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其它法师:对佛陀十八不共法的探索(戒斌)


   日期:2021/8/8 13:28: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对佛陀十八不共法的探索
戒斌
闽南佛学

  一、引言
  终日寻春不见春,芒鞋踏破岭头云,
  归来偶拈梅花嗅,春在枝头已十分。
  这首悟道禅诗,警策之意无非是:大道分明在眼前,迷时却不知不识,心随物转,触途成滞。迷时得来全不费功夫。说明道不远人。贵在自己荐得。
  修学者的目标,志在成佛。然而古往今来。许多修行者,任由痛下工夫无数,依然徘徊于佛道门外,芒鞋踏破无数双,不知归来在何处,尽管靠近树林,四处梅花仍见不到春,这是什么缘故呢?
  《楞严经》第一卷中圆满的答案是这样的①:
  “一切众生从无始以来,种种颠倒,业种自然,如恶叉业。诸修行人不能得成无上菩提……皆由不知二种根本、错乱修习。犹如煮沙,欲成嘉馔,纵经尘劫,终不能得。”
  此二根本,一是生死,二是菩提(即成佛)。众生如何从生死到达成佛,其过程,《胜鬘经》说:“生死者,依如来藏即佛法身,于众生中隐覆不显……有如来藏,说有生死。”②这里,如来藏道出了与生死密不可分的关系。《菩提等藏经》③亦说:“一切众生,虽在恶趣,烦恼身中有如来藏,德相具足,与佛无异……信乐此法,专心修学,等得解脱,成等正觉。普为世间施作佛事。如来藏,即佛的智慧德相,佛在菩提树下睹明星成正觉时,豁然大悟道:“奇哉,奇哉!大地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只因妄想执著,不能证得。”
  佛是自觉、觉他、觉行圆满的大圣人。佛的“自觉”简别于人天,“觉他”简别于二乘人,“觉行圆满”简别于菩萨,此最上果与“如来藏”、“智慧德相”等同。如来已成就有为无为等无量清净功果法,智慧广遍无穷际,非是二乘、菩萨所能及得,故称觉行圆满。确切地说,佛的觉行圆满功果法,就是佛不共通于余乘的智慧功德——佛陀十八不共法。
  学佛,就是佩如来之心印,开自家之宝藏,直入佛境,当下即佛。然而大多修行者都这样认为:佛最上果德高不可攀,一个薄福无智的生死凡夫,想从凡位直接修达至高无上的佛果,太不容易啊,可谓是可望而不可及。因之就不敢正视和挖掘它。努力研学探究。于是,佛十八不共法便门庭冷落,少人顾及。殊不知“心、佛、众生,三无差别。”④只不过,人迷而不觉罢了。若人能依之起行,则当下即佛也。
  这就是我探究佛陀十八不共法的意图。
  二、各经对佛不共法论述
  欲修习佛陀十八不共法,首先要对其轮廓有初步的了解。
  如来功德,为何不共呢?据《地持经》卷八说:它能超胜一切,不与下同。所谓“下”,一是针对凡夫二乘人等有无的不同;二是对菩萨满不满异而说。由此二因,故称不共。诸佛具有无量无边清净功德法。从广义上论:一切功德通名不共;从狭义上讲,即佛不共法唯十八种。由于佛德无量,隐显互举。因此除了十八不共法之外,尚有百四十八不共法暂置一旁,略列与其有瓜葛的别门说。
  佛十八不共法别门之说
  1、据《地持经》卷八,谓诸佛法,随德广论,不共无量,今据一门说:百四十法是指如来三十二相,八十随好、112   四一切种净合116、十力、四无畏130、大悲、不忘法,三念处,三不护、断诸习、一切种智,140共百四十不共法。
