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居士文章

 高振农教授:试论智者大师的“两风”建设和理论特色


   日期:2020/12/21 9:47: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试论智者大师的“两风”建设和理论特色

高振农

智者大师是中国佛教第一个成立的宗派——天台宗的实际创始人。他在中国佛教发展史上,除了首创天台宗,对后来相继成立的中国佛教各宗派都有巨大影响外,其最大的贡献是一生写下了大量的佛学着述,丰富了中国佛教理论的宝库。据《大正藏》和《续藏经》等的记载,智者大师的着述,主要有53部。而其中最主要、最能代表其佛学思想的,是天台三大部,即《法华玄义》、《法华文句》和《摩诃止观》。其他如《四教义》、《维摩经文疏》、《金光明文句》和《观音义疏》等,对后世亦有影响。

智者大师是中国佛教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人物。他在创立佛教宗派、阐发佛教理论、建设丛林规范、培养佛教人才等方面,都作出了巨大的贡献。本文仅就他的道风建设、学风建设和理论特色作简要的论述。

一、道风建设和学风建设道风建设和学风建设,关系到佛教的命运和前途,为历代高僧大德所重视。智者作为一个佛教宗派的实际创立者,深深懂得这一点,因而非常重视佛教的道风建设和学风建设。

(一)道风建设

智者常住天台山。他在天台山安众行道,因学识渊博,德行高超,四方学者闻风来归,僧众极一时之盛。当时他看到,虽然大多数僧众皆能正信正行,安心学道,但也有少数人心猿意马,不求上进。为适应广大僧众集体行道的需要,他感到必须严肃丛林规范。为此,他身体力行,谆谆教诲僧众要严格遵守佛所制订的戒律、戒规,同时还亲自制订了《制法》10条(见《国清百录》,《大正藏》卷四十六,第793页),要求全体僧众执行。在《制法》的一开头,有一段类似今天的“序文”。其中说:“观乎晚学,如新猿马,若不控锁,日甚月增。为成就故,失二治一,蒲鞭示耻,非吾苦之。今训诸学者,略示十条,后若妨起,应须增损,众共裁之。”这里把所以要制订《制法》10条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都阐述得明白无遗。同时还指出,今后必须根据具体情况随时加以修订。 

《制法》10条中重要部分有:

第一条规定:所有集体行道者,“当修三行:一、依堂坐禅,二、别场忏悔,三、知僧事。此三行人,三衣六物,道具具足。”

第二条规定:“依堂之僧,本以四时坐禅,六时礼佛,此为恒务”。

第三条规定:“六时礼佛,大僧应披人众衣,衣无鳞陇,若缦衣悉不得。”

第六条规定:“其二时食者,若身无病,病不顿卧,病已瘥,皆须出堂,不得请食人众”。

第七条规定:“其大僧小戒,近行远行,寺内寺外,悉不得盗啖鱼肉辛酒,非时而食。”

第八条规定:“僧名和合,柔忍故和,义让故合。不得诤计高声,丑言动色。”

最后提出:“若犯诸制,扞不肯忏,此是非方之人,不从众网,则不同止”。意思是说,如果违犯以上诸制,并且坚持错误不肯悔改,就不再是方外之人,不能与众僧同住,应该逐出僧团。

智者制定的10条《制法》,对一切僧众所必须具备的具足正信、勤修三学、遵守戒规,包括日常课诵、过堂用斋、修禅念佛等等,都作了具体规定。这可以说是中国佛教史上的一次比较完善的道风建设。它对其后佛教各宗派所立的丛林规范,包括禅宗制订的《百丈清规》,都起有借鉴作用。

(二)学风建设

智者在加强道风建设的同时,也非常重视学风建设。他鉴于当时随其学佛的僧众中,有一些人学习目标不明确,学习方法不对头,曾斥之为“文字法师”或“暗证法师”。他认为,有些人单是听闻讲义,虽然也学到了不少佛教的理论、术语,但只是停留在文字表面,没有能掌握佛教理论的实质,故心眼未开,丝毫不能解除生死之迷妄,这就是“文字法师”。也有一些人专心坐禅,但对佛教理论茫然无知,更谈不上有所发挥了,这就是“暗证法师”。这两种人的学习方法都不对头,应该加以反对。为此,他在《摩诃止观》卷七下,专门为天台宗学人规定了十项学习的观点和方法。其中说:“今有十意,融通佛法”:

“一、明道理。寂绝亡离,不可思议。即是四谛三二一无,随情智等,或开或合。若识此意,权实道理,冷然自照”。意谓佛教理论虽然不可思议,但是,只要把握住佛教中的基本原理,如苦、集、灭、道四谛,空、假、中三谛,乃至二谛、一谛等,就能得悟佛理。同时也要考虑到学习者的种种不同情况,随机设教。这样,所有佛教道理都能明白无遗。

“二、教门纲格,匡骨盘峙,包括密露、泾渭大小,即是渐、顿、不定、秘密、藏、通、别、圆。若得此意,声教开合,化道可知”。意谓佛教理论,高深浩瀚,有的是提纲挈领的,有的是具体、详细阐释的,还包括了有的是密法,有的是显教,有的是大乘,有的是小乘。但只要在教化方法上采取渐、顿、不定、秘密的“化仪四教”,在教化内容上采取藏、通、别、圆的“化法四教”,这样系统、全面地进行学习,就能纲举目张,最终把握住佛教的理论体系。

“三、经论矛盾,言义相乖,不可以情通,不可以博解。古来执诤,连代不消。若得四悉檀意,则结滞开融,怀抱琐析,拔掷自在,不惑此疑彼也”。意谓佛说的“经”和佛弟子辈所作的“论”,有时会发生矛盾,言论和义理都互有乖异,在情理上讲不通,任何广泛解释也无济于事。历来都有诤论,无法平息。但是,如果能根据“四悉檀”(即四种理解佛教经论含义的方法:一、世界悉檀,即随顺世间之法而说因缘和合之义;二、各各为人悉檀,即应众生各别之根机、能力而说各种出世法;三、对治悉檀,针对众生之贪、嗔、痴烦恼而说的对治之法;四、第一义悉檀,即破除一切论议、语言,直接以第一义诠明诸法实相之理。)的含义来理解,就会矛盾自解,疑虑全消,不再疑此惑彼。

“四、若知谬执而生塞者,巧破尽净,单复具足,无言穷逐,能破如所破,有何所得耶?”意谓如果在学习中有时明知是谬误,仍固执不改,则必须站在佛教的立场上,加以种种开导,务必把谬误除掉。

“五、结正法门,对当行位。修有方便,证有阶差。权实大小,贤圣不滥,增上慢罪,从何而生。”意谓当得到结论说某一法门是正确的法门时,还要通过修行实践,来判定它究竟属于何种行位。因为修习有各种方法,证悟也有高下的差别。懂得这一点,分清大乘、小乘,区别贤者、圣者,这样就不会生起增上慢罪。

“六、于一法门,纵横无碍,纶绪次第,高成章”。意谓对于每一个法门,都要从各种不同的角度,纵横无碍地进行研讨、观察,直到完全理解为止。

“七、开章科段,钩锁相承,生起可爱”。意谓对佛教经典要按章按节分段学习,并注意理论上的前后逻辑关系。

“八、贴释经文,婉转绣媚,总用上诸方法,随语消释,义顺而文当”。意谓要使佛教经典作出合乎教义的解释,使之文理清晰,语句动人,必须综合地使用以上方法,这样才能使义理奥妙,文句通顺。

“九、翻译梵汉,名数兼通,使方言不壅”。意谓将梵文原典译为汉语时,必须文理兼通,没有语言上的隔阂。

“十、一一句偈,如闻而修,人心成观,观与经合”。意谓对佛教经典中的一句一偈,都要很好地听闻、思考、修习,并且心作观想,最后达到观想与经义完全符合。

以上10条,就是智者创立的天台学风。这种学风,在天台三大部着述都有所反映,特别是在《摩诃止观》中,系统地作了阐述,可说是发挥得淋离尽致。

智者所创立的天台学风,可以说是贯彻了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和学以致用的方法。在当时来说,确实是一种良好的学风。因此,它不仅为天台宗学人所遵循,而且也为后来各宗各派学人所效法。直到今天,对于广大的学佛者来说,仍然具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道风建设和学风建设,是佛教赖以存在和发展的生命线。因此,历代高僧大德,可以说是无一不重视道风建设和学风建设。直至今日,中国佛教界仍然十分重视两风建设。前不久,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老居士在一次谈话中又一次谈到:当今中国佛教界要特别重视道风建设和学风建设。只有两风建设都搞好了,中国佛教的前途才有希望。由此可见,智者制定《制法》10条以树立良好的道风,创立“十意”以提倡良好的学风,有其深远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二、佛教理论特色

