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居士文章

 吴汝钧教授:龙树与华严哲学


   日期:2020/12/29 12:08: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龙树与华严哲学

吴汝钧

关于华严思想,一般认为是沿‘华严经’、唯识与‘起信论’发展而来。其实它与龙树思想有一定的理论关连。在思考方法上,华严的论典便常引用龙树的四句法。华严的开祖法藏更明言四句为入法的方便。本文郎要从理论着手,看龙树与华严的关连。我们亦会论及华严有过于龙树之处。关于华严,我们以法藏为主。

法藏判五教。其中的大乘始教,分空始教与相始教。空始教即指龙树与‘般若经’的空观,两者都宣说“诸法皆空”。这空始教在法藏所综合的十宗中,相当于一切皆空宗。在修行的姿态来说,这始教与终教同被列归渐教。

一、空典缘起的关系

笔者在拙文‘龙树之论空假中’中曾谓,龙树哲学中最重要的观念是空,整部‘中论’可以说是发挥空论。空的另一面表示郎是缘起。这可见于‘中论’的一偈中:

家因缘生法,我说即是空(无)。

这裹龙树把因缘生法或缘起(因缘生法亦郎缘起之法,亦是指缘起)与空等同起来。它们是在那一方面等同呢?笔者在‘从逻辑舆辩证法看龙树的论证’一文中表示,它们是在逻辑意义的外延方面等同。它们实有互相限制,相即不离的关系。即是说,空是缘起的空,缘起是空的缘起。并无缘起以外的空,也无空以外的缘起。

何以空与缘起可以相连起来?这是因为,空即是无自性或自性的否定。缘起的东西,都无自性,故是空。这仍是“家因缘生法,我说郎是空”之意。而亦由于有自性的否定,或空,因而可有缘起。故无缘起,郎无空。另一面,无空,郎缘起不可能。笔者在‘龙树之论空假中’一文中表示,缘起与空是逻辑地相涵的。缘起性空,或性空缘起,是分析的命题:缘起必定包摄性空,性空必定包摄缘起。

“无缘起,郎无空”,或空依于缘起,这是显明的。“无空,郎缘起不可能”,或缘起依于空,则有进一步解释的必要。空是无自性,自性是自足的,不依待的,不需条件的;它自然排斥作为条件的缘。故无自性的空,才能容纳条件,使缘起可能,成就缘起法。这种关系,龙树在‘中论’中亦有表示,他说:

以有空义故,一切法得成。

若无空义者,一切则不成。他又说:

若一不空,则无有生灭。此中所谓“一切法”、“生灭”实亦揩缘起。另外,龙树又说:

若汝见诸法,决定有性者,郎为见诸法,无因亦无缘。以诸法为“决定有性”即是不空;“无因亦无缘”即是缘起不成。故若不空,则不能成就缘起。

对于龙树的这种空与缘起的关系,法藏有相应的了解,而且能发扬之。他在答覆问者提出何以‘中论’等论典普泛地宣扬缘起为毕竟空的义理时说:

圣说缘生以为空者,此郎不异有之空也。何以故?以法

从缘生,方说无性。是故缘生有者,方得为空。若不尔

者,无缘生因,以何所以,而得言空?是故不异有之空

,名缘生空。此郎圣者不动缘生,说实相法也。此中法藏强调,我们之所以说空(无性),是由于缘生之故。若无此缘生,则不能说空,故缘起是空义成立的必要条件。他郎由此提出“缘生空”的新概念,来表示空是由缘起来规定之意。他又把缘生与有合说,把缘起视为现象的有,而言其性空。这是把现象的有与其性空突显出来,郎在现象的有中说其性空,以现象的有为当体即空。这便是“不动缘生,说实相法”。实相自然是指空而言。法藏的这种理解,一方面守住龙树以缘起来规定空之惫,郎是,空必须是缘起的空,离缘起之外无另外的空;另一方面则突出对现象界经验界的重视。后一点虽非‘中论’所明说,但亦为其所涵。这由龙树的“两谛不离”的思想格局可见。这两谛相应于缘起法与空。关于这点参看拙文‘龙树之论空假中’。

以上是有关以缘起来规定空,或空依于缘起一面。至于以空来规定缘起,或缘起依于空一面,首先,法藏强烈地意识到这点;他曾在自己的着作中,多次引述龙树“以有空义故,一切法得成”的语句。他在‘五教章’论十玄缘起无碍法门义时即明显地指出:

只由无性,得成一多缘起。对于这方面的理解,他表示:

若非无性,郎不藉缘。不藉缘故,郎非似有。即是,倘若不是空,而是有自性,则作为自足的自性排斥一切条件,因而不能建立缘(藉缘)的概念。这样,世界便不能成宛然似有,而是实在的有。绿的概念,必须建立在无自性的空之上。这正是龙树的意思。

二,笼树的空义与法藏的解空

龙树说空,基本上是对自性而言。诸法都是依缘而起,都无自性,因而是空,故云“性空”。这是实相的境界,远离种种相对性,超越一切言说思惟。‘中论’谓:

未曾有一法,不从因缘生;

是故一切法,无不是空者。又谓:

如是性空中,思惟亦不可。故空是最高真实。在这个意义下,可以“绝对二百之。但这“绝对”,只是对实相的描述语,表示对一切相对性的否定。它绝不指涉任何形而上的实体。同样,空亦只是对实相的描述语,绝无实体的意思。龙树说空,其目的之一,是要否定实体,揭破一切形而上的自性自体的虚妄性。若复视空为体,为性,则更堕于更严重的虚妄。为了防止这种执着,龙树特别在‘中论’中表一不:

无性法亦无,一切法空故。

大圣说空法,为离诸见故;若复见有空,诸佛所不化。无性法郎是空;郎空亦无其自体可得。见有空郎见有空之自性;这非正见,非诸佛所说。

另外,如上面所说,龙树的空与缘起有互相限制、相即不离的关系。实有这样的涵义:空义只能在缘起中成立;在缘起之外,并无空可得。又空与缘起并不相碍,两者不但可同时成立,而且必须同时成立。

法藏很能把握龙树的这样的空义。他对空的理解,明显地表示于他对‘心经’的疏解中。他谓:

汝宗(案指小乘)郎色非空,灭色方空。今则不尔。色

郎是空,非色灭空。……空乱意,菩萨有三种疑。一疑

空异色,取色外空。今明色不异空,以断彼疑。二疑空

灭色,取断灭空。今明色即是空,非色灭空,以断彼疑

。三疑空是物,取空为有。今明空郎色,不可以空取空

,以断彼疑。这裹法藏批判了小乘与某种菩萨对空的错误的看法,提出正确的空义。关于后者,法藏总结为以下三点:

1、空义只在缘起(包括色在内)中成立。缘起之外无空。

2、空并不妨碍缘起。空即在缘起处成立,不必要灭去缘起,

才有空。

3、空不是物事,我们不应执之为存在。这三点完全与龙树的空义相符顺。第二点更显出法藏所理解的空是在缘起的当体上郎空的空,所谓“体法空”,不是要缘起灭去才空的空,所谓“析法空”。后者是小乘之见。对于空与缘起不相妨碍的义理,法藏更提出“真”与“幻”两概念来表示:真空与幻色,互不相碍。真空是缘起的空,幻色是缘起的色;两者是缘起的一体二面,故不相碍。若去掉缘起,空成了断空,色戍了实色,便相碍了。

又关于不能把空执实一点,法藏更强调:

此真空虽郎色等,然色从缘起,真空不生色。从缘

谢,真空不灭(色)。色等指包括色在内的五蕴,泛指现象界。即是说,现象界的成立,由缘起,其谢灭亦由缘起(不起)。此中并不涉及一形而上的实体,作为现象界生起与谢灭的根据。空更不是这形而上的实体。它“不生色”,也“不灭色”,只是显示这缘起的现象界的实相的描述语。

三、八不缘起与六相缘起

由上可见,在对空与缘起的关系及对空义的理解方面,法藏都能相应于龙树的原意,且不无适切的发挥。以下我们集中讨论对缘起的了解一点,在这方面,可以说,法藏基本上仍是沿承龙树的精神,不过他有较多的发挥。

龙树论缘起,主要是通过‘中论’的八不偈来表示:

不生亦不灭,不常亦不断,不一亦不异,不来亦不

出(去)。此中龙树以四对相对的范畴(亦郎八个范畴)的否定,来表示缘起法的实相。范畴的四对八个的数目,并无必然性。龙树的基本意思是,对于缘起法的实相,生、灭等范畴都不能说。即是,它们都不能表示缘起法的实相。要注意的是,龙树说生、灭等,是以自性的立场来说。缘起法不生不灭,郎是缘起法并没有自性的生、自性的灭。关于这点,龙树在‘中论’虽未有明显说出,但可由其论证见到。例如,他曾运用两难的方式来否定自性的因果关系:

若法从缘生,不郎不异因。是故名实相,不断亦不常。

因果是一者,是事终不然。因果若异者,是事亦不然。

若因果是一,生及所生一。若因果是异,因则同非因。即是说,作为实相的缘起法,其原因与结果不能是绝对的相同,亦不能是绝对的相异。这两者对解释因果关系来说,都有困难。而绝对的相同与绝对的相异,预认了自性的立场。因自性是单一的,不能分为部份。原因与结果若是有自性,则两者只能有绝对相同与绝对相异的关系。这两关系与因果关系都有矛盾,故在因果关系中,我们不能设想有具有自性的结果在生,有具有自性的原因在灭。这即是“不生不灭”。

法藏亦论缘起,且充量发挥之,视之为法界观的内容。他基本上是透过六个范畴,所谓六相,来说缘起。这六相是总、别、同、异、成、坏,计为三对。其具体说法,载于‘五教章’中。不少现代学者对之都有疏解。这裹不拟重覆。我们只想总论一下八不缘起与六相缘起的特色。按龙树论缘起,是透过否定的方式来说。他以缘起法没有自性的生、灭,自性的常、断,自性的一、异,自性的来、去。这生、灭等范畴,都是决定的概念,其决定性依自性而来。它们都可以构造成现象的世界。法藏论缘起,则采肯定的方式。他以舍喻缘起的世界,以椽、瓦等喻成就此世界的缘。他的意思是,舍是一个总体,椽等诸缘,在六相所表示的义理下,成就这个总体。缘起世界亦如是,它自身是一个总体,由诸条件依六相的义理而成就。但这缘起的特色在,六相并不以自性说,而纯采缘起的立场。故法藏有“椽郎是舍”的说法。即是,椽不是构成舍的一个部份,而是它自身郎是舍,它“全自独能作舍”。这个意思是,就缘起以成就舍而言,椽是必不可少的条件。没有椽,郎不能成就舍。故“椽郎是舍”。此中的关键在于,有无椽,郎足以决定戍不成舍:有椽郎成舍,无椽即不成舍。故就缘起而成就舍的立场言,椽即是舍。推而言之,缘起世界作为一个总体,其中任何事物,都是成就这缘起世界的必不可少的条件,故这每一事物,其自身的有无,郎可决定能否成就如是的缘起世界。故可以说,这每一事物自身都是这缘起世界。

此中有一点很明显的是,如上所说,在六相缘起中,六相并不以自性说,即是,六相所指涉的事物,不管是舍、抑是椽、瓦,都不是有自性的东西;故六相缘起并不是构造论,它所呈现的世界,并不是一般的现象的世界,而是缘起实相,或是无相的空相。而在八不缘起中,八个范畴所指涉的事物,都是以自性说,八个范畴自身亦是以自性的立场说。但在缘起的立场下,八个范畴都被否定掉,所指涉的事物亦被否定为无自性。故所显现的,仍然不是现象,而是缘起实相,或无相空相。这两种缘起论可说是殊途而同归。法藏自己亦谓“八不据遮,六义约表;又八不约反,情理自显,六义据显,理情自亡;有斯左右耳i⑧表示两者是一事体的一体两面。牟宗三先生在论及这两种缘起的异同时,指出真常心系的华严宗言及六缘起陀罗尼法,种种玄谈,奇诡的义理,都不悖龙树“缘起性空”的通义。它与空宗的不同,乃在讲圆教,把“缘起性空”套于“真常心”上说。最后他总结谓:

大抵言总、别、同、异皆是借用世间既成的词义以明缘

起无性,故必须首先明此所借用的词语,在世间知识中

,皆是决定概念,而此等决定概念皆是执,故在借用之

以明缘起无性上,皆必须被转成非决定的概念。……

此虽是经由一吊诡而仍归于正面说的总、同、别、异,

不似龙树之纯遮显。然而既知其非决定概念,则此无总

之总,无别之别,不合之合,不异之异,仍只是“生智

显理”,而终归于无相也。遮诠表诠其致一也。

四、相郎相入

由上见到,龙树以否定的方式论缘起,法藏则以肯定的方式论缘起,两者都归于缘起法的性空无相。伹否定与肯定的方式的不同,郎影响对缘起法的态度。龙树以八不来否定地说缘起法,判定它没有“自性的生起”等,其生起等义不可解,这就完了。他不必正面地描述缘起法的实相,也显得对缘起法没有足够的重视。法藏便不同。他以六相来肯定地说缘起法,说它的“没有自性”的生起。这样,他必须正面地描述这缘起法的实相,解释它如何在没有自性的情况下生起。要做到这点,便必须正视缘起法,予以适当的重视。法藏在这方面,显得很积极。在他的缘起观下,一切事物都被提升为成就他的大缘起法界的不可或缺的要素,而具有不可被取代的价值。要注意的是,在这种缘起观下,一切缘起“现象”并不被视为现象,而被视为实相。我们即在这样的意义下,看法藏如何论这缘起的逻辑。