  2、《十住毗婆娑论》卷十中载:菩萨如是以三十二相,八十随好念佛生身已,继而念诸功德法,所谓:“又应以四十,不共法念佛,诸佛是法身,非但肉身故…….汝不应但以色身念佛,当以法观四十不共……。”(此四十法略去不举)。
  不管是“百四十种不共法”,抑或是四十不共法“,虽然名数各有不同,但都离不开十八不共法的范畴,能相互共相收摄。以“百四十不共”为例:十八不共法中“三业无失,三业随慧行”,由三十不护所摄;十八不共中无异想,三念处收;无不定心,百四十中定力收;无不知已舍,不忘法摄;慧无减、知见无减、慧了达三世,百四十中一切种智收;解脱无减,断诸习收;十八不共中欲、念、精进三无减,百四十中略而不论,百四十中的三十二相,八十随好,四一切种净、十力、无畏、大悲于十八不共法中隐而不彰。十八不共法,言简意赅,独到好处,便于探研。
  佛十八不共法独门之说
  佛之十八不共法,全称十八不共佛法,出自于《大品般若经》卷五《广乘品》,现依据一门来论十八。此十八不法即:一、佛身无失。二、佛口无失。三、佛念无失。四、无异想。五、无不定心。六、无不知已舍。七、欲无减。八、精进无减。九、念无减。十、慧无减。十一、解脱无减。十二、解脱知见无减。十三、一切身业随智慧行。十四、一切口业随智慧行。十五、一切意业随智慧行。十六、智慧知过去世无碍。十七、智慧知未来世无碍。十八、智慧知现在世无碍。
  佛身、口、念三无失是指佛无量劫来以戒定慧、慈善修心养身,证得无量智慧辨才及第一義安稳,身、口、意三业离过纯净,没有误失;无异想、无不定心、无不知已舍是说佛定心不乱,以无分别智平等普渡众生,自行和他化功德已达炉火纯青;欲、精进无减是赞叹佛陀虽然善法福德无一不俱,却为欲度众生恒行精进,没有退转;念无减是讲佛的智慧相应圆满,没有缺减;解脱、解脱知见无减是说佛无边烦恼已断,得大解脱,知见明了,没有暗障;一切三业随智慧行是针对佛身口意三业,阐明佛先以智慧观察得失,然后再造作三业,不令有过犯;智慧知三世无碍是说佛的智慧照知过去、未来、现在世所有一切事,或有情法,无情法,都能通达无碍。
  三、不共与共的差别
  佛十八不共法真伪之辨:
  佛十八不共法,有三种说法,一是如前所说的十八种不共法;二是迦旃延尼子所说;三是有余论师所说。到底哪种为真不共法呢?佛独特妙法是建立在何种特性上?否定非真十八不共法的理由在何处?根据龙树学,龙树立破善巧的采用方法,即应成破法,就是破斥敌方的过失来成立自己的观点。他在三种说法中所判的两种“非法不共”是:
  迦旃延尼子说的十八不共法非真,这十八种法,即如来十力、四无畏、大悲、三念处。
  否定此说非真理的理由,是因为此十八法并不是释子的说法,而是迦旃延尼子的说。释子决不会有这种说法,既然不是释子的说法,就断然不会是真不共法。唯释子三说才算不共法。况且,佛德如海,无边无垠,为什么不说别的法是不共法,况且,佛德如海,无边无垠,为什么不说别的法是不共法,却偏偏拣择如来十力、四无畏等十八法,以充作佛十八不共法呢?如果非要说十力等功德为不共法的话,那么,罗汉、辟支佛及诸菩萨亦能知是处非是处(十力中初力)了,果真这样,十八不共法反倒成为共通法,决无是事,由此可知此说非真。
  2、有余论师所说的十八不共法非真。这十八法即:一如来具一切智、所知宽广。二具无量功德。三具大悲心。四智慧自在,所知无碍。五、禅定自在。六、变化自在。七、能授又无量记别。八、所记不虚。九、言无失。十、慧无减,所知不退。十一、常持行舍心。十二、知时非时。十三、念无失。十四、无烦恼习。十五、无能如法出其过失。十六、无能见其顶者。十七、足下柔濡,众生遇者即得受乐。十八、得神通力,转众生心令易化度。
