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居士文章

 吕有祥教授:澄观对“普贤”的诠解


   日期:2021/2/26 16:59: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澄观对“普贤”的诠解

吕有祥

普贤,梵语Samantabhadra(音译邲输跋陀或三曼跋陀)的意译,亦译遍吉,为印度佛教经典中经常出现的诸多菩萨之一,亦是中国佛教界和信佛者崇拜的四大菩萨(普贤、观音、文殊、地藏)之一,峨眉山传为普贤菩萨显圣应化的道场而闻名于世。

普贤之成为中国佛教中被崇拜的主要对象,即在于他具有“十大行愿”的无量功德。“十大行愿”出自《华严经》,内容是:一礼敬诸佛;二称赞如来;三广修供养;四忏悔业障;五随喜功德;六请转*轮;七请佛住世;八常随佛学;九恒顺众生;十普皆回向。“十大行愿”出自《华严经·普贤行愿品》。广学诸宗、精研《华严》,堪称“华严疏主”的华严宗四祖澄观,对《华严经》中的“上首”菩萨普贤的崇敬之情不言而喻。史载,唐大历十一年(776)澄观专程由五台山造访峨眉,“求见普贤,登险陟高,备观圣像”,并认为“文殊主智,普贤主理,二圣合为毗卢遮那,万行兼通,即是《华严》之义也。吾既游普贤之境界,洎妙吉之乡原,不疏毗卢,有辜二圣矣。”(宋赞宁《高僧传·澄观传》)于是作《普贤行愿品疏》流布于世。又在所作《大华严经略策》和《华严三圣圆融观》中集中诠解“普贤”的名义。

一、“德周法界曰普,至顺调善曰贤”

“德周法界曰普,至顺调善曰贤”,意谓菩萨的行愿功德周遍于整个法界(宇宙万法),所以称为“普”,绝对顺应佛法,调伏业障,达到至善,所以称为“贤”。(宗密在其着《圆觉经略疏》中释“普贤”云:约自体说,体性周遍曰普,随缘成德曰贤;约诸位说,曲济无遗曰普,邻极亚圣曰贤;的当位说,德无不周曰普,调柔善顺曰贤。实为对“德无不周曰普,至顺调善曰贤”的分疏。)此语本出自华严宗三祖法藏的《华严经探玄记》,澄观宗承法藏的思想,在《大华严经略策》中援引此语,并衍释其义。澄观认为,“普贤”表示行愿功德无尽,但可“略收十门”,即大体归纳为十个方面:

一、“所求普,要求一切如来平等证故”。即要平等地求证一切法性真如而无差别和欠缺。

二、“所化普,要化无尽众生界故”。即要使天上、人间、地狱的一切有情都得到化导而无一遗漏。

三、:“所断普,要化无边烦恼海故”。即要使众生的无量烦恼断除无余。

四、“事行普,要无一行而不行故”。即具备修行成佛所需的一切身口意之修行。

五、“理行普,一一事行彻性源故”。即身口意之每一修行完全契入真如法性之理。

六、“无碍行普,事理二行互交彻故”。即事行遍彻于理,理行遍彻于事,事行与理行相即无碍。

七、“融通行普,随一一行摄无尽故”。即每一事行和理行含摄一切事行和理行。

八、“所起用普,用无不周故”。即普贤菩萨的神通妙用能周遍于宇宙万法。

九、“所行处普,上之八门遍帝网刹一切处故”。即以上八门遍于诸天及世界一切处,并互相摄入,重重无尽。

十、“所行时普,穷三际时念劫圆融无竟期故”。即以上八门贯穿于过去、现在、未来,短至一念、长至万劫之一切时间,并互相融含,无穷无尽。

澄观在以上十门中分别从不同的角度诠解“普贤”的名义。可以说,第一、二、三门是从普贤行愿的目标、对象、范围的角度解释“普贤”的名义;第四、五、六门是从事理及无碍的角度解释“普贤”的名义;第七门是从一多的角度解释“普贤”的名义;第八门是从体用的角度解释“普贤”的名义;第九、十门是从时空的角度解释“普贤”的名义。总之,在澄观看来,普贤之称为普贤,是因为此菩萨的行愿功德周遍于一切时空和一切事理,目标是使一切众生同断烦恼业障,同证真如佛果。

二、“文殊主智,普贤主理”

澄观在《华严三圣圆融观》里,论述了文殊、普贤与毗卢遮那如来——“华严三圣”之间的关系,在对文殊、普贤二圣法门的对照中表述了他的普贤法门观。他认为:“二圣为因,如来为果”,即文殊、普贤二圣法门同是化导众生证人如来佛果的胜因;而二圣法门各有所主,相互对待,同时又互相融通、互相成就,叫做“相对明表,相融显圆”。

关于“相对明表”,澄观说:

一、以能信、所信相对。谓普贤表所信之法界,即在缠如来藏。故《理趣般若》云“一切众生皆如来藏”,普贤菩萨自体遍故。……文殊表能信之心。《佛名经》云“一切诸佛,皆因文殊而发心”者,表依信发故。

