛手兼举,禅人直下荐取。

    不动干戈道出,当处超佛越祖。

    其三曰

    我脚驴脚并行、步步踏着无生。

    会得云收日卷;方知此道纵横。

    总颂曰

    生缘断处伸驴脚,驴脚伸时佛手开。

    为报五湖禅学者,三关一一透将来。

    黄龙慧南禅师这三关,在黄龙禅派内广为运用;一“当然不是机械运用.如他的学生,著名的宝峰克文禅师在接引湛堂文准时又曾用过这种手法。湛堂在拜谒宝峰时,宝峰问他:“你从哪儿来?”湛堂说:“我从仰山来。”宝峰又问:“今年曾在哪儿坐夏呢?”湛堂说;“我在沩山坐夏。”宝峰又平和地问:“你老家在哪儿呢?”湛堂说:“我是陕西安康人。”这时,宝峰忽然把双手一展,问:“我手何似佛手?”这忽如其来的一问,湛堂莫名其妙,不知他用意何在。宝峰说:“我刚才问你那些,你一条一条回答得清楚明白,为什么问你一句何似佛手,头脑就转不过弯了呢?你说,这个原因何在?”湛堂惭愧地说:“我的确不会。”宝峰禅师说:“佛法和那些万事万物万法,都是直接现成的——一切现成,用不着你去会与不会啊!”这时,湛堂文准就大悟了。

    在黄龙慧南门下,有黄龙祖心、东林常总、宝峰克文等数十位大师。真是人才济济,在北宋中后期显赫一时,声势超过了云门、曹洞和与它同时产生的临济——杨歧禅派。许多著名的士大夫,如黄庭坚、苏轼、苏辙、王韶、吴询、张商英、吴居厚等,都与该禅派渊源极深,并被列为“门人”。刚才提到过的那位宝峰克文禅师,有一首“法身偈”极有趣,录在这时供欣赏:

    事事无碍,如意自在。

    手把猪头。口颂净戒。

    趁出YIN房,未还酒债。

    十字街头,解开布袋。

    里面说的是什么意思呢?佛门之中还有如此不伦不类的“如意自在”吗?其实这也是“反者道之用”的一种表现,在精神中打破了一切枷锁,并不等于在生活中就会触犯刑律,禅宗追求的,是一种超越思维,超越社会和自然的“向上之“路”啊!所以圆悟克勤禅师后来向张商英介绍这个偈子时,张商英竟听得手舞足蹈。

    但黄龙禅派的好境并不长,风行不到百年,在北宋末期为杨歧掸派所取代。宋室南渡后,黄龙禅派与云门宗一样,就消沉无闻了。

    从三脚驴到话头禅的杨歧禅风

    黄龙慧南禅师在石霜楚圆禅师那里得法稍前几年,楚圆的另一个弟子方会(992一1049)已在江西瑞州九峰山开法,后来迁往袁州的杨歧山和湖南潭州的道吾山。因其在杨歧山开法的时间特别久,所以后来都称他为“杨歧方台禅师”。

    禅宗的祖庭,古今都有;定的热闹之处。如伪山。离韶山很近,曾经是唐尧“下二女子沩納”考验帝舜之处。“斑竹一枝干滴泪”所指的就是那里。而仰山所在就是今天的罗霄山,离井岗山很近。杨歧山的得名也很有趣,与庄子同时的杨朱,曾因“歧途亡羊”的典故而闻名于世,这个杨歧山,恰恰就是杨子“歧路而哭”之处。

    杨歧方会的得法,略同于黄龙慧南,不过要潇洒自在得多。方会年幼时就相当机繁,青年时不愿读书,却喜欢税务工作,大概犯错误,跑到瑞州九峰山出家(一说是湖南道吾山)。读佛经,他是心领神会,并能虚心“扣参老宿”。后来楚圆禅师到道吾山,他就留在楚圆身边,当监院——他大概天性就能胜任事务性的工作。在寺院中,要想出头,要想成佛作祖必须要明心见性,还要得到“印可”才行,其方式是经常向老和尚“咨参”,若因缘投入,能“言下大悟”,老和尚又“印可”了,这下才有资格“分座”,乃至接受“诸方迎请”或官府委任,到一丛林任住持。名声大了,自然是一代祖师了。