  否定此说非真的理由:是因为这十八种法并非出自三藏经典,而是声闻和诸论师等,为了要集中抄录经中赞佛功德的言语,才做成这十八种法,又深恐自己的论证不够正确,便从大乘不共法中偏面取用言无失、念无失、智慧无减,常行舍心四种凑合而成。况且,这十八种法中的“无见顶相”“足下柔濡”是佛的相好,如果把它也说为不共法,不共何其多,何止十八法?
  看来,第一种说才是真十八不共法,余处皆非。真不共之法的特征在于:但说智慧功德,不说自然果报,真假区别即在此处。
  (二)二乘和菩萨的共分十八不共法
  有了衡量十八不共的真伪标准,判别共与非共就易如反掌了。除了前两种非不共法外,尚有一种十八法,是如何显示共分?很值得一提。《大品般若波罗密经。初品》中说:“舍利弗,菩萨摩诃萨,欲遍知佛十力、四无畏、四无碍智、十八不共法,大慈大悲,当习般若波罗密。”佛十力、四无畏、四无碍智、既然已成其说,被定为二乘菩萨的共分十八法,就当略析:
  所谓十力:一、即如来是处非是处。二、自业智力。三、定力。四、诸根利利钝智力。五、欲力。六、性力。七、至处道力。八、宿命智力。九、天眼智力。十、漏尽智力。
  所谓四无畏:是指一切智无畏、漏尽无畏、能说尽苦道无畏。
  所谓四无碍智、指义、法、辞、乐说四种无碍智。
  此十八种法,非在龙树否定的两说之列,却与十八不共法并驾齐躯,共为诸佛无上功德法,然够不上不共的资格,它是二乘与菩萨的共分十八法,主要原因是,在二乘与菩萨中,能了了通达此十八法,不乏其人。
  1、于佛十力有分者:声闻中舍利弗能够分别诸法,畅演一句,通达无碍。佛曾表示衷心赞叹。说他善通法性;阿泥卢豆在诸阿罗汉中天眼第一;并且二乘菩萨皆能知是处(初力总摄余九力),如是等等不一一举例,知二乘菩萨于佛十力有分。
  2、于佛四无畏有分者:不惟佛在大众中能做狮子吼。在佛的诸多弟子中,亦能于众中智心不怯,比如宾徒罗叵罗埵逝长老被佛僧团诸比丘一举推为能狮子吼第一:舍利弗也对自发誓云:我七日七夜,能演畅大法一义,令无穷尽,所以并非二乘人等,于佛四无所畏无分。
  3、于佛四无碍智分别通达者:佛弟子中诸阿罗汉,诸如舍利弗、目犍连、富楼那、阿难、迦旃延等,都能够在四分别慧之中,通达无碍,知是义,是名字,是语言,是乐说。说明了于四无碍智能分别通达者非佛一人。
  可见,佛十力、四无畏、四无碍智,这十八种法,三乘通用,是为共分十八法。
  四、惟佛独具不共法十八法
  佛陀十八不共法,处处显示出其殊胜无比,巍巍特有之德不为声闻、辟支佛等所具备。
  持戒
  佛无量阿僧祇劫持戒清净,离诸烦恼染习,而二乘人等习戒不久,顶多不过六十劫,虽然已断恶源,但烦恼习气并未全弃,这差别表现在三业之中:
  1、身无失不共。佛作为三界典范,持戒功德具足,身业得无所失。而二乘人,在造作身时有明显的过失。如桥梵波提吐食后,又用舌头往地面舔食;摩头盘比丘跳上他人的住宅屋顶及树上嘻戏。
  2、口无失不共:佛所说教法随众机宜,辨才无碍,口业无失。而二乘人于口业有失。如舍利弗率大众回归住所时高声谈话。如此能知佛与声闻等有别。
  3、念无失不共:佛因持戒功德,能意念清净,无有散乱。而二乘人有此过失。如难陀有贪习而欢喜接近女众,是为意失。
  定慧