智者所创立的天台宗佛教理论有许多与众不同的特色,其中最主要的有:

(一)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吸收

佛教传人中国后,就与中国传统文化发生交涉。两者之间既冲突又融合,相互抵触又相互吸收。智者所创立的天台宗佛教理论,也反映了这种情况,并且具有鲜明的特色。这种特色,在天台三大部中都有所反映,尤以《摩诃止观》一书最为明显。他在该书的卷六上中,认为世间一切善法,都是通向出世间法的一个阶梯:“何意用世间法施?譬如王子从高堕下,父王爱念,积以缯绵,于地接之,令免苦痛。众生亦尔。应堕三途,圣人愍念,以世善法,权接应之,令免恶趣。”这是说,佛教理论高深莫测,众生一下子难以接受,先学一点儒家思想作为预备阶段,对于接受大小乘佛教理论是有好处的。为此,他进一步指出,一切世间外道经书,都是佛所说的,所以世间法也就是佛法。他说:“一切世间外道经书皆是佛说,非外道说”。“一切世间所有善论,皆因此经”,“深识世法即是佛法”。他还把儒家所说的仁义礼智信五常,木金水土火五行,礼乐诗书易五经等,配之于佛教的五戒。他说:“深知五常五行,义亦似五戒。仁慈矜养,不害于他,即不杀戒。义让推廉,抽己惠彼,是不盗戒。礼制规矩,结发成亲,即不邪YIN戒。智鉴明利,所为秉直,中当道理,即不饮酒戒。信契实录,诚节不欺,是不妄语戒。周孔立此五常,为世间法药,救治人病。又五行似五戒:不杀防木,不盗防金,不YIN防水,不妄语防土,不饮酒防火。又五经似五戒:礼明撙节,此防饮酒;乐和心,防YIN;诗风刺,防杀;尚书明义让,防盗;易测阴阳,防妄语。”智者在这里,明显地是把儒家的五常、五行、五经这些世间法,看作是佛法教化众生的一环,认为“精通其极,无能逾,无能胜。”但是,智者最终还是认为,世间法和出世间法是有原则区别的,儒家思想只是“世法药,非毕竟治。屈步移足,虽垂尽三有,当复退还。”意思是儒家思想作为世间法药,它只能是作为众生接受大小乘佛教这个出世间法药的一个基础,一个阶梯,而不能成为最终目的。因此,智者坚决反对把老庄学说和佛教思想相提并论,更反对老庄思想胜于佛教思想之说。他在《摩诃止观》卷三下中说:有人“称老子《道德》,庄氏《逍遥》,与佛法齐,是义不然。圆门生着,尚为三藏初门所破,犹不入小乘,况复凡鄙见心,萤日悬殊,山毫相绝,自言道真,慢瞿昙者,宁不破耶?”意思是说,把老子《道德经》中的思想与庄子《逍遥游》的思想看成与佛教思想一样,这是毫无道理的。因为《道德经》和《逍遥游》的思想,尚为佛教三藏的初门所破斥,连小乘佛教都人不了,更谈不上与天台圆教这样的大乘佛教相提并论了。因为佛法之与《道德经》、《逍遥游》,就好比日光与萤火那样悬殊,大山与毫毛那样隔绝。像这样低估佛法的伟大,怎么能不加以破斥呢?

从上可以看出,智者在创立天台宗的思想体系时,曾广泛地吸收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儒家思想的。佛教思想初传中国时,曾与中国传统文化代表儒家思想格格不入。特别是儒家的三纲五常伦理道德观,佛教一开始是采取抵制态度的。为此儒佛两家曾有过长期的论争。智者在《摩诃止观》一书中,公然用儒家的五常、五行、五经来比拟佛法的五戒,这在中国佛教发展史上算得上是佛教思想的一种发展。智者的这一做法,无疑是对儒家思想的一种肯定。至于智者反对把儒家思想与佛教思想相提并论,反对把儒家思想说成胜于佛教思想,这是智者站在佛教立场上必然要作出的反应,否则他就不是一位佛教徒了。总之,广泛吸收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儒家思想,用以解释佛教的思想理论体系,这是智者所创天台宗佛教理论的特色之一。

(二)调和南北朝佛学

佛教传人中国后,发展到南北朝时期,由于两地社会情况的差异,反映在佛教学说方面也呈现出不同的情况。南方佛教侧重于义理辨析,北方佛教偏重于禅定修持。形成这种差异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主要的原因在于:

南方自魏晋以来,玄学盛行,清淡成风。而当时一些佛教高僧,特别是研究般若学的一些高僧,与玄学家来往甚密。这些高僧受到玄学家的影响,因而特别注重佛教义理的研究。

北方由于没有儒道思想传统,加上连年战争不息,人民遭受苦难,因而比较讲究实际,注重“修福”、“行善”等等活动。同时北方禅学流行,佛徒大都不尚空谈,重于禅定修持。而当时的北朝王室,也都提倡僧人坐禅、修行,反对僧人讲经、说法。

佛教的这种“南义”、“北禅”的分裂状况,给佛教的统一发展带来一定的困难。智者有鉴于此,在他所创立的天台佛教理论中,把“南义”、“北禅”分裂的佛学思想融合为一体,创导“止观并重”、“定慧双修”,从而纠正了南朝重讲轻禅和北朝重禅轻讲的偏失,为天台宗的创立奠定了基础,也为大乘佛教的进一步发展创造了条件。

在天台宗的学说体系中,止与观是融为一体的。止是定,观是慧,摄心人止为定,静明观照为慧,止中有观,观中有止。因此,止与观成为天台宗人修行实践的重要法门,止观相辅相成以完成佛道,彼此不可分离,犹如鸟之双翼,车之两轮,缺一不可。智者最大的功绩就是在天台教义中,把这种修行实践的方法教义化、组织化、体系化。他的《摩诃止观》一书,就是专门阐述止观义理的。他以止观之意义构成其体系,而以空、假、中三观之实践法完成其组织。在智者看来,以“一心三观”、“一念三千”为实践理论的圆顿止观,是一切止观法门中的最胜法门。为了详尽地阐明圆顿止观法门的深旨,智者在《摩诃止观》中,将圆顿止观的具体实践法分成总论略说(五略)与别论广说(十广),详加解说。“五略”指发大心、修大行、感大果、裂大网、归大处等五段;“十广”指大意、释名、体相、摄法、偏圆、方便、正观、果报、起教、旨归等十章,二者并称“五略十广”。

智者的《摩诃止观》一书,对止观学说作了详尽的发挥,意义十分重大。这一学说,不仅在当时流行一时,为所有佛教学者所崇尚,而且还影响到其后陆续成立的各宗派学人。直至今天,广大中国佛教徒仍然遵循智者所创的止观并重、定慧双修学说,用以指导自己的修行实践。因此,智者融通“南义”、“北禅”佛学,倡导止观并重学说,以成一家之言,这也是智者所创天台宗理论特色之一。

(三)理论上的发挥创造

智者在创立天台宗学说过程中,一个很大的特点就是理论上的借题发挥和自由创造。当年,智者奉其师慧思之命,初次赴金陵讲学。时金陵佛学界,仍固守原有传统,在讲经说法中,热衷于讲理论构成的巧妙方法,很少有独立的见解。智者前往开讲,首创自由发挥之风。他对翻译过来的印度佛教经典和中国高僧的一些结论,大胆作出“一字一句,为我所用”的新的解释,受到有识之士的赏识,于是名声大振。

智者以他自己的精湛见解和广博学识,对佛教经典作了系统的发挥。所以他创立的天台宗理论,有的虽见于佛教经典,但所作的解释已与传统的解释大不相同;有些则难以找到出处和依据,完全出于他自己的自由发挥。后来天台宗人干脆把这种方法称之为“六经注我”、“随机摄教”、“随义立名”。智者在理论上作借题发挥和自由创造的精神,在他的天台三大部中几乎随处可见,这里仅举几个明显的例子。

1.对“妙法莲华经”五字所作的发挥

“妙法莲华经”五字,是《法华经》的经题。智者在他的《法华玄义》一书中,专门对此作了创造性的解释。他通过解释经题,概括全经要旨,成为天台宗佛教理论的概要着作。在《法华玄义》书前的一篇《序王》中,一开头就对经题作了简要的阐释:“所言妙者,妙名不可思议也。所言法者,十界十如权实之法也。莲华者,譬权实法也。良以妙法难解,假喻易彰”。“经者,外国称修多罗,圣教之都名”。接着,智者又进一步发挥说:“为莲故,华譬为实施权”;“华敷譬开权,莲现譬显实”;“华落譬废权,莲成譬立实”。又说:“莲譬于本,华譬于迹,从本垂迹,迹依于本”;“华敷譬开迹,莲现譬显本”;“华落譬废迹,莲成譬立本”。这段经文的大意是说,“妙法”指的是一切权实之法,开权显实妙不可言,故云“妙法”。虽然此法妙不可言,但通过比喻还是可以从中领略其意义。经题中的“莲华”就是比喻,通过这一比喻,联系迹、本两门加以阐释,就能显示出其应有的意义。