二、以解行相对。普贤表所起万行,上下诸经皆言普贤行故。文殊表能起之解,通解事理穷方便故。

三、以理智相对。普贤表所证法界,即出缠如来藏,……普贤身相如虚空故。又,见普贤即得智波罗密者,明依于理而发智故。文殊表能证大智,……文殊于诸经中所说法门多显般若智故。

依澄观所说,文殊法门主持“能”的方面,表现为“能信之心”(对佛法的信仰)、“能起之解”(对佛法的认识理解)、“能证之智”(证入真如的智慧);与之相对待,普贤法门则主持“所”的方面,表现为“所信之法界”(“法界者,总相也,包理包事及无碍”)、“所起之万行”(对佛法的各种修行)、“所证法界”(主要指真如之理)。“能”与“所”,即主观认知能力及其攀缘的对象,其根本内容指般若智慧和真如之理,故澄观云:“文殊主智,普贤主理”。

关于“相融显圆”澄观认为其中有二义:其一为“二圣法门,各自圆融”,他说:

文殊必因于信方能成解,有解无信,增邪见故;有信无解,长无明故;信解真正,方了本原,成其极智。……是以文殊三事融通隐隐。

普贤三事自相融者,理若无行,理终不显,依体起行,行必称体。由行证理,理无行外之理;由理显行,行无理外之行。……由是普贤三事涉入重重。

就是说,文殊法门的“信”、“解”、“智”三者之间互相贯通、互相依存、互相成就;普贤法门的“体”(如来)、“行”、“理”三者之间亦是互相贯通、互相依存、互相成就。

其二为“二圣法门,互相融通”,澄观以五种“不二”说明之:

一、“能所不二”。即文殊法门的“能信之心”与普贤法门的“所信法界”相因相成,不可分离。“要因于信,方知法界,信不信理,信即为邪,故能所不

二、“解行不二”。即文殊法门的“能起之解”与普贤法门的“所起万行”相依相成,融为一体。“要藉于解,方能起行,称解起行,行不异解,则解行不二。”

三、“理智不二”。即文殊法门的“能起之智”与普贤法门的“所证之理”相依相成,冥通为一。“以智是理用,体理成智,还照于理,智与理冥,方曰真智,则理智无二。故经云‘无有如外智,能证于如;亦无智外如,为智所入’。”

由于法界真如为“体”,为“虚寂”,般若智慧为“用”为“观照”,从而出现以下两种“不二”。

四、“定慧不二”。“法界寂照名止,寂而常照名观,观穷数极,妙符乎寂,即定慧不二。”

五、“体用不二”。“即体之用曰智,即用之体曰理,即体用不二。”

总之,文殊主导的心、解、智、用、观照之法门,与普贤主导的法界、行、理、体、寂定之法门,一方面相互对待而有区别,以显出各自法门的不同;一方面又不能各自独存,而是互为前提、互相涵摄、融通为一,“文殊三事融通隐隐,即是普贤三事涉入重重。此二不异名普贤帝网之行。”

三、“理事圆融,为普贤行”

“理事无碍”是华严宗的中心命题和最终境界。华严宗的“理”是“法性”、“真如”、“实相”、“如来”、“空”、“本体”的别名;“事”是“法相”、“形色”、“行事”、“有”的概称。所谓“理事无碍”,澄观云:“理事无碍者,更无形相,全在相中,互夺互亡,故云无碍”,也就是空有一体,理事一如,一理含摄一切事,一事含摄一切理。有了这种悟解,就能触事皆理、触色皆空,继而理事双亡、空有双冥,消除心境、能所、行解、理智等一切二元分别,达到修证的最高境界,也是普贤行愿的最终目的。又因理事融通无碍、一如不二,因此所谓普贤之行,“非次第行布之行”,“一道真善,当体已称普贤行矣”。

“普贤”一名,历代不乏解释者,而澄观的诠解较为详尽且为时较早,其后诸家所释,或详或略,大意未超出澄观的诠解。澄观应用能所、理事、解行、理智、一多、体用等范畴,对普贤法门的诠解,无疑是依《华严经》义而进行的创造性诠解。诠解中贯穿的“相对相融”的观点和方法,闪烁着关于主体与客体(能所)、本体与现象(理事)、认识与实践(解行)等对立统一的理性思辩。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相关文章:吕有祥教授)(五明学佛网相关文章:吕有祥教授)  

 吕有祥教授:永明延寿禅师论念佛与修禅 

 吕有祥教授:佛教辩证思维略析 

 吕有祥教授:略说弥勒菩萨中国化及其精神内涵 

 吕有祥教授:佛教使命与人间佛教的杰出践行者——真禅大师圆 

 吕有祥教授:马祖禅风述略 

 吕有祥教授:自利利他精神的现代价值 

 吕有祥教授:楚山绍琦禅学思想概述 

 吕有祥教授:树立中国佛教形象之浅见 

 吕有祥教授:十年来中国佛教研究述略(1987—1996) 

 吕有祥教授:智者大师《奉晋王述匡山寺书》 

 吕有祥教授:永明延寿禅师的念佛论 

 吕有祥教授:道生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