  1、无异想不共:佛与声闻等于无异想有差别。佛从旷远世以来,视一切众生平等一如,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子是我母,无怨亲想,普渡群迷;声闻等断佛法身慧命,视三界如牢狱,生死如冤家,但求自利,不利他人,一视同仁,普利大众更谈不上了。
  2、无定心不共:佛与声闻等,对此之别是:佛于行住坐卧中,常不离甚深禅定,摄心一切善法中。若从定起,能一心不乱深入欲界定;而声闻等从定起,或入无记心,善心或退入后心,散乱无章无有定律。佛在定中能说法时,化主、化人同时在说。声闻法化人、化主不能兼说于一时;佛一切智满,心力均匀,无烦恼法,对一切法坚定不疑。声闻等对一切法处处怀有疑问,烦恼习气生起时,退法心散。
  3、无不知已舍不共:佛对一切法能照知方舍,没有不了知而放弃,自行门说每一念都能悉知其粗细深浅,知后便舍;声闻等无有是力,有时错摄心,掉心时亦不会行舍心想,未平等就舍弃。从利生论,佛终究不舍有情事;而声闻等沉空滞寂,中止化城。
  五分法身
  1、欲、精进无减不共:佛的福德虽满,世世欲度众生,恒行精进。不知厌倦;声闻等悲智不足,少有善法,知难而退,没有恒常精进之力。如舍利弗过去世曾发大心行布施波罗密,天有欲知其道心(坚固的程度)浅深,化作婆罗门前来试探,向他讨取双目,舍利弗欲满足布施成就,忍痛挖出恭敬献上。不期乞者将目摔置地上,嫌臭踩踢、佛袖而去。舍利弗由此感慨:“大心难发啊!”就此退灭初发之心,不求增进。又如,释迦菩萨以勇猛精进之力。超越九劫,疾速成佛。弥勒菩萨却略逊一筹。所以在欲无减与精进无减中,二乘菩萨与佛有差别。
  2、念无减不共:佛与声闻等。于此之间的差别在于:佛持念具足,念念中都能分别三相,无有一法徒然错过不念;声闻等因修四念处,念力虽牢却减少,念宿命最多也不过八万劫,并且于见谛道,不能念念分别。况且,佛于宿命智力随念知有力;声闻等却于此无力。由此看出,念无减不共。
  3、慧无减不共:诸佛如来是具一切智智,于一切法智慧圆融无碍,声闻等虽然亦具足能达普遍法性的总相智,但缺少菩萨的道种种智,更无如来的最微妙智。
  4、解脱无减不共:佛远离一切执着,智慧最上乘,无有烦恼染习,得六通及解脱,已尽诸漏而解脱无减;声闻等智慧不如佛,烦恼习气未尽解脱有减。故佛与声闻等于解脱无减不共。
  5、解脱知见无减不共:佛上下根智慧成就,了知诸法念念别相生灭,解脱知见无减;声闻等不得一切智慧,上上根智慧不成就,诸法念念生灭,不知别相分别,故于解脱知见有减,因而有别。
  (四)智慧
  一切身、口、意业随慧行不共。此差别在于:佛每时每刻无不在利益众生。在行身口意三业时,以智慧观照,随智而转。诸天及厌恶众生,只要是一闻到佛的气息香味,便能舍弃五欲,发心修善,信力清净;声闻等无有此智为先导,作善时,三业便善。意业有时无记等,如大迦叶闻歌起舞,为身业不随慧行。阿那律师随口骂人,为口业不随慧行。舍利弗闻佛言其不净食而不复受请赴食,为意业不随慧行。
  (五)三世无碍
  智慧知三世无碍不共:佛与声闻等差别在于:佛是一切智人,以甚深智慧于过去、未来、现在三世中悉知无碍。除佛之外,其他人于三世中智慧皆是有碍,甚至观世音、弥勒、舍利弗等大菩萨、大贤圣,亦于三世中智慧不能尽情舒展,通达无碍,故为不共。
  五、佛陀十八不共法的实践意义
  (一)辨析佛智慧行的重要性