    方会跟随楚圆很有一段时间,但“未有省发”,每次向楚圆参问时,楚圆都说:“庙子里的事情太繁了,你先把工作干好吧”,后来又说:“不要急,你以后儿孙遍天下,场面大得很。何必急于求成呢?”有一天楚圆外出后,天忽然下大雨,方会算好了楚圆回来的路径,半路截住,说:“老和尚今天必须给我说情楚,不然就对不起了,我要打人。”楚圆笑着说:“知是这般事便休”——你知道有这个事就行了,话还未完,方会就大悟了。第二天,方会去叩谢楚圆,楚圆并不买账。根本不与印可。方会也敢于耍刁,因为楚圆有个习惯,就是每天下午都要外出逛山,晚上才回寺庙。方会于是每晚击鼓集众——他是监院,有这个权力召集僧众,在方丈处等候参启。楚圆大发脾气,说:“丛林从来没有晚上升座说法的规矩,你胡闹什么?”方会却针锋相对,说:“您的老师老汾阳不是有晚参的讲究吗?怎么说从来没有这个规矩呢?”楚圆也拿他没法。后来楚圆对方会连施“毒辣钳锤”,但方会都游刃有余。这一来,方会的名声就大了;后来楚圆他迁,方会就回归九峰山。后面简述如下:

    后道俗迎居杨歧,次迁云盖。受请日,拈法衣示众曰:“会么?若也不会,今日无端走入水枯牛队里也,还知么?筠阳九岫,萍实杨歧。”遂升座。时有僧出,师曰:“渔翁末掷钓,跃鳞冲浪来。”僧便喝。师曰:“不信道。”僧柑掌归众。师曰:消得龙王多少风。”问:“师喝谁家曲,宗风嗣阿谁?”师曰:“有马骑马,无马步行。”曰:“少年长老,足有机筹。”

    师曰:“念汝年老,放汝三十棒。”问:“如何是佛?”师曰;“三脚驴子弄蹄行。”曰:“莫只这便是么?”师曰:“湖南长老。”乃曰:“更有问话者么?试出来相见。杨歧今日性命在汝诸人手里,一任横拖倒拽。为什么如此?大丈夫儿,须是当众抉择,莫背地里似水里按葫芦相似。当众引验,莫便面赤……。”九峰勤和尚把住云:“今日喜得个同参。”师曰:“什么是同参的事?”勤曰:“九峰牵犁,杨歧拽把。”师曰:“正怎么时,杨歧在前?九峰在前?”勤拟议,师拓开曰:“将谓同参,原来不是。”

    (《五灯会元·卷十九》)

    九峰悟禅师也是一方高僧,却败在方会手下,于是杨歧方会名声大振,“三脚驴”也就名扬天下,成了杨歧方会禅师的代名词。

    当然,杨歧禅在当时还不能与黄龙禅并论。黄龙慧南禅师弟子数十人,遍布长江黄河各大都市和名山丛林,并得到了一大批著名士大夫的拥护,而杨歧方会孤处江西,弟子仅数人,场面也没有打开。到其再传弟子湖北五祖山法演禅师时,杨歧禅派的名声和阵容才开始显赫,并足以与黄龙和云门两大家抗衡。

    杨歧方会禅师的嫡传弟子白云守端,禅风清丽,格调高迈,可惜天不假寿,仅四十余岁便归西了。五祖法演虽然年纪与白云差不多,但的确是在白云那里“开眼”得法的。五祖法演活了八十余岁(?一l104),传法估计长达三十年,手下出了圆悟克勤、太平慧勤和龙门请远三大弟子,当时称为“三佛”,所以这三大弟子又称为佛果克勤、佛鉴慧勤和佛眼清远。在这“三佛”,特别是在佛果克勤(1063?/FONT>1135)之时,杨歧禅派就压倒和取代了黄龙和云门两家,南宋以来,除曹洞宗一脉尚存外,中国的禅宗,至今八百年来几乎是杨歧禅派的舞台,汉地的佛教,也几乎全是杨歧禅派的舞台。