这种缘起的逻辑郎是相郎相入。按这相郎相入是就待缘的诸法的关系而言,相入也包括相摄在内。郎是,法藏先就诸缘起法的关系分为两门:同体门与异体门,同体门为不待缘,异体门为待缘。相即相入即在待缘的异体门中说。这相郎相入又分为相郎与相入。相即是就缘起法自身的或空或有说;相入则是就缘起法在表现上或为有力或为无力说。前者相应于体后者相应于用。

关于相即,法藏谓:

初中,由自若有时,他必无故,故他即自。何以故

?由他无性,以自作故。由自若空时,他必是有,

故自郎他。何以故?由自无性,用他作故。以二有

二空各不俱故,无“彼不相郎”。有无无有无二故

,是故常相郎。

关于相入,法藏谓:

二明力用中,自有全力故,所以能摄他。他全无力

故,所以能入自。他有力,自无力,反上可知。不

据自体。故非相郎;力用交彻,故成相入,又由二

有力,二无力,各不俱故,无“彼不相入”。有力

无力,无力有力,无二故,是故常相入。

此中,相郎相入对等地说,都以“相”来表示所指涉的东西,这郎是自、他,故这两概念所指涉的,应都不是相同的东西,而都是不同的东西。这在缘起中,就缘因的一方结集而缘成结果的他方言,只有两个可能:

l指涉缘因与结果。自为缘因,则他是结果;自为结果,则

他是缘因。自他相郎相入是异时的因果关系。

l指涉在因果关系中的因的一面。郎指涉共同为缘因以缘成

某一结果的那些缘因。自、他相郎相入是同时为缘因的关

系。又在相即中,空与有虽对说,但不必含有相对反的意思。空自是无自性;有则不能是有自性。因有自性便是执,不能是实相了。有在这裹只能是幻有,或似有。空、有似可就在缘起事中的显现不显现说;显现是有,不显现是空。在相入中,有力可解为在缘起事中表现主导力量,无力则可解为不能表现主导力量,只作伴随。

不少学者取第一可能,以相郎指涉缘因与结果。相入与相郎对等,应都有同样的指涉。若就法藏的缘起因门六义来说,种子有空、有二义,则空、有二义指涉同一东西(种子),这便难以说相郎。因相即是预认有自、他不同东西的。不过法藏论有力、无力,则是就种子与缘的关系言。这则不单指涉不同的东西,且特别指涉缘因了。这有力、无力若与相入的有力、无力为同义,则相入便是指涉缘因,而相应于第二个可能了。

我们这里无意评论相郎相入到底指涉哪一种可能。若纯就义理言,两个可能都是可通的:缘因与结果固然可相即相入;诸缘因亦可相郎相入。法藏可能兼有这两个意思。实际上,在缘起的世界中,任何一法都可具有因果的身份:A对于B来说,可是其缘因,对于C来说,可是其结果。另外,A又可与其他法有共同为缘因的关系,以成就某一结果。法与法的关系可以是多向的,则相郎相入的关系白也可是多向的。

关于相郎相入指涉第一可能,可参看注所列资料,此处不拟重覆。我们拟在此论述一下相郎相入指涉第二可能的情况。在缘起世界中,当数个因素共同作用,而缘成某一结果时,其中必有些因素在主位,在显面,发挥主导的力量;这即是有,有力。另外一些因素则在宾位,在隐面,随顺其他因素,不发挥主导力量;这即是空、无力。随顺为郎、为入;领引为摄。缘起事即在这种即、入、摄的关系中,而得成就。有能自作,这是实位;空是无性,这是虚位。在虚位者容让在实位者,以后者之存在为己之存在。这是郎。自作者有力,无性者无力。无力者随顺有力者,以后者之力为己之力。这是入。反之即是摄。

若专就缘起的结果言,这种郎、入、摄的关系是必然的;郎从缘起的结果之涵义必然地可分析出这些关系来。因在缘起事中,家缘若不相郎相入相摄,则众缘始终是多数的象缘,不能成就整一的结果。家缘必须相郎相入相摄,而圆融无碍,才能成就整一的结果。

要注意的是,在缘起中,所成就的结果自是空无自性的。而成就它的诸缘亦是空无自性;这不单由于这些诸缘自身亦是缘起的结果,更重要的是,在华严宗的法界缘起观下,它们全被视为空无自性;若是不空而有自性,则相即相入的逻辑便不能说。自性郎决定它自郎是自,自在自中,而不能郎他入他。