  佛十八不共法中,身业无失,身业随慧行即身业;口业无失,口业随慧行即口业;余不共法统归意业范畴。龙树菩萨判定大乘说十八不共,一切皆以智慧为义,智慧为主。十八不共体唯智慧,因此,佛所有的智慧功德法,以依三业起行,以般若为导首告成。它具有指示众生种种不同解脱道的功用。为了更好加强对佛智慧行的般若概念有个整体认识,此处针对有人疑佛三业似不随慧行七个问难中,示举三例,以达到从中体会佛智慧行的必要。
  1、佛入外道众中说法无人信受:佛因四缘入外道众中说法,并非人信受。一即明知外道顽愚不化,入其众中为令外道种后世因缘;二为止外道误以为佛有傲慢心而入外道众中;三为止外道疑佛无悲愍平等心而入;四为令外道弟子信乐坚固。故此并非佛身业有失,而是随慧而行。
  2、佛骂弟子狂愚人,骂提婆达多狂人、死人、嗽唾人:佛骂弟子并非恶心,因有众生为恶覆而不受佛语,不懂佛之深心,为教令其分别善不善法,拔众生苦难之处,故而骂弟子愚人。是为苦切语、为方便对治,才有骂言,而非口业有失。佛骂调达狂人,是因为调过罪重当入地狱;骂其是死人,是提婆达多道貌岸然似人却不能集善法;骂其为死人,是因其贪图利养,妄图夺取教团权位。为了教化之便,佛运用种种“方便智”现苦切语,是故非是口失,而是佛口业随智慧行。
  3、佛不知阿兰迦兰等先前命终,欲前往为之说法:佛先前曾依阿兰迦兰等出家,为断人疑佛妙法从其处所得,为让人知其未闻妙法而衰亡。又佛只念其是否已死。故佛非不知他人命终,而是悲智之心在起指导作用。非意业不随慧行。
  从上番答辨,能够看出,佛之智慧行,其实是一种以众生为出发点的善行方便之法,是以菩萨大悲相应平等大悲,远非俗慧可比。佛之般若好比金子,方便如炼熟的金子,可做种种饰物。正象《大智度论》所言:“般若将入毕竟空,绝诸戏论;方便将出毕竟空,严土熟生。”这句话说是说;般若与方便。不一不异。般若侧重于法空的体证,方便侧重于救济众生的大行,以权宜之法利济群生。此智从二乘身口意三业尚且寻觅不到,何况凡夫?所以唯有佛之身口意三业能处处随智慧而行。经曰:“五度如盲,般若为眼。”若没有般若,一切修行皆成为盲目性,不是落于凡外,便堕于小乘,但也不是以为有般若,其余五度就可以不要了。必须依靠布施、持戒等众行的配合,使修行不致发生错误,才称名随智慧行。
  般若也有层次之分。《大智度论》说:“般若甚深,智不足称。”佛所觉证的十八不共法真般若,不但不是凡夫外道所能智解,也不是有所得小乘和大乘学者的相似慧,对于宇宙人生真理的正确觉悟,声闻也可证得,但不能普遍证得。二乘行者得无我我所慧,解脱生死,虽称为般若,但不是真般若;菩萨虽了知无分别法性,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这时般若还没究竟圆满,得有诸佛护持,及发心度脱一切众生的本领,于是不入涅槃,趣入佛果菩提。因此。菩萨虽能普遍证得,但如十三、十四的月亮,还没有圆满,不是无上,唯佛所证的智慧,如十五月夜,皎洁圆满。因此,我们不贪求凡夫的俗智俗慧,外道的邪智邪慧,二乘的遍智遍慧,唯依大乘般若进趣佛果。
  般若与菩提,本非二事。鸠摩罗什说:“菩提是老般若。”诸佛菩提,非仅是智慧,是以慧为中心,融摄佛果一切功德。在修行时,觉未圆满,名为般若,到证得究竟圆满,即名无上菩提。故经常有三乘的层次差别。《金刚经》云:“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也就是证智浅深而说有差别。有此三名,实即一般若。如年幼为孩童,读书名学生,长大成教授的道理一样。可见,佛正觉现澄的般若智慧,本来无二无别,是故“般若本无二,随机说成异。”