《法华玄义》一书,主要通过详释“妙法莲华经”五字,以说明《法华经》幽玄之义趣。全书分“七番共解”和“五重各说”两部分。七番共解即用标章、引证、生起、开合、料简、观心、会异等七科,通解一部经之大纲。五重各说即以“五重玄义”(释名、辨体、明宗、论用、判教)一一各作分别详细解释。其中第一“释名”章,详释“妙法莲华经”五字。其中:

先释“妙法”二字。在“妙法”二字中,又先释“法”字,次释“妙”字。在释“妙”字时,又分“通释”和“别释”。其中“通释”含待、绝二妙;“别释”则分“迹门”和“本门”。“迹门”有十妙,即境妙、智妙、行妙、位妙、三法妙、感应妙、神通妙、说法妙、眷属妙、利益妙。“本门”分“本迹’’和‘‘十妙’’。

智者在《法华玄义》中,通过对“妙法莲华经”五字的详尽解释,概说了《法华》一经的要义,并由此奠定了天台宗的理论基础,这是他在理论上的创造性发挥。

2.对“十如是”所作的发挥

“十如是”是《法华经》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原文是:“唯佛与佛,乃能究尽诸法实相。所谓诸法如是相、如是性、如是体、如是力、如是作、如是因、如是缘、如是果、如是报、如是本末究竟等。”意思是说一切诸法的实相(本来相状)具足十种如是。换句话说,要探究诸法实相,应该首先把握住相、性、体、力、作、因、缘、果、报、本末究竟等十种如是。智者在《法华玄义》中对“十如是”这一概念创造性地作了多种解释。其中有一种解释称:“相以据外,览而可别,名为相;性以据内,自分不改,名为性;主质名为体;功能为力;构造为作;习因为因;助因为缘;习果为果;报果为报;初相为本,后报为末,所归趣处为究竟等”。“夫究竟者,中乃究竟,即是实相为等也”。(《法华玄义》卷二上)在这里,智者认为,所有相、性乃至本末究竟等,都是以“中道”为“实相”的。

智者除了对“十如是”作出种种创造性解释外,还在“十如是”的读法上就空假中三谛作三种不同读法。他说:“依义读文,凡有三转:一云:是相如,是性如,乃至是报如。二云:如是相,如是性,乃至如是报。三云:相如是,性如是,乃至报如是。若皆称如者,如名不异,即空义也。若作如是相如是性者,点空性相,名字施设,逦迤不同,即假义也。若作相如是者,如于中道实相之是,即中义也。分别令易解故,明空假中。得意为言,空即假中;约如名空,一空一切空;点如明相,一假一切假,就是论中一中一切中。非一二三而一二三,不纵不横名为实相。”(同上)智者在这里将“十如是”与空、假、中相配,认为“是相如等即空,“如是相”等即假,“相如是”等即中。最后归趣于同一中道实相而究竟平等。

智者对“十如是”所作的种种解释,是他在理论上的又一重大创造性发挥。特别是这一理论,用十个范畴来说明每一事物都具有一定的相状、属性、体质、功用等,以及事物运动变化中所具有的因果关系等,都具有重要的认识论意义。

3.对“一念三千”说的创造

智者创立的“一念三千”说,是天台佛学特有的理论,也是天台佛学的最高成就。

所谓“一念”,指心念活动的最短时刻。所谓“三千”,指世间与出世间一切善恶、性相等人、物差别之总和。“一念三千”,意谓于当下一念之中,具足三千世间之诸法性相。换句话说,就是千差万别、包罗万有的三千世间,本来存在于一念之中。智者用“十法界”配以“十如是”和“三种世间”,构成三千种世间,认为这三千种世间,存在于一念之中。

从智者的《摩诃止观》等着作来看,他构成“一念三千”理论的步骤有三:

第一步:他依据《华严经》所说,森罗万象、千差万别的宇宙世界,可以概括为十法界,即六凡(地狱、饿鬼、畜牲、阿修罗、人、天)、四圣(声闻、缘觉、菩萨、佛)。智者认为,“此十法各各因各各果,不相混滥,故言十法界。”(《摩诃止观》卷五上)但十法界中任何一界,又不是毫无关系的,由圆融之妙理,它们可以互相转化。如地狱界的众生,通过修持可转到人界为人,直至佛界成佛。其他九界也是这样,可以互相转化,这叫“十界互具”。十界各具十界,合起来就成百法界。