这种理论仍是一种现象论,但却是缘起的现象论,或空的现象论。

五、事事无碍与两谛不离

相郎相入这种逻辑结果成就事事妩碍的现象论。这事事无碍是四法界中的最后一个法界。按四法界之说,源于传为华严初祖的杜顺的‘法界观门’。该书存于宗密对此书的注释中。宗密在其注释中,举出四法界为事法界、理法界、理事无碍法界、事事无碍法界。杜顺在本文中,并未列出这四法界;他只列出真空第一、理事无碍第二、周逼含客第三三种。宗密以真空第一为理法界,理事无碍第二为理事无碍法界,周遍含容第三为事事无碍法界。事法界是迷妄的心识所对的世界,或常识所表象的世界。此中的特性是特殊性(Particularity),或差别性。理法界则是空理的世界,表示一切现象都是无自性空。此中的特性是普遍性(Ceversality)或同一性。理事无碍法界是理中有事,事中有理;特殊性与普遍性不相碍。两者可以综合起来。事事无碍法界是每一特殊性的事都显现同一性的理,因而事事之间都可通过此理而融通无碍。这四法界实显示一智慧的发展历程。由观常识层面的事进到观真理层面的理,而至于观两者的综合而不相碍;最后泯去理事的对立,每一现象从理中解放开来,而自身又包涵着理,以臻于现象与现象间的大和谐境地。

事事无碍法界被置于四法界中的最后一位,自是被视为华严宗的最高理境。依杜顺,这理境是“事如理融”,宗密的解释是一一事皆“如理”,故能“融通”。此中的理当然是性空之理。一一事都本着此无自性的空理而成其为事,这即是缘起。融通实是相郎相入所表示的那种关系。故“事如理融”。实是法藏的六相缘起,依相郎相入的逻辑而成的法界观的概括的描述。

就龙树而言,他的八不缘起使他不需建立现象论。他总是以自性的立场来有生、灭等概念,因而不得不从实相一面来否定这些概念;他并且用四句否定来证成对这些概念的否定,由此透露空的实相。这就究极一面言,当然是正确的;但他未能照顾缘起的世界,未能对之正面作一现象论的描述,则使人不无不完足的感觉。华严宗的六相缘起,归结于事事无碍的现象论,可以补这方面的不足。

若以四法界为参照,我们可以说,龙树的理论可以与前三个法界相应,不能与最后的事事无碍法界相应。在‘龙树之论空假中’一文中,我们说龙树的理论是二谛论;世俗谛与第一义谛。世俗谛指涉言说的世界,相应于事法界;第一义谛指空理,相应于理法界。他的中道仍属于第一义谛。不过,他有两谛不离的观念。这即是,世俗谛与第一义谛有同一的外延;亦即是,世俗谛即此郎有第一义谛在其中,第一义谛郎此郎有世俗谛在其中。或竟可以进一步说,第一义谛不在世俗谛之外,世俗谛亦不在第一义谛之外。这种关系恰好相当于理事无碍法界。

事事无碍的关系则不仅非龙树思想所有,亦非其他佛教思想所有,而是华严宗的独创。这种关系之所以可能,在于相即相入的逻辑。这种逻辑成立于对现象的生、灭、成、坏,不以自性的立场来看,不视之为决定的概念,而视之为缘起的幻有。正面地肯定地描述这种绿起幻有,便成实相的现象论,或空的现象论。

    摘自《内明》151期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相关文章:吴汝钧教授)(五明学佛网相关文章:吴汝钧教授)  

 吴汝钧教授:法界 

 吴汝钧教授:龙树之论空假中 

 吴汝钧教授:临济禅 

 吴汝钧教授:佛教哲学与京都学派:吴汝钧与赖贤宗对谈 

 吴汝钧教授:《维摩经》疏所反映的智者大师的心灵哲学 七、 

 吴汝钧教授:《维摩经》疏所反映的智者大师的心灵哲学 六、 

 吴汝钧教授:《维摩经》疏所反映的智者大师的心灵哲学 五、 

 吴汝钧教授:《维摩经》疏所反映的智者大师的心灵哲学 四、 

 吴汝钧教授:《维摩经》疏所反映的智者大师的心灵哲学 三、 

 吴汝钧教授:《维摩经》疏所反映的智者大师的心灵哲学 二、 

 吴汝钧教授:《维摩经》疏所反映的智者大师的心灵哲学 一、 

 吴汝钧教授:天台三大部所反映的智者大师的心灵哲学 七、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