  《心经》里有这样的一句话:“菩提萨垂,依般若波罗密多故,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无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密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共声闻的涅槃德、不共二乘的菩提德,都是依此无与伦比的圣智,才能圆满诸功德。所以佛智慧行相当重要,是佛甚深宝藏。如学佛不进修此门,不正是如入宝山而空回吗?如此则不难体会从佛陀身口意三业之中流出大乘般若的深刻含义了。
  (二)十八不共法的实践意义
  六祖慧能大师曾在《坛经》中开示说:“汝今当信佛知见者,只汝身心……吾示劝一切人,于自心中常开佛之知见。”
  凡夫与圣者,本来同样具足“有让之身”。只因凡夫愚痴,以无明为业,系缚在生死之中不得自在。而圣人因修持而得净智,解脱了生死系缚。凡圣之别,就在一心。佛的知见正是为使生死凡愚悟入佛的境界,因此,要开发佛的智慧,首先应对佛法树立根深蒂固的信念。佛法的真实意义就在发菩提心。修菩萨行,得如来果。只要对所进修甚深宝藏——佛十八不共法坚信不疑,就能达问最高佛趣。龙树菩萨说:“佛法大海,信唯能入,智唯能度。”如以凡夫之见衡量一切,认为自已没有净智,无有神通,不是圣者,如是无信,就不能如法起修更得不到般若智火的熏炼,就堵绝成道之路了。
  光有信念还不够,须立大愿,经云:“如来大智尊,显说功德证。忍慧福业力,誓顾力最胜。”如阿弥陀佛的四十八愿,药师如来的十二愿,普贤菩萨的十大愿,观音大士的十二愿。若无坚定不移的愿力,是无法成就目标的。所以要了生死、得解脱、度众生、成佛道,无一不凭籍愿力。有了真切愿望的支持、向着佛道迈进时,就不会懈怠而退,百折不挠,到达终点。
  有了信愿,还要观行。大乘般若修学法则以正见为发端,推广到六度,都以般若作为导首和目的。佛十八不共法在实践过程中,即因即果,从无漏八正道的观行中体现得淋漓尽致。
  先由正见的生起引发正思惟,因闻慧、思慧,而修得解脱知见无减,解脱无减和慧无减,慧知三世无碍;经过正思惟后起行正语、正业和正命。因净戒精严,修得身口意三业无失,身口意三业无失,身口意三业随慧行;尔后发大勇猛正精进心,因勤修戒定慧三无漏学,修得欲、精进两种无减;依精进力,由净妙戒行生正定和正念。因定心无所散乱,修得无[定心、无异想、无不知已舍。不过,佛十八不共法不管是从因上修,还定果上得,皆以大乘般若般若指引,才是佛十八不共法的实践意义所在。
  佛十八不共法仅是无漏八正道的真实写照,同时还总括了戒定慧三无漏学的全部内容,因此是大乘佛法修学核心。十八不共法中,佛陀设立身口意三业无失,三业随智慧行诸净戒,是为了对治烦恼,烦恼静则得清凉,防犯三业的过失。待聚足资粮,以不可动摇的决定胜解作为方便(加行),随趋而入无定心、无异想,无不知已舍三种定中,排除一切散乱、掉举等,调练悲愍心的功能,以达随心所欲地使用。有了实相的整个体认和通达,依定发慧,重修解脱知见、解脱、智慧三无减、慧知三世无碍这六道地(修道位),圆满大智大慧;观行的结果,无所得一切种智,无上(究竟),由此推之,佛十八不共法又是五位次第修学法门,可见,三乘教法之所以有异名之分,是因为观行有深和浅的差别。