第二步:百法界中每一界又各具性、相、体、力、作、因、缘、果、报、本末究竟等“十如是”,这样合起来就成“百界千如”,成为千法界。

第三步:“百界千如”的千法界,再配以三种世间,即众生世间(指一切有情众生)、国土世间(指一切众生所居之国土)、五蕴世间(指由色、受、想、行、识五蕴所形成的世间,亦即主客观世界的总和)。合起来就是三千世间,亦即三千法界。

这三千法界存在于一念之间,即是“一念三千”。

智者在《摩诃止观》卷五上说:“夫一心具十法界,一法界又具十法界、百法界,一界具三十种世间,百法界即具三千种世间。此三千在一念心。若无心而已,介尔有心,即具三千。亦不言一心在前,一切法在后;亦不言一切法在前,一心在后。”这是说,,b念与三千世间(宇宙世界的森罗万象)同时出现、同时存在,不分先后。他接着又说:“若从一心生一切法者,此则是纵;若心一时含一切法者,此即是横。纵亦不可,横亦不可,祗心是一切法,一切法是心故。非纵非横,非一非异,玄妙深绝,非识所识,非言所言,所以称为不可思议境。”意思是说,“一念三千”的理论,高深莫测,不可思议。

智者用“十法界”配合“十如是”、“三种世间”所构成的“一念三千”说,是他在理论上最突出的创造性发挥。这种理论,不可思议,同时在其中也包含了辩证法的因素。如“十界互具”说,承认事物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这带有朴素的辩证法因素。而其中的“十如是”说,其内容在前面已经提到,也含有重要的认识论意义。

4.对“悉檀”二字作出新的解释

“悉檀”,梵文音译。亦作“悉谈”、“悉昙”、“悉旦”等。意译为“成就”、“吉祥”。本来是指古印度的梵文字母,为记录梵语所用的书体之一。其后成为梵字字母的总称。智者在《法华玄义》卷一下,对“悉檀”二字创造性地重新加以解释。他说:“悉檀天竺语”,为“梵汉兼称。悉是此言,檀是梵语。悉之言遍,檀翻为施。佛以四法遍施众生,故言悉檀也。”这里所讲的“四法”,即“四悉檀”,谓世界悉檀、各各为人悉檀、对治悉檀、第一义悉檀(其含义在前面已有介绍)。这是智者对“悉檀”二字作出新的解释后所创造出来的一种新理论,同时也成为天台宗人解决佛说经典中出现种种矛盾的方法。因为这种理论认为,佛化导众生之教化方法,可以分为四个范畴,即世界、各各为人、对治、第一义等四种范畴。因此,凡是佛说经典中发现有矛盾和不统一的地方,都可以认为是佛根据众生不同的根器,用四种不同的说法来普施众生的。

智者在《法华玄义》卷一下还说:“四种四谛一一以四悉檀对之。复总对者,生灭四谛对世界,无生四谛对为人,无量四谛对对治,无作四谛对第一义。”这里是将四悉檀配于天台宗之藏、通、别、圆四教之四谛。即世界悉檀配于藏教之生灭四谛,为人悉檀配于通教之无生四谛,对治悉檀配于别教之无量四谛,第一义悉檀配于圆教之无作四谛。这样,“四悉檀”的内容和含义就更丰富了。这也是智者在理论上的一个创造性发挥。

(作者高振农:上海社会科学院宗教研究所研究员、上海佛学院副院长。)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相关文章:高振农教授)(五明学佛网相关文章:高振农教授)  

 高振农教授:菩提达摩禅法是少林寺禅文化的精髓 

 高振农教授:中国近代佛教中的伦理思想(下) 

 高振农教授:中国近代佛教中的伦理思想(上) 

 高振农教授:《华严经》在中国流传概述 

 高振农教授:上海龙华寺的峨眉山僧人 

 高振农教授:成唯识论述记 

 高振农教授:关于佛教在社会主义时期作用问题的探讨 

 高振农教授:梁启超的佛学思想 

 高振农教授:《坛经》中人间佛教思想对中国佛教发展的影响 

 高振农教授:关于佛教研究方法论的几个问题 

 高振农教授:佛教文化与近代中国 

 高振农教授:民国年间的上海佛学书局