    佛果克勤是四川彭州人,青年出家,偏参诸方尊宿,“金指为法器”。连黄龙慧南的首座弟子晦堂禅师都称赞他说:“他日临防济一派属子矣。”他在五祖法演参学那段公案很有意思,他早就名声在外,但法演并不“印可”他,他愤然一度离去,后来寻思不对,又回到法演身边。有一次法演与一位士大夫论禅,说:“先生少年时读过那些艳情诗吗?如‘频呼小玉原无事,只要檀郎认得声。”那位先生连声“诺诺”,法演说:“在这里要小心仔细啊!这时克勤问:“既然认得声,为什么还不是呢?”法演说:“如何是祖师西来意?庭前柏树子。克勤忽然“有省”。当他退出方丈,看见一只公鸡在栏杆上,“鼓翅而鸣”。心想:“此岂不是声。”于是“袖香入室,通所得”并呈偈一首:

    金鸭香销锦绣帏,笙歌丛里醉扶归。

    少年一段风流事,只许佳人独自知。

    这一下,五祖法演高兴极了,特别发出文告,遍告诸方说:“我侍者参得禅了。”这下,佛果克勤的名声就真的扎实了。黄庭坚对法演也极为推重,在为法演的画像上曾提了一首诗,最后两句是:“谁言川苴,具相三十二。”二十二相是对释迦牟尼佛“相好庄严”的赞美,五祖法演能得到黄庭坚如此的推崇是当之无愧的。在他的时代,文字禅盛行,云门、黄龙两大家虽盛行一时,但如同春季之花,经不起秋霜冬雪的。五祖法演的禅风,却如松柏那样根深干壮枝叶茂盛。他最初在白云守端那儿时,看见——些从庐山来的禅僧——他们都是黄龙派的高手。白云对法演说这几位禅僧“皆有悟处,教伊说,亦说得有来由,举因缘问伊亦明得,教伊下语亦下得。只是未在”法演心想:“既悟了。又说得,又明得,为什么还没有对呢?”于是奋力苦参“因兹出了一身白汗,便明得下载清风。”所以到了法演开法时,他对人要求极严,不是真参实悟,决不印可。在参禅的方法上,他特别提倡“参公案”,在因循已久的机锋棒喝·等方法上注入了新的活力。如“频呼小玉”公案、“无”字公案、“德山不答话”公案、“末后句”公案和“有句无句”公案等。法演禅师的这些手段,如一阵阵清风,驱散了禅宗内多年因循的积习,使人大有清新之感。法演对其得法弟子,从不放过细节而严加锤炼,如著名的“三佛夜话”公案。

    三佛侍师(法演)于一亭上夜话,及归,灯已灭。师于暗中日:“各人下一转语。”佛鉴曰;“彩凤舞丹霄。”佛眼日:“铁蛇横古路。”佛果曰:“看脚下。”师曰:“灭吾宗者,乃克勤尔。”

    (《五灯会元·卷十九》)

    三佛的“转语”,都高远别致,分别体现了各人的特点,而以佛果克勤的最为踏实凝重。“看脚下”,在黑漆漆的人生道路上,脚下若不安稳。眼睛若不明白,其理想、抱负和能力都会无济于事。五祖法演深知禅宗的时弊,也深知在禅林内“竞争”之激烈,要把清纯高明实在的禅法流传干秋、绝非易事。“灭吾宗者,乃克勤尔”,这是对他无上的赞誉。克勤的确不负重托,在克勤的时代,’门下有如“谋士如云,猛士如雨”的浩大局面,如大慧宗呆、虎丘绍隆、灵隐慧远、育王端裕、大伪法泰、华藏安民、华严祖觉等“善知识”百余人。在宋室南迁之后,这批禅匠广播海内,并传法日本,使临济——杨歧禅派达到了“一统天下”的鼎盛局面。在这一时期,是禅宗从机锋棒喝转变为文字禅、公案禅——话头禅的时期。唐末五代时的禅风,多从当下“接机”为主,禅师们“上堂”的“法语”并不多见。如沩仰、临济、德山、赵州、洞山、雪峰、云门、法眼等大师的“语录”多如云门的也仅三卷。《古尊宿语录》所收集的诸家语录、最多的是佛眼清远,有九卷之多。而佛果克勤,在《大藏经》收录的,仅“语录”就达二十卷,还有其著名的《碧岩录》十卷,《心要》——书信录三卷等,著作量和影响之大,在禅宗内是少见的。其弟子大慧宗杲更有“语录”——包括书信三十卷,还有《宗门武库》《正门眼藏》等著述多卷。