  (三)佛陀十八不共法的意蕴
  佛十八不共法,只是一种导悟媒体,目的在于适应众生对甚深义理不能信受,为了随顺众生的心境,使其接受佛法,次第引导,令得佛法功德而方便说。
  黄糵祖师说:“为有贪瞋痴,即立戒定慧,本无烦恼,蔫用菩提。“
  诸修行人本来希望得道成果,却在中途停滞在化城,就是因为迷真执似。对于义理,厌有着空,不达法空,患见魔障,便全障了佛的知见,故此,正由于有众生种种生死妄执之相,才安立十八不共法以显真。
  祖师云:“佛说一切法,为除一切心,我无一切心,何用一切法?”(《古尊宿语录》卷三)
  一般人听到如来藏或佛的智慧功德,只记得成就佛果,而忽略了生死轮回妄本这一面。因此,不能听到佛十八不共法这一名词,就执著有这一真实的无上法。慎之,慎之!
  佛之第一义谛绝不能用言说文字形容。能说出来的,都是变了质的佛法。第一义的契入在于悟。悟是一种非概念、非逻辑、超感觉、超智识的纯碎经验,是一种直觉。迷与悟之间只在一念,所谓一念相应,便成正觉。禅师用“如人饮水、冷暧必须自己喝上一口,才能用直觉感受到它是冷是暧,你的感觉与水的冷暧合一,不分能感与所感。也就是说,第一认不许思量与拟议。所以佛对闻道者的期望是善于义。无奈凡夫对佛所说法产生种种遍计执着,不知蓦然回首,由言悟义。不少修行者总是围绕着什么是佛法大意等问题纠缠不清,而屡遭禅师们的棒喝。
  黄糵大师说:“诸佛与一切众生,唯是一心更无别法。此心无始以来,不曾生不曾灭、不青不黄、无形无相、不属有无,不计新旧、非常非短,非大非小。超过一切限量名言,踪迹对待,当体即是,动念即乖。犹如虚空,无边无际,不可测度。”(《古尊宿语录》卷三)
  这说明人人都是佛,只因十八不共功德智慧深埋在五蕴山内,误入见闻觉知分别心见,迷不自觉。如果根尘脱离,狂心即歇、深具十八不共法之藏,即如日升于虚空,照天鉴天,十方世界更无障碍。
  《菩萨戒经》云“我本已自性清净。”这表明了人的生理活动和生活活动,都是它德相妙用的体现。所以六祖说:“凡夫即佛,烦恼即菩提,前念迷而即佛是凡夫,后念悟而即凡夫是佛。前念取境即烦恼,后念离境即菩提。”
  既然人的体性是佛,那么,我们穿衣吃饭行住坐卧,无一不是真如体性般若妙用的显露,一切视听言动,无一而非殊胜的佛行。只要深深通达这一真相,则一切如来十八不共法的功德,无不现成,不假修学,即得受用。所谓“色声浩浩地,佛法祇如是,拟议及思量,白云千万里。”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相关文章:其它法师)(五明学佛网相关文章:其它法师)  

 其它法师:心经讲记(纯果法师) 

 其它法师:佛说盂兰盆经讲记(显明法师) 

 其它法师:破迷开悟,离苦得乐(德行法师) 

 其它法师:破迷开悟,离苦得乐(德行法师) 

 其它法师:一声“南无佛” 皆共成佛道 

 其它法师:九华山晓悟老法师开示录 

 其它法师:去除心中的那根刺(通德法师) 

 其它法师:断除妄念亦能健康长寿 

 其它法师:绍云法师开示录 

 其它法师:禅七讲话(惟因老和尚) 

 其它法师:善导大师的念佛思想(心行法师) 

 其它法师:以传统「智慧道德修养」化解地球危机(从慈法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