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湛如法师:认识幸福 创造幸福


   日期:2021/8/27 17:12: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认识幸福 创造幸福

湛如法师

所谓幸福,一般指人们的渴求在被得到满足或部分被得到满足时的感觉,是一种精神上的愉悦。也有人从伦理学的角度定义为:人在创造生活条件的社会实践中,由于感受和理解到个人 ,集体乃至人类的目标,理想和正义公益之事业的实现而得到人格上的满足。学者甚至列出幸福公式来为幸福感评分:

就某人的某一个幸福而言,某人对某事物的幸福感(F)与其对某事物事前的渴求度(Q),以及事后的被满足度(Z)以及每个人所特有的幸福系数(K)是成正比的,即:

幸福感(F)=幸福系数(K)×渴求度(Q)×被满足度(Z)

所谓幸福系数,即幸福感的差别系数。比如小孩的幸福感和成人之间就有很大差距,他们很可能只要有一根棒棒糖就开心半天,这就是有较高的幸福系数。那么,相对而言,小孩的幸福感就会比大人大。渴求度越高,幸福感也就越大。我们从大家最关心的被满足感来举例分析:

在幸福系数(K)和渴求度(Q)一定的情况下,被满足度(Z)越大,幸福感(F)也越大。满足度(Z)=渴求的事物实际被满足值÷所渴求事物的期望值。

当被满足度(Z)小于零时,幸福感将是一个负数,也就是渴求的结果不但没有获得幸福,反而陷入不幸当中。例如,炒股希望本周赢利10%,结果却亏损10%,结果当然是不幸。

当被满足度(Z)等于零时,那么幸福感(F)也为零,炒股情形中,相当于不赔不赚。

当被满足度(Z)大于零小于1时,说明渴求的事物有进步,但还没有达到预期目标,结果是有幸福感,但还有欠缺。炒股中就好比渴求本周赢利10%,结果是盈利小于10%。

当被满足度(Z)等于1时,说明渴求的事物完全被满足了,此时获得的幸福感是完美的。炒股中就好比渴求本周赢利10%,结果也是10%。

当被满足度(Z)大于1时,说明渴求的结果超出期望值,那么获得的幸福感也就超出想像。炒股中就好比渴求本周赢利10%,结果赢利大于10%。

这些理论,虽然都揭示了人类幸福的一些共性,但与佛教的幸福观念有很大差距。

在佛教中,感觉被称为“受”,即对各种境界而产生的苦、乐等精神作用。按照《俱舍论》所说受有五种,即忧受、喜受、苦受、乐受、舍受。其中喜受,是对应于心理的感觉;乐受,则是对应于生理的感觉。舍受,即平等之受,既没有开心感也没有不开心感。

所以,我们世间所谓“幸福”,可以归于“乐受”之中,指身心适悦的感觉。乐受也叫乐根。《大毗婆沙论》卷一四二说:“乐根云何?答:依顺乐触所生身心乐,平等受受所摄,是谓乐根。”佛教把所有美好的东西都称冠以乐字。如乐土、乐邦、乐果、乐法等等。佛教常说“离苦得乐”,这个乐,主要侧重于解脱道。按照经典所分,乐包括有世间与出世间两大类。《华严经随疏演义钞》说有五种乐:

一、出家乐,出家乐者,谓世间之人,多诸业惑烦恼。出家达道,永断是苦也。二、远离乐,远离乐者,即初禅天之乐也。谓初禅能远离欲界爱染烦恼,得觉观禅定,而生喜乐也。三、寂静乐,寂静乐者,即二禅天之乐也。谓二禅离初禅觉观散动,澄心寂静,乃发胜定之乐也。四、菩提乐,梵语菩提,华言道。谓菩萨无漏果成,自受菩提之乐,以慈心故,复以此乐转施众生也。五、涅?乐,梵语涅?,华言灭度。谓菩萨息化归真,入无余涅?,获最寂静,是名涅?乐也。