    什么是“话头禅”呢?就是要你去“参”一个公案,并专心致志,持之以恒,这样“日久月深,打成一片,忽然心花怒放,悟佛祖之机。”这样的方法,当然比流行已久的机锋棒喝踏实稳当,更适合于一般的人。俗话说:“只要切天深,铁棒磨成针。”这样下功夫,虽有损“顿悟”之嫌,但都避免了机锋棒喝使一些人落入“狂禅”的弊病。对参话头用功的方法,黄龙禅派的晦堂祖心禅师有个极好的譬喻:

    师(晦堂)问善请日:“风幡话,子作么生会?”清曰:“迥无入处,乞师方便。”师曰:“子见猫儿捕鼠乎?目晴不瞬,四足据地,诸根顺向,昔尾一致,拟无不中。子诚能如是,心无异缘,六根自净,默然而究,万无一失也。”请如教,岁余豁然。

    (《五灯会元·卷十七》)

    猫捉老鼠真是一心一意守在那儿,眼耳鼻心四肢头尾全都在那个尚不见踪迹的老鼠身上,以这种状态捕鼠,老鼠只要一露踪迹就难以逃遁。以这种精神参禅,那明心见性也就不至于无着。当然,参话头还有具体的一些方法,如大慧宗杲所说:

    看(话头时)不用博量,不用注解,不用要得分晓,不用向开口处承当,不用向举起处作道理,不用堕在空寂里,不用将心等悟,不用向宗师作略处领略,不用掉在无事匣子里。

    你看,好严格细致,能够这样,自然不会走火入魔。大慧宗杲继续说:

    但行住坐卧,时时提撕,狗子还有佛性也无?无!提撕得熟,口议心思不得,方寸里七上八下,如咬生铁橛。没滋味时,切莫退志,得如此时,却是个好消息。

    (《大慧宗杲禅师语录》)

    经过从五祖法演到大慧宗杲禅师等两三代禅宗大师的提倡,话头禅在宋元以来逐渐在丛林的参悟中成了定规,没有参过话头来的,是没有资格接受棒喝的,能下转语也无济于事。于是“狗子还有佛性也无?”“念佛的是谁?”“牛过窗牖,头身俱过,为什么尾巴过不了?”之类的话头,就大量充塞于丛林之中。文字禅和话头禅的兴起,虽一时有救弊之处,另一方面,却使后期禅宗进入一个僵化时期。也不能怪罪这几位祖师,因为“道在得人”,后来能别开生面,重辟路径的禅师几乎没有出现,加之宋以来儒家理学大盛,众多优秀的知识分子走入了理学之路,禅门内人才馈乏,加之人类社会意识的存在的运行,也并不以禅师们的意识为转移,中国佛教、包括禅宗在内,也必然要经过由弱到强,由盛而衰的过程——印度佛教早就是如此经历了。也许物极必反,穷则通,通则久。在人类文明大融合的二十一世纪中,禅宗——包括它的全部历史过程和精神精髓能够为人类提供一些启示,为人类精神的飞跃作出应有的贡献。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相关文章:冯学成居士)(五明学佛网相关文章:冯学成居士)  

 冯学成居士:心灵锁钥 后记 

 冯学成居士:心灵锁钥 第五章:中国圣贤心性观与佛教(二) 

 冯学成居士:心灵锁钥 第五章:中国圣贤心性观与佛教(一) 

 冯学成居士:心灵锁钥 第四章:顿悟成佛话念头(三)念头的 

 冯学成居士:心灵锁钥 第四章:顿悟成佛话念头(二)杀人刀 

 冯学成居士:心灵锁钥 第四章:顿悟成佛话念头(一)大机大 

 冯学成居士:心灵锁钥 第三章:是天上飘浮的云朵还是连通大 

 冯学成居士:心灵锁钥 第三章:是天上飘浮的云朵还是连通大 

 冯学成居士:心灵锁钥 第三章:是天上飘浮的云朵还是连通大 

 冯学成居士:心灵锁钥 第二章:心灵世界的内在机制与精神王 

 冯学成居士:心灵锁钥 第二章:心灵世界的内在机制与精神王 

 冯学成居士:心灵锁钥 第二章:心灵世界的内在机制与精神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