通俗来说,出家乐,即出家求道而解脱苦之乐。远离乐。即证初禅之乐,是远离欲与恶不善法之乐。寂静乐,即第二禅以上的乐,系止息寻、伺等精神作用之乐。菩提乐,即证得菩提之乐,远离烦恼而获真实智之乐。涅?乐,即远离现世生死之苦,一切惑业寂灭,而得究竟安稳,不生不死之境地。《法华经》之“药草喻品”说:“皆令离苦,得安隐乐、世间之乐,及涅?乐。”

佛教对于世间的所谓幸福,有著深刻的认识。我们可以提出目前最有针对性的几个方面来说明:

第一,世间的幸福都是暂时的。

《涅经》明确说:“诸行无常,是生灭法。”佛教唯识学更细致的分析人的所谓快乐的变化。比如,我们口渴的时候,能得到一杯水就是幸福的。我们可能当时就会认为,拥有清水就是最幸福的事情。但是,如果我们持续不断地喝下去,喝到肚胀,幸福感就会变为不幸感,我们会觉得痛苦。根据现代科学的研究,一次饮水过量会水中毒,严重的会危及生命。这样不仅不幸,而且可悲。可见世间幸福感的无常、虚假。就连德国哲学家叔本华也受到佛教思想的启发,曾说过:所谓幸福,就是前一个欲望得到满足,后一个欲望还没有产生的那一刹那。正视世间幸福的暂时性,可以帮我们摆脱贪执。

2007年美国爆发次贷危机以来,经济危机已经给我们上了财富乃至幸福无常的生动一课。人们在反省过去对于财富的贪婪的时候,也意识到消费主义的生活方式是不可持续的。人们以往总是希望从购买更多的消费品来获取幸福,甚至只有通过疯狂购物,才能缓解心里的压抑和紧张,导致“购物癖”的产生。而现在危机让财富的泡沫破灭,也让追求财富的脚步放慢。大家此时发现,幸福可以来自亲密美好的人际关系,幸福可以来自内心的和谐安宁。当我们有时间欣赏窗外的绿叶和鸟鸣的时候,我们手中的淡淡茶水,似乎也变得非常甘美。这是红酒雪茄刺激所不具有的宁静淡然。

第二,金钱不能天然带来幸福。

对于财富,佛教从解脱道的修持角度,有不同的说法。从声闻乘角度说,修行人不为物欲所累,视金钱如毒蛇,永嘉禅师在《证道歌》中说:“穷释子,口称贫,实是身贫道不贫。贫则身常披缕褐,道则心藏无价珍。”而大乘菩萨道则强调“善知方便利众生,巧把尘劳为佛事”,如维摩诘居士、善财童子,都是身家亿万。《法华经》强调一切世间治生产业,皆与实相不相违背。但是,佛教并不认为财富天然就能带来幸福。西方极乐世界,黄金为地,则黄金不过是地砖而已。只有善用财富,才能带来幸福,乃至获得解脱。大乘菩萨,对于财富应该说是宝而不贪。

《心性罪福因缘集》卷下记载了一个比丘送玉的故事,颇可玩味。僧伽陀国有一沙门,叫那求陀,智慧戒律修行慈悲,均已具足,所以很得大家的尊重。国王也到那求陀住的地方来供养他。供养的东西,有金银琉璃等各种珍宝。国王走后,那求陀就把这些东西施舍给了穷人。晚上,一伙强盗来抢劫,把房子里面的东西都抢光了。那求陀发现屋角还有一块琉璃玉居然拉下,连忙捡起玉来,追著强盗说:等一下啊,你们等一下!强盗十分奇怪,就停下来。那求陀欢欢喜喜地把宝玉递给强盗说:你们为什么不要这块玉呢,这可是七宝里面的宝玉啊!强盗大为惊怪,说:你怎么对财宝一点都不吝惜呢?那求陀说:我看见财宝,就像看见粪堆一样,怎么会贪爱!现在你们替我把粪堆清扫干净了,做得真好啊!强盗听了,大感惭愧,便要把抢来的财宝还给那求陀,那求陀坚决不要,进而为他们解说了佛教对待财物的态度:

“人间暂时由贪浮财,三途多劫受苦如是。是故智者见财厌舍,其诸愚人爱财生执。大师释迦教比丘云:汝等比丘,不求欲乐。于诸法中,可生厌离。观身如沫,观命如露。观于财物,如幻云想……乃至梦中不生贪乐。所以者何?多诸苦故。比丘常以少欲知足为其所行,是故我今不贪财宝。犹于身命更不生于一念爱心,何况其余浮云财物哉!”

强盗们听了这番话,痛哭流涕,都跟著那求陀比丘出家了。

那求陀送玉给强盗,可能有人觉得不可思议。其实,佛教宝而不贪,是因为自己还有更大的宝贝在。曾有达者把经商的人分成三类,一是生意人,二是商人,三是企业家。生意人单纯以追求利益为原则,有时候会见利忘义,甚至为利害人。商人则讲究君子爱财,取之有道。遵循商业原则,讲究商业道德。而企业家则更进一步“兼济天下”,获得财富的同时,不忘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以慈善回馈社会,把创业当做享受幸福的过程,而不拘泥在计较财富数量上。比尔盖茨乃至郭台铭这样的富豪,都是这类企业家的典范。

第三、从细微处感受幸福

学者研究幸福曾发现,幸福的记忆,更多的是来自细微琐屑生活小快乐的积累。调适好心态,珍惜当下的每一个幸福瞬间,就能获得持续的幸福。大家都喜欢无门慧开禅师的四季歌:“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现实生活中,就是要善于体会不同风景的美丽,感受不一样的幸福时刻。我们有以下六点忠告:

1、选择快乐而不选择利益。遵从我们内心的热情,选择对我们有意义并且让我们开心的事情。比如亲自泡一杯茶,而不去应酬一餐饭。

2、多和朋友在一起而少和工作在一起。不要被日常工作缠身,永远处在忙碌状态。亲密的人际关系,是你幸福感的信号。

3、正视自己的弱点而淡化对自己的期望。我们必须首先承认只有佛陀才被称为圆满,连菩萨都有细微无明没有断除。我们要正视自己的无能,不要勉强自己承受根本实现不了的期待,不要成为过高期望的奴隶,让自己的幸福系数提高。

4、简化生活而不是需索无度。更多并不意味著更好。环保的意识,不是单纯指物质方面,我们的心灵也需要环保,需要知足、感恩、惜缘、包容、担当。

5、更加慷慨而不是吝惜钱财。金融危机从很大程度上来说,对我们心理的影响超过物质的影响。世界范围看,不良状态并没有回到上世纪三十年代的大萧条。我们习惯性的捂紧口袋,只因为我们觉得经济环境差了,赚钱难了。可能我们拥有的财富,其实已经够普通人生活几辈子。我们这个时候需要的是加倍的慷慨,我们要体会到,这个时侯,有更多的人需要用我们的财富给他们创造幸福的生活。

6、感激生活而不是抱怨生活。生活艰难永远都是摆在眼前的事情。从微软角度来看,软体帝国,还面临著“垄断”的诉讼。生活什么时候可以随心所欲呢,在我们这个“娑婆世界”,五浊恶世,没有我们幻想的这样的事情会发生。我们不要把已经拥有的幸福当作理所当然,而要学会珍惜点点滴滴的幸福,比如家人的和谐,身体的健康,朋友的善缘,师长的关爱。我们要心存感激,要向他们表达感激。

和谐世界,众缘和合。和谐世界,广结善缘。这样的世界,才是幸福的世界。这样的人生,才是幸福的人生。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相关文章:湛如法师)(五明学佛网相关文章:湛如法师)  

 湛如法师:试析《大般涅槃经》的核心思想 

 湛如法师:禅宗的内涵及其实践 

 湛如法师:道信禅师的禅学思想 

 湛如法师:湛如法师访谈--怀念妙老 感恩闽院 

 湛如法师:浅谈《楞伽经》 

 湛如法师:在闭营式上的讲话 

 湛如法师:唐代帝王与佛教关系综论 

 湛如法师:僧祐律师评传 

 其它法师:责任心的修炼——从中国文化谈责任心(湛如法师) 

 湛如法师:敦煌结夏安居考察 

 湛如法师:世界佛教论坛主旨思想辨析 

 湛如法师:2001中越佛教教育研讨